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青花瓷赏析
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表

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表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表一:元代造型:器物造型的线条古朴、自然、构图圆弧中带柔,大件器物为主。
胎质:胎较粗松,带生烧味,含沙粒直至明代早期,胎体厚重,在圈足上能见枇杷红(即窑红)底釉:影青(透明度较好)卵白或曰枢府(较浑浊)。
纹饰:运笔粗矿,自然潇洒。
以大笔写意的花卉、人物为主,生活气息较浓。
青料:国产土青,进口青料烧制工艺:砂底几乎都有窑红、铁锈斑块、粘砂。
琢器多有接口,二节或多节。
款识:至今未见二:明代造型:浑朴、敦厚。
线条圆浑柔和,构图以弧线为主,大件器物早期不多,晚期增多。
胎质:胎骨较细腻(较之元代),胎色白度好些,密度也较紧,但瓷化程度并不高,较之元代器体要薄而灵巧,部分好的官窑器上能见枇杷红。
底釉:早期:白中泛青(或为枢府釉),釉质肥厚滋润,给人以含蓄的感觉,甚至是玉的感觉,有古典美感。
后期:白度相对增强,釉质较肥厚,光泽不太强,釉色给人以深沉含蓄的感觉。
纹饰:用笔豪放,生动。
题材广泛,取于自然,多写意,少写生。
有人为意识,但仍以自然为主。
1046青料:国产青料:浙江土青、平等青(陂塘青)、回青(佛头青)、石子青、进口苏麻离青。
烧制工艺:常见窑红。
釉底有缩釉、窑缝。
罐类多见接口,器足根尖如鲫鱼背。
多为釉底,少见砂底。
底少有粘砂、跳刀痕。
初有圈,砂底细腻光滑。
款识:始于永乐。
宣德款式最多,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等,楷、篆均有。
三:清代造型:轻巧、灵秀。
线条挺直生硬,构图以直线为主,大件较多。
胎质:胎质较坚硬、致密,瓷化程度好(所谓中国真正的瓷器),胎质细腻,胎色较白,器体较薄,很少见有枇杷红的。
底釉:底釉发白略泛青,给人以光亮的感觉(康熙、乾隆最白,所谓浆糊白)。
釉质细而薄,玻璃化程度好,色泽耀眼,有点刺眼,不够含蓄。
纹饰:用笔纤细,严谨。
构图较图案化,甚至是拘谨刻板,较多人为意识。
题材多仿古,以吉祥类图案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石子青、明珠料、洋蓝。
明青花赏析

明朝青花瓷赏析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Array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
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
通过物象、谐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
清代蒋士铨有诗云:“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
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
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
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
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
青花瓷器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主流产品,由于绘画所用钴料和绘画题材、笔法不同,明代各时期青花瓷器往往各具特色,呈现一种千姿百态之状。
例如明早期青花色泽浓艳凝重,以永乐宣德时期为代表。
中期转为浅淡秀雅,以成化时期为代表。
晚期青花又趋鲜艳且蓝中带紫,以嘉靖、隆庆时期为代表。
末期则又改浓艳为清淡,以天启、崇祯时期为代表。
终明一期,青花瓷虽各具千秋,但其鼎盛期非永乐、宣德莫属。
明早期—永乐、宣德青花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色泽深厚透入釉骨,往往出现湮散现象和黑色斑点,显得浓艳幽雅,很像水墨画一般妙造自然、别有风趣,所以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称为青花典范。
其精品也一向被列为青花之冠,时至今日扔珍同拱璧。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
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
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一、看釉质:元青花瓷器上的釉质厚重而有光泽,呈现出深浅相间的现象,表明釉质是经过多次施釉。
二、看工艺:元青花瓷器的花纹非常精细,微妙而不失章法,其中著名的青花穿珠图案尤为绚丽,能够分辨出其中的技术难度和精细程度。
三、看釉色:元青花瓷器的釉色通常由黑色、蓝色、绿色、白色、红色、黄色等组成,其中蓝色和绿色为主,色彩鲜艳可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四、看胎质:元青花瓷器的胎质细腻绵软,柔软细密,折射出一种精致的质感,表明它们的制作精细而精良。
五、看烧制情况:元青花瓷器的烧制情况也是鉴别元青花瓷器真伪的重要标志,真品在烧制过程中胎体完好无损,釉面细腻光滑,形成一种异常天然的现象。
六、看底部:元青花瓷器的底部通常会有字样,其中包括“元代”字样,一般来说,带有“元代”字样的元青花瓷器都是正品,其他字样则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七、看烧裂情况:元青花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裂纹,但这种裂纹不会影响整体的质量,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有时会出现“灰色纹”等现象,这也是正品的特征之一。
八、看烧印:元青花瓷器通常会有烧印,通常是烧制者的名字,或者“元代”字样,这是正品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
九、看釉质深浅:元青花瓷器的釉质深浅有规律,深处的釉质一般是蓝色,浅处的釉质一般是绿色,而且釉质由深到浅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这一点上也能够分辨出真假。
十、看釉质质地:元青花瓷器的釉质质地一般是细腻柔软,不容易出现脆性,而且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光泽,这也是正品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一、看釉质颜色:元青花瓷器的釉质颜色一般是深沉而有光泽,釉质颜色不是非常鲜艳,而是淡雅而有质感,如果釉质颜色是非常鲜艳的,则可能是假货。
十二、看细节:元青花瓷器的细节表现出极大的精致性,一些复杂的图案也是一个细节表现,品质优良的元青花瓷器,可以看出图案的虚实细节,它们可以显示出烧制者的技艺水平。
十三、看烧制年代:元青花瓷器的烧制年代可以从底部的字样来判断,如果有“元代”字样,则表明是真品,其他字样则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元明青花瓷松纹艺术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3-11-06CATALOGUE 目录•元明青花瓷松纹艺术概述•元明青花瓷松纹艺术特征分析•元明青花瓷松纹艺术成因探讨•元明青花瓷松纹艺术的历史地位与价值•结论与展望01元明青花瓷松纹艺术概述•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据历史记载,青花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它的发展和完善主要是在元明时期。
青花瓷的起源与发展•在元明时期的青花瓷中,松纹是一种常见的纹饰。
松纹通常以松树、松叶、松果等元素为题材,通过不同的构图和描绘方式,表现出松树的形态和特点。
松纹在青花瓷中的应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树被视为不朽之树、长寿之树,具有坚韧、高洁、不畏严寒等寓意。
因此,松纹在青花瓷中的应用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不衰、健康长寿的追求和敬仰。
松纹在青花瓷中的应用及其文化内涵•本研究旨在分析元明时期青花瓷松纹的艺术特征及成因。
研究内容包括对元明时期青花瓷松纹的构图、描绘手法、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从历史、文化、工艺技术等多个角度分析松纹在青花瓷中应用的原因和意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收集、实物考察、专家访谈等,以期对元明时期青花瓷松纹的艺术特征及成因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02元明青花瓷松纹艺术特征分析造型自然元明青花瓷上的松纹造型多以自然形态为主,注重表现松树的形态和质感,具有写实的特点。
构图多变元明青花瓷松纹构图多变,有单株松树、双株松树、松树与其他景物的组合等多种构图形式,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美感。
松纹的造型与构图特征色彩鲜明元明青花瓷松纹色彩以蓝色为主,松叶部分则用深浅不同的绿色点缀,整体色彩鲜明,对比强烈。
质感丰富元明青花瓷松纹质感表现丰富,通过不同颜色和线条的组合,表现出松叶的细长、松枝的曲折以及松干的粗壮,形成独特的质感效果。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享誉海内外。
下面是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一、釉面厚重:明代青花瓷采用厚釉技法,使瓷器表面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同时也能够增强瓷器的耐用性。
二、色彩纯正:青花瓷的主体为蓝色,青花瓷彩料采用的是氧化钴,这种颜料在高温下能够稳定,不易褪色和脱落,使得青花瓷的色彩十分纯正。
三、图案多样:明代青花瓷的图案多样,包括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尤其是花卉图案,相对较多,寓意吉祥如芙蓉花、牡丹、荷花等。
四、笔触流畅:明代青花瓷的笔触流畅,线条自然优美,五彩斑斓,体现出瓷器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五、造型庄重:明代青花瓷的造型多样,从盘、碗、盂、壶等日常用品到如刘海墩造型的大瓶,造型丰富、庄重大方,富有气韵和内涵。
六、装饰简约:明代青花瓷的装饰非常简约,图案大多集中在器物的
一部分,颜色也比较单一。
在外形上,青花瓷多采用清晰简约的线条和局部浮雕装饰,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体验。
七、艺术价值高:明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经典代表之一,其珍贵性和艺术价值被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珍视。
以上是明朝青花瓷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体现了这段时期瓷器制作的精湛和强烈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位元青花瓷片资深藏友,叙述元瓷片(含明早)鉴赏的五个要素

一位元青花瓷片资深藏友,叙述元瓷片(含明早)鉴赏的五个要素这位元青花瓷片藏友,其对元瓷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上都达到一定高度,其对元瓷鉴赏的论述都是实打实的干货,发出来供各位藏友参考学习:看元瓷(含明早瓷)最基本的五个方面,胎、釉、彩、绘、型,其他诸如气泡,结晶斑只能佐证,不能作为主要鉴定依据。
一、瓷胎:元瓷大件,麻仓土加瓷石,麻仓土塑性好但硬度不够,必须加瓷石(也就是一种高岭土),瓷石二氧化铝成份高,硬度强,两者合适的配比才能造大件。
因各窑口两者配比的不同,胎土的淘炼程度不同,胎质会有所区别,有的未烧透,疏松,偏黄,有的白细,瓷化程度高,有油光的感觉。
仿品胎,为节省时间和成本,机胎为主,断面惨白,不润,和真品放一起高低自现。
元瓷正常标本的胎是烧的非常好的,白,细,糯,有光泽和扁平气孔,仿品因为材料和工艺问题,目前为止仿不出来。
瓷片比整器更容易判断是因为瓷片有断面能直接看到胎质。
一般老的元瓷片用手抚之无刺手感。
二、瓷釉:釉的成份是二氧化硅,就是玻璃的主要成分。
正常的元青花釉面必须有玻璃质感,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很光润的感觉。
那些釉面看起来很润、很软的釉面需当心,现代工艺可以做的很润,但往往缺少玻璃质感。
一般元瓷标本釉水较厚,很紧致,有玻璃质感,主要是没有贼光(但也有人把玻璃质感误为贼光),特别再唇口处温润如玉。
贼光和清亮是不同的概念。
内胎釉水也很光润,有刷釉不均现象,也有裸胎的。
三、青料(彩):元瓷苏麻离青料可以说没人可以仿出一样的东西,可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完全一样的东西进去,出来必定不会一样。
影响因素很多,料水配比,研磨精细程度,摆放位置及火候是关键。
大致有正烧(温度刚刚好)、欠烧、过烧,与之对应的发色则是清脆蓝艳透亮、发闷偏暗、蓝艳晕散,还有诸如深沉,蓝灰等表现。
有些元片标本由于釉水较厚,青花有一点点闷,好像没有完成发出来的那种通透感,但色彩蓝艳,没有晕散,色彩稳定,色阶明显,有“墨分五色”之感,仿品为化学配方料,则漂浮,结晶斑不自然,大多一点一点的不连续。
元、明、清青花瓷器,不同玻璃包浆所表现的本质特征跟仿品比较

元、明、清青花瓷器,不同玻璃包浆所表现的本质特征跟仿品比较所谓古瓷就是有珠光宝气老光特征的瓷器,所谓仿古瓷就是没有珠光宝气新光特征的瓷器。
只要古瓷鉴定观正确的话,每个中学毕业生都学得会,文化程度越高越学得会。
只要古瓷鉴定观错误的话,文化程度越高越学不会,收藏数量越多,假货越多。
一种观点或一种理论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说了算。
如果一种观点或理论的鉴定依据特征,在该类事物的实践检验中都具有;在对立事物的实践检验中都是没有;并且是符合自然,形式和辩证的逻辑;那么这种观点或理论的鉴定依据是符合事实的,是符合科学的。
否则都是伪观点或伪理论。
第一件是元青花,老传世,玻璃包浆皮壳所表现的本质特征。
第二件明中早期,老传世,偏玻璃包浆皮壳所表现的本质特征。
第三件清代,老传世,略偏玻璃包浆皮壳所表现的本质特征。
从框内有些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聚光,密度紧,硬亮出油,出水,起冻的厚重莹润光泽等。
仿品。
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散而不聚,软而不硬,干涩而不出油不出水,薄而无厚重的莹润光泽等。
从框内有些部位青花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聚光,硬亮,厚重的莹润光泽等;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各方面特征和综合特征随着包浆的变化而变化,呈现着古青花的自然老光特征,不像仿青花呆板统一的新光特征。
仿品。
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散而不内敛,浮而不深沉,没有古青花瓷皮壳产生的珠光宝气老光特征。
从框内有些青花部位的点和小块面反射光看:密度紧,硬亮,微湿,凝厚深沉的莹润光泽等,总之,青花皮壳产生的老光特征比较明显。
仿品。
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不聚光,密度不紧,不硬亮,不出油不出水,没有起冻的凝厚深沉莹润感。
总之,没有皮壳产生的珠光宝气老光特征。
从框内有些部位青花点和小块面反射光看:密度紧,带熟的莹润光泽等。
总之,皮壳产生的老光特征比较明显。
仿品。
从青花部位的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不聚光,不硬亮,不出油,不出水,无厚度,不莹润等;到处是没有皮壳特征的统一新光特征。
青花瓷(唐、宋、元、明、清)及鉴别

青花瓷(唐、宋、元、明、清)及鉴别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
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宋青花,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为止,人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青花瓷赏析
班级:土木—091
学号:09043107
姓名:郭军
日期:2011.4.29
元代青花瓷赏析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
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
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青花器是一种釉下彩白釉蓝花瓷器,它是以含钻矿物颜料在瓷胎上绘画,上釉后经1200℃高温烧制而成。
青花器的烧制成熟期应是元代晚期,它是中国陶瓷烧制史上的一次飞
跃。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
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
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
一般大型器胎质疏松并有细小气孔,不够洁白,瓷化程度略差,底部露胎不施釉。
采用垫砂支烧,有的底有“火
石红”色,有的砂底涂刷铁红色,色较浓重,瓶与罐类体部有几道接痕。
而小型器胎质细腻洁白,釉面一般厚而温润,有的达到玉质效果。
釉色有两种,一种为青白色,青色较浓,也有淡青色和白色的;另一种为卵白色,不透亮,釉厚光润。
这两种釉与元代的青白瓷釉与枢府瓷釉有联系。
青花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进口钻料,靛青中泛紫或青翠色,绘画纹饰呈色浓艳,整个画面浓淡不一,有的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斑点上还呈现“锡光”;另一种为国
产钻料,其青花呈色灰蓝,有的蓝中略略泛点紫,而黑褐色的斑点较少。
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烧后含氧化钙达90%左右。
唐宋时,景德镇瓷前采用釉果掺入釉灰配制。
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
元代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
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
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
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
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
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纹或棕眼。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
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呈蓝艳者为进口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
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
小型器。
元青花器造型种类较多,有胎体厚重的大器,如罐、瓶、盘、碗等,也有胎体轻
薄的精细作品,如高足碗、盘、碗等。
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象耳大瓶、四系扁瓶、葫芦式瓶等;壶有执壶、梨式壶等;碗盘大者口径在30厘米以上。
还有匝、鼎、觚、塔式瓶、军持、器座等。
罐、瓶、壶各品种还有八棱形,较有特点。
元青花中罐、瓶之类的大器较多,有的是两节或多节分段制胎,底部也是用胎泥另接,粘接处器表常常留有凸弦痕。
底部无釉,多带粘砂痕,有的中心部位带有支烧痕。
器足修整随意,常见足端外墙斜削一周,挖足底部
有旋痕,说明修胎不讲究,工艺较粗糙。
而小件器制作较规整,但有的碗底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
高足杯的体与足为胎泥粘接,足的修整也常不规整。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
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
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
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
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
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
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
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以上的花卉纹有的作为主题纹饰,也有的作为边饰或辅助纹饰。
常见作为边饰或辅助
纹饰的还有变形莲瓣纹、蕉叶纹、卷草纹、海浪纹等,在鉴别时不能忽视。
目前,国内所知的元青花完整器只有100多件,80%为出土品,而国外却有200多件完整器和大量残片出土,其中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就有80件完整器。
元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继宋代的青瓷、黑瓷、白瓷、青白
瓷与彩绘瓷之后,又一朵盛开的奇花,它的崛起奠定了中国明、清时期在国际制瓷业上的地
位。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
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青花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它的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花的素净雅
致与釉里红的深沉艳丽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这正是中国儒、释、道以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
融合的自然体现。
这种文化底蕴不可能一时体会的完全,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关
注多留意,这样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
soso问问
华名网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