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污染地下水强化除砷生产性试验研究

合集下载

地下水砷污染防治试验研究

地下水砷污染防治试验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T V+x 5 2 3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 0 0 0 — 0 8 6 0 ( 2 0 1 5 ) 0 1 — 0 0 2 1 — 0 5
Exp e r i me nt a l s t ud y on pr e v e nt i o n a nd c o n t r ol o f g r o und wa t e r a r s e ni c c on t ami na t i o n
H a , t h e r e mo v a l o f t h e s p e c i i f c p o l l u t a n t -a r s e n i c i n g r o u n d w a t e r a n d t h e s a f e w a t e r s u p p l y re a t a k e n a s t h e s t u d y o b j e c t i v e f o r
2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B i o g e o l o g y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G e o l o g y ,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Wu h a n 4 3 0 0 7 4, H u b e i , C h i n a )
摘 要 :针 对我 国地 下水砷 污染及饮 用 水质健 康风 险 问题 ,以地 下 水 中砷 这种特 征 污 染物 的 净化及 安 全供 水 为研 究 目标 ,为 了寻求 治理地 下 水砷 污染途 径 ,提 出了石 英砂 原位 改性 除砷 的方 法。采 用化 学 沉 淀 法制备 改性 石英砂 ,在 室 内开展 镀铁 条件 试验 研 究 ,确定 注入试 剂种 类 、注入 方式 、持 续 时间及

我国水体砷污染的治理研究进展

我国水体砷污染的治理研究进展

谢谢!
请老师同学
批评指正!
h
65
我国水体砷污染治理的研究进展
1、水体砷污染概况 2、水体中砷污染的来源 3、水体中砷的存在形式 4、水体砷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水体砷污染的治理方法
h
1
1、水体砷污染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人 口持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水 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水 体中砷污染日益严重。
h
2
h
3
2008年11月和2009年7月淮河 流域大沙河和邳苍分洪道相继发生 砷污染事件,对水体造成严重影响 。
h
53
胞外吸收通过金属离子和胞内的
透膜酶、水解酶相结合而实现,速 度较慢,需要能量,而且与代谢有 关。
h
54
植物除砷
某些植物对砷吸收是超富集的, 可能是砷的还原作用提高了植物细 胞中氧化酶的活性。
h
55
目前已发现欧洲蕨 、蜈蚣草 、大叶井口边草等植物对土壤中的 砷具有超强的富集作用。
在水体中,水葫芦、芦苇、香蒲 、凤眼莲等植物应用于去除水体中 重金属的研究中。研究发现,砷主 要积累在植物的根部。
h
47
浓度影响
砷的初始浓度对砷的去除率有 影响,菌对低浓度砷比高浓度砷去 除率偏高。
h
48
溶液中磷酸根的浓度也影响菌对 砷作用。
当磷酸根浓度为0.5mg/L时,有 利于砷的吸附;大于10mg/L会抑 制菌对砷的吸附。
h
49
菌藻共生体可有效去除砷。 藻类和细菌表面存在许多功能团, 如羟基、羧基等,这些功能团可与 水中砷共价结合。
h
29
但是砷的总量超过基准值15X106 mol/L会使植物生长发育受阻, 影响植物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 并使砷在植物中累积,造成叶绿 素的破坏。

《2024年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范文

《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哈素海流域,以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成为了地下水砷污染研究的热点区域。

高砷地下水的存在不仅对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也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

因此,对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进行研究,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预防和控制地下水砷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哈素海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流域内的高砷地下水样,运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进行研究。

三、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通过对采集的高砷地下水样进行化学分析,我们发现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阴阳离子、有机物、重金属等。

其中,砷主要以As(V)和As(III)的形式存在,且As(III)的比例较高。

同时,地下水中的铁、锰等元素含量也较高,对砷的迁移转化产生重要影响。

四、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显示,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中砷的迁移转化主要受水文学、地质学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地下水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溶解与沉淀、吸附与解吸等过程对砷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地下水中的铁锰氧化物、有机物等对砷具有吸附作用,同时也能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砷的存在形态。

此外,地下水的流动性和水化学条件的变化也会影响砷的迁移转化。

五、结论通过对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复杂,其中砷主要以As(III)的形式存在,且受铁、锰等元素的影响较大。

2. 地下水中氧化还原反应、溶解与沉淀、吸附与解吸等地球化学过程对砷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3. 地下水中的铁锰氧化物、有机物等对砷具有吸附作用,能改变砷的存在形态。

4. 地下水的流动性和水化学条件的变化也会影响砷的迁移转化。

因此,为保障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预防和控制地下水砷污染,应加强对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监测与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砷的迁移转化。

砷去除技术与装置在地下水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砷去除技术与装置在地下水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砷去除技术与装置在地下水治理中的应用研究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地下水中的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砷去除技术与装置在地下水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已成为保障人民饮水安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砷去除技术与装置的原理、常见方法以及在地下水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砷的危害性无需多言。

砷对人体的长期摄入会导致多种疾病,包括皮肤病、癌症、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尤其是在缺乏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发展中国家,砷污染地下水几乎变成了一种难以逾越的饮水难题。

因此,砷去除技术与装置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砷的去除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

物理方法主要利用吸附剂、过滤介质和膜分离等原理,通过物理吸附或过滤将砷去除。

化学方法采用氧化、沉淀和络合等反应将砷转化为不易溶解的化合物从而去除砷。

生物方法则是通过微生物或植物吸附、抑制和还原等生命活动将砷去除。

在物理方法中,吸附剂是砷去除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吸附剂包括活性炭、氧化铁和沸石等。

活性炭因其高吸附能力和广泛的应用被广泛认可;氧化铁则通过与砷形成络合物实现去除;沸石则通过孔道结构和阳离子交换等机制去除砷。

化学方法中的氧化法是一种重要的处理技术,常用的氧化剂包括臭氧、高锰酸钾和次氯酸钠等。

氧化法能够将砷从其难以去除的三价形态转化成容易去除的五价形态,从而提高了砷去除效率。

除此之外,沉淀和络合等化学反应也在砷去除中得到应用。

生物方法则是一种环境友好且经济有效的砷去除技术。

这种方法利用微生物或植物来吸附、抑制和还原砷。

微生物可以通过吸附砷并将其转化为不溶性沉淀物来去除砷。

植物则可以通过根系吸附砷并将其储存在地下,或者通过还原反应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从而去除砷。

除了砷去除技术,砷去除装置也是保证地下水治理中砷去除效果的关键。

常见的砷去除装置包括反渗透膜法、离子交换法和气体扩散法等。

反渗透膜法是一种利用高压驱动地下水通过特殊膜的方式将砷去除的技术,适用于砷浓度较低的地下水。

新疆奎屯垦区地下水砷-氟复合污染及成因初探

新疆奎屯垦区地下水砷-氟复合污染及成因初探

饮水型中毒是人类机体以饮水为主要途径,钙磷代谢失调,造成体内缺钙,轻者形成“氟斑[4-7]长期摄入过量有害成分造成的,其中典型病例为牙”,重者导致“氟骨症”。

地下水中同时出现[8-10]饮水型砷中毒和饮水型氟中毒。

饮水型砷中毒可高砷、高氟的现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普遍。

引起以皮肤色素脱失、着色、角化及癌变为主的新疆奎屯垦区是中国大陆发现的第一个地方性砷[1-3][11]全身性中毒症状;饮水型氟中毒可引起人体的中毒病区。

有关新疆奎屯垦区地下水中的砷污收稿日期:2015-09-20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基金(Z2005-1-65010);新疆自治区土壤学重点学科基金资助作者简介:李 晶(1992-),男,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重金属污染检测与评价。

摘 要:通过对新疆奎屯垦区3个团场现有自流井水的采样测定,研究了该地区地下水中砷、氟的污染现状、砷和氟的相关性,并对该地区砷氟复合污染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与中国北方其他砷、氟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新疆奎屯3个团场自流井水中砷浓度在0.079~0.381 mg/L、氟浓度在2.30~8.02 mg/L,均高于国家饮用水标准,属于重度污染,砷最高值为饮用水标准的38倍,氟最高值为饮用水标准的8倍;自流井水中砷与氟呈显著正相关,砷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氟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新疆奎屯垦区地下水属于原生高砷高氟地下水,该地区为第四纪洪积平原,气候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蒸发浓缩作用强烈,该地区地下水中砷和氟浓度高于我国北方其它高砷高氟地区。

关键词: 砷污染;氟污染;地下水;奎屯垦区 中图分类号:X52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803/ki.issn.1004-6216.2016.02.025Preliminary Study of Combined Groundwater Pollution by Arsenic-Fluoride in KuitunReclamation Area of Xinjiang and Its CausesLi Jing, Luo Yanli, Yu Yanhua(College of Grassland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Xinji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ampling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water from the existing artesian wells in three corps farms in Kuitun reclamation area of Xinjia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arsenic and fluorine pollution in the groundwater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rsenic and fluorine are studied. The causes of combined arsenic-fluoride pollution in such area are analyzed. Comparison is also made with other areas in the North China with more serious arsenic and fluoride poll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of arsenic and fluoride in the groundwater range from 0.079 mg/L to 0.381 mg/L and from 2.30 mg/L to 8.02 mg/L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contents exceed the national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and consequently the groundwater is in a state of heavy pollution. The maximal values of arsenic and fluoride are 38 times and 8 times as much as the limits regulated in the national standards.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rsenic and fluorine in the groundwater. Arsenic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titude and there is extremely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luoride and altitude. The groundwater in Kuitun reclamation area belongs to the native groundwater with high levels of arsenic and fluoride. This area is the Quaternary diluvial plain, with typical arid climate. Consequently, Evaporation is much larger than precipit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arsenic and fluoride caused by evaporation is strong. As a result, contents of arsenic and fluoride in the groundwater in such area are higher than other areas with high levels of arsenic and fluoride in the North China. Keywords: Arsenic Pollution; Fluorine Pollution; Groundwater; Kuitun Reclamation Area CLC number: X523新疆奎屯垦区地下水砷-氟复合污染及成因初探李 晶,罗艳丽,余艳华(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第42卷 第2期2016年4月环境保护科学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Vol.42 No.2Apr.2016,124~128染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该地区地下水中是否存 1.3 样品的测定在砷氟联合污染的问题还不清楚,文章以新疆奎砷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氟采用离子选择电屯垦区地下水中砷和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极法测定。

如何修复砷污染地下水

如何修复砷污染地下水

如何修复砷污染地下水如何修复砷污染地下水本研究中所有实验柱均为长L=30 cm,内径ID=4.5 cm,容积V柱=477 cm3的有机玻璃柱(实验柱符合L≥4×ID,能确保填装柱有均匀的有效孔隙度),实验柱及相关配件(如导管、密封圈等)均用质量分数为15%的稀盐酸浸泡48 h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洁净,晾干备用.选用石英砂(粒径为0.30~0.84 mm)模拟含水层介质颗粒,用去离子水反复清洗洁净备用.除砷搭载材料采用分析纯FeSO4·7H2O及分析纯Na2S·10H2O.2.2 制备流程采用湿法填装实验柱,填装过程无氧水充满整个实验柱,以确保石英砂均匀填装且无氧气介入.采用多通道泵和高强度PVC管线调节柱内水流速度.除砷材料搭载采用图 1所示装置及四步循环法完成,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以νi=4 mL·min-1进水速率泵入5 mmol·L-1 FeSO4溶液(厌氧条件,DO< 0.01 mg·L-1)1 min;2以相同进水速率泵入无氧去离子水1 min;3以相同进水速率继续泵入4 mmol·L-1 Na2S溶液1 min;4不改变进水速率,再次泵入无氧去离子水1 min.重复循环上述4个步骤,至实验柱中石英砂颜色无明显变化且出水中Fe含量保持恒定时,除砷材料制备完成.图 1除砷柱制备示意图2.3 制备条件优化2.3.1 最佳负载时间选定FeSO4和Na2S溶液浓度分别为5 mmol·L-1和4 mmol·L-1,观察不同负载时间内实验柱颜色的变化,确定最佳负载时间,该实验柱标为柱A.制备过程可能发生如下反应:(1)(2)2.3.2 最佳注入浓度按上述方法准备3个实验柱,将FeSO4与Na2S溶液浓度分别设定为1与0.8 mmol·L-1、2与1.6 mmol·L-1、4与3.2 mmol·L-1,依2.2节所述方法制备除砷材料,观察同时段内不同实验柱颜色变化,寻找最佳注入液浓度配比.该组实验柱依次标为柱B-1、柱B-2、柱B-3.2.4 除砷实验2.4.1 荧光素钠穿透试验选取荧光素钠为惰性示踪剂,监测其穿透过程.先泵入10V孔体积的无氧去离子水冲洗实验柱A,再以注入速率为νj= 4 mL·min-1向实验柱A中连续泵入浓度89.4 mg·L-1的荧光素钠溶液.泵入过程中每60 s采集1件出水样品,并立即测定荧光素钠浓度,绘制荧光素钠穿透曲线.2.4.2 砷(As(Ⅲ))穿透试验在还原环境下,地下水中的砷主要以As(Ⅲ)形式存在,因此,本实验重点探讨了As(Ⅲ)的穿透行为.通过对比荧光素钠溶液与As(Ⅲ)溶液的穿透曲线,评价该材料的除砷效率,通过检测搭载Fe含量和吸附As总量,计算除砷容量.具体实验过程如下.第一步:以νj=4 mL·min-1的速率连续泵入10V孔的无氧去离子水冲洗柱A.第二步:不改变进水速率,将1000 μg·L-1 NaAsO2(以As浓度计)溶液泵入实验柱A 中,每隔1 h收集一份出水样品(10 mL),取其中5 mL进行砷形态分离(分离步骤见2.6.1节),剩余样品滴加1滴优级纯浓HCl酸化至pH<2,避光冷藏保存,在72 h内测定As浓度.同时,另取约20 mL流出液至50 mL PET瓶中,采用HACH便携式水质分析仪测试其pH、Eh、EC值.第三步:当流出液与注入液中As浓度一致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时,终止实验,将此除砷处理后的实验柱标记为柱C,避光保存待用.将实验柱C中的负载石英砂全部取出,先加入500 mL 6 mol·L-1 HCl溶液,室温振荡提取30 min,静置12 h后,收集溶液,并再次用6 mol·L-1 HCl重复上述清洗过程,直到石英砂表面无黑褐色残留为止,最后用去离子水清洗石英砂3遍,测定收集的溶液中铁和砷的含量,计算除砷容量.2.5 原位除砷模拟依照2.1节所述方法准备空白石英砂柱.为模拟实际地下水环境的原位处理过程,同时弱化其他离子影响,在严格厌氧条件下,以1000 μg·L-1 NaAsO2溶液作为污染物质模拟原位除砷过程.采用4步交替循环法,以νi=4 mL·min-1的进水速率向空白砂柱中交替注入5 mmol·L-1 FeSO4溶液、1000 μg·L-1 NaAsO2溶液、Na2S溶液(H2S饱和溶液中加入。

土壤与地下水复合污染快速协同处置技术研究

土壤与地下水复合污染快速协同处置技术研究

土壤与地下水复合污染快速协同处置技术研究
王海鑫;王水;吕宗祥;钟道旭
【期刊名称】《污染防治技术》
【年(卷),期】2024(37)1
【摘要】近年来我国污染场地调查修复技术装备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完善,但仍以取样后实验室分析为主,调查与处置周期长,功能割裂,缺少同时实现污染场地快速精准采样、检测、防控与修复等功能的一体化移动式快速调查处置技术装备。

项目团队研究了原位快速检测与智慧决策技术,集成基于随钻随测随注与撬装式快速热处置的污染协同处置技术,实现原位快速检测、深层土壤地下水的原位精准注射修复,以及浅层有机污然等污染物的快速异位热处置,满足复杂场地协同处置需求。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王海鑫;王水;吕宗祥;钟道旭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控工程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3
【相关文献】
1.钢铁企业遗留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及水泥窑协同处置钢铁企业污染土项目环评关注要点
2.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筹划路径分析
3.复合有机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原位修复及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4.污染土壤异位协同处置修复工程效果评估——以粤北某砷、铅复合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村镇地下水除砷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村镇地下水除砷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村镇地下水除砷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砷是一种常见的地下水污染物,特别是在村镇地下水中,由于缺乏水源保护措施、废弃物随意倾倒等原因,使得砷超标的情况较为严重。

砷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如长期饮用含砷地下水会引发黑脚病、癌症等疾病。

因此,砷污染的治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村镇地下水源地的保护中。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研究针对村镇地下水砷超标的治理方法,并探讨其可行性和效果。

通过对不同地下水污染程度、治理方法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最适合村镇地下水治理的方法,为实现村镇地下水安全供水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 砷污染的来源与治理方法;2. 村镇地下水砷污染现状调查;3. 不同治理方法的优缺点分析;4. 选取适合村镇地下水治理的方法并开展现场实验;5. 检测治理效果并进行数据分析;6. 总结与归纳。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研结合实验方法,通过对砷污染治理方法、村镇地下水砷污染情况、现场实验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和探讨,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四、预期研究成果和创新点本研究预计得出针对村镇地下水砷污染治理的最优方法,并进行现场实验以检测治理效果。

该研究对于解决村镇地下水砷污染问题,提高村镇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并在该领域具有创新点。

五、研究难点和可行性分析1. 针对村镇地下水不同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理方法;2. 在实验中准确检测出治理效果;3. 涉及到村镇地下水源地环境保护和居民用水安全等多个方面。

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采用文献调研和实验方法对不同治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最优方案,并在现场进行实验,检测治理效果,并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滤 料 更 换 前 后 砷 去 除 率
2.1.2 5# 、6# 滤 池 砷 去 除 效 果 比 较 分 析 5# 滤 池 更 换 部 分 滤 料 并 投 加 铁 锰 复 合 氧 化
物 后 ,5# 、6# 滤 池 在 试 验 不 同 周 期 的 进 出 水 砷 含 量 变 化 如 图 3 所 示 。 从 图 3 中 可 以 看 出 ,各 周 期 内 滤 池 进 水 砷 含 量 变 化 幅 度 较 大 ,试 验 初 期
表 1 试 验 期 间 原 水 水 质
水质参数
范围
pH 浊 度/NTU CODMn/mg/L 氨 氮/mg/L 铁/mg/L 锰/mg/L 砷/μg/L
7.7~8.34 1.64~10.1 1.04~2.08 0.04~0.46 0.08~2.08 0.06~0.58 8.99~45.67
试验运行过 程 中 采 用 滤 池 反 冲 洗 周 期 48h 作 为一个 试 验 周 期,每 个 周 期 取 样 24 批 次,取 样 时 间 间 隔 为 :0~2h,15min 取 样1 次 ;2~6h,1h 取 样1 次;6~12h,2h取样1次;12~48h,4h取样1 次。 生产性试验进 行 3 个 月,21 个 周 期,其 中 加 药 周 期 16 个 ,不 加 药 周 期 5 个 。 1.3 分 析 方 法
砷(V)的测定采用原子荧光法。水样经调节 pH 后移入带塞的比色管中,加入 2.5 mL 盐 酸 (1+1)、 5mL硫脲(5%)配 制 成 上 机 溶 液,静 置 30 min 后, 用 AFS-8220 双 道 原 子 荧 光 光 度 计 进 行 检 测,得 出 溶 液 中 砷 (V)浓 度 。
在生产性试验 中 投 加 铁 锰 复 合 氧 化 物 后,分 别
对滤池除铁、除 锰 的 效 果 进 行 了 考 察。 不 同 运 行 加
药 周 期 、不 同 进 水 条 件 下 ,5# 、6# 滤 池 进 出 水 铁 、锰 含 量 变 化 分 别 见 图 5 和 图 6。
给水排水 Vol.37 No.12 2011 2 5
铁、锰、浊度等指标的分析方法均采用《生活饮用
水卫生标准检验法》(GB 5750—2006)中规定的方法。 2 结 果 与 讨 论 2.1 砷 的 去 除 效 果 分 析 2.1.1 滤 料 更 换 前 后 砷 去 除 效 果 分 析
5# 滤 池 更 换 部 分 滤 料 前 后 ,投 加 铁 锰 复 合 氧 化物对砷的去除率变化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 以 看 出 ,D 水 厂 现 有 滤 池 除 砷 能 力 差 ,砷 去 除 率 在
2.3 浊 度 的 去 除 效 果 分 析 通过检测两组滤池在单独一个试验周期、不同时
间点水样的浊度,对比浊度去除效果,见图7。运行初 期,5#、6#滤池的 出 水 浊 度 均 较 高。试 验 周 期 内,6 #滤池出水浊度维持在0.10~0.20NTU;5#滤池略 优于6#滤池,出水浊度维持在0.05~0.15NTU。
量 情 况 下 ,出 水 砷 含 量 基 本 稳 定 在 5~6μg/L(见 图 3b~d),较 6# 滤 池 出 水 砷 含 量 (8~9μg/L) 降 低 40% ~50% 。
生产性试验期 间,不 同 加 药 周 期 滤 池 出 水 砷 平
均去除 率 如 图 4 所 示。 从 图 4 中 可 以 看 出,试 验 各 加药周 期 内 6# 滤 池 砷 平 均 去 除 率 为 20% ~40%, 波 动 较 大 。5# 滤 池 的 除 砷 效 果 较 稳 定 ,且 明 显 优 于 6# 滤 池 ,可 达 70% 左 右 。 2.2 铁 、锰 的 去 除 效 果 分 析
对比不同加药周期运 行 期 间 5#、6# 滤 池 的 除 浊 效 果 如 图 8 所 示 。 在 不 同 运 行 周 期 ,6# 滤 池 出 水 浊度平均去除 率 在 90.2% ~98.5%,5# 滤 池 出 水 浊度平均 去 除 率 在 95.2% ~99%,较 6# 滤 池 提 高 了 0.5~5 个 百 分 点 。
0 前 言 近年 来,通 过 对 Z 市 D 水 厂 原 水 井 群 监 测 发
现 ,井 群 出 水 中 砷 含 量 呈 现 增 长 趋 势 ,出 厂 水 砷 含 量 存在超标风 险。 因 此,采 取 措 施 控 制 出 厂 水 砷 含 量 刻不容缓。本研究根据 D 水 厂 砷 污 染 实 际 状 况,通 过改变现状工艺 条 件,针 对 一 种 兼 具 氧 化 吸 附 性 能 的新型铁锰复合氧化物 在 [1] 复合污染条件 下 的 除 砷 效果进行生产性 试 验,考 察 水 中 砷 以 及 复 合 污 染 物 铁 、锰 的 去 除 效 果 。 1 试 验 装 置 与 方 法 1.1 试 验 系 统 及 工 艺 流 程
参考文献
1 常方方,曲久辉,刘锐平,等.铁 锰 复 合 氧 化 物 的 制 备 及 其 吸 附 除 砷 性 能 .环 境 科 学 学 报 ,2006,26(11):1769~1774
图 7 一 个 试 验 周 期 内 滤 池 出 水 浊 度 变 化 曲 线
○ 通讯处:450013 郑州市郑上路78号 柿园水厂水技术 研究中心
D 水厂的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D 水厂工艺流程
根据前期中试结果,生产性试验选择 D 水厂5# 滤池作为试验滤池,以6#滤池作为对比滤池,比较现 有工艺与改进后工艺对各水质参数污染物的去除效 果 ,试 验 期 间 在 5# 滤 池 进 水 后 (虹 吸 进 水 口 后 )投 加 铁 锰 复 合 药 剂 ,并 在 其 后 跌 水 处 设 立 混 合 反 应 器 强 化 药 剂 与 水 体 的 快 速 混 合 。 为 强 化 滤 池 除 砷 效 果 ,生 产 性试验将5#滤池表层30cm 原有滤料更换为新石英 砂 滤 料(5# 、6# 滤 池 原 滤 料 层 厚120cm)。 1.2 原 水 水 质
20% ~40% 。5# 滤 池 在 未 更 换 滤 料 条 件 下 ,投 加 药 剂 后 砷 去 除 率 在 50% ~58% ,除 砷 能 力 有 所 提 高 。 参 照 中 试 结 论 ,将 5# 滤 池 滤 料 层 表 面 含 泥 量 较 高 的30cm 砂 层 更 换 为 新 的 石 英 砂 ,通 过 滤 池 反 冲 洗 使 砂 层 水 力 分 级 ,并 运 行 48h 至 滤 料 熟 化 。 取 样 测 试 结 果 显 示 ,滤 池 过 滤 效 果 增 强,在 投 加 铁 锰复合氧化物后,水 中 溶 解 态 的 砷 被 固 化 后 形 成 的 絮体可 通 过 过 滤 有 效 去 除,除 砷 效 果 进 一 步 提 升 10% 左 右 。
摘要 以 Z 市 D 水厂现行工艺为基础,通过生产性试验对比研究了铁锰复合氧化物强化去除地 下水中砷的效果。研究显示,铁锰复合氧化物对砷的去除率可达到 70%,相比原有滤池可提高 30% 左 右 ,同 时 增 强 了 对 铁 、锰 、浊 度 等 指 标 的 去 除 效 果 。
关键词 地下水 除砷 铁锰复合氧化物 生产性试验
电 话 :(0371)67695408 E-mail:shajing2008@163.com 收 稿 日 期 :2011-06-13 修 回 日 期 :2011-09-28
2 6 给水排水 Vol.37 No.12 2011
(3)投加适量铁锰复合氧化物时,对 铁、锰 有 强 化 去 除 作 用 ,不 会 导 致 滤 池 出 水 铁 、锰 超 标 。
(4)生 产 性 试 验 期 间,5# 滤 池 除 浊 效 果 优 于 6# 滤池,出 水 浊 度 维 持 在 0.05~0.15 NTU,去 除 率 较 6# 滤 池 提 高 了 0.5~5 个 百 分 点 。
试 验 期 间 原 水 水 质 见 表 1。 原 水 耗 氧 量、氨 氮 等 指 标 变 化 不 大 ,浊 度 、铁 、锰 、砷 等 指 标 含 量 随 运 行 井群的调配出现较大波动。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424-004)。
2 4 给水排水 Vol.37 No.12 2011
从 表 1 原 水 水 质 可 以 看 出 ,原 水 铁 、锰 含 量 较 高 ,且 波 动 范 围 较 大 。 从 图 5 和 图 6 可 以 看 出 ,在 滤 池 进 水 铁 、锰 较 低 的 情 况 下 ,5# 、6# 滤 池 出 水 铁 、锰 含 量 均 未 检 出 。 进 水 铁 、锰 较 高 时 , 6# 滤 池 出 水 铁 、锰 开 始 有 检 出 ,而 此 时 5# 滤 池 出 水 铁 、锰 含 量 仍 未 检 出 。 分 析 原 因 ,可 能 是 更 换 部 分 滤 料 、连 续 投 加 铁 锰 复 合 氧 化 物 后 ,增 强 了 滤 池 抗 冲 击 负 荷 的 能 力 ,同 时 在 滤 池 内 形 成 了 微 絮 凝 作用,强化了滤池除铁、锰的效果。
图 8 试 验 期 间 滤 池 出 水 浊 度 平 均 去 除 率
3 结 论 (1)5#试验滤池投加铁锰复合氧化物 时,对 砷
有明显的去除作用;更 换 滤 池 表 层 30cm 滤 料 后 可 使 出 水 砷 去 除 率 进 一 步 提 高 10% 左 右 。
(2)生 产 性 试 验 期 间,5# 滤 池 除 砷 能 力 优 于 6# 滤池,砷去率在 55% ~70%,较 6# 滤 池 提 高 30%~35%;出水砷含量稳定在5μg/L 左右,较6# 滤 池 出 水 砷 含 量 减 少 40% ~50% 。
(1~7 周 期 )滤 池 出 水 砷 含 量 受 进 水 波 动 影 响 较 大 (见 图 3a)。 连 续 投 加 铁 锰 复 合 氧 化 物 后 ,在 试 验 的 中 期 (8~15 周 期 )和 后 期 (16~21 周 期 ),复 合 氧 化 物 逐 渐 负 载 在 表 层 石 英 砂 上 ,使 5# 滤 池 表 现 出 较 强 的 抗 冲 击 负 荷 能 力 ,在 不 同 进 水 砷 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