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遗言及最后的谈话
与狱友赵丹相处的日子

怀念鲁迅
傅 希若 是 我的难来 ,可 巧,赵 丹 与 傅 希 若 是 同 学。 欧等。周 彬任 新疆 财政 厅厅 长,孟 他 见 我,便 向傅 询 问我 是谁 。傅 希
一
赴新疆参加 抗 日宣传活动,受到
军阀迫害被 关押在新疆监狱 达五 年之久。两人是 同牢的难友。对 在新疆的这段苦难岁月多 有感怀。
Th o s e Da y s wi t h Zh a o Da n i n Pr i s o n
◎ 方未艾 ( 口 述) 方 朔 ( 整理 ), 文
的赵丹 ,并成了同牢难友 。 他 那时 在监狱 里 已经度 过 了四 年 ,我 比他 多 两年 。在 这 之前 ,我
路 军 办 事 处 。 延 安 来 的 干 部 还 有 黑 色裤 子,光 着 脚 穿一 双布 鞋 。他 徐涛 ( 陈 潭秋 ) 、朱 旦华 ( 毛泽 民夫 和傅希 若 并肩坐在板 床边 上谈 起话 人) 、林 基路 等。香 港方 面来了杜 重 来。我听得出,他们原来是上海美 远 、萨空 重 庆方面来 了茅盾携带 专的同学。
参加 过 中共、联 共,去过 苏联 , 与萧军、萧红是好友 。1 9 3 8 年被 苏联领事馆列入托派黑名单,在
阿山金矿局 工作 时被捕 ,关进 了 军 阀盛世 才的监狱 。赵 丹 1 9 3 9年 曾
家属 。西安 方 面来 了张 仲实 、沈 志
远。兰州 来了赵丹 、徐 韬 、王为一 、 朱今明。由苏联方面来了马洛夫 ( 马
一
个 炊事员提 着一 竹筐 馍馍 ,另 一 门 口。牢 房里 的人 ,拿 着 大瓷 碗 出
号 的灯光很 昏暗,他 借 着微 弱 的光 个 炊事员拎 着 一铁 桶莱 汤,放到 铁 线 ,聚精会神地 阅读 。
老照片记录,赵丹晚年乐观的生活

老照片记录,赵丹晚年乐观的生活
赵丹的子女回忆父亲,说爸爸是个玩得“凶猛”的人。
他会和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他会披着花布单冒充大灰狼,经常用胡子拉碴的嘴亲我们。
他会在全家一起散步的时候,突然走起特别夸张的步子,引得路人看热闹。
他的钱包是个塑料皮夹子,买东西就把钱包摆上柜台让服务员自
己拿,从来不数钱,也数不清钱,嘴上还嘟囔着“千金散尽还复来”嘛。
1980年10月10日,65岁的赵丹因病在北京病逝。
赵丹的儿子听到电话铃响,当时感觉铃声跟音乐一样。
响过十几声后他才接起电话,就是父亲去世的消息。
父亲经常说,“死亡是一场演出”。
那天下着大雨,地湿得很透,漫天的雨像幕布落了下来,他知道,父亲可以谢幕了。
想起赵丹临终前的一句话

想起 赵 丹 临终 前 的一 句 话
口 孙英 春
2 1年 1 月 ,在上海音乐学 院的一个专题 0 1 1
品质 的 内涵何处去寻 ?面对事 实 ,必须面对的
研讨会 上 ,作 曲家何训 田评价 了当下 中国的音 结论 就是 :我们 的文化创造力 已严 重衰退—— 乐创作 ,有 句话说得很重 : “ 中国这 么多识谱 又 岂止在 文化领域 ,中国已被认为是全球 最大 的人 ,大部分 没能写过瞎子阿炳 。”何训 田的
色色 的 “ 文化 战略” ,并不意味着就能营造 出 国人期待 的 “ 百花 齐放 、百家争鸣 ”的文化创 关 于文化创造力 ,邓 小平 在1 7 年 1月 的 99 0
不够 ,出版 的文艺作 品数量并不少 ,但公众 知
道 、阅读 、观 赏和喜欢 的不多 ,原 因就在 于 : 属于重复 、复制 和模 仿 。”此语一 出 ,惊起评
化传统 。这个 心得 虽然有些老生常谈 ,但对今
赵 丹 ( 小提 琴 者 )剧 照 拉
天 的 文化 创作 者 超越 精神 贫 困 和 自我重 复还 是该有些启示 的。这里有一个故事 :音 乐家柴
如歌 的行板 》,情感浓 l月 , 《 民 日报 》发表了赵丹去世前最后 的 可夫斯 基有 一首名 曲 《 0 人 口述文章 ,后被称作 “ 赵丹遗言” ,反映 了建 烈 、深沉忧 伤 ,征服 了世界各个 角落的听众 。
一
种复杂 的精 神劳动 ,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
人 的创造精 神 , “ 写什么和怎样写 ,只能 由文 艺家在实践 中去探 索和逐步求得解决 。在这方 面 ,不要横加 干涉” 。这个讲话今天 听来仍是
质 、模 式抄袭 、形式平庸 的乱象 ,虽 然文化产 掷地有声 。它提醒我们 :文化创造力 的孕育 , 90 品的数 量在逐年急剧扩张 :但新鲜 的面孑 和有 必定离不 开宽容 、包容 、多元 的环境 。18 年 L
赵丹一生的两次牢狱之灾

然 而 好 景不 长 .赵丹 赴 新疆 不 幸 被 捕 。 当时 儿子 赵 矛 . 与 王 为一妻 子俞佩 珊 牵扯进去。 1 9 4 0 年5 月, 赵丹和徐韬演出 《 夜光杯》 他 的妻子 叶露 茜 、 场 戏后 .当即被 捕 .锒铛 入狱 。 徐韬 妻子 程婉 芬 、朱今 明妻 子 陈英 . 同住 一个 ” 叛 在狱 中 ,赵 丹遭 受 了各种 酷刑拷 打 。 有一次 . 逆 家属 ” 大院。 同命 相怜 . 家属 之 间互相 关怀 、 帮助 ,
妻 离子散
生 死茫茫两别离
赵 丹老 家在 山东 .1 9 1 5 年 出生 . 原 名赵凤 翱 。 茅盾在新疆主持 文化工作 ,两人相见分外亲 1 9 3 1 年 赵 丹从 上 海 美专 毕 业后 ,开始 了 戏剧 和 电 影 的演 出生 活 。他 的第 一 任 妻 子 是 叶露 茜 。 1 9 3 6
赵 丹一生 的两次牢狱之灾
, 方朔
误入虎穴
锒铛入狱 酷刑
在天主教堂被审讯 .让他招供 阴谋罪行 。赵
丹 气愤 至 极 反 问 : “ 我 从 内地 来 新 疆 演话 剧 .是
2 0 世纪 3 0 年代 ,号 称 “ 新疆王 ” 的盛世 才提 为 了宣 传 抗 日救 国 有什 么 罪 7抗 日无 罪 ,救 国 无 出 反 帝 、亲苏 、民平 、清 廉 和平 、建设 ”六大 罪 ,谁 破 坏 抗 日救 国才 有 罪 !你 们 说 我参 加 杜 政 策 ,吸引 国内外很 多进步 人士投 奔而 来。 当时 . 重远 阴谋 集 团 ,杜 重远 是有 名 的爱 国人 士 ,他 年 轻的 赵丹主 演 了 《 十 字街 头》 和 《 马路 天使 》等 为 反 日坐 过 监 狱 ,他 来 新 疆是 盛 督 办 请 的 怎 么 中国 电影 史上 的经典影 片 ,成为 当时耀眼 的 明星 。 会搞阴谋 7只有你们 才是在搞阴谋 .不准我们抗 历史 开 了 一个 悲惨 的玩 笑 。2 3岁 的赵丹 偶 然 日救 国 . 你 们 才真 正有 罪 !” 看到杜重远写的一本新书 《 盛世才与新疆》 .以 他 这 一说 ,把 审讯 的人 给 惹火 了 ,气 急 败 坏 为盛世 才真 的 “ 开 明、思 贤若渴 ” . 一心 想 开拓 地 动 用 各种 刑 具 。 坐飞 机 、 开 坦 克 ” 、灌 艺 术新 领域 的他 通过 邹 韬奋 先生 的 帮助 , 与 茅盾 、 辣椒 水 、站 、跪 、 吊打 、 烧 烤 刺 .几 十 样 的
几经风雨共危艰——阳翰笙与赵丹

2019年·第711期人物春秋——阳翰笙与赵丹徐志福1980年10月9日,赵丹胰腺癌已到晚期。
临终前3小时,阳翰笙来到赵丹床边,犹如在过去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是出现在他面前那样。
赵丹激动不已,虽已不能说话,还是紧紧握住翰老的手……3个小时后,即10月10日凌晨,赵丹带着一丝笑容走向天国。
噩耗传来,阳翰笙不禁老泪纵横,写下《悼赵丹同志二首》:床头执手默无言,死别生离旦夕间。
天下都乐君却去,互流热泪湿胸前。
战斗情谊五十年,几经风雨共危艰。
艺坛巨匠悲凋谢,忍听同僚说阿丹。
时阳翰笙年近八旬。
这位历尽沧桑的老人被前尘往事牵引着走进了岁月的深处——1932年下半年,阳翰笙由“左联”党团书记改任“文委”(即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文总”(即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分管戏剧电影工作。
1932年8月,剧联党团书记赵铭彝介绍赵丹等加入左翼“剧联”。
阳翰笙就在此时认识了赵丹。
从老赵那里,他得知赵丹原是美专学生,因参加美专激进剧团演出《夫人肖像》而得罪当局,被视为“赤色分子”。
后赵丹考取了明星影片公司,在夏衍、阿英的帮助下,积极参加进步电影话剧演出。
阳翰笙给了他不少鼓励帮助。
1935年2月,上海党组织遭破坏,阳翰笙、田汉、赵铭彝等被秘密逮捕。
1937年2月,赵丹所在的“业余剧人协会”在南京演出《大雷雨》等话剧。
演出结束,听说阳翰笙、田汉获得自由,还来剧场看演出。
为什么他们不上台与大家见面?其中必有蹊跷?“我非要去见他们不可!”长久未得见友人而心急火燎般的赵丹找到在南京戏剧学校任教务长的老友应云卫,求他去跟国民政府内政部常务次长张道藩打招呼。
会面地点是在阳翰笙、田汉被软禁的住处,旁边自有人监视。
瞧着阳翰笙、田汉被折磨得清瘦的身躯,憔悴的脸庞,赵丹、郑君里的眼里都涌起了泪花。
双方对话只能谈关于演后的一些观感及演技好坏等问题,最后互道珍重怅然惜别。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的炮声震动了中华儿女的心。
赵丹等参加“保卫大上海”的抗日宣传演出活动,组织了抗日救亡演剧第三队。
袁鹰:“赵丹遗言”的前前后后

袁鹰:“赵丹遗言”的前前后后近日从电视荧屏的纪念电影百年回顾的节目中,看到一个“赵丹专题”,连续两天,简要地介绍了赵丹从影历程和他主演过的重要影片,重新见到他从三十年代的《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以来创作的许多光彩照人的形象。
尤其建国以后武训、林则徐、聂耳这三个时代不同、经历迥异的人物,给亿万观众至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而禁不住又一次为他本不该在六十五岁的年龄就离开了人世而哀伤,更为他去世前两天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被称作“赵丹遗言”文章所遭致某些人的非议和责难而感慨万千。
时光如水,竟已二十五年了。
话要从1980年9月中《人民日报》文艺版上发起的一次讨论说起。
1980年9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已经四年,文艺界从为害十多年的“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沉重枷锁中解放出来,心情舒畅,意气风发,陆续出现一大批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和话剧、电影、歌曲、漫画、曲艺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致祝词,热情评价几年来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对于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指出:“斗争风雨的严峻考验证明,从总体来看,我们文艺队伍是好的。
有这样一支文艺队伍,我们党和人民是感到十分高兴的。
”他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这些话,都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烈拥护。
尤其是他要求各级党委要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当前更要着重帮助文艺工作者继续解放思想,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多个方面,包括物质条件方面,保证文艺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他强调:我们提倡领导者同文艺工作者平等地交换意见,衙门作风必须抛弃。
赵丹的隐痛和浩叹

◇贺 伟
温 家宝 总理在 中国文 联第 八 次代表 大会 、中国作 协第七次全 代 会开幕 式上曾发表 了极为感人 的讲 “ 问题 ”, 赵丹 仍然 “ 赋闲”在家 。 江西话剧团这年 4月复排 大型话剧
字 、一 个 ‘ 愁 ’字 了 得 !” 赵 丹 说 着 ,不 由发 出一 声长 长 的 浩 叹 !
个演员啊 ,不 是画画的 。”赵丹
说 时 ,眼中泪光在 闪烁 。此时 ,在
张学 良 下 榻 的 别 墅 前 ,他 心 中 的 隐 痛也许又被触动 。
是一派极 为繁忙的 景象 ,蒋介石正 忙于部署 第五 次围剿苏 区红军 ,根 本不理睬他要 打回东北 的请求 ,张
一
九一八事变之后 ,张学 良心情 极为 沉痛 ,他 多次含泪 恳求蒋介 石
下 令 打 回 东 北 ,收 复 失 地 ,但 一 次 次 遭 到 拒 绝 。 在 庐 山 , 张 学 良几 次 走 进 蒋 介 石 的 庐 山 官 邸 ,看 到 的 都
放在 ‘ 负重 ’的前面 。张学 良的心 情, 又 岂是一个 ‘ 怨’ 字、 一个 0 恨’
十 年 的 间 隙 中 ,他 时 常 挥 洒 笔 墨 ,
余平 方米 ,四方 形 ,石构 一层 ,大 门有 个凸 出的门廊 ,大斜 坡缓形屋 顶 ,较 为质朴 。
当时 ,文革 虽已结束 ,但强加
在赵丹身上 的一些 “ 罪名 ”并 没有 完全得到澄清 ,又出现了一些新 的
过过 “ 画瘾 ” 。在 被迫 息影 1 O多 年的时间 内, 为了排 遣心 中的郁闷 , 他更是一头扎 进书画之 中。庐山是
中有这 样一句话 : ‘ 人活着 ,或 者 死 了 ,都不要给别 人增添忧愁 。艺
大师赵丹

大师赵丹他真诚地对我们说:“你们不是在演话剧,而是在演‘吼剧’,从头到尾都在吼。
你们演戏要动心、要动情……” 我和赵丹同乡,又是同一小学间隔50年的校友,所以对他特别景仰。
赵丹从小是“皮猴”。
父亲开电影院,他常常看白戏,回到家就依葫芦画瓢。
少年时为演进步戏,被当时的南通反动政府追捕。
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颠沛十八里地逃到天生港,涛涛江水中,一叶扁舟飘荡去上海。
到了上海,考进美专,他把名字由赵凤翱改为赵丹,象征自己的一片丹心向往红色。
然他命运多舛,两次坐牢,一次是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关了五年,一次是被“四人帮”押进监狱。
两度囹圄,十年磨难,他却爱国爱人民痴心不改,最终却因各种原因与李白、鲁迅、闻一多、周恩来等角色失之交臂,抑郁成疾。
1980年深秋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赵丹离开人世间。
走向天国前,他对看望他的领导疾呼:“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我每次回家乡都去为赵丹老师扫墓,我总是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似乎听他用南通人常“骂”小孩的昵称在跟我说话:“洋箱子,你终于混出点名堂来了!”可惜,他没看到我这个小同乡正式走进影圈。
我与赵丹老师相识得追溯到1975年。
那次我去上海亲戚家过春节,一个小名叫“辣椒”的儿时伙伴说他的赵丹舅爹爹“解放”了,回家过年了。
听说他舅爹爹是拍电影的,我拿了一条南通特产的麻糕就跟他走。
进了门,穿着深蓝色中式棉袄的赵丹看到麻糕笑了,用南通话说:“洋箱子,这是我们南通人的规矩,到人家不空手。
”他问我上几年级,当我告诉他我在小红花艺术团一边读书一边跑龙套时,他笑道:“我也是跑龙套出身,不难为情的!不过别像钱千里一样,跑一辈子龙套。
”1976年冬,我们话剧团到上海演《万水千山》,团长季歇生想去给赵丹送票,我说我认识,他不信,我便跟着团长屁股后面来到了赵家。
赵丹一眼就认出了我:“洋箱子,你怎么跑到剧团去了?”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叫道:“南通来的小朋友演戏,我一定去!”剧场里,赵丹很激动,既为我们的表演激动,也被故事情节所感动,使劲地鼓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丹遗言及最后的谈话我了解的“赵丹遗言”赵丹病重后的1980年夏,上影厂派了厂办副主任张万春长驻北京,处理阿丹的医疗及家属生活安排等事项。
9月底,张万春来电告急,厂长徐桑楚亲往北京并指派我和第二创作室的总制片主任吴绍炜随行,处理赵丹病中及出现不测时的问题。
因此,我对赵丹逝世前后的一些往事十分了解。
我们到达北京的当天,就到北京医院探视了赵丹。
随后,我们一起到病室外面听取了张万春的情况介绍。
离开医院前,徐桑楚厂长吩咐张万春,有什么情况要马上给他汇报。
不少事情我是从万春同志的汇报和宗英亲口叙述中了解到的。
当时,万春同志的汇报中,最重要的是华国锋主席来探望阿丹的情况。
1980年8月1日,华国锋同志来北京医院201病房探望赵丹。
华主席走进病室后,向赵丹伸出了手——国家领导人与艺术大师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赵丹忍不住说了:“粉碎‘四人帮’后,还没有拍过一部电影,不好向老百姓交待。
”华国锋再次握住赵丹的手安慰他:“养病要紧!”接着,文化部电影局陈荒煤局长也来看望阿丹,并询问阿丹有什么要求,阿丹表示他“有些话想跟乔木谈谈”。
由此开始,赵丹将他想跟胡乔木同志说的话讲给宗英听,黄宗英详细地记下了全部谈话内容。
当时,《人民日报》辟了一个“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把文艺事业搞活”的专栏,阿丹谈话的内容,是冲着这个主题来的。
荒煤很快向乔木同志作了汇报,乔木当即作了安排,他与贺敬之同志一起来到北京医院,听取阿丹的意见。
阿丹看见两位领导来到面前,感到十分高兴,他得到了向党吐露心声的机会,怎能不兴奋、不激动。
黄宗英解释说:“赵丹有些话想跟您说,但他的身子很弱,由我代他说吧。
”在得到乔木同志的认可后,宗英就根据笔记本上记下的话向乔木作了详详细细的汇报。
谈话进行了好几个钟头,每读完一段,宗英都停下来问阿丹:“是不是这个意思,你还要补充什么?”阿丹点头示意后,宗英再讲下去。
阿丹这次谈话的主旨是:“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是指党对文艺政策的掌握和落实,具体地说,就是党如何坚定不移地贯彻‘双百’方针。
”他以一位艺术大师所特有的坦荡胸怀,像对亲人一样地向乔木同志道出自己的喜悦与忧虑。
他说:“看到‘改善’与‘搞活’的讨论颇为高兴。
”但“积历次政治运动的经验……大折腾、横干涉,直至‘全面专政’往往是在加强党的领导名义下发生的”,为此,他向乔木呼吁“以后可别那样‘加强’了”!并强调说,他“对此有些忧心忡忡”。
那天,宗英替阿丹的汇报分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就十分尖锐地提到:“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四人帮’管文艺最具体了,演员身上怎样打补丁都要管——管得八亿人民只剩八台戏,难道不能从反面引起我们(要注意)的教训吗?”乔木曾几次插话,一次说:“很好,很好,让宗英整理出文字来发表吧。
”另一次说:“讲得很直率、很好,阿丹在重病中还思考这些大事,真是难得。
”根据乔木同志的提议,宗英很快就整理出一份稿子,立马就被《人民日报》取走并发表在10月8日的专栏中。
我觉得这是阿丹在经历了五十二载艺术生涯之后,用生命发出的呼吁。
两天后的10月10日,阿丹便离开了人间。
无论在当时还是今日来看,阿丹是把乔木同志当作可以倾诉的对象,当着一位可以信赖的党的文艺领导者才说出了他思考已久的想法的。
这些想法证明了他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文艺家,在改革开放中党的文艺政策的实践,已经证实了他的呼吁是多么的正确。
阿丹就是这样的人——在党的领导人面前,他会掏心掏肺地诉说自己的想法。
尽管经过对《武训传》和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曾经使他恍惚了一阵,但到了1957年,在《炉边夜话》里,还是怀着无事不可对党言的心情,发表了如何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的意见,并因此而受到了“说话不够谨慎”的指责。
紧接着的反“右”、“拔白旗”、反“右”倾等针对知识分子的运动,让他不得不有所“收敛”,但他率真而诚挚的“本性难移”,到了1961年的创作会议期间,他虽然作了声明说:“除非毛主席发个牌子,上写‘此人说话不算数’,否则我不讲。
”但声明归声明,他还是憋不住要把内心的想法讲出来,而且不讲则已,一讲就必定淋漓尽致,不打半点埋伏,对如何贯彻“双百”方针,实行艺术为主等问题发表了很精辟的见解。
周总理和陈毅元帅都出席了这次会议,听取了阿丹的发言。
在他将要离世的时候,他一本初衷,甚至用“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这种极其尖锐的语言,求得乔木及文艺界其他领导同志的重视与思考。
赵丹生命中最后的谈话关于骨灰的处理,是阿丹亲口交代中说得一清二楚的。
当时他说:“骨灰一半送日本,葬在聂耳旁边……一半撒在柳州的柑橘树下吧。
”阿丹的遗嘱是在10月4日和10月5日的两次谈话中留下来的。
我们听了万春与宗英的介绍,看了宗英的亲笔记录。
4日清晨5时许,阿丹就醒来了。
黄宗英像往常一样坐在病床旁,拉着阿丹的手。
阿丹突然问:“阿佐呢?”阿佐是他的小儿子赵佐。
宗英告诉他:“刚睡下,你听,打呼噜哩!”阿丹说:“可怜,熬了多少个夜了。
他还是孩子,你,也睡一下吧。
”宗英说:“听不见,我耳朵不好了。
”阿丹摸着宗英的头发说:“妈妈(指宗英)、爸爸(指自己)还是好人啊!”宗英说:“是好人,顶好顶好的人。
”阿丹说:“爸爸真诚、质朴,没有曲里拐弯,更不会阴谋诡计。
朋友们、同志们喜欢我。
尽管我得罪过好多人,过后,他们想想阿丹还是好的。
”宗英连连点头。
阿丹接着又说:“我们在一起那么多年是幸福的。
夫妻虽有小矛盾,因都想着自己的事业,个性都强,也不会生活,但艺术上是有默契的。
对你艺术上(我)是尊敬的。
孩子好,家庭是快乐的。
”阿丹嘱咐宗英:“办好(我的)画展,(我)一生的画要经过大画家过目挑选。
除在京画家朋友外,(再找)亚明、富华、蔡耕、汤漾。
(要将)从16岁到现在的作品(都选一些),(可以说明)阿丹也是个画家。
把‘天下都乐’放(在画展的)突出位置。
人活着或是死了,都不要给别人增添忧愁。
艺术家在任何时候(要)给人以美、以真、以幸福。
”他又说:“希望能出画刊。
问问组织上能不能搞我的艺术生涯五十年?从默片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试镜头。
早期影片《小玲子》、《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儿女》都还有可取之处。
解放后(拍的片子)最喜欢《李时珍》、《烈火中永生》。
后事具体怎么办?(可找)丁峤、金山、(张)光年、老袁(指袁文殊)、(黄)宗江商量。
”巧的是,这一天黄镇(时任文化部部长)同志与袁文殊(时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第一书记)赶了个大早到医院,他们成了阿丹与宗英谈话的见证人。
第二天即10月5日早晨,赵丹又一次醒了过来,赵桔告诉他,前一天童大林夫妇来看望他。
阿丹说:“一切都拜托他们了。
”并且说,不必开追悼会。
接着,他再次留下了他的嘱托。
对于身后事,阿丹说:“不开追悼会、(丧事)不要(放)哀乐,我喜欢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赵桔知道她爸爸曾因一曲“春天里……”而风靡全国,便问道:“要放‘春天里’吗?”阿丹虽处于垂危状态,但他十分理智,十分清醒地说:“那太过分了,我喜欢贝多芬。
”关于骨灰的处理,阿丹说:“骨灰一半送日本,葬在聂耳旁边,(而且)日本艺术家是和我心相通的、甘苦与共的。
《未下完的一盘棋》①是不能拍了,友谊长青,很多外国朋友是理解我的。
一半撒在柳州的柑橘树下吧,(我)艺术上第二届青春是(在)柳州(创作的)②大量字画,(办画展时)当然要选(柳州创作的作品)。
”他还说:“(我的)遗体(让医院)解剖,使后来生我这样病的人减少痛苦,这在医学上、哲学上都是无所谓的事,可能亲人想象起来受不了,让桔桔决定吧。
”最后,他说:“谢谢华东医院、北京医院和所有给我看过病的大夫。
(谢谢)方圻夫妇、宋慕玲大夫、马海德大夫,所有护士,还有司机。
”这时他抓紧了黄宗英的手,望望孩子,用他余下的精力说:“孩子都是好孩子,我舍不得桔桔,”说着,流下泪来,随即又补充说:“感谢组织给我治病,买药……”说完,闭上了眼睛,他累了。
宗英见状,没有多说什么,只告诉他:“即将公审‘四人帮’,国恨家仇,党和人民给你报。
”听了这话,阿丹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以上所记述的就是阿丹在两天中陆续留下的话,所有这些话语,是这位病魔缠身即将谢世的人民艺术家对亲人、对事业、对党、对人民的灼热的心声。
7日中午,夏天和康泰来看他,他已不能说话,找来一张纸,在上面写道:“夏天兄,分别了,望保重。
”9日晚,阳翰笙同志来探望阿丹,这时距阿丹辞世还有七个小时,他见到翰老,眼睛里露出惜别之情,由于翰老是他生平最敬重的文艺界老同志之一,他几次想张口说话,却吐不出一个字来,他再次示意拿来纸和笔,用左手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几个字“翰老保重,为我们大伙!”这九个字寄托着他对翰老的希冀;这九个字表现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关心着从事艺术活动的同伴;这九个字还表明,阿丹是“大伙”中的一员而不是“四人帮”诅咒他的、诬蔑他的高居于众人之上的精神贵族。
这两张纸上的十八个字,是阿丹用尚存的一息留下的又一遗嘱。
阿丹想演“鲁迅”和“周总理”横遭干涉我们不妨引阿丹两首诗中的诗句对他的一生作些“点滴”补充。
在被“四人帮”关押了五年零三个月后的1973年春,他写了一首诗“自嘲”,诗曰:“大起大落有奇福,十年囹圄鬓尚乌。
酸甜苦辣极变化,地狱天堂索艺珠。
”到了1977年的国庆节,他又以“国庆”为题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话是“等闲磨水淬筋骨,抖擞须眉画英雄”。
这些诗,是赵丹坎坷一生和他艺术追求的生动写照!除了“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了他五年多,他还在1940年到1945年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投入监狱,一关就达五年。
但是,牢狱只关住了他的身躯,却关不住他上下求索的一颗艺术良心。
1945年出狱以后,他先后拍了《丽人行》、《遥远的爱》、《关不住的春光》、《幸福狂想曲》、《乌鸦与麻雀》与《武训传》。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赵丹说:“我们的时代到了!”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
这一年的秋天,他去北京参加了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10月1日,他在天安门的观礼台上观看了开国大典。
但出乎人们预料的是,他的得意之作《武训传》遭到了严厉批判,接着,他主演的另一部优秀影片《我们夫妇之间》又受到了“围剿”。
此后,赵丹在银幕上消失了四年之久,直到1954年,才参加了《为了和平》的摄制。
以此为新开端,他先后拍摄了自称为“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之一的《李时珍》以及《海魂》、《林则徐》、《聂耳》和《在烈火中永生》。
然而,在他的艺术人生中,却充满了遗憾和无奈,也就是他诗中说到的酸楚、痛苦与辛辣!我记得在1960年到1961年间,赵丹留起了鲁迅式的胡须,穿起了一件竹布长衫,着了一双老北京的布鞋,手执一把折扇,摇摇晃晃地来到大木桥天马电影制片厂的厂部。
他在自己家中挂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对联,还调整了厅内的陈设,他已完全沉浸在当年鲁迅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