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学霸笔记-炮制目的与药物成分_毙考题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学霸笔记-炮制目的与药物成分_毙考题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学霸笔记-炮制目的与药物成分_毙考题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学霸笔记:炮制目的与药物成分

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

中药炮制学研究什么?

 

 

 

药材经净制、切制或炮炙等处理后,称为饮片。

饮片系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的配方原料。

中药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炮制,在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

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考试关注要点:

为什么要炮制饮片?炮制目的

如何炮制饮片?炮制方法

为什么炮制后会产生变化?炮制机理

学习要求:

需先完成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与中药化学课程第一节炮制目的与药物成分

一、中药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2)增强药物疗效

(3)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5)便于调剂和制剂

基本目的:减毒增效、便于使用

四气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毒性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1)减毒

①净制减毒:蕲蛇去头。

②炮炙减毒:川乌、草乌、附子、半夏、天南星、甘遂、大戟、马钱子、斑蝥。

乌头:炮制降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降低毒性。

苍耳子、蓖麻子、相思子:加热使毒蛋白变性。

(2)消除副作用

麻黄:煮沸,除令人烦,汗出不可止副作用。

柏子仁:去油制霜,免除腹泻的副作用,用于失眠、心神不安而又大便稀溏的病人。干漆:炒或煅,减少副作用。

鹅不食草:炒制或蜜炙,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2.增强药物疗效

一般而言,炮制提高中药疗效的方法有:

(1)增加溶出、提高疗效

(2)辅料协同、增强疗效

(3)制备新药、扩大疗效

(4)减少损失、保存疗效

(5)其他

决明子、莱菔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果实种子类药物,炒制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易于溶出(逢子必炒)

自然铜、代赭石、炉甘石:矿物药煅制后,质变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逢石必捣)

款冬花、紫菀:蜜炙后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炼蜜具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之功)

南星:胆汁制能增强镇惊作用

黄连:甘草制可提高其抑菌作用

炉甘石:煅制后,碳酸锌转化为氧化锌,增强了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敛疮等作用。

3.改变或缓和药性

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副作用。

如过寒伤阳,过热伤阴,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

甘草:生甘草,性味甘凉,具有清热解毒、清肺化痰的功效;炙甘草性味甘温,善于补脾益气,缓急止痛。

地黄:生地黄,性寒,具清热、凉血、生津之功;经蒸制成熟地黄后其药性变温,能补血滋阴、养肝益肾。

麻黄:蜜炙缓其辛散之性,且炼蜜可润燥,故而止咳平喘增强。

生泻熟补、甘能缓、炒以缓其性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中药的作用部位以归经来表示,作用的趋向以升、降、浮、沉来表示。中药通过炮制,可引药入经,改变药物作用部位,也可改变其作用趋向。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同学们考得一个好成绩,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 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 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 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 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921,新增716种,创古本草收新药之最,完成第六次大总结。 (七)《中华本草》:当代。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能够减轻或消除 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 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 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确立依据:1.药 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功能。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 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三、五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基础练习考试试题附答案

A、三七配伍桑螵蛸 B、白芨配伍乌贼骨 C、茜草配伍五味子 D蒲黄配伍五倍子 E、大蓟配伍山茱萸标准答案:b 13、功能凉血止血,散瘀消痈的药物是 A、地榆 B、白茅根 C、侧柏叶 D槐花 E、小蓟 标准答案:e 14、益母草具有的功效是 A、润肠通便 B、泻热通便 C、清心除烦 D清热解毒 E、清肺化痰标准答案:d 15、素有“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之诸通”之称的药物是 A、红花 B、五灵脂 C、延胡索 D没药 E、王不留行 标准答案:c 二、多选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6、以下属于化淤止血药的是 A、三七 B、白及 C、茜草 D槐花 E、蒲黄 标准答案:a, c, e 17、下列属孕妇及月经过多忌服的药物是 A、红花 B、郁金 C、莪术 D三棱 E、牛膝 标准答案:a, c, d, e 18、具有活血通经下乳功能的药物是 A、当归

D瘰疬痰核 E、风痰眩晕标准答案:a 4、杏仁、苏子的功效是 A、降气祛痰,宣散风热 B、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C、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D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E、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标准答案:b 5、为治心火亢盛诸证之要药的中药是 A、远志 B、磁石 C、琥珀 D龙骨 E、朱砂标准答案:e 6 治疗肾虚喘促可用的中药是 A、柏子仁 B、酸枣仁 C、磁石 D琥珀 E、龙骨 标准答案:c 7、治疗热痰咳嗽兼有大便秘结者,宜首选 A、天竺黄 B、浙贝母 C、瓜蒌 D前胡 E、竹茹 标准答案:c 8、善治头面风痰的药物是 A、贝母 B、瓜蒌 C、白附子 D竹茹 E、白前 标准答案:c 9、下列活血药中,有善长于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是 A、郁金 B、红花 C、延胡索 D川芎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

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 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含水硫酸钙。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湿,止血。(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生,汤15-60克) 知母:根茎。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鲜、干根茎。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栝楼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成熟果实,苦寒,归心肺肝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焦:凉血止血(肝胆湿热、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中药学笔记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试题50题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试题50题 单选题 1、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的结构类型有 A黄酮醇 B二氢黄酮 C查耳酮 D花色素 E橙酮 答案:D 本题考查黄酮的分类及结构特征。在黄酮的结构与分类中花色素类较特殊,其1位氧原子以离子形式存在。 单选题 2、倍半萜的结构中有 A蒽醌 B鞣质 C环烯醚萜 D生物碱 E强心苷 答案:C

本题考查环烯醚萜苷的显色反应。环烯醚萜苷元遇氨基酸并加热,即产生深红色至蓝色,与皮肤接触也能使皮肤染成蓝色。 单选题 3、下列药物的炮制品不用醋炙的是 A甘遂 B延胡索 C乳香 D香附 E川芎 答案:E 本题考查药物的炮制方法。选项中,可醋炙的有甘遂、延胡索、乳香、香附。川芎为治头痛要药,一般酒炙,可引药上行,增强活血行气止痛作用。 单选题 4、滴丸的溶散时限为 A6% B9% C12% D15% E18% 答案:B

除另有规定外,蜜丸和浓缩蜜丸中所含水分不得过15.0%;水蜜丸和浓缩水蜜丸中所含水分不得过12.0%;水丸、糊丸和浓缩水丸中所含水分不得过9.0%;蜡丸、滴丸不检查水分。 单选题 5、引起人体过敏的金银花的成分是 A一分子大黄酸 B一分子胆酸 C一分子咖啡酸 D一分子甲酸 E一分子乙酸 答案:C 绿原酸为一分子咖啡酸与一分子奎宁酸结合而成的酯,即3-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是绿原酸的同分异构体,为5-咖啡酰奎宁酸。 单选题 6、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断面角质样,半透明,味甜的药材是 A多分枝,聚成簇,形如鸡爪 B弯曲呈钓状,多单枝,较细小 C多单枝,略呈圆柱形,“过桥”较长 D长圆柱形,外皮易脱落,断面粉性 E多单枝,较粗壮,“过桥”短 答案:B

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总结.

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总结 第1章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 一、药物与药物命名 (一)药物来源与分类 药物主要包括化学合成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 (二)药物的结构与命名 药物的名称包括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通用名也称为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 二、药物剂型与制剂 (一)药物剂型与辅料 1、制剂与剂型的概念 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制剂:将原料药物按照某种剂型制成一定规格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制剂名=药物通用名+剂型名,如维生素C片、阿莫西林胶囊、鱼肝油胶丸等。 药用辅料的作用:赋型、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3、药物制剂稳定化方法:控制温度、调节pH、改变溶剂、控制水分及湿度、遮光、驱逐氧气、加入抗氧剂或金属离子络合剂、改进剂型或生产工艺、制备稳定的衍生物、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4、药品有效期: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 (三)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和相互作用 1、配伍变化的类型 2、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溶剂组成改变、PH值改变、缓冲剂、离子作用、直接反应、盐析作用、配合量、混合的顺序、反应时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光敏感性、成分的纯度。 (四)药品的包装与贮存 药品包装的分类

三、药学专业知识 1、药物化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与此相联系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况,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药物进入体内的生物转化等化学-生物学内容。 2、药剂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5个方面的内容。 3、药理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物分析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确认、质量研究与稳定性评价,药品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标准制定,体内药物的检测方法研究与浓度监测及数据评价。 第2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一、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 (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是在水相和脂相间经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要求药物既具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将药物分为四类: 内吸收就取决于该因素。 (二)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和pKa对药效的影响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四气和五昧 一、A1 型题 (1) 中药的作用包括:答案 A A.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B.药物的副作用C.药物的治疗作用D.药物的不良反应E.以上均不是 (2) 确定中药药性的主要依据是:答案 B A.用药部位B.用药后的反应C.药物的加工方法D.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成分E.以上都不是 (3) 药性理论的基础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 A.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B.脏象理论C.脏腑、经络学说 D.阴阳,脏腑、经络学说E.以上都不是答案 D (4 )能比较完全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答案 E A.消除病因B.扶正祛邪C.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D.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E.以上都不是 (5) 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 D 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D.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 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 (6) 所谓平性药主要是指:E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D.性味甘淡的药物E.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7) 五味是指药物的: A A最基本的滋味B五类基本作用一味药不止一类基本作用C.全部味道D.五种不同的滋味E.部分味道 (8) 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辛。甘。淡属于阳,辛味能芳香化湿;苦酸咸属于阴。 B

A.辛、甘、酸B.辛、甘、淡C.甘、淡、苦D.辛、苦、酸E.酸、苦、咸 (9) 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C A温中止痛B活血止痛C缓急止痛D祛风止痛E行气止痛 (10) 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苦能通泻、降泄,还能坚阴、清热燥湿;咸能软坚、泻下E A行气、活血B软坚、泻下C和中、缓急D收敛、固涩E.通泄、降泄(11) 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B A甘味B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 (12) 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B: A甘味B苦味C 咸味D. 酸味E.辛味 (13) 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 A. 甘味 B. 苦味 C. 咸味 D. 酸味E.辛味答案E 归经 一、A1 型题 (1)善治少阴头痛的药是:少阴头痛用细辛,阳明用白芷,厥阴用吴茱萸答案 C A.羌活B.柴胡 C.细辛D.吴茱萸E.白芷 (2)善治阳明经头痛的药是:答案 E A.独活B.柴胡C.细辛D.吴茱萸E.白芷 (3)善治厥阴肝经头痛的药是:答案 D A.独活 B.羌活 C.藁本 D.吴茱萸 E.白芷 升降浮沉 一、A1 型题 (1)下列哪一组药物的性、味,其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 C A.甘、辛,凉B.辛、苦,热C.辛、甘,温D.甘、淡,寒E. 酸、咸,热 (2) 升降浮沉的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D A,明朝时代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金元时代E.宋朝时代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1.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2.水制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便于切制。 (2)漂: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中药得起源与中药学得发展 一、中药得起源 二、中药学得发展(各时期得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得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得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得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得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得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得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得产地 道地药材:就是某地出产得、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得药材。 第二节中药得采集 采收方法与时间由药物得有效成分得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得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得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得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得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得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与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与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与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得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得采收 第三章中药得炮制 炮制得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得必要得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得: 1、降低或消除药物得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得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与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与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炮制得方法 1、修治(修制)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论 一、中药的概念 1.“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2.“草药”:实际也是中药的一部分。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占多数,所以历来就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3.“本草学”:人们习惯称记载中药的典籍为“本草学”。 中药分类: 天然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合成药、半合成药:有机药品类、 无机药品类、 生物制品类 二、中药学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药学的内容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劳动创造了医药 中药的起源,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二、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酒剂、汤剂的发明和应用 《诗经》 《山海经》 三、封建社会中药学的全面发展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年~公元264年)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书载药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品三类。 上品120种,当时认为有补益作用,无毒,可以久服的药物。

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有毒或无毒,酌情使用的药物。 下品125种,能治病多毒,祛邪破积,不可久服的药物。 本书对中药学的贡献: (1)是按药物功效分类的创始。三品分类法。 (2)所载药物功效大多也都是行之有效的。如:麻黄治喘、常山截疟,黄连治痢、海藻疗瘿、苦楝子驱虫、当归调血、阿胶止血、乌头止痛、水银疗疥等等。 (3)将当时的用药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四气五味、配伍禁忌、“七情合和”在临床的应用规律。 (4)并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制剂、配伍、禁忌、服法等用药原则问题。 (5)书中介绍了水银、铅丹、雄黄的提炼在世界制药化学史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6)它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最早的珍贵的药学文献,被奉为医药学的四大典籍著作之一,后世医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 2.两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65年~580年) 《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载药730种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时代,雷敩,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抱扑子》:晋,葛洪,撰写了完整的炼丹著作。 3、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经政府批准,由长孙无忌、李…T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全收药844种,新增药物 114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4、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 ,全书 33卷,载药 1558种,较前增加 476种,附方3000余首。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 5、明代 《本草纲目》, 李时珍,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本书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为16纲,60类。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功效比较表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姜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与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 +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 葛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 +润畅通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 (中焦) + 黄柏 (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 +凉血 穿心莲 +凉血,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 板蓝根 +利咽 青黛 +清肝泻火,熄风定惊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熊胆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山豆根 +消肿 马勃 +止血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 鸦胆子 +截疟,腐蚀赘疣 白头翁 +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2011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基础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上)

一 一、单选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发散风寒药中,善治鼻渊头痛的药物是 A、羌活 B、辛夷 C、荆芥 D、防风 E、紫苏 标准答案:b 解析: 2、功能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A、葛根 B、升麻 C、柴胡 D、蝉蜕 E、菊花 标准答案:c 解析: 3、风热或肺热咳嗽、咳痰不畅、咽喉肿痛宜选用 A、葛根 B、柴胡 C、菊花 D、蝉蜕 E、牛蒡子 标准答案:e 4、下列药物中,长于清利头目的是 A、葛根 B、桑叶 C、升麻 D、蔓荆子 E、牛蒡子 标准答案:d 解析:上述五味药均能发散风热,但只有蔓荆子长于清利头目。 5、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宜选用 A、柴胡 B、牛蒡子 C、葛根 D、蝉蜕 E、升麻 标准答案:d

解析:蝉蜕能够明目退翳,常用治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 6、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A、桑叶、菊花 B、薄荷、蔓荆子 C、柴胡、蝉蜕 D、升麻、菊花 E、升麻、柴胡 标准答案:d 解析:发散风热药中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只有菊花、升麻、牛蒡子三味药 7、里热积滞,除应用清热药外,还当配合 A、祛痰药 B、泻下药 C、活血药 D、解表药 E、补虚药 标准答案:b 解析: 8、煅用收敛生肌治疮疡不敛及湿疹的药物是 A、地骨皮 B、石膏 C、栀子 D、玄参 E、天花粉 标准答案:b 解析: 9、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的药物是 A、夏枯草 B、黄芩 C、黄连 D、黄柏 E、苦参 标准答案:d 解析: 10、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肾火的药物是 A、黄柏 B、栀子 C、知母 D、地骨皮 E、生地黄 标准答案:c

2020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考点汇总【一】

2020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考点汇总【一】 执业药师考试时间已经逐渐接近了,为了帮助考生在最后的备考阶段更好记忆知识点,下面由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考点汇总【一】”,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考点汇总【一】皮类中药别名 苦楝皮:为楝科植物苦楝的树皮或根皮。处方别名:楝皮、苦楝皮、苦楝根皮 紫荆皮:为木兰科植物盘柱南五味子的根皮。处方别名:子荆皮、紫荆皮、紫今皮、紫金皮 姜皮:为姜科植物姜的块茎皮。处方别名:姜皮、姜衣、生姜皮石榴皮: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处方别名:安石榴、酸石榴、石榴皮、丹若、若榴川槿皮:为锦葵科植物木槿的茎皮。处方别名:木槿皮、川槿皮、白槿皮、川荆皮 地枫皮:为木兰科植物地枫的树皮。处方别名:地枫、地枫皮、钻地风 扁豆衣: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种皮。处方别名:扁豆衣,扁豆皮、眉豆皮 绿豆衣: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皮。处方别名:绿豆衣,绿豆皮 大腹皮: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果皮。处方别名:大夫皮、大茯、大腹皮、槟榔皮、大腹毛、大腹绒、伏毛、腹毛、腹皮、槟榔毛、槟

榔衣、枣儿槟壳 2020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考点【二】中药鉴定的取样规定 依据:《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 取样规定: 1、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 (1)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2)100——1000件,按5%取样; (3)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 (4)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5)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2、破碎或粉末装药材的取样 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 (1)一般药材100——500g; (2)粉末状药材25g; (3)贵重药材5——10g; (4)个大的药材,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有代表性的供试品。 3、中药鉴定中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留样的保存期至少一年。 2020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考点【三】中药的贮藏方法 1、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

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全真模拟试题(有答案解析)

2019 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全真模拟试题(有答案解析) A2型题 (1)患者,男,26 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用解表法治疗,应首选:答案B A. 香薷 B. 麻黄C 薄荷D. 苍术E. 细辛 (2)患者,女,30 岁,症见恶寒发热不渴,咳嗽气喘,痰多清稀,无汗,浮肿,脉浮等,治疗停饮,应首选:答案A A. 麻黄 B. 细辛 C. 桂枝 D. 白芥子 E. 茯苓 (3)患者男,20 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或鼻塞干呕,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缓,解表应首选:答案C A.麻黄 B.细辛 C.桂枝 D.香薷 E.鹅不食草 (4)患者男,32 岁。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不渴,无汗,身体疼重,胸痞,干呕,咳喘,脉浮,与麻黄配伍治疗内停水饮,应首选答案B A. 芍药 B. 细辛 C. 桂枝、 D. 香薷 E. 鹅不食草 (5)患者男,40 岁,恶寒发热,咳喘,眼脸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小便不利,肢节酸楚,舌苔薄白,脉浮滑紧,宜首选:答案B A. 黄芪配茯苓 B. 麻黄配白术 C. 白术配茯苓 D. 白术配桑白皮 E. 麻黄配连翘 (6)患者男30 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

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宜首选:答案B A.紫苏叶配防风 B.羌活配防风C麻黄配防风D.麻黄配桂枝E. 香薷配桂枝 (7)患者,男50 岁。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体疼痛,鼻寒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宜首选:答案A A. 麻黄配桂枝 B. 紫苏配荆芥 C. 白芷配防风 D. 荆芥配防风 E. 桂枝配芍药 (8)患者男,20 岁,有汗不畅,微恶风,身热,头昏重胀痛,肢体酸痛,流浊涕,心烦,口中粘腻,胸闷,腹痛吐泻,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宜首选:答案C A. 麻黄 B. 薄荷 C. 香薷 D. 防风 E. 羌活 (9)患者女,18 岁,发热,有汗,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痒,咳嗽,舌苔微黄,脉浮数。不宜用:答案D A. 桑叶配菊花 B. 桔梗配甘草C 杏仁配甘草D. 羌活配苇根E 连翘配薄荷 (10)患者男,35岁,外感风寒,恶寒渐轻,无汗头痛,项背强痛,脉浮者。宜首选: A. 葛根B 桑叶C 菊花D 薄荷E 苏叶答案A (11)患者女35 岁,初起鼻塞,头痛,微寒,身热,咽喉干痛,痰少不易咳出,舌苔薄黄,脉浮数。宜选:答案A A. 桑叶 B. 柴胡 C. 葛根 D. 香薷 E. 苏叶 (12)患者女60 岁,少气倦怠,腹部坠胀,脱肛,头昏目花,舌

中药学笔记-整理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 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与中化湿,利水消肿。(阴 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 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 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 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 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 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 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疏肝行气。(后下) 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含水硫酸钙。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湿,止血。(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生,汤15-60克) 知母:根茎。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鲜、干根茎。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栝楼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成熟果实,苦寒,归心肺肝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焦:凉血止血(肝胆湿热、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2019年整理】中药学笔记傲视宝典修改更正表格版

药名功效主治病证 发散风寒药,多属辛温,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辛温解表生姜葱,麻黄桂枝紫防风,荆芥香薷辛夷芷,羌活藁本细辛柽。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发汗解表之要药) 2.咳嗽气喘(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3.风水水肿。 4. 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1.风寒感冒。2.寒凝血滞诸痛证。 3.痰饮、蓄水证。 4.心悸。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1.风寒感冒。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理气安胎。 3.解鱼蟹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2.水肿脚气。(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1.外感表证。2.风疹瘙痒。3.风湿痹痛。 4.破伤风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5.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风寒感冒(后头痛,太阳经)。2.风寒湿痹(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风寒感冒(前头痛,阳明经)。2.风湿痹痛,头痛,牙痛。 3.鼻渊。4带下证。5.疮痈肿毒 6.皮肤风湿瘙痒。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1.风寒感冒。2脾胃寒证。3胃寒呕吐(呕家圣药)4肺寒咳嗽5解半夏天南星鱼蟹毒,呕家圣药。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1.风寒感冒。2.风湿痹痛,头痛(少阴头痛),牙痛。3.鼻渊。4.肺寒咳喘。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风寒感冒。2.鼻渊。3.风湿痹痛。4.风疹瘙痒。5.疥癣麻风。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风寒感冒(常用治太阳风寒),巅顶疼痛。(常用治太阳风寒) 2.风寒湿痹。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1.风寒感冒。2.鼻塞鼻渊。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络下乳。 1.风寒感冒。2.阴盛格阳。3.乳汁郁滞不下,乳房胀痛。 4.疮痈肿痛。 发散风热药,辛苦而偏寒凉,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辛凉解表薄荷萍,葛根牛蒡柴胡升,桑菊豆豉蔓荆子,木贼蝉蜕水蜈蚣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3.肝阳上亢眩晕。 4.目赤昏花。 5.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怓、衄血。 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肝阳眩晕,肝风实证。 3.目赤昏花。 4.疮痈肿毒。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劫肝阴);截疟 1.表证发热,少阳证(疏散半表半里之邪) 2.肝郁气滞。3.气虚下陷,脏气脱垂。 4.退热截疟(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降压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 2.麻疹不透。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治疗消渴证属阴津不足者) 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5.降压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喑哑。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目赤翳障。 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5.小儿夜啼不安。 镇静安神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4.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 2.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3.风湿痹痛。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外感表证。2.热病烦闷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1.风热感冒。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水肿尿少

2018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重点(第一章)

2018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 习重点(第一章) 的更新。 2018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 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 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七)《中华本草》:当代。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2)燥指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