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刘文颖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艺术性教学语言的运用

高中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艺术性教学语言的运用?江苏省海安市曲塘中学 刘存娟课堂语言是一门富有魅力的艺术,它是课堂中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有效载体,更是师生双边表情达意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语言艺术,同人的心灵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一节引人入胜的好课,教师艺术性的语言是关键.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有助于教师为课堂效率的提升提供更好的支持,从而有利于所有的学习者进行高效的脑力劳动,开发他们的最大潜能,获得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力,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既然数学课堂语言如此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对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方面的认识,以抛砖引玉.一、语言需具有科学性科学、准确是数学教学语言中一条最基本的要求,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力求准确而精炼,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数学.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须从以下方面着手:1.内容准确内容准确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于逻辑演绎的过程,因此,内容准确是首要条件.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尝试将抽象的概念讲得通俗易懂,却忽视了科学性这一重要要义,从而导致传授了科学性错误.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内容符合科学原理,与认知规律相符.例如,教学命题时,一些教师常常会这样提醒学生:“当定理成立时,逆定理不一定成立.”事实上,这句话就是存在问题的,“定理”与“命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怎么能混为一谈?这样该让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判断呢?再如,狓2,犪-2,狓-槡1均为非负数,不少教师易将其归结为“正数”,将“0”漏掉,尽管自己理解,可学生会因此而形成错误认识.2.规范用语众所周知,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一些语言貌似一样,但意义却相差甚远,在考试中命题者就是通过这些语言错误来制造解题“陷阱”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规范用语,用具有高度知识性的数学语言,让学生吸取到足够的养分,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一些数学语言具有其特定的读法和意义,(犪+犫)2应读作“犪加犫括号的平方”或是“犪与犫的和的平方”,但若读成“犪加犫的平方”或是“犪与犫的平方”,则就造成了错误.这里的读法主要是对概念“和的平方”、“平方的和”的着重区分,以引领学生走出概念混淆的误区,正确理解概念本质.再如,方程(狓-2)(狓-3)=0的解为狓=2或狓=3;不等式(狓-2)(狓-3)≠0的解为狓≠2且狓≠3.前者“或”不能说成“且”,后者的“且”也不可说成“或”,尽管仅有一字之差,但教师对这种关键性语言需做到规范而准确,以避免结论的错误.3.表达精练数学学科的特点就注定了数学语言的精练性,因此教师需通过精练性语言阐释复杂的数学知识,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三角函数”,这一章节中诱导公式繁杂、多样,教师可利用简洁的语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如“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再如,教学“基本不等式”中,可以通过“一正二定三相等”这种精练数学语言,将最简单的判定方法告知学生,方便学生的记忆和运用.二、语言需具有生动性不少学生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数学太抽象了,学数学太枯燥了”,“学数学就是记公式和做练习,太索然无味了”.从学生的表达中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数学总是这么严肃且缺乏生动.事实上,尽管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但我们可以多渠道挖掘数学772021年1月 教育纵横数坛在线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高中语言中的生动性,借助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脍炙人口的名言、简明扼要的口诀等,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丰富数学素养.案例1 元素的确定性师:我们班有个子高的学生吗?请站起来.(学生个个面面相觑,不如如何是好)师:我们班没有个子高的学生啊!那就请超过175cm的学生站起来吧!(一些学生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师:咦,为什么这一次有这么多学生站起来了?生1:你刚刚没有给出范围,这一次你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范围,我们自然可以判断了.(生1脱口而出的回答,使得学生恍然大悟……)这样的教学语言,既体现了数学语言的生动和趣味,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整合了数学知识,以生动的连续追问,帮助学生牢牢记住了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这一概念,点亮了学生的思维之火.三、语言需具有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以看出,启发得当,即可引发“悱愤”,有效激发智慧火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充分挖掘数学的魅力,运用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语言去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案例2 “双曲线概念”的教学在与学生一同抽象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犉1,犉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犉1犉2)的点的轨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作出以下启发式引导:问题1:倘若变定义中的“小于犉1犉2”为“等于犉1犉2”,其余条件均不变,那么点的轨迹是什么?问题2:倘若变定义中的“小于犉1犉2”为“大于犉1犉2”,其余条件均不变,那么点的轨迹是什么?问题3:倘若变定义中的“小于犉1犉2”为“小于犉1犉2”,其余条件均不变,那么点的轨迹是什么?问题4:倘若令常数为零,其余条件均不变,那么点的轨迹是什么?问题5:倘若将定义中的“小于犉1犉2”去掉,其余条件均不变,那么点的轨迹该如何讨论?以上启发性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一步步解释了“双曲线”定义的本质,使得概念的获取水到渠成.这里的启发和引申环环相扣,深化了学生对“绝对值”和“常数小于犉1犉2”的理解.四、语言需具有激励性教学的艺术性往往不在于知识传授的能力,更多时候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和鼓舞.数学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有效手段,课堂上激励、鼓舞的教学语言可以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不仅可以给予学生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还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讲授还是与学生的沟通,细心照顾学生的上进心,尤其是一些学困生,我们更应该不断找寻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例如,当学生给出一个创意性解题方法时,教师需不吝啬自己的激励性语言,给出“你好厉害!”“你这个方法是怎么想到的,老师都没想到呢!”“太有创意了!这里必须有掌声啊!”等词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也需委婉地指出错误与偏差之处,用含蓄的语言引导学生,让其在愉悦的心境中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总之,教师的教学语言决定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时时总结、勤于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具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愿更多的数学教师可以关注到语言艺术这一重要领域,愿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能在构建高效课堂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1]邢培培.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之美[J].数学教学通讯,2018(6).犠87数坛在线教育纵横 2021年1月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导入艺术分析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导入艺术分析尊敬的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数学课导师,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度过这个美好的时刻。
说到数学,相信我们都知道它是个非常有趣的学科,但有时候也会让我们感到难以理解和把握。
那么,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数学会让我们觉得困难呢?其实,数学和艺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艺术是美的创造和表现,而数学则是美的发现和表达。
你们能想象一下,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数学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需要用到很多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
正如现代艺术家毕加索所说:“我不寻找,我发现。
” 数学也是如此,它让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到美的感受。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这个观点,今天我将邀请大家一起来分析一幅艺术作品。
这幅作品来自于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睡莲》。
莫奈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他通过用不同的颜色和笔触来表现了水面上的睡莲花。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画,你们能看到画中有许多的颜色吗?这些颜色是如何表现的呢?为什么莫奈选择了这样的颜色呢?这幅画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大家畅所欲言,不用害怕回答错误。
因为艺术是每个人的感受和想法,不存在对错之分。
每个人的答案都是独特和有价值的。
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意识到,艺术是多样化且充满个人想象力的。
同样的道理,数学也是多样化且充满个人思维的。
每个人对于数学的理解和表达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同学可能更喜欢用图形、图表来解决问题,而有些同学可能更喜欢用数字和符号来解决问题。
不论你们的方式是怎样的,只要能够正确地表达出来并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美的发现和表达,它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
通过与艺术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意义,让数学变得更加有趣和易于理解。
课堂即将开始,让我们一起用艺术的眼光来探索数学的魅力吧!谢谢大家。
(注:以上为模拟的导入词,字数为504字,如需1000字的文本,可添加数学原理解析、艺术分析案例等内容)。
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杂谈

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杂谈发布时间:2023-07-07T03:34:00.884Z 来源:《教育学》2023年4月总第319期作者:瞿洋[导读] 语言艺术并不在于它的语言优美、华丽,而在于运用的恰当、生动、趣味、符合孩子形象思维发展的趋势。
湖北省咸丰县小村乡民族中心小学445613《湖北省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的‘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灵性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的时候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单单讲求知识的厚薄,关键在于能否灵活运用教学艺术手段,让学生真正领会其看起来精深、讲起来浅显明了的含义、算理、规律,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要注意学科语言运用语言艺术并不在于它的语言优美、华丽,而在于运用的恰当、生动、趣味、符合孩子形象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位教师能在课堂上运用语言艺术带领孩子们到“动物王国”“森林公园”和“图形王国”中寻找知识、探求问题,无疑他已成功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还用为孩子掌握知识难而眉头紧锁吗?在叹某某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某某学生成绩差之余,殊不知学生们也在慨叹某某老师讲的课一点也听不懂,某老师的课一听就懂,某某老师讲的课不爱听。
那么究竟是学生不注意听呢,还是教者本身根本就没有讲求方法、讲求言语的运用呢?一位教师在讲四边形的概念和特点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到图形王国去,你们愿意吗?”学生异口同声“愿意”。
“瞧!我们已经来到‘图形王国’了,谁来找到我们的老朋友三角形呢?”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勾起了学生的兴趣,个个全神贯注、精神饱满。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艺术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艺术
刘文爱
【期刊名称】《新校园(理论版)》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要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必须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授课过程的艺术价值,向45分钟要效益。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实现教学艺术化,尊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总页数】1页(P162-162)
【作者】刘文爱
【作者单位】托克托县双河镇第五小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2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2.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
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沟通艺术
4.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5.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沟通艺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设情境之花,彰显数学魅力——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导入艺术分析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导入艺术分析一位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更要懂得如何将数学知识生动活泼地传授给低年级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妨引入一些艺术元素,通过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导入艺术进行分析。
艺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在教学数字1时,老师可以用图画展示一根笔,或者用手指指着一只小鸟,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数字1的含义。
这种直观的艺术呈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艺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
除了传统的板书讲解和习题训练,老师还可以通过唱歌、跳舞、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来导入数学知识。
在教学有关形状的内容时,老师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做几何图形的手工制作,或者播放与形状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专注力普遍较弱,容易分散注意力。
而通过艺术的形式导入数学知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老师可以利用故事、动画等形式来讲解数学知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通过艺术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故事等形式来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导入艺术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艺术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艺术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数学学习环境。
相信通过艺术的魅力,我们能够让学生爱上数学,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旁逸斜出亦美丽——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善于掌握教育分寸,是教育机智 的 一 种 重 要 标 志. 在 处 理问题中教育学生,对 学 生 的 错 误 要 判 断 恰 当,在 中 肯 分 析 中做出合理结论,对学生要求适当使其 真 心 接 受“惩 罚”. 能 估计情势表扬和批评学生,让恰如其分而 有 效 的 教 育 方 式 绽 放教育机智的精彩. 二 、课 堂 教 学 的 “再 创 造 ”艺 术
课堂教学要凸显新课程理念,为学生 的 数 学 学 习 构 筑 起 点,结合数学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获得 终 身 发 展. 根 据 教 科 书 提供的数学活动线索,作为学生数学 学 习 的 出 发 点. 在 探 索 实践中总结经验,实 施 课 程 整 体 设 计,重 视 每 一 堂 课 的 设 计 和一类题的求解,通 过 探 索 与 交 流 等 活 动,对 学 生 进 行 个 案 研究,在师生的教与 学 中 让 双 方 都 获 得 必 要 的 发 展,达 到 课 程 目 标 ,实 施 课 堂 学 习 目 标 .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幽默而风趣 的 语 言 就 是 吸 引 学 生注意力的磁石.缺了幽默和少了机 智 的 课 堂,就 犹 如 在 数 学学习中筑起师生隔阂的高墙.声情 并 茂、妙 语 连 珠 的 数 学 的语言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妙趣横生,学的语 言 激 励 学 生,唤 醒 学 习 意 识,使 学 生 感 到 “学 习 乐 ”而 又 “乐 于 学 ”. 四 、课 堂 教 学 中 引 导 学 生 艺 术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作者:任慕东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1年第11期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本文在课题开设中,让课堂教学的艺术从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关键词:课题;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性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94-001教学是一门艺术,让课堂教学的艺术从揭示课题开始。
一、课始揭示课题,直奔教学目标在新授课的第二课时,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的情况下直接揭示课题简洁明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夏青峰教学《分数的意义》新课开始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咱们今天要学《分数的意义》。
分数,大家原来学过吗?”“那好,把你所知道的分数知识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分享分享,好吗?”(生:分数有分子、分母、分数线),“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纷纷举手)。
像这样的课,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直接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把你所知道的旧知识说出来,大家共同回忆复习,然后开始新知识的教学,巧妙地将学生带入一个自尊、自信的学习氛围,其中自有一份境界。
开门见山式揭示课题,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教学的针对性强,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授之后揭示课题,体现自然贴切有的课从谈话导入到新授可以一气呵成,在新授之后揭示课题。
苏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老师谈话之后引导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每个圆里的涂色部分,再把大小相等的分数填入等式,初步感知分数的相等;接着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对折,涂色表示它的二分之一,继续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二分之一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然后让学生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在小组里交流;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逐步发现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后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十分自然贴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刘文颖
发表时间:2015-06-12T14:42:56.9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6期供稿作者:刘文颖
[导读] 可以先把抽象的静态的数学知识“外化”为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刘文颖山东省青岛市莱西月湖小学266600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它有教师探索的无穷空间和奥秘;它又是一门艺术,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给予学生更多的养分。
作为教师,应当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通过艺术化的教学风格,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乐于学习。
那么,小学数学老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呢?
一、导入要讲究一个“趣”字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只有对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进行精心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探索“5的乘法口诀”时,我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猜谜语的特点,让他们猜谜语:“十个丫丫,分成两家。
光会干活,不会说话。
”学生很快猜出是手。
我说:“我们的手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这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从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入手,让学生填表,算出:一只手有多少个手指?两只手有多少个手指?三只呢?四只呢?五只呢?并试着说出:“一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15个手指……”让学生观察怎么数,并试着说出算式,当学生能说出一部分后,我让全班同学一起动笔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以这样的情境引入,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涟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为下面编制5的乘法口诀奠定了基础。
二、新授要体现一个“实”字
1.要充分注重对孩子思维的训练。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基于对这两个特点的理解,我觉得不管在什么情境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都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此,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更多的实践智慧、更高超的组织艺术。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后,拿出一摞整齐的卡片让学生观察,拿走一部分,再拿走一部分,最后只剩下一张,问:一摞整齐的卡片形成的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拿走一部分,剩下的还是不是长方体?再拿走一部分,剩下的还是不是长方体?最后剩下一张呢?为什么?这样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才能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去参与思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变“教”的数学为“做”的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数学实践,加强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
可以先把抽象的静态的数学知识“外化”为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再用外部语言把操作活动讲一讲,用内部语言想一想,反思自己的过程与方法,促进知识的“内化”,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如教学“9加几”时,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步骤:(1)摆一摆,看看9加2等于几?(2)说一说,想一想,9加2等于几是怎样摆的?如果不摆学具,你会算吗?如果采用以上的教学策略,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外化,让学生操作,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操作步骤,然后从外显活动中提炼出操作活动所反映的数学知识,形成学生自己的认识结构,学生就不再觉得数学枯燥难学。
三、练习要体现一个“精”字
1.练习要具有“娱乐性”。
让每一个学生从上课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能集中注意力,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常设计一些“欢乐大比拼”、“夺冠ABC”、“勇攀高峰”等竞赛练习。
学生在这样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解题速度快,巩固性也强。
2.练习要具有开放性。
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
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
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每一小组完成得都很出色。
四、结尾要体现一个“味”字
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却不太注意在结束上下功夫,表现在结束手段的随意性、盲目性、仓促性,缺乏艺术构思,通常是“例行公事”,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研究和学习课堂结尾的艺术十分必要。
我们要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后可以设计“动脑筋出教室游戏”:先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让学号数最特殊的学生出教室,并说出原因;然后再叫学号数是质数的同学出教室并报数,让在座的同学判断正误;最后学号数是合数的同学走出教室。
通过这样的游戏,既巩固了知识,又检查了效果,还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一举多得,灵活巧妙。
总之,我们应该把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通过艺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情感,使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公式和法则的积累与堆砌,而成为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