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探究进展

合集下载

土传真菌病害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研究

土传真菌病害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研究

土传真菌病害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研究一、内容综述土传真菌病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环境的污染、对人畜健康的潜在危害以及抗药性的产生等问题。

因此寻找一种安全、环保、高效的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生物防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拮抗菌在土传真菌病害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土传真菌病害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进行研究。

首先本文将对土传真菌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类和鉴定,明确病害的主要病原菌种类及其特点。

然后通过文献调查和实验室实验,筛选出具有抗病作用的植物源或微生物源拮抗菌。

接着对筛选出的拮抗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包括拮抗菌对土传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拮抗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评价。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拮抗菌在田间应用的效果,包括拮抗菌的施用方式、用量、施用时间等因素对防治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类型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拮抗菌的筛选规律和生防效果,为土传真菌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传真菌病害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现出日益严重的态势。

土传真菌病害不仅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和开发有效的拮抗菌以控制土传真菌病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已有多种拮抗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但由于土壤条件、作物种类和病原菌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拮抗菌的防效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此筛选出具有良好生防效果且适应性强的拮抗菌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病害防治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拮抗菌的抗性或提高其生防效果,将有助于实现对土传真菌病害的有效控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拮抗菌进行筛选,发掘具有良好生防效果的微生物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安全、环保的防治手段。

作物的土传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作物的土传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作物的土传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很多病原菌是通过农作物残体进行越冬越夏的。

由于免耕技术及秸秆还田的推广,绿色农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中对秸秆处理不到位,导致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病害病原菌。

病原菌在合适的条件下,开始在土壤中生长并侵染农作物,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危害。

为了能更好的促进本地区的农业增产,我们对这三大作物的土传病害进行简单的了解及作出有效的防控。

关键词:作物、土传病害、防治措施土传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体(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随病残体),在条件适合时从作物的根、茎部侵侵染维管束,由根部向茎尖发展,病原菌在维管束内繁殖,阻塞其输送营养物质,致使植株枯萎死亡。

侵染病原包括真菌、放线菌、细菌及线虫等。

其中以真菌为主,包括非专性寄生与专性寄生两种。

非专性寄生是指外生的根侵染真菌,如丝核菌引起苗立枯病、腐霉菌引起苗腐和猝倒病等。

专性寄生是指植物微管束病原真菌,如尖孢镰、黄萎轮枝孢引起的萎蔫、枯死。

根病发生的的严重程度由根端分泌物浓度和成分的影响。

因此,抑制根系周围系统病原物的生活活动就成为保护根系的根本及并进行土传病害防治工作的基础。

同时必须严格重视和考虑土壤理化因素对植物、土壤微生物和根部病原物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制约作用。

佳木斯位于黑龙江东北部,地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辖区跨第二至四积温带,有效积温在2100℃~2700℃之间。

佳木斯市现管辖5县(市)4区,耕地总面积约1800万亩左右,其中玉米600万亩、水稻750万亩、大豆450万亩。

佳木斯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绿色有机食品基地。

为了能更好的促进本地区的农业增产,我们对这三大作物的土传病害进行简单的了解及作出有效的防控。

1.发生原因1.1连作: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主要原因由于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年年发病。

如茄科蔬菜连作,疫病、枯萎病等发生严重;西瓜连作,枯萎病发生严重;姜连作,可导致严重的姜瘟;草莓连作2年以上则死苗30%~50%。

生防菌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现状及抗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生防菌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现状及抗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新兴 经济增长 点、探索未 知学术领 域研究 等多方 面迫切 需求 , 针对植 物病 害的生物防治研 究得 以广泛开展 。 生 物防治作 为一
种 替代传 统化 学 防治方法 应用 于土 传真 菌病 害 防治 的研究 已 吸 引了全世界 的关注 。生 防菌可在 作物植 株及根 际定植 生长 , 形成 生物屏 障保 障作物 免受 病原 菌侵害 ; 其代 谢生 物活性 物质 方 面抑制 杀死病原真 菌 ,另一方 面诱导植 株提 高病 害抗性 。 菌 株所 分解 和转化 的营 养元素又 被作物加 以利用 , 转而 提高作 物 品质 、 增加产量 。 正是基 于微生 物产品环境 友好型 的特点 , 具 有使 用后促进 植物生长 、 控 制植物病 害并且 促进 营养元 素的 良 赵晓宇 1 , 2 , 孟利强 1 , 2 , 沙长青 好 循环 等诸多 优势 , 得到 广泛 的认 同 , 被认 为是 解决 危机 的有 ( 1 . 黑 龙江省 科学 院高技术研 究 院 , 1 5 0 0 2 0哈尔滨 ; 效 方法 。生 物防治是环 境友好 的防治方法 , 并有修 复土 壤生 物 2 . 黑龙 江省科 学 院微 生物 研究所 , 1 5 01 0哈尔滨 ; 多 样性 的作 用 , 极 具开发潜 力 , 成为 当今研究 和开发 的热点 。 美 3 . 黑龙 江省科 学 院 , 1 5 0 0 0 1 哈尔滨 ) B 0 3 、 MB 1 6 0 0 、 Q S T 7 1 3和 F Z B 2 4 4株 枯 草芽 孢 杆 菌 生 摘要: 本 文论述 了以细茵为主要 生防 菌株 防治作 物土传真 菌病 国 已有 G 害的现状 。 并对 真茵病 害起主要 防治功 能的 细菌代 谢产物 的种 防菌 获得 环 保 局 商 品化 生 产 应 用许 可 。澳 大 利 亚 开发 的 且 类进 行 综合评 述。 s bt u i  ̄A 一 1 3 对麦类 和胡萝 卜 的立枯病 以及其 他土 传病 害具有 很好 的 防效 , 并对 作物有一 定的增产作 用 。 日本东 京技术 研究 关键 词 : 生物防 治 ; 抗 性物 质 中图分 类号 : ¥ 4 3 2 . 4 文献 标识码 : A 所的B . s u t } t / / / s R B 1 4和 B .s u b t / / / s N B 2 2分 别 对 R h i z o c t o n i a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作物土传病害是指那些通过土壤传播、发生和侵染作物的病原微生物,引起作物疾病的一类病害。

这类病害种类繁多,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对于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需要引起农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下面将对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进行详细的探讨。

1. 病原微生物的特点作物土传病害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

这些微生物的特点是生长繁殖迅速,寿命短,适应性强,且在土壤中能够迅速传播,严重危害作物生长发育。

2. 土壤环境因素土壤环境因素对于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酸碱度、通风性、排水性等对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都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如果土壤环境条件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就会得到一定的抑制。

3. 作物品种的抗病性不同的作物品种对于土传病害的抗病性也不尽相同。

一些品种可能对于某种病害具有很好的抗病性,而另一些品种却可能对同种病害表现出较弱的抵抗力。

选择抗病性较好的作物品种对于土传病害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4. 不良的农业生产措施一些不良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也是导致土传病害大面积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连作、过密种植、施用过量化肥和农药等都可能会导致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繁殖和传播,加剧土传病害的发生。

5. 外来生物入侵一些外来生物的入侵也可能会导致土传病害的扩散和发生。

这些外来生物可能会对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造成破坏,从而为土传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过量施用肥料会导致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者土壤酸碱度失衡,从而引起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传播。

合理施肥以及轮作休耕等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 合理间作合理的间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在种植作物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抗病性的植物和作物进行间作,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率。

4. 合理施药在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适量施用农药也是预防土传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防细菌防治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

生防细菌防治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天津农业科 学 耐 i gi l rl c ne nA r ut a S i cs c u e
・植 物 保 护
2 0 1 ()3 一 2 0 8,44 :8 —
生 防细 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防治 土传病 害 的研 究进 展
杨 秀 荣 , 水 芳 , 淑 琴 , 义 学 , 学 文 , 惟 刘 孙 刘 张 张
土壤 中有 益生 物减 少 ,土 壤 自身 的修 复 能力 减 弱 ; 3 引 起 该 类 病 害 的 病 原 菌 一 般 为 多 寄 主 微 ()
( 天津市 植物 保护 研究 所 , 天津 3 0 1 ) 0 12

要 : 绍 了土传 病 害危 害程度及 生 防细菌 的种 类 、 介 作用 机制 、 防治 土传 病 害 的研 究 概况 , 出 了 目前利 用 生 防细菌 防 提
治 土传病 害存 在 的问题 及应 用前 景 。 关键词 : 土传病 害 ; 防细 菌 ; 生 作用 机制 ; 前景
Ab t a t Ha m x e to ol b r e d s a e a d t e tp , c in me h n s sr c : r e t n fs i— o n ie s n h y e a t c a im,r s a c t t so o t l n ie s f a t- a t r o e e r h sau fc n r l g ds a e o n i b c e i oi a we e e p u d d i h a e , n h x s n r b e n o e r u d t r v n i g s i— o e d s a e w r u g se . r x o n e n t e p p r a d t e e it g p o lms a d f r g o n o p e e t ol b r i s e e s g e t d i n n e Ke r s o l b r e d s a e; n i b c ei a t n me h n s ;o e r u d y wo d :s i— o ie s a t a tra; c i c a im fr g o n n — o

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摘要:土传病害是以土壤为媒介进行传播的植物病害的统称。

本文从植物土传病害主要生防因子的种类及应用、土传病害的生防机制、制约土传病害生防因子发挥作用的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并对土传病害生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土传病害;生防因子;生物防治前言土传病害主要是指那些初次侵染来源来自土壤,其传播体一般可以长时间存活的病原物所致的病害,通常侵染根部引起作物的根病乃至全株性病害。

土壤中,特别是植物根际栖息着许多具有生防潜力的微生物资源,虽然它们的作用发挥受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很大,但利用微生物繁殖速度快等特点,可以调节根部微生态环境、参与生态位的竞争并限制土传病原真菌的繁殖和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土传病害的基本特征有:同属于积年流行病、年度间波动大,一般发展成灾需要多年时间。

病害易受土壤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

1、土传病害生防因子的种类及应用1.1、真菌许多真菌资源对土传病害具有很好的生防作用。

可利用的土传真菌病害的主要生防因子包括:木霉(Tichoderma spp)、毛壳菌(Chaetomium spp)、寡雄腐霉(Pythm oligandrum)、非病原性菌尖胞镰刀霉Fo47菌株(Fusarium oxysporum Fo47)、非病原性双核丝核菌Rhizoctonia(BNR)等真菌因子[1]。

1.1.1、木霉(Tichoderma spp)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成员,是一类分布广、繁殖快、具有较高生防价值且对一些广谱性杀菌不敏感的生防有益真菌,具有适应性强、抗菌谱广的特点,还能促进植物生长,普遍存在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木霉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作了深入研究,证实了木霉对病原菌的重寄生现象[9],同时在温室及田间试验中欧冠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已经有商品化的木霉制剂问世,如美国的Topshield(h哈茨木霉T-20)和以色列的Trichodex(哈茨木霉T39)。

植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

植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

植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危害植物的侵染性病害有3万多种,其中相当多的真菌和细菌病害,以及几乎所有的线虫病害是土传病害。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因植物土传病害造成的损失超过500亿美元。

用化学药剂防治土传病害不仅难度大、费用高,且有污染水源和破坏土壤微生物区系之弊。

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利用植物的对抗作用防治土传病害1.抗病品种的利用采用抗病品种控制土传病害是经济有效的措施。

国内外在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绩。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60——80年代是我国各主产棉区的主要病害,病日面积占棉田总面积的31.26%。

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以中棉12为代表的一系列抗病、优质品种的推广应用,已基本上控制了枯萎病的危害,减轻了黄萎病的损失。

1990年全国种植抗病品种达3540万亩,增加收益15.9亿元。

花生青枯病曾在广东、广西、山东等花生产区流行,70 年代以来,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等单位先后选育出协抗青、鲁花3 号等抗病品种,在病区推广后使花生青枯病得到控制。

2.诱捕作物和拮抗植物的利用有的作物对某些线虫的侵染不敏感,能产生分泌物刺激线虫卵的孵化,幼虫亦可进入植物体内,但不能发育成成虫和产卵,因而最后死亡,这样的作物称为诱捕作物。

用诱捕作物与线虫的正常寄主作物轮作能大幅度降低土壤中的线虫密度。

据报道,猪屎豆可诱捕根结线虫的幼虫,龙葵可降低金线虫的群体数量。

通过种植高感植物,在线虫侵入后、成熟前消毁所有植株,也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拮抗植物是指能向土壤中释放对植物寄生线虫有毒物质而对线虫产生拈抗作用的植物。

研究发现,天门冬、万寿菊等与线虫敏感作物混植,可降低土壤中及敏感作物根际的线虫数量,减轻危害。

二、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土传病害1.抗菌作用的利用早在1960年大岛就用“生菌散”(木霉菌素,Trichodermin)防除白绢病获得成功,生菌散成为世界上微生物农药登记的第1号。

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徐美娜;王光华;靳学慧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5(030)002
【摘要】从土传病害生防微生物的种类、制约土传病害生防微生物发挥作用的因素以及采用遗传改良手段提高生防微生物的生防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并指出土传病害生防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徐美娜;王光华;靳学慧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15004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15004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4.3
【相关文献】
1.保护地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J], 杨丽丽;康少杰
2.药用植物土传病害及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J], 于长平
3.植物根围微生态与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相关性研究进展 [J], 曹中恺;马金慧;闫海霞;杨威
4.植物根围微生态与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相关性研究进展 [J], 曹中恺;马金慧;闫海霞;
杨威;
5.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J], 李兴龙;李彦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摘要:土传病害是以土壤为媒介进行传播的植物病害的统称。

本文从植物土传病害主要生防因子的种类及应用、土传病害的生防机制、制约土传病害生防因子发挥作用的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并对土传病害生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土传病害;生防因子;生物防治前言土传病害主要是指那些初次侵染来源来自土壤,其传播体一般可以长时间存活的病原物所致的病害,通常侵染根部引起作物的根病乃至全株性病害。

土壤中,特别是植物根际栖息着许多具有生防潜力的微生物资源,虽然它们的作用发挥受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很大,但利用微生物繁殖速度快等特点,可以调节根部微生态环境、参与生态位的竞争并限制土传病原真菌的繁殖和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土传病害的基本特征有:同属于积年流行病、年度间波动大,一般发展成灾需要多年时间。

病害易受土壤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

1、土传病害生防因子的种类及应用1.1、真菌许多真菌资源对土传病害具有很好的生防作用。

可利用的土传真菌病害的主要生防因子包括:木霉(Tichoderma spp)、毛壳菌(Chaetomium spp)、寡雄腐霉(Pythm oligandrum)、非病原性菌尖胞镰刀霉Fo47菌株(Fusarium oxysporum Fo47)、非病原性双核丝核菌Rhizoctonia(BNR)等真菌因子[1]。

1.1.1、木霉(Tichoderma spp)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成员,是一类分布广、繁殖快、具有较高生防价值且对一些广谱性杀菌不敏感的生防有益真菌,具有适应性强、抗菌谱广的特点,还能促进植物生长,普遍存在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木霉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作了深入研究,证实了木霉对病原菌的重寄生现象[9],同时在温室及田间试验中欧冠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已经有商品化的木霉制剂问世,如美国的Topshield(h哈茨木霉T-20)和以色列的Trichodex(哈茨木霉T39)。

截止2004年,国内外就已经登记的木霉菌制剂多达50种,利用这些拮抗性的木霉制剂处理农作物的种子或苗床,可以防治多种植物土传病害[6],如核盘菌(Sclerotinia)、疫霉(Phytophthora)、腐霉(Pythuim)、丝核霉(Rhizoctonia)、镰孢霉(Fusarium)、轮枝霉(Verticillium)等等。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防发展,已经开始从生化、代谢和分子水平上对拮抗木霉菌的生防机制进行研究,并有较大的突破。

1.1.2、毛壳菌(Chaetomium spp)通常存在于土壤和有机肥中,可以有效降解纤维素和有机物,并对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8]。

近年来,利用非致病镰刀菌菌株的交叉保护作用防治由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也得到广泛的重视[4]。

马平等(2001)从棉花铃内部分离到两株非致病镰刀菌VL-1和VL-2,通过空间竞争和营养竞争有效地抑制黄萎病菌的生长。

关于淡紫拟青霉、厚壁袍子轮枝菌、小盾壳霉和菌根真菌具有生防作用的也有报道[5]。

据文献记载,球毛壳(C.globosum)、卷毛壳(C.cochliodes)、粪生毛壳(C.funicola)和铜生毛壳(C.cupreum)等能产生毛壳素(chaetomin)、球毛壳素(chaetoglobosin)等多种抗生素,具有抗真菌和细菌活性。

此外,用毛壳处理种子或植物,壳促进植物生长并获得高产。

毛壳霉(Chaetomium spp)在田间已经被应用于防治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epualis)引起的苹果黑星病,苹果黑腐皮壳(Vals amali)引起的苹果树腐烂病和由茄丝壳属(Rhizoctonia solani)和尖镰孢属(Fusarium oxyporium)等引起的松苗猝倒病。

1.2、细菌常见的对土传病害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细菌主要有: 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芽抱杆菌(Bacillus)1.2.1、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植物根际,具有突出的防病增产的作用,其中以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等细菌的不同菌株研究最为广泛[3]。

假单胞菌属许多细菌菌株,可以有效地抑制Pythium spp, Gaeumannomycesgraminis var.tritici, Sclerotium rolfsii, Fusarium, Erwiniac arotovora等多种真菌和细菌引起的根部病害。

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这类细菌中的许多菌株已经作为植物病害的生防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于应用。

目前美国上市的假单胞菌类PGPR生物制剂[10]就有8种以上,并成功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

罗宽利用拮抗的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 onas spp.)在温室防治番茄、烟草、花生青枯病,效果较好,单未用于大田。

日本的Wakimoto用颖壳假单胞杆菌(P.glumae)的一个无致病力菌株防治番茄青枯病,防效较好。

何李远和康耀卫用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JF1菌株对花生种子浸泡诱导接种,菌液对土壤中青枯病的侵染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1.2.2 芽抱杆菌(Bacillus)虽然芽抱杆菌在生物防治方面受到的关注比假单胞菌少,但鉴于它们具有内生芽抱、抗逆性强、繁殖速度快、营养要求简单和易于在植物根圈定殖的特点,在生防中也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

目前用于生防的芽饱杆菌种类主要有:枯草芽抱杆菌[7] (B. subtilis)、蜡状芽抱杆菌(B. cereus)和巨大芽抱杆菌(B.negateriu m)等。

杨合同等在小区试验中用芽孢杆菌BI30制成的泥炭制剂对生姜青枯病取得了100%的防效。

王雅平用分离自丝瓜土壤的枯草芽孢杆菌TG26浸根处理防治烟草青枯病,苗期达到100%的防效,田间试验防效为79.6%,并有明显的增产效应。

1.3、放线菌放线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植物根际等环境中,作为生防菌已在生产上被成功的应用[1]。

如70年代澳大利亚Kerr从土壤中分离到土壤放线杆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K84,利用其活菌制剂及其产生的抗生素Agrocin84可有效防治桃树根癌病;王琦等(2003)从菜丛根病株根面和根内分离3株链霉菌(Streptomyces),该菌的代谢液能够抑制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的传毒介体甜菜多粘菌(Plymyxa betae)的休眠抱子萌发,使游动抱子泳动减缓。

酶联免疫检测表明,拮抗菌处理的根系内BNYVV数量低于对照。

2、土传病害的生防机制土传病害的生防机理主要有:抗菌物质的产生,营养物质(如碳素化合物、氮素、三价铁等)和定殖位置的竞争以及诱导抗性等几个方面。

以上几种作用不相互排斥,而且可以同时起作用。

因此,利用一种拮抗微生物防治病害可以包括多种作用方式。

以下主要讨论抗菌物质产生和定殖位点竞争2个方面[2]。

2.1 抗菌物质的产生2.1.1 细菌素细菌素是由细菌的某些菌系所产生的对该种细菌的另外一些菌株或关系较近的细菌有杀伤作用、非复制性的含蛋白的抗菌物质。

利用细菌素防治土传病害的例子很多。

如Chen(1981)发现,产细菌素无致病力的青枯假单胞菌可以防治烟草青枯病。

任欣正等(1988)发现,ABPS 菌株MAT和noE-104对细菌素敏感的毒性菌株防治效果明显高于不敏感菌,说明细菌素在生防中起重要作用。

此后,章键、任欣正(1993)从noE-104中提纯出生物活性的细菌素,分子量为9000Dalton,该细菌素具有蛋白质的性质,含有16种氨基酸。

吴健胜、梁晶丹等用来自水稻的产生小分子性质细菌素的菊欧文氏菌(Erwiniachrysanthemi)防治小麦纹枯病、番茄早疫病、水稻白叶枯病、辣椒疫霉病等多种病害都有不同的防治效果,其中,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达60%以上。

细菌素的作用范围有限,一般是对相应细菌起作用,不会对农业生态系统其他有益微生物产生不利的影响。

2.1.2 抗生素抗生素是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它在低浓度下就能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的机能,从而对敏感微生物产生抑制或致死作用。

通过产生抗生素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发挥作用的细菌(不包括放线菌)多集中在以下几个属: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欧文氏杆菌属(Erwinia)、布克氏杆菌属(Burkholderia)。

在这些抗生素产生菌中,假单胞杆菌属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产抗生素的能力最强,相关研究也最多,布克氏杆菌和芽孢杆菌也有一定的产抗生素的能力。

由于抗生素是微生物代谢产物,为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具有专一性,内吸渗透力强,防病效果稳定,因此,常以抗生素的产量作为生防菌筛选的重要指标。

2.1.3 其他抗菌物质生防微生物产生的其他抗菌物质还包括铁质素、胞外裂解酶等,它们在细菌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生态位点的竞争作用生物世界里,微生物之间的竞争非常强烈,主要包括营养物质的争夺,物理和生物位点的抢占,以及氧气的竞争。

但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最重要的是生态位点的竞争。

因为只有迅速占领植物上一切可能被病原物侵染的位点,才能在这些地方有效地发挥与病原物在氧气、水分和营养等方面的竞争作用。

在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中,一个好的生防菌株在寄主根围能否占据有利位点而定殖,也是取得理想防效的关键。

生防菌在植物根际定殖的能力,包括在根(内部或表面)和根际土壤中定殖,生防菌定殖多少根,密度为多大,定殖需要的时间等尚无严格标准。

生防细菌应能在自然土壤中沿植物根分布繁殖,并能在自然根际微生物区系的竞争中存活几周。

3、制约土传病害生防微生物发挥作用的因素生防菌在土壤中定殖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使其适应能力、定殖能力、拮抗物质的产生能力以及与拮抗作用相关基因表达功能下降等[1]。

3.1 环境因素土传病害生防菌生存的环境一植物根际是每时都发生着剧烈变化的微环境。

某些因素,如下雨或日照引起盐浓度、土壤pH、渗透性、水分及土壤粒子结构的变化以及植株根的增长、季节变化、化肥和农药的施人等均能改变根际微环境,从而也将导致根际微生物种类组成结构的改变。

这样势必引起释放在土壤中生防菌的数量发生波动,最终导致其生防能力的改变。

对不同理化性质土壤的适应性,将导致菌株生防作用的区域局限性。

3.2 生物因素植物的活动也会影响生防菌株的生防作用,某些植物根系分泌物可能支持或诱导生防菌来抑制病原菌,而其它一些植物则可能表现出排斥反应。

3.3 营养因素生长在含不同的碳源或氮源的环境中,生防菌株的生防能力也会有所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