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_生活方式_消费文化

合集下载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开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

3.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开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表达。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及消费特征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及消费特征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及消费特征一、人口年龄结构在人口的变化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最引人注目。

从1973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直接目的就是降低人口增长率,减缓人口规模的扩大速度。

如今,经过千千万万计划生育干部的艰苦努力,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

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惯性,中国人口总量仍然在以每年10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

与此同时,作为生育率下降的后果之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却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

无论是人口总量的继续扩大,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未来的中国都是严峻的挑战。

而且,人口数量控制与人口老龄化还是一对矛盾。

人口数量控制越严格,人口老龄化速度越快,老龄化状况越严重。

如果放弃人口控制政策,令生育率反弹和上升,人口总量虽然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会因此而减慢。

面对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我们该如何清醒地认识这对矛盾,明智地选择应对政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而急迫的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在卫生保健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特别是低年龄人口比其他年龄人口死亡率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

而出生率仍维持在高水平,因此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1962-1970年中国创造了迄今为止历史上人口年增长速度的峰值水平。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

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特点与现状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

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

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

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作者:楼宇烈 [ ]一当今不少人都在预言说,二十一世纪是“亚太”的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乃至是“东亚”的世纪,并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汉字圈文化,将成为下一世纪的文化主流等等。

对于这些预言的准确性(或者说科学性)究竟如何,我不想妄加评议,因为这是需要由下一世纪的事实去证实的。

但我深信,这些预言的出现则绝非偶然,更不是少数东方知识分子的自大狂或所谓的“民族主义”情结,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依据的。

简而言之,一是随着本世纪下半世纪以来东方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变化,在文化上也开始有所自觉,恢复了对自己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自尊和自信;一是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严重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生存环境问题,因而迫使人们对于当今世界的文化建构,特别是其中作为主流的西方文化加以必要的检讨,并由此而意识到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互补性,以及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建构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所以我认为,在思考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问题时,有必要首先对中国文化在二十世纪中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一番深刻的反思,然后才能对下一世纪中国文化应走的道路有一较为清晰和自觉的认识。

毋庸讳言,与亚洲东方所有国家一样,从总体上来说,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走的是一条以接纳西方文化为主的道路。

中国的末代王朝——清王朝,在经过康熙、乾隆、嘉庆三朝盛世后,自道光朝起开始走下坡路,朝政日趋腐败,国力日益衰弱。

当时一些有眼光的思想家,也已深刻地觉察到了清王朝和中国面临的严重危机。

如著名思想家龚自珍于鸦片战争前夕在揭露当时清王朝的腐败和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后,就深刻地指出说:“即使英吉利不侵不叛,望风纳款,中国尚且可耻而可忧。

”〔1〕这样的政府是无法防止内乱和抵御外侮的。

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同时也暴露了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上“重道轻器”的偏颇和弱点。

二十世纪末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二十世纪末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二十世纪末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一、前言在二十世纪末,中国经历了一场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浩大改革。

这个历史时期中,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而社会则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在此,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探究中国二十世纪末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并列举相关案例,希望可以全面、准确地刻画这一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经济结构逐步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的推进,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具体来说,取而代之的是对外开放、市场计划和私有化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个方面,是对外开放的改变。

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外贸发展一直稳步增长。

1980年-1990年间,中国的进出口总值从201.6亿美元增长到了3072.9亿美元。

几乎是原来的15倍。

而在19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较高知名度扶植和对外贸易环节的技术升级,外贸增长的势头越来越强劲。

第二个方面,是市场计划的改变。

市场计划是经济计划体系逐步废弃后出现的一种混合经济计划模式,合理规范的市场竞争对于发展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7年中国经济危机后,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很有远见卓识的构想,就是寄希望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和收入的逐渐增加来推动经济增长。

市场改革方案包括贸易、债券、股票、房地产、金融和企业改革等一系列领域的改革。

第三个方面,是私有化的改变。

随着社会变革,国企改革也越来越深入。

从零售商店到银行、工厂,如今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均占据重要地位。

除了国有外,我们还能看到大量的合资企业以及个人创业,这些都使得中国经济更加活跃、多元化。

三、抑制通货膨胀: 造就新的市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但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通货膨胀等问题。

但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推出,中国经济走出了通货膨胀的阴影。

一方面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措施,1994年后中国政府就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增值税、营业税、社会保障等,都对中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0年的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0年的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0年的新变化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正是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国迈上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3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神州风物沧海桑田,国人风貌焕然一新。

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

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

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们就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中来发现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吧。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

"述往事,思来者"。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

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

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

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

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

"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

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

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

消费第六章习俗流行

消费第六章习俗流行

案例:消费流行与时尚
据《香港市场》杂志报道,现时北美洲非 常盛行一种“坏孩子装”,这是一些著名时装 设计师的杰作。他们的创作原则是:打破一切 穿衣规则,不仅错配衫裤,而且不考虑服装质 地、面料、花纹和颜色,总之穿上后一切会显 得杂乱无章,不修边幅,愈看不上眼,愈显出 “坏孩子装”特色,虽然服装价格昂贵,人们 却趋之若骛,尤其在年轻人中更是一种潮流。
速食时尚把服装变得平淡无奇,但好歹 让人买得起,花色也算繁多。花不多的钱,它 给顾客带来短暂的欢愉,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 安慰和自信。因为那些衣服的廉价,我们总忍 不住把他们当作一次性消费品,即使丢弃了也 不觉得可惜,我们也忘记了为我们的行为感到 羞耻,几十块的T恤,几十从来不穿,给我们 造成的内疚感并不回避在餐桌上浪费物多。
3. 价格低廉,减少内疚 店门口的模特远看穿得好像卡文 克莱恩, 里面分男装部,女装部和童装部,夏天还没到, 就上了成堆的比基尼,沙滩裤,他们在欧洲买 出4亿件衣服。成功的秘诀,既不是他们可以 满足男女老幼从里到外的着装需求,也不是诱 人的广告,而是一味他们是如此的便宜,以致 把人们以为一件衣服只穿过一两次就不要了而 产生的内疚感降至最低。
北方人主食以面制为主,有饺子、烙饼、面条等 等,一般都喜欢吃猪肉、牛肉、羊肉及鸡鸭等。口味 特点偏咸,讲究浓厚、烂熟。有夏季喜清素食品,冬 季喜厚味食品的饮食习惯西北地区的口味特点喜欢酸 辣。 江浙等南方一带人喜甜食,口味清淡。该地区人 以大米为主食,喜吃新鲜蔬菜,鸡、鸭、鱼肉俱全, 也吃海鲜,一般不吃辣椒、生蒜和老醋。山东人的口 味则喜爱咸辣,以面食为主食,普遍喜吃生葱、生蒜、 豆腐、粉皮和豆芽类,沿海地区人的口味喜咸鲜,喜 吃海鲜、有吃鱼肉馅的饺子和用甜面酱做鱼的习惯
思考: 1、GAP为什么会成为流行服饰? 2、 GAP的经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