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和学者,他对悲剧美学的阐述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著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以及悲剧的美学原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戏剧形式展现的艺术形式,它以高尚的人物和悲惨的结局为特征。他强调悲剧的目的是触发观众的情感,特别是悲伤和恐惧。这种情感的引发是通过戏剧中的冲突和转折来实现的,这些冲突和转折使得故事更具有张力和吸引力。

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美学原则之一是“升华(catharsis)”,即

情感的净化和释放。他认为,通过观看悲剧,观众能够在情感上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并通过情感的释放来减轻自己内心的压力和紧张。这种情感的净化和释放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宣泄和充实的体验。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悲剧中的“命运”和“人性”的重要性。他认为,悲剧必须通过展示人类的命运和人性的弱点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悲剧中的主人公通常是高贵的人物,但他们也会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或过度自信而走向悲剧性的结局。这些人物的命运和错误展示了人类的脆弱性和局限性,使得观众能够从中获得教训和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对于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之后

的几个世纪中,许多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都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的启发。他的观点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悲剧,同时也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指导。至今,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仍然被广泛应用于戏剧、电影和文学创作中。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结尾。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

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这就是悲剧论的情节整一律。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 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对于情节的取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这些家族都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只有这样的艺术题材才能既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国家的王子的故事,《麦克白》写的也是争夺皇位,杀了国王这样的大事件。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效用是引起我们的怜悯,从而是心灵得到净化。最完美的悲剧取材于少数家庭的故事。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 。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都取决于他们的行动。悲剧人物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们犯

亚里士多德 美学

亚里士多德美学 亚里士多德美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和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亚里士多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艺术和审美。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研究主要包括戏剧、诗歌和音乐等方面。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模仿现实世界,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生活的本质和真实。他提出了“模仿论”(mimesis)的概念,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模仿。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现实世界。 在戏剧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论”。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引起观众悲伤和恐惧的艺术形式。悲剧中的主人公经历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和悲剧性的结局,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震撼。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激发观众的情感,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和净化。 在诗歌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诗歌的种类”。他将诗歌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种。史诗是对英雄事迹的叙述,抒情诗是表达

个人情感和感受,戏剧则是通过对话和表演来呈现故事情节。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种类的诗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每种诗歌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 在音乐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表达情感和感受的艺术形式。他提出了“音乐的模仿论”,即音乐通过声音的组合和节奏来模仿情感和感受。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具有治疗和舒缓情绪的作用,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除了对艺术形式的研究,亚里士多德还关注美的本质和标准。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仅仅是主观的感受。他提出了“美的标准”的概念,即美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来确定。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标准包括对称、和谐和适度等方面的要求。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强调艺术作品的模仿和表现力,以及美的客观存在和标准。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教育和美学研究中。

从悲剧美学角度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王秀梅 内容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全面阐释了他的悲剧观,从悲剧的本质、模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到悲剧的成分、性质、分类,再到有关悲剧的评价标准问题。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模仿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十分全面、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悲剧观。 《诗学》谈到了悲剧的本质、模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和悲剧的成分、性质、分类,并且较全面地探讨了有关悲剧的评价标准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就是模仿,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目的是引起人的恐惧或怜悯,净化人的思想。 实际上,“悲剧”之“悲”在希腊语中是“严肃”的意思,与“喜剧”的诙谐、滑稽相对。“摹仿”说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文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其悲剧观的理论基础。 “完整”和“有一定长度”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他认为美应具有整一性,既不单一也不多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美的事物应有一定体积,体积又有一定的大小。所以,悲剧,作为一种能给人带来“特殊的快感和愉悦”即美的享受的文学样式,也应该是完整的,有一定体积的。这“一定体积”表现在悲剧上就是“一定长度”(“一定”指易于记忆为限,一般是太阳运行一周,即一天,一个白天,7-15个小时)。这里所谓的“完整”就是指事件要有头、有尾、有身。这里“有头”的“头”指的是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有尾”的“尾”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有身”的“身”,指悲剧之承前启后者。 “摹仿”要再现生活,离不开媒介。悲剧从史诗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每出现一个新的成分,诗人们就加以促进,经过许多演变,悲剧才具有了它自身的性质”,因此,悲剧还有许多史诗没有的独特东西。这媒介包括“节奏”、“歌曲”和“韵文”。“节奏”主要指“六音步长短短格(即扬抑抑格,又名英雄格)”,“节奏”和“韵文”合称“言词”——已然是悲剧成分之一了。 悲剧模仿对象不似史诗那样是“已发生的”、“个别的事”,而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虚构出来的“可能发生的”、“带有普遍性”的事。更进一步,亚里士多德还说:“如果是意外的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这样的事件比自然发生,即偶然发生的事件,更为惊人”。亚里士多德顺道承认了文学的虚构性,还夸荷马把谎话说得圆,并推荐似是而非的判断法则,这些说法跟后来人的“文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提法类似。 摹仿的主要人物要“既不太好,也不太坏”,——太好的人有好结局和太坏的人罪有应得同样会引起人们的快感;太好的人进入逆境和太坏的人获得好结局一样令人厌恶,所以“悲剧的主角乃是一个有很值得重视的地位和高尚性格的人,偶然遭受某种失误而不得为他的行动承担无奈何的后果”。 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个悲剧艺术的成分有六个——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具体来说,“性格”和“思想”使人物具有某种道德品质,道德决定人物的行动,行动决定人物事业的成败;“情节”指主要情节,也称“布局”,有简单、复杂之分,简单即按照规定的限度连续进行,整一不变,复杂指通过“发现”或“突转”来抵达结局。 六个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模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幸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所以,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和形象依次位居其下。 很显然,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情节的作用,这一点和他的形而上的哲学观点不无关系,形式的地位竟高于内容。但他对“形象”的理解是很单薄的;“形象”在他眼中只是一些面具和服饰,而非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行动的人!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doc

皖西学院 课题论文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悲剧的“灵魂”,情节的净化 姓名: 学号: 系别: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摘要: 《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表达了对艺术及悲剧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而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由于史诗,因为——除了别的原因外——它能比史诗更好地实现严肃诗歌的功效和目的①。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说明了决定悲剧性质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并指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和“灵魂”②。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出情节的重要性,并多次提到一个词“卡塔西斯”。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二类主张宣泄说。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是主张净化说的,他也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但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有宣泄的意思。本文在净化说方面,以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为据。作为悲剧的“灵魂”——情节,从它的编制、设计,引发读者的怜悯和恐惧。使读者得到净化和宣泄,感受到悲剧美。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过“《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③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情节净化

一、悲剧的定义 要了解悲剧,首先就要明确悲剧的起源。西方的悲剧艺术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它起源于古希腊人每年秋季举行的祭祀酒神的歌舞表演,及“酒神送”。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悲剧“是从即兴表演发展而来的,悲剧起源于狄苏朗伯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④ 看到悲剧二字,第一反应就是悲惨的剧目。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悲剧并非指结局的悲惨,而是指严肃剧。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⑤。而后人也大都认同这个定义,并延续至今。 鲁迅先生曾说过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写到“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⑥。那么首先,悲剧要表现出“价值”让人感受到美好,而后再进行毁灭,令这种美好破灭。让人产生怜悯,让情感得以宣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体会到悲剧所带给人的独特美感。古往今来,无数学者都在研究悲剧美学,探索悲剧所能给人带来的美学感受。悲剧究竟如何归类,有何作用,能给人带来怎样的情感寄托、宣泄以及净化,都是众多学者一直在探讨研究的话题。作为美学范畴或妹的特殊表现形态的悲剧,一颗称为悲、悲剧性或悲剧美。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在古典悲剧美学方面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在古典悲剧美学方面的比较 【摘要】: 悲剧,就其外延来看既可以指现实中的苦难事件,也可以是一种具体的艺术体裁,而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它指的又是体现在二者之中的审美意味。,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理论上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他在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准确和完整的解释;在他之后,只有黑格尔作出具有独创性意义的理论突破,他在悲剧的性质方面运用辩证法说明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在西方美学史上,悲剧一直受到很高的重视,被称作崇高的诗。亚理士多德《诗学》中主要就是讨论悲剧的。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就是亚里士多德悲剧效果理论的简单表达,也即“净化说”。能“引起怜悯与恐惧”的情形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首先指出了三 种不能。引起怜悯与恐惧”而人们又有可能会不自觉地采用的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极好的没有缺点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写道德上毫无瑕疵的好人有顺境转入逆境不易达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容易使人产生反感。因为既然无可挑剔的好人都会遭受无情命运的捉弄,遑论普通人乎?这种情形引起的不是怜悯与恐惧之情,而是深深的绝望与无奈:连最好的人都不免遭受厄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的普通观众遭受厄运就简直是一定的了,只是或早或晚而 已。这种情形达不到鼓励普通人修身养性的目的。第二种情形是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这不仅起不到警示世人的目的,反而容易使人误解,认为个人品行与命运毫无关系,即使罪大恶极之辈也一样可以善终。这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当然存在,但作为艺术作品,描写这种情形就有违教化的目的。这种情形引起的不是怜悯与恐惧之情,而是侥幸与得过且过的感觉:既然坏人不仅得不到惩罚,而且处境越来越好,有什么理Fh说服自己去克服道德的缺陷,努 力做个好人昵?第三种情形是极坏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极坏的人遭受厄运是理所应当的,他们由顺境转入逆境引不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引起的只是如释重负的感觉:罪有应得,恶人终于得到了惩罚。亚里士多德中意的情形是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他们是比一般人好的人,没有道德上的缺陷;他们不是最好的人,他们会犯错误。因为他们是比一般人好的人,他们遭受厄运就会引起观众的的怜悯之情,他们本不应遭受此种厄运;因为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会犯错误,他们因所犯的错误而遭受厄运就会引起恐惧之情,观众作为普通人也会犯类似的错误。“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o能对一个不应遭受厄运的人遭受厄运的处境产生怜悯之情是道德感的体现,能对一个和自身一样的普通人的险恶处境产生恐惧之情是切身感的体现。道德感和切身感要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观众是有自我反省能力和意愿的、认同基本道德规范的人。亚里士多德反对此种情形,认同彼种情形,正是源于对观众心理的准确把握。怜悯和恐惧不是悲剧的目的,悲剧的目的是“净化”。“有些人受宗教狂热支配时,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一种治疗和净化。这种情形当然也适应于受怜悯、恐惧以及其他类似情绪影响的人。”。这种净化是在一种不强不弱的状态,一种平心静气

悲剧的名词解释美学概论

悲剧的名词解释美学概论 在美学领域中,悲剧被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意义和特点,能够引起人们深思和共鸣。然而,对于悲剧的定义常常有一定的争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解释和探讨。 悲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的定义。亚 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展示英雄人物在命运和道德困境中的斗争来引起观众怜悯和恐惧的戏剧形式。悲剧的主人公通常有卓越的品德和地位,但最终由于某种悲剧性的弱点或错误而走向毁灭。悲剧所传递的是一种深刻的真理和智慧,它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生的脆弱性和无常性。 然而,悲剧的概念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扩展和演变。例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提 出了“悲剧的诞生”的理论,他认为悲剧的产生源于人类内在的冲突和欲望。尼采认为,悲剧是一种表达人的本性,特别是那些被社会压抑和禁止的欲望的方式。通过悲剧,人们可以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和宣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社会。 除了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的看法外,还有其他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悲剧解释。 例如,法国文艺评论家布雷托尼认为,悲剧是对人类悲剧性经验的艺术再现,通过展示人类的苦难和痛苦,激发观众的共鸣和同情心。另外,英国文学评论家弗洛伊德则将悲剧与潜意识和心灵深处的冲突联系在一起,认为悲剧可以帮助人们面对内心的困扰和挣扎。 除了理论上的解释,悲剧在实践中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从古希腊戏剧 到莎士比亚的作品,再到现代的电影和戏剧,悲剧一直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占据重要位置。悲剧的情节和主题可以涉及到爱情、背叛、权力、道德等方面,通过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纠结性,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另外,悲剧也常常与美感和审美经验联系在一起。观看悲剧作品时,人们往往 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尽管悲剧所展示的是人类的苦难和悲伤,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对最早对悲剧进行关注的作家,是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 1、悲剧的含义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喜剧高于史诗和讽刺诗,而悲剧又高于喜剧。 2、情节中心说 (1)悲剧情节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六个成分即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歌曲。 摹仿的媒介是言词和歌曲,摹仿的方式是形象,摹仿的对象是情节、性格和思想。其中情节和性格两个因素最为重要,情节又更胜于性格,原因如下: 第一,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模仿的对象决定的,在他看来,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表演的目的不是为了刻画性格,而是为了表现行动才附带表现性格。 第二,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的目的决定的。悲剧的目的在于引起怜悯与忍惧之情,要达到效果,关键是组织情节。 第三,情节包括三大成分即突转,发现,苦难。这三个部分是决定悲剧情节简单或复杂的基本条件,突转是指剧情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发现是主人公由不知到知的省悟或顿悟;苦难是毁灭或痛苦的行为,如死亡、受伤等。其中在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突转和发现。 ·在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忽视了人物性格对观众的影响。 (2)人物性格 在人物性格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性格特点一般是善良,合适,相似,一致。 3、情节整一性原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情节整一性原则是其对于悲剧的布局即悲剧形式上的要求 (1)情节完整: 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引起他事发生)、有身(承前启后)、有尾(上承某事)。剧情安排必须体现事件内在的有机联系,必须反映行动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随便起讼,应并然有序。 (2)情节有适当长度: 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情节也应有适当的长度——以能被不费事地记住为宜。在长度方面,悲剧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稍长于此的时间内。即既要有相当规模,又应该便于记忆。 (3)情节统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诗里,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就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一个事物在整体中的出现与否都会引起显著的差异,甚至使整体松裂和脱节. 作为形式的情节整一原则为作为内容的情节中心原则服务 (4)意义: 1.意味着一部文学作品是由诸多成分构成的统一体,因而可以把它当做一个不受外在因素 干扰的整体来加以解读,为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范例。 2.意味着文学作品是一个具有自身价值系统的客体,对它的评价必须着眼于其内在的组织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定义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定义西方的悲剧有着悠久的历史。 与我们日常理解的“悲剧”“喜剧”不同,古希腊的悲剧是一种演出 形式,最早起源于“酒神颂”,古希腊人每年秋天都要在酒神祭祀上进行 歌舞表演,祭祀者组成合唱队,唱诵酒神传说。 后来增加了演员,与合唱队问答,演出内容也扩大到了其他神祇故事。 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对这个形式进行了变革,增加了演员 数量,减少了抒情和叙事部分,开始塑造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 写了《安提戈涅》(备受黑格尔称赞)和《俄狄浦斯王》的索福克勒 斯进一步扩展了这个形式,让合唱队也参与了戏剧冲突,由此悲剧的形式 臻于完善。 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进行了总结,形成了最早的悲剧理论,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悲剧和史诗,对后来的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一个定义。 这是西方文学和艺术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按照这个定义,悲 剧要有完整的情节,片段类的小品不是悲剧;要有音乐和语言,只有音乐,比如交响乐,也不是悲剧;要用行动表达人物,只有叙述、旁白的剧也不算。 悲剧有几个要素,情节、人物、思想、对话、音乐、场景。 在这些要素里,最重要的是情节。

悲剧是对人物行动的模仿,目的不是模仿人物品质和性格,在于组织 情节,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要表现行动,就要有完整的情节。 情节必须排除偶然的,不合理的东西,才能表现事物发展的必然。 今天国产影视作品的情节一向是短板,不少作品演员演技过关,服化 道精致,造景什么的都不错,但就是败在情节上。 导演不会讲故事,导致作品像PPT,就算每一帧截图都美如画,也不 能称之为好的作品。 通过完整的情节模仿人物的行动,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引起怜悯、 恐惧,净化情感。 “净化”是个很有争议的说法,对这个古希腊词汇如何翻译众说纷纭,有人提出“宣泄”,也有人认为是“陶冶”。 朱光潜在认为,“净化”的含义是一种无害的快感。 其实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就是悲剧引起的情感,仿佛让人得到了 一次治疗。有些人在宗教场合,例如听到佛歌或者唱诗班的歌,好像经受 了一次洗礼,那种特殊的精神体验,就类似“净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快感不应是偶然的,是一种复合的快感,夹 杂着痛感,但最终是无害的。这有点像今天我们看恐怖片的感觉,影片中 的恐怖虽然引起人们惊惧,但在现实生活中是无害的,最终人们得到的是 一种“爽”感。 这种净化对情节有着很高的要求,亚里士多德反对机械降神来解决戏 剧冲突,这样做既情节缺乏自然性,也无法让观众产生怜悯与恐惧。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观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历史地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3—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生于三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之后,悲剧艺术十分繁荣的的时代。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在总结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中,从第六节到第十九节,都是在讨论悲剧。《诗学》通过悲剧与史诗、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比较肯定了悲剧的创作过程,对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的结构原则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尊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1)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他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欢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苏格拉底也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地。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她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2)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辨而优于悲剧。史诗只是通过叙述,“无需身姿的图解”,(3)对于有教养的哲学家、老人,史诗的曼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直观的,而是通过特指的概念产生想象,这更类似于哲学家的抽象思辨,柏拉图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比起世界上目前流行的任何其他方式都要好得多。”(4)此外,悲剧大多取材于史诗,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为满足观众的感伤癖专门挑选那些灾祸来写,悲剧诗人的罪过正在于此。因此,对于史诗,柏拉图认为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歌符合理性,受理想国欢迎,而悲剧则不然,完全不被理想国所接受。柏拉图认为如果在他的理想国里上演悲剧,会败坏公民的道德,所以他将悲剧诗人驱逐出理想国,防止他们把公民教导成脆弱、畏惧和怯弱的人。 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写成《诗学》为诗人辩护,这在当时是非同凡响的。亚里士多德追溯悲剧的起源,第一次给悲剧下了定义,分析了悲剧的成分要素,总结了创作悲剧的经验得失,确立了审美标准,他的悲剧理论可以说确立了两千年来悲剧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悲剧的定义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观照(以曹禺的《雷雨》为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5)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有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学作品《雷雨》,从悲剧的情节、悲剧人物的性格两方面展开进一步阐述。 (一)悲剧的情节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6)这些家族都是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喜剧理论之宇文皓月创作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 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分歧的解释。 《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赋性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喜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喜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喜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论述。他提出了喜剧史上第一个喜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喜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取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

多德还给喜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喜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 曹禺和《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雷雨》是曹禺用5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展示了一幕人生大喜剧,是命运对人残暴的作弄。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迸发。《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这种强烈的喜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喜剧以及喜剧效果。《雷雨》是四幕剧,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让三十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到一天发生并结束。周朴园从外地回到家里,鲁侍萍因为女儿的原因再次来到周家,两人因此而再次相遇,他们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曝光。当年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势的女子而逼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这样没有人性的开始造成30年后父子不相识反而成为仇人,还使得同父异母的兄妹相恋。当残暴的现实被披露时,必定发生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 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 《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 《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 曹禺和《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雷雨》是曹禺用5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悲剧以及悲剧效果。 《雷雨》是四幕剧,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让三十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到一天发生并结束。周朴园从外地回到家里,鲁侍萍因为女儿的原因再次来到周家,两人因此而再次相遇,他们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曝光。当年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势的女子而逼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这样没有人性的开始造成30年后父子不相识反而成为仇人,还使得同父异母的兄妹相恋。当残酷的现实被披露时,必然产生震撼性的戏剧效果,最终剧中人物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成了实实在在的悲剧。同时也说明了,悲剧不一定要亚里士多德说的五幕剧才能称之为悲剧并产生悲剧效果。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功能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功能 摘要:就现有流传的《诗学》的版本内容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重点介绍了史诗和悲剧,其中“悲剧”更是他这部著作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的提出,其源头便可追溯到《诗学》。本文主要是对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悲剧的功能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对《诗学》 中悲剧的理解。 关键词:诗学;悲剧;功能 一、喜剧、史诗与悲剧 由于《诗学》存在散佚,第一卷中谈及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这局 部内容可能就在第二卷,遗憾的是此卷已经丧失,我们无从查看。就现有 文本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二章中将艺术作品中的人和现实中的 人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是不同的。其中,喜剧的目的是表现比当下的人更 坏的人[1]。相比悲剧,喜剧的艺术效果并不能使人们产生“恐惧”与 “怜悯”,从而获得“同情”。那种品格上“较好的人和较坏的人得到相 反的结局”[1]20的双重结构所产生的“突转”才是喜剧能够给人带来的 快感。然而,无论是从逻辑的角度亦或是从情感、道德的角度来看,悲剧 在给人带来“恐惧与怜悯”方面都更胜一筹。 其次,就悲剧和史诗的比较来看,“诗人和历史学家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韵文写作;希罗多德的著作被改写成韵文后仍然还是历史著作,不管有无韵文均是如此。两者真正的区别在于:一个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另一个谈论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诗歌比历史更富有哲理,更为严肃。诗人更多地说及普遍,而历史记载特殊。所谓普遍是指某类人多半或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说或做某种类型的话或事。”[1]35—39用韵的不同和论述对象的差异 都充分表达在史诗和悲剧的比照上,相比史诗悲剧在论述对象方面那么更为全面和深刻,因此较史诗略胜一筹。“因此,称前者为诗人是适宜的,

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中的悲剧色彩

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中的悲剧色彩 悲剧在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乃至整个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下是搜集的一篇关于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中的悲剧色彩探究的,供大家阅读借鉴。 悲剧(Tragoidia),字面意思为“山羊歌”[1]248.各家解释不一,归纳起来大约有这样儿种意思:“(一)比赛的奖品是山羊,(二)演出时歌队圉绕着作为祭品的山羊,(三)歌队由扮作山羊的萨图罗斯组成。”[1]248总之,与艺术表演中的歌队和山羊分不开。 悲剧作为一种典型的艺术形式大概产生在公元前五、六世纪的雅典,闻名于世的悲剧作者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都活跃在这一时期。在哲学领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出于自身体系的需要,赋予悲剧以不同的地位。长期以来,学界都将他们的悲剧观乃至文艺观看作是不同乃至截然对立的。但笔者认为,从表面看,柏、亚二氏在悲剧问题上态度迥异,但这只是他们认识论上差异所致;在最深处,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彻底摆脱柏拉图的影响,毋宁是一种温情的超越与人学的归趋。 一、悲剧在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中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论述集中在《诗学》里,这里先检讨《诗学》的经典化历程,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亚氏悲剧观的接受情况。《诗学》被看成亚里士多德未经正式发表的着作,学界一般认为它还有一个散轶了的讨论喜剧的部分。和《形而上学》、《物理学》、《工具论》以及《尼各马可伦理学》比较起来,它较晚进入学者们的视界。长期以来,它和《修辞学》一起被当作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组成部分,连贺拉斯、维吉尔这样的文艺理论家和诗人都没有阅读过它,当时学者们其至混淆了它和贺拉斯的《诗艺》。然而,15世纪文艺复兴之时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先是G•瓦拉提供拉丁译本,罗伯泰罗是首先撰写《诗学》评论的意大利学者,其《亚里士多德诗艺诠解》在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接着朗巴第和马吉分别发表关于它的研究着作,意大利着名文艺思想家卡斯泰尔维特罗就是用意大利语撰写《诗学》评论的笫一人,并且就其中的某些观点大胆地提出反驳。罗伯泰、明托诺和斯伽里格等其他的意大利学者也就其中一些重要观点投入研究。随后法译本、希腊本和拉丁本纷纷岀现,其至德国莱辛的《汉堡剧评》也深受其影响。从《诗学》的经典化过程,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个个事实: 《诗学》开始进入学者们的视域主要在文艺复兴时期,并且以意大利学者的翻译和研究为主。我们知道,文艺复兴借着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形式,高扬被中世纪所窒息了的人性因子,在这样一种语境下,人自身价值不可能不成为学者们筛选、剔除文艺作品和学术着作的依据。《诗学》在这时被发现出来,正好说明了其自身已具备丰厚的人文内蕴。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学号:13121230 姓名:成李英 内容摘要: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著作中,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本文主要是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对悲剧的定义展开探索。主要通过介绍亚里士多德悲剧论产生的背景,分析其悲剧论主要集中的《诗学》的文化审美内涵,及对“卡塔西斯”作用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后,在探讨今天社会中应该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关键字:亚里士多德悲剧论卡塔西斯当代审视 引文: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同时也是逻辑学的创始人。在人类的历史上,他第一个系统论述了西方哲学,从而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直到今天,悲剧评论家和学生们仍然十分关注他在《诗学》中阐释的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在2000多年前他就认识到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艺术模仿的就是本质的东西,不是柏拉图所说的表象;在于他不但给出了文艺理论史上的第一部最有价值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还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悲剧:给出悲剧定义,列出悲剧六要素,讨论悲剧的怜悯和恐惧的感情,提出悲剧的布局方式等等。 正文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它们只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 在柏拉图认为史诗比悲剧优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哥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爱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尼采也曾严肃地指出:悲剧属于献媚艺术之列,它只描写娱乐之事,不描写有用之事。苏哥拉底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还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的。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它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在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辩而优于悲剧。史诗只是通过叙述,“无需身资的图解”,对于有教养的哲学家、老人,史诗的曼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直观的,而是通过特指的概念产生想象,这更类似于哲学家的抽象思辩,柏拉图认为这种思考方式“比起世界上目前流行的任何其他方式,都要好得多”。此外,悲剧大多取材于史诗,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为满足观众的感伤癖专门挑选那些灾祸来写,悲剧诗人的罪过正在于此。“诗人要餍足的正是这种自然倾向,这种感伤癖……因为我们如果拿旁人的灾祸来滋养自己的哀怜癖就不易控制了”。因此,对于史诗,柏拉图认为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歌符合理性,受理想国欢迎,而悲剧则不然,完全不被理想国所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阐释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阐释 ——以古希腊戏剧为参照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和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学》是西方美学和哲学史上最宝贵的一份遗产。西方的悲剧学说主要起源于古希腊,而古希腊的悲剧学说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中,他《诗学》中的悲剧论影响了西方悲剧学的发展和演变,为西方“悲剧”这个范畴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剖析悲剧的艺术特征、构成要素、审美意义和价值, 在论悲剧中展开他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悲剧;行动;怜悯;恐惧; 引语: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这样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 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具有一定的意义;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理解的悲剧有以下五点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表征:(1)悲剧是严肃剧,模仿严肃的行动,高尚的人的行动。这点跟史诗很相近,但不同于喜剧。 (2)悲剧通过剧中人物动作模仿对象,具有完整、统一、有确定长度的情节结构。这点不同于情节多元化、篇幅很长的史诗.(3)悲剧使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形式, 包括有韵律、节奏的对话和歌曲,伴随人物行动,以综合的表现手段造成特殊的艺术形式。(4)悲剧不是颂诗,不是平直赞颂高尚人物和善的行为,它表现好人经历坎坷命运、痛苦磨难。这类突发事变引发怜悯与恐惧,体味悲壮和崇高。(5)悲剧的目的是净化情感、陶冶人的品性。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深刻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 一、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首先,它是对一个行动的模仿。悲剧不同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它模仿的不是某一种姿态、颜色或声音而是人的行动。当然,行动是包含姿态、颜色或声音的,不过它们仅作为一种表征附在行动上用以说明或渲染某种行动,也就是说,它们只是行动的附着,并不是悲剧要真正模仿的,而悲剧真正模仿的是行动。因此,这样的模仿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特点,它以直观的形式刺激人们的感官,而不像其它艺术需要通过暗示诉诸于人们想象的东西。一般情况下,悲剧排斥遥远的、朦胧的、空幻的东西,即使是模仿神灵,当让他架着七彩云出现在观众面前,也需要把它打扮成观众的感官所能直接感受的样子。比如宙斯出现时天空中就会伴着闪电雷雨,而宙斯有时以羊的面貌出现,有时以牛的样子出现,不管是以什么样子来呈现,都是观众所熟悉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其次,悲剧是对一个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并非任何行动都是完整的、只有有一定长度的行动才能够成为悲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到所谓完整:就是一件事情有开头、中间和结尾。这样的模式才可以以看出其中的因果联系;所谓有一定长度:即不可太短,一下子就看到了结局,同时也不可太长,使观众总也看不到结局而着急。过于微小或庞大的东西都不能产生美感。悲剧的长度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方面是悲剧本身,就其本身来说,其长度只要容许事件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述评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和先哲们迥然不同,他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范畴,并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从戏剧的历史来源来看,德国最早发明“戏剧学”这个词汇,而中国的戏剧学研究始于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戏剧的本质在于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关系,戏剧从诗中的分离以及戏剧的综合性决定了其集体性,《诗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诗学》全书而言,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分析与比较主要集中在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对于《诗学》的结构一般采用六分说,即《诗学》现存26章,按内容可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第二部分(第4-5章)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的发展;第三部分(第6-22章)详细地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最后讨论了悲剧的写作和风格等;第四部分(第23-24章)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第25章)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第26章)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另外也有五分说和三分说,三分说相对于六分说以及五分说而言更显得简洁清晰,第一部分 (第1-5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由于对象不同(好人或坏人)媒介不同(颜色、声音、节奏、语言或音调)、方式不同(叙述或表演),也就形成艺术之间的差异;第二部分(第6-22章)分析了悲剧的定义及其特点第三部(第23-26章)分析了悲剧与史诗的异同。在本书中亚里士多德详细论述了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本次论文参照了罗念森的诗学文本,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借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