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用于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评价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方法:随机将我院产科收治的188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4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产妇则根据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的1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0,P<0.05)。
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预防【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279-0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但剖宫产患者术后也常会发生并发症,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剖宫产术后常见也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1],影响到了产妇的产后恢复,严重者甚至会威胁生命。
笔者近年来根据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给予剖宫产产妇实施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产科2015年5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188例剖宫产手术产妇,所有产妇均有剖宫产指征。
随机将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4例,观察组产妇平均年龄(27.5±1.2)岁,平均孕(40.3±0.7)周,初产妇65例,经产妇29例。
对照组产妇平均年龄(27.8±1.0)岁,平均孕(40.8±0.5)周,初产妇61例,经产妇33例。
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剖宫产围手术期护理,即术前宣教,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遵医嘱合理用药,指导术后运动等。
循证护理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分析

循证护理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分析产后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对产妇的生命安全与健康造成威胁。
循证护理是一种以有关临床问题的最佳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实践,可有效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本文对循证护理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一、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和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是指在分娩后或剖腹产后,由于产生雌激素增加、血管壁松弛、活动能力减弱等原因,导致下肢静脉血液淤滞,形成血栓。
如果血栓脱落并经血液循环到肺部,可能导致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至关重要。
目前,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态观察:对于有高发因素的孕妇(如孕期长、静脉曲张、血液高凝等),应重点观察其产后下肢的状况,及时发现异常现象。
2. 床旁运动:产后尽早床旁行走、起床活动可刺激下肢肌肉泵的收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3. 弹力袜:产妇产后应穿戴弹力袜,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防止血液淤滞。
4. 药物预防: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可有效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但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以上预防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因此需要查证最佳证据并综合考虑,制定出最合适的预防方案。
1. 动态观察:Mulder等(2013)的系统综述发现,动态观察可以减少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不如药物预防和机械预防有效。
2. 床旁运动:Wang等(2020)的Meta分析表明,产后尽早进行床旁运动可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推荐的预防方法。
3. 弹力袜:Kelly等(2018)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穿戴弹力袜可以有效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但会增加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
综上,循证护理的核心是查证证据并综合考虑,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护理方案。
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床旁运动和穿戴弹力袜是比较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法,而药物预防则需要谨慎使用,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产后全面护理预防产妇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观察

产后全面护理预防产妇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观察摘要:目的:对剖宫产产妇干预中,采用产后全面护理,观察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情况。
方法:本组研究中,观察时间起于2022年1月,止于2023年2月,将76例产妇分为两组,设置组名为普通组(采用常规护理)和全面组(采用产后全面护理),对比两组满意度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结果:普通组和全面组满意度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照中,普通组满意度为78.94%、全面组满意度为97.36%,普通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78%、全面组为0.00%,(x2=11.297,p=0.010),两组结果有差异。
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干预中,采用产后全面护理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关键词:剖宫产;产妇;产后全面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产妇在实施剖宫产以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较高,如果在产后不及时进行护理和发现,就会对其生活、机体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不仅不利于产后的恢复,还有可能发展成为急性肺栓塞,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较多,例如产后长时间卧床造成的血液高凝等。
产后全面护理能够针对产妇的需求和心理状态等开展更加完整、高效的护理措施,保证产妇术后恢复效果的同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基于此,在本组研究中对剖宫产产妇干预中,采用产后全面护理,观察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情况,现将分析结果呈现如下[1]: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78例产妇进行分组和对比,其中普通组共纳入组员人数为38例,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37岁,均数为27.16±3.55岁。
全面组共纳入组员人数与普通组数据相同,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36岁,均数为26.71±3.87岁。
(p>0.05),两组资料无差异,可进行组间对比。
1.2方法1.2.1普通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产妇的生命体征以及胎心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告知产妇和家属剖宫产前后的注意事项,保证护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循证护理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分析

循证护理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分析静脉血栓是指在静脉内发生形成凝块的疾病,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产后下肢静脉血栓是指女性在怀孕后、分娩后或流产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
由于产后妇女身体恢复期间活动量减少,血液高凝状态增加,使得产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在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中,循证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循证护理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循证护理强调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据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以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过程中,循证护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危险因素评估、护理干预、护理评估和患者教育。
循证护理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需要对产后妇女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根据循证护理的理念,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和专业知识,对产后妇女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估,了解她们的个体差异、生活习惯、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等。
年龄、肥胖、吸烟、长期卧床、高血压等都是产后妇女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常见危险因素。
通过科学的评估,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状况,为她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循证护理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需要通过科学的护理干预来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护理人员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干预等。
产后妇女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穿着弹力袜等方式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护理人员还可以考虑使用抗凝药物来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循证护理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护理评估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通过定期对产后妇女进行静脉血栓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观察下肢的肿胀、疼痛、色泽等情况,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了下肢静脉血栓的症状。
循证护理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危险因素的科学评估、护理干预的科学制定、护理评估的及时监测以及患者教育的合理指导,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后妇女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剖宫产是一种常见的产方式,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以导致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
采取有效的围产期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从体位和活动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剖宫产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卧床休息。
长时间固定体位容易造成下肢血液淤滞,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患者体位,如适当提高床头,使患者头部朝上20-30度,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患者也可以进行踝关节运动、膝关节运动等简单的床上运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应用药物进行护理干预也是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措施之一。
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肝素等能有效减少血液凝结,阻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剖宫产手术后的围产期,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相关指征,合理选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采取提供适宜的洗浴和按摩护理干预也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洗浴时使用温水,有助于放松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按摩下肢可以增加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淤滞。
护理人员应在适宜的时间为剖宫产产妇提供洗浴和按摩服务,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进行围产期护理干预时,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发现下肢肿胀、疼痛、发红等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局部冷敷、升高患肢、及时就医等,以防止深静脉血栓的进一步发展。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的作用。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体位和活动的调整、药物的应用、洗浴和按摩的提供等多种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和发展。
在实践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制定个体化的围产期护理干预方案,以提高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体会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体会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它会给产妇带来一定的不适和疼痛,并且增加了妇女患上肺栓塞等严重疾病的风险。
因此,在剖宫产手术后,预防和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1.提前行动:术后恢复期间,建议产妇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进行体育锻炼,如走动、瑜伽等。
同时,在躺在床上时,也可以进行一些小运动,如弯曲膝盖、伸展脚趾等,以加强下肢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
2.使用弹力袜:弹力袜是一种能够减轻下肢静脉曲张、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工具。
产妇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合适尺寸的弹力袜,每天穿戴一定时间。
3.忌烟戒酒:烟草和酒精的消耗会导致血小板凝聚性上升,从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产妇应该忌烟戒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远离长时间坐卧:长时间的坐卧生活容易导致肌肉萎缩和血液淤积,从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术后恢复期间,产妇应该避免长时间坐卧,可以适当活动。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1.转换姿势:在产妇的卧位中,由于长时间的不动,会容易导致血液淤积。
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产妇可以每隔1-2个小时调整一次身体姿势,包括翻身、坐起、趴着等,从而促进血液循环。
2.特殊药物的使用:医生会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推荐一些药物辅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3.营养均衡:产妇应该保持营养均衡,多食用一些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如豆类、蔬菜、水果等。
同时,饮食过多会导致产妇发胖,这会加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4.早期就医:产妇应该及时就医,一旦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不适症状,应该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会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包括口服药物、局部热敷等。
总结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但是通过正确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产妇出现不适和疼痛。
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产妇可以加强锻炼、穿戴弹力袜、避免烟酒等不良习惯,同时也需要注意膳食的均衡和早期就医等措施,保障自己的健康。
剖宫产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优质护理探讨

剖宫产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优质护理探讨目的:对剖宫产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优质护理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2月~2013年1月本院110例剖宫产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栓的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两组患者肺栓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总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8.2%高于对照组78.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优质护理;下肢静脉血栓;剖宫产The discussion of quality nursing for preventing phlebothrombosis after caesarean sectionYin Bang-Rong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quality nursing for preventing phlebothrombosis after caesarean section. Methods: Choosed 110 caesarean section patients from Feb.2013 to Jan. 2013 to divide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led group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quality nursing, the controlled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mon nursing. Compared the incidence of phlebothrombosis, and rate of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hlebothrombosis of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controlled group. The rate of satisfaction of study group was 98.2%m higher than 78.2% of controlled group (P<0.05). Conclusion:Quality nursing for preventing phlebothrombosis after caesarean section can decrease incidence of phlebothrombosis, and improve rate of satisfaction to extend in clinic.Key words: quality nursing, phlebothrombosis, caesarean section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为产科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项研究表明,左下肢为其主要发生部位,血栓脱落会导致肺栓塞、引发血栓综合征,为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据相关统计报道[1],血栓发生率占产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9%~12%,其为女性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因而,加强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以本院接诊的110例剖宫产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剖宫产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优质护理进行分析探讨,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6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智障或精神类疾病患者;孕产妇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8.3±1.6岁,其中初孕产妇79例,经孕产妇61例,产妇平均体重(66.3±3.2)kg;平均身高(162.2±4.9)cm;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自愿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循证护理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分析

循证护理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分析
产后下肢静脉血栓是产妇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治疗,会给产妇的身
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循证护理的应用非常
必要。
首先,建立产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循证护理实践指南非常必要。
在制定护理方案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找、筛选、评价和分析,确定最新的和最有效的预防方法,综合考虑
产妇的个体特征和病情,制定出符合循证护理原则的预防计划。
其次,循证护理还可以优化产妇的护理过程。
对于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产妇的
护理应该包括定期的按摩、适量的运动、穿戴弹性袜等方法。
通过循证护理的应用,可以
不断改进这些护理过程,使其更加符合实践,更能够满足产妇的需要,减少其不适感。
最后,通过对产妇进行安全的药物治疗,也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例如,使
用皮下注射的泼尼松龙和低分子肝素治疗可以降低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循证护理
可以在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产妇提供最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确保在治
疗过程中产妇的身体安全和康复。
同时,在严格控制治疗时间和剂量、遵守药物规范使用
的前提下,还需要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和评价。
总结来看,对于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循证护理的应用非常必要。
通过循证护理
的操作,建立规范和科学的预防方案,可以为产妇提供更好的保障,避免细节上的差错和
失误,从而更好地促进产妇的康复和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护理用于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22T11:54:59.6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7期作者:李灿云
[导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泛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中的凝结。
(南安市医院妇产科福建南安 362300)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用于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67例产妇为实验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2),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联合使用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将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围产期产妇中可以有效的预防DVT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优质护理;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泛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中的凝结,其发生和静脉血流置换、血液高宁状态和静脉壁损伤有很大的关系,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同样也是产妇产后最为多见的并发症状[1]。
近些年,随着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产妇产后诱发DVT的几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不仅导致患者肢体功能丧失,严重时还会威胁其生命安全[2]。
为此,如何减少产妇产后DVT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有很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次研究将优质护理应用于产妇围产期中,并分析优质护理对预防下肢DVT发生的价值,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4月~2018年5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的产妇67例,参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35例,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7.64±1.46)岁,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0例,剖宫产15例,初产妇18例,经产妇17;对照组32例,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7.71±1.52)岁,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8例,剖宫产14例,初产妇17例,经产妇15,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使用优质护理,方法为:①术前宣教:为提高产妇认知以及其配合度,责任护士需要在产妇术前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的相关知识(诱因、症状和预防方式等)以及手术的相关注意事项。
此外,在和患者进行交流的时候,责任护士要做好仔细、认真和耐心,对于患者的疑问要认真的解答,以此取得患者的信任,保证后续治疗能够顺利开展[3];②术前评估:患者实施手术前,责任护士需要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全身评估情况,以此作为基础对下肢DVT危险性进行相应的评估,并根据危险性将产妇分为详细的类别,包括高危、中危和低危三类,最后整理归纳评估结果,进而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用于减少和避免下肢DVT的发生;③术中护理: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责任护士需要密切的配合医师进行,准确无误的传递医师所需器械,并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等,若出现异常需第一时间告知医师进行处理[4];④术后护理:责任护士在患者手术完成后,将其送入苏醒病房,并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待患者苏醒后,责任护士可以及时的告知患者手术常规的消息,并对患者下肢进行观察和护理。
当患者身体恢复至一定程度,责任护士可以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以此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减少下肢DVT 和其他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产妇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下肢DVT发生率;②设立自制问卷调查表对两组产妇护理后满意度进行评分,分值为0~100分,并按分数统计结果判定患者满意度,其中,>80分为满意,>65分为一般满意,<65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指标和下肢DVT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15.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碍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出现回流障碍,进而引起远端静脉高于以及疼痛和肢体重症等症状的
现象。
常见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甚至致残,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者影响[5]。
既往研究显示,产妇生产后下肢DVT的发生几率是产前的2倍以上,而做好产妇围产期的护理工作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和避免下肢DVT 的发生,但传统护理措施针对性不强,对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患者,其护理方式接受度逐渐降低。
为此,加强产妇围产期护理,对于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肢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说明优质护理护理有效性和安全性相较于传统护理更高。
并且,优质护理针对性更前,更能符合现阶段患者看病就医的相关需求,可以保证患者的满意的程度。
综上所述,在产妇围产期中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可以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洁梅,梁燕婷,甄翠香. 优质护理用于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4):97-98.
[2]张喜维,耿丽艳,高洁,等. 物理性预防结合特殊护理对血栓前状态孕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分析[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11):868-871.
[3]于佩. 早期体位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2):134-135.
[4]闫金梅,张秀飞,王毅,等. 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J]. 血栓与止血学,2017,23(2):350-351.
[5]兰惠英.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