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的分析

【摘要】二十一世纪来临之际,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能否有新的创新与发展,对我国一贯的少数民族政策是一个考验。无容置疑,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影响着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民族经济建设过程中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资助体系教育公平民族院校

一、序言

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大纲》,从最高权力机构的行政法规上确立大学收费制度。包括北大、清华、南京、复旦、中山在内的40所高校开始收费。之后1996、1997年开始全国所有高校除部分特殊行业外全面实行收费。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学生资助体系研究的也开始拉开序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在中国,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政府在对待少数民族权利方面,出台了相当多的民族政策,以此来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也是如此。

目前的学术界,对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的研究比较多。但专注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

的研究却很少。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二、国内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研究分析

赵中建(2000年)认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后至1994年经历了人民助学金阶段、人民助学金与人民奖学金并存阶段以及奖学金与贷学金并存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表现了明显的改革特征,符合当时我国作为整体的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也跟上了国际上学生资助制度或政策的改革步伐。

任初明(2003年)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分为了四个阶段:人民助学金制度阶段;人民助学金制度与奖学金制度并存的阶段;奖学金与贷学金制度并存阶段;建立与完善“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混合资助阶段,并简要分析了每一阶段的具体政策。

成亚平,王敬波(2003年)对目前我国助学资助体系的类型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学生资助规范大多已经落后于我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需要,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建议。

牛彦绍(2005年)认为1987年以来,中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模式主要有2种:1987一1994年的“免学费十奖学金+学生贷款”式资助体系和1994年以来的“奖、贷、助、补、减”式资助体系,指出了不同阶段的助学资助体系的进步与不足。

陈有春(2006年)在对新中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变迁的各个阶段和资助形式进行细致地比较分析。

张民选教授(2002年),曾对大学生资助政策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从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内外状况、资助理念的嬗变、资助观念观念的成长等方面,第一次系统阐释了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之后,中国资助模式和国外的比较研究。开创了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的新天地。

马经(2003年),从政治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并从要素和特性分析方面,对助学贷款进行了实证考察,结合发达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的经验教训,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中国现行助学贷款进行了侦测评估和实践分析,并展望了未来。虽然本书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政策一笔带过,但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改革以来最早的关于学生资助政策的理论实践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国外的研究成果也能见诸报端:理查德佛西和马克.贝特曼在著作《对学生负债的谴责—大学贷款和公共政策》、罗伯特·阿奇博尔德B.在《重塑经济资助体系—为什么高校与联邦政府应该交换角色》谈及了美国大学生经济资助历史。

此外,还有一些对我国助学资助政策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如对我国助学贷款问题的研究,勤工助学问题的研究以及奖学金问题的研究等,这些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助学体系某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但是对于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尤其是高等

院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成果确难觅其踪。

三、国内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分析

韩同高(2004年),分析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贫困大学生受资助方面的困境。并分析了这种困境产生的原因:少数民族聚居地贫困大学生全面认识和资助理念的缺失,现行资助政策制定和实施存在不足等原因,制度创新不够——如财政投入体制改革、资助方式和资助工具的创新、完善资助政策的法律保障等。

程跟锁(2005年)借助于教育公平理论、教育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来对西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贫困生的资助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陈柳(2005年),分析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即:资助目标不明确、国家助学贷款机制不完善、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市场调节、政策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缺乏法律保障;提出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建议,即:资助区域等级化、助学贷款多元化、资金操作市场化等。

田磊(2007年),从心理学角度,对受助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应该培养贫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陶冶情操,学会感恩,建立健全人格。

四、对国内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的展望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些研究已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但是仅仅从资助手段和资助对象的心理状况等方面入手,从心理学、教育经济学的角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没有从资助对象的社会文化家庭背景出发,深入进行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后续研究,也应该考虑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家庭文化背景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社会学的学科理论,多探讨传统文化中,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生源地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的资助政策概况。

比如:研究过程可以采用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模式,同时运用福利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均衡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进行相关研究。

总之,民族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高等院校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同样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增加民族贫困地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期望在新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教育学界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和认识有进一步的探讨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