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作业一
《5.5水资源浪费现象的调查》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沪科版12七年级上册

《水资源浪费现象的调查》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为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宝贵,提高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观念。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释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并且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完成作业之后学生可以体会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作业内容1. 数据收集:通过现场考察、网络资料查询等方式,收集本地水资源浪费现象的案例和数据。
包括家庭用水、公共场所用水、工业用水等不同领域的浪费情况。
2. 数据分析: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计算。
例如,通过计算不同类型用水单位的用水量与浪费比例,分析浪费水资源的严重程度。
3. 模型建立:结合收集到的数据和日常生活经验,尝试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解释水资源浪费的原因及后果。
如用折线图、饼图等形式展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变化趋势。
4. 案例报告:将以上收集的数据、分析的结果和建立的模型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报告中应包括水资源浪费现象的概述、具体案例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解释,以及针对水资源浪费现象的改进建议。
三、作业要求1. 真实性:所有数据和案例必须真实可靠,不能虚构或夸大事实。
2. 准确性:数据分析要准确无误,数学模型的建立要符合实际情况。
3. 创新性:鼓励学生在报告中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创意。
4. 完整性:报告内容要完整,包括所有必要的信息和必要的分析,以及清晰明了的结论和建议。
四、作业评价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价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资料收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等。
评价标准包括准确性、逻辑性、创新性、完整性和表达清晰度等方面。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报告给出具体的反馈意见,指出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提交定稿报告。
以上是“初中数学课程《水资源浪费现象的调查》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的详细内容,通过此作业设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水资源的宝贵,提高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观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水资源》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掌握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法,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水资源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掌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学会计算日常生活用水量,提高节约用水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通过案例分析,学会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提高关爱环境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2.教学难点: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在不同地区的丰富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环节一:水资源的概念与重要性(1)引导学生回顾水资源的概念,明确水资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短缺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教学环节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1)引导学生观察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
(2)结合地图、图表等资料,探讨水资源分布的原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作业:中国水资源现状及解决策略

中国水污染现状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Pollution In Cina中国水污染现状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Pollution In Cina摘要:我国淡水总资源名列世界第四,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的水污染情况却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江河湖泊、地下水的污染现状不容乐观。
在治理上,我们在某些技术和发现上有了突破,但我们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治理,还要从源头做起,从意识上抓起。
关键词:水质;污染;治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水的社会循环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放也就日益增多,远远超过了水的自净范围,水污染日益严重。
而在水资源本就短缺的中国,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水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
一、中国水污染现状全国七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
与河流相比,湖泊、水库的污染更加严重。
据全国118个城市浅层地下水调查,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严重污染【1】。
河水污染长江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但主要城市河段岸边水域污染严重,对沿岸饮用水源构成威胁。
据统计全流域水质符合地面水1、2类标准的占42%,3类的占29%,4、5类的占29%。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个别河段铜、砷化物超标。
黄河干流水质尚好,但有些河段受到有机污染。
支流汾河、渭河、湟水河、伊洛河的部分河段污染严重。
全支流域水质符合1、2类标准的占7%,3类的占27%,属于4、5类的占66%。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
淮河流域水污染严重,其中1、2类的水质占16%,3类的占40%,4、5类的占44%。
2.4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水质符合1、2类标准的仅占6%,3类的占23%,属于4、5类的占71%。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4.1水资源及其利用(第二课时)说课稿

2.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3.在讲解过程中适时书写板书,避免一次性书写过多信息。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水资源分布特点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可能不高;
3.课堂时间安排可能紧张。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在线调查问卷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展示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提问、讨论、解答疑问等,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教师给予及时反馈。
3.数据分析:提供一些关于水资源分布、利用与保护的统计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2.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强调他们的优点,同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1)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掌握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基本措施;
(3)了解水体污染的途径和防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水资源分布数据,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水的性质、用途等基本知识,但对于水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国家开放大学《环境水力学》形考作业1-9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环境水力学》形考作业1-9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一、单选题(2个*15分=30分)1._______的含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A. 环境B. 自然界C. 生态系统D. 无2.资源水利的核心是()。
A. 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B.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C. 注重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D. 工程的技术可行性二、多选题(2个*20分=40分)3.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
A. 大气、水、海洋、土地B. 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C. 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D. 风景名胜区、城市、乡村4.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
A. 环境与经济是对立统一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B. 环境是发展经济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可以直接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
C. 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因此环境又会在一定时期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D. 经济增长战略和增长方式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经济发展就会有利于环境保护,可以为改善环境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否则若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盲目地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建设,牺牲环境求发展,势必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三、判断题(3个*10分=30分)5.所谓“工程水利”,就是以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为核心,通过工程措施除水害、兴水利,以满足人们安居乐业的需要和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
(√)6.所谓“资源水利”,就是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六个方面。
(√)7.资源水利是工程水利的基础,工程水利是资源水利的发展与提高。
(×)形考任务2一、单选题(5个*8分=40分)1.化学指标是评价水质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化学指标。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3.3《珍惜水资源》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3.3《珍惜水资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珍惜水资源》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知道水资源的宝贵性,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节约用水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水资源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水资源的珍贵程度和如何节约用水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节约用水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知道水资源的宝贵性,学会节约用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水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知道水资源的宝贵性,学会节约用水的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水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和课堂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资源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和一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珍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水资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教材中的图片和图表,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利用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
3.学习节约用水: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学会节约用水的方法,如关闭水龙头、一水多用等。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如制作节水装置,观察和记录节水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水资源》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水资源》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定义、分布、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资源的定义、分布、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难点: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均匀,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水资源的相关概念和现状。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与水资源相关的视频资料。
3. 准备水资源的相关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
2. 讲授新课:介绍水资源的定义、分布、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3. 学生活动:观看与水资源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对水资源的认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布置与水资源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水资源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介绍了水资源相关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水资源的认知是否有明显提高,是否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
八、教学拓展:1. 开展校园节水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节水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水资源》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水资源》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水资源》主要介绍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水资源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状况,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水资源的了解也限于生活经验。
但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资源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时间分配和空间差异;掌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2.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特点3.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图表教学法: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直观地展示水资源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件,使学生深入了解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水资源的相关地图、图表和案例。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水资源的知识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空间差异。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水资源的时间差异。
提问:“你们发现水资源的时间分配有什么特点吗?”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实际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某流域有6个雨量站,某次降雨各雨量站的实测雨量,以及用相 邻雨量站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划分流域所得多边形面积见下表。试用泰森 多边形法计算流域的平均降雨量。
某流域实测降雨量与多边形面积
雨量站 黄村 西集 张店 吴山 柳镇 乔庄
8.什么是概率的统计定义,其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研究随机事件统计规律的科学称为概率论 按照概率的统计定义,试验的条件是必须不变的,如果条件发生了变 化,
即使试验的次数再多,也不能得到随机事件真正的概率。
9.重现期与频率有何关系,水文现象的重现期如何计算? 答:重现期和概率相同,均表明随机事件或随机度量的统计规律。 重现期是指水文随机度量小于等于某一数值的这一随机事件发生的平均 周期,按照概率论理论,随机量小于等于某一数值,随机事件的概率为 1-p,因此T=1/1-p
3.水面蒸发是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在工程水文中,又将其作 为流域的 蒸发能力 。
4.土壤上层包含着土、水和空气的三相体,称为 包气带 ,在它的 上层可能形成 表面径流。
5.随机事件的发生与其条件之间没有确定的 因果 关系。 6.水文变量属于 连续 型随机变量。
α 7.皮尔逊Ⅲ型分布的频率曲线,可由 α 、 β 和 0 三个参数唯一确
10.当皮尔逊Ⅲ型分布的3个统计参数分别发生变化时,其频率曲线 将如何变化?
c c 答:对于皮尔逊III型分布,当均值﹉x、高势系数 v和 s这三个统计
参数中,两个参数不变,仅有一个参数发生变化时,如果均值﹉x增 大,相应于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变化频率曲线将沿水平轴向右方向平
c 移,如果离势系数 v增大相应于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变化,频率曲线将 c 顺时针移动,如果偏态系数 s增大,相应于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变
4.何谓水的大循环和小循环? 答:从海洋蒸发到大气中的水。部分被携带到陆地上空,凝结降落到地 面,其中部分重新蒸发,另一部分沿着地表坡面流动,并逐渐汇集到河 流中,流入大海。还有的水渗入地表,并以渗流的方式补给河道,最终 流入大海,这样一种整体性的海洋和大陆之间的水交换称为水的大循
环。 除了大循环以外,还存在着水的局部循环,比如降落到地表的水在没有 流到海洋之前又蒸发到空中,并又降落到地面,从海洋蒸发水,在没有 到达陆地之前,又凝结降落到海面,这样在陆地范围内或海洋范围内进 行的局部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
2.如何认识我国的四大水问题? 答:我国的四大水问题是;1.频繁的洪涝灾害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2);水资源紧缺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4)水污染严重
3.应当如何理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答:水资源可循环利用的根本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人与水和 谐共处,其内涵可以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以人为本,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为本,合理科学 的开发可利用水资源。 (2)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建立水资源配置的合理局面。坚持“以供定 需”原则。 (3)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节水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工业节水、城镇 节水、农业节水。将社会需水量控制在水资源可利用的限度内。 (4)注重保护水资源,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变 为源头治理。 (5)依法治水,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 水资源统一管理。
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
水资源管理 作业一
本次作业对应于文字教材1至3章,应按相应教学进度完成。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在世界上居第 6 位,但人均占有 水资源量仅为 2200 m3,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4,在世界上排在 128 位。 2.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在接触区形成的气象要素不连续变化的 交界面称 峰面 ,它与地面的交线称为 峰线 ,以上两者统称为 峰 。
雨量/mm 52
32
15
43
18
26
多边形面 32.4
19.6
26.8
38.2
16.3
45.2
பைடு நூலகம்积/
km2
2.某河流断面估算多年平均流量=510 m3/s,年平均流量的离势系 数Cv=0.55,偏态系数Cs=1.20。设年平均流量服从皮尔逊Ⅲ型分布,试 应用 附录2皮尔逊Ⅲ型曲线模比系数kp值表 推求频率P=0.02的年平均流 量Qp ,并与 文字教材例3.1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5.简述径流的形成过程,何谓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 降水到达地面后,由地面、地下注入河流,最后流域的出口断面,这样 的物理过程称为径流。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沿坡面流动,并经过沟涧流 入河道,降水渗入土壤表面,沿气带形成表面径流注入河槽。最终流到 河流出口断面,形成地面径流,而降水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并以渗 流方式补给给河道水体,形成地下径流。
(1)r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0.8;(2)r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t检验法
求得的相关系数临界值rα;(3)同时满足(1)、(2)。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并在各题后的括号内进行标注,正确的标注√,错误的标
注×。
1.因为自然界中的水不断循环运动,水资源是可以再生的,所以一
个区域中的水资源是无限的。
会所利用的淡水。对于水资源的含义有几点认识。
(1)水资源是指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水,苦咸水等。 (2)水资源是指可被利用的淡水资源。 (3)自然界中的水不断运动,在一个区域中,大气降水、地表水、地 下水不断转化,水资源即包括地下水,又包括地表水。 (4)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循环运动,因此水资源是可再生的。
9.如适线时无法照顾到全部点据,推求设计洪水时,应着重注意曲
线中部和下部与点据的配合。
(
×)
10.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按其形式可分为简相关和复相关。
(
四、问答题(简要回答,每题4分,共40分)
1.什么是水资源?对水资源的含义和重要地位应如何认识?
答:水资源是指一个区域中能够逐年恢复和更新的,并能够为人类经济社
6.流量测验一般包括哪几部分工作?简述其主要方法。 答:流量测验一般包括断面测量、流体测量和流量计算三部分工作内 容。断面起点距可用钢尺,皮尺等直接丈量,过河测量时,唱用经纬 仪,六分仪法或借助索道等测得。河床高程可根据水位深浅求得,水深 可用测杆,、测绳或借助超声波回声测深仪测得。
7.何谓水文调查,简述它的意义。 答;通过通过水文站网进行水文测试,是收集水文资料的重要方式,但由 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水文测验的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 水文调查是补充水文资料的重要手段。(1)当年暴雨洪水调查。(2) 历史洪枯水调查。(3)为资料还原而进行的调查。
(× )
2.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形成,既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又有在社会经
济发展中,不能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
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的人
为原因。
(√ )
3.我国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及诸多问题,水资源已难以支撑经
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
4.径流系数是某时段的径流深度与流域面积之比。
定。 8.由实测水文资料计算所得的频率,称为 径流频率 。 9.如果水文变量是非负的,则适线时选用的偏态系数Cs和离势系
c c 数Cv之间的关系应为 s ≥2 r 。
10.选定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越小,相关系数临界值rα越 高 。
二、选择题(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在所列备选项中,选一项正确的或最好的作为答案,将选项号填入各题的括号 中。 1.水资源( 1 )。 (1)是指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水、苦咸水等;(2)可以再生,是 无限的;(3)是指地表水,不包括地下水;(4)是指地下水。 2.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的趋势包括(3 )。 (1)水土流失已得到有效的遏制,避免了土地退化、生态恶化,以 及河道、湖泊泥沙淤积;(2)牧区草原沙化已得到有效的遏制;(3) 地下水超采严重,部分地区已发生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现象;(4) 湖泊萎缩,滩涂消失的状况已得到有效的遏制。 3.降雨量过程线中,直方图的纵坐标是( 1 )。 (1)降雨强度;(2)雨量;(3)累积雨量。 4.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平均降雨量,是以( 2 )为权数,求得 各雨量站降雨量的加权平均值,并将其作为流域平均降雨量。 (1)各雨量站之间连线的长度;(2)各雨量站所在多边形的面积; (3)各雨量站的降雨量。 5.下渗的水分运动,是在( 3 )作用下进行的。 (1)分子力;(2)重力;(3)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综合。 6.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 2 )。 (1)流域内河流河床下切的深度不同;(2)流域的地面分水线与地 下分水线在平面位置上是否重合;(3)流域径流量中是否包括地下径 流量。 7.受洪水涨落影响使水位流量关系不稳定,一般( 3 )时水位流量关系点据偏向 方。 (1)落洪;(2)出现洪峰流量;(3)涨洪。 8.“某河流断面百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000 m3/s”,表明按照统计规 律,洪峰流量( 2 )1000 m3/s的洪水,平均每百年发生一次。 (1)等于;(2)大于或等于;(3)小于。 9.样本的( 2 )就是总体相应统计参数的无偏估计。 (1)离势系数Cv;(2)均值;(3)偏态系数Cs。 10.一般认为,计算所得两个水文变量的相关系数(3 ),所求得的 回归线才可以实际应用。
(
×)
5.我国现在统一采用的1985国家高程基面,是以青岛验潮站
1952~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计算平均海面为零起算的高程系统。
( √)
6.河流断面水面线以下的部分称为大断面,最高洪水位以下的部分
称为过水断面。(× )
7.水文变量分布大多数为负偏,其偏态系数Cs<0。
(√)
8.估算水文变量统计参数时,对于Cs一般采用某一假定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