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过程.doc

浅析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过程.doc

浅析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过程以 2010 年为界,中国情景喜剧不仅经历了时间上的延伸,而且出现了电视情景喜剧和网络情景喜剧并存的重大转变。

真正理解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路径,必须跳出国内研究聚焦电视情景喜剧的局限,即主要谈论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一段历程,或稍稍从时间性上补充论及《废柴兄弟》等作品的模式,应该充分关注到2010 年以后的网络情景喜剧与之前电视情景喜剧有了重大区别。

因此,必须从跨媒介视野的角度才能看到情景喜剧在中国发展的完整路径,才能更深层次地揭示中国情景喜剧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即作为舶来艺术样式,情景喜剧如何实现持续本土化。

一、电视情景喜剧的高峰与尴尬1.《我爱我家》:早熟而孤独的高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英达为中国引入了“情景喜剧”这一艺术样式。

尽管完全是舶来品,英达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却取得巨大成功,这背后既有能被复制的原因也有难被复制的原因。

前者使《我爱我家》深刻影响了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后者则让《我爱我家》成为中国情景喜剧发展史上早熟却孤独的高峰。

《我爱我家》将美国由街头歌舞表演发端的情景喜剧形式与中国自身的相声和小品艺术结合,开创了情景喜剧的中国本土化模式,这也是《我爱我家》诸多成功原因中一直被后来者复制的根本一条。

《我爱我家》的核心创作团队中有梁左和王朔两人。

梁左是难得的语言大师,贡献了许多优秀的相声作品,其创作一贯将荒诞情形或巧合奇遇与生活场景巧妙结合,形成新颖的喜剧情景,相声《虎口遐想》《电梯奇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情景喜剧更长的叙事篇幅无疑给了梁左更大和更自由的施展空间,《我爱我家》中《电视采访》一集就是相声《虎口遐想》的放大。

从误落虎前的青年到误被当作救人英雄的“贾志新” ,两者都发挥了一段极为相似的自我想象:“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我脑海中刷刷刷刷刷刷闪出了很多英雄人物(带比划 )我想起了董存瑞炸碉堡,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 (《电视采访》 )“老虎一瞪我,我脑子里‘噌’地一下,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 ! 我一想咱们不能给青年人丢脸 ! 过去你们看戏,《武松打虎》好不好 ?”(《虎口遐想》 ) 梁左还成功地将相声艺术中“损”和“贫”的语言特点移植到了情景喜剧中,不少作品中都有类似相声“捧哏”与“逗哏”间的语言交锋痕迹,因此与美国情景喜剧相比,中国情景喜剧语言的密度、长度和对于对话的倚赖程度明显更高。

论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

论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

再 比 如 《梅 兰 芳 》, 写到最后 , 梅兰 芳离去 的时候 , 写 到
这 , 我就 忍 不 住 写 了 : 暗香 浮 动 。 结 果讨 论 剧 本 , 有人 就 说 : “ 暗香浮动 , 我在 舞 台上 给 你撒 香 水 吗 ? ” 她认为“ 暗 香浮动 ” 这 舞 台提 示 不 专 业 , 我 实在忍不住说 : “ 我 要 给 你扫盲” 。 我 说 我 作 为 一 个 剧 作 家 , 我 写 到 这 ,情 之 所
说傻话 , 男子汉 的热泪 , 为之抛洒” ……这样接着 , 舞 台 的节奏、 心 理 节 奏 把 拖 戏 的地 方 全 压 下 去 了 , 效果极好。
1 9 8 2年 引 进 一 部 《 马丁叔叔》 的美 国情 景 喜 剧 , 在 1 9 8 3 年, 同样 是 广 东 电视 台 , 其 一 档 综 艺 节 目《 万紫千红》 将
[ 摘 要 ] 情景 喜 剧 是 从 西 方 国 家 流入 中 国的 一 种 节 目样 式 。 自情 景 喜 剧
在 我 国起 步 以 来 , 历经风雨 , 越 来越 受到 国人 的 喜 爱 与 追 捧 , 情 景 喜 剧 得
以蓬 勃 发 展 与 沉 淀 , 本文主要从它的发展历 史、 艺术特征等 方面考虑 . 再 结 合 中外情 景 喜 剧 的 对 比研 究 , 论 述 中 国情 景 喜剧 的 发 展 状 况 。 [ 关键词] 情 景 喜剧 发 展 艺 术特 征 对 比 研 究

定 要 独特 , 哪样 来 得 好就 哪样 来 。 写 电视 剧 , 都要 去 学 电影 , 所谓蒙太奇 。 一 场 是 这 么

年 退 出 了荧 幕 。 虽 然 没 有给 多数 中国观 众 留下 印象 ,
但 是 却 能 看 出 情 景 喜 剧 的 确 曾 经 试 图 要 在 中 国 荧 幕 上

浅析中国情景喜剧的语言风格

浅析中国情景喜剧的语言风格

浅析中国情景喜剧的语言风格作者:王琳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14期摘要中国情景喜剧从1992年才开始发展,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情景喜剧成功的原因是和幽默化与丰富化的语言风格分不开的。

情景喜剧的语言既是生活的又是艺术的,它不仅能反映普通百姓的普通事象,也能反映社会重大主题。

关键词情景喜剧语言风格情景喜剧(英文名称situationcomedy,简称sitcom)最早起源于美国,在美国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

中国情景喜剧作为一种舶来品,自从1992年英达导演的《我爱我家》引起轰动之后,《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售楼处的故事》等许多情景喜剧相继播出并广受欢。

从2002年开始,《炊事班的故事》、《东北一家人》(续集)、《武林外传》等情景喜剧均被批准在国家电视台的黄金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而《炊事班的故事》连连获奖,相继获得第15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优秀导演奖和长篇电视剧二等奖、第23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系列剧奖、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优秀作品奖。

可以说,中国情景喜剧的成功,与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是分不开的。

情景喜剧由于场景较为固定,出场演员也比较有限,所以情景喜剧要想娱乐观众,关键就在语言风格的幽默化和丰富化上了。

机智、幽默、讽刺乃至调侃式的对白是情景喜剧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艺术手段。

“因为情景喜剧喜剧性效果的实现是通过闲谈性的言语来实现的,往往表现为话语的机智,比如巧妙地使话语与习惯语境脱轨,意外地使人从常规的话语囚笼中遁出,落入荒诞悖谬的语境之中。

高尚与渺小,美好与丑陋,严肃与戏谑,优雅与粗俗。

悲伤与喜悦等混杂在一起,当他们被拉到同一平面上的时候,这些价值的意义已经被消解了。

”我国的情景喜剧在语言风格上做了可贵的探索,目前情景喜剧的语言风格大体上形成了幽默化和丰富化的特征。

幽默化,表现在对白的机智、幽默、风趣的特点上。

中国情景喜剧的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使观众领略到了因幽默的语言而带来的审美享受。

喜剧综艺发展历程

喜剧综艺发展历程

喜剧综艺发展历程喜剧综艺是一种结合喜剧和综艺元素的娱乐节目形式。

它通过各种搞笑的表演和节目环节,给观众带来欢乐和轻松的娱乐体验。

喜剧综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和创新。

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是中国喜剧综艺的萌芽期。

当时,由于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和观众对喜剧的需求,一些相声演员和喜剧明星开始尝试将他们的表演形式搬上荧屏,推出一系列以喜剧为主题的综艺节目。

这些节目以相声、小品、模仿和趣味性的表演为主,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由郭德纲主持的《相声大全》和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的相声小品环节。

这些节目为后来喜剧综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初,是中国喜剧综艺的发展黄金期。

在这个阶段,一些独立制作公司开始崛起,并推出了一系列的喜剧综艺节目。

这些节目主要以才艺展示、幽默演员秀和搞笑真人秀为主题,通过不同的环节和游戏规则,呈现给观众各种搞笑和欢乐的表演。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和《笑傲江湖》等。

这些节目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和互动性强的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并成为了当时电视娱乐的热门节目。

2010年至今,是中国喜剧综艺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一些新的喜剧综艺节目开始涌现,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这些节目主要侧重于网络原创、自媒体和直播平台,以网络红人和素人选手为主要的表演者。

这些节目通常以短视频形式存在,内容轻松有趣,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奇葩说》、《脱口秀大会》和《明星大侦探》等。

这些节目在传统喜剧综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同时也凸显了网络娱乐的新趋势。

总的来说,中国喜剧综艺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从萌芽期到黄金期再到创新和多元化的阶段。

喜剧综艺通过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适应观众需求的变化,成为了电视娱乐的重要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相信喜剧综艺会继续激发创新和突破,给观众带来更多的笑声和欢乐。

盘点国产十大情景喜剧,看过五部以上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

盘点国产十大情景喜剧,看过五部以上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

盘点国产十大情景喜剧,看过五部以上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编辑部的故事》《编辑部的故事》是1991年上映的电视连续剧,由赵宝刚、金炎执导,葛优、侯耀华、张瞳等主演。

该剧描写一个叫《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里,六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描写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也是国产情景喜剧的前身之作。

《我爱我家》《我爱我家》是1993年英达执导的国内首部大型情景喜剧,该剧讲述了90年代北京一个六口之家以及他们的邻里、亲朋各色人等构成的社会横断面,反映了社会上的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展示了一幅改革大潮中大千世界绚丽斑斓的生活画卷。

也掀起了一股情景喜剧的风潮。

《候车室的故事》《候车室的故事》是英达1997年执导的一部情景喜剧类型的电视剧,由英壮、赵玲琪、杨青、张钥等主演。

该剧以东北地区吉春市(齐齐哈尔市)为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旅游城市的老车站,工作人员多数调迁去了新车站,只剩下老职工刘大明(英壮饰演)和王秀花(杨青饰演)。

铁路职工、人民警察、服务员、旅客、盲流等各色人等,在小小的候车室里,展示出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不同生存背景条件下的一个个发生在咫尺空间,却又延伸到社会上上下下的妙趣横生的故事。

《东北一家人》《东北一家人》是2001年英式影视公司出品的一部长篇喜剧,由导演英达执导,李琦,彭玉,金珠,巩汉林,吕小品,李颖等主演。

该剧描写了在东北一个中等工业城市—吉林省长春市的一家大型国企工作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一家三代之间发生的事情。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企业发生的种种变革,每一位家庭成员以及他们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之间横向、纵向发生的一系列阴错阳差,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可以说是东北版的我爱我家。

《炊事班的故事》《炊事班的故事》是由尚敬执导,空政电视艺术中心出品,洪剑涛,范明,周小斌,沙溢,姜超,毛孩等主演中国第一部军旅题材的情景喜剧。

2002年至2007年共拍摄三部。

浅析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过程

浅析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过程

浅析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过程以2010年为界,中国情景喜剧不仅经历了时间上的延伸,而且出现了电视情景喜剧和网络情景喜剧并存的重大转变。

真正理解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路径,必须跳出国内研究聚焦电视情景喜剧的局限,即主要谈论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一段历程,或稍稍从时间性上补充论及《废柴兄弟》等作品的模式,应该充分关注到2010年以后的网络情景喜剧与之前电视情景喜剧有了重大区别。

因此,必须从跨媒介视野的角度才能看到情景喜剧在中国发展的完整路径,才能更深层次地揭示中国情景喜剧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即作为舶来艺术样式,情景喜剧如何实现持续本土化。

一、电视情景喜剧的高峰与尴尬1.《我爱我家》:早熟而孤独的高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英达为中国引入了“情景喜剧”这一艺术样式。

尽管完全是舶来品,英达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却取得巨大成功,这背后既有能被复制的原因也有难被复制的原因。

前者使《我爱我家》深刻影响了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后者则让《我爱我家》成为中国情景喜剧发展史上早熟却孤独的高峰。

《我爱我家》将美国由街头歌舞表演发端的情景喜剧形式与中国自身的相声和小品艺术结合,开创了情景喜剧的中国本土化模式,这也是《我爱我家》诸多成功原因中一直被后来者复制的根本一条。

《我爱我家》的核心创作团队中有梁左和王朔两人。

梁左是难得的语言大师,贡献了许多优秀的相声作品,其创作一贯将荒诞情形或巧合奇遇与生活场景巧妙结合,形成新颖的喜剧情景,相声《虎口遐想》《电梯奇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情景喜剧更长的叙事篇幅无疑给了梁左更大和更自由的施展空间,《我爱我家》中《电视采访》一集就是相声《虎口遐想》的放大。

从误落虎前的青年到误被当作救人英雄的“贾志新”,两者都发挥了一段极为相似的自我想象:“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我脑海中刷刷刷刷刷刷闪出了很多英雄人物……(带比划)我想起了董存瑞炸碉堡,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电视采访》)“老虎一瞪我,我脑子里‘噌’地一下,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 我一想……咱们不能给青年人丢脸!过去你们看戏,《武松打虎》好不好?”(《虎口遐想》)梁左还成功地将相声艺术中“损”和“贫”的语言特点移植到了情景喜剧中,不少作品中都有类似相声“捧哏”与“逗哏”间的语言交锋痕迹,因此与美国情景喜剧相比,中国情景喜剧语言的密度、长度和对于对话的倚赖程度明显更高。

中美情景喜剧比较

中美情景喜剧比较

正文一:发展历程与传播渠道
1、中国情景喜剧发展历程
中国的情景喜剧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编辑部的故事》为代表。自那时起, 中国情景喜剧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国内电视荧屏上的重要节目类 型。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情景喜剧在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也不断创新, 如《武林外传》、《爱情公寓》等作品展现了全新的创作思路。
中美情景喜剧比较
01 引言
目录
02
正文一:发展历程与 传播渠道
03
正文二:受众群体与 内容创作
04
正文三:幽默表达与 对比分析
05 结论
引言
情景喜剧是一种广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受众。中美 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娱乐市场,其情景喜剧产业也具有显著的地位。本次 演示将从发展历程、传播渠道、受众群体、内容创作、题材选择、幽默表达等 方面,对中美情景喜剧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其异同点与共性。
结论
总的来说,中美情景喜剧在诸多方面存在异同点。这些异同点既体现了两国不 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也反映了观众需求和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尽管 存在差异,但两国情景喜剧都为观众带来了欢乐和思考,成为了全球流行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彼此的成功经验, 积极探索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更加优秀的作品。
谢谢观看
正文三:幽默表达与对比分析
1、幽默表达
中美情景喜剧在幽默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中国情景喜剧的幽默更多体现 在语言和情节的巧妙安排上,如相声、小品等元素的使用,以及剧情的反转和 意外。而美国情景喜剧则更加注重角色塑造和情境设置,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 和情节的铺陈来达到幽默效果。
2、对比分析
从以上各方面比较可以看出,中美情景喜剧各有特点。中国的情景喜剧更加贴 近本土观众,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而美国情景喜 剧则更加国际化,涉猎题材广泛,注重个体和社会冲突,给观众带来不同文化 视在保持本 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与国际市场和观众需求接轨;如何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保 持剧集质量和观众口碑等。

情景短剧

情景短剧

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困境与突围回首中国的情景喜剧的发展历程,从1993年《我爱我家》在荧屏上的出现,成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情景喜剧。

它让国内电视观众体味到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形式,也使这种相对较新的电视节目开始了它在中国本土化的成长历程。

可喜的是,情景喜剧很快贴合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制作模式符合电视市场发展的要求,形式特点也迎合了电视受众的娱乐化收视行为和收视心理,一时之间,情景喜剧在中国风生水起。

《东北一家人》、《爱情公寓》、《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一大批国产情景喜剧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思考和欢乐。

这一电视剧种已获得很大发展。

但问题仍是不少。

不少作品太多极度夸张的情节,低级庸俗的笑料,编造痕迹过重,没有吸引人的故事和成功的喜剧人物,尽管编导们作出种种努力,情景喜剧的创新之路却仍然越走越窄。

一、情景短剧的简介及起源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y/sitcom),亦称处境喜剧,是1947年在美国诞生的新兴的电视化的喜剧模式。

最开始出现在广播中,时至今日将大本营搬到了电视屏幕上。

情景喜剧一般有固定的主演阵容,一条或多条故事线,围绕著一个或多个固定场景进行,如家庭。

1992年,曾在美国留学的英达导演,将它引渡过来。

从此,中国的情景喜剧开始了其自身的发展。

十几年来,情景喜剧在中国曾遇到水土不服的困难,一度不被中国广大的电视观众所接受。

但其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克服困难、发展完善,终于得到中国观众的广泛认可。

当年被评为"最差电视剧"的《我爱我家》如今已被尊奉为经典之作。

二、中国情景喜剧的特点(一)娱乐大众情景喜剧是一种轻喜剧。

它的宗旨是,让观众在休闲中得到娱乐。

它的思想内涵清晰明了,通俗易懂。

作为喜剧,它往往更富于反映社会现实、人性本质的深度和广度,以其富有生动的形式,幽默、诙谐的手法使观众感到舒畅、快乐。

情景喜剧以博得观众的笑声为目标,无论是虚拟情境还是罐头笑声,都是造就娱乐气息,让观众在明知是虚拟的现实中得到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历程
1前言
情景喜剧,英文称为situation edy,简称sit,发源于美国。

情景喜剧一般有固定的主演阵容,一条或多条故事线,围绕一个或多个固定场景进行。

现在的情景喜剧多在电视荧屏上播放,故称电视情景喜剧。

实际上,电视情景喜剧是由广播情景喜剧发展而来的。

上世纪初期的美国,一些诸如酒吧这样的娱乐场所老板雇佣演员站在吧台前面,给顾客们讲笑话,以此来制造快乐放松的氛围,增加客源和人气。

这种娱乐搞笑的表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一些富有远见的美国广播从业者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在电台节目中运用了这一形式,上世纪3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了广播情景喜剧。

后来,随着完整而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特定的故事场景被引入,所创作的人物形象也逐渐鲜明,广播情景喜剧己经具备了向电视情景喜剧转变的基础。

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电视在美国风靡,急速增加的电视机销量显示了美国人多电视节目的强劲需求,电视业需要更多的电视节目填充空白。

很多的广播节目被引入电视,广受欢迎的广播情景喜剧也因此被搬上电视荧幕。

1947年,《玛丽凯和琼尼》(Mary Kay and Johnny)成为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

2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历程
由此可见,情景喜剧先在酒吧中诞生,在广播中完善和充实,最后被引入电视发展壮大起来。

中国的情景喜剧诞生较晚,1982年,美国情景喜剧《火星叔叔马丁》被引入中国。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国本土情景喜剧才开始真正萌芽。

大体上中国的情景喜剧发展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1)准备阶段(1983-1992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政治经济均发生了重大变革。

电视机开始进入城市家庭并逐渐普及起来,此时的中国电视剧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除了作为教化认知的宣传工具,被赋予了更多娱乐功能。

这一时期的通俗电视剧中,有两部作品对后来情景喜剧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部是((渴望》,另一部是《编辑部的故事》。

1990年,《渴望》播出,取得热烈反响。

该剧开创了中国现代室内剧的先河,它的工业化制作方式也给后来的电视剧创作起到了借鉴作用,比如室内搭景、多级拍摄、同期录音、现场剪辑和社会赞助基金等等。

可以说,情景剧的发展离不开室内剧的发展,就连情景喜剧之父英达也曾说过:如果在《渴望》之前提出拍摄情景喜剧,人家
都不知道你在讲些什么东西。

1991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更是一个典型的情景喜剧题材,其调侃、幽默、戏谑、讽刺均与电视情景喜剧有几分相似,可以算作是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雏形。

(2)诞生阶段(1993年) 1992年11月5日,被确定为中国大陆情景喜剧的诞生日。

因为这一天,《我爱我家》的创作被导演英达和作家王朔提上讨论日程。

1993年,具有留美经历的英达导演按照国外情景喜剧的标准,正式开拍《我爱我家》,该剧一经播出,即斩获国内收视冠军和重播收视冠军双料冠军。

该剧故事发生在北京一个三代同堂的六口之家,剧中描写了三代人之间的冲突,也透过这个小家庭发生的大事小事,多层次的记录了城市生活,展现了北京甚至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

该剧基本一集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拍摄失败的镜头还被剪辑到片尾作为片段播放,十分有趣。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众传媒引发了消费主义盛行,取代了80年代的精英文化,人们对于新事物、新思想出于一种矛盾和仿徨的状态。

《我爱我家》在这种时机下适时出现,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平凡家庭、平凡人物的故熟折射出了社会的问题和矛盾。

(3)探索阶段(1994-20XX年) 随着《我爱我家》在全国范围被广泛接受,导演英达于1995年成立了英氏影视艺术公司,专注于情景喜剧制作。

以后的一段时间以每年约一到两部的速度制作情景喜剧,推出的主要作品有: 1994年,《起步停车》。

讲述了发生在北京郊区的一个驾校里的故事,该剧创新地加入了许多街景;
1996年,《心理诊所》。

该剧由于处理的失误,最后的作品更像一个科普剧,而非情景秀,未取得理想效果。

1997年,《候车大厅》。

以东北某城市的火车站为背景,融入一些地方方言,讲述了车站工作人员与旅客间的大大小小的故事。

同年,推出《中国餐馆》,将故事场景移至美国洛杉矶的一家中餐馆,试图用新奇的场景讲述一群留美中国人的故事,但影响力才刚、。

1998年,《闲人马大姐》,是围绕北京居民楼的退休职工马大姐与邻里、亲朋好友的故事。

但可惜的是,英达的这些作品,从故事背景到人物、结构,不少都是直接借鉴国外的作品。

由于英式公司一枝独秀,缺乏竞争,固有模式难以打破,创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新意。

此时,在南方出现了海派和粤派情景喜剧。

1998年上海东方卫视播出情景喜剧((老娘舅》,1999年播出的((新七十二家房客》,20XX年珠江电视台播放的((外来媳妇本地郎》,这些南方情景喜剧的出现打破了以英氏情景喜剧为代表的北派情景喜剧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外来媳妇本地郎》更是创下电视奇迹,成为唯一一个超过一千集的电视剧。

3结语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产量颇丰,但均没有超过《我爱我家》
的影响力,收视率也并不令人满意。

除了情景喜剧无法进入黄金时段播出的原因外,更为根本的是,情景喜剧的创作上仍然裹足不前,很多作品主要依靠调侃和一些相声技巧语言技巧制造喜剧效果,缺乏内容和足够的喜剧冲突,收视率难免低迷。

幸好,在这一时期,电视台资源被不断地开发,电视台需要大量的电视剧播放,情景喜剧自然也包括在内。

而电视情景喜剧的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周期较短,也吸引了一些投资和创作人员加入,情景喜剧得以继续生存、发展和探索。

(4)发展阶段(20XX-20XX年) 跨入新世纪,中国电视情景喜剧也进入了发展期。

这得益于国家持续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文化娱乐市场的繁荣。

20XX以后,新增的电视台对电视节目的需求持续增长,老少皆宜的情景喜剧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渐现象,情景喜剧不再是英式公司的专利,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情景喜剧作品。

20XX年,一部描述某空军地勤连队炊事班军旅生活故事的情景喜剧横空出世,取得了很好的播放效果。

该剧是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空军电视艺术中心联合制作拍摄的《炊事班的故事》。

英达导演吸取教训,推出了《闲人马大姐》续集,采用了边拍边播的新颖手法,将很多的生活热点和热门话题及时的引入到剧中,是该剧具有很强的及时性,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同样是英氏公司推出的另一部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在非黄金时段取得了较高收视率,实属不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