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
案例31中国彩电业商战风云 (2)

案例31 中国彩电业商战风云一、竞争态势中国的彩电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条引进、消化、提高、国产化、再开发的成长之路,完成了发达国家40年的历程。
自1978年以来,国家不仅投资创建了一批彩电整机生产骨干企业,而且大力引进先进的彩管、玻壳、集成电路等彩电配套线,逐步构筑了“彩电——彩管—-元器件”三位一体较为完整的彩电体系。
1989年~1994年间,国产彩电生产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2.63%,其中1993~1994年度增长率高达21.8%.1994年的全年产量为1 689。
49万台,占该年世界彩电总产量的10%以上,1995年的年产量在1 800万台左右,而如今我国实际具备的彩电年生产能力为2 000万台,大大超出国内市场的总需求。
此外,我国已建成彩管生产企业10个,1995年实际生产彩管100万套,另有1 000多条为彩电配套的元器件生产线.现阶段,中国的彩电已不再是幼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开始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彩电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已普遍超过1.5 万小时的国际标准,14英寸、17~21英寸及部分25英寸、29英寸彩电的生产完全进入成熟阶段。
同时,与进口同类产品相比,国产彩电在价格方面具备极大的优势,一般仅为进口产品的70%左右。
可以说,从实力上分析,国产彩电,尤其是普及型彩电在几年内必将成为亚洲首位.彩电是家电王国中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基本耐用消费品,而中国又是一个拥有12亿、3亿户家庭的消费大国,因此在中国彩电还是一片空白时,洋货已通过各种正当和非正当渠道抢先涌入了国内市场。
如今,国产彩电初长成人,国内彩电市场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国货与国货之间的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中国的彩电迅速向规模化经营,国产彩电间的竞争主要呈现“大鱼吃小鱼"的态势。
经过这几年竞争,在全国原有的50多个定点生产厂和100多条生产线中,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逐步上升到十多家,并形成了“长虹"、“康佳”、“熊猫"、“牡丹"、“金星”、“福日”等六大抵御进口彩电的军。
TCL并购汤姆逊

TCL并购汤姆逊1一、TCL并购汤姆逊的行业背景(一)并购时国际彩电行业状况1、全球彩电行业状况美国和欧洲是全球两大家电市场,欧美彩电市场容量大,但增量已经放缓。
1999年美国民用电子产品市场的主流产品是彩色电视机和DVD视频产品,随着美国地面波数字播放方式的全面普及,其市场的主流产品向高画质和高精细度的DTV产品转换。
在欧洲,民用电子产品销售最好的国家是欧洲南部的一些国家,其次是英国,这些国家的彩电需求量一直在上升,在2000年时,欧洲地区对彩电的要求主要集中在16:9规格以及29英寸以上的大型平面彩电。
在2003时,日本、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正经历急速平板化浪潮,并有不断加快的趋势,作为电视平板化的先导和主力的液晶彩电,从2001年推向市场以不,每年销售量都增长一倍甚至更多。
而传统的CRT彩电,虽然在中东欧、中近东和中南美等地区的CRT彩电市场仍有上佳表现,但彩电消费重要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美国、西欧和大洋洲等,消费重点将弃CRT而转向平板电视,CRT 彩电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量年均下降率将为两位数,全球CRT彩电需求量因而将继续减少。
同时,全球PDP彩电的需求量从2002年以来,与液晶彩电一样也是每年增长1倍。
总体而言,并购时全球彩电市场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亚洲、中东欧、中近东和中南美的增长势头仍将相当坚挺,同时,需求及消费结构上表现为由CRT电视向平板电视的逐渐转移过程。
2、欧盟及美国对中国的彩电出口实施反倾销战略欧洲每年的彩电需求量3900万台,欧盟电视机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市场之一,在全球彩电市场中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1998年欧盟对中国彩电征收44.6%的反倾销税,基本上封杀了中国彩电出口欧洲之路。
2002年8月29日,欧盟发布公告,宣布接受中国几点出口商会及包括中国七家彩电商在价格和数量上的承诺,批准中国彩电进入欧洲市场,至此,中国彩电厂商终于在欧洲市场上打开一条缝隙,但条件仍然苛刻,根据配额协议,欧盟每年给中国显像管电视机的配额仅为40万台,而实际上,这远远无法满足产能达到400万台的国内厂商庞大的出口需求。
中国电视机的发展历程.

1989年8月 彩电史上第一次价格战
长虹彩电在全国 范围内全面降价, 发起彩电史上第 一次价格战。50 天后,国家出台 了彩电降价政策。 从此国产彩电摆 脱了计划经济的 阴影,企业取得 了对自己产品营 销的主动权。正 是由于国产品牌 不断通过价格优 势与外国品牌拉 开了距离,为彩 电最终进入进入 寻常百姓家创造 了条件。
• 过去的2013年,不光是传统的彩电企业在做竞争,包括原来非彩电
企业也进入这个行业。TCL和爱奇艺合作,四个月的时间销量超过10 万台。包括创维和阿里的合作销量也非常好,这些跨界的合作,实际 上是一种资源的重新整合来面对消费者,因为现在整个环境和消费者 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深蒂固的变化,你走到哪里,你手中的智能 手机,调动你任何想要的数据,可以通过云计算来计算出满足你各项 的需求,所以说整个市场,整个消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信 2014有更多跨界的竞争。 • 如今,3D电视、智能云电视出现,人们对电视不再满足简单的收 看功能,于是电视竞争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近两年彩电产品技术更新 速度突飞猛进,智能电视延续波涛之势。从国内外主流彩电 企业到IT互联网跨界公司,无一不在推动在点行业的快速 发展和电视更新换代的不断升级。从3D电视到智能电视,再到4K电 视、曲面电视等等,彩电行业迎来了多元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 • •
中国第一台电视机
电视测试卡
• 1959年,无锡市建立了我国第一座电视转播台。 • 1961年,全国共建有地方电视台19座。 •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调频广播技术得到了发展。 1971年共建成电视发射台和转播电视台80座。
0年代上海飞跃牌
电视尺寸只有12寸大小
70年代末
电视机开始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
•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 • 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 • 我国彩电行业起步于七十年代初期,第一台彩色电 视机则于1970年12月26日在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诞 生,从此便拉开了中国彩电的生产。但是,由于当 时经济条件等等方面的限制,这个时期我国彩电行 业发展仍然缓慢,电视机一些重点元器件仍然需要 进口,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 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拉大。
中国彩电的成长历程

中国彩电的成长历程1978年,国家批准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该生产线1982年10月份正式竣工投产,标志着我国彩电工业已经跨越过自行摸索的漫长前奏,开始直接和国外先进技术对接。
不久,国内第一个彩色显像管生产厂———咸阳彩虹显像管厂成立,彩电得以在国内大规模生产。
经历了以下成长过程:雨后春笋(1982—1985年)彩电业在80年代初获得迅速增长,并向规模化发展,几年间全国共引进大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各地电视机制造企业纷纷涌现,一批国产名牌如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开始被消费者熟知。
1985年前后,我国电视机年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名列世界第二。
但是,此时国内的电视机普及率还相当低。
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力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还有极大的空间和潜力无法得到释放。
到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达到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这一地位一直保持至今。
日货风行(1986—1992年)日本彩电业从7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到80年代后期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国内的彩电生产线大多从日本引进。
虽然国产彩电的数量和规模已经有了空前发展,但国内企业引进的生产线在技术上仍然落后,品种、功能、质量、价格等诸多方面仍无法和进口彩电相比。
在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不但新增市场空间被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外国彩电企业争夺,就连在原有的市场上,国产彩电产销量的增长势头也受国外品牌威胁。
在这一轮抢滩战役中,外资品牌拿下了近八成的市场占有率,而其中松下、东芝、日立等日本品牌占据绝对优胜地位。
国货自强(1993—1998年)1989年8月,长虹彩电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降价,发起了彩电史上第一次价格战。
50天后,国家出台了彩电降价政策。
从此国产彩电摆脱了计划经济的阴影,企业取得了对自己产品营销的主动权。
这也是国产品牌寻找自身价格定位,形成市场区隔的起步。
此后,国产彩电不断降价,在获得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使彩电在中国实现普及。
tcl品牌简介

tcl品牌简介TCL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和销售商,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
该公司成立于1981年,最初以生产磁带和磁带记录设备起家,随后逐渐发展成为一家多元化的跨国企业,涵盖了电视、手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多个领域。
TCL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公司开始生产和销售彩色电视机。
这一举措使得TCL成为中国第一个涉足彩电领域的企业,并在随后的几年里迅速崛起。
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进步,TCL不仅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还逐渐进军国际市场。
如今,TCL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产品畅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的产品线涵盖了电视、手机、家电、空调等多个领域,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TCL的产品以其高品质、创新设计和卓越性能而闻名,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TCL注重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
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TCL还与全球顶尖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创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除了产品制造和销售,TCL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公司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TCL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支持和帮助。
在未来,TCL将继续致力于创新和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公司将继续扩大国际市场的份额,加强品牌推广和营销活动。
同时,TCL还将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智能和便捷的生活方式。
总结起来,TCL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和销售商,以其高品质、创新设计和卓越性能的产品而闻名。
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生产设备,致力于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TCL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帮助。
未来,TCL将继续致力于创新和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智能和便捷的生活方式。
红色帝国血泪史----- 液晶的世纪战争

红色帝国血泪史----- 液晶的世纪战争我国做为世界最大的CRT、液晶电视制造国,在显示器产业发展历史上有着惨痛的教训。
了解中国电子产业的朋友都知道一个词——“缺芯少屏”,芯就是芯片,屏就是显示屏。
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建设了大批电子企业,到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换代浪潮中大批倒闭。
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电视工业,在政府主导下启动了“彩电国产化”工程,政府出资近200亿美元,由此诞生了长虹、TCL、康佳、海信等世界彩电巨头。
到1987年,中国彩电年产量达到1934万台,首次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
此后依靠成本规模优势,迅速挤垮了国外同类产业。
2004年,当世界电视产业从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器,向液晶、等离子等新型平板显示器转换时,中国彩电工业再一次惨遭淘汰。
至此,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起采用“以市场换技术”“合资”,等政策发展的轿车、彩电、集成电路产业,几乎全数失败,没有一个能摆脱对引进技术的依赖,形成自主的技术能力,成为中国产业发展之耻。
随着我国液晶电视产能的持续增长,这种产业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已经严重威胁中国电视产业安全。
由于液晶面板占液晶电视整机成本的2/3,国内彩电厂商被迫花费巨资,从韩国、台湾、日本厂商手里采购液晶面板等关键零部件。
以2010年为例,当年中国液晶面板进口额超过460亿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1569亿美元)、石油(1351亿美元)和铁矿石(794亿美元)。
在1998年至2008年,日韩平板电视厂商、台湾企业“拥屏自重”,肆意侵蚀中国彩电市场份额,并且对中国企业进行严格的液晶技术封锁、中国电子工业只能“跪着”求生存。
这一局面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液晶面板价格崩盘才告一段落。
为了突破产业困局,从2009年起,国内液晶面板企业逆势扩张,打响了产业反击战。
2009年8月25日,我国液晶面板龙头企业——北京京东方,宣布投资280.3亿元人民币,建设我国第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彩电业 1996年初

/courseLecture/play/822/2535/p-551182567.html彩电业1996年初,中国的彩电市场高度分散,生产企业超过130家,平均每家企业的销量不超过12万台。
这些企业多数运营低效,没有规模经济,在当地市场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
因此,企业欲扩大销售额,通过进入新市场或采取并购手段取得规模经济的运作空间很小。
此外,当时彩电业是个两极市场,国外品牌占据高端市场,相比本土品牌享有20%的溢价,在中国市场(特别是城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而本土品牌虽然质量和国外品牌相差不大,却在低端市场相互竞争。
由于通过横向和纵向流动以增加销量的机会都很小,到了1995年末,本土彩电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1996年进口关税下调,小屏幕彩电从60%降至50%,大屏幕彩电则从65%降至50%,这给中国彩电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价格压力。
此外,跨国公司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纷纷到中国投资设厂,扩大产能。
据估计,如果这些公开宣称的扩张计划全部施行,两年时间内这些企业将为中国市场年均增产1000万台彩电,届时国外品牌将全面占领中国市场。
当时一家全球彩电企业大胆预测,只要它在3年时间内向中国投资30亿美元左右,就能摧毁长虹。
长虹是当时中国最大、效益最好的本土彩电企业,拥有17条生产线,其产能至少是国内第二大厂商的两倍,它同时也是许多彩电元器件的最大生产商。
作为一家在当地高度垂直整合的公司,又地处欠发达地区四川,长虹相比其他国内厂商享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最高的利润率,其净利润率约为20%,远高于国内竞争对手。
尽管如此,长虹还是苦于市场份额无法继续增长。
1995年末1996年初,长虹开始考虑换一种思路。
在访谈了一些定价专家,在许多地区作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并对返回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后,长虹高管一致认定,价格战是实现市场领先的最佳选择。
一方面,价格战可使那些规模小且效益差的国内对手进退维谷,它们如果跟着降价就要遭受严重的利润损失;如果维持高价,就会失去可观的市场份额。
TCL科技的发展历程

TCL科技的发展历程TCL科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81年,当时成立于中国广东深圳市。
起初,TCL是一家生产磁头的小型工厂,主要为国内电视制造商提供配件。
然而,TCL的创始人李东生意识到电视制造业的巨大潜力,决定将公司转型为电视制造商。
在转型的初期,TCL遇到了一些困难,市场份额有限,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高。
然而,公司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并加大研发投入。
这使得TCL的产品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的开拓,TCL开始在国内外扩大销售网络,并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彩电制造商。
2003年,TCL率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这是中国彩电企业在海外上市的首次尝试。
此举使TCL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打下了基础。
随后的几年中,TCL继续加大在研发和生产方面的投入,并积极进行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
通过品牌合作、赞助活动和广告宣传,TCL逐渐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声誉。
随着智能科技的崛起,TCL开始在全球智能家居领域布局,并开始研发和生产智能电视、智能家电和智能设备。
此举使TCL成为一家综合性的智能科技公司,产品涵盖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多个领域。
目前,TCL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办事处和生产基地,销售网络覆盖150多个国家。
TCL也获得了许多国际性的荣誉和奖项,如财富全球500强企业和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等。
未来,TCL将继续致力于创新和技术研发,不断推出更具竞争力和领先的产品。
同时,TCL也将继续拓展全球市场,并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赢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
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
一、案例内容
中国的彩电生产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1980年长虹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但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进入普通百姓家,买得起彩电的人是极少数。
统计资料显示,1985年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仅有17.2台,农村居民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为0.8台。
到了八十年代后半期,人们开始进行电视更新换代,于是彩电开始走俏。
随着价格管理逐步放开,彩电的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到1989年底,20寸上海牌彩电卖到3500元一台。
(购买者还要找关系,走后门,先弄到票才能买到)。
彩电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了彩电生产热,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众多生产厂家从国外购进彩电生产线。
到九十年代初,全国有97家企业共引进彩电生产线120条。
到1995年已形成彩电生产能力4467万台,而当年的实际产量只有2058万台,当年的市场销售量不足2000万台。
(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进口彩电)。
生产能力严重过剩,1995年彩电生产能力平均利用率为46.1%,个别厂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0.8%。
而1995年又有14个新投资项目上马,其设计生产能力为541.5万台。
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产品供过于求。
到1998年全国彩电库存超过1500万台。
于是引发了彩电业一轮又一轮的降价风。
1996年3月26日,长虹首先刮起降价风,以后,一年强似一年。
到2000年21寸彩电从3000多元跌到了1000元以下,个别品牌已降到了600—700元,而29寸彩电则从7000多元跌到了2000元以下。
彩电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彩电生产厂家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众多厂家经
不起降价的打击,纷纷改行、停业,甚至破产。
2001年彩电业出现行业亏损。
在一片“无奈”声中,2001年6月9日,全国九家较大的彩电生产厂家,包括康佳、TCL、创维、乐华、夏华、海信、金星等,在行业老大长虹缺席的情况下,在深圳的五洲宾馆召开了“中国彩电企业高峰会”,试图通过企业联盟形式,共同控制彩电销售价格,会议规定了各类型彩电销售的最低限价,如21寸普通直角平面彩电的最低限价为1050元。
然而,时隔不到一个月,7月8日中央电台午间新闻报道:彩电生产企业联盟被夏华自身彩电降价所打破。
至此,6月9日刚刚成立的所谓彩电企业联盟不攻自破,彩电降价之风再起。
从1996年3月开始,彩电业的竞争几乎都是围绕着价格展开的。
价格战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降价幅度之大,对整个家电市场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
有分析家指出,中国彩电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无数次价格之战,目前,彩电价格下降的空间已极其有限,靠价格战明显拯救不了中国的彩电业。
二、案例讨论题
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你如何理解市场经济的作用与缺陷,为什么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一、市场经济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加强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必要途径
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及开放性的
一般特征,能够引导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并促使企业在
竞争中优胜劣汰,它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
如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国际收支的平衡资源合理配置;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所有这些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什么水平,发生什么变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哪些不良征兆的临界极限,对其怎样进行调整,如何防止情况给企事业等社会单位的同时,许多应由政府管理、协调、组织、扶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政府职能转变落后,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与服务职能还有待尽快建立起来,如市场培育工作固然急需加强,而市场本身又有其先天弱点与消极方面,改善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就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