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议论文写作的有序表达
议论文写作手法-使语言更优美

生命是否同样珍贵?答案必然是肯定的。然而何以在我们眼中有了不同的地位——那是因为我们被报复和愤恨的情感烧昏了头,遮住了眼,平时对那个政权的秘密的诅咒在某一天竟然变成了现实。于是沉浸在动机不纯的快乐中,自然无法正确认识事件本身。
【先用设问肯定生命同样珍贵,再用“然而”转折,分析“灵魂狭隘与卑微”的原因。客观而深刻。】
1
2
人类不能够没有感情,同时理智也少不了。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同时也不可缺少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个冷静的头脑。大到天下大事,民族心态;小到一个认对身边芥蒂之事的看法,感情的好恶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如果没有理性的分析与控制,只听凭感情的左右、跟着感觉走,那么“好者愈好,恶者愈恶”,世界在我们意识中的反映必然会越来越扭曲,失去了本真。
4
论述中恰当运用“如果(倘若)”“然而”等议论句式,使论述内容表达得严谨深刻,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从考场作文需要看,主要掌握并运用以下四类句式。
一是学会运用“对于……(来说)”。深入论述一个问题,往往要考虑到问题涉及到的诸方面,我们借助“对于……(来说)”的句式,就可以进行多方面论述,增强论述的全面性和辩证性。例如每年到教师节都要谈到“尊师”话题,如果以“尊师面面观”为题来论述,运用“对于学生……真正的尊师,是万分尊重老师的劳动”、“对于家长……真正的尊师是密切配合老师培育人才”、“对于社会……真正的尊师是鼎力协助老师办好教育”这样的句式,可以全面地层次清楚地展开论述。
但是要注意的是:
起始层的中心句或分论点,既要由中心论点或论题引出,又要符合论点鲜明正确的要求。展开层的论据一定要与段首中心句一致,概述正确。终结层的内容与表达语言都要指向中心论点。
掌握并运用四类议论句式。
语言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载体,语言的深刻与丰富多彩,往往就是思想的深刻与丰富多彩的反映。反过来,文章的语言新颖而丰富,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会表达得新颖而丰富。不同文体的文章表达方式各异,语言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依靠语言的力量去打动读者,吸引读者。议论深刻精彩的重要一招,就是掌握并用好四类议论句式。且看例文:
浅谈议论文写作中如何做到正确叙例

浅谈议论文写作中如何做到正确叙例作者:卢艳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21期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大都知道“摆事实,讲道理”,但对于如何“摆事实”,即如何举事例论证,却应对无术。
举事例包括选例、叙例。
选例就是选择能证明论点的新鲜而又典型的事例;叙例就是简练、概括地叙述事例,以能反映主要内容、性质或特色。
笔者在此主要谈谈作文中如何做到正确叙例。
一、合理剪裁,有的放矢围绕论点选好的典型事例,在运用充当论据时,要准确把握其重点,恰当地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材料和数据,正确选取叙述角度来丰富最能证明论点的内容,即“取其一点”,集中火力,使事例准确有力地为论证服务。
如《自古雄才多磨难》一文,关于勾践的事迹,作者找准勾践承受磨难这个吻合点,对无关内容略述、概述,使事例有的放矢地证明论点。
例段: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后,始终不忘雪耻。
为了记住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他睡在柴草房,置苦胆于座位之上,每天舐尝,历经磨难,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勾践历经一番寒彻骨,终得美名天下扬。
可见,磨难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却是成功的阶梯。
二、简要概括,惜墨如金事例论证中的叙例,只是论证的手段,根据论据展开论证,使论点进一步深入,才是论证的最终目的。
因此,事例本身无须多加渲染,应适当舍去材料中描写的成分,只简洁精练地叙述材料,使读者了解其主要内容、性质或特色即可。
学生叙例时,往往缺乏论证意识,洋洋洒洒地把事情的全部经过描写一遍,占用了很大篇幅,使议论和叙述主次颠倒,削减了事例的论证力量。
下面这段文字写得非常成功:“白石老人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是勤练的结果。
他笔下的绝妙墨虾并非举手所得;他每天七八个小时的练画,是他一生不改的规矩。
正是这不成文的规矩,练就了他一手画虾的绝技。
我们惊叹于他今天的成就时,却未曾体会到‘精’字后面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这一段文字中,第二句中的叙述精练爽利,不拖不沾,点明了白石老人成为大画家是靠勤奋这一道理。
议论文写作范文

议论文写作范文
《议论文写作范文》
议论文是一种旨在论证观点、提出建议或者解决问题的文章。
在写议论文时,我们不仅要有清晰的观点和论据,还需要有逻辑严谨的表达和合理的结构安排。
下面就是一篇关于议论文写作的范文。
议论文的开头通常是一个引言,可以是一个事实、引语或者一个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下来是提出观点和论据,可以通过列举事实、举例子或引用专家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写论证过程中,要注意逻辑严谨,避免出现无关信息和扯远的论点。
同时,也要注意注意语言的表达清晰,尽量避免模糊的词语和表达。
在结尾部分,可以总结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建议或者展望未来。
在结尾部分,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反问、比喻或者排比,来提高文章的表现力。
总的来说,议论文写作需要有明确的观点和论据,逻辑严谨的表达,清晰的结构安排和生动的语言表达。
只有这样,我们的议论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信服我们的观点。
例谈议论文中的并列式结构模式

例谈议论文中的并列式结构模式
在论文写作中,使用并列式结构能够使得文章逻辑清晰、表达更为精确,并且具有一定的美感。
并列式结构是指通过使用并列连词(如“和”、“或”、“但”等)来连接两个或多个语言单元,使得这些单元共同构成
一个整体,并且在逻辑上平等对待。
首先,使用并列式结构可以将同等重要的事物或观点并列起来,以加
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在论述一个问题时,可以通过并列式结构将两种观
点列举出来,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的角度。
比如,“除了经济因
素外,政治和文化因素也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样的句子将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因素等同起来,给读者一个全面的认识。
其次,并列式结构还可以将两个或多个相似的事物或观点进行比较。
通过并列对比,读者可以更加明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比如,
“A公司的产品质量不仅好,而且价格合理,而B公司的产品质量好,但
价格昂贵。
”这样的句子通过将两个公司的产品进行并列对比,使得读者
能够清楚地对比它们之间的优势与差异。
此外,并列式结构还可以用于列举或分类事物或观点。
通过并列列举,读者可以对所述内容一目了然,且更加易于记忆。
比如,当描述一所学校
的特点时,可以用并列式结构列举出该学校的各个方面,如“该学校在学术、体育、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这样的句子通过使用并列
连词将学术、体育和艺术等不同方面并列起来,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该
学校的各个特点。
例谈议论文写作的有序表达

例谈议论文写作的有序表达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往往会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说理过程杂乱、无序,对于主题的表达,没有条分缕析的意识,不能对材料进行有层次的深度和广度的剖析,从而导致写作缺乏厚度和力度。
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论述缺少应有的井然有序的表达力度,或者说是缺乏论述的条理性。
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在于“义法”二字。
“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序是事物的结构形式,指事物或系统组成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当事物组成要素具有某种约束性、呈现某种规律时,称该事物或系统是有序的。
人们通过认识客观世界,认识各种事物和对象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结构功能及它们的发展演变规律,即事物的有序性,来促成事物不断从无序向有序方向转化。
那幺,方苞提倡的“有序”,体现在议论写作中就是指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也就是指写作主体在进行写作活动时,能遵循逻辑规则,明确地提出问题,井井有条地思考问题、论说问题的一种写作逻辑和思维品质。
安东尼-维斯顿曾举罗素《怀疑论集》中的短论来说明理顺论述思路的重要性:道德缺陷与智慧不足同为世间罪恶之根源。
但人类迄今尚未发现根除道德缺陷之法……反之,智慧之提升并非难事,所有合格的教育者皆通此道。
因此,在人们发现传授道德的方法之前,世界的进步源自智慧之增益,而非道德之改观。
他接着分析:这一段话中的每一句都为下一句铺路,然后下一句又顺理成章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罗素在一开始指出了世界上罪恶的两个来源:他所说的“道德缺陷”,以及智慧不足。
他随后指出,我们不知道如何纠正“道德缺陷”,但我们确实知道如何根治智慧的不足、因此,唯有增进智慧才能取得进步。
”这个写作实例很有代表性,也很能够说明论述的条理性问题。
高中教材的议论文体例部分,也不乏以分析见长的经典名篇,能够给我们很好的启发作用。
例如《六国论》的论述井然有序、逻辑严密;《烛之武见秦师》的分析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谏太宗十思疏》的思考滴水不漏、严谨周全,等等。
关于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关于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相信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尤其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议论文,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它主要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或阐明道理,或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出其谬误。
我们要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篇1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不分长短,皆须具有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几个要素。
这些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共同完成证明任务。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
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
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
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
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
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点、论证几个部分组成。
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
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表示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
“论权威”、“青年运动的方向”,“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也不是判断。
它们都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
例谈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的举例论证技巧

例谈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的举例论证技巧在一本作文选上读到2012年甘肃一考生的高考习作,题为《专注铸就成功》。
文章主体部分举了四个例子:李贺瘦马驮诗,肩背诗囊,专注写诗,写出千古佳句;王羲之废寝忘食,临池练字,心无旁骛,成为著名书法家;居里夫人幼时读书一丝不苟,专心致志,才成为著名科学家;杜甫了解人民疾苦,全身心投入到作诗上,成为伟大诗人。
文后的评语认为该文选用的材料十分典型,给人以丰富之感。
1.多用例子内容丰富多用例子= 内容丰富,这样的认识在一些师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实际教学中,多用例子也的确是某些老师指导写作时强调频率最高的一点,高考阅卷时发现这类例子组合拼接式的习作实在是大有拥趸的。
写作文当然可以用例子,例子选得好、用得巧无疑会令习作内容充实、分析具体,从而得个理想的分数,而选得好、用得巧应该是建立在对作文题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
事实胜于雄辩,并不是说你只要把例子摆出来对方就心服口服了,必须对例子作理性分析,揭示出例子所蕴涵的使观点得以成立的内在逻辑必然性,或者有助于突破所谈话题认识理解上的关键节点。
总之一句话,要有高质量的思维分析,只凭感觉或感性写出来的作文就可能变成简单的例子叠加,甚至有可能写成表面冠冕堂皇但却经不住推敲的伪劣文字。
《专注铸就成功》中的四个例证段落形式上基本一致,都是先概述事例,然后对事例做简单化的因果分析。
专注铸就成功既是题目,又是中心论点。
这个道理同样属于那种人所共知的公理,按说是没有必要花太多的笔墨来论证其正确性的。
而该文所举的四个例子,基本上是从同一个向度、同一个层面,以简单化的因为某某专注,所以才取得成功这一机械呆板的因果推论,证明专注铸就成功的颠扑不破性,貌似充实、丰富,其实是叠床架屋,是单调的罗列。
姑且不论这四个例子是否典型、是否准确,不论这四个例子的排列顺序是否合理,也不论李贺、杜甫两例均专注于作诗是否有些挤车,单就分析说理而言,这四个段落基本上处于同一个层面的换言表述与重复呈现。
例谈议论文写作的三个关键词

品位•经典学科教学例谈议论文写作的三个关键词O周长青(江苏省射阳中学,江苏盐城224300)【摘要】目前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存在较多问题,教者也往往无从解决。
如在学生理解“议论文”概念的基础上,教者能通过正反经典案例,围绕“必要性”“选择性”“可行性”这三个关键词,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让学生在写议论文时找到正确的思维路径,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有望得到质的提升。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必要性;选择性;可行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提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时,有这样的表述:“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闪议论文写作既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手段,也是检验其素养高低的方式。
但目前的学生普遍对写作,尤其是对议论文写作畏之如虎。
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普遍不高也是客观事实。
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教师可以做什么?其实语文老师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且并不复杂。
我们可以从议论文的概念入手梳理出议论文写作的要求,让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本文就是在对议论文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议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三个关键词,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通过例子让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找到正确的思维路径。
一、什么叫“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的三部曲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一般的论文结构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说到底,议论文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二、哪三个关键词?(一)必要性先看“必要”的意思,“必要”意为:非这样不行、不可缺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议论文写作的有序表达
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往往会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说理过程杂乱、无序,对于主题的表达,没有条分缕析的意识,不能对材料进行有层次的深度和广度的剖析,从而导致写作缺乏厚度和力度。
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论述缺少应有的井然有序的表达力度,或者说是缺乏论述的条理性。
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在于“义法”二字。
“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序是事物的结构形式,指事物或系统组成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当事物组成要素具有某种约束性、呈现某种规律时,称该事物或系统是有序的。
人们通过认识客观世界,认识各种事物和对象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结构功能及它们的发展演变规律,即事物的有序性,来促成事物不断从无序向有序方向转化。
那么,方苞提倡的“有序”,体现在议论写作中就是指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也就是指写作主体在进行写作活动时,能遵循逻辑规则,明确地提出问题,井井有条地思考问题、论说问题的一种写作逻辑和思维品质。
安东尼-维斯顿曾举罗素《怀疑论集》中的短论来说明理顺论述思路的重要性:道德缺陷与智慧不足同为世间罪恶之根源。
但人类迄今尚未发现根除道德缺陷之法……反
之,智慧之提升并非难事,所有合格的教育者皆通此道。
因此,在人们发现传授道德的方法之前,世界的进步源自智慧之增益,而非道德之改观。
他接着分析:这一段话中的每一句都为下一句铺路,然后下一句又顺理成章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罗素在一开始指出了世界上罪恶的两个来源:他所说的“道德缺陷”,以及智慧不足。
他随后指出,我们不知道如何纠正“道德缺陷”,但我们确实知道如何根治智慧的不足、因此,唯有增进智慧才能取得进步。
”
这个写作实例很有代表性,也很能够说明论述的条理性问题。
高中教材的议论文体例部分,也不乏以分析见长的经典名篇,能够给我们很好的启发作用。
例如《六国论》的论述井然有序、逻辑严密;《烛之武见秦师》的分析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谏太宗十思疏》的思考滴水不漏、严谨周全,等等。
鲁迅在《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写道:“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这里面谈的虽然是“小说之道”,却同样适用于议论文的写作。
在议论文写作中,常见学生运用了一些素材,却不严谨;有些论述漏洞百出,不得要领,甚至牛头不对马嘴;有些运用熟烂、陈旧的素材,做一些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罗列式分析。
论述的条理性,绝
对不能等同于素材的堆砌和简单列举,而需要的是论点和论证之间富有成效的逻辑分析和深度挖掘。
要让论述呈现条分缕析的逻辑力度,就应该学会关联分析。
这里的关联分析,主要包括因果分析和纵横分析。
先谈因果分析。
因果论证的证据通常是两起事件或两类事件之间的一种关联――一种有规律的联系,这其中的联系就在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用因果关联进行作文构思时,可由“因”推到“果”,对中心问题进行序列性考量和层次性挖掘:首先要问是什么,然后解决为什么,最后思考怎么做。
当然还可以进行变通,采用因果颠倒法――先写出结果或结论,再逐层交代原因。
也可由“果”到“因”,先把结果说出来,就使作者的思维有了立足点,使文章有了论述的方向。
因果关联分析,重在分析“为什么”。
这个“为什么”容易使文章深入下去,闪耀出理性的智慧。
分析重在对其功能、作用、意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文章条分缕析,层次清楚。
因此,只有对论题或主题作如此这般的一番因果关系的追本溯源,才能让论述产生无可争辩的力度。
另外,分析材料或题目时应尽可能全面,穷究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在找出了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后,还要再进行分析,看看这些原因中哪是主要原因,哪是次要原因;最后,把根本的、决定性的条件(原因)放在最主要的地位。
一位学生在论述因食品安全等问题而引起的“我怕”
的时代情绪时,就能够由“果”溯“因”,他这样写道:现代人太忙了,也太贪婪了。
可悲的是,沉默的大多数甚至并不知贪婪之后是为了什么。
工作、行走,日复一日,危机汹涌。
但危机在平凡的生活中一旦爆发,人们便大失方寸,殊不知,这危机是自己所埋。
也许我们应该返璞归真,学习古代人的敬畏精神。
敬畏那大自然的风雨轮替,敬畏一只飞蛾的扑火无惧。
薄酒淡食,深夜听雨,闲暇到田埂上走一走,即使没有花前月夜下,也同样安然自在。
敬畏之心与怕并不一致。
敬畏之心暗含对主体的自觉与对他物的尊崇。
生死在恐惧之外叉在生命之中。
如果人人都能拥有一颗敬畏之心,拥有主体自觉性,驱逐欲望的野兽,那么“怕”的风波便不再频频来袭。
偶尔风波乍起,自有力量克服。
期待着一个人人怀有敬畏之心而不是慌乱充斥的社会。
上述文段从“我怕”这个结果入手,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去体认“敬畏”与“怕”之间的些微区别,提出以敬畏之心去面对风波与问题,让论述呈现出既清晰又深邃的理性之美。
再谈纵横分析,它指的是对事实和事理能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思考。
论述的条理性往往体现为论述具有逻辑联系性。
联系思考就是对事物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进行
研究和思考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联系思考,在写作中比较突出地体现在纵向思考和横向思考两方面上,即从纵横两方面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并按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层次和结构,组成认识之网,再现客观事物的全貌。
纵向思考问题,就是把事物放在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事物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和前后联系,以此来把握事物及其本质。
一位学生在议论“渔父”这个话题时,这样写道:
李渔的《渔父》写道:“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几人?”一竿纶,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或披蓑衣戴斗笠,独钓寒江雪,也别有一种风度;再或者,直钩钓鱼,如姜子牙八十岁垂钓于渭水,漏掉的是只知戏水的蠢鱼,却能钓上慧眼识珠的文王,这是一种别样的高度。
从古至今,失落者渴慕望忧别愁,闲居于古木深处,愤世者景仰望峰息心,信步山川之间。
每个人都想做个“渔父”,而大多数人也只能做个“渔父”。
众人皆以隐为荣,殊不知“隐”法不一。
“隐”之生活,见证了众人的精神小屋之内涵。
该语段很有纵向思考的条理性,可以看出写作者的思维如雨后拔节的春笋一般节节升高,既丰富又灵动,井然有序,又不乏真知灼见。
横向思考问题,往往截取历史的某一横断面,研究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状况,是在同左邻右舍的相互关
系和相互比较中,找出该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异同。
就论据使用而言,古今的举证属于纵向思考,中外的举证属于横向思考。
积极学会去搜寻“古今中外”的那些别的学生“似知非知”的作文素材,往往能给人新颖之感,也是文章出彩的一个重要保证。
同样是谈论“渔父”的话题,一位学生论述道:
“渔父”们自豪,因为“渔父”们不同于芸芸众生,有高洁傲岸的情操;“中隐者”称绝,因为他们在意识中鸟瞰瀛洲,在物质中信奉精神,悟得人生的真谛;“大隐者”笑傲乾坤,在尘世中操守本性,在处世中隐居,皈依本性,也皈依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精神天国。
“隐”是一种状态,“隐”是一种心境,“隐”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本性。
做尘世中的“渔父”,更显隐者风采。
这段论述对“隐者”做类别化的分析,能从相同之处剖析出不同之理,独具只眼,深刻透彻。
当前,改变文风的呼声不绝于耳,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求文章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切忌官话、套话,在平实语言之中蕴藏哲理和思辨的意趣。
在一篇名为《文化是灵魂》的文中有这样精辟的语句:
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
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差别和联系,如何贴切而有效地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写作者思维力和认识力的一种考验。
上面的论述,就有条理地把这四者之间的横向联系建立了起来,并且突出了文化的“灵魂”地位,有着无可辩驳的逻辑力度。
这样的文风昭示着良好的写作趋势,是值得广大语文工作者深思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