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合集下载

我国慢病流行的趋势

我国慢病流行的趋势

我国慢病流行的趋势近年来,我国慢病的流行趋势正在逐渐上升。

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且难以根治的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心脏病、脑卒中、癌症等。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探讨我国慢病流行的趋势。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慢性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不断提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患病率接近70%,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慢性病。

人口老龄化导致了慢病患者的增加,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下降,免疫能力减弱,更容易患上慢性病。

其次,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慢性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节奏加快的工作生活压力,不规律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

例如,高盐高油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疾病的发生,长时间久坐不运动则容易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医疗水平和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促使了慢性病流行趋势的上升。

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能够更早的发现和监测慢性病,从而增加了慢病的确诊率和报告率。

同时,健康教育的普及也使公众对慢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但由于加重了慢病与公众的关注,使得慢病的疾病负担有所增加。

最后,环境污染和不良的饮食结构也是慢性病流行的因素。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健康,增加了慢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盐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食物摄入过多,使得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大幅度攀升。

总结以上几点,我国慢病的流行趋势正逐渐上升。

人口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医疗水平和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和不良的饮食结构等因素都对慢性病的流行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倡导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减少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

慢性病的全球负担与应对措施

慢性病的全球负担与应对措施

慢性病的全球负担与应对措施慢性病是指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的疾病。

在全球范
围内,慢性病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
负担。

本文将探讨慢性病的全球负担情况,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目前,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
球近三分之二的死亡是由于四类主要慢性病引起的,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

这些慢性病占据了全球疾病负担
的绝大部分,给医疗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

在发展中国家,慢性病也越来越成为主要健康威胁。

随着生活方式
的改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中国家的慢性病患病率逐渐增高。

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健康教育不足等原因,这些国家面临着更为严峻
的挑战。

如果不加以有效干预和控制,慢性病将对这些国家的可持续
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要解决全球慢性病负担问题,需要多方合作,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慢性病的投入,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

其次,要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包括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健
康生活方式、加强早期筛查和干预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慢性病的挑战。

总之,慢性病的全球负担日益加重,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社
会各界共同努力,开展全面、协调的应对措施。

只有通过合作与努力,才能有效减轻慢性病给全球带来的负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水平。

慢性病防治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慢性病防治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慢性病防治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发布时间:2023-03-07T07:15:56.80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2月12期作者:廖长春[导读]慢性病防治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廖长春(廖长春;四川攀枝花617200)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以及老龄化趋势的严重化,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

全球范围内,慢性病的流行趋势愈发严重,因高血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慢性病死亡的人数逐年增加,死亡率居高不下。

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十分必要。

本文对目前慢性病防治工作、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

1.慢性病流行及防控现状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因慢性病致死人数的构成比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居民慢性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女性略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但农村地区的增速显著高于城市,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及城市低收入人口的慢性病发病率更高,且增速较快;慢性病发病率位居前两位的分别为高血压和糖尿病,近年来增速较快,城市居民发病率高于农村,东部地区高于中部、西部地区,且患病人群逐渐年轻化。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国人患有慢性病,慢性病的死亡率高达86%。

另外,慢性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的占比也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约占总负担的70%,因此慢性病已成为目前主要的疾病负担。

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特征与世界总体特征较为相似,主要表现为患病年龄的逐渐下降,患病人数的逐渐增加。

针对慢性病防控,21世纪至今,我国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用于应对日益严峻的慢性病流行趋势,如《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健康中国行动》等。

以上政策、措施均根据慢性病防治从不同层面制定具体、科学的对策,明确防治目标。

为了能够提高全国各地区的慢性病防治水平,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制定中长期规划,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和功能,注重以预防为主,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转变。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范文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范文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范文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慢性疾病是指病程长、进展缓慢的一类疾病。

与急性疾病相比,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治疗较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近年来,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慢性疾病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一、慢性疾病的流行状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全球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已经超过60%,约有1.3亿人死于慢性疾病。

在我国,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口健康领域的主要挑战。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重点监测的10种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占全部疾病负担的45.5%,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最高,分别达到27.9%和11.6%。

此外,城乡差距显著,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二、慢性疾病的影响因素1.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过度饮酒等行为都会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非常重要。

2. 遗传和家族史慢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因素有关。

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脏病和癌症,可能在家族中具有聚集性。

因此,了解家族史对有效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3.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起着重要影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可能导致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如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

三、慢性疾病的防控策略1. 健康教育加强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慢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开展广泛的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帮助人们认识到健康饮食、合理运动、戒烟限酒等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2. 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全面、真实、准确的个人健康档案,记录个人患病史、家族病史等相关信息。

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及时了解群众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慢性病共病患病现状及研究进展 PPT课件

慢性病共病患病现状及研究进展 PPT课件
25%以上的美国人和三分之二的美国老年人至少有2种慢 性躯体疾病或行为健康问题
据估计,MCC患者消耗了大约66%的国家医疗花费。
65岁及以上加拿大老年人MCC患病率
男、女分别为77%和85% 来自加拿大萨格奈地区21个家庭医疗诊所调查显示,18-
44岁:69% 45-65岁:93% 65岁以上:98%
一项来自沈阳的调查结果 国内外研究现状 推荐的管理原则
2
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 严峻
慢性病导致的死亡
占总死亡的 86.6%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定义
• 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 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 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 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 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 总称。是指病情持续时间 长、发展缓慢的疾病。
24
MCC分类
疾病风险特征相关的疾病(concordant conditions)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血管病、周围 血管病等。
疾病风险特征不相关的疾病(discordant conditions)
慢性腰背痛、骨关节疾病、炎症性肠病、哮喘、前列腺 癌、抑郁、焦虑等。
25
病例摘要
IV. CLINICAL FEASIBILITY DOMAIN
• Consider treatment complexity and feasibility when making clinical management decisions for older adults with multimorbidity.
II. INTERPRETING THE EVIDENCE DOMAIN
• Recogniz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vidence base, interpret and apply the medical literature specifically to older adults with multimorbidity.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地区慢性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慢性病不仅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本文将就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其控制管理对策进行分析。

1.慢性病高发: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成为农村地区最为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其中高发的为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

2.疫情蔓延: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呈现蔓延趋势,患病率呈增长态势。

而农民由于缺少健康知识,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更容易患上慢性病。

3.就医程度低:农村地区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就医程度低,其中很大一部分农民选择自我调理或采取传统偏方治疗,导致症状加重。

二、对慢性病的控制管理对策1.加大健康宣传:农村地区应加大对慢性病预防的宣传,进行常识普及和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和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正确饮食、定期体检等。

2.推广普及保健知识:为农村居民普遍提供基本的保健知识和服务,如开展健康体检、健康讲座、为贫困农村居民提供抗病毒药物、绿色通道等。

3.建立家庭医生制度:通过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督促农民定期体检、线上咨询等,及时发现和引导农民进行早期治疗。

4.加强卫生治理:加强环境卫生治理,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较大程度上防止疾病的产生和传播。

三、慢性病防控方案改进策略1.制定专门的防控策略:建立完善、立体化的城乡一体化卫生体系,重点突出针对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工作。

强化对农民的健康教育和普及保健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和防控疫情的扩散及零星病例的治疗。

2.加强监控和应急预案:加强对农村地区慢性病的实时监控,建立应急预案。

在出现疾病疫情或有感情病人的情况下,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治疗措施。

四、结论农村地区慢性病是影响老百姓健康的因素之一。

在预防和控制农村地区慢性病的过程中,培训健康教育知识和制定规范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都非常重要。

农村地区慢性病的管理和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参与,政府、医疗应急机构、社区卫生中心、医生和病人都必须共同努力,落实控制方案保障老百姓健康。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应对策略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应对策略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应对策略
目录
01 一、我国老年人慢性 病现状
03 三、实践建议
02 二、应对策略 04 参考内容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的问题日益凸显。慢性 病是一种长期积累形成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给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威胁。本次演示将对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的现 状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慢性病与生命质量的关系密不可分。慢性病容易导致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 生活质量降低。例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控制饮食、 按时服药,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一定负担。同时,慢性病还可能导致老年人的 社会参与度降低,社交圈子变窄,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生命质量。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文献综述的方法。问卷调查对象为南京市60岁及以 上的老年人,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0份。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 慢性病患病情况、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同时,文献综述主要从公开发表的文 献中搜集关于老年人多重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对其进行整 理和分析。
2、社会支持:社会应加大对老年人的支持力度,提供各种形式的照料和关 爱。此外,可以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健身活动等,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 保健能力。
3、个人调节:老年人自身也需要积极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例如,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等,以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老 年人应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慢性病的患病率 也相应上升。因此,年龄是慢性病患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2、性别:女性老年人在慢性病患病率上高于男性老年人。这部分是因为女 性老年人往往比男性老年人更注重健康保养,但也需要女性老年人可能面临的特 殊健康问题,如骨质疏松等。

慢性病的社会经济负担与政策分析

慢性病的社会经济负担与政策分析

慢性病的社会经济负担与政策分析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治疗周期较长,并且易于复发的疾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成为影响全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慢性病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同时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本文将从慢性病的社会经济负担和政策分析两方面入手,探讨慢性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慢性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慢性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支出增加:慢性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患者需购买药品、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因此会增加个人和家庭的医疗支出。

同时,慢性病的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药物费用成为负担之一。

2. 生产力减损:慢性病会导致患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减少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影响了生产力的提高。

3. 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慢性病的患者需长期接受医疗服务,对医疗资源的需求较大。

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将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较大的负担。

政策分析为了减轻慢性病对社会经济的负担,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来加强慢性病的防控、管理和治疗。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教育宣传: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慢性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慢性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慢性病的发生率。

2. 加强健康管理服务:建立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档案,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管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慢性病的复发和加重。

3. 发展健康产业:加大对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的投入,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提高对慢性病的治疗水平和效果。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减轻患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结语慢性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对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负担。

为了减轻这一负担,各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慢性病的防控和治疗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社会对慢性病的关注度,共同应对慢性病带来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目前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当前我国人口额度负担大,增加了各种疾病传播和流行的概率。

中国的疾病发生和死亡模式发生了转变,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疾病负担在不断加重。

其中,慢性病给民众的健康威胁日益加重,不仅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更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负担。

目前中国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人,癌症、心血管病等慢性病占到人群死因构成的85%,占疾病负担的69%。

但社会对慢性病的危害程度和蔓延的态度上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NCD) 简称慢性病,是指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目前全球主要的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

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BOD)亦称病伤负担,是疾病、伤残和过早死亡对整个社会经济及健康的压力。

疾病负担包括病伤的流行病学负担和病伤的经济负担。

为了缓和或减轻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决策者、卫生经济专家、临床工作者和公共卫生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疾病的流行状况和疾病的经济负担,进行疾病防治技术的成本、效果、效益、效用评估,确保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1 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负担
研究病伤的流行病学负担,可利用很多指标,如:病伤的患病率、死亡率、门诊和住院率、药品利用情况、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与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HR-QoL)、减寿年限(PYLL)等效用指标。

其中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是较常用的指标。

1.1患病率
调查显示,1993-2003 年间,无论是按患病人数计算,还是按患病例数计算,我国人口慢性病患病率都是下降的。

但到2008 年,慢性病患病率呈大幅上升趋势,按人数计算的患病率为157.4‰,比2003 年上升了24‰,按病例数计算的患病率为199.9‰,比2003 年上升了48‰。

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1.2死亡率
1990-2012年,城市地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糖尿病等几种慢性病的死亡率从352.6/10 万,上升到509.39/10 万,占总死亡的比重也从60.3%上升到83.01%,表明慢性病已成为城市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在农村地区,这几种慢性病的死亡率持续上升,从1990年的291.3/10 万上升到2012年的521.48/10 万,它们占总死亡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45%上升到79.05%。

至2012年,农村人口慢性病的死亡率及死亡构成与城市相比,已经没有明显差异。

表1所示为2012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5种常见慢性病的死亡率。

2012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常见慢性病的死亡率比较
疾病名称城市居民死亡
率(/10万)农村居民死亡
率(/10万)
总死亡率
(/10万)
估计总死亡人

呼吸系统疾病75.59 103.9 89.01 1205239
恶性肿瘤164.51 151.47 158.327 2143749
脑血管病120.33 135.95 127.736 1729549
心脏病131.64 119.50 125.884 1704467
糖尿病17.32 10.66 14.162 191756
合计509.39 521.48 515.119 6974711
注:以上数据来自《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年我国的人口总数约为13.54亿(其中,城市人口7.12亿,农村人口6.42亿),死亡人数估计以此为基础。

1.3伤残调整寿命年
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justed Life Year,DALY)是疾病负担的定量指标,它反映由于早死或在一段时间某种程度的残疾使健康寿命损失的总量。

DALY=因早死寿命损失年(YLL)+残疾寿命损失年(DLL)。

DALY的意义:反映各种干预的综合结果和人群总的健康状况;比较不同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比较不同危险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评价干预效果确定优先的干预项目。

卫生部门可以在既定预算情况下,选择优先干预项目,换取用DALY测量时所得的最大健康改善,提高部门资源分配的效率。

世界、中国及其上海的DALY见表2[[11]]。

在我国非传染病的DALY所占的比例
为58.18%,高于世界水平17.24个百分点。

而上海非传染病的DALY所占的比例已达到84.14%,已占上海市疾病负担的绝大部分。

而非传染病中恶性肿瘤占8.67%,其中主要是肺癌、肝癌、胃癌;循环系统疾病占10.98%,其中主要是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与循环系统疾病占非传染病的40%。

表2 世界、中国及其上海三类疾病DALY 的构成比(%)疾病种类世界中国上海
感染性疾病(Ⅰ)43.93 24.21 6.31
非传染性疾病(Ⅱ)40.94 58.18 84.14 恶性肿瘤 5.11 8.67 17.54 循环系统疾病9.66 10.98 15.70
损伤和中毒(Ⅲ)15.13 17.62 9.55 三类合计100.00 100.00 100.00
2 慢性病的经济负担
疾病的经济负担包括直接经济负担、间接经济负担、无形经济负担[2]。

直接经济负担是指患者为接受医疗保健服务所支付的医药费、病人及陪伴者的差旅费、伙食费。

间接经济负担是指社会损失,是指病人由于患病或早亡不能为社会和家庭创造财富所引起的损失,只有进行费用的研究时,才按一定的经济标准折算为货币。

无形经济负担是患者及其亲属因疾病所遭受的痛苦、忧虑、悲哀、社会隔离等生活质量问题,用货币的形式来衡量的一种损失,也称为生活损失。

本文将重点阐述我国当前慢病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2.1直接经济负担
最新数据显示[3],2010 年全国慢性病防治费用筹资总额为12910.77亿元,占经常性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69.98%,占GDP 比重为3.22%,可见慢性病防治占用了大量卫生资源。

2010 年我国慢性病防治费用主要发生在心脑血管疾病,占34.08%,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和恶性肿瘤。

总体来看,排在前 6 位的慢性病防治费用占全部慢性病费用的比重达到83.44%;前3 种慢性病防治费用占慢性病费用的比重高达60.69%。

从慢性病费用的不同功能使用来看,慢性病防治费用主要用于医疗服务,其中39.05%为门诊服务,44.80%为住院服务,11.90%用于医疗用品消费的花费;而用于慢性病预防服务的花费所占比重很小,仅为1.26%。

2.2间接经济负担
间接经济负担的计算采用人力资本法(human-capital apporach),以我国人群慢性病所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损失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基础,并考虑到各年龄组生产力水平的不同给予一定的权重,计算我国慢性病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季晓庆等[4]人在糖尿病的疾病与间接经济负担状况研究中,指出江苏省居民因糖尿病损失YLL率为94.44/10万;其中男性(81.06/10万)低于女性(108.01/10万);城市(94.87/10万)略高于乡镇(94.22/10万);全省因糖尿病导致的间接经济负担约为7.49亿元人民币。

可见仅糖尿病这一项对地区和国家所造成的间接经济负担也是巨大的。

本文重点讲述了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分析中的各项指标,是对我国目前慢病疾病负担的一个粗略的描述,目的是对我国慢病流行势态和造成的经济负担形成初步的了解。

作为一名预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人群中危害重大的卫生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早日将自己的所学逐渐应用到卫生实践中去,承担一名卫生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安玉.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的疾病负担分析—残疾调整生命年及其意义[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5):305-307.
[2]贾恩志,等.我国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及其防治策略[J].疾病控制杂志,
1999,3(3):1-5.
[3] 翟铁民,等.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卫生费用与筹资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4,33(2): 14-17.
[4] 季晓庆,等.江苏省居民糖尿病疾病与间接经济负担的现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1):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