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预测预报史
地震59年循环周期

感谢只有我懂提醒,学习到这样的预测方法,以水、木、土三行星的59年周期震预测未来2011-2067年我国大地震文/栾巨庆栾云洲栾巨庆、栾云洲两位老先生所采取的以水、木、土三大行星的会合周期来预知地震的方法,实际上也是地震研究趋势的方法之一,是一种进行当中的科学探索行为。
本刊从《陕西省科技史学会2010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上转载此文,其一是因为运用此方法,可预测唐山和汶川大地震,其二意在给读者介绍和展示地震趋势研究的前沿动态。
栾巨庆先生在天文地震学研究方面的著作有1983年出版的《行星与长期天气预报》与1988出版的《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目前有百万字的天文气象学、天文地震学的手稿亟盼出版。
)日、月八大行星是影响大地震的主要因素。
预测大地震有80%的准确率,还能将大地震的日期预测到二天之内。
水、木、土三星的59年会合周期,影响着大地震的周期,行星的运动,可以先知不测的大地震成为可测。
1、早在1976年,我们发现我国历史上发生的7级以上的大震与水、木、土这三行星59年后的原地会合周期有密切的相关(即在前次大震的59年重新发生7级左右的强震与大震)。
据此对1879年至1927年我国发生的11次7级以上的大震,在59年周期重发生的有11次。
(今列表附后)我们提出的预测59年周期震是否正确要求的标准:在59年一年内,发生的周期震是正确的。
若提前一年或落后一年,应以前次发震日期为准,±不超过12个月为正确,在纬度上不超过6个纬度为正确。
在经度上定为±不超过8个经度(经度以111公里计算)。
附表中的周期震无云南、西藏、台湾。
因这三处在同一纬度带,无行星对应时,都能发生大震。
因经度相差太多,还要作大量的对照。
从此表得出:59年周期重发强与大震相关率达100%。
2、此预测方法最大优点是:可预测唐山与汶川大地震!从表可以看出59年前1917年7月31日吉林珲春7.5级大震与1976年7月28日唐山8.0级大震在日期上提前3天,纬度南移3.1度,经度西移8度(经度以111公里计算)。
我的地震预报之梦-汪成民

朋友们:从我的回忆录中几节缩编成“我的地震预报之梦”已经全文刊登在纪念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的特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一书的第32-51页上。
许多朋友闻讯后向我索取该文,由于原书数量有限、又携带不便。
因此,作者复印了若干单行本,馈赠给亲友们,诚恳希望大家一起来回忆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重大事件的史实是人类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可惜,迄今为止真实、全面反映海城、唐山、汶川等大地震的报道,还不多见。
作者是见证地震局发展全过程,至今仍坚持在地震预测一线工作的尚剩的2-3个老科技工作者之一。
近年来着手将这段历史以回忆录形式记录下来,全部回忆录约六十万字,目前已基本成形,暂时定名为“从唐山到汶川”。
待进一步推敲、锤炼后再付梓。
“我的地震预报之梦”一文是此书中部分内容浓缩的结果,许多细节在全文中有所交代。
汪 成 民2013年国庆我的地震预报之梦汪 成 民一、不相识的同班同学1954年我从北京四中高中毕业后被选拔去苏联留学。
本性好动的我要求学地质专业,被分配到第聂泊尔彼得罗夫斯克城的矿业学院地质系学习。
坐了九天九夜火车,到校注册的第二天就与苏联同学混合编班正式上课了。
自以为在囯内俄文学习成绩还不错的我一上课就晕头转向,几乎每句话都听不懂,急照片1 中学时代出席世界学联得眼泪直往肚子里咽。
大会的代表证(1954年)到苏联后第一年冬天最难熬,语言不通、学习困难、举目无亲、天气寒冷。
每当情绪低落时,常发现在我们宿舍附近有毫不相识的老人“劫持”中国学生。
他们数小时站在雪地上,每逢中国学生路过,追着我们说:“孩子,你们远离祖国多孤单寂寞呀,不如上我家做客,让我来照顾你!”开始,我们不理解,甚至粗暴地拒绝他们。
但这些老人们锲而不舍,久而久之感动了我们,逐渐接受他们的邀请。
后来才了解,这些“劫持者”大都是住在学校附近的空巢老人,子女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他们把对故去孩子的感情都转移到我们身上。
从此我有了一个“苏联妈妈”。
她的姓叫琴根娜,翻译成中文是“金钱”的意思。
李四光大师预测中国四大地震带

李四光预测四大地震带新中国初期,李四光预测中国60年内将有4次特大地震,预测地点分别是在唐山,台湾,四川,现在以上三个地方都应验了,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发生,就是在福建。
在这次地震中,我们流了太多的鲜血和眼泪,我希望悲剧不要再重演,至少把伤害降到最低最低。
因此,我倡议所有看到这个留言的同学都可以自己去查一查防震防台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并向家里和周围的人宣传。
不管这个预言是真是假,福建总是发生台风和地震总是真的吧!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了我们的生命。
谢谢大家了,也请大家转发一下,希望我们都行动起来!? ?? ?? ?真正的是:李四光预言的是四大地震带而不是四个城市。
借此机会向你介绍一下四大地震带,李四光说的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我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质学家李四光预测的地震带是哪些?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
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 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
1975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测内幕

1975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测内幕33年前,发生在辽宁海城-营口的7.3级大地震曾经震惊世界,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
1975年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是震前6小时发布的,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次准确的地震预报。
中国地震工作者在地震前准确地作出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从而拯救了众多生命。
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度41分、东经122度50分)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
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
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
在地震烈度7度区域范围内,有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人口167.8万;还有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7万。
合计人口834.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
辽宁省是我国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国的首列。
鞍山市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全国素有“钢都”之称。
该区交通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是东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
还有大型水库1个,中小型水库109个。
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
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
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
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
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
海城地震发生在现代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地区。
该区绝大多数房屋未设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当地农村多数人的习惯,震时已都入睡。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事先没有预报和预防,人员伤亡将十分惨重。
国内其他未实现预报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如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分别为14%、13%、18.4%。
按这三次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员伤亡将近15万,死亡可达5万以上。
地震预报成功案例

中国地震预报成功案例1975年海城地震的预报1976年龙陵地震的成功预报1976唐山青龙县地震的成功预报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的成功预报1994年2月共和地震的预报95年7月云南孟连7. 3级地震预报云南丽江96年2月7.0级地震预报新疆1996年,1997年间的伽师地震预报1998年云南宁蒗6.2级地震预报1999年辽宁岫岩一海城5.4级地震预报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区6.8级地震的预报2003年云南大姚6.1级地震预报2005年3月甘肃山丹民乐6.1级地震2007年6月3日 宁洱6.4级地震预报损失房屋共损坏50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共毁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1740万平方米”最后因为死亡人数为98人,伤2442人,地震使42000间房屋倒塌,毁坏公路 620公里 ,交通中断7天,破坏水房屋损坏十八万多间,其中倒塌七千三百多间,但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一人耕地被毁十几万公顷,粮食损失达500万公斤,牲畜死亡2000余头。
人员伤亡为800余人,其中轻伤600余人。
多数是由震直接经济损失约1889万元人民币,30余人受轻伤,无人员死亡地震造成11人死亡,136人受伤因房屋倒塌造成不能居住的无家可归者32万人,地震造成伤亡17366人,其中死亡309人,重伤一共撤出了15万人 这个地震倒了九千间房子,但是没有一个伤亡的,震中大部分房屋受损,其中毁坏约14337m2,严重破坏约355443 m2,死亡5人,包括四川盐源重伤和轻总直接经济损失8488.8万元,1629户房屋发生严重破坏,5734人无家可归,由于震前进行了成功的预死亡317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0亿元3人死亡、15人重伤、42人轻伤;直接经济总损失41 560万元伤亡人数共计52人。
其中造成直接死亡7人,间接死亡2人,重伤6人,轻伤37人,牲畜死伤近3000头3人死亡562人受伤,逾百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
米”最后因为地震而死亡的只有1300多人,而如果没有地震预报,这个死亡数字估计至少也是交通中断7天,破坏水库127座,毁坏农田4万余亩,经济损失达24.4亿元。
1970~2008年中国10次大地震预测预报经验教训的初步探讨

文献标识码 : A
1 9 7 0— 2 0 0 8年 中 国 1 0次 大 地 震 预 测 预 报 经 验 教 训 的 初 步 探 讨
黄圣睦, 董瑞英
( 四川省地震局 ,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摘要 : 将监测预报工作过程从 预测 意见提 出一取得共识一加强监测一提供社会一预测结果 , 称为工
关键词 : 监测预报工作流程 ; 分析预报技术流程 ; 政府 、部门 、 社会三结合
回顾 4 0年 ( 从1 9 7 0年通海 7 . 7级地震 到 2 0 0 8年 汶 川 8 . 0级地 震 ) 间, 中国大 陆 1 0次 大 地震 的 中 、 短临 监测 预报工 作 的技 术流 程和 工作流 程 , 地 震研 究者 比较一致 的认识 是 在 中一 短 I 临过 渡及 短临预 测难 度最 大 。中期 趋 势 判定 虽 是 短期 预 测 的基础 , 但 是 有 其 不可 克 服 的 “ 弱 点” : 时 间尺度 以年 为计 , 难 以认 准某一 年 、 月; 地点 的数 量难 以求 一 ; 地 区尺度 也难 以达 到 1 0 0 k m×1 0 0 k m 的面积 , 真正 成功例 子 的经验 在于 中一 短 临过度 抓得好 !怎样抓得 好 ?只有从 实 例 中加 以 回顾 和提炼 。 查 阅 中国震 例及 相关 研究 _ 1 、 回忆 录 、 论文, 从 工作流 程及技 术流 程加 以逐个 清理 。进行
年耿 马 7级一 1 9 9 5年孟 连 7 . 3级 , 3次 间 隔均 为 5 4年 。 自 1 9 1 3年 1 2月 2 3 日 峨 山 7级 地 震
至1 9 6 6 年, 间隔时间已经 5 3 年。② 川滇强震活跃时段从 1 9 6 6年起 , 时长 l O ~ l 2 年内强震连
地震概论ppt课件第7章 地震预报

第7章 地震预报
7.1 国内外地震预报经验 7.2 地震预报方法 7.3 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实验 7.4 云南滇西地震实验场 7.5 地震预报的后果 7.6 临震措施
2021/7/13
1
7.1 国内外地震预报经验
中国和日本的地震预报经验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因为得到了广 泛宣传而为全世界所注目。特别是1975年2月4日 的事件被详细报道之后,1975年2月4日,中国东 北辽宁省官 一次强烈地震发生。那天晚上,海城附近发生了 里氏7.3级强烈地震,但幸运的是大多数人已经睡 在了室外,所以没有受到伤害。
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来,作为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科学问题,地震预测一直是世界各国地震学 家深切关注的焦点。
早在日、美等国制订地震预测规划前6至8年,即1956年,傅承义和刘恢先在我国12年《科学长远规 划》第33项“天然地震的灾害及其防御”中就已经提出了地震预测问题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途 径与具体措施。1963年,傅承义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实现地震预测的三大类方法,即地震地质方法、 地震统计方法、地震前兆方法。30多年来,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基本上沿用这三大类方法至今,尽 管各类方法的内涵有许多发展和变化。
希腊地震学家提出的通过地 下电磁变化预测地震的VA N方法是现在地震预报的热 门话题
2021/7/13
13
地震可以预报吗?
地震预报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是 地球科学的一个宏伟的科学研究目 标。地震预报是科学中的难题
地震是高度非线性过程
迄今地震学家仍未探索出一种确定性的 地震前兆。也就是说,尚未找到任何一 种异常现象,可以在所有大地震之前必 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这 种异常现象,必无一例外地发生大地 震。
中国地震与地震预报

动物异常行为 , 也收集其信息 。图 2 中国 是
地震 观 测点 的分 布 。其 特 征是 :由于 国 土广
阔, 不能像 1本那样 在全 国均衡配 置观测 3 点 ,而是重 点在易 造成 灾 害 的人 口稠 密地 区
配置 观测 点 。近 年来 ,在各 地 陆 续 发生 死 者 从数 人 到十数 人 的地 震 。为 此 , 五 、六 年 从 前, 地震 预报 不是 一 边 倒 了 ,成 立 了灾 后 紧 急救 援 组 织 ,并 逐 步 予 以 强 化 。汶 川 地 震
谣传造 成社 会 的混 乱情 况 。 中 国地 震局一 年 召开两 次全 国性地震 预 报研讨会 。年初 召 开 的会议 ,研讨 本 年 度 的 注意地 区 和各地地 震活 动 的趋 势 。笔 者 曾经 出席过 一次那 样 的研 讨 会 。6月 召 开 的全 国
重复水准测量等是 中国独特的观测。 也有如 地下水位、 水质 、 氡浓度观测等在 中国多点
接着集中各部委有关地震机关和研究所等,
组 成 国家 地震局 ( 后改名 为 中国地 震局 ) 。然
后 , 得 了 17 取 9 5年 海 城地 震 那 样 的预 报 成
时有发生。 0 1 20 年在西藏昆仑 山脉的山脚下 发生过 8 1 大地震 , .级 幸好 震 源 区人 口密度
非 常低 ,没有造 成 伤 亡 。这 样 ,中 国地 震 的
会议 , 对年初会 议议题 进行重 新检讨 和修
正 。 省级 , 个省 在 全 国会 议 结果 的基础 在 各 上 , 合本 省情 况每月 举行 研讨 会 进行 研究 结 分 析 。事态 紧迫情 况就 临时 召开会议 。 地震 预报 的各 种 观 测 网年 年 有所 扩 充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震预测预报史:唐山大地震遭“漏报”中国地震预测预报史2013年04月22日10:06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2008年起,各国地震频发,当年5月12日中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
2010年1月3日所罗门群岛7.1级地震、同年1月12日海地7.0级地震,到2月27日智利马乌来8.8级强震,再到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种种迹象显示,全球地震活动明显加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地震预测作为专业地震部门社会责任和工作任务的国家。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自1970年成立中国地震局至今,地震部门有记录的地震预测至少77次,其中强震31次,中强和有感地震46次。
除此之外,地震局系统外比较准确预测的震例也达数百次之多。
目前,关于地震能否有效预测预报,学术界仍存在重大分歧。
主流观点认为“地震不能预测”、“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但也有人认为地震不但可以预测预报,而且发震时间能够精确“预测到小时,乃至分钟”。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避免了重大伤亡,即使是唐山大地震,之前也有非常多的预报和预警。
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唐山大地震的惨烈损失,无人敢承担“漏报”的责任,于是,“地震不能预测”成了最好的挡箭牌。
在这个逻辑下,成功的预报经验反而是与之过不去了。
周恩来:地震有前兆,可以预测预报中国有组织地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47年前的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活动频繁,10年内相继发生了渤海、通海、炉霍、永善、海城、龙陵、唐山等一系列强烈地震。
中国人对地震所进行的大规模的观测、研究与预报探索工作,即由此展开。
邢台地震发生后,初步总结表明,大震之前,有小震活动的“密集-平静”现象、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大幅度变化以及动物行为异常等前兆。
3月26日,邢台震区再次出现此类异常,专家经过会商,认为在巨鹿与南宫西北将发生一次强震。
22时,当即向石家庄抗震指挥部报告了这个结论。
果然,23时18分在预报地区发生了6.3级地震。
这是一次准确的强余震预报,也是我国地震预报的首次实践。
基于这次成功预报,4月1日,周恩来总理在邢台向科大地震专业的同学提出,“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7.8级地震,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召开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讨论地震工作的全局性问题。
根据地震预测取得的重大进展,周恩来向地震工作者强调:“地震是有前兆的,可以预测的,可以预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总理指示,1970年1月17日到2月9日,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建议:建立国家地震局,负责地震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同时根据需要,建立一支适当数量的地方专业地震队伍,并广泛组织群众业余地震队伍,开展地震预报和防震抗震工作。
中国地震预报国家队和地方队的组建,标志着地震预报工作的正式开始。
1972年,国务院确立中国地震工作方针:“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从那以后,一直到80年代,地震预报差不多就是地震局的全部工作,“地震预报室”专门负责预报地震,是地震局内最重要的业务机构。
国家地震局也不负众望,很快崭露头角,在海城地震预报打了胜利一仗。
海城预报:偶然还是必然?海城地震的长期预报几乎在震前10年就起动了。
1966年邢台地震后,华北地区强震活动逐渐北移,加强东北南部地区地震工作的建议遂被提出。
1970年初,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决定将辽宁省划为全国重点地震监视区,并在辽宁省建立了地震办公室。
1971年,又成立了国家地震局沈阳地震大队,设立沈阳、大连、营口等13个地震台,开展综合性的野外探测及台站观测工作。
1974年上半年,在辽宁省内及其邻近地区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
当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会商会议,提出了“辽宁南部或渤海北部,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可能发生强震”的看法。
中国科学院根据会商会意见以《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为题,向国务院作了汇报。
国务院立即以国发[1974]69号文件批转这份报告,确定海城为可能发生5级~6级地震的地区。
这是国务院唯一的有关地震预报的文件。
69号文下达后,辽宁省专门召开会议,对防震工作进行部署。
一方面组织专业队伍加强监测与研究,另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地震知识,组织群测群防工作。
至当年11月,辽南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专群结合的地震测报网。
1974年12月中旬,当地台站和群众测报网点相继发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异常现象:地下水位大幅度升降,井水变浑变味;冬眠的蛇出洞,冻死在雪地;一些家畜、家禽行为异常;一些水氡、地倾斜观测曲线出现突变等等。
与此同时,以辽宁北部参窝水库12月出现4.8级震群为标志,全区地震活动进一步增强。
1975年1月末至2月初,各地反映的异常情况不断增加。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营口石硼峪地震台自2月1日起观测到数以百计的小地震。
辽宁省地震部门于2月3日深夜写出震情简报上报省政府,提出:在营口、海城地区小震活动的后面,可能要发生一次大地震。
2月4日上午8时,辽宁省政府召开防震紧急会议,研究防震措施的具体安排。
上午10时30分,省政府又向各市、地(盟)及有关部门发出了电话通知,指示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电话通知下达后,各界群众紧急动员起来。
机关、学校、厂矿、医院、商店等组织了抗震抢险、救护队伍,准备了救灾车辆和物资,有的电影院还贴出了“因地震改为露天放映”的布告。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震中地处人口密集地区,人员伤亡仅占人口总数的0.32%。
死亡人数为1328人,是无地震警报和疏散居民情况下预期死亡人数的10%。
海城地震预报是国际上承认的、具有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的成功预报。
当年《美国地震协会公告》曾评价说,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这是预报地震的一次尝试。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中国作为唯一对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
汶川地震后,一些人大力宣传“地震不可预测”论。
为了自圆其说,他们完全抹杀1975年2月4日中午,海城地震台群测群防点依靠“土地电”所做的“三要素”相当准确的预测,宣称海城地震预报是“偶然的”。
但事实俱在,从预报的全过程来看,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齐备,挽救了至少10万人的宝贵生命,后人决不可为掩盖自己的失职而随意、傲慢、轻蔑地斥之为“偶然”。
唐山大地震前的准确预测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经验后来被片面总结为“小震闹、大震到”,这让中国地震学家相信,地震预报并不是难事。
但仅相隔一年五个月,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没有出现任何前震,造成“漏报”,导致24.2万人死亡,地震学界的主流专家一下子找不到方向了。
唐山地震漏报后,顾功叙等5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写信,建议撤销地震局。
专家们的理由是:地震预测还处于科学研究阶段,远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度。
1980年,地震局机构改革,地震预报室变为地震分析预报中心,从政府部门降格为事业单位。
1998年,地震局再次机构改革。
地震分析预报中心一分为二:国家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和地震预测研究所,前者负责日常的监测预报工作,后者负责科研。
而且其英文名有意隐去了“预测”二字,翻译成“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地震科学研究所)”。
至此,预报功能已经严重弱化。
但是,追究唐山“漏报”的责任,真的是地震预测技术方面的原因吗?张庆洲的纪实作品《唐山警示录》可以帮我们揭开真相。
根据张庆洲整理的《唐山大地震预测时间表》,早在1967年10月20日(距唐山地震9年),李四光在国家科委地震办公室一次会上指出:“应向滦县、迁安(均属唐山地区)做些观测工作。
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这是对唐山地震的第一次长期预警,接下来的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也相当精彩:1972年11月,北京市地震队耿庆国在全国地震中期预报科研工作会议上提出:河北、山西、辽宁和内蒙古四省旱区范围内,将发生7.5级以上大地震。
1975年12月,地震地质大队1976年地震趋势意见上报国家地震局:河北乐亭至辽宁锦州一带及其东南渤海海域,可能发生大于6级地震。
1976年初,唐山市地震办公室负责人杨友宸,综合唐山市四十多个地震台站的观测情况,在唐山防震工作会议上作出中短期预测:唐山市方圆50公里内,1976年7、8月份或下半年的其他月份将有5—7级强震发生。
1976年5月,杨友宸在国家地震局济南地震工作会议上郑重提出:唐山在近两三个月内有可能发生强烈地震!7月6日,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作了短期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
7月7日,山海关一中地震科研小组向河北省、天津市和唐山地区地震部门发出书面预报意见:7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陆地有6级左右地震。
7月14日,国家地震局查志远副局长主持在唐山召开京津唐张渤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唐山二中田金武郑重发出地震警报:1976年7月底8月初,唐山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有可能达到8级。
7月16日,乐亭红卫中学向河北省地震局唐山监测中心台发出书面地震预报意见:7月23日前后,我区附近西南方向将有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
7月22日,山海关一中地震科研小组再次向河北省、天津市和唐山地区地震部门发出了书面预报意见:7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陆地有6级左右地震。
7月26日,国家地震局汪成民一行15人到北京市地震队听取汇报。
北京市地震队提出七大异常。
7月27日10时,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等人听取了汪成民的汇报。
副局长查志远决定,让汪成民明天去廊坊落实水氡。
27日16时,吕家坨矿地震办公室赵声和王守信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电告紧急震情:第二个峰还在上升,上升……27日18时,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和上级作强震临震预报: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变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7.3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28日3时42分53.8秒,唐山发生里氏7.8级特大地震,超过24万人在地震中遇难。
唐山大地震中的“青龙奇迹”唐山大地震伤亡惨重,但同处震区的青龙县,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一人。
1976年11月8日,国家地震局发出《地震工作简报》第17期,比较详细地披露了青龙县成功预报了唐山大地震。
摘录如下:“今年7月中旬,青龙县地震办的同志,参加国家地震局在唐山召开的京津唐渤张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时,在会外了解到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等几个单位预报。
7月21日会议结束回县,向县委作了汇报。
7月24日,由县委书记冉广岐同志开电话会议进行传达部署。
唐山地震使该县房屋损坏十八万多间,其中倒塌七千三百多间,但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