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_张戌
近十年来国内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述评

2.举办大型的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陈独秀研究的进展。1997年
4月由陈独秀研究会举办的全国第四次陈独秀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
次会议有几大亮点:其一,由简单片面的翻案转向深度辩诬。会议提交的
论文,如《陈独秀是否“取消主义”之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是如何
界和史学界都指斥陈从无产阶级民主立场退回到五四时期的旧资产阶级
民主阵地下去”的传统定论。[10]250-256
2.各类陈独秀思想研讨会和学术论坛,对陈晚年思想研究日益重视
和深入。2001年以来,学者们加强了交流,就他晚年一些思想进行了广泛
的探讨,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唐宝林先生在《陈独秀晚年与托派的论
综述
116 2008.10
陈独秀是近代中国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
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做出了重大的贡
献, 但在后期褒贬不一。陈独秀研究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历史, 但是科
学、客观的研究其晚年思想和活动, 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是在改革开
放以后。
1985年, 《党史通讯》(第7期) 发表了《关于陈独秀一生7-1998年, 过去封闭的联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档案被翻译到我国,
于是,在学界立即引起了对陈独秀与大革命的研究,同时也推动了对其它
方面研究的深入。1997年5月,《陈独秀研究动态》编辑出版了“纪念陈独秀
逝世55周年专辑”。文章认为陈独秀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国
贡献、两大杰出成就,是可堪与孙中山、毛泽东比肩的伟大历史人物。”特
别指出,他晚年的民主思想,是“近现代历史上对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
论陈独秀晚年思想

论陈独秀晚年思想
唐守荣
【期刊名称】《党史研究与教学》
【年(卷),期】1994(0)1
【摘要】陈独秀是一位有重大影响而又历经坎坷的人物.1932年10月,陈独秀因撰文猛烈抨击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被国民党逮捕,判刑13年,投入南京模范监狱.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全国人民要求释放政治犯的压力下,加之日机夜袭南京,监狱中弹,陈独秀等始能获释.陈出狱后,暂住友人家,后移居武汉.1938年7月,他由武汉去重庆,不久又迁居四川江津,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岁月.自南京出狱到江津逝世的近5个春秋,陈独秀的思想充满着复杂的矛盾斗争.本文仅就陈独秀这几年的思想倾向,做一些初步的分析.
【总页数】4页(P34-36)
【关键词】不抵抗政策;模范监狱;思想倾向;日本侵华战争;国防参议会;抗日根据地;国民参政会;抗战初期;抗日游击战争;边区政府
【作者】唐守荣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论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 [J], 毛兴贵
2.试论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 [J], 张沛;陈震
3.一部系统研究晚年陈独秀思想的力作——评《晚年陈独秀(1927-1942)》 [J], 董一冰
4.试析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J], 杨漫秋
5.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 石学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

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摘要】陈独秀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其前期的民众观中呈现出了一种二重性。
他早年民众观的形成受到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观念的变化,陈独秀在后期对民众观的评价产生了变化,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态度。
对于陈独秀的民众观二重性,我们可以从他的思想演变、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民众观的实践意义也需要我们去探讨和思考,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既体现了其时代特征,又埋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我们当下的启示和展望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民众观、二重性、辩证性质、评价、分析、实践意义、复杂性、启示、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陈独秀作为中国现代思想的先驱者之一,其对民众观的探讨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思想的复杂环境中,陈独秀早年对民众观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影响。
他在接触西方先进思想的也深受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落后所困扰,这种背景使得他对于民众的关注和思考愈发深刻。
陈独秀研究民众观的意义在于深入挖掘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诸多重要问题的核心,并通过对民众观的探讨,探寻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和可能性。
在中国民主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下,陈独秀的民众观不仅是对当时民众状况的客观反映,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
研究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陈独秀思想的理解,更有助于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整体把握。
1.2 研究意义研究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通过对陈独秀早年民众观的形成、民众观的辩证性质以及陈独秀后期对民众观的评价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中国早期思想界对民众与革命关系的认识与探索,进一步揭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的渊源与发展轨迹。
对民众观的实践意义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特点,为我们把握时代脉搏、把握群众意识提供有益参考。
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

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
张戌;刘庆炬
【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16)006
【摘要】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将科学与民主并重,把它们视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一剂良方.为此,陈独秀阐释了科学的内涵,揭示了科学的价值,论证了发展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出了发展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的途径和方法.这对重塑国民精神、开启民智产生了重大影响.【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张戌;刘庆炬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1
【相关文献】
1.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 [J], 张洪波
2.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科学思想比较 [J], 彭国兴
3.五四时期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论 [J], 邓文金
4.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J], 孙小金
5.陈独秀科学思想研究——兼与陈独秀唯科学主义论者商榷 [J], 黄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独秀新闻教育思想探析

陈独秀新闻教育思想探析作者:刘威孙飞龙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8年第11期[摘要]陈独秀作为近代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十分重视国民教育。
他认为只有从思想上改变国民的观念,才能实现中国的富强,而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开启民智。
陈独秀利用报纸和期刊作为其思想的媒介,进行新闻教育,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新闻教育观。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陈独秀进行积极的宣传,并利用新闻出版物宣传、教育民众,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教育观,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陈独秀;新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11-0018-05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
在他早期办报、办刊编辑活动中,陈独秀的新闻教育思想逐渐丰富。
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环境不断变幻的背景下,陈独秀的新闻教育思想经历了从政治革命到思想革命再到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充分的展现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变革促使陈独秀产生教育救国思想陈独秀的新闻教育思想源于清朝末年的中国剧变。
清朝末年,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冲突逐渐增多,而腐朽的清王朝在屡次的冲突中均以惨败告终。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更是在《马关条约》的签署后遭到了无数中国人的唾骂。
众多中国人开始觉醒,他们已经认定清王朝不能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的崛起。
这个从根本上就已经腐朽的制度已经到了该推翻的时候了。
在全国范围内,资产阶级开始利用手中的舆论工具制造声势,为他们的政治革命做铺垫。
资产阶级的立宪派和革命派在这一时期就开始利用报刊制造声势,双方在立宪派的《新民丛报》和革命派的《民报》展开论战,影响了此后中国革命的进程,也引导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早在鸦片战争之后,一些自醒的国人就开始办报、办刊开启国人的民智,林则徐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至清末维新派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时,新闻教育已经成为当时开启国人民智较为可行的方式。
陈独秀的思想

第二章陈独秀的思想一、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一员闯将。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正是袁世凯积极进行帝制复辟之时。
但是陈独秀宣布的编辑方针却是:“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杂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期旨也。
”列宁说过:“公开声明拒绝过问政治,这也就是政治。
”①陈独秀不直接“批评时政”,但他是要谈论政治的,而且所谈论的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10月《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
)中,提出了“唯民主义”的口号,主张“主权在民”的主张还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
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所谓的共和政体,但是“主权在民”并没有实现。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中国还是封建军阀官僚专政的国家。
因此“主权在民”的提出就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作用。
陈独秀说:“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人民惟统治者之命是从,无互相联络之机缘,团体思想,因以薄弱。
此种散沙之国民,投诸国际生存竞争之漩涡,国家之衰亡不待蓍卜。
”他指出世界发展的趋势是“英法革命以还,唯民主义,已为政治之原则。
”所以中国必须实行唯民主义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惟国人欲采用此主义,必先了解此主义之内容。
内容维何?欧美政治学者诠释近世国家之通义曰:‘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非执政之私产也。
’易词言之,近世国家主义,乃民主的国家,非民奴的国家。
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也。
民奴国家,伪国家也,执政之私产也,以执政为主人,以国民为奴隶者也。
真国家者,牺牲个人一部分之权利,以保全国民之权利也。
伪国家者,牺牲全体国民之权利,以奉一人也。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就要破除奴性、提倡个性解放。
陈独秀像17、18世纪欧洲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一样,大声疾呼,要求个性解放。
他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发表文章《敬告青年》。
评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

作者: 杨荣华
出版物刊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31页
主题词: 陈独秀;托派;托洛茨基;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际行动;政治思想;
爱国主义者;国民党政府
摘要: <正> 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他病逝于四川江津)曾受到一阵子批判,对他批判最起劲的要算是康生,另加陈伯达.在他们的鼓噪下,什么“汉奸”、“日寇侦探”、“走狗卖国贼”等等大帽子遮天盖地而来.对于这种“批判”,当时就引起一些有正义感的人士不满.今天对这段历史仍有重新研讨的必要。
陈独秀评价(1)

陈独秀评价陈独秀(1879年-1942年),字公千,号一山,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独秀的思想主张理性、进步和民主,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陈独秀进行评价与分析。
一、思想家的标志陈独秀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民主主义:陈独秀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认为民主政治是解放人类的根本途径。
他强调人民权利的保障,主张实行普选制度,促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这种民主思想对于当时封建专制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观念。
2.科学思维:陈独秀崇尚科学思维,主张以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他倡导以理性和实证为基础,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陈独秀运用科学思维分析社会问题,提出种种解决方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文化自信:陈独秀强调文化自信,提倡融合中西文化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成果。
他认为,只有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现代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陈独秀对于文化自信的强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4.教育改革:陈独秀主张进行教育改革,提倡以科学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改革,才能够满足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陈独秀的影响力陈独秀的思想主张和政治活动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篇章,对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倡以科学、民主、新道德为核心价值观,呼吁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2.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张戌,刘庆炬(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摘要]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将科学与民主并重,把它们视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一剂良方。
为此,陈独秀阐释了科学的内涵,揭示了科学的价值,论证了发展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出了发展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这对重塑国民精神、开启民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陈独秀;科学;思想;精神[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14)06-0012-04关于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国内不少学者与郭颖颐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一书中的观点类似,多以“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为其定位,如:董士伟、程钢的论文《科学的权威与科学的局限———五四时期陈独秀科学观述评》,王奎正的《陈独秀的唯科学主义思想》,哈迎飞的《“以科学代宗教”与科学的“被宗教化”———论陈独秀的准宗教心态及其写作策略》等,这些文章多以“宗教化的科学思想”来定义陈独秀的思想,唯科学论思想严重,评价有偏颇之处。
而关于其思想变迁过程以及内涵,邓文金在《五四时期陈独秀科学思想论述》,胡旭华在《陈独秀的科学思想探析》、孙小金《岑独秀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徐亚东《陈独秀与胡适科学观之比较》、杜洋《论陈独秀的科学观》、刘友古《试论陈独秀的科学认识观》等文章中也有论述,但文章大多就历史谈历史,就思想谈思想,对于陈独秀这种科学思想变迁及内涵价值给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却少有论及。
笔者特撰写此篇文章,从科学内涵、科学价值以及历史影响方面来重新审视陈独秀的科学思想。
当西方的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面对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践踏蹂躏和蚕食鲸吞,中国先进分子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
率先而起的是中国的地主阶级先进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先进分子也企图从器物层面进行改造,学习西方,开展了洋务运动。
然而,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覆没宣告了单纯从器物层面进行改造是不足以救国图存的,是失败的。
历史在前进,国人进一步觉醒。
继之而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试图从制度层面改造中国,实现民族振兴。
然而孱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未能领导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走向成功,他们失败的教训却给后来人以宝贵的精神财富。
要想革命成功,必须唤醒民众。
要想改造中国社会,首先得从精神层面,改造国民性,要“新民”。
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陈独秀认为中国人要想走出蒙昧时代,社会要进化,则应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①他把推进科学与人权事业视为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两个重要条件。
而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在这一运动中不断阐发,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收稿日期]2014-04-21[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2013年科学研究项目(2013XJ02);安徽省高等学校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3A179)[作者简介]张戌(1982-),男,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党史研究。
刘庆炬(1974-),男,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①《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页。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2014年第6期第16卷(总第88期)No.6,2014General No.88,Vol.16第6期一、陈独秀对科学内涵的认识为高举科学的大旗,推进国民性改造,陈独秀对于何为科学进行了多次阐释。
从内涵上来看,陈独秀对于科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阐释。
首先,陈独秀将科学与迷信、想象作为相对的概念提出,倡导科学方法,尊崇科学精神,将提倡科学与批判传统结合起来。
他在《敬告青年》中将“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作为新青年的一个标准,并初步阐释了他对科学内涵的认识。
他认为科学就是“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①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其一,陈独秀坚持唯物主义原则,认为主观要符合客观,人的认识是主客观的统一;其二,陈独秀认为科学就是根据客观事物和现象,通过求证,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方法。
陈独秀这是受近代机械唯物论的影响,推崇以经验归纳为基础的,凭借感觉及经验的,带有实证原则特点的实证主义科学观。
他的这种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出现,一是受西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思潮的影响,二是对民国初年出现的尊孔复古的思潮抵制,为批判尊孔复古思潮,陈独秀认为判断和衡量事物或者观念能否合理存在的标准应当是实证原则和理性科学。
在陈独秀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过于超于客观事实本身,同时又没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只有凭空捏造而没有实际验证,所以成为了一种有想象而无科学的“古之遗”。
这里,陈独秀的目光是敏锐的犀利的。
维护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儒家学说的确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缺乏科学依据。
陈独秀以为,不论任何的事物与观念,在经过实证原则和理性科学的评判后对于社会没有益处,那么即使它为“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倡导,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②他号召且鼓励人们要敢于去怀疑所谓的天经地义,解放思想,打破旧观点旧思想,破除迷信,“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于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
”③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带有旧时代特征的道德、文艺、儒家学说等,都需要实证原则和理性科学,来检验他们是否能够存在。
因此,从中能够得出陈独秀提倡和推动的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方法,其核心是归纳和实证。
毫无疑问,这种科学方法坚持了唯物论,将提倡科学法则、尊崇科学精神与对封建文化的批判联系在一起,动摇了封建文化的哲学基础,这对于反对封建迷信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但遗憾的是,陈独秀对比中西文化,以人之长视己之短,推崇归纳和实证,轻视演绎推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有矫枉过正之嫌,容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因而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其次,陈独秀的科学思想既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也包相关学科的阐释。
他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士、农、工、商、医如果不懂科学,后果只能是愚昧无知,盲从迷信,浅薄暗弱,贻害无穷。
在他看来,阴阳五行学说是不科学的,许多士人缺乏科学常识,承袭旧说惑世诬民导致迷信盛行:农民不懂农业科技,因而不能掌握有效择种除虫的办法;工人没有科技知识,所以工业生产落后,商品短缺不得不仰赖进口;商不知科学,因此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无视长远利益;医生不知科学,就会既不解人的身体构造,又不从事药物成分性质的分析,至于细菌感染病毒的传播就越发不了解了;只知道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因袭古代的药方下药治病。
因此,他号召人们要学习科学知识,全社会要养成尊崇科学的风气。
除此之外,陈独秀还从学科层面对科学进行了分类,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阐释。
在1920年,陈独秀清楚地指出:科学应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科学为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为社会科学。
这时的陈独秀已经开始发展了其科学思想,将眼光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也发展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即由实证主义科学观发展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观。
随后,陈独秀的科学范围和重心曾发生过由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转变,他的科学思想越来越集中于哲学及人文社会科学。
他认为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必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他认识到“哲学其实是一种研究思想的学问”,“虽然不是收集各种科学结论所能拼凑成的东西,但是没有科学方法来研究、阐述的哲学,将成为一种怪物。
”④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因此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就离不开哲学。
与此同时,他认为自①《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页。
②《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4页。
③《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④《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4页。
张戌,刘庆炬: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13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16卷然科学的方法也可以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认为用自然科学途径方法,放在人和社会的研究上的社会科学才是体现了科学最大的功效。
在这里,陈独秀意识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将自然科学的某些研究方法引入社会科学领域未尝不是一种大胆而新颖的尝试,这不失为一种先进的治学理念。
但如果事事拘泥于某一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则无疑夸大了它的功能,忽视了各门学科的特性,违背科学原则,产生消极影响。
二、陈独秀对科学价值的阐述陈独秀要在全社会提倡科学,培育尊崇科学的风气,必然要对科学的价值和功能进行不遗余力的阐述。
他曾对欧洲近代文明进步的原因做过如是分析:“近代的欧洲能够强于其他他民族,科学的兴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功绩之大绝不在人权思想之下,二者就像车的两个轮子”。
他曾经将西方发达国家看成是现代化的典范,认为西方现代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民主与科学。
因此,借鉴西方,他将科学视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若想实现现代化,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受欺凌,就必须尊重和发展科学,达到改造中国的目的。
这应该是近代以来中国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的共识。
只是到五四时期,这种认识更加深刻。
陈独秀首先从物质技术层面肯定了科学价值。
他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对与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科学底发达和生产技术底进步,那时食物增加底速度,恐怕不是现在时代的人想象得到的”①“科学发达,生产技术也进步,人类食物底范围,自然有无限扩大底可能性”②。
这就是对科学技术对于物质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其次,陈独秀从精神文化的层面阐释了科学的价值与功能。
他坚信民主与科学可以扫除中国道德上、思想上、政治上、学术上的一切积弊与糟粕。
对比中西,陈独秀看到了西方科学技术进步的伟大力量。
但他更看重蕴含在自然科学里的科学方法,认为这是“发明真理的指南针”,是“进步轨道上惟一重要的工具”。
因此,“今欲学术兴,真理明,归纳论理之术,科学实证之法,其必代圣教而兴欤。
”③也就是说,陈独秀认识到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发现真理,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但他把科学的研究方法具简单地指向归纳与实证,显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具有片面性。
此外,陈独秀认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能够解决人生观的问题。
他指出“不用科学的方法从客观上潜心研究人事物质地分析,天天用冥想的方法从主观上来解决宇宙人生问题,亦终于造谣言说梦话而已。
”④显然,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支撑,用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有助于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
陈独秀还坚信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不仅能够改变社会,还能够解释历史和支配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