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合集下载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发展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有了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能力,并激励学生及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活动“你认为怎样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将本课的学习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国家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重回历史现场层层深入分析,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通过感悟和体验从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学设计

第4单元第12课主备人:审核人:
第1课时课型新课
课题民族大团结课时
总 1课时授课人
主备教师设计思路授课教师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1.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各民族发展的概况;
知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
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3. 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
课前自学
自学活动:
阅读教材,在课本上勾画并标注出: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依据、性质、原则、民族自治区。

2、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因、措施、意义。

自学质疑:我的困难(或问题)是:
课上研学
课堂拓学
1.()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为了:
A.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B.加强民族团结
C.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当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能出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
结的局面,主要得益于:A.民主改革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西部大开发
板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

2.(1)1949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制度;(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3)年,《》颁布实施。

3.全国已建立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巩固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迈进了社会。

6.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

7.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二、合作探究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练习巩固1.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A.民族团结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沟通D.发展民族经济2.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A.祖国大陆统一B.设置自治政府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D.民族团结3.我国设置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A.4个B.5个C.6个D.7个4.“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

”这首藏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

“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A.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B.抗日战争的胜利C.解放战争的胜利D.新中国的成立5.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A.科教兴国B.西部大开发C.人才强国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6.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重大意义?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聚居区域自治 2.(1)基本政治(2)宪法(3)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5 4.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5.民主改革社会主义 6.经济文化 7.西部大开发二、(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部编⼈教版⼋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团结》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12课民族⼤团结1 教学分析【教学⽬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治的内容和意义,⼈民政府实⾏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导⼊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六个民族五⼗六朵花,五⼗六个兄弟姐妹是⼀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课。

⼆、新课讲授⽬标导学⼀:民族区域⾃治制度1.图⽚展⽰:民族区域⾃治⽰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民族区域⾃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治制度。

民族区域⾃治是在国家统⼀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实⾏区域⾃治,按照民族聚居的⼈⼝多少和区域⼤⼩,设⽴不同级别的民族⾃治区域和⾃治机关。

在⾃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性的内部事务,⾏使⾃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下来的?提⽰:1949年通过的《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民族区域⾃治作为⼀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治制度被载⼊宪法。

1984年,《中华⼈民共和国民族区域⾃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下我国实⾏民族区域⾃治制度的原因。

提⽰: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个统⼀的多民族国家,实⾏民族区域⾃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解放的⾰命⽃争中,建⽴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民族区域⾃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意义。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的第12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关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和团结进步。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史料分析法:运用相关史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团结的历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

2.史料: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发展团结的资料。

3.课件: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视频,引出本课主题《民族大团结》。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名称: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含义。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什么是民族大团结–民族大团结的定义–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2.民族大团结的内涵–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3.民族大团结的实践案例分析–民族大团结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4.民族大团结的影响和意义–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民族大团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民族大团结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什么是民族大团结,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多种例子和图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内涵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重要性。

4.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大团结事件,并让学生就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进行讨论。

5.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6.总结–对本课学习的要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民族大团结。

教学评估•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和贡献。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概念和案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影响和意义的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情况,以小组形式汇报并展示。

教学资源•图片或视频素材相关民族大团结的场景。

•案例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当代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质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核心是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我国的现实和历史状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存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各民族和睦相处,实现了民族大团结,也为实现祖国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背景,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2.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少数民族发展概况,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重要影响。

3.分析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意义。

【教学难点】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爱我中华》《各民族大合影》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他们大致都集中在哪些地方?我国对少数民族都实行了哪些制度和政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引出我国有多少少数民族?通过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图片调动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民族大团结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教师:我国是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汉族就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共同开创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

展示图片:《满族士兵射猎图》《昭君出塞图》《回民支队》教师:上述图片中,我们能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展示图片:《中国各民族分布地图》展示材料: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历程和团结情况,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掌握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探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史料分析:利用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4.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温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历史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如播放一段民族团结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片展示: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且展示图片:
西藏农奴欢庆得解放
2.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政治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

那么,党和政府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提示: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4.教师过渡: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繁荣,那么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提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国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等。

5.史料展示:
材料: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6.教师提问:在20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发达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一项什么发展战略?
提示:西部大开发战略。

7.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

西部大开发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

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
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

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两条粗线明确,线索清晰,不难把握。

但本课中“民族区域自治”和“共同繁荣发展”均涉及多个政治事件,有的甚至涉及政治文件,因此,需要老师用图示方法标注出来,以方便学生记忆。

此外,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不仅要督促学生记忆,也要在课上让同学们加深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