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巩固练习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考纲要求】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要点诠释: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
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
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
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1、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训练—声现象(含解析)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训练—声现象(含解析)1.如图所示是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它是我国建筑上的一大奇迹。
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A.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B.声音的反射C.利用回声增加原声的现象D.声音能够在墙壁中传播【答案】B【详解】人站在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内说话,其他人可以在壁内的任何位置听到他的多次说话声,这种现象的原理是利用声音的反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在公共场合,当有很多人同时讲话时,我们能够从众多声音中辨别是谁在讲话,那么我们主要是根据声音的()进行辨别的。
A.响度B.音量C.音调D.音色【答案】D【详解】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能够从众多声音中辨别是谁在讲话,我们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进行辨别的。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如图所示是表演者在音乐会上演奏二胡时的情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C.二胡的演奏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D.拉二胡时,手按压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音色【答案】D【详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弓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声音的传播靠介质,二胡的演奏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拉二胡时,手按压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改变了弓弦的长度,振动频率发生变化,是为了改变音调,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现象或做法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D.利用声音可以震碎玻璃杯【答案】A【详解】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A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D.利用声音可以震碎玻璃杯,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测验—声现象(含解析)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测验—声现象(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A.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B.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C.睡在地上能感觉地面振动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答案】D。
【解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当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可以通过大地和空气同时向外传播,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时可以提前听到从大地传过来的声音,做好准备,所以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故选D.2.以下几个验证性小实验,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把正在发声的闹铃放在玻璃罩内,随着罩内空气抽出铃声渐弱,说明真空不能传声B.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团,敲击鼓面发出声音,纸团跳动,说明声音由纸团振动发生C.冬天将玻璃片从室外拿到室内发现它上面有一层雾,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D.把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后,看到温度计的示数逐渐下降,说明酒精蒸发吸热【答案】B。
【解析】A. 把正在发声的闹铃放在玻璃罩内,随着罩内空气抽出铃声渐弱,是为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B. 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团,敲击鼓面发出声音,纸团跳动,说明声音由鼓面振动发生,纸团的跳动只是起放大振动的作用,不是纸团的振动发声,故B错误,符合题意;C. 冬天将玻璃片从室外拿到室内发现它上面有一层雾,是屋内较高温度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液化而形成的,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故C正确;D. 因为酒精蒸发吸热,所以把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后,看到温度计的示数逐渐下降,故D正确.选B。
3.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放有桌椅的教室里声音响亮,原因是()。
A.声音的响度大些B.声音的音调高些C.声音与回声分开了D.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答案】D。
【解析】ABC.开着窗时,部分声波会传出室外,减小了声音的反射,且教室内放有桌椅,声音传播过程中会被桌椅等物质吸收,使声音能量大大减少,所以声音变弱.故ABC不符合题意;D.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讲话时,声音经墙壁反射,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所以空教室内讲话声音响亮,故D符合题意;4.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中考物理—声现象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某人站在峡谷中间,当他击掌后于0.3s、0.7s听见两次回声,若声速为330m/s,则此峡谷宽度为A.165m B.198m C.22lm D.330m【答案】A【解析】【详解】由击掌后经0.3s听到一边山的回声,可知声音从这边山到人所经历的时间为:10.3s=0.15s 2t=,110.15s330m/s=49.5ms vt==⨯,同理,再经0.7s听到另一边山的回声,即声音从另一边山到人所用的时间为:20.7s=0.35s 2t=,220.35s330m/s=115.5ms vt==⨯,则峡谷的宽度为:1249.5m+115.5m=165ms s s=+=,故选A。
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答案】A【解析】【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A正确;B.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噪声的,故B错;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C错;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
应选A。
3.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答案】C【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据此判断。
【详解】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选C。
中考物理——声现象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D.引吭高歌说明声音的响度大【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有关知识。
【详解】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D.“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2.如图是用小锤敲击同一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一次重敲,一次轻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敲时音调高,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B.轻敲时响度大,两次敲击音色相同C.甲的响度比乙的大,甲的音调也比乙的高D.两次音调、音色都相同,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答案】D【解析】【分析】(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详解】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都有3个波峰和2个波谷),因此声音的音调相同;由图知,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程度不相同(即振幅不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振动时偏离程度大,甲的振幅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所以,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用木槌敲击同一音叉,音色是不变的,只有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睛】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会观察波形图进行判断.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3.在“哈夏音乐会”上,一男低音歌唱家小聪在放声歌唱时,一女高音歌唱家小明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够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的声音特征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A.B.C.D.【答案】C【解析】【分析】男低音歌唱家小聪在放声歌唱,低音指音调低,即频率低;放声歌唱,指响度大,则振幅大;女高音歌唱家小明在轻声伴唱,高音指音调高,即频率高;轻声伴唱,指响度小,则振幅小;【详解】A.男低音振幅小,女高音振幅大,不正确;B.男低音频率高,女高音频率低,不正确;C.男低音振幅大、频率低,女高音振幅小、频率高,正确;D.男低音振幅小、频率高,女高音振幅大、频率低,不正确;故选C。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中考总复习 第2课时 声现象 含解析及答案

第2课时声现象中考回顾1.(2022·四川成都中考)如图所示,用不同的力敲响音叉,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都能看到小球被弹开。
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D.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答案:D2.(2022·天津中考)音乐会上,艺术家们用编钟、二胡、古筝等乐器演奏乐曲,听众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答案:C3.(2022·四川内江中考)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B.优美的小提琴声一定是乐音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D.医院对人体的B超检查利用的是次声波答案:A4.(2021·天津中考)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
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A.防止噪声产生B.阻断噪声传播C.减小噪声传播速度D.通过监测减弱噪声答案:A5.(2022·云南中考)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的传统乐器,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它们发出声音的(选填“音调”或“音色”)不同。
生活中,可以用超声波清洗仪器、眼镜等,这说明超声波能传递。
答案:音调能量模拟预测1.(多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声音不一定由物体的振动产生B.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D.音调越高,说明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答案:AD2.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是为了研究()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音的大小答案:A解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即频率决定的。
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这是为了研究音调。
3.当我们在山谷中大声呼喊时,往往会重复听到自己的呼喊声,这是由于()A.山谷中有磁场,能将呼喊声录制再播放B.有很多人在模仿我们呼喊C.喊声在山谷中不断反射,经不同时间回到我们耳中D.山谷中有不同的声音传播介质,使喊声以不同的速度传到我们耳中答案:C解析:当我们在山谷中大声呼喊时,发出的声音在向前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进入人的耳朵,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回声,故选项C正确。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学实验》专项提升练习题-带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学实验》专项提升练习题-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为了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同学们用两把大小完全一样的钢尺和塑料尺分别进行了以下操作,如图所示:(1)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边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它,从而得出了声音的音调与振动有关;(2)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用大小(选填“不同”或“相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有关;(3)以上探究方法叫(选填“转换法”、“类比法”或“控制变量法”)。
2.(1)智成同学利用吸管进行了如下小实验。
取一根吸管,将一端压扁用剪刀倾斜剪去两刀,如图所示。
用嘴吹吸管剪过的一端,可听到吸管由于而发出响亮的声音。
边吹吸管,并用剪刀将吸管的另一端逐渐剪去,听到吸管发出声音的音调将(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2)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小利同学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硬纸板垂直放在平面镜上,如图所示;①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①实验中把右侧纸板沿ON向后折,(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
3.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声现象的几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说明;(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
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动月球上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图是(选填“甲”或“乙”)。
(3)如图丙所示,在8个相同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
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其中音调最高的是瓶。
4.如图是小明“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1)实验一:如图甲中A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开,这个现象说明;图甲中B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开,这一现象既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能说明声音具有;(2)实验二:利用图乙中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探究“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巩固练习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真空不能传声B. 15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C. 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D. 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2. (2019?山西模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声、鸟声”靠音调区分B. 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音C. 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D. 诗句“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中“笛声”是靠笛子传播进入人耳的3.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B. 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C.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D. 物体振动的振幅足够大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4. 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A. 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 •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使音叉尽快停下来 D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音5. 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的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
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
这一现象说明()A.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B .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C.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超声波 D .鼓面振动产生了电磁波6. 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的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上面的描述,你认为在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的凹凸不平,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为了()A.减弱声波的反射 B .增强声波的反射 C .增强声音的响度 D .装饰的美观些7. 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它在技术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关超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B .超声波的传播距离很短,所以人听不到C •电视机遥控器所发出的就是超声波D •潜水艇常用超声波进行定位和测量8. (2019?番禺区校级模拟)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真空不能传声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2.(2012 深圳)我们能分辨出隔壁房间用钢琴、小提琴和手风琴三种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A.音调 B.音色 C.频率 D.响度3.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C.物体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D.物体振动的振幅足够大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4. 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使音叉尽快停下来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音5. 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的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
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
这一现象说明( ) A.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B.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C.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超声波 D.鼓面振动产生了电磁波6. 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的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上面的描述,你认为在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的凹凸不平,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为了(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装饰的美观些7. 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它在技术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关超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B.超声波的传播距离很短,所以人听不到 C.电视机遥控器所发出的就是超声波 D.潜水艇常用超声波进行定位和测量8.(2012 天津)下列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是()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纺织工人戴防噪声耳罩C.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D.放鞭炮时捂耳朵9.“达人秀”中用冬瓜、土豆做成吹奏乐器,用它们吹奏出来的声音可能具有的相同特征是()A.音色音调 B.音色响度 C.音调响度 D.音色音调响度二、填空题10.(2012 兰州)日常用语中的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例如“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歌”,这里的“低”是指,“高”是指。
11.回声是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s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
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如果一个人在山谷中距峭壁11.5m的位置对着峭壁大声喊话,则他能否听到回声(填“能”或“不能”);他感觉声音(填“加强”或“没有加强”)。
已知声速约为340m/s。
12. 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
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
13. 小张在火车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所坐的火车与一列鸣笛的火车会车时,火车笛声的音调有明显的先高后低的现象。
请你针对火车笛声音调的变化原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14.如图所示装置中,敲响右边的小鼓,会看到的现象是:在左侧相同的鼓边竖直放置的泡沫小球.(1)说明声音在空气中以形式传播,空气可以传播声音;(2)如将上述装置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实验,则(“仍就”“不”)会看到泡沫小球,这说明。
15.下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问题。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________。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内部压力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压,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压力的增大而________。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4)如图中,已知s1=20 cm,s2=80 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1.875,则此时声速约为________m/s。
16.如图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名同学发现:依次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
小名在查阅资料后终于弄懂了吹笔套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笔套内的空气柱。
问题:(1)根据上文实验现象,提一个问题:。
(2)你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3)事后小名根据这个实验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如图2),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
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答案与解析】1.【答案】C【解析】A、B、D三项表述正确;C项错,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2.【答案】B【解析】三种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振动物体的材料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故选B。
3.【答案】A【解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振动的物体一定不会发声,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
因为:(1)人对声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 Hz到20000 Hz,如果物体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或高于20000Hz,人耳就觉察不出来;(2)振动物体周围如果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无论振动频率多大人耳也听不到声音;(3)振动物体的振幅太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人耳也听不到声音;(4)声音的大小(即响度)决定于声源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距离,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无关。
4.【答案】B【解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因此发声体音叉也在振动,但振幅较小,通过小球被多次弹开可以表明音叉也在振动,因此小球起到了放大实验效果的作用。
5.【答案】B【解析】鼓面在振动时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把能量传递给烛火,所以烛火会跳舞。
6.【答案】A【解析】声音在凹凸不平处经过多次反射,消耗了能量。
因此反射出来进入人耳的回声就很弱,所以是减弱了声波的反射。
7.【答案】D【解析】超声波的名称就是由于它的频率高于人耳听力范围而得的,因此A错误;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潜水艇的位置与深度,因此超声波传播的距离是比较长的,B错误;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是红外线,而不是超声波,C错误;因此只有D正确。
8.【答案】C【解析】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纺织工人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 不合题意;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 正确;放鞭炮时捂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 不合题意。
9.【答案】C【解析】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用冬瓜、土豆做成吹奏乐器,用它们吹奏出来的声音的音色一定是不同的,具有的相同特征可能是音调和响度。
10.【答案】音调;响度【解析】男低音是指声带振动频率慢,发出的音调低;放声高歌是指声带振动幅度大,即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11.【答案】不能;加强【解析】人发出的声音传到峭壁再反射回来传播的路程:11.5223s m m =⨯=,听到回声的时间:230.0680.1340/s m t s s v m s==≈<,所以不能听到回声;因为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所以会使他感觉到声音加强。
12.【答案】 (1)振动 (2)大于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析】(1)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2)在水中声速:1500/v m s =液;在空气中:340/v m s =气可知v v >液气;(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3.【答案】火车笛声的音调会随火车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解析】由题意可知,提出的猜想是关于火车笛声的音调与运动的关系,如:当两列火车靠近时,火车笛声的音调会升高;当两列火车远离时,火车笛声的音调会降低。
14.【答案】跳动起来;(1)声波(2)不,跳动起来,真空不传声【解析】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敲右边小鼓的时候,声波传到左边小鼓,所以会看到泡沫小球跳动起来;(1)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2)由于月球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看不到此现象。
15.【答案】(1)为零 (2)不变 (3)A (4)320【解析】(1)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因此放在中点时时间差为零。
(2)设甲与铜铃的距离为s1,甲、乙相距为s2,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则1212s s s stv v v+=-=△因此s1增大,△t不变,液晶屏显示数值不变。
(3)设甲与铜铃的距离为s1,甲、乙相距为s2.1212s s s stv v v+=-=△,增加压力时△t变小,s2不变小,因此v变大。
(4)如题图中所示,21s stv v=-△,所以(8020)cm320m/s1.875msv-==。
16.【答案】(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笔套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3)a;c【解析】因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当位于a位置时,空气柱最短,振动最快,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当位于c位置时,空气柱最长,振动最慢,发出声音的音调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