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应用解剖
前腹壁解剖结构层次及临床应用特点

前腹壁解剖结构层次及临床应用特点前腹壁是指位于腹腔和胸腔之间的区域的前侧壁。
它由多个结构组成,这些结构在解剖结构层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临床上具有特定的应用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前腹壁的解剖结构层次及其临床应用特点。
1.皮肤层:前腹壁的最外层是皮肤,它具有保护内部器官的作用。
在临床上,皮肤变薄、色素沉着或出现炎症反应等问题常常会引起注意,这可能是一些潜在的疾病或病变的表现。
2.皮下组织层:皮肤下方是一层松质结缔组织,其中含有脂肪和血管。
这一层的脂肪可以提供能量和保持体温的作用。
在一些情况下,如肥胖、脂肪瘤等,皮下组织过多或过少可能会对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3.腹壁肌肉层:前腹壁的主要肌肉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这些肌肉通过其排列和收缩来提供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在临床上,前腹壁肌肉受损或疼痛可能表明一些疾病,如肌肉拉伤、肌肉痉挛或内脏疾病的症状。
4.筋膜层:筋膜是一种强韧的薄膜,覆盖在前腹壁肌肉表面,起着保护肌肉、血管和神经的作用。
在临床上,筋膜层的增厚或炎症可能会导致腹部疼痛、运动障碍,或是提示了一些以炎症为主的疾病。
5.神经血管层:前腹壁中存在许多神经和血管,它们供应肌肉和皮肤,传递感觉和运动的信号。
这些神经和血管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们可能受压、受损或受感染,导致疼痛、麻木、血液循环问题或感觉异常。
6.前腹膜层:前腹壁的腹膜是内腹腔的延续,由壁层和脏层组成。
这一层的主要作用是包裹和保护腹腔内的器官。
在临床上,前腹膜可能会发生炎症、感染或包块,从而导致腹痛、腹部积液或腹腔脏器破裂等严重问题。
综上所述,前腹壁的解剖结构层次及其临床应用特点是多样的。
了解这些结构和功能对于诊断和治疗与前腹壁相关的疾病非常重要。
此外,各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内部器官的关系也需要加以重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前腹壁相关的临床问题。
局部解剖学腹壁操作

操作要点
切开腹壁后,找到疝囊并 分离,将疝囊回纳腹腔, 修补腹壁的薄弱部位。
注意事项
在分离疝囊时要特别小心, 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同 时要确保腹壁修补严密, 防止术后复发。
THANKS
感谢观看
腹壁操作案例一:剖腹产手术
手术目的
通过切开腹壁和子宫,将胎儿从 母体内取出。
操作要点
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切开皮肤和 皮下组织,分离肌肉和腹膜,切开 子宫取出胎儿。
注意事项
手术过程中要保护好腹部血管和神 经,避免损伤;同时要确保切口缝 合严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腹壁操作案例二:肠切除手术
手术目的
整治疗方案。
03
腹壁操作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出血的处理
出血是腹壁操作中常见的并发症,可 能由于手术操作损伤血管所致。
处理方法:术中及时发现出血点,采 取电凝、结扎等止血措施。术后若出 现出血不止,应及时进行压迫止血, 并重新打开伤口进行止血处理。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01
预防感染是腹壁操作的重要环节 ,术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
手术后的处理
术后观察
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
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必 要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止 痛药等。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 功能。
随访和复查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查, 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
保护功能。
腹膜
覆盖在腹部脏器表面的 薄膜,具有保护、润滑
和固定作用。
腹壁的肌肉和骨骼
肌肉
腹部的肌肉分为外层、中层和内 层,各层肌肉协同作用,完成腹 部运动。
腹壁解剖预案

腹壁解剖预案标题:腹壁解剖预案引言概述:腹壁是人体重要的解剖结构之一,对于外科手术来说,腹壁的解剖结构对手术操作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制定一份腹壁解剖预案对于外科手术团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一、腹壁解剖结构1.1 腹壁的分层结构:腹壁主要由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层、腹膜和腹腔内脏器组成。
1.2 腹壁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腹壁的主要血管有腹壁动脉和腹壁静脉,神经主要有腹股沟神经、腹壁神经等。
1.3 腹壁的功能:腹壁不仅是保护腹腔内脏器的重要结构,还有支撑和运动的功能。
二、腹壁解剖相关手术2.1 腹壁切口选择: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目的选择合适的腹壁切口,常见的有纵行切口、横行切口、斜行切口等。
2.2 腹壁解剖技巧:根据手术需要熟练掌握腹壁解剖技巧,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和脏器。
2.3 腹壁修复和愈合:手术后对腹壁进行修复和愈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需要注意避免感染和腹壁疝的发生。
三、腹壁解剖意外处理3.1 腹壁出血处理:如发生腹壁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应及时止血并修复血管。
3.2 腹壁神经损伤处理:如发生腹壁神经损伤导致感觉丧失或者运动功能障碍,应及时处理并进行神经修复。
3.3 腹壁脏器损伤处理:如发生腹壁脏器损伤导致腹腔内容物外溢,应及时处理并修复脏器。
四、腹壁解剖术后护理4.1 术后伤口护理:术后对腹壁切口进行定期更换敷料、观察感染情况和愈合情况。
4.2 术后功能锻炼:术后适当的腹壁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腹壁肌肉恢复和功能恢复。
4.3 术后并发症预防: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五、腹壁解剖预案的重要性5.1 提高手术成功率:制定腹壁解剖预案可以匡助外科手术团队提前准备,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5.2 保障患者安全:通过严格执行腹壁解剖预案,可以保障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5.3 促进医疗质量提升:腹壁解剖预案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提高患者满意度。
结论:腹壁解剖预案是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份,对于保障手术安全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与治疗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和治疗
7
3. 防御作用:
在渗出液中,含有吞噬细胞, 能吞噬细菌、异物颗粒和破碎组织; 还有抗体,可中和毒素。大网膜更 具有特殊的防御功能,当腹腔内有 穿孔或炎症病变时,大网膜会自动 移到到病变处,堵塞穿孔,包裹炎 症病灶,防止扩散。有如腹腔卫士。 手术中,也可根据大网膜移动指向 的部位寻找病变。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和治疗
5
(二) 生理
1. 渗出作用:
腹膜经常渗出少量(700— 100ml)澄清液体,以润滑腹腔, 减少摩擦。但在炎症反应情况下, 大量渗出,可稀释毒素、细菌,从 而减少对腹膜的刺激。但不利的是 大量渗出会造成水、电解质丢失。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和治疗
6
2. 吸收作用:
腹膜具有很大的吸收作用。腹膜 炎时,大量毒素被吸收,可引起毒 血症的发生。上腹部腹膜比下腹部 腹膜吸收能力强。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和治疗
45
3. 是局限性还是弥漫性腹膜炎?
根据体征检查腹膜炎体征所波 及的范围很容易确定。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和治疗
46
4. 引起继发性腹膜炎的病因是什么? 应尽量分析找出引起继发性腹膜
炎的 病因,对指导拟定治疗方案 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情况下,根据病史、体征, 较容易 区别。但在病程晚期,有 时要找出病因,就比较内困难。但 只要有手术指征,应作好术前准备, 进行手术探查明确诊断并使病人得 到及时治疗。
1.细菌性腹膜炎 2.非细菌性腹膜炎(化学性、血性)
急性腹膜炎解剖生理特点和治疗
10
(二) 按范围分:
1.局限性腹膜炎 指腹膜炎的范围不超过一个象限
者。 2.弥漫性腹膜炎
指腹膜炎的范围超过 一个象限甚至波及全腹 者。
腹腔解剖图谱_图文

胆囊动脉
胆囊动脉 起自肝右A,位于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 常有变异.
胆总管 common bile duct
分为4段
1.十二指肠上段 位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切开探查引流术在该段进行.
2.十二指肠后段 位十二指肠上部后面, 行于下腔V前方,肝门V右側. 经网膜孔可探查此段结石.
3.胰腺段 胰头后方.胰头癌常压迫该段, 导致阻塞性黄疸.
腹腔解剖图谱_图文.ppt
成人腹腔主要器官的投影
右季肋区
①右半肝大部分 ②部分胆囊 ③部分右肾 ④结肠右曲
右外側区
①升结肠 ②部分回肠 ③右肾下部
右髂区
①盲肠 ②阑尾 ③回肠末端
腹上区
①右半肝小部分和左半肝大部分 ②胆囊③胃幽门部和部分胃体 ④十二指肠大部分⑤胰的大部分 ⑥两肾(部分)和肾上腺 ⑦胆总管,肝A和门V ⑧腹主A和下腔V
右三角韧带 冠状韧带右端,连于肝右叶 外后面和膈.
左三角韧带 位肝左叶上面和膈之间.变 异较多,常含肝纤维附件(新生儿特 有的肝残留物,可出现血管和胆管等 结构)
下面
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
胃的韧带
胃脾韧带 胃大弯左侧到脾门的双层腹膜.上份内有胃短血 管,下份有胃网膜左血管.
胃膈韧带 自胃底后面连至膈的双层腹膜.全胃切除时应将 之切断,才能分离贲门和食管.
脐区
①胃大弯②横结肠③大网膜 ④左右输尿管⑤十二指肠小部分 ⑥部分空回肠⑦腹主A和下腔V
腹下区
①回肠②膀胱(充盈) ③子宫(妊娠)④左右输尿管 ⑤部分乙状结肠
左季肋区
①左半肝小部分 ②胃贲门,胃底,部分胃体 ③胰尾④脾 ⑤结肠左曲 ⑥部分左肾
左外側区
①降结肠 ②部分空肠 ③左肾下部
腹膜系统解剖

丛等。
(三)韧带
• 腹膜形成的韧带指连接腹、盆壁与脏器之间或连接相邻脏器之间 的腹膜结构,多数为双层,少数为单层腹膜构成,对脏器有固定作用。 有的韧带内含有血管和神经等。
1.肝的韧带
1.腹后壁的腹膜袋和隐窝
• 盲肠后隐窝retrocecal recess位于盲肠后方,盲肠后位阑尾常位于其 内。
• 乙状结肠间隐窝intersigmoid recess位于乙状结肠左后方,乙状结肠 系膜与腹后壁之间,其后壁内有左输尿管通过。
• 肝肾隐窝hepatorenal recess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仰卧位时,是腹 膜腔的最低部位。
减少摩擦。支持和固定脏器。 • 吸收腹腔内的液体和空气等,一般认为,上腹部,特别是膈下区的腹
膜吸收能力较强,所以腹腔炎症或手术后的病人多采取半卧位,使 有害液体流至下腹部,以减缓腹膜对有害物质的吸收。
一、概述
• 防御功能,腹膜和腹膜腔内浆液中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可吞噬细 菌和有害物质。
• 腹膜有较强的修复和再生能力,所分泌的浆液中含有纤维素,其粘 连作用可促进伤口的愈合和炎症的局限化,但若手术操作粗暴,或 腹膜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久,也可因此作用而造成肠袢纤维性粘连 等后遗症。
• 网膜囊借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的网膜孔与腹膜腔相交通。
3.网膜囊和网膜孔
• 网膜囊有6个壁:前壁为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后壁 为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在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上 壁为肝尾状叶和膈下方的腹膜;下壁为大网膜前、后两层的愈着处; 左侧为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右侧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 分。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发表时间:2018-09-04T12:08:27.0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4期作者:刘宇彤秦向征(通讯作者)[导读] 腹壁下动脉内侧穿支为优势血管组织结构,开展DIEP皮瓣设计工作环节过程中应当优先选取近脐部位的穿支结构。
(延边大学医学院吉林延吉 133002)【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基本特征,为临床中开展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结构的应用活动构筑和提供解剖学基础支持条件。
方法:选取和运用新鲜获取的来源于自愿捐献渠道的12具成人整尸标本作为基本性研究对象,针对其中的8具整尸标本实施改良性明胶-氧化铅造影处理,针对其中的4具整尸标本实施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血管造影。
结果:经由实施3D图像重建技术处理环节可以知道,腹壁上动脉血管组织的穿支主要呈现出纵向分布的基础空间特点,其左侧部分与右侧部分之间分布的横行吻合支结构的数量规模相对较少,腹壁下动脉血管穿支呈现纵向分布特点。
且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之间分布有数量充足的具备不减口径特点的跨越膜前正中线位置的横行吻合支结构。
结论:腹壁下动脉内侧穿支为优势血管组织结构,开展DIEP皮瓣设计工作环节过程中应当优先选取近脐部位的穿支结构。
【关键词】腹壁下侧动脉穿支;皮瓣;应用解剖学【中图分类号】R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4-0114-02 早在1989年,有研究人员率先报告和揭示了以人体腹壁下动脉血管组织为蒂,基于不携带腹直肌的腹壁横行皮瓣组织结构完成腹股沟区域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处理和口底再造处理的技术操作方式,该种技术处理方式经由近年间持续经历的应用发展过程,逐步进入了成熟有效的临床技术实践应用阶段,值得引起广泛关注[1-4]。
本文围绕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展开了简要论述。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选取和运用新鲜获取的来源于自愿捐献渠道的12具成人整尸标本作为基本性研究对象,针对其中的8具整尸标本实施改良性明胶-氧化铅造影处理,针对其中的4具整尸标本实施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血管造影,针对完成血管造影处理环节的整尸标本,先实施螺旋CT扫描检查处置过程,在运用Mimics程序实施3D可视化技术处理,在扫描技术环节结束后,要针对上述入选的12具整尸标本实施解剖技术处理,经由外科平面,完整充分地截取其腹前外侧壁皮肤组织和相关性皮下组织结构。
【局部解剖学】中、下腹部脏器解剖

4.胰尾:
抵靠脾门。
六、肝门静脉
(一)位置:自胰颈后方上行,通过十二指肠上部的 深面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上行至第一肝门。
(二)组成: 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在胰颈后方汇合而成。
(三)属支与收集范围: 肠系膜上、下静脉; 脾静脉; 胃左、右静脉; 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四)肝门静脉的特点
回盲瓣 控制小肠内容物过快进入结肠。
●回盲区是整个 消化管道中最易 发生套叠的部位。
阑 尾
appendix
根 McBurney lanz
体 系膜
回肠前位28% 盆位26% 盲肠后位24% 回肠后位8%
盲肠下位6%
上缘 下缘 游离缘
注意:成人与小儿阑尾的差别 成人:壁厚、腔小、开口小, 小儿:反之, 临床表现不同.
(3)结肠脾曲毗邻:
①前:胃大弯、第8肋软骨。
②上:胰尾、脾。 ③外:膈结肠韧带。
④后内:左肾、肾筋膜。
临床意义:结肠脾曲的肿瘤不易 被扪及。
(4)乙状结肠系膜根的位置:
骶髂关节
乙状结肠 间隐窝
骶骨上 部前面
小骨盆 左缘
乙状结肠系膜根的毗邻:
左输尿管
(5)横结肠与乙状结肠的鉴别要点
横结肠 乙状结肠
正 常 型
约90%
方 型
约3%
约2% 约4%
婴 儿 型
『
内
侧
育 型
袋 』 显
著
不
发
24% 6%
28% 8% 26%
X线检查时,通常 将小肠袢按部位分为 6组
③直肠上动脉:与乙状结肠动脉末 支间多无吻合。
➢(边)缘动脉
各结肠动脉分支之间 依次吻合,在近结肠处 形成一个连续的动脉弓, 从回盲部至乙状结肠与 直肠移行处,称缘动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1. 常见腹壁疝有几种?如何鉴别?
2.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3.精索?
腹股沟韧带?
联合腱? 弓状线?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
三、腹部手术切口
Incision of Abdominal Wall
(一)切口选择的原 则
接近病灶;
显露充分;
愈合牢固;
能延长或加作切口; 并发症少。
(二)腹壁切口的种类
1.纵切口
1)正中切口; 2)正中旁切口; 3)经腹直肌切口; 4)旁腹直肌切口。
纵切口切开的组织层次
临床应用解 剖 学 课 件
腹 壁
应用解剖
腹前外侧壁
一、层次结构
皮肤 浅筋膜 肌层 腹横筋膜 腹膜外组织 壁腹膜
1. 皮 肤
特点: 薄而有弹性、皮下组织松弛、 延展性(妊娠、腹水)移动性(皮瓣) 皮神经分布: 剑突平面: 第6肋间神经 肋弓平面: 第8肋间神经 脐平面: 第10肋间神经 髂前上棘平面: 肋下神经 腹股沟平面: 第1腰神经
构成:
腹股沟韧带
皮下环
精索外筋膜
腹内斜肌、腹横肌
共同形成: 提睾肌 联合腱
腹 横 筋 膜
形成:1.腹股沟管深环 2.精索内筋膜
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腹前脐下壁腹膜形成的 5条皱襞和3对小凹。
二、腹 壁 血 管 和 神 经
1.浅层
浅层血管: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腹壁浅静脉、 旋髂浅静脉, 脐周静脉网。 临床应用:带血管蒂的皮瓣移植。
旁正中切口 旁复直肌切口
经腹直肌切口
正中切口
2.斜切口
1) Kocher切口 2)McBurney切口
3.横切口
四、腹股沟区应用解剖
Applied anatomy of inguinal region
1.什么叫腹股疝?
腹股疝是指腹
腔内脏器或大网膜 经腹股沟部腹壁肌 肉缺损形成的薄弱 区突出到腹腔外的 病理改变,表现为 腹股沟区的可复性 或不可复性包块。
2. 浅筋膜
脐平面以下: 浅层(脂肪层)Camper筋 膜(向下—大腿脂肪层)。 深层(膜性层)Scarpa筋膜 (在中线处附于白线)。 两侧向下—腹股沟韧带下 方约1横指处—大腿阔筋 膜相愈着。 浅、深两层之间还有丰富 的淋巴管和小血管:腹壁 浅动脉、旋髂浅动脉和腹 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 以及脐周静脉网。
2. 腹股沟区的范围
腹股沟区薄弱的原因?
3. 腹股沟管
inguinal canal
位置 长度 四壁和两
口 内容 斜疝?
外口
前壁
上壁 后壁
下壁
腹 环(深环)
4.腹股沟三角
inguinal triangle
• 又称:
腹壁下动脉
Hesselbachsah三角 • 围成: 直疝?
脐以下分深、浅两层 (Camper筋膜和Scarpa筋膜)
浅层
(Camper筋膜)
(Scarpa筋膜)
深层
3.肌 层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 直 肌
腹直肌鞘
※ 弓状线 白线
前层——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后层——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 腹横肌腱膜
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腱膜 External abdominal oblique aponeurosis
浅层神经:
皮神经分布: 剑突平面: 第6肋间神经 肋弓平面: 第8肋间神经 脐平面: 第10肋间神经 髂前上棘平面: 肋下神经 腹股沟平面: 第1腰神经
2.深层
深层血管:三组
1.下5对肋间后动脉
2.肋下动脉 3.腹壁上动脉、 腹壁下动脉、 旋髂深动脉
深层神经:
第7-12胸神经前支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鉴 别
发病年龄 突出途径
直 疝
儿童、青壮年多 海Δ出,不进阴囊
斜 疝
多见于老年 腹股沟管出,进阴囊
疝块外形
块回后压内环 疝囊与精索关系 囊颈与下前外方 颈在A内侧
椭圆、梨形,上蒂柄
不再突出 精索在疝囊后方 颈在A外侧
嵌顿机会
极少
较多
睾丸下降与斜疝 及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