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头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万头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万头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102)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核心基础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一定的信息分析与处理方面技能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信息技术与工程计算等相关领域从事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

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4、受到一定的信息分析与处理方面技能的训练,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的新发展,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技术跟踪与创新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学、数学模型、数值分析;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概论;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信号与系统、数据分析、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运筹学、最优化方法、信息与计算机安全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四、修业年限、学分要求和授予学位类别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毕业学分要求:修满199.5学分。其中:通识课47学分、学科基础课74.5学分、专业课27.5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38.5学分。全校性公选课12学分。

授予学位类别:理学学士

五、培养措施

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加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增加前沿知识的教学,对本专业课程,力争85%以上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内优秀教材(包括经典教材的修订版、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某些专业课程选用国外原版教材。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专业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明确实验目的,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规范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一、二年级学生加强基础理论、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三、四年级学生加强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专业主要课程安排上机实习。

3、鼓励学生选修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相关课程。指导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大类辅修专业、副修第二学士学位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4、探讨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与考核内容、考核手段,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倡导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内容特点,积极鼓励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引进与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教学的授课信息量,拓展教学空间,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5、对于专业基础课,选聘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上课,对于专业课,尽可能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考试也将适时地进行相应的改革,考核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考核方式灵活多样。逐步实现由应试性考试向综合性、创造

性考试转变。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题库建设。

6、实施3至6年的弹性修业年限和学籍预警机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7、聘请国内知名大学的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授,指导并参与专业建设,积极组织和筹办与专业培养方向相适合的学术报告会。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及科技(应用)工作,采取具体措施活跃学生科研活动;积极探索和实践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协调作用和综合优势,重视课外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足球大赛”、“广告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对参与创新科技活动并获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学分。

六、通识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一)

七、学科基础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二)

八、专业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三)

九、专业教学进程计划安排表(附表四)

十、集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附表五)

十一、时间分配及比例表(附表六)

附表一通识课模块教学进程表

附表二学科基础课模块教学进程表

附表三专业课模块教学进程表

附表四专业教学进程计划安排表

育;“J”金工实习;“D”电工实习;“K”课程设计;“Z”专业实习;“S”生产实习;“C”制图测绘实习;“B”毕业实习与设计;“Q”其它实习,并在备注中标明。

附表五集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附表六时间分配及比例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12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以基础物理科学和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的专业,是属于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理科专业。该专业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物理理论基础,能初步掌握电子信息处理和现代光电子技术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训练培养,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科技开发、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2、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初步掌握电子信息处理和现代光电子技术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3、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计算机语言和信息处理专用软件的应用)的能力,熟悉计算机硬件和模块部件的电路原理;

4、光信息处理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能基本具备解决光电检测、光信号处理以及激光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问题的能力;信号传输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能基本具备解决电子通信系统的终端设备和传输设备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5、了解和跟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的新理论、新进展和前沿发展动态,初步具备在该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6、较熟练地掌握英语,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

三、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物理学、光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与电子学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和数理方法、物理学、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电子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单片机原理、现代通信原理、光电子技术基础、光电测量仪器、高频电子技术、光纤通信原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四、修业年限、学分要求和授学位类别

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

毕业学分要求:修满197学分。其中:通识课49.5学分、学科基础课78.5学分、专业课31学分、集中实践性环节38学分。全校性公选课12学分。

授予学位类别:理学学士

五、培养措施

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前沿知识的教学,对本专业课程,力争85%以上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内优秀教材(包括经典教材的修订版、21世纪高等教学教材),力争10%的专业课程选用国外原版(较新)教材。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

3、扩大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选修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取12个以上全校性选修课学分,其中至少选修4个学分的社会科学类课程。指导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大类辅修专业、副修第二学士学位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4、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核内容、考核手段。倡导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开发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教学的授课信息量,拓展教学空间,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三年内,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达到专业必修课课时的30%,双语授课达到专业授课的15-20%。考核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5、实施3至6年的弹性修业年限和学籍预警机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空间。根据本专业具有“光信息检测与处理”和“信号传输与处理”两个专业方向培养计划的特点,将于学生的第二学年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确定专业发展方向,

培养专业兴趣和选修相关课程。

6、聘请国内知名大学的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授,指导并参与专业建设,积极组织和筹办与专业培养方向相适合的学术报告会。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采取具体措施活跃学生科研活动;积极探索和实践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协调作用和综合优势,重视课外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器人足球大赛”、“广告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获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学分。

六、通识课模块教学安排(附表一)

七、学科基础课模块教学安排(附表二)

八、专业课模块安排表(附表三)

九、专业教学进程计划安排表(附表四)

十、集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附表五)

十一、时间分配及比例表(附表六)

附表一通识课模块教学安排

附表二学科基础课模块教学安排

附表三专业课模块教学安排

附表四专业教学进程计划安排表

符号说明:“—”课堂教学;“×”假期;“|”期末考试;“△”毕业教育;“★”军事理论与军训;“0”入学教育;“J”金工实习;“K”课程设计;“Z”专业实习;“B1”毕业实习;“B2”毕业论文

附表五集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附表六时间分配及比例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