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步态分析 ppt课件

屈曲受限 下肢内旋位 下肢外旋位 下肢内收位 下肢外展位
髋膝的屈曲挛缩,屈髋肌过紧张
髋屈曲受限,髋屈肌减弱 臀大肌减弱,内旋肌减弱,外旋肌痉挛,对侧骨盆过 度前旋 对侧骨盆过多后旋 髋屈肌内收肌痉挛 臀中肌挛缩、无力 髋屈肌减弱的代偿 短缩下肢的代偿 代偿屈膝、踝背屈功能的减弱 代偿下肢伸肌痉挛 对垂足的代偿
ppt课件
7
支撑中期 (mid stance):为人体下肢承受最大的 负重,足完全接触地面,膝、髋关节均过渡到 伸展位,骨盆处于中间位。
ppt课件
8
足跟离地 (heel off):是为过渡到摆动期做准备。足跟离地,
膝、髓关节继续保持伸展,骨盆向后旋转。从支撑中期到 足趾离地,足部完全负重到身体重心前移,足背屈、足跟 内翻,距舟、跟骰关节活动轴不平行,足部活动度受限, 稳定性增加,足弓得到加强,跖腱膜因跖趾关节过伸而被 拉紧,足部形成坚强杠杆,小腿外旋。同时小腿后侧肌肉 收紧,足跟迅速离地,此后由于胫骨后肌、跟腱、腓骨长 短肌、趾屈肌的共同作用,足跖屈、内翻,体重负荷分布 于跖骨上并朝前推移,背伸肌也起作用,足离开地面
ppt课件
踢出期
无踢出,从足跟外侧部 向前掌部移动体重不充 分 足趾拖地、背屈不充分
摆动期
过度足内翻
20
谢谢
ppt课件
21
ppt课件பைடு நூலகம்
摆动期
划圈 上提骨盆 过度屈曲
18
膝关节
步行周期 异常模式 足底着地 膝反张 原因 股四头肌肌力减弱或痉挛 比目鱼肌肌力减弱 对尖足的代偿
支撑中期 膝反张 同上 摆动期 膝过度屈曲 对尖足代偿 屈曲反射 膝屈曲受限 膝痛、膝活动度减少、伸肌痉挛、髋环 转
ppt课件
髋膝的屈曲挛缩,屈髋肌过紧张
髋屈曲受限,髋屈肌减弱 臀大肌减弱,内旋肌减弱,外旋肌痉挛,对侧骨盆过 度前旋 对侧骨盆过多后旋 髋屈肌内收肌痉挛 臀中肌挛缩、无力 髋屈肌减弱的代偿 短缩下肢的代偿 代偿屈膝、踝背屈功能的减弱 代偿下肢伸肌痉挛 对垂足的代偿
ppt课件
7
支撑中期 (mid stance):为人体下肢承受最大的 负重,足完全接触地面,膝、髋关节均过渡到 伸展位,骨盆处于中间位。
ppt课件
8
足跟离地 (heel off):是为过渡到摆动期做准备。足跟离地,
膝、髓关节继续保持伸展,骨盆向后旋转。从支撑中期到 足趾离地,足部完全负重到身体重心前移,足背屈、足跟 内翻,距舟、跟骰关节活动轴不平行,足部活动度受限, 稳定性增加,足弓得到加强,跖腱膜因跖趾关节过伸而被 拉紧,足部形成坚强杠杆,小腿外旋。同时小腿后侧肌肉 收紧,足跟迅速离地,此后由于胫骨后肌、跟腱、腓骨长 短肌、趾屈肌的共同作用,足跖屈、内翻,体重负荷分布 于跖骨上并朝前推移,背伸肌也起作用,足离开地面
ppt课件
踢出期
无踢出,从足跟外侧部 向前掌部移动体重不充 分 足趾拖地、背屈不充分
摆动期
过度足内翻
20
谢谢
ppt课件
21
ppt课件பைடு நூலகம்
摆动期
划圈 上提骨盆 过度屈曲
18
膝关节
步行周期 异常模式 足底着地 膝反张 原因 股四头肌肌力减弱或痉挛 比目鱼肌肌力减弱 对尖足的代偿
支撑中期 膝反张 同上 摆动期 膝过度屈曲 对尖足代偿 屈曲反射 膝屈曲受限 膝痛、膝活动度减少、伸肌痉挛、髋环 转
ppt课件
步态分析教学课件

• (3)观察程序:嘱患者以自然和习惯姿势和速度 在测试场地来回步行数次,检查者从前方、后方 和侧方反复观察,分别观察支撑相和摆动相,注 意两侧对比观察。
26
• 诊断性治疗:为鉴别步态异常,而对靶肌 肉诊断性注射局部麻醉剂,以鉴别动态或 静态畸形。
• 1、动态畸形:指肌肉痉挛或张力过高导致 肌肉控制失去平衡,使关节活动受限,诊 断性治疗可明显改善功能。
• 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 之间的时间,约占40%GC。
21
1.摆动相早期 (13~15%GC)
• 从支撑腿足趾离地到双足对线。 • 双足对线时,该腿膝关节达到摆动相最大屈曲。
• 此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足底离开地面(称为足廓清), 以确保下肢向前摆动时,足趾不为地面所绊。
22
2.摆动相中期 (10%GC)
4.平均步幅时间(stride time)支撑相和
摆动相之和。
30
5.步频(cadence)
• 单位时间内步行的平均步数(步/min)。正常成人 约95一125步/分。
• 公式:步频=60(s) ÷步长平均时间(s)。 • 两足不同的步长时间,一般取平均值。
6.步 速( velocity)
• 指单位时间内步行的平均速度(步/s) 。正常成人 平均自然步速约1.1一l.7m/s (65一lOOm/min)。
•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 功能: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
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 • 若下肢承重力差或身体不稳时,为保持身体平衡,
此期缩短。
14
15
3.支撑相末期(足跟离地) (10~12%GC)
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从支撑足 足跟抬起开始,到同一足尖离地结束。 为双腿支撑期,约占步行周期的10%一 12%。 • 此期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又称为 摆动前期。 • 踝关节保持蹠屈,髋关节主动屈曲。
26
• 诊断性治疗:为鉴别步态异常,而对靶肌 肉诊断性注射局部麻醉剂,以鉴别动态或 静态畸形。
• 1、动态畸形:指肌肉痉挛或张力过高导致 肌肉控制失去平衡,使关节活动受限,诊 断性治疗可明显改善功能。
• 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 之间的时间,约占40%GC。
21
1.摆动相早期 (13~15%GC)
• 从支撑腿足趾离地到双足对线。 • 双足对线时,该腿膝关节达到摆动相最大屈曲。
• 此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足底离开地面(称为足廓清), 以确保下肢向前摆动时,足趾不为地面所绊。
22
2.摆动相中期 (10%GC)
4.平均步幅时间(stride time)支撑相和
摆动相之和。
30
5.步频(cadence)
• 单位时间内步行的平均步数(步/min)。正常成人 约95一125步/分。
• 公式:步频=60(s) ÷步长平均时间(s)。 • 两足不同的步长时间,一般取平均值。
6.步 速( velocity)
• 指单位时间内步行的平均速度(步/s) 。正常成人 平均自然步速约1.1一l.7m/s (65一lOOm/min)。
•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 功能: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
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 • 若下肢承重力差或身体不稳时,为保持身体平衡,
此期缩短。
14
15
3.支撑相末期(足跟离地) (10~12%GC)
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从支撑足 足跟抬起开始,到同一足尖离地结束。 为双腿支撑期,约占步行周期的10%一 12%。 • 此期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又称为 摆动前期。 • 踝关节保持蹠屈,髋关节主动屈曲。
步态分析ppt演示课件

揭示肌肉的电生理活动与步态的关系。
.
14
sEMG(表面肌电图)
.
15
.
16
髋关节(hip)
• 髋伸肌:臀大肌、腘绳肌
• 髋屈肌:髂肌、腰大肌(髂腰肌)
• 髋外展肌:臀中、小肌、梨状肌、
• 髋内收肌群:耻骨肌、长/短收肌、大收肌
• 髋内旋肌:阔筋膜、臀小肌、臀中肌前部
• 髋外旋肌:臀中肌、臀大肌后部,梨状肌、 闭孔内肌
. 45
.
46
当摆动腿向前迈步时, 骨盆向前及向对侧发生 一定的旋转,正常约5°
.
12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 角度的变化
关节运动角度
步行周期 骨盆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 足趾离地 5°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 °旋后 5 °旋后 髋关节 30 °屈曲 30 °屈曲 30 °屈曲 ~0 ° 0 °~10 °过度伸展 10 °过度伸展~0 ° 膝关节 0° 0 °~15 °屈曲 15 °~5 °屈曲 5 °屈曲 5 °~35 °屈曲 踝关节 0° 0 °~15 ° 15 °跖屈~10 °背屈 10 °背屈~0 ° 0 °~20 °跖屈
. 27
观察法
• 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包括前 面观、侧面观和后面观。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包括步行 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臂摆动 、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 器、助行器)的作用等。 • 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 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 ),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 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 股直肌、缝匠肌也参与屈髋活动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周期
首次着地 (足跟着地)
承重反应 (足放平)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足跟离地)
迈步前期 (足趾离地)
迈步初期 (加速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减速期)关节Fra bibliotek动角度骨盆
髋关节
5°旋前
30°屈曲
50°旋前
30°屈曲
中立位 5°旋后
30°屈曲~00 0°~10°过伸
5°旋后
10°过伸~0°
5°旋后
0°~20°屈曲
精选课件
23
10、帕金森
(Parkinson) 步态: Parkinson)病 或其它基底 节病变时, 步幅短而急 促,有阵发 性加速,不 能随意立停 或转向,又 称为前冲步 态或慌张步 态。
精选课件
24
11、截瘫步态
精选课件
25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步态分析
精选课件
1
一、定义
步行牵涉全身众多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协调、 对称、均匀、稳定的周期性运动。因此,步态分 析是康复评价中重要的一环,用在诊断与评估神 经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上有其优点与必要性。而藉 由步态分析技术发展的治疗方法、辅具、假体等 则可回馈到治疗与矫正异常步态之上,以协助病 人恢复正常行动功能。
股四头肌向 心性收缩以 稳定膝关节 伸展位,为 足跟着地作 准备
腓肠肌、比目 鱼肌腓骨短肌、 足拇长屈肌收 缩引起踝关节 屈曲 背屈肌收缩使 踝关节呈中立 位,防止足趾 拖地
背屈
精选课件
14
(四)常见的异常步态
1、疼痛步态 如果患肢负 重时产生疼痛,患者常试 图缩短患肢支撑期,以减 轻疼痛,表现为对侧下肢 摆动加速.步长缩短,致 使左、右不对称,故又称 为短促步。腰部有疼痛时, 患者常小步慢行,以减少 震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 人为了减轻神经跟疼痛而 有脊柱侧弯,从而导致躯 体倾斜,患侧支撑期时足 跟轻轻触地。
步态分析 ppt课件

(4)足角 指贯穿整个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形成的夹角。
ppt课件
8
LOREM IPSUM DOLOR
(5)步频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称为步频,成人约110~120步/分,快步可到140步分。
(6)步行速度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
ppt课件
9
(二)步行周期
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称为 ------步行周 期。
必要的依据 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ppt课件
3
一、基础知识
(一)自然步态 1、步行的基本功能: 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2、自然步态的要点: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上身姿势稳定。 最佳能量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态。
ppt课件
4
3、生物力学因素:
具备控制肢体向前运动的肌力; 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 摆动相有足够的推动力、合理的足接触地面的姿势控制。
触时称“双支撑期”
ppt课件
12
2、分期
1、站立相 包括: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迈步前期
2、迈步相 包括:迈步初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1、站立相包括
首次着地 足跟或足底的其它部位接触地面的瞬间,站立相的起始点。 承重反应 一侧足跟着地后到对侧下肢离地时。 站立中期 从对侧下肢离地到躯干位于该侧(支撑)腿正上方时。 站立末期 从站立中期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时。 迈步前期 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离地之前。
ppt课件
5
4、常用的术语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
ppt课件
8
LOREM IPSUM DOLOR
(5)步频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称为步频,成人约110~120步/分,快步可到140步分。
(6)步行速度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
ppt课件
9
(二)步行周期
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称为 ------步行周 期。
必要的依据 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ppt课件
3
一、基础知识
(一)自然步态 1、步行的基本功能: 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2、自然步态的要点: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上身姿势稳定。 最佳能量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态。
ppt课件
4
3、生物力学因素:
具备控制肢体向前运动的肌力; 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 摆动相有足够的推动力、合理的足接触地面的姿势控制。
触时称“双支撑期”
ppt课件
12
2、分期
1、站立相 包括: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迈步前期
2、迈步相 包括:迈步初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1、站立相包括
首次着地 足跟或足底的其它部位接触地面的瞬间,站立相的起始点。 承重反应 一侧足跟着地后到对侧下肢离地时。 站立中期 从对侧下肢离地到躯干位于该侧(支撑)腿正上方时。 站立末期 从站立中期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时。 迈步前期 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离地之前。
ppt课件
5
4、常用的术语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
步态分析课件

骶棘肌、臀大肌、 腘绳肌收缩
股四头肌先 向心性收缩 后离心性收 缩
胫前肌离心性收 缩,防止足放平 时前脚掌拍击地 面
臀大肌逐渐停止收 股四头肌逐 腓肠肌和比目鱼
缩
渐停止活动 肌离心性收缩控
制小腿前倾
精品 PPT 可修改
腓肠肌、比目鱼 肌离心性收缩对 抗踝关节背屈
13
足跟离地 ↓ 足趾离地
加速期 ↓ 迈步中期
精品 PPT 可修改
17
4、胫前肌步 态:因足下垂, 摆动期髋及膝 屈曲度代偿性 增大,形成跨 槛步态或垂足 步态;轻度胫 前肌无力时, 足跟着地时不 能控制足掌下 落速度,致使 足掌拍地有声。
精品 PPT 可修改
18
5、股四头肌无力
步态:因股四头肌
无力,在支撑期不
能保持稳定伸膝,
致使患者身体前倾,
使上身的重力线在
膝关节旋转轴前方
通过,从而维持被
动伸膝,久之会造
成膝反曲畸形。当
被动伸膝机制不能
奏效时,患者在支
撑期常俯身用手后
压大腿,使膝伸直,
称为扶膝步态。
精品 PPT 可修改
19
6、臀中肌步态:当 臀中、小肌无力使 髋外展时,难以维 持髋关节的侧向稳 定,在患腿的支撑 期躯干常弯向患侧, 使上体的重力线在 髋关节外侧通过, 以体重与内收肌的 平衡来维持髋关节 侧向稳定,同时便 于对侧下肢迈步。 两侧臀中、小肌受 损时,步行时上体 大幅度左右摇摆, 呈典型的鸭步。
精品 PPT 可修改
20
7、踝跖屈挛 缩时,足跟 不能着地而 出现马蹄足。 在摆动期以 髋及膝过度 屈曲来代替 踝背屈障碍 防止足尖触 地,状如跨 过门槛,故 又称为跨槛 步。
【步态分析】(共19张PPT)优秀

足跟着地
承重反应 从足跟着地起到对侧足尖离地止。
足平放
站立中期 从对侧足尖离地开始到同侧足跟离地止。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从足跟抬起到同侧髋屈曲中立位止。
踵离地
迈步前期 从髋开始屈曲起,到同侧足尖离地止。(足尖离地瞬间) 趾离地
迈步初期 从足尖离地起到同侧足到达身体中线止。
加速期
迈步中期 从足到达身体中线起到胫骨垂直地面止。
第十四页,共19页。
摆动早期
❖ 指足离开地面早期的活动,主要作用是足廓 清地面和加速肢体向前摆动,从足尖离地起 到同侧足到达身体中线止(即膝关节屈曲达 最大角度)。参与的肌肉主要为髂腰肌、股 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腘绳肌、胫前 肌。
摆动相末期 步频❖(cadence)指平均步数(步/min)。
0°~跖屈15°~0° 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而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 从足跟抬起到同侧髋屈曲中立位止。 首次触地异常是造成支撑相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从髋开始屈曲起,到同侧足尖离地止。 从足跟着地起到对侧足尖离地止。 跖屈20°~跖屈10°
❖ 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 支撑期(stance phase) :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
60%。
❖ 摆动期(swing phase):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占步行周
期的40%。
第五页,共19页。
RLA分期
步态分析内容
传统分期
初始接触 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
步行概述
❖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的关键 特征之一。
❖ 步态: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因此,它具有个体特 性。步态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精品课件)

❖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0-10% ❖ 此阶段为第一个双支撑期。
16
精品 PPT 可修改
阶段2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
❖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 接触瞬间的一段时间(足放平), 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下肢足 趾离地,为双支撑期,是重心由 足跟转移至足底的过程。
❖ 膝关节于站立相达到其最大屈曲 角度标志着支撑腿有效地承受了 体重,故又称为承重期。
4
zh精en品gdPaPwTuf可uy修ua改n
行走生物力学与神经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关系
❖ 行走及步态是CNS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 平上的体现
▪ 神经学水平(生物学信号的第一级水平的汇 聚):运动单位的许多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 汇聚
▪ 肌肉水平(生物学信号的第二级水平汇聚) :肌肉力量的大小通过运动单位募集率的高 低而体现
步行周期
14
精品 PPT 可修改
支撑相早期(early stance)
❖ 指进入支撑相开始阶段的时间,包括首次触地和 承重反应,占步行周期的10%~12%
15
精品 PPT 可修改
阶段1:首次着地Initial Contact
❖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始,指足 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 面接触的瞬间。
❖ 此时人体重心处于行走时的最低 点
❖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10%-15%
17
精品 PPT 可修改
支撑相中期(mid stance)
❖ 指支撑相中间阶段的 时间。此时支撑足全 部着地,对侧足处于 摆动相,是唯一单足 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 ,正常步速时发生在 步行周期的15%~40%。
❖ 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 正上方
❖ 每个步行周期中包含两个双支撑期,第一个双支撑 期发生在步行周期的前10%, 相当于支撑足首次触 地及承重反应期,第二个双支撑期发生在步行周期 的50%-60%之间,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 地时期。
16
精品 PPT 可修改
阶段2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
❖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 接触瞬间的一段时间(足放平), 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下肢足 趾离地,为双支撑期,是重心由 足跟转移至足底的过程。
❖ 膝关节于站立相达到其最大屈曲 角度标志着支撑腿有效地承受了 体重,故又称为承重期。
4
zh精en品gdPaPwTuf可uy修ua改n
行走生物力学与神经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关系
❖ 行走及步态是CNS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 平上的体现
▪ 神经学水平(生物学信号的第一级水平的汇 聚):运动单位的许多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 汇聚
▪ 肌肉水平(生物学信号的第二级水平汇聚) :肌肉力量的大小通过运动单位募集率的高 低而体现
步行周期
14
精品 PPT 可修改
支撑相早期(early stance)
❖ 指进入支撑相开始阶段的时间,包括首次触地和 承重反应,占步行周期的10%~12%
15
精品 PPT 可修改
阶段1:首次着地Initial Contact
❖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始,指足 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 面接触的瞬间。
❖ 此时人体重心处于行走时的最低 点
❖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10%-15%
17
精品 PPT 可修改
支撑相中期(mid stance)
❖ 指支撑相中间阶段的 时间。此时支撑足全 部着地,对侧足处于 摆动相,是唯一单足 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 ,正常步速时发生在 步行周期的15%~40%。
❖ 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 正上方
❖ 每个步行周期中包含两个双支撑期,第一个双支撑 期发生在步行周期的前10%, 相当于支撑足首次触 地及承重反应期,第二个双支撑期发生在步行周期 的50%-60%之间,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 地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腓肠肌步态
屈膝、足跖屈受限--蹬地无力--支撑相身体向患 侧倾
16
骨关节疾患所致
--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 髋:屈曲挛缩--骨盆前倾,
足尖着地,步幅短小
伸直挛缩--骨盆上提,
水
过度屈膝,躯干旋转
平 面
矢状面
冠状面
17
骨关节疾患所致
--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 膝:屈曲挛缩20°以上--斜肩步态;
伸直挛缩--躯干健侧倾,患侧骨盆上提,髋外展
典型姿位的转移,这种典型姿位变化被划分出一系 列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
5
基本概念 --步态周期分期
支撑相:足跟着地、足掌着地、
支撑中期、足跟离地 、足尖离地
摆动相:摆动早期、中期、晚期 6
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 关节活动:
骨盆:上下4.5cm,左右各3cm 髋:屈30°伸20°外展6°内收4° 膝:屈60°伸0° 踝:伸15°屈20° 上肢 头颈部:上下、左右各5~6cm
行的距离,也称复步长或跨步长
• 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的宽度
• 足角:足跟中点到第二足趾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
的夹角
跨步长 足角
步宽
步长
4
基本概念
• 步频: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 步速:单位时间内步行的距离 • 步行周期: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
次着地的过程,通常用时间单位秒(s)表示
• 步行时相:行走时每个步行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
14
周围神经受损所致
• 臀大肌步态(鹅步)
伸髋障碍--躯干后仰--重力线落于髋后--膝绷直、 仰胸凸腹
• 臀中肌步态(鸭步)
无力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患腿支撑相时躯干 向患侧弯
15
周围神经受损所致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头肌步态
不能维持伸膝--代偿性伸髋--躯干前倾--重力线落 在膝前
• 胫前肌步态
足内翻、背屈受限--屈髋屈膝增加以避免拍地-跨越步
步态分析
王福生
1
主要内容
1.概述
基本概念 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2.步态分析方法 3.常见异常步态的评定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周围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骨关节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
2
1.概述
3
基本概念
• 步长:一侧脚跟着地到紧接着对侧脚跟着地所进
行的距离称为步长,也称单步长
• 步幅:由一侧脚跟着地到该侧脚跟再次着地所进
9
3.常见异常步态的评定
10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 --偏瘫步态
骨盆后缩→屈膝不充分→提髋、下肢外旋外 展,伴足内翻、跖屈→不能正常负重
• 提髋型 • 膝过伸型 • 瘸拐型 • 划圈型
11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 --脑瘫步态
• 剪刀步态:髋内收肌张力过高 • 蹲位步态:腘绳肌痉挛 • 马蹄内翻足:跟腱挛缩或踝背屈无力 • 舞蹈步态:四肢肌张力均高
12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 --截瘫步态
• 摆至步:无单支撑相,摆至双手附近 • 摆过步:无单支撑相,至手稍前方 • 四点步:左手-右下肢-右手-左下肢
13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 --其他
• 蹒跚步态:左右摇摆,
呈鸭子状,见于小脑病 变等
• 前冲(慌张)步态:
帕金森病患者,启动 困难、步幅短小、阵 发性加速、上肢摆动 缩小或停止
• 踝:跖屈挛缩15°以上--足跟不能着地,跨栏步态
背屈挛缩15°以上--足尖不能着地,支撑相短
重心左右、上下移位均明显增加
18
骨关节疾患所致 --疼痛步态
患者通过步态的改变来改善疼痛下肢的负 重,未受累的下肢快速向前摆动以缩短患 者的支撑相 • 直腰步态:脊柱疾患 • 侧弯步态:腰椎间盘突出 • 踮脚步态 • 足尖步态:髋/膝关节疼痛
7
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主要肌肉活动:
竖脊肌:脊柱后伸、躯干正直 臀大肌:伸髋 髂腰肌:屈髋 股四头肌:伸膝 臀中肌:骨盆稳定 胫前肌:踝背屈、内翻 小腿三头肌:踝跖屈,踝关节稳定
8
2.步态分析方法
• 临床定性:病史回顾/体格检查/观察法 • 定量分析:足印分析法,三维步态分析系统、
动态肌电图、电子量角器等
19
骨关节疾患所致 --其他
• 短腿步态
>2.5cm 斜肩步
• 平足 • 假肢步态 • 老年步态
>4cm 足尖着地
20
参考书目
• 《康复医学》,纪树荣主编,高教出版社 • 《康复功能评定学》,王玉龙主编,人卫出版社
21
22
屈膝、足跖屈受限--蹬地无力--支撑相身体向患 侧倾
16
骨关节疾患所致
--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 髋:屈曲挛缩--骨盆前倾,
足尖着地,步幅短小
伸直挛缩--骨盆上提,
水
过度屈膝,躯干旋转
平 面
矢状面
冠状面
17
骨关节疾患所致
--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 膝:屈曲挛缩20°以上--斜肩步态;
伸直挛缩--躯干健侧倾,患侧骨盆上提,髋外展
典型姿位的转移,这种典型姿位变化被划分出一系 列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
5
基本概念 --步态周期分期
支撑相:足跟着地、足掌着地、
支撑中期、足跟离地 、足尖离地
摆动相:摆动早期、中期、晚期 6
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 关节活动:
骨盆:上下4.5cm,左右各3cm 髋:屈30°伸20°外展6°内收4° 膝:屈60°伸0° 踝:伸15°屈20° 上肢 头颈部:上下、左右各5~6cm
行的距离,也称复步长或跨步长
• 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的宽度
• 足角:足跟中点到第二足趾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
的夹角
跨步长 足角
步宽
步长
4
基本概念
• 步频: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 步速:单位时间内步行的距离 • 步行周期: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
次着地的过程,通常用时间单位秒(s)表示
• 步行时相:行走时每个步行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
14
周围神经受损所致
• 臀大肌步态(鹅步)
伸髋障碍--躯干后仰--重力线落于髋后--膝绷直、 仰胸凸腹
• 臀中肌步态(鸭步)
无力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患腿支撑相时躯干 向患侧弯
15
周围神经受损所致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头肌步态
不能维持伸膝--代偿性伸髋--躯干前倾--重力线落 在膝前
• 胫前肌步态
足内翻、背屈受限--屈髋屈膝增加以避免拍地-跨越步
步态分析
王福生
1
主要内容
1.概述
基本概念 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2.步态分析方法 3.常见异常步态的评定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周围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骨关节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
2
1.概述
3
基本概念
• 步长:一侧脚跟着地到紧接着对侧脚跟着地所进
行的距离称为步长,也称单步长
• 步幅:由一侧脚跟着地到该侧脚跟再次着地所进
9
3.常见异常步态的评定
10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 --偏瘫步态
骨盆后缩→屈膝不充分→提髋、下肢外旋外 展,伴足内翻、跖屈→不能正常负重
• 提髋型 • 膝过伸型 • 瘸拐型 • 划圈型
11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 --脑瘫步态
• 剪刀步态:髋内收肌张力过高 • 蹲位步态:腘绳肌痉挛 • 马蹄内翻足:跟腱挛缩或踝背屈无力 • 舞蹈步态:四肢肌张力均高
12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 --截瘫步态
• 摆至步:无单支撑相,摆至双手附近 • 摆过步:无单支撑相,至手稍前方 • 四点步:左手-右下肢-右手-左下肢
13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 --其他
• 蹒跚步态:左右摇摆,
呈鸭子状,见于小脑病 变等
• 前冲(慌张)步态:
帕金森病患者,启动 困难、步幅短小、阵 发性加速、上肢摆动 缩小或停止
• 踝:跖屈挛缩15°以上--足跟不能着地,跨栏步态
背屈挛缩15°以上--足尖不能着地,支撑相短
重心左右、上下移位均明显增加
18
骨关节疾患所致 --疼痛步态
患者通过步态的改变来改善疼痛下肢的负 重,未受累的下肢快速向前摆动以缩短患 者的支撑相 • 直腰步态:脊柱疾患 • 侧弯步态:腰椎间盘突出 • 踮脚步态 • 足尖步态:髋/膝关节疼痛
7
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主要肌肉活动:
竖脊肌:脊柱后伸、躯干正直 臀大肌:伸髋 髂腰肌:屈髋 股四头肌:伸膝 臀中肌:骨盆稳定 胫前肌:踝背屈、内翻 小腿三头肌:踝跖屈,踝关节稳定
8
2.步态分析方法
• 临床定性:病史回顾/体格检查/观察法 • 定量分析:足印分析法,三维步态分析系统、
动态肌电图、电子量角器等
19
骨关节疾患所致 --其他
• 短腿步态
>2.5cm 斜肩步
• 平足 • 假肢步态 • 老年步态
>4cm 足尖着地
20
参考书目
• 《康复医学》,纪树荣主编,高教出版社 • 《康复功能评定学》,王玉龙主编,人卫出版社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