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合集下载

1961—2008年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气候变化和突变分析

1961—2008年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气候变化和突变分析

1961—2008年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气候变化和突变分析戴洋;罗勇;王长科;沈永平;马振峰;王小兰【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0(32)1【摘要】利用1961—2008年若尔盖高原湿地境内的5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象数据和玛曲水文站的径流数据,分析了近48a来若尔盖湿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应用M-K方法、累积距平和滑动t检验对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气候突变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从1960年代的冷湿期,到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后期的冷干期,再到1990年代末起增暖迅速进入暖干期,若尔盖湿地气候呈现较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一方面,总云量持续减少,日照时数上升,平均气温明显上升,气温日较差逐渐减小;另一方面,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总体都呈减少趋势,干燥指数也逐渐降低.秋季是若尔盖高原湿地气候发生暖干化最明显的季节,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温度显著升高的贡献.日较差是蒸发量变化的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但低云量、气温、日照等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别在1997年和1985年发生突变,分别转为迅速增暖和持续减少.【总页数】8页(P35-42)【作者】戴洋;罗勇;王长科;沈永平;马振峰;王小兰【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四川省气象局气候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相关文献】1.若尔盖高原1967-2014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2.1961年~2008年洪湖湿地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3.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4.青藏高原东北部5000年来气候变化与若尔盖湿地历史生态学研究进展5.1961~2010年海南兴隆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若尔盖高寒湿地-大气间水热交换湍流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分析

若尔盖高寒湿地-大气间水热交换湍流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分析

若尔盖高寒湿地-大气间水热交换湍流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分析陆宣承;文军;田辉;杨越;杨奥莉【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20(39)4【摘要】湿地近地面水热交换对陆面过程乃至天气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准确量化湿地与大气间的水热交换通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若尔盖花湖湿地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观测场(下称花湖观测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各季节选取3个典型晴天,分析了若尔盖湿地近地面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日变化特征,并与鄂陵湖和玛曲草原的观测值进行对比,同时计算了湿地下垫面的能量闭合率。

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湿地-大气间的水热交换过程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过程都为单峰型,在14:00(北京时,下同)-15:00达到最大值,感热通量最大值可达101.7 W·m^-2。

潜热通量最大值可达412.6 W·m^-2。

寒冷干燥季节的感热通量日平均值比温暖湿润季节大18.0%;而温暖潮湿季节潜热通量日平均值比寒冷干燥季节高68.7%。

本文还将湿地水热交换过程与玛曲草原以及鄂陵湖湖面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夏季,若尔盖湿地近地面与鄂陵湖湖面向大气输送的感热和潜热总量相当,但湿地日变化幅度远大于湖面,通常为湖面的4~7倍。

玛曲草原夏季感热通量日变幅约为若尔盖湿地的1.5倍,而湿地夏季潜热通量总量约为草原的1.2倍。

在地表向上的通量中,能量不平衡所占的比例:春季27.7%,夏季22.7%,秋季15.7%,冬季19.4%。

湿地全年主要以潜热的形式向大气输送能量,夏季潜热通量占有效能量的比例可达58.0%。

【总页数】10页(P719-728)【作者】陆宣承;文军;田辉;杨越;杨奥莉【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5.23【相关文献】1.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夏季CO2通量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2.黄河源高寒湿地—大气间暖季水热交换特征及关键影响参数研究3.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站的背景研究--若尔盖高寒湿地研究概述4.麻多高寒湿地冻结过程中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分析5.黄河源高寒湿地-大气间水热和碳交换通量日变化特征的观测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Budyko假设的若尔盖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基于Budyko假设的若尔盖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基于Budyko假设的若尔盖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作者:赵娜娜王贺年于一雷徐卫刚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8年第06期摘要: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研究是当今水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流域水文过程变化的响应机制,对未来流域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若尔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Budyko假设理论,应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对若尔盖流域径流变化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流域径流对降水、潜在蒸散发和流域特征参数的敏感性系数分别为0.645 1、-0.234 7和-182.205 0,即若尔盖流域降水每增加1 mm将导致流域径流增加0.645 1 mm,潜在蒸散发每增加1 mm将导致流域径流减少0.234 7 mm,流域特征参数每增加1将导致流域径流减少182.205 0 mm;若尔盖流域逐年径流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基准期(1960-1990年)相比,变化期(1991-2011年)径流量减少了56.23 mm(20.48%),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流域下垫面特征的变化,其贡献率可达93.46%,而气候变化的影响仅占5.57%。

关键词:若尔盖流域;径流;气候变化;流域特征参数;归因分析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赵娜娜The attribution analysis of streamflow changes in the Zoige basin based on the Budyko hypothesisZHAO Nana1,2,3,WANG Henian1,2,YU Yilei1,2,XU Weigang1,2(1.Institute of Wetland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 100091,China;2.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Services and Restoration,Beijing 100091,China;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imulation and Regulation of Water Cycle in River Basin,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g 100038,China)Abstract:The hydrologic cycle research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water science study.The study on the response mechanism to hydrological process change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future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Budyko hypothesis,we conducted attribution analysis of the streamflow changes in the Zoige basin by sensitivity analysis,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of streamflow to precipitation,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and catchmen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were 0.654 1,-0.234 7,and -182.205 0,respectively,which means that every 1 mm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would induce a 0.654 1 mm increase in streamflow;every 1 mm increase i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would induce a 0.234 7 mm decrease in streamflow;every increase of 1 in the catchmen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would induce a 182.205 0 mm decrease in streamflow.The streamflow of the Zoige basin showed a significantly decreasing pared with the reference period (1960-1990),the streamflow of the change period (1991-2011) decreased by 56.23 mm (20.48%).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 was the change of underlying surface characteristics,whose contribution rate reached 93.46%.The climate change only contributed 5..57%.Key words:the Zoige basin;streamflow;climate change;catchmen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attribution analysis全球變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研究是当今流域水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2],近50年来,中国各大流域的河川径流量均呈明显的下降现象,这已引起管理部门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研究流域径流变化的响应机制,对流域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变化过程与机制分析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变化过程与机制分析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变化过程与机制分析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变化过程与机制分析
以整个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遥感、GIS技术、DEM和野外调查成果,系统分析了湿地资源变化的.一般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①若尔盖高原湿地主要分布在高原内部海拔3380~3550m的丘陵区域,并且呈现出与草地相间分布的空间格局;②自20世纪60年代
以来,由于湿地排水和泥炭开采活动,湿地面积萎缩了62%,典型区域达到88%左右;③典型区域植物群落调查表明,该区湿地生态系统发
生了严重退化;④过度放牧加速了生态系统退化的程度,导致啮齿类
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大;⑤湿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对区域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威胁,是区域环境变化的根源.
白云芳,BAIYun-fang(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昆明,650224)。

生态学——若尔盖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案

生态学——若尔盖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案

若尔盖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案若尔盖高原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对维护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稳定区域温室气体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在阻止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向东南方向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同时也是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地区之一,在研究全球生态系统变化和保护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加之若尔盖湿地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的生存、繁殖和活动能力低,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严重,沙化日益加剧。

通过观看短片和广泛查找资料,本文主要总结了导致诺尔盖湿地退化的因素以及提出了一些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湿地退化因素分析(1)气候变化●降水量减少:年降水量的变化尤其显著, 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降雨量的减少使得整体呈现干旱化的趋势。

●气温增高:年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增长的趋势, 使土壤水分损失增加, 导致区域干旱化, 进而加速湿地、草地退化的过程。

(2)人类活动●开沟排水:为了满足牧业对草场资源的需求, 扩大牧场, 当地把沼泽地作为备用草场资源进行开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沟排水疏干沼泽的工作。

排水三年后的沼泽, 土壤理化性质有相应改变, 地表植物演替加速, 由沼泽向草甸演变, 牧草产量增加。

然而, 湿地开沟排水是人为干预自然沼泽的重大行动, 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是在短期内导致沼泽迅速退化最严重的干扰活动;●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生态恢复,造成了土壤板结、草场荒漠化、牧草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导致牧区放牧的恶性循环,不断蚕食破坏湿地和草原,同时也成为制约当地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导致湿地的水文状况和土壤结构受到了直接的破坏。

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对湿地中的动物造成了巨大影响,使得生态环境日益脆弱;●过度开垦:为解决牧区人口的增长导致的粮食问题,出现了大量的开垦荒地现象。

若尔盖45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若尔盖45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若尔盖45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王燕;赵志中;乔彦松;李朝柱【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05(11)4【摘要】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已成为若尔盖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若尔盖地区1957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的变化趋势,以每10年约0.23℃的倾向率增高,各季节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其中秋季(9~11月)和冬季(12~莅年2月)气温上升更加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略有减少之势,降水倾向率为每10年减少1.75mm.其中,春季(3~5月)和秋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秋季降水减少的趋势更明显一些,而夏季(6~8月)和冬季降水量却表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受气候变暖趋干的影响,该区冻土环境和植被发生变化,土地沙化、草地严重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总页数】6页(P328-332,340)【作者】王燕;赵志中;乔彦松;李朝柱【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6【相关文献】1.近45年来太原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J], 周晋红;张军;刘武华2.近45年来三明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王正廷;伍毓柏3.西双版纳地区近45年来气候变化特征 [J], 喻彦;蒙桂云;张利才4.近45年来尤溪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洪维群5.西南喀斯特地区近45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 [J], 王钧;蒙吉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第36卷第1期2021年2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Vol. 36 No. 1Feb. 2021文章编号:2096-1618(2021 )01办)7347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杨越\文军、陆宣承、王欣2,田辉2(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丨0225;2.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为探究近30年来气候变化对若尔盖高寒湿地面积的影响,利用1987-2016年的5期陆地资源卫星主题 绘图仪及陆地资源卫星陆地成像仪观测数据,使用决策树分类的方法提取若尔盖高寒湿地的湿地面积并分析其变化特征;利用1984-2016年若尔盖、玛曲、红原、阿坝4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分析若尔盖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探讨湿地面积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丨987-2016年,若尔盖高寒湿地呈现板块化,总面积减少约902. 16 km2;1984-2016年,若尔盖高寒湿地区域气候有显著的变暖趋势(0.64丈/10 a)。

气温与湿地面积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降水和相对湿度,表明气温是影响若尔盖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的主导气候因子。

关键词:气候变化;陆面过程;若尔盖高寒湿地;气温;响应中图分类号:P461 文献标志码:Adoi:IO. 16836/j. cnki. jcuit.2021.01.0120引言湿地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可有效控制空气中 c o2的含量,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气候变化对湿地的面积和分布等也有重要影响m。

湿地对气候变化敏感,气候变化会引起湿地水 文、植物群落及生态等功能的变化:2]。

若尔盖高寒湿 地地处全球气候变化关键区——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其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及管理温室气体等功能对该 区域的气候稳定及生态平衡起关键的屏障作用[3]。

若尔盖湿地近25年湿地变化及分形特征分析

若尔盖湿地近25年湿地变化及分形特征分析
李 国明 ,刘 江 ,李 胜 ,应 国伟
( 国家测绘地 理信息局 第六地形测量队 , 四川 成都 6 1 0 5 0 0 )
摘 要 : 文章利 用若 尔盖 湿地 国家级 自然保 护区 1 9 8 9 、 1 9 9 5 、 2 0 0 1 、 2 0 0 7和 2 0 1 4年 5期遥 感影像 , 研 究 了近 2 5年 保护 区湿地 面积 的变化趋 势 , 探 索 了保 护 区湿地分 形维数 的 变化规 律 、 质心 的 空间变化特征 以及 气候 与湿地 变
第4 0卷 第 7期
2 0 1 7 年 7 月
测 绘 与 空 间地 理信 息
G EO MAT I C S& S P AT I A L I NF o RMA T I oN T E C HNOL O GY
Vo 1 . 40. No . 7
J u 1 . ,2 01 7
若尔盖湿地近 2 5年 湿 地 变 化 及 分 形 特 征 分 析
2 0 0 7 a n d 2 0 1 4 y e a r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i n t h e p a s t 2 5 y e a r s ,t h e p r o t e c t e d w e t l a n d a r e a o v e r a l l s h o ws a d o w n w a r d t r e n d,a t o t a l r e — d u c t i o n a  ̄ e a o f 5 2 . 2 8 h m。;T h e p r o t e c t e d a r e a i s i n t e r f e r e d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b y h u ma n f a c t o r s ;T h e w e t l a n d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c e n t r o i d i s s k e - wi n g t h e n o r t h e a s t ;W e t l a n d a r e a c h a n g e h a s t h e ma x i mu m 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t h e r e g i o n a l a n n u a l a v e r a g e t e mp e r a t u r e ,h a s t h e mi n i mu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09243, 51822906)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CAFINT2015K06) ;中国水利水电 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 IWHR-SKL-201612p)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502405) ;中国水科院 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WR0145B732017) ;河北省水利科研项目(2015-16)
图 1 若尔盖湿地水系分布概况
研究区域的气候为大陆性高原气候,寒冷湿润, 霜冻期长,日温差大。 多年平均气温 1℃ 左右,年日 照时数约 25 000 h,全年降水量约 600 ~ 800 mm,雨 季 主 要 分 布 在 5—10 月, 约 占 全 年 降 水 量 的 90% [13] 。 区内植物以沼泽植被和草甸植被为主,优 势 种 有 木 里 苔 草 ( Carexmuliensis ) 、 乌 拉 苔 草 ( Carexmeyeriana) 和藏蒿草 ( Kobresiatibetica) 等[22] 。 研究区以吉迈站作为流域入口,玛曲站作为流域出 口,流域总面积约 41 086 km2 。 流域水系分布及湿地 沼泽分布见图 1。 1. 2 数据来源
摘要:为探索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高寒湿地水文过程和水循环演变规律,利用分布式水文模 型,研究 2020—2050 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湿地径 流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呈减少趋势,玛曲站径流减少 比率最大,其次为若 尔 盖 站, 最 后 为 唐 克 站; 非 汛 期 径 流 量 减 少 幅 度 明 显 高 于 汛 期, 若 尔 盖 湿 地 2020—2050 年非汛期径流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径流减少比率大部分在 25% 以上。 非汛期径流 的锐减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若尔盖湿地的退化和萎缩,导致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 关键词:气候变化;径流;SWAT 模型;气候情景;若尔盖湿地 中图分类号:TV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6933(2019)05 0040 08
1 数据与方法
1. 1 研究区域概况 若尔盖高原湿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隅,是青
藏高原湿地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 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平均海拔 3 500 m,沼泽总面积约 4 903 km2 ,隶属四川省若尔 盖县、红原 县、 阿 坝 县 以 及 甘 肃 省 的 玛 曲 县 和 碌 曲 县[21] 。 若尔盖高原湿地为起伏平缓的丘状高原区, 主要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阶地、河漫滩、宽谷和湖 群洼地等[4] 。 湿地内的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 黑河和白河(图 1),黑河和白河自南向北流入黄河, 为黄河上游流量较大、流速较小而水位十分平稳的 两条支流。 同时由于黄河和支流的改道,区域内小 河流和湖泊星罗棋布,主要的湖泊有哈丘湖、错拉坚 湖和花湖。
气候变化是导致湿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0 世纪 90 年代后黄河源区气温明显上升,区域蒸散发 量增加,径流量明显减少[10] 。 Niu 等[11] 通过遥感影 像分析了中国近年来湿地的变化趋势,发现 1978— 2008 年中国湿地减少了 33% ,其中 70% 是由土地 复垦造 成 的;1978—1990 年 青 藏 高 原 湿 地 减 少 了 66% ,而在 1990—2008 年青藏高原湿地减少率降低 为 6% ,这主要是因为高原区域冰川和多年冻土消 融新生成了大约 6 000 km2 的湿地面积。 由于区域 气候变化,气温上升,20 世纪 90 年代后若尔盖湿地 蒸发皿蒸发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12] ,实际蒸散 发也呈缓慢增加趋势[13] ,Liu 等[14] 分析了黄河流域 的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规律,认为若尔盖高原湿地 蒸发量增加与太阳辐射的变化密切相关。 陈利群 等[15] 则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对黄河源区气候变化 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气候 变化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活动也必 然会影响湿地流域的水文过程。 Li 等[16] 分析了若 尔盖湿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湿地径流的贡献 率,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 湿 地 径 流 的 影 响 大 概 在 55% ~ 64% ,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的 贡 献 约 为 36% ~ 45% ,气候变化占主导地位。 而 Li 等[17] 也采用分 布式水文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影响若尔盖湿地水量 减少最主要的因素为归一化植被指数,其次,区域地 质断层也对湿地水量损失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 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预测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不同气候模式、 不同情景下的径流变化。 郝振纯 等[10] 分析了不同气候模式下未来 100 年黄河河源 区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发现不同模式下黄河 河源区的径流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张永勇等[18] 利用 SWAT 水文模型分析了 2010—2039 年黄河源 区径流变化,发现径流量与现状年相比明显减少。 其他学者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19-20] 。 目前,国内外 对变化环境下高原寒区沼泽湿地水文过程的研究机 理尚不完善,特别是对于典型高寒沼泽湿地水文循 环各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尚不十 分清楚。 因此,开展青藏高原若尔盖湿地水文过程 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研究,对明晰高寒湿地 水文循环机理和青藏高原水循环演变机理,以及对 区域水资源管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收集的基础资料包括:DEM(1∶ 24 000) 、土地利 用(1∶ 1 000 000) 、土壤类型(1∶ 4 000 000) 、河网水 系、 植 被、 土 壤、 气 象 站 点、 水 文 站 等 GIS 数 据; 1960—2011 年达日、久治、红原、若尔盖、玛曲、马尔 康、松潘、河南、班玛和玛沁等 10 个气象站点的日降 水、最 高 气 温、 最 低 气 温、 风 速、 相 对 湿 度 等 气 象 资 料, 玛 曲 站 ( 1964—2011 年) 、 唐 克 站 ( 1990—2011 年) 以及若尔盖站(1990—2011 年) 的月径流过程。 研究区域内的气象站网和水文站分布见图 1。 此 外,为了分析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湿地径流的 变化,还收集了 HadGEM2-ES 气候模式下高排放情
第 35 卷第 5 期 Vol. 35 No. 5
水 资 源 保 护 Water Resources Prote. issn. 1004 6933. 2019. 05. 008
2019 年 9 月 Sept. 2019
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Runoff variation in Zoige Wetland Basin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 ZHAO Nana1,2 , WANG Henian2 , ZHANG Beibei3 , LIU Jia1 , XU Weigang2 , YU Yilei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imulation and Regulation of Water Cycle in River Basin,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38, China; 2.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Services and Restoration, Institute of Wetland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3.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sessment Center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Beijing 100012,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 and water cycle evolution of Zoige Wetland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was used to study the runoff variation trend of Zoige Wetland Basin under different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from 2020 to 2050 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etland runoff.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runoff in Zoige Wetland Basin is decreasing, and the runoff reduction ratio at Maqu Station is the largest, followed by Zoige Station and Tangke Station. The reduction of runoff in non-flood season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flood season. The reduction ratio of runoff in non-flood season of Zoige Wetland from 2020 to 2050 is more than 25%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The sharp decrease of runoff in non-flood season may further aggravate the degradation and shrinkage of Zoige Wetland, resulting in the reduction of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runoff; SWAT model;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Zoige Wetla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