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训练(部编版)

《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解析版)

【2021·辽宁辽阳、本溪、铁岭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陋室铭》)

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

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___________;(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

【答案】

1.B

2.(1)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

3.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5.家国之思;自然之乐。

【分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一:全,都/数量词,一;

B.之:助词,的/助词,的;

C.是:这/判断词,是;

D.折:折断/曲折;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俱,都;绝,消失。

(2)重点字词:皆,都;雪,积雪;见,看见。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愉快地吃饱,然后画一幅雪景图,以寄给高僧欣赏。故可断句为: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根据“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的意思“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分析,符合“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要求。据此回答即可。5.本题考查文本表达情感。甲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据此得出答案:家国之思(故国之思等)。乙文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据此得出答案:自然之乐。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

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之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2021·四川泸州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快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西:向西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限:限制

8.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结构严谨,作者用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

B.乙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

C.丙文叙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壮美景象。

D.三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两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答案】

6.C

7.D

8.D

9.(1)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分析】

6.考查断句。这段的大意是: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语法提示,找句末语气词和名词,名词一般做主语或宾语,在句首或句末。此题:云:句末语气助词。磴:石级,名词,做主语;苍山,名词,做主语。根据内容和语法点可断句: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故选C。

7.考查重点词语含义。ABC正确;

D.有误,此句意思: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故选D。

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C正确。

D.有误。甲文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没有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乙文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故选D。

9.考查翻译。

(1)长啸:拉长声音鸣叫;属引:连续不断。凄异:凄惨悲凉。响:回声;哀转久绝:悲哀婉转,猿鸣声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转:通“啭”鸣叫。

(2)回视:回头看;或得日:有的被日光照着;或否:有的没有照着。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色。驳:杂。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丙】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

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2020·山东省德州市中考真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

..

2.划线句子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

【答案】

1.(1)消失(2)白汽弥漫的样子

2.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2.本题考查描写赏析。(1)翻译: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2)赏析。这里抓住了天、云、山、水、长堤、湖心亭、小舟、小舟中的人等景物进行描写,没

有使用修辞和华丽的词语,这是白描手法。景物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在描写,整个画面的色彩只有黑白两色,天、云、山、水是白色,长堤、湖心亭、小舟及人是黑色,构成了一幅静谧、辽远的水墨画。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019年山西省中考题】

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 8-11 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2 分)

(1)浅草才能没.马蹄

(2)天与.云与山与水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是.日更定矣明辨是.非

B.见余大喜.曰喜.出望外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具匠心

D.余.一小舟不遗余.力

10. 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3 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1. 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4 分)

【答案】

8.(1)mò (2)yǔ

9. B

10.(1)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1.白乐天春日(或“初春”“春季”等)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解析】

8.(1)“没”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读为 méi 时:①无,如没有,没用;②不曾,未,如没来过;③不够,不如,如汽车没飞机快。读音为 mò时:①(人或物)向下沉,如沉没,没入水;②漫过,高过,如淹没;③隐藏,消失,如埋没,没落;④财物收归公有或被私人侵吞,如没收。

本句诗的含义为: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故读音为 mò。

(2)“与”也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读音为 yǔ时:①和,跟,如与虎谋皮;②给,如赠与;③交往,友好,如相与;④赞助,赞许,如与人为善。读音为 yù时,表示参加,如参与。读音为 yú时,同“欤”。本句诗的含义为: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故读音为 yǔ。

9.本题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理解。

A.是:代词,这;正确

B.喜:都是高兴的意思

C.别:辞别,离开;另外的

D.余:我;剩下来的,多出来的

10.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1)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俱:都。绝:消失。

句子译为: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

痴似:痴于,痴迷。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句子译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1.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对这两首古诗的主题的理解。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对称。所以和冬夜相对应的,再结合钱塘湖春行的写作背景,所以上联的空缺处可以填:春日、初春、春季等词;下联中的空缺处与“赏美景”相对应,再结合湖心亭看雪的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所以填遇知音、思故国、寄幽思等都可以。

【2019年云南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拏,又作“挐”。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6.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3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4.(2分)(1)下雪(2)勉强、尽力

15.(4分)(1)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16.(3分)使用白描手法。(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2分)

17.(3分)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2分)

【解析】

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结合句子的意思回答即可。注意(1)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下雪。(2)古今异义,解释为:勉强、尽力。

15.考查句子的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和特殊用法的字词。(2)注意译出反问的语气。

16.考查白描手法的运用。从白描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但勾勒出雪景图的素洁淡雅的美妙境界入手分析即可。

17.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对山水的痴迷,和不同俗流的生活方式,以及高雅的雅趣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一网打尽(含2019)+答案解析(含2019)

《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阅读真题答案及解析 一、(2019年云南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拏,又作“挐”。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6.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3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4.(2分)(1)下雪(2)勉强、尽力 15.(4分)(1)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16.(3分)使用白描手法。(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2分) 17.(3分)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2分) 【解析】 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结合句子的意思回答即可。注意(1)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下雪。(2)古今异义,解释为:勉强、尽力。 15.考查句子的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和特殊用法的字词。(2)注意译出反问的语气。 16.考查白描手法的运用。从白描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但勾勒出雪景图的素洁淡雅的美妙境界入手分析即可。 17.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对山水的痴迷,和不同俗流的生活方式,以及高雅的雅趣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二、(2019年山西省中考题) 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 8-11 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一网打尽(含2019)+答案解析(含2019)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一网打尽(含 2019)+答案解析(含2019) XXX《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阅读真题答案及解析 一、(2019年云南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湖心亭看雪 XXX XXX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XXX注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XXX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XXX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拏,又作“挐”。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1)大雪三日。雪: (2)XXX三大白而别。强: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6.请简要分析上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3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XXX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4.(2分)(1)下雪(2)勉强、尽力 15.(4分)(1)我划着一艘划子,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去湖心亭赏雪。(2)湖中哪能还有如许的人呢? 16.(3分)使用白描手法。(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2分) 17.(3分)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2分) 【解析】

《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4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

《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截至2020年)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上下一.白()(2)从武林门而西.() (3)即.棹小舟入湖()(4)取道……石径塘而归.()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湖心亭看雪》(解析版)

专题20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湖心亭看雪》(解析版)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⑵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⑴[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 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⑵[拏]撑(船)。 ⑶[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⑷[拥]裹、围。 ⑸[毳]鸟兽的细毛。 ⑹[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⑺[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⑻[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⑼[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⑽[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⑾[焉得]哪能。 ⑿[更]还。 ⒀[三大白]三大杯酒。 ⒁[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⒂[客此]客居此地。 ⒃[舟子]船夫。 ⒄[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答案】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⑵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答案】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⑶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案】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⑷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⑸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答案】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⑹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 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答案】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1.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2.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3.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即“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有的本不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2023年文言文中考一轮复习课课过关练第三篇《湖心亭看雪》学案(解析版)

第三篇——湖心亭看雪 知识梳理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的散文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成就较高。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文体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作品梗概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消极避居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便选自《陶庵梦忆》 写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是张岱于明亡后避

居深山所做,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主题概述 本文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描绘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的遇人之乐,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 课文内容概说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文章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字音字形 崇祯(zhēn) 拏( ná )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 铺毡(zhān) 喃(nán)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图谱+真题训练)

《湖心亭看雪》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重点字词: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拏(n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此:客居此地。 重点句子: 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课内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日更定矣不知木兰是.女郎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苍颜白.发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D.是金陵人,客.此客.问元方 (2)把“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往事,写出了大雪后西湖之美,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悲。 B.此文融情于叙事写景中,运用白描勾勒出景物、人物,形神兼备,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味。 C.作者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人的渺小与天地的广阔进行对比,充满了画面感。 D.作者以舟子之语来收束全文,似赞似爱,实嗔实怪,着力表现出舟子对“痴”人的不理解。 【答案】(1)C (2)(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D

05《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一)(2021·辽宁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 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陋室铭》) 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 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___________;【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 【答案】1.B 2.(1)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

《湖心亭看雪》考题训练 (原卷版)中考真题+模拟原题 2024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

2024中考语文 课内文言文专项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模拟原题(原卷版) 【2023·广东深圳·模拟预测】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①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①,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②晚乃步出城东,鬻②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③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④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节选自苏轼《记游定慧院》) 【注释】①悲风晓月:指凄厉悲凉之声。②鬻(yù):此处指“买”。③瀹(yuè):浸渍。④何氏:指何圣可;韩氏:指韩毅甫。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居处修洁 呼尔而. 与之(《鱼我所欲也》) B .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 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C .意者谓可以.注清泉 是以.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也(《出师表》) D .其名.为甚酥 名. 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初中语文】2022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湖心亭看雪(张岱)

文言文答题技巧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之《湖心亭看雪》翻译及重点词汇梳理

九上语文课内文言文之《湖心亭看雪》翻 译及重点词汇梳理 11.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崇祯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3)矣,余(4)挐(5)一小舟,拥(6)毳衣炉火(7),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0)、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1),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拉余同饮。余强饮(13)三大白(14)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

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说相公(18)痴,更有痴似(19)相公者!” 译文: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湖心亭看雪》 考点清单 一、基础知识梳理 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①//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 d 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 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 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 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 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 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 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 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 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 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 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 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第一段:主要交 代独往湖心亭看雪 的时间、环境和舟中 所见雪景。 第①层:点明时 间、地点和天气状 况。 第②层:记述舟 中赏雪的具体经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①//及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 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 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 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 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像 您)这样的人呢!”(他们)拉 第二段:主要写 湖心亭赏雪时的奇 遇。 第①层:写亭中 游人煮酒赏雪,邀 “余”同饮的情景。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②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 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 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 (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 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 您一样痴的人呢!” 第②层:借“舟 子”之口,含蓄地表 现了作者痴迷于天 人合一的山水,痴迷 于高雅脱俗的情致, 痴迷于感伤怀念故 国。 【文学常识】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文章主旨】本文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叙了一次作者独往湖心亭赏雪的往事,展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写作特色】 1.本文多运用白描手法,用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味。如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都是以白描来写意传神的。 2.本文营造的意境如诗如画。如作者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称量雪的世界,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将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充满诗性宇宙的意味。 二、考点清单 (一)实词梳理 1.古今异义 (1)湖中人鸟声俱绝.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断 (2)余强 .. 饮三大白.而别 ①余: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剩下,余下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湖心亭看雪

十七、湖心亭看雪 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余拏.一小舟拏:撑(船) (2)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3)雾凇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俱:全,都 (2)上下一.白一:全,都 (3)及.下船及:等到 3.句子翻译。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从什么角度写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点?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其中“绝”字妙在何处? 从听觉角度写出大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环境特点。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绝”字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意境。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做铺垫。 3.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教参·问题探究] “痴”的含义:①痴行,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其特立独行、率性的一面;②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③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强”和“拉余同饮”中的“拉”二字分别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豪爽和遇到知音的愉悦之情。“拉”表现客人的欣喜、热情。 5.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教材·思考探究] 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训练(部编版)

《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解析版) 【2021·辽宁辽阳、本溪、铁岭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陋室铭》) 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 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___________;(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12.湖心亭看雪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 第一段: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明确:(1)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2)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 (2)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志趣。 (3)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鲁迅先生曾认为白描手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5.本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孤傲高洁,不随波逐流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特立独行的个性。 6.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明确:(1)角度:①概括式描写(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侧面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的寂寥凄清。 ②全景式描写(间接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称为雪雨雾的世界。

2022届中考语文【基础·精练·突破】课内文言文高效复习-专题24:湖心亭看雪(教师版)

2022届中考语文【基础•精练•突破】课内文言文高效复习ABC 专题二十四湖心亭看雪 •、:基础回顾・:村 一、原文回顾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曩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二、知识回顾 1.填空。 ①文言文《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号陶庵,明末清初人。本文是一篇游记。 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突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雾淞沆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_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_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己。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英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解释加点字。 (1)是日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 • (2)余孥一小舟(撑(船)) . (3)拥舞衣炉火(裹,围) . (4)雾淞沆财(白汽弥漫的样子) • •

《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解析版)-备战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解析版) 《湖心亭看雪》 一、作者作品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的散文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成就较高。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文体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体裁)。该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三、写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是张岱于明亡后避居深山所做,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四、内容概说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文章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五、朗读节奏

2020部编版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03 《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2019年山西省中考题) 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 8-11 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2 分) (1)浅草才能没.马蹄 (2)天与.云与山与水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是.日更定矣明辨是.非 B.见余大喜.曰喜.出望外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具匠心 D.余.一小舟不遗余.力 10. 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3 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 11. 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4 分) 白乐天满怀喜悦赏美景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 【答案】 8.(1)mò (2)yǔ 9. B 10.(1)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1.白乐天春日(或“初春”“春季”等)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解析】 8.(1)“没”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读为 méi 时:①无,如没有,没用;②不曾,未,如没来过;③不够,不如,如汽车没飞机快。读音为mò时:①(人或物)向下沉,如沉没,没入水;②漫过,高过,如淹没;③隐藏,消失,如埋没,没落;④财物收归公有或被私人侵吞,如没收。 本句诗的含义为: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故读音为mò。 (2)“与”也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读音为 yǔ时:①和,跟,如与虎谋皮;②给,如赠与;③交往,友好,如相与;④赞助,赞许,如与人为善。读音为 yù时,表示参加,如参与。读音为 yú时,同“欤”。本句诗的含义为: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故读音为 yǔ。 9.本题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理解。 A.是:代词,这;正确 B.喜:都是高兴的意思 C.别:辞别,离开;另外的 D.余:我;剩下来的,多出来的 10.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1)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俱:都。绝:消失。 句子译为: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及考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及考题汇集 《醉翁亭记》知识点复习 词类活用 大雪 ..三日 客.此 拥毳衣炉火 .. 与余舟一芥. 古义异义词 余.拏一小舟古义:今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今义: 是日更定.矣古义:今义: 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余拏一.小舟()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上下一白.() 湖中人鸟声俱绝.()来此绝.境() 绝.巘多生怪柏()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见余,大.喜曰()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化训练 1 解释加点的词。 雾凇沆砀 ..更有此人()及.下船() ..()湖中焉得 是金陵人,客.此()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是日更定 ..矣()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2 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B余.住西湖江干上下十余.里 C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 及.下船及.郡下 3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而.竖其左膝B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C问其.姓氏其.间千二百里D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爱者.甚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C.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日更.定矣 B.上下一白./强饮三大白.而别 C.余.挐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文章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C.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7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 文章写景主要运用了工笔细描的手法,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C 文章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D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的赏雪人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8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作者住在西湖和观赏雪景的特定时间与环境,暗含着对西湖雪景的痴情。 B 文章通过对天、云、山、水浑然一白的全景描写和变换视角对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的特写,展现了雪中西湖的美好。 C 文中作者借所描写的西湖美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独特感受。 D 文章最后借船夫的话称赞作者比客居者更痴情于西湖雪景。 9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静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情,寄寓了幽深的眷念和感伤的情怀。 B 本文最大的特点时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C 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 D “痴”自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讲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得生动逼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