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

合集下载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总结查房情况
对查房情况进行总结,对患者的病情状况 和护理措施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 议。
查房后总结与改进
整理查房资料
对查房过程中收集的资料 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 形成完整的查房报告。
分析护理问题
对查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 出改进措施。
反馈改进情况
将改进措施反馈给相关医 护人员,督促其落实改进, 提高护理质量。
和急救措施。
培训内容
重型颅脑损伤的病因、病理、临 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要点,
急救措施及护理技能操作。
培训方式
理论授课、案例分析、模拟操作 等。
患者及家属教育
教育目标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护理意识 和能力。
教育内容
重型颅脑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要点,日 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和康复训练等。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 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 康复。
03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 实践
查房前的准备
01
02
03
确定查房时间
选择合适的时间,确保所 有参与查房的医护人员都 能参加。
准备查房工具
准备必要的查房工具,如 PPT课件、病例资料、护 理记录等。
了解患者情况
提前了解患者的病情、治 疗情况、护理措施等,以 便更好地进行查房。
教育方式
口头讲解、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康复指导手册等。
社会宣传与普及知识
宣传目标
提高社会公众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认知水平,减少 意外伤害的发生。
宣传内容
重型颅脑损伤的预防措施、急救知识、康复训练 等。
宣传方式
公益广告、宣传海报、社交媒体等。

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

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

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
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伤后昏迷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

2.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肢体瘫痪等。

3.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明显改变,如血压下降、呼吸深慢、脉搏缓慢等,可能是脑疝的早期表现。

4.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等情况。

此外,如果患者有以下情况之一,也被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
1.头皮缺损面积累计超过75cm。

2.开放性颅骨骨折并伴有硬脑膜破裂。

3.颅骨凹陷性或者粉碎性骨折,出现脑受压症状和体征,需要手术治疗。

4.颅底骨折,伴有脑脊液漏持续4周以上。

5.颅底骨折,伴有面神经或者听神经损伤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

6.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7.脑挫(裂)伤,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8.颅内出血,伴有脑受压症状和体征。

9.外伤性脑梗死,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10.外伤性脑脓肿等。

重型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

急性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的手术指征:
对于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的病人,如果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2)GCS评分6-8分,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20ml,中线移位>5mm,伴或不伴基底池受压;(3)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灶占位>50ml;
十五、重型颅脑损伤阿片受体拮抗剂应用
临床应用: 2000年前,国内外尚无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确切报告;2000年6月由北京天坛医院王忠诚院士牵头全国十八所医院对530例中重度颅脑损伤进行随机双盲前瞻性临床对照实验。 具体方法: 0.9%生理盐水500ml稀释0.3mg/kg纳络酮静滴泵入维持24小时,三天后改用4.5mg/d×7天。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的纳络酮用量4-5mg/d。具体疗程根据意识恢复情况而定。 治疗结果: 纳络酮组病死率12.5%,安慰剂组病死率17.3%,随访17个月纳络酮组的GCS评分、语言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2
十四、亚低温技术的临床应用
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 -35℃);中度低温(28-32 ℃);深度低温(17-27 ℃);超深低温(2-16 ℃)。我国学者将轻中度低温称之为亚低温(35-28 ℃)。并通过试验和临床证明:亚低温可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损害程度,而且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试验研究,国内江基尧教授对实验性颅脑损伤动物实施亚低温治疗,其死亡率为9%,而正常脑温下,动物死亡率为37.5%。
十五、重型颅脑损伤阿片受体拮抗剂应用
机理: 通常β-内啡肽广泛存在垂体、丘脑下部、海马回、杏仁核、脑干及血浆和脑积液中,当这些含有β-内啡肽的神经组织受损时, β-内啡肽释放增多。伤情越重越明显。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β-内啡肽和强啡肽参与了颅脑损伤后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大剂量的β-内啡肽与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结合导致脑灌注压降低,呼吸循环抑制,并使继发性脑损害加重脑缺血时间延长。纳络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形成有效的阻断急性颅脑损伤后阿片肽造成的继发性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护理PPT课件

重型颅脑损伤护理PPT课件

康复护理措施
早期康复训练
01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包括 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认知训练等。
物理治疗
02
利用物理因子如电刺激、温热疗法等促进神经 功能恢复。
作业治疗
03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心理护理
04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增高或脑疝等危险。
肢体活动
检查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以判 断是否有偏瘫、截瘫等神经系统
损伤。
患者状况评估
颅脑损伤程度
根据患者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评估患者的病 情和预后。
并发症情况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 发症,并评估其对护理的影响。
营养状况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以便为患者提供合适的 营养支持。
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颅内压增高
严密监测颅内压变化,及时给予脱水 治疗,预防脑疝形成。
应激性溃疡
定期检查下肢周径、血流变等指标, 给予抗凝治疗。
肺部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拍背,鼓 励患者咳嗽排痰。
深静脉血栓形成
给予保护胃粘膜、制酸止血等药物治 疗,预防消化道出血。
04
重型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护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01
02
03
康复护理
研究如何通过康复护理手 段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 高。
心理护理
探讨如何有效应对重型颅 脑损伤患者的心理问题, 如焦虑、抑郁等。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研究如何预防和处理重型 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 症,如肺部感染、褥疮等。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常规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常规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常规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疾病,病情危急,复杂多变,常常导致患者昏迷、残疾甚至死亡。

对于这类患者,精心的护理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以下是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常规。

一、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是护理的关键。

通过呼唤、刺痛等方式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如清醒、嗜睡、昏迷等,并记录意识变化的时间和特点。

同时,要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射等,这对于判断颅脑损伤的部位和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若发现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应立即报告医生。

监测生命体征也是必不可少的。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每 15 30 分钟测量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测量间隔。

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如有呼吸不规则、潮式呼吸等,可能提示脑疝形成。

此外,还需关注患者的颅内压变化。

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包括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主诉头痛,因此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的观察尤为重要。

二、体位护理患者应采取头高脚低位,床头抬高 15 30 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昏迷患者应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每 2 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头部剧烈晃动,防止加重颅脑损伤。

三、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至关重要。

及时清除口腔、鼻腔的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

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吸痰,痰液黏稠时可给予雾化吸入。

同时,要注意观察呼吸音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四、管道护理(一)脑室引流管妥善固定脑室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和脱落。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正常引流液为淡红色血性液体,若引流液颜色鲜红、量增多,可能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严格控制引流速度和引流量,避免引流过度导致颅内压过低。

(二)输液管保持输液管道通畅,注意输液速度和输液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调整。

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与治疗PPT课件

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与治疗PPT课件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药物治疗方案,缓解患者的
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
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包括家庭 支持、社区服务、就业指导等,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适应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认知功能评估
评估患者的认知能力,了解患者的学 习、记忆、思维等方面的恢复情况。
生活质量评估
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患者的生 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 恢复情况。
心理评估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情 绪、性格等方面的恢复情况。
康复与生活质量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患者神 经、认知、心理等方面的恢复。
分类
重型颅脑损伤主要分为颅内血肿 、脑挫裂伤、脑干损伤等类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病因包括交通事 故、跌落、打击等外力作用。
发病机制
颅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冲击力的 传递、脑组织的变形和剪切力等多种 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瞳孔散 大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深静脉血栓
定期活动肢体、使用抗凝药物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癫痫发作
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控制癫 痫发作。
03 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如果出现颅内血肿、脑组 织移位、颅内压增高等情 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 开颅手术或微创手术,如 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室外 引流术等。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 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 瞳孔变化等情况,及时处 理并发症。

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和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和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伤情越重,恢复难度越大,预后越差。
年龄与基础疾病
年龄越大,基础疾病越多,恢复期可能越长,预 后可能较差。
并发症
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会影响恢复,影 响预后。
随访建议
定期复查
建议在伤后1个月、3个月、半年和1年进行复查,评估恢复情况 。
关注认知和情感问题
病因与病理生理
病因
常见的病因包括交通事故、跌落、暴 力打击等。
病理生理
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受到压迫或损伤 ,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组织缺血缺氧 、脑水肿等病理生理改变。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抽搐、偏瘫等症状。
诊断
医生通过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头颅 CT、MRI等)进行诊断。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瞳孔反应
观察瞳孔对光反射是否灵敏,以及 对疼痛刺激的反应。
瞳孔变化的意义
根据瞳孔变化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和预后,如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 射消失等征象时,提示病情严重。
生命体征观察
体温
监测患者体温是否正常,重型 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出现体温调 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高热或
低温。
脉搏
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强弱 ,了解循环系统的状况。
02
观察要点
意识状态观察
01
02
03
意识状态
观察患者是否清醒,是否 能正确回答问题,是否有 嗜睡、昏睡或昏迷等情况 。
意识障碍程度
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 ,判断是否为重型颅脑损 伤。
意识变化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 ,如是否出现好转或恶化 ,并记录时间、症状和体 征。

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流程

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流程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病情复杂多变,抢救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科学、规范的抢救流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型颅脑损伤的抢救流程,以期为临床救治提供指导。

一、现场急救在重型颅脑损伤发生的现场,急救人员应迅速到达并立即展开抢救工作。

(一)初步评估1. 快速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采用呼喊、拍打等方式判断患者是否清醒,若患者意识丧失,立即评估其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

2. 检查患者头部有无明显外伤,如头皮裂伤、血肿等。

3. 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瞳孔的变化往往能提示颅内病情的变化。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呕吐、口腔分泌物增多等情况,若呼吸道不畅,易导致窒息,危及生命。

急救人员应立即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内的呕吐物、分泌物等,使呼吸道保持通畅。

对于舌根后坠的患者,可采用托起下颌、放置口咽通气道等方法。

若患者头部有明显出血,应立即进行止血处理。

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带等方法,但要注意止血的时间和力度,避免造成肢体缺血坏死。

(四)转运在现场急救初步处理完成后,应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转运过程中要保持患者头部固定,避免颠簸和震动,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二、急诊室接诊(一)接诊准备急诊室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接诊准备,包括准备好抢救设备和药品,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止血药物、脱水药物等。

(二)快速评估患者到达急诊室后,医护人员应迅速进行快速评估。

1. 再次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了解病情的变化趋势。

2. 详细询问患者受伤的经过、时间、地点等情况,以便对病情进行全面了解。

3. 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瞳孔、肌力、肌张力、反射等,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以下初步处理:1.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或平衡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2. 给予吸氧,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

3. 遵医嘱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等药物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四、颅内高压治疗方法的选择
• 一线治疗:可同时使用多种一致性措施, 包括控制体温、防治抽搐、抬高头位,避 免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镇静、维持正常动 脉血氧分压(Pa02)、补充血容量维持CPP> 70mmHg
• ICP监护,并作脑室csf引流。 • 应用甘露醇。 • 排除外伤性颅内占位病变。
15
16
• CBF <10ml • 100g-1 • min-1提示脑梗死
29
六、重度颅脑损伤缺血性损害
• 根据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分期: • 一期:低灌注期,伤后24小时内 • 二期:充血期,伤后1~3天 • 三期:血管痉挛期,伤后4~15天
30
六、重度颅脑损伤缺血性损害
• 处理: • 一期,提升全身血压,药物解痉,低温保
11
12
三、颅内压监测指征 监护ICP的方法有脑室内、脑实质 内、硬膜下、硬膜外与蛛网膜等几种。 以脑室内插管连接外部压力监测装置 是最精确、可靠的ICP监测法。
13
四、颅内高压治疗方法的选择 • 大宗研究发现ICP 20mmHg(2.6kpa)
作为ICP增高的界限,同时也是判断颅 脑损伤病人预后的理想阈值。当ICP高 达20mmHg ,应予降压处理。
• 研究表明,伤后曾出现低血压(收缩压< 12kPa)和缺氧(有呼吸暂停、紫绀或PaO2< 8kPa)的病人预后明显变差。即使在无高颅 压表现的重型脑外伤病人中,70%存在缺血 性脑损害,由此可见早期纠正呼吸循环紊乱 的重要性。
4
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复苏
• 应尽一切可能避免低血压(收缩压< 90mmHg),现场发现呼吸暂停、发绀 (PaO2<60mmHg),应立即行气管内插管 辅助呼吸予以纠正。治疗过程中,平均动 脉压保持在90mmHg以上,同时脑灌注压 在70mmHg以上。
• 标准化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 过度通气。
5
6
7
8
9
10
三、颅内压监测指征
ICP监护的优点包括: • 有助于鉴别脑干损伤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并
协助早期判断颅内有无继发性出血; • 提供决策的客观依据; • 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 植入脑室的导管尚可引流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 • 是脑灌注压监测的基础。
护,避免过度换气 • 二期,脑组织氧监测下适当过度通气,不
主张CPP疗法,可配合CSF外引流,药物脱 水,镇静,低温 • 三期,扩容,升压,解痉,抗氧自由基损 害
21
22
五、急性颅脑损伤的手术指征
• 急性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的手术指征: 对于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
的病人,如果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 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CT出现明显占 位效应; GCS评分6-8分,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 >20ml,中线移位>5mm,伴或不伴基底池 受压; 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灶 占位>50ml;
肿>30ml,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血肿<30ml、而且最大厚度<15mm、中线
移位<5mm、GCS评分>8分,可以保守治 疗,头颅CT动态观察。
19
20
五、急性颅脑损伤的手术指征
• 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指征: 不管病人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下血肿厚
度>10mm或中线移位>5mm的病人,须立 刻采取手术清除血肿。 有条件的单位,所有GCS评分<9分的病人都 应行颅内压监测。 对于厚度<10mm,中线移位<5mm,GCS评 分>9分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出现伤 后进行性意识障碍,受伤到医院就诊时, GCS评分下降>2分,应立刻采取手术治疗。
23
24
五、急性颅脑损伤的手术指征
• 急性外伤性后颅窝血肿手术指征: 后颅窝血肿>10ml,CT扫描有占位效应
(第四脑室变形、移位或闭塞;基底池受 压或消失;梗阻性脑积水)。 后颅窝血肿<10ml,无神经功能异常,不 定期复查CT。
25
六、重度颅脑损伤缺血性损害
• 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外伤造成脑损 害除伤后瞬间损害外,继发性脑缺血是外 伤后脑损害的主要病理过程。
2
一、重型颅脑损伤的分类
• 目前,GCS是颅脑损伤分类的最常用指标, 通常将GCS≤8分被定义为重型颅脑损伤 (3~5分为极重型、5~8分为重型)
• 由于许多颅脑损伤在入院时已被使用镇静剂 或已气管插管,这进一步削弱了GCS评分的 可用性
• 比较实用的做法是GCS与CT结合,简便且迅 速。
3
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复苏
• 脑血流(CBF)是CPP与脑血管阻力(CVR)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比,其正常值为50ml/100g*min。
• CPP在40~160mmHg间波动时,脑阻力血管将 通过反射性舒缩来调节CVR,以维持CBF的相对 恒定。
28
六、重度颅脑损伤缺血性损害
• CBF<20ml • 100g-1 • min-1,SjvO2<50%, AVDO2<9ml/100ml时提示明显脑缺血
26
六、重度颅脑损伤缺血性损害
• Bouma等对186例病人,采用Xe133同位素 测定法来观察创伤后的CBF变化,发现在伤 后6小时内有1/3的病人平均全脑CBF低于 18ml•100g-1min-1以下,并证实脑血流的 下降程度与病人的GCS评分成正相关
27
六、重度颅脑损伤缺血性损害
• 临床上CPP可视为平均动脉压(mSPA)与颅内 压之差(ICP),其正常值为70~100mmHg
重型颅脑损伤诊治
1
重型颅脑损伤(GCS=3~8)的死亡率 和病残率远高于轻、中型病人。其大多为 坠落伤,其次为斗殴和交通事故。国内大 宗病例报告显示,其病死率高达51.8%。 近年来,随着对颅脑损伤病理机制的认识 不断深入,临床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 疗和监护手段及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 新。本人选择了下述若干ICU临床问题, 复习2000年以来有关文献,简要综述如下。
17
四、颅内高压治疗方法的选择
• 二线治疗:如一线治疗不能控制ICP增高, 可选二线治疗。巴比妥疗法、亚低温疗法、 过度通气(PaCO2<30mmHg)、开颅减压 性手术和提高血压的疗法。
18
五、急性颅脑损伤的手术指征
•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指征: 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外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