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的差异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穿越南北差异,认识中国自然环境:初二地理教案

作为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我曾经有机会参加地理课上的一堂课程,主题是“穿越南北差异,认识中国自然环境”。
这节课使我对中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意识到不同地区的环境有何不同之处,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学习经历和收获。
我了解了中国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
中国南部气候温暖潮湿,气温高,降雨量大,水资源富足,居民常常享受着各种美食和精美的水果。
而中国北部则天气干燥寒冷,河流和湖泊数量较少农业收成不如南部丰富。
除此之外,南北自然环境的植被种类也有很大不同。
南部地区植被种类丰富,森林和丛林资源丰富,而北部种植植物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
接着,我了解到南北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南部地区气候温暖,人们可以种植各种水果,例如香蕉、菠萝和柿子等等。
这些水果在北部地区很难种植,因为北部天气条件不利于水果的生长。
此外,南部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人们可以在河流和湖泊中捕鱼或种植水稻,而北部地区由于缺乏水源,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也随之不同。
我了解到中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巨大影响。
南部地区由于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建立了许多以种植和加工水果蔬菜为主的工厂。
因此,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许多人们来到南部地区定居。
另一方面,北部地区虽然有许多煤矿和石油天然气资源,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口只占中国总人口的一小部分。
这节地理课使我明白了不同自然环境造成的差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加深不同地区的认识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这节地理课让我了解到中国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之间的联系。
这一切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多样性和珍贵性,进而激励我为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做出努力。
中班科学教案南北方的差异

中班科学教案南北方的差异介绍:中班阶段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阶段,科学教育在中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的差异较大,这也会影响到中班科学教案的编写与教学实施。
本文将围绕南北方差异展开,旨在为中班科学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参考和方法。
一、南北方气候差异对科学教学的影响1. 温度变化南北方气温差异巨大,南方温暖湿润,北方则干燥寒冷。
这种差异在科学教学中需要灵活应用,例如在南方可以更好地进行植物生长观察、昆虫生活习性观察等,而北方则更适合开展冰雪的观察、冰冻水的实验等。
2. 自然景观差异南方地域多山多水,北方则以平原和沙漠为主。
南方可以利用山水资源进行船只浮沉、自然景观的感官体验等教学活动,而北方的平原和沙漠则可以进行植物的适应性探究等。
3. 季节变化南北方季节变化差异明显,南方有四季分明,北方则以寒冷气候为主。
科学教学中可以利用不同季节带来的现象,如春季花开、夏季雷雨、秋季叶落等,让幼儿亲身参与观察和实践。
二、南北方区域差异对科学教学的影响1. 植物品种不同南方气候湿润,适合种植红花、香蕉等,而北方气候干燥,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
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可以结合当地的植物资源,让幼儿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适应能力等。
2. 动物多样性差异南方地域广阔,动物种类较多,如南方的大象、猴子等,而北方则以狼、熊等为主。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动物资源,进行不同动物的观察与分类,让幼儿认识到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3. 地理环境差异南北方地貌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科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设计相关的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例如南方的山水、湖泊等,北方的平原和沙漠等。
三、南北方文化差异对科学教学的影响1. 饮食习惯南方与北方的饮食习惯有所区别,南方较重口味,北方则以面食为主。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食物的观察与实践,让幼儿了解不同饮食习惯对身体发育的影响,培养健康饮食的意识。
2. 传统节日南北方的传统节日也会影响到科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中国南北差异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中国南北差异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中国南北差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
南北地理环境不同,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加之历史的原因,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就南北差异的形成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南北差异的形成1.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国南北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
南方日照时间长,温度高,降雨充沛,土地肥沃,适合水稻、茶叶、丝绸等的种植。
而北方干旱、缺水,日照时间短,气温较低,土地贫瘠,适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
南方由于气候条件的优越,有着特有的优势产业,如云南的烟草、茶叶,福建的茶叶、闽南木雕,广东的手工艺品等。
而北方则有着特有的产业优势,如山西的煤炭、河北的钢铁、内蒙古的牛羊肉等。
2.历史文化的差异南北地区的历史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南方历来有着繁荣的商业文化和海外贸易,而北方则依托中原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南方的商业文化和海外贸易带来了大量金钱和知识,为南方发展产业、培养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北方则形成了中原文化的精髓,保有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如故宫、长城等。
3.政治经济的原因南北差异的形成还与政治经济有关。
在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经济繁荣,为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而北方则遭受了许多灾难和战争的影响,经济落后。
在近代时期,北方地区经历了许多战乱和政治动荡,如天津战役、郑成功抗清等的发生,更加加剧了南北差异的发展。
二、南北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南北地区的产业不同南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南方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如电子、通讯、服装、食品等,而北方则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如煤炭、钢铁、机械、汽车等。
南方的产业所需资金、技术等资源相对较少,利润率较低。
北方的产业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等资源,产业链条较长,利润率相对较高。
2.南北地区的发展速度差异南北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南方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
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北方地区交通运输以陆路为主 汽车马车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水运是南方地区人们常用的一 种交通运输方式
南 方民居
贵州省苗寨
陕北窑洞
北方的四合院
故宫建筑群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
比较项目 主食 传统民居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面食
米饭
屋顶坡度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薄
热带雨林
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东北林海雪原
海南岛热带风光
一、南北方地
区自然环境的
差异
北方地区的 面积占全国 的20%,人 口占全国40 %。属于温 带季风气候。 平原面积广 大。东北平 原以“黑土 地”著称, 华北平原与 黄土高原为 “黄土地”。
秦岭
淮河
南方地区 的面积占 全国的 25%,人 口占全国 55%。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地形以高原和丘陵为主,
黑土地,黄土地
红壤、水稻土
二、南北方地区生产活动的差异
秦岭 淮河
北 方 地 区 的 旱 地 南 方 地 区 的 水 田
北 方 地 区 的 旱 田
北方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属于半湿润地 区
南方地区的水田
我国南方地区 年降水量在800 毫米以上,属 于湿润地区。
政史地组:姜石明
活动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 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北国风光
热带海滨风光
学习目标
通过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明确区域主要 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 较,明确南北方地区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对人类 生产、生活的影响。
南北方活动差异产生的原因

南北方活动差异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气候条件不同:南方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多为温带季风
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方气温比南方低,导致不同气温、气候下的生活习惯不同。
2.文化差异不同:北方人很多都是游牧民族南下或者闯关东时期
由南向北闯过去的南方人,性格和经历所造就的粗犷、豪迈的性格也被遗传了下来。
南方作为古往今来大多数文化聚集的地方,自然温文尔雅、细致入微的因素也被刻进了DNA,从而造成了两方生活的差异。
3.地理位置不同:南方水多,北方土多,自然二者所摄入的食物
类型也是不同的,衍生出的生活习惯也会不尽相同。
南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

南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临黄海和东海,南临南海。
南方地区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东南丘陵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丘陵,包括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等。
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
南方地区以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
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
台湾火烧寮为全国“雨极”,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
东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大。
南方地区湖泊众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
主要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
南方地区农业发达,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等。
主要耕地类型为水田,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茶叶、棉花等。
北方地区地理特征与农业题目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人文地理特色.符合“旱地种小麦,喜食面食,有民居四合院…”的是( )A.西北地区B.北方地区C.南方地区D.青藏地区2.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业区是A.灌溉农业区B.河谷农业区C.水田农业区D.旱作农业区地理区域具有整体的相似性和内部的差异性。
读我国北方地区图,回答3~4题。
3.北方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A.以干旱为主B.以高寒为主C.以旱地为主D.以水田为主4.有关北方地区内部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为主B.②地区黄土广布,水土流失严重C.①③地区相比,传统民居以窑洞为主的是③地区D.②③地区相比,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的是②地区下表为我国某地气候统计资料图,据表完成5~6题。
中国南北方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南北方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中国南北地理位置差异明显,北方横跨东西经度,南北纵深差异显著。
北方包括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南方包括华东、华南、西南三大地区。
南北方地理位置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分布。
二、气候特点1. 南方气候南方主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春秋季节变化明显。
南方降水充沛,气候湿润,多雨季节较明显,夏季多风暴和台风。
2. 北方气候北方地区主要以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短暂,变化不明显。
北方降水量较少,气候干旱,风沙较为频繁。
三、地形地貌特征1. 南方地形地貌南方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主要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有大量的高山和深谷,地形复杂多变。
南方地区海岸线曲折,有大量的海湾和港湾。
2. 北方地形地貌北方地形地貌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少有高山,地貌相对单一。
北方地区河流众多,形成了大片的河谷平原,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工业。
四、水系特点1. 南方水系南方水系发达,有长江和珠江等大河流域,多河流蜿蜒曲折,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多湖泊、水库和水文资源。
2. 北方水系北方主要以黄河和长江为主要水系,黄河流域沙土流沙多,水资源短缺,长江流域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但北方整体水资源匮乏,水流湍急,河流易淤积。
五、自然资源分布1. 南方自然资源南方地区主要以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为主,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丰富的铜矿、锡矿、锑矿等金属矿产。
南方地区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和森林资源,有利于发展农业和渔业。
2. 北方自然资源北方地区主要以煤炭和石油天然气为主要矿产资源,有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
北方地区也有稀土、铁矿等矿产资源,但整体资源相对单一。
总之,中国南北方地理知识点总结,南北方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分布有很多差异,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多雨,地势复杂多变,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地形平坦水系发达,煤炭和石油资源较为丰富。
比较中国四大区域的自然差异和生产生活的差异(1)

比较中国四大区域的自然差异和生产生活的差异(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关系)答题提示:自然环境的差异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等方面来展开论述。
生产生活的差异从衣食住行上去比较。
答:从地理位置上看:南方地区在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北方地区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北;西北地区在中国的西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青藏地区在中国的西部偏南,远离海洋。
从地形上看: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都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西北地区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三高三盆),也有草原和荒漠;青藏地区是高原地区,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从气候上看:南方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有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北方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青藏地区主要是高原山地气候。
从水文上看:南方地区水网密闭,河湖众多;北方地区相对河流较少,并且部分河流有季节性变化;西北地区干旱缺水,河流很少,最大的内陆河为塔里木河;青藏地区地势较高,多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由于各地自然状况的差异,也造成了他们之间生产生活的差异。
由于生产方式上,南北方地区主要从事农业耕作,所以南方地区主要以米饭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西北和青藏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因此饮食以奶制品和牛羊肉为主。
农耕的定居作业以及南北的气候差异,使得南方地区主要的建筑为坡顶房屋,部分区域还有骑楼或吊脚楼的建筑格局;北方地区房屋主要为平顶,部分区域因地制宜主要建筑为窑洞,就地取材、冬暖夏凉;西北和青藏地区由于游牧的生产方式,因此住帐篷或蒙古包这类可以随拆随走的房屋中较多。
南北方地区往往四季分明,服装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越接近中国的南部地区,冬夏的季节变化愈小,服装的差异性也愈小;西北和青藏地区由于日夜温差很大,游牧式的生活让他们的衣穿呈现出明显的适应日温变化的差异的情况,比如宽大的蒙古袍和单肩的藏袍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出行方式上,南方地区除了陆路交通外,也很经常的用到水路交通方式;而北方,水运交通就很不发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出行上很多借助动物,比如西北的沙漠之舟骆驼和青藏的高原之舟牦牛就是他们出行以及运输的主要方式,当然,马匹也是相当常用到的交通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方的差异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显著差异。
一、气候与农作物差异
由于秦岭对于气候的重大影响,使得我国秦岭南北河流显示出不同的水文特征。
秦岭以南的河流没有封冻期,水量丰富,泥沙含量小;而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封冻期,且越向北去结冰期越长,河流的泥沙含量较大,而水量较小。
明显差异的气候,使秦岭南北的自然景观也截然不同。
在秦岭北坡及其以北的关中平原是温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褐色土带,在秦岭南坡及其以南的汉江谷地是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
由于秦岭南北在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植物等方面的差异,在农业生产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秦岭以南,一月平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年降水量超过800mm,属亚热带湿润地区,作物可全年生长,良好的水热条件保证了水稻和油菜的政党发育,冬季可露地栽培蔬菜,是主要的稻、麦、油菜区,耕地主要是水田,稻麦一年两熟至三熟。
秦岭以北,一月平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年降水量不足800mm,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因为冬季温度较低,为冬小麦宿根越冬提供了条件,冬小麦生长和质量均比秦岭以南好,夏季高温适宜种植棉花、玉米和水稻,因此,以喜温作物为主,耕地主要是埋地,一般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冬季景色比较单调。
二、心理差异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心理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人性格上亦有不同,这与环境颇有渊缘。
北方人大多性格奔放粗扩,热情外向;而南方人则多清秀细腻,稳重内向,善于算计。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大脑结构或遗传因素育什么差别,而是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
我国北方山少平原多,放眼四望,方圆几里乃至上百里一览无余,所以,北方人的性格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
相反,南方则等山地河流而少平原,地形地貌受山水阻隔,条块分割相当严重,刚使平原地区也是沟壑纵横,山区峰回路转,视野被禁锢在狭窄的空间内。
南方人在“巴掌大”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为了生存,他们养成了精打细算、小心谨慎、善于运用现有资源发挥聪明才智的思维习惯,另外,南北方的气候差异造成了南北方人的心理差异。
南方气候较温和湿润,各种植物、花卉争芳斗艳,使南方人春成了沉稳、安祥、感情丰富而细腻的性格。
而北方气候较为寒冷干燥,多风沙,每年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因此,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多形成了冷静、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
有些环境气象学家,还从另一种逻辑上也论证了地理环境对心理和性格的影响。
他们研究认为,山区居民因地广人稀,推门见山,长久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便养成了说话声音洪亮,议事直爽,待人诚肯的性格,故有“爱山者仁”之说,暖湿宜人的河湖海滨地区,因气候湿润,景色秀丽,生机勃勃。
所以,这里的居民往往多情善感,机智敏捷,故有“爱水者智”之说。
生活在厂阔草原上的牧民,因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所以性格豪爽粗犷、热情好客。
而在寒冷区域,因室外活动时间少,人们多在一个不大的空间与人朝夕相处,因此常具有较强的耐力和自制力。
居往在地球上最寒冷之地的爱斯基摩人,目制力惊人,被人们称作世界上“永不发怒的人”。
相反,居往往热带地区某些地方的人,为避酷暑,
多数在户外生活和劳动,加之文化教育落后,性格往往放荡不羁,常为一些区区小事而殴斗。
三、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
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四、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
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
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
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
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五、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
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
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六、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
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
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
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七、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
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
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
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
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
北方为窝,多封闭。
”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八、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九、南涝北旱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
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