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宪法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4、1689年的《权利法案》
①限制王权。该法案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 得废止法律,不得征收赋税,不得在和平时期招募 和维持常备军。 ②保障人权。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员的选举必 须自由,议员在国会内的演讲、辩论,不受法院或 国会外的追问或弹劾,国会必须按时召开,法院审 判案件不得动用酷刑,不得科过多的罚金,定罪之 前不得科罚金或没收财产,陪审团人员必须选举等 等。 --确立重要宪法原则: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 原则
本节内容的要求
掌握:
1.近代宪法:英美法三国宪法产生的特点 2.现代宪法:魏玛宪法和苏俄宪法的意义
了解:
近代宪法产生的历史条件
宪法判例: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1、1215年《英国大宪章》
温莎堡
1215年当英王约翰被25个贵族代表胁迫在一份契约上签字时,王权 首次在人类历史上承认也不得超越法律。《大宪章》里有两条最著名的 条款,第一条是国王要宣誓“向任何人施以公正,不能剥夺他人的权 利”;另一条是,如果法庭没有判决,国王也不能逮捕和剥夺他人的财 产。其后数百年中,国王们为推翻这个承诺与臣民斗争了三四十次。
2、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
1628年3月,查理一世为解决财政问题召开议会。 在会议上,查理一世为获取35万英镑款项的批准, 接受了议员们提出的《权利请愿书》。 《权利请愿书》全文共有8条,列数了国王滥用权 力的行为;重申了过去限制国王征税权利的法律; 强调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重 申了《大宪章》中有关保护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内容, 规定非经同级贵族的依法审判,任何人不得被逮捕、 监禁、流放和剥夺财产及受到其他损害;规定海陆 军队不得驻扎居民住宅,不得根据戒严令任意逮捕 自由人等等。
1918年制定 ,1919年8月11日生效。 全文共181条,分两编。第一编为联邦的组 织及其职责,第二编为德国人民的基本权 利及基本义务 。 第二编表现出这部宪法的特色。

宪法学第 二 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 二 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3
( 二 ) 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 , 宪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 从而影响着宪法的未来发展 。 1. 宪法更重视人权保障 , 扩大公民权利 主权在民是宪法的原则 , 保障人权 、 维护公 民权利是宪法的 任务 。 2. 三权失衡 , 行政权力急剧扩张 在近代宪法模式中 , 行政权从未处于权力的 核心 。 3. 重视宪法实施保障 宪法在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 居根本地位 , 是国家 、 社会生活行为的基本准则 。
9
( 三 )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宪法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 、 大资 产阶级专政的 国 民党政府 ,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有三次立宪运动 。 1. 《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 1931 年 5 月 12 日 , 国民党操纵的 “ 国民会议 ” 通过了 《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 简称 “ 训政时期约法 ”), 共 8 章 89 条 , 于同 年 6 月 1 日 正式施行 。 它是国民党 政府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
4
4. 宪法与国际法的结合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加快 , 人们深感地球 “ 变小了 ”。 国 际政治 、 经济 、 文化已经强 烈地渗入每个国家内部 , 国际间交往和合作已是 历史的潮流 ; 同时 , 有关人权保护 、 司法制度 等方面也需要国际间合作 。 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 主题的今天 , 部分国家的国内 法出现了与国际法 结合的趋势 。
5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在 19 世纪 ,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 , 纷纷制定宪法以 维护其新建政权 , 而同时期的旧 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没有产生资 产 阶级的 土壤 , 仍为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自 1840 年以后 , 由 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 中 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①《独立宣言》
1776年7月4日通过
马克思称它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标志着世界上第个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② “邦联条例” ③费城集会及宪法的制定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宪法的产生
1789年7月14日,武装起义的巴黎人民攻破象征封 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8月6日,举行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 与公民权宣言》
4、英美法为代表的近代宪法特点
①确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 ②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 ③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领域,具 有政治法特色
④从形式上看,成文宪法被普遍采用
三、现代宪法的产生及发展
标志:
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 1918年苏俄宪法
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特点
①行政权力日益加强,议会权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趋势日 见明显; ②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日益重视,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经 济和文化方面的权利成为基本人权的重要内容; ③普遍建立了宪法保障制度,加强对宪法实施的监督,建立 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成为一种潮流;
④确认主权的相对性,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直接予以承 认、接受。
4、法律条件
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 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
产生于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宪法的产生
①自由大宪举 ——英国近代宪法史的序幕
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光荣革命”与“权力法案” ④“王位继承法” ⑤“改革法”
2、美国宪法 ——世界成文宪法的标志
2、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8年7月召开第5次全俄苏维埃代 表大会,通过《苏俄宪法》;

2、宪法的历史发展

2、宪法的历史发展

二、现行1982年宪法及其四次修正 (一)1982年宪法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二)1982年宪法的四次修正
1.1988 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修正案有两条。 2.1993 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修正案有九条。 3.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修正案有六条。 4.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正。修正案有十三条。
二、宪法的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发展 1.发展的两个阶段 (1)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为数较少的民主共和制宪法和数 量众多的君主立宪制宪法(英国型和法国波旁型) (2)19世纪中叶到一次大战结束:绝大多数的美国式共和制宪 法和英国式虚君制宪法;还有少数钦定宪法 2.主要国别的发展 (1)英国宪法的发展:责任内阁制、议会至上、政党政治 (2)美国宪法的发展:权利法案和众多涉及权利保障的修正案 (3)法国宪法的发展: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之间的博弈 3.主要特点:(1)确立了主权在民,民主共和是主流;(2) 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自由主义风行;(3)限制 国家权力;(4)普遍是成文宪法;(5)西方文化占主流。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一、清季立宪 (一)《钦定宪法大纲》 (二)《十九信条》 客观评价:既有进步,亦有反动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宪法性文件
三、北洋军阀时期的宪法 (一)《天坛宪草》:限制袁世凯权力,结果胎死腹中 (二)《中华民国约法》:确认封建军阀专制,导致帝制复辟 (三)《中华民国宪法》:曹锟“贿选宪法” (四)《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段祺瑞政府的昙花一现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性法律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 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 华侨等635位代表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性法律文件)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序言+7章 共60条) 第一章:国家性质和任务、人民基本权利义务 第二章:政权机关的设置及相互关系 第三至七章:规定了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外交、民族等基本政策。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 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1793宪法:
第一共和国宪法 新《人权宣言》
+正文
第三十九条立法议会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并且是常设 的。 (立法议会直接选举产生,并选举出执行会议) 第六十五条执行会议负责指导并监督全部行政事务。 它只有在执行法律和立法议会的法令时才能有所行动。 (立法机关产生和领导执行机关,执行机关从属于立法 机关的中央集权制。体现了卢梭权力不可分的思想。) 资产阶级共和制
(4)确认国际法是联邦德国国内法律的组成部分 ,承认国际法的法律效力优于国内法。 第25条 国际法、联邦法的组成部分:国际法的一 般规则构成联邦法的组成部分。它们优先于各 项法律并对联邦领土内的居民直接产生权力和 义务。
(5)增设联邦宪法法院,赋予其解释、保证和监督宪法实施三权。 判决取消屠宰禁令 德国动物保护法规定,在屠宰牲畜时,不应使动物遭受不必要的 痛苦,因此要用麻醉药品使动物麻醉后才能宰杀,或者用高压电 击法使牲畜瞬间死亡。这一规定,事实上不允许穆斯林采用传统 的屠宰方法。 德国宪法法院2004年1月判决,取消屠宰禁令,允许在德国生活的 穆斯林按照传统方式屠宰牲畜。判决书说,穆斯林的清真屠宰法 没有违背宪法规定的动物保护条款,因此维持2002年对德国穆斯 林屠宰法的法庭判决,这是对穆斯林公民信仰自由的保护政策。

(宪法教学课件)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宪法教学课件)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世提出的《权利请愿书》——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 在此期间,经历了内战、克伦威尔军事 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四 个阶段。
• 这期间有影响的法律如1679年的《人身 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 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就此形成 了结合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判例等 内容的英宪。
• 从思想角度看,经过启蒙思想家们的宣 传教化后,这一时代无异是近代宪法的 黄金时代。
(5)19世纪以来的变迁
• 十九世纪欧洲各国宪法的特点: • 频繁立宪、以君主立宪为主。 • 一战以后,各国才逐渐接受民主主义,
更多地采用民主共和政体,这其中以德 国的魏玛宪法最为典型。而在苏俄,则 产生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请问:
• 为什么在欧洲中世纪便已有这样的根本 法思想萌芽呢?
(3)欧洲宗教革命至资产阶级大 革命前
• 近代宪法观念逐渐成熟的时期;
• 人们已经认为根本法应指人民与国家或政 府间的一种契约。这种观念一方面受中世 纪时与国王所订契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 受宗教革命的深刻影响;
• “五月花公约”、康涅狄格宪章以及克伦 威尔军队中清教徒所拟的“人民公约”等, 使这种民约式的根本法具有了权威和近代 宪法的特点。
(4)18世纪美法革命时代
• 美法大革命是近代立宪运动的原动力和 起点;
• 自前一时期便已产生的三个观念,在此 时已深入人心,即:
• 根本法应为成文法; • 根本法须经特别机关制定; • 根本法效力高于普通法律。
• 从历史角度看,欧洲此时工业革命已经 铺开,商品经济和它背后的利益诉求对 掌握政治权力和政权极为热衷。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作为一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法规,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宪法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宪法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古代民主和自由的初步探索早在古代,古希腊、古罗马等社会就开始探索民主和自由的宪法制度。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度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民主宪政制度,通过权力分立、选举制度等方式保护公民的权利。

在古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的发展对宪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第二阶段:近代国家法的出现和宪政运动的兴起近代国家的出现标志着宪政的兴起。

17世纪的英国发生了著名的“光荣革命”,废除了国王专制,实行了君主立宪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宪政国家。

英国的《1689年权利法案》,成为了宪政制度的典范,确立了国会主权和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

对于宪政制度的兴起,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治精神论》、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斐逊等人的《联邦党人文集》等重要著作在法治制度的发展和演进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阶段:19世纪欧洲宪政制度的扩展和宪法学的形成19世纪,欧洲多个国家相继通过了宪法,大大扩展了宪政制度的范畴。

法国的《无尽封建》、德国的《普鲁士国家权力组织法》等都成为了宪政制度的代表。

在这一时期,宪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形成并快速发展,伦敦大学的巴克利爵士提出了宪法学的基本原理,马克西米连·德·布罗利厄、卡尔·斯海勒马赫等宪法学泰斗纷纷著书立说。

第四阶段:20世纪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和现代宪政理论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和宪政实施的扩大促进了宪法学的快速发展。

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反抗过程中,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宪法制度,为世界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做出了贡献。

同时,现代宪政理论和宪法学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如美国的“过程宪政”理论、德国的“成果宪政”理论等。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史略(2)ppt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史略(2)ppt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二)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
(一)英国宪法的产生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最早的国
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二)美国宪法的产生
美国宪法是继英国宪法之后,于美洲
大陆产生的一部宪法,是世界上产生最早
的一部成文宪法。
美国宪法产生的特色:
1、美国建国以及宪政的建立基本上不存在 与专制传统的艰难斗争,没有专制传统的 绊脚石,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按照理想 的状态设立宪政制度。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史略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一)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
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二)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
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 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三)思想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 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是宪 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四)法律条件 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 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 律条件。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一)制定背景 (二)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二、1954年宪法 (一)制定背景 (二)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三、1975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历史评价 四、1978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历史评价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 (一)历史背景 (二)《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主
要内容
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 (一)历史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三)历史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邦联条例所设国家机构只有一个一院制的立法 机构,由各州派2-7名代表组成,但各州只有 一票表决权,表明各州是平等的。议会每年召 开一次,权力非常有限。《邦联条例》没有创 设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其行政机构是国会选 出的一个13人委员会,在国会休会期间代表邦 联政府进行工作,管辖范围:外事、财政、陆 军、海军、邮政五个方面。而且,议会和行政 部门对它极有限的权力均不得强制执行,即政 府的职权完全依赖各州善意的支持。
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8)

中国治乱周期的重演:


从专制走向自由,从秩序走向混乱; 形成新秩序,代价是回归独裁专制。

1924年国民党改组,借鉴苏联模式,开始中国最早的 “党治”,为人治创造政治条件。

国民政府由党产生,体现党的意志,实施党的权力;国民党 指挥、监督国民政府掌管政务。 先有党的决议或命令,然后照搬到政府法令;训政期间“党 外无党、党外无政”,实行严格的一党专制。 党治机构,相当于中央政治局; 党和政府的“连锁机关”,党控制政府的工具。
《邦联条例》的主要缺点

没有授予国会以管理征税和贸易之权 未设置邦联行政首脑或司法长官 缺乏对于违抗邦联权力实行制裁的任何规定


1787年5月30日全体委员会庄严地通过了一项 重大的决议,同意新政府由三个独立部门组成, 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门彼此独立,互不相属, 其中每一个部门在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方面均 受到其余部门的牵制。 在资产阶级立宪史上,美国首先制订出了一套 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制度。
大宪章:具体规定




第1条:教会自由 第2条:自由人的自由 第12、14条:国民同意税赋 第39条:监禁必须经过法律 第40条:不得出卖、剥夺或延误正义 第52条:财产或自由的剥夺必须经过法律正当 程序 第61条:国王不得违宪

1689年《权利法案》共有13个条款,它规定,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颁布法律或终止法律 的效力,不得征收和支配税收,在和平时期不 得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臣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 利;议员有在议会期间自由发言的权利;议员 的选举是自由的,国王不得干涉;不得另设宗 教法院或特别法院;不得索求过多的保释金, 不得强课过分的罚款,不应滥施残酷的刑罚; 应定期召开议会等等。
文化原因:西方社会固有的法治思想与古典自然法理论的传 播 “安提戈涅之怨” 自然法:国家权力必须服从理性、服从自然法、服从法律 17、18世纪的理性主义哲学:天赋人权、自然权利、社会契 约、权力分立与制衡
政治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与民主制度的建立
(二)英国宪法 1.英国宪法是在不断限制王权的过程中产生 的 2.从契约到宪政的前提:社会权力结构的相 对平衡,允许社会利益的公开较量和渐进调整; 严重失衡的权力结构将产生绝对服从和君主专 制,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和滥用。 3.英国宪法的组成

清政府执迷不悟

《十九信条》(1911年)

武昌起义,清政府被迫成立责任内阁,草拟 《十九信条》,实质性限制皇权,转向君主立 宪。

“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者为限”(第3条) “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第16条) 国会议决预算(第12条)。 资政院议决宪法、皇帝颁布(第5条)。 国会修改宪法(第6条),国会选举总理,皇帝任 命(第8条)。
第二节 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从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肇始,伴随着持 续的革命与变革,中国在这一百年间竟成为世界上拥 有宪法最多的国家。从清廷的《宪法重大信条19条》, 到孙文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从袁世凯的《中国 民国约法》,到曹锟的《中华民国宪法》。从蒋介石 的《训政时期约法》到1946年的《中国民国宪法》。 以及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的四部宪法。不多不少, 一百年间全国性的正式宪法文本共12部。其他策划于 密室、胎死于腹中的宪法草案如袁世凯“天坛宪草” 和段祺瑞的“段记宪草”等等,则不一而足。因此, 有人也将其称为“宪法激变”的年代。
1215年《大宪章》 1628年《权利请愿书》,1679年《人身保护法》 1689年《权利法案》,1701年《王位继承法》
英国宪法的不彻底性和不成文性
大宪章(1215)

第一部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至今仍然9 条有效,持续800年的宪政成就。




国王失败,贵族胜利,但贵族没有取代王位,为什 么?比较英国传统和日本明治维新 屡次反复,战争不断,最后确立议会至上和王权有 限原则。 “国王高于任何人,但低于上帝和法律。”“法律 造就了国王。”一旦发生冲突,国王服从法律。 御前扩大会议:司法裁判权和批准征税权高于国王, 可使用剥夺国王土地和财产等制裁手段

中央执行委员会:

从军政到宪政:孙中山的理论

军政:军法之治,用武力扫除宪政障碍 训政:约法之治,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教 导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任何县完成训政并举行选举,成为自治县; 省内全部县完成训政,进入宪政初级阶段,选举省 长。

宪政:宪法之治,半数以上省开始宪政,国民 政府应还政于民,召开国民大会制宪
中国:《诗•小雅•北山》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路易十四:“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科克:1610年的博纳姆医生案 “国王受法律的限制” 议会限制王权:征税权属于议会,非经议会批准,国王不得 征税
经济原因:商品经济与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 个人财产的保障;契约自由与个人平等、自由;摆脱政府权 力的控制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照搬明治宪法,采纳传统的实权君主制,强调皇帝权力至高 无上。 有限的地方民主:
省谘议局决定地方源自策、预算决算、税务、规章,答复督抚咨询。 资政院相当于中央代议机构,决定国家预算决算、税务债务、法典 制定和修改,选举+钦定 1909年江苏会长张謇建立国会请愿代表团,开始认识到税的重要, 建议不纳税主义,要求早开国会。 建立“亲贵内阁”,继续排汉,政府和社会严重对立。 湖广铁路借款协定损害地方利益,保路集团反对铁路国有化和中央 化,保护中国主权。

迫不得已的让步,为时太晚,民心尽失;一旦 失去正当性,任何政府都难以维持生存。
尝试立宪(1912-1926)


《临时约法》(1912年)(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 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第37页)) 因人立法: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匆忙通过, 希望制约袁世凯,制度设计基本合理。

确立民主共和原则,结合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通过 议会/内阁约束总统。
1789年《人与公民权利宣言》 1791年宪法:欧洲大陆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二、西方国家宪法的发展
现代宪法: “1919年《魏玛宪法》和1918年《苏俄宪法》 的颁布,标志着现代宪法的产生”(第31页)
问题:“现代宪法”的标准是什么? 社会国家的引入:对经济自由权的限制和社会权 的确立; 民主制度:享有政治权利主体的扩大;参政权的 扩展
英国宪法发展的特点
英国宪法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大宪章》的 提出到《王位继承法》的通过,历时近五个世纪,逐步确立 了议会主权原则、分权原则、法治原则,具有鲜明的原生性 、连续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
英国宪法的不彻底性和不成文性。
(三)美国宪法 1.美国宪法的诞生 《五月花公约》《独立宣言》《邦联公约》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2.美国宪法的内容 3.美国宪法的思想渊源 美国立宪的基础:洛克与孟德斯鸠的自由主 义理论。
宪法的批准 1787年9月17日39名代表在羊皮纸文件上签名 1791年《权利法案》:保障言论和宗教信仰自 由、财产权和刑事正当程序。 1868年内战后修正案:第十四修正案保障法律 的正当程序和平等保护。
进步意义



1、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为美 国确立了一套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其它资本 主义国家起了示范作用。 2、为美国创造了共和制度,成为欧洲各国反 对君主制的榜样。 3、建立联邦制中央政府,为促进美国资产阶 级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了一定作用,而且采用 联邦制也是人类历史上值得注意的经验,使各 有主权的州的联盟——邦联成为拥有相当广泛 权力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但在联邦政府 内各州仍有很大的权力。
1776年《独立宣言》,1779年《邦联条例》 1787年《美国宪法》:第一部成文宪法 有限政府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联邦与州的分权原则、代议 制政府原则


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不证自明的真理:人 人生来平等,都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生命、自 由和追求幸福。 契约论思想:政府为了保障权利而存在;如果 政府违背基本目的,企图绝对专制,可推翻置 换。
第二章 宪法的发展历史
现代意义上的宪法首先在英国播下种 子,在美国开了花,在法国结的果,而后散布 于欧美各国以致世界各地。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第一节 西方宪法的起源及发展
一、近代意义宪法的起源 (一)宪法产生的条件 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条件
历史原因:欧洲近代史中形成的制约王权的政治传统——从 不受限制的王权到限制王权


两种政治文化的较量:总统和国会的制度之争演 变为水火不相容的个人权力斗争,最终权大于法 “二次革命”:宋教仁命案导致国民党江西江苏 讨袁,但很快遭到镇压。制度运行要求基本共识 与合作;国袁破裂,面临宪法危机。
第一次“总统大选”

1913年匆忙通过《大 总统选举法》,颁布 两天后首次“总统大 选”。围困议员,直 到“选”出“大总统”
《五五宪草》(1936年)


性质:一党操作的产物,根据中执委五项原则修改而成,突显行 政权,缩减立法权。 矛盾的总纲:“三民主义共和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 党主张凌驾一国:北伐成功,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将本党学说自 封为国家正统,通过宪法加以确认,体现教条主义传统。 区分政权和治权:人民在地方上直接控制政府,中央由政府代行 “治权”。 公民权利采取间接保障。国民大会过分庞大,形同虚设; 总统同时为国家元首和行政领袖,不受制约; “中央政府”体现五权宪法思想:行政院最重要,由总统任命, 对总统负责;行政主导色彩浓厚。 改联邦制为单一制,地方执行中央法令;但有地方自治特色,事 项包括“因地制宜”,类似于现行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