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源学整理 完整版

植物资源学整理 完整版
植物资源学整理 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

1.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植物资源、经济植物

2.自然资源包括哪些主要类型?有何特点?

3.什么是植物资源学?

4.植物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5.植物资源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6.植物资源学的重要性?

7.植物资源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植物资源的概念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根据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的观点,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形成的可

供给人类生活与生存的物质与能源(包括生命和无生命部分)。他又根据

自然资源的转化、属性和动态特征,将自然资源分为三个部分(1)生物资源:是一类再生资源或可更新资源。例如植物资源、动

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这类资源的特性都是具有生长、繁殖、发育和调

节的能力。

(2)矿物资源:是一类无生命资源,不具备生长、繁殖和再生能力。一般认为它是一类非再生资源或不可更新资源。地球上的矿物资源随着不

断地消费,越来越少,直到耗尽。

(3)生态环境资源:是在一定地区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恒定资源,而

且是多种自然因素相互结合形成的,或称之为生态资源。例如热量、光能、风、山地、水分,以及此类因素共同形成的生态环境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时间、一定空

间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及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

二、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是生物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植物资源本身的特性,不同的学者对植物资源的理解有所不同。我们根据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对植

物资源的定义,将这些概念划分为狭义和广义概念两种。

狭义

我国著名学者吴征镒院士对植物资源定义如下:一切有用植物的总和,统称为植物资源。

广义

植物资源是指一切植物的总和,中国植物资源是指中国土地上的一切植物总和。某一地区的植物资源是指某一地区的一切植物总和。

经济植物

具有商品价值的植物资源。Wickens (1990)将经济植物定义为:对人

类直接或间接有用的植物,前者是指满足人类或家畜并维持其生存环境条

件所需要的植物;后者则是指可被驯养的、工业用的、保护环境或被人喜

爱的植物。

第二节研究植物资源的意义

一、生物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

二、植物界与人类

生物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生命科学原始常新、获得知识产权及生物产业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能源安全、人类健康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具有特殊

用途的生物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

当前国际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竞争的焦点(刘旭,2008)。

第三节植物资源学定义

一、定义

植物资源学是研究植物资源种类、蕴藏量、开发利用、分类和分布、

引种和驯化、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形成、积累和转化规律、提取和加工的条

件(李扬汉,1982)。

植物资源学是研究有用植物的分类、有用物质的形成、积累、转化规

律以及它们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其中植物资源的持续

发展是本学科研究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裴盛基,1982;许再富,1996)。

植物资源学是应用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资源植物的分布、分类、引种驯化;资源植物中有用物质的性质,形成积累和转化的规律及其

提取和加工的工艺;一定地区的植物资源种类蕴藏量,开发利用及其保护

的一门学科(刘胜祥,1992)。

根据以上有关植物资源学的各种定义,并结合植物资源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将植物资源学定义为:是研究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规律、有用成分

的形成、积累与转化规律、开发利用途径(包括新资源植物的寻找)、对人类利用的反应、植物资源的动态特征、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途径(包括野生植物资源的引种和驯化)等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二、植物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植物资源分类系统的研究

植物资源种类和用途的研究

植物资源有用成分的研究

植物资源引种驯化、栽培的研究

植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

植物资源开发的生物技术应用研究

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研究

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保护研究

第四节植物资源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植物学(Botany)

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

民族植物学(Ethnonobotany)

第五节植物资源学发展历史

自己课本3-5页的内容(课本在哪里呀?)

参阅《民族植物学》4-20页的内容

第二章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与特点(1)本章重点:

1.为什么要进行植物资源的分类研究(即研究植物资源分类的意义是什么?)

2.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植物资源分类方法有哪些?它们所采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各种分类系统(或方法)有什么特点?

3.《中国经济植物志》植物资源分类系统有什么特点?

4.吴征镒植物资源分类系统的特点?

5.你认为如银杏、贝叶棕、菩提树等这些具有特定文化价值的资源植物应该归入哪种资源类型中?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节植物资源分类的意义意义: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础

第二节植物资源分类方法按植物分类系统分类

根据植物资源的用途分类

根据植物体内的内含物和用途分类

一、按植物分类系统分类

藻类植物

菌类植物

地衣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二、按资源用途分类

《中国经济植物志》根据植物资源的用途分类

1.食用植物资源

2.药用植物资源

3.工业用植物资源

4.防护和改造环境用植物资源

5.种质资源

1.食用植物资源:包括直接和间接可

以被人类食用的植物资源

(1)淀粉糖料

(2)蛋白质

(3)油脂

(4)维生素

(5)饮料

(6)食用香料色素

(7)植物性饲料、饵料

(8)蜜源植物

2.药用植物资源

(1)中药

(2)草药

(3)化学药品原料植物

(4)兽用药

(5)植物性农药

3.工业用植物资源

(1)木材资源

(2)纤维资源

(3)鞣料资源

(4)芳香油资源

(5)植物胶资源

(6)工业用油脂资源

(7)经济昆虫的寄生植物

(8)工业用植物性染料

4.防护和改造环境用植物资源

(1)防风固沙植物

(2)改良环境植物

(3)固氮增肥、改良土壤植物

(4)绿化美化保护环境植物

(5)监测和抗污染植物

5.种质资源

按照遗传学的观点,每一种植物中具有不同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均应视为不同的种质资源(这里主要是指有用植物的种质资源)。“种子库”、“种子银行”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

三、根据植物体内的内含物和用

途分类(何关福):20类

1.甜味品植物资源

2.淀粉植物资源

3.蛋白质植物资源

4.油脂植物资源

5.芳香植物资源

6.维生素植物资源

7.色素植物资源

8.鞣质植物资源

9.树脂植物资源

10.胶用植物资源

11.药用植物资源

(1)人药植物资源

(2)兽药植物资源(3)农药植物资源

12.饮料植物资源

13.野菜植物资源

14.野果植物资源

15.纤维植物资源

16.木材植物资源

17.饲料植物资源

18.蜜源植物资源

19.经济昆虫寄生植物资源

20.环境植物资源

四、吴征镒植物资源分类系统

1.食用植物资源

(1)淀粉植物类

(2)植物蛋白类

(3)食用油脂类

(4)维生素植物类

(5)饮料植物类

(6)食用色素类

(7)食用香料类

(8)植物甜味剂类

(9)饲用植物类

(10)蜜源植物类

2.药用植物类

(1)中草药类

(2)植物农药类

(3)有毒植物类

3.工业用植物资源

(1)木材类

(2)纤维植物类

(3)鞣料植物类

(4)香料植物类

(5)工业用油脂植物类(6)植物胶类

(7)工业用植物性染料类(8)能源植物类

(9)经济昆虫寄生植物类

(10)其它工业用资源植物类

4.保护和改造环境植物资源

(1)防风固沙植物类

(2)水土保持植物类

(3)绿肥植物类

(4)花卉资源类

(5)指示植物类

(6)抗污染植物类

5.植物种质资源

(1)特有植物类

(2)作物品种种质资源类

第二章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与特点(2)

本章重点

1. 植物资源11个主要特征的内涵;

2. 植物资源特征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作用;

3. 能够从一些典型例子中判断该实例中涉及到植物资源的哪一特征?

第一节研究植物资源基本特点的意义

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的基础

第二节植物资源的基本特点

植物资源的再生性

植物资源分布的地域性

植物资源近源种化学成分的相似性

植物资源利用的时间性

植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

植物资源用途的相对性

植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

植物资源的解体性

植物资源的转能性

植物资源的群落性

植物资源对利用的反应

一、植物资源的再生性

植物资源的再生性:是指植物具有不断繁殖后代的能力(狭义),也

包括其自身组织和器官的再生能力(广义)。

1.产生新个体的再生性(通过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方式)

2.组织器官的再生性(细胞的全能性)

二、植物资源分布的地域性

植物资源分布的地域性:是指资源植物都分布在一个自己适应的区域内,超出这一区域,其资源价值也将不复存在或降低。

三、植物资源近源种化学成分的相似性

即亲缘关系越近,体内化学成分越相似

四、植物资源利用的时间性

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过了五月当柴烧”

五、植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

从植物资源本身的用途上

从同一资源植物的用途上

从植物体内所含化学成分上

六、植物资源用途的相对性

由于同一资源植物往往具有多种用途,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很难将某一

资源植物完全划归为某类资源类型。如银杏既是一种观赏植物,也是一种

食用植物,还是一种药用植物。

七、植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

植物种类多样性

植物分布环境的多样性

八、植物资源的解体性

是指植物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导致某些植物种类减少,以至绝

灭的特性。

九、植物资源的转能性

植物资源与其他生物资源不同之处是在于它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并将

其转换为化学能加以储藏。这些储藏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和纤维素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释放出来,转化为热能。

十、植物资源的群落性

植物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其它种类的植物、各种其它生物(动物、微生物)总是生长在一起的,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

物群落。

十一、植物资源对利用的反应

植物资源对不同的利用方式都会产生一定的反应,如有些牧草在受到

过度放牧的影响后纤维含量就会增加,适口性变差。不同的植物资源类型

对人类的利用方式的反应是不同的,这种反应与植物资源的再生能力有密

切关系。

第二章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与特点(3)

第一节概述

?“三向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第二节影响我国植物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

1. 东西、南北跨度大;

2. 地理位置:中纬度、大陆东岸;

3. 地形:起伏多山、高原、平原、丘陵、荒漠;

4. 人为活动普遍。

第三节中国植物资源分区

一、东北区

(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自治区

的一部分。

(2)地形:向西南开口的簸箕形,冻土、沼泽多。

(3)气候:寒冷;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4)优势资源:

1. 木材资源

?林地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0%;

?林木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3.7%;

?年生长量占全国总量的52%。

?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椴树、榆树、水曲柳、胡桃楸等。

2. 农作物

?大豆、高粱、小麦、玉米、甜菜、马铃薯的主要产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 牧草

?嫩江平原:羊草、早熟禾等

4. 其它

?人参、乌拉草等

二、华北区

(1)范围:包括河北大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和江苏北部及燕山、太行山及鲁中山地。

(2)地形:平原、山地。

(3)气候: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4)优势资源:

?自然生物群落改变极大,主要为次生群落,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麻栎、辽东栎、蒙古栎、栓皮栎、加拿大杨、旱柳、泡桐、桃、梨等。

?本区是我国苹果、梨、桃、板栗、核桃等重要产地之一。

三、黄土高原区

(1)范围:位于黄河中游,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北达长城,南抵秦岭,地跨青、甘、宁、陕、内蒙、晋、鲁7省。

(2)地形:高原为主,山地平原夹杂其中。

(3)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4)优势资源:

(1)牧草丰富

?禾本科牧草

?豆科植物等

(2)药用植物

?干草

?杜仲

?黄芪

?当归

?党参

?大黄

?枸杞

?。。。。。。

(3)农作物

?马铃薯

?玉米

?小麦

?油菜

?苹果

?梨

?核桃

?。。。。。。(这句号,打得也太销魂了吧)

四、西北区

(1)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黄土高原和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干旱和半

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包括宁夏和新疆全部,河北、山西、陕西三省北部,内蒙古、甘肃大部和青海的柴达木盆地。

(2)地形:东部高原平坦、西部盆地宽阔。

(3)气候:干旱少雨、风沙大、土壤盐渍化强烈。

(4)优势资源:

(1)牧草资源

?禾本科植物(如羊草、针茅等);

?黎科植物;

?豆科植物;

?菊科植物。。。。

(2)药用植物

?肉苁蓉

?枸杞

?锁阳

?干草

?麻黄

?。。。。。。

六、华中区

(1)范围: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

大亚热带地区,包括汉中盆地、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广东和广西北部、台湾北部和福建大部。

(2)地形:盆地、山地等为主。

(3)气候:温暖湿润。

(4)优势资源:

(1)孑遗植物

?水杉

?银杉

?水松

?银杏

?金钱松

?白豆杉

?观光木

?。。。。。

(2)木材资源

?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2.3%;

?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6.8%;

?木材产量占全国的1/3;

(3)亚热带经济植物

?热带水果;

?热带其它经济植物(油茶、漆树等)

六、南方区

(1)范围: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广西、广东南部、福建福州以南的

沿海狭带以及台湾南部、海南岛、西双版纳和南海诸岛。

(2)地形:岛屿、山地丘陵。

(3)气候:热带,湿热多雨。

(4)优势资源:

(1)植物资源丰富

?全国作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仅西双版纳经济植物就达700多种;海南岛4000多种

(2)热带经济植物

?野生稻

?萝芙木

?美登木

?砂仁

?野荔枝

?野香蕉

?。。。。

七、云贵高原

(1)范围:云南高原、贵州高原以及关系盆地的北部。

(2)地形:喀斯特地貌。

(3)气候:亚热带高原气候。

(4)优势资源:与华中区有些类似,但高原特有植物种类也比较多。

八、青藏高原区

(1)范围:西藏、青海的南部以及四川的甘孜和阿坝州、甘肃的西

南部等。

中国建筑史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B)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C)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斗拱高)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宽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C) A、宇文恺 B、李诫 C、蒯祥 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A)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B)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C)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B) A 东周 B 西汉 C 唐 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两面正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当心间:建筑物的中间一间。 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 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渐升高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 斜。 侧脚是指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侧推。由于此做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殿。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抄:宋代斗栱出一跳华栱称为“一抄”,或“出一卷头”。出二跳华栱称为两抄,或出两卷头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补充性解释: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放置横拱的一种斗拱的结构方法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2) 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2) 1.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2.木架建筑作为主流建筑的优势? 3.木架建筑存在的根本缺陷? 0.2 木架构的特色(3) 1.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 2.抬梁式和穿斗式的比较? 3.斗拱? 0.3 单体建筑的构成(6) 1.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形式? 0.4 建筑群的组合(9) 1.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2.庭院的围合方式? 3.北京故宫曲阜孔庙苏州留园? 0.5 建筑与环境(11) 1.古代建设者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 0.6 建筑类型(12) 1.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建筑形式是巢居和穴居。 2.古代建筑类型? 0.7 工官制度(14) 1.隋代宇文恺、宋代李诫、明代蒯祥徐杲? 2.中国古代建筑的两种发展模式? 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7) 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7) 1.巢居——干阑式建筑穴居——木骨泥墙房屋? 2.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3.窑洞类型? 4.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5.祭坛、神庙、城市的萌生和发展? 1.2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21) 1.2.1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21) 1.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2.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1.2.2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22) 1.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2.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中宫城内的宫殿遗址的主殿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3.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平面的三个分区?

中国建筑史选择题

中国建筑史选择题 (一组)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D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C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C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高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C) 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A)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B)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C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B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A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B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A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C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B)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C) A、兆域图B、西京长安图C、平江府图D、清明上河图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A)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 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C)城的风貌。 A、西汉长安B、唐长安C、北宋汴梁D、明南京 19.我国宋代建筑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是指:(A) A、《营造法式》B、《木经》C、《冶园》D、《工程做法》 20.下列建筑属于宋代建筑的是:(B) A、小雁塔B、摩尼殿C、飞云楼D、西安钟楼 21.目前我国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A) A、春秋淹城B、曲阜鲁故都C、

3大木作制作

1-1 大木制作工程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大木构架中柱、梁、枋、川(穿)、桁(檩)、椽、木基层等 的制作工程。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木材:树种、规格、等级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2.1.2 主要机具有:圆锯机、立锯、平刨机、手提式木工电动圆锯、手电刨、手提式电钻、电动起钉机、电动砂光机、各种钻、木工铅笔、勒线器、墨斗、拖线器、钢卷尺、木折尺、角尺、三角尺、活络三角尺、水平尺、线锤、斧、各种锯子、锉锯子的钢锉、各种刨、各种凿等。 2.2作业条件 2.2.1 制作大木结构的施工场地已准备好,且操作棚已搭设完成; 2.2.2制作场所的防火措施已经到位; 2.2.3 施工图纸已经过会审及交底,且作业班组已接受交底; 2.2.4 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对木结构的防腐、防虫、防火等防护工作已完成,并经检验合格。 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放样、配料→构件制作→汇榫 3.2放样、配料:按设计要求,以幢号为单位,开列出各种构件所需材料的种类、数量、规格方面的料单,提供给材料部门进行采购或进行加工。根据图纸,对复杂构件及节点等部位放足尺大样。 3.3构件制作: 3.3.1 柱类构件的制作 a)、在柱料两端直径面上分出中点,吊垂直线,再用方尺画出十字中线。 b)、圆柱依据十字中线放出八卦线,柱头按柱高的7‰-10‰收分。然后根据两端八卦线,顺柱身弹出直线,依照此线砍刨柱料成八方。再弹十六瓣线,砍刨成十六方,直至把柱料砍圆刮光。 c)、方柱依据十字中线放出柱身线,柱头收分宜比圆柱酌减。按柱身线四面去荒刮平后,四角起梅花线角,线角深度按柱子看面尺寸的1/10~1/15确定,圆楞后将柱身净光。

大木作

檩: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在金柱之上的金檩,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 柱: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用来支承上部结构并将荷载传至基础的竖向直杆檩: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在金柱之上的金檩,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 桁:梁上或门框、窗框等上的横木 桁架 桁héng梁上的横木(檩子)。

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方柱形木材 榫:框架结构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的接合处 椽: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望板:平铺在椽子上的木板,以承托屋面的苫背和瓦件.分为顺望板,横望板.

门楣: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一般都是粗重实木制就。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哪怕你是大户人家,富甲一方,没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一样不能在宅门上标示门楣。 斗拱斗栱(dǒu gǒng)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昂 斗,升

举架 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收山 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板的外皮。 梁

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

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 一、中国古建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的主要阶段。 1.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极为缓慢,穴居、巢居、地面房屋、原始木架建筑;满足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 1)《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下”是指低是指低湿之地;“上”是指低是指高地。因此有人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穴居。 2)我国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具有代表性的营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所见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2.奴隶社会:青铜工具的使用,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出现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夏: 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商: 1)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文字)。手工业发达,尤其青铜工艺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2)殷墟:商后期都城遗址,在今安阳小屯一带。是商后最一个都城,是甲骨文的发源地。 西周: 1)城市规模上按诸侯级别分类,是我国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2)发明了瓦。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进步,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3)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4)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理解其含义)春秋: 1)高台榭、美宫室2)瓦普遍应用3)开始使用砖4)鲁班5)建筑色彩、装饰 3.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的创造和贡献。 战国: 1)城市建设的高潮:齐都临淄、楚都鄢郢、赵都邯郸、魏都大梁、秦都咸阳、鲁都曲阜、宋都商丘等。 2)最早的工程图:1974年考古发现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98cmx48cmx1cm 的铜版“兆域图”。推测距今2300余年。按一定比例绘制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秦: 1)城市:咸阳(象天法地、自由浪漫,用象天的思想、以天体观念规划。)2)宫殿:阿房宫、信宫、兴乐宫。 3)陵墓:骊山陵(中国古代陵墓中的宏伟作品,是中国历史上形体最大的陵墓)汉: 1)城市:西汉都城长安(2.5倍于罗马城),东汉都城洛阳。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七大古都加上:安阳、杭州。

大木作整理完整版

第一部分:大木作解析 一、“大木作”释义:指建筑一切骨干木架总称,剩余装修部分称小木作。 二、“大木作”在中国木建筑中的核心地位: 它是建筑的主要结构。 它掌控了整个建筑的等级、规模和尺度。 它是千变万化的建筑造型的基础 一、材分制:宋——材分八等;清——分十一等斗口 二、大木作结构类型:抬梁、穿斗和井干(han) 三、大木作主要构件:柱-梁-枋-檩-椽及其相互关系 四、斗栱 五、殿堂造与厅堂造 六、举折与举架/提栈 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 大木作含义有三: 1、建筑物主要木构架; 2、做大木构架的工种; 3、大木构架的营造技艺。 大木作和小木作意义相对 小木作也称为装折,是除了主要木构架以外的室内分隔、装饰装修的木结构。 如天花、隔断等。 四、大木作的关键内容: 1、制度和文化; 2、大木作的营造技艺; 一:制度和文化 (可以不看,90%不考)

官式和民间营造的相互影响 官式中的民间因素 明代官式与江南的渊源关系 模数化设计施工 贵柔的体系 柔性的结构 柔曲的外形 柔糜的装修、色彩 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 一、材分制: 宋——材分八等; 清——分十一等斗口(前三等无实例) 材分制最大的作用是实现了构件的模数化。 二、大木作结构类型: 1、抬梁式 2、穿斗式 3、井干式 三、大木作主要构件: 柱-梁-枋-檩-椽

梁:宋称梁或栿,(几椽栿按其所承的椽数而定) 清称梁,(几架梁按其所承檩数而定) 乳栿:长两椽架的梁。 平梁:梁架中最上一层梁栿,长二架椽。 宋木梁长宽比=3:2,出头样式有批竹梁头、蚂蚱头等 角梁——翼角做法: 江南做法及特点: 嫩戗发戗: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构造简单;实例:苏州拙政园绣绮亭和怡园小沧浪亭。 水戗发戗: 枋(宋称阑额): 大额枋(阑额)-小额枋(由额)、 由额垫板 檐枋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一、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运用了木构框架结构体系,可分为承重的梁柱结构部分,即所谓大木作,及仅为分隔空间或装饰之目的的非承重装修部分,即所谓小木作。大木作包括梁。擦。柿、椽、柱等,小木作则是门、窗、隔扇、屏风以及其他非结构部件。 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抬梁式(叠梁式X穿斗式、井干式三种。梁柱间运用棉卯结合,由于律卯是绞接,因此这种方式使屋架在受水平外力(地震、风力等)时,能有一定的可变性与适应性。 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和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凡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两部建筑学术著作。其中规定了类似于现代建筑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为标准)和构件的定型化。 在大木作中,斗拱的产生与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和最具特色的。它以短木层层出跳,保证短小的拱木仅正心受压(不是受弯X 因此发挥了木材的受压特性,并承托了一定距离的出跳重量。而且它也是屋顶梁架与柱子间在结构与外观上的过渡构件。因此,斗拱具有结构与装饰的双重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斗拱尺寸变小,受力作用减少,逐渐演变为装饰性构件。 中国传统的单座建筑殿堂房舍等平面构成一般都以“柱网” 的布置方式来表示,也就是说,单体平面主要是一种完全根据结构要求而来的形式,并没有因为使用功能的要求而成为一个复杂的组织。比如,谈到唐代的佛光寺大殿平面,为金厢斗底槽,这一名词则是指其平面结构布置是内外两圈柱。 在平行的纵向柱网之间的面积一般称为间或开间,横向方面,习惯以“步架”来称谓。步架是指相邻檀木之间的水平距离。檀木的位置与间距都有定制,很少任意增减,因此可用来表达进深的尺度。为了配合使用要求,在结构上出现了增减柱距和减柱造等结构上的变化,从而得到更多更灵活的平面形式。增减柱距称为移柱造,移往造在辽、金、元时非常盛行,大概是此时受《营造法式》的限制较少所致,因而结构上有很多创新。 佛塔和园林建筑不受规制的约束,因此单体平面形式多变。 中国传统的建筑群基本上是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即所谓层层深人的院落空问组合,这种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古代单体建筑中是用“间” 作为度量单位,对于建筑群则以“院”来表示,无院不成群。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分为5种主要类型,即庞殿、歇山、攒尖、悬山及硬山,按重要性可设重檐(图16l人建筑物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①屋顶:重檐戾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鹿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②开间:清代最高为11问,依次为9、7、5、3间。③色彩:由高到低为黄、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民舍只可用黑、灰、白色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二、宫殿、坛庙、陵墓 (一)宫殿 1.我国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侵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2.北京故宫。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宫殿,居于北京城之中心。其平面为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中轴对称、纵深布局是中国

大木作技术交底

大木制作与安装工程 2.0.1施工前操作人员必须熟悉设计要求及古建传统作法,根据设计尺寸排出总、分丈杆,角梁、檩碗等部位应做出足尺样板,经校核无误后方可下料操作。 2.0.2施工前应对材料、工具进行检查,所用木材应符合《文物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三章第 3.0.3条的有关规定,设计对材料有特殊要求时尚应符合设计要求。 2.0.3现场加工制作宜在专用加工棚内进行,各种机具防护装置必须齐全有效,电动机具要有专人负责,符合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 2.0.4构件加工完毕后应在平整场地依安装次序分类用垫木码放整齐,并用防雨材料遮盖严密,防止日晒雨淋及积水浸泡。 2.0.5工作现场严禁吸烟,严禁明火作业。消防器具必须配备齐全,符合消防保卫工作的有关规定。每日工作完毕后应及时清扫刨花、锛渣、锯沫等废料杂物,并集运到指定地点。 第一节柱类构件制作 2.1.1施工准备: 按照设计要求,选好柱料,确定上、下头。根据排出的丈杆适当留荒进行打、截料。 2.1.2主要工序: a)、在柱料两端直径面上分出中点,吊垂直线,再用方尺画出十字中线。 b)、圆柱依据十字中线放出八卦线,柱头按柱高的7‰-10‰收分。然后根据两端八卦线,顺柱身弹出直线,依照此线砍刨柱料成八方。再弹十六瓣线,砍刨成十六方,直至把柱料砍圆刮光。 c)、方柱依据十字中线放出柱身线,柱头收分宜比圆柱酌减。按柱身线四面去荒刮平后,四角起梅花线角,线角深度按柱子看面尺寸的1/10~1/15确定,圆楞后将柱身净光。 d)、弹画柱身中线,按优面朝外原则,选定各柱位置,并在内侧距柱脚30cm处标记位置号。外檐柱按柱高的7‰-10‰弹出升线。 e)、按照丈杆及柱位、方向画定榫卯位置与柱脖、柱脚及盘头线,按所画尺寸剔凿卯眼,锯出口子、榫头。 穿插枋卯口为大进小出结构,进榫部分卯口高按穿插枋高,半榫深按1/3柱径,出榫部分高按进榫的一半,榫头露出柱皮1/2柱径。卯口宽按柱径的1/4。 额枋口子通常为燕尾口,卯口高按额枋高,宽、深各按柱径1/4-3/10。燕尾口深度方向外侧每边各按口深的1/10收分做“乍”,高度方向下端每边按口宽的1/10收“溜”。采用袖肩作法时,袖肩长按柱径的1/8,宽与乍的宽边相等。 馒头榫、管脚榫各按柱径的3/10定长、宽(径),榫的端部适当收溜,并将外端倒楞。管脚榫截面通常做成圆形,大式柱子应在柱脚四周开出十字橇眼。 各类柱子制作中应注意随时用样板校核。 2.1.3质量要求:应符合《文物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三章第一节的规定。 第二节梁类构件制作 2.2.1施工准备: 按照设计要求,选好木料,根据排出的丈杆适当留荒进行打、截料。 2.2.2主要工序: a)、在梁两端画出迎头立线(中线),依据立线方出平水线(檩底皮线)、抬头线、熊背线及梁底线、两肋线(梁的宽窄线)。 b)、将两端各线分别弹在梁身各面。按线将梁身去荒刮平,再用分丈杆点出梁头外端线及各步架中线,用方尺勾画到梁的各面。

中国建筑史

1、北京四合院平面图并简述 2、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立面图 3、明清故宫总平面图并简述 4、北京妙应寺白塔立面图 5、坦比哀多立面,说明七造型特点。 6、书院造型一之间正面墙壁立面图简述其特征 1、“一颗印”住宅平立面(4分) 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立面(4分) 3、唐长安城复原平面(4分) 4、明清故宫总平面(5分) 三、对我国近代饿传统复兴的建筑风格做简要概述和历史评价(8分) 四、分析北京天坛在总体布局和建筑设计方面的特点和设计思想,并绘简图。(10分) 二、绘图并附简要说明(6*5=30)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立面图 2、南京中山陵祭堂立面图 3、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立面图 4、北京天坛总平面图 5、唐长安城复原平面 三、对我国近代的西方折中主义建筑设计活动作简要概括和历史评价。(12分)出五座现存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立面简图注明每座建筑的名称 三对我国近代出现西方折中主义风格建筑做简要历史评价,列举出三座有代表性的中国近代西方折中主义风格建筑 四举一近年建成的优秀新建筑(群)实例,说明它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精华的。 四、分析北京明清故宫在群体组织和建筑设计方面的特点,并绘简图。(15 二画出以下简图 1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面 2 北京妙应寺白塔立面 3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立面 三绘制北京明清故宫总平面示意简图并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组织和程序安排 四绘制南京中山陵祭堂立面,并对我国近代出现的传统复兴的建筑设计活动做简要历史评价 三画图并简述 1 天坛总平面 2 颐和园总平面 四绘简要示意例图论述中国建筑群组织的主要特色---门堂分立 五概述中国近代建筑界的学术团体及主要活动 绘出四铺作斗拱正、侧面图,并绘出华拱和令拱断面。

大木作

大木作 2.1.1 殿堂型、殿阁型构架 ◆多用于大型殿屋。主要特点: A) 全部构架按水平分为柱网层、铺作层、 屋架层,自下而上,逐层垒叠。 B) 柱网层:外柱与内柱等高,各柱头之间以阑额联结(开间方向的),柱角以地栿联结。 C) 铺作层:各铺作以柱头枋、明乳栿等拉接,形成强固的水平网架,起到保持构架 整体稳定性和均匀传递荷载的作用。 D)屋架层:由草栿、矮柱层层架立,榑缝位置和柱缝可以对齐,也可以错位。 E)平面形式:均为整 齐的长方形。定型为四种分槽形式:分心槽、单槽、双槽、金厢斗底槽。 F)殿堂型层叠柱网层、铺作层,即成殿阁型。 ◆殿堂型构架有良好的稳定性,但做法复杂,宋元以后趋于淘汰 1.殿堂式: 结构上有三个水平层: A.内外柱同高的 闭合矩形柱网 B.斗拱梁等构件组成的铺作层 C.屋架层 三、各部分构件 A) 承重兼联系构件 (各类柱、梁、檩) B)联系兼承重构件 (垫、枋类构件) C) 斗栱 3.2.1 宋:称梁或栿 几椽栿(按其所承的椽数而定) 乳栿connecting beam :长两椽架的梁。位置与清式建筑中的挑尖梁或抱头梁相当。在殿堂结构中,置于内柱与檐柱柱头上,与斗拱结合成一个结构整体。在厅堂结构中、一端插入内柱柱身,另一端与檐柱柱头斗拱结合。尾端置于梁架上,并与梁架丁字相交的乳袱,又称丁栿。在有平棊(平闇)的建筑中,又分为明乳袱与草乳袱,草乳袱承上部结构及屋盖的重量,明乳袱做成月梁状,只承平棊(平阊)的重量。 平梁2-rafter beam:梁架中最上一层梁栿,长二架椽。 剳(zhá)牵short connecting beam :长仅一架椽。 宋木梁长宽比=3:2,出头样式有批竹梁头、蚂蚱头等 3.3.2 相关构件: 〃〃生头木:宋代放置在榑背上,使屋面纵轴方向略呈曲面升起 〃〃替木(短枋木,唐宋托榑常用替木)

中国建筑史题库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宽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 A、兆域图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D、清明上河图 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 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 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城的风貌。 A、西汉长安B、唐长安C、北宋汴梁D、明南京

大木作

第四节大木作 大木作 指木结构建筑中的主要结构部分,同时也是建筑比例、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基本构件的认识:柱、梁、枋、檩、椽. \ 1 柱。 1)檐柱、山柱、中柱、金柱、角柱、童柱(

P278); 2、梁(宋称梁或栿) )清式叫法 梁可以按照其所承托的桁或檩的总数目称为“几架梁”。 单步梁(承担一根檩条,这种梁中包括抱头梁和挑尖梁,另外一头插在柱中), 双步梁(承担两根檩条)。 三架梁(承担三根檩条), 五架梁(承担五根檩条), 七架梁(承担七根檩条),等等。

2)宋式叫法 按照在承担构架中的位置可以分为:搭牵(清式单步梁),乳栿(清式的双步梁),平梁(承担两根椽子,三架梁),四椽栿(承担四根椽子,五架梁),六椽栿(承担六根椽子,七架梁)等。名称是根据梁 上所承担的椽子数目而定的。

3) 4) 3.枋 概念: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作用:加强柱子之间的联系,使整个构架更加稳定。 额枋: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构件(宋称阑额)。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叫做大额枋(宋仍称阑额),下面的叫做小额枋(宋称由额)。两者之间有立着的板叫做由额垫板。

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断面变化: 由扁宽变高窄,明清时宽度已窄于额枋。 角柱处变化:从不出头到出头,出头形式有垂直截割或刻成海棠纹。

3)雀替(宋称绰幕枋)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清)雀替的长度定为该间面阔的四分之一,各开间的雀替取相同的高度,为柱径的四分之五,厚为柱径的十分之四。而长度随面阔递减。 4、桁(檩、宋称槫) 槫是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 截面圆形的称槫(檩或桁),矩形的称承椽枋。 长度即是各间的间广,如遇出际(山面出挑),另增挑出长度。

中国建筑史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学分:4.5学分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 教学对象:建筑学专业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 教学内容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46学时)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 难点: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学时) 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 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 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 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 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 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 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 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 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 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 第二章城市建设(4学时) 一、概说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 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

大木作整理完整版

第一部分:大木作解析 ?一、“大木作”释义:指建筑一切骨干木架总称,剩余装修部分称小木作。 ?二、“大木作”在中国木建筑中的核心地位: ?它是建筑的主要结构。 ?它掌控了整个建筑的等级、规模和尺度。 ?它是千变万化的建筑造型的基础 一、材分制:宋——材分八等;清——分十一等斗口 ?二、大木作结构类型:抬梁、穿斗和井干(han) ?三、大木作主要构件:柱-梁-枋-檩-椽及其相互关系 ?四、斗栱 ?五、殿堂造与厅堂造 ?六、举折与举架/提栈 ?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 大木作含义有三: 1、建筑物主要木构架; 2、做大木构架的工种; 3、大木构架的营造技艺。 大木作和小木作意义相对 小木作也称为装折,是除了主要木构架以外的室内分隔、装饰装修的木结构。 如天花、隔断等。 四、大木作的关键内容: 1、制度和文化; 2、大木作的营造技艺; 一:制度和文化 (可以不看,90%不考) ?官式和民间营造的相互影响 官式中的民间因素 明代官式与江南的渊源关系 ?模数化设计施工 ?贵柔的体系 ?柔性的结构 ?柔曲的外形 ?柔糜的装修、色彩 ?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 ?一、材分制: ?宋——材分八等; ?清——分十一等斗口(前三等无实例) ?材分制最大的作用是实现了构件的模数化。 二、大木作结构类型:

?1、抬梁式 ?2、穿斗式 ?3、井干式 三、大木作主要构件: ?柱-梁-枋-檩-椽 梁:宋称梁或栿,(几椽栿按其所承的椽数而定) 清称梁,(几架梁按其所承檩数而定) 乳栿:长两椽架的梁。 平梁:梁架中最上一层梁栿,长二架椽。 宋木梁长宽比=3:2,出头样式有批竹梁头、蚂蚱头等 角梁——翼角做法: 江南做法及特点: 嫩戗发戗: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构造简单;实例:苏州拙政园绣绮亭和怡园小沧浪亭。 水戗发戗: 枋(宋称阑额): 大额枋(阑额)-小额枋(由额)、 由额垫板 檐枋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 联系屋架的檩下枋、垫板(联系梁头): 金枋、脊枋;金垫板、脊垫板 随梁枋:随梁下的柱间枋料

完整版中国建筑史整理

绪论世界上有哪六种原生型体系?1.世界上有六种原生型体系:年古埃及公元前4000 年古西亚公元前4000 年古代印度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4000古代爱琴海年公元前1500古代美洲公元前2100年古代中国 它是于汉代形成、唐代成熟、宋代精致化,明清时期达到炉火纯青2.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发展相当缓慢, 的地步。清式建筑平面布局: .名词解释1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常用后者)间的名称: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间:4-3] [图课次间、梢间、尽间副阶: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形成的重檐屋顶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正式建筑:的建筑4-20] [图课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是一明两暗2. 优点:.提供适宜的居住面积1 .满足必要的分室要求2 .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3 4.获取良好的日照、通风5.可用规整的梁架结构6.有利组群的整体布局庭院的构成主要有廊院式和合院式3.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以木构架形态为主体、并存多种形态的多元体系。4. 简答题:.5 (1)间的不等宽现象是什么? 间宽依次递减 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 原因: 功能上的要求: 经济上的原因: 艺术上的要求: 结构上的意义: (2)庭院有哪些多元功能? 空间聚合功能: 气候调节功能: “露天起居室”功能: 防护戒卫功能: 伦理礼仪所需:(3)为什么出廊会有等级划分?(??)空间组织上增加了过渡层次,更为有利结构上多了一个层次,更稳固清式木构架形式.填空题:1 抬梁式构架是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穿斗式构架是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穿斗式构架有两种做法密檩穿斗式和疏檩穿斗式根据部位的不同,宋代的斗拱可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 2.名词解释: 柱: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柱、山柱、角柱等等梁: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等 檩: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之大木用檩。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致:檐檩、金檩。卷棚檩为双数。宋称:梁—栿;檩—槫。 枋: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有额枋、随梁枋、穿叉枋、平板枋等。进深方向:随梁枋、穿叉枋 坐斗: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 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固定栱垫板。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斗口:取平身科的大斗所开的口的大小,定为一斗口.共分十一个等级。 雀替: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宋《营造法式》中称绰幕枋)

5、大木作工程

大木作工程 按原状大木作样式根据实际残损情况进行更换,补配或加固处理(样式详见施工图及现状照片) 材料选用: 原有大木作的木构件经检测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的方能继续使用,否则应按原状材料、规格、工艺做法进行更换和补配。更换的木构件含水率要求必须<18%,严禁使用有缺陷(如死节、断裂、糟朽、虫蛀等的木材。更换的木构件制作工艺、榫卯样式,外观及尺寸必须与原有状一致,并达到设计要求。 1、柱构件 (1).柱子更换:主要是对经检测已失去承载能力、无法继续使用的柱子进行变更抽换,按原材质、原规格、原榫卯样式进行更换构件。现场施工时在进行检查构件损坏具体情况,以上更换数量的确定是根据现场勘察时对木构件露明部分实测所得工程量,如在拆除时发现还存在有残损木柱,以实际发生工程量为准,并根据现行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对其进行鉴定更换或对其进行修缮处理。 (2).新换柱子制作:柱子底无收分之制,采购符合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材质的原木,采购时把直径按设计要求放大30~50MM,留有修直和修圆柱子余地,确保柱子顺直,成品后截面尺寸不小于设计尺寸。大体成型后对其毛料进行表面加工,使柱子表面光滑、顺直、平整达到设计要求,在构件任一面任何150MM长度上所有木节尺寸的总和不大于所在面宽的1/3。 (3).原状柱子维修:主要分为裂缝、腐朽、虫蛀、墩接等维修。 A、裂缝处理:当裂缝宽度不大于3MM时,在柱的油饰或断白过程中用腻子勾抹严实,当当裂缝宽度在3~30MM时,用木条嵌补并用耐水性胶粘剂粘牢;当裂缝宽度在30MM以上时除用木条嵌补以耐水性胶粘剂补严粘牢外还须在柱的开裂段内加铁箍2~3道,柱子的开裂段较长时箍距为0.5M,铁箍要嵌入柱内使其外皮与柱外皮齐平;当干缩裂缝的深度超过柱径或该方向截面尺寸1/3或因构架倾斜扭转而造成柱身产生纵向裂缝时须待构架整修复位后,除用木条以耐水性胶粘剂补严粘牢外、还须在柱的开裂段内加铁箍2~3道进行处理。若裂缝处于柱的关键受力部位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加固措施或更换新柱;对处于柱的关键受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