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印度教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印度教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在中国的宗教信仰中,印度教和佛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两种宗教均始于印度,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经过传播后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其精神内核是“不可计算”的;佛教则相对清晰,强调个体生命的解脱,传播后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中的“涅槃”概念意味着个人的超脱和完全的自由,它所鼓励的个人解脱的理念,在中国很受欢迎。
印度教的象征着生命的特定层次和宇宙体系,以及世界的不断轮回,中文常常被称为法门;佛教的基本信条是四大名著,强调戒律、慈悲和自我修行,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印度教在中国传播起始于西域长安(今西安市),大致始于公元前2世纪末。
当时,汉朝西域、中亚各国与印度贸易往来频繁,佚文记述了汉武帝甚至误将印度与罗马(Rome)等等城市相混淆的事情。
印度教在中国也有过发展,例如,在明代成化年间,宝展寺(位于今北京西山西五路口)的创立者法泉可以回顾印度宗教文化的重要之地印度瓦拉纳西(Varanasi)传经、教化,是中国早期接受佛法的重要人物之一。
佛教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采取了苦行、瑜伽、禅修等多种方法来追求人类的宁静。
佛教是一种精神性的信仰,早期的佛教信徒分布在印度河谷地带,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不断向外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般认为始于汉朝初年的一次交通事故,当时中央亚洲的一个吸灰漫游者(搜索者)到达了中国。
他们发现汉人生活艰苦,非常需要精神慰藉,事实上这个漫游者灵机一动,决定传播佛教教义。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几个阶段。
首先,各个五胡部族也有各自的佛教信仰。
接着,北方的鲜卑、匈奴等等部族汉化后逐步接受佛教教义。
最后,在唐朝时,造像和塑像、经典的翻译和传播达到了巅峰,佛教信徒的数量也开始不断增多。
佛教不仅影响着文人雅士的思想家,也影响着广大民众,成为中国的社会精神。
其中,唐朝大唐皇帝明堂殿恭迎三藏玄奘定西公,蒙受私学事,由此即刻发起“西游”旺盛热潮,是我国佛教史上一个卓越的发展阶段。
印度教在亚洲的文化影响和传承

印度教在亚洲的文化影响和传承印度教是一种广泛传播的宗教,而且其文化影响和传承在亚洲不断扩大。
由于其与印度国家的紧密联系,印度教成为了一种文化形式,深刻地影响着印度文化、艺术、文学和哲学。
因此,本文将细致地探讨印度教在亚洲的文化影响和传承。
首先,印度教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尤为重要。
印度教寺庙是印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建筑风格以厚重的石材雕刻装饰和泥土外墙粉刷而闻名,因此印度教寺庙的建筑模式和几何样式成为许多亚洲国家的灵感源泉。
例如,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柬埔寨等国家的广场、桥梁和公路都具有印度教寺庙的建筑元素。
这些元素包括金字塔形塔顶、拱形门廊、方块状垫台等。
其次,印度教在亚洲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印度教音乐方面。
印度教乐器包括禅锣、小提琴、龙笛、笛子、鼓和铃铛。
这些乐器被广泛用于印度教的崇拜仪式和节日音乐中。
同时,印度教音乐也被语言和诗歌所衔接,因此在亚洲许多国家仍流传着印度教音乐的传统曲目。
例如,印度的印度古典音乐,尼泊尔的马鲁希、印度尼西亚的甘纳、泰国的莎兰卡、缅甸的因他森、柬埔寨的优音等都因印度教音乐影响而发展起来。
第三,印度教在亚洲的文化影响还表现在印度教文学方面。
印度教文学独具魅力和深度,以许多印度教教义和故事为基础,从而扩充了在亚洲的文化范畴。
例如印度教古诗,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因其故事性以及具有探索人类关系的独特哲学思想,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泰国的《拉玛威走昂》受到了《罗摩衍那》的启发,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的文化中也能看到它的影响。
最后,印度教虽然在市场营销和旅游方面的强势影响也不容忽视。
印度教的装饰和灵感风格正在成为国际市场的“热门”。
许多国际品牌和时尚设计师将印度教的装饰和灵感纳入到他们的设计中,从而创造出一种东方魅力,例如身穿印度教式长裙或更具结构感的礼服等具有印度元素的服装设计。
在总的来说,印度教在亚洲的文化影响和传承具有广泛的范围和深远的影响。
它在建筑、音乐、文学和市场方面的影响不断获得更大的认可。
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印度、日本的佛教文化

丰富了中国的 语言文字,佛 教引入了大量 新的词汇和概
念,如“因 果”、“缘 分”、“慈悲”
等。
影响了中国的 风俗习惯,如 春节贴福字、 中秋节吃月饼 等习俗与佛教
文化有关。
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儒、释、道三教 合一的哲学体系。
天台宗:融合各 家学说,以实相、 圆融、中道为修 行原则,强调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
日本佛教的文化融合与本土化
日本佛教的起源:印度佛教的 传入和早期传播
文化融合:日本佛教与本土文 化的相互影响
本土化过程:日本佛教在发展 过程中的创新与变革
现代日本佛教:在全球化背景 下的发展与影响
日本佛教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佛教传入日本的时间和背景
时间:佛教最初于公元57年传入日本 背景:佛教的传入与日本社会的宗教、政治和文化需求密切相关, 对日本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禅宗:强调内心 修行,追求心灵 的平静与超脱
净土宗:注重念 佛修行,以求死 后往生极乐净土
真言宗:以密教 经典为主要修行 内容,强调咒语、 仪轨和修行实践
建筑:佛教寺庙和塔在日本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如金阁寺、清水寺等著名佛教建筑
佛教对日本社会风俗的影响
影响日本饮食:日本茶道、和食等文化中融入了佛教的素食主义理念。
影响日本艺术:佛教题材广泛出现在日本绘画、雕塑和建筑中,如日本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内 部装饰。
影响日本节庆:日本的一些重要节庆,如彼岸、盂兰盆会等,与佛教的节日有关。
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宗教多元化,增强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佛教在中国政治的作用:在历史上,佛教曾被用作政治工具,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统一。
外来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借鉴

外来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借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在这些外来文化中,印度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借鉴。
首先,印度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印度教教义的传入,佛教文学也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发展。
佛教文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佛教经典无论是从词汇和结构上,还是从叙事方式上,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借用佛教的“云梯山,直上重九天”的意象,给全篇增添了超脱凡世的情调。
西晋时期的佛经译者罗仙妃在翻译《法华经》时,加入了许多与道教有关的神仙故事,这直接导致了灵异派小说在唐代的兴起。
可以说,佛教文化在语言、文学表达手法等方面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其次,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也体现在题材上。
佛教教义中对人性的探讨与中国文学中对人性的探讨有许多类似之处。
例如,《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凤姐儿传”就反映出了佛教一贯的无常观念。
通过这样的别开生面的叙述,文学作品得以达到艺术上的高度。
南朝梁代诗人谢灵运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表达了无常即如梦幻空虚,与佛教的中心思想相契合,亦可见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除了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最为典型的就是印度沙门氏学派的传入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沙门氏学派主张无常观念,而无常观念在儒家学说中也有所体现。
通过儒家思想中无我观念的展示,将印度教文化转化为儒家的传承,充分体现了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从属关系。
从而也表现出了外来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最后,外来文化还直接或间接地使中国文学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
例如,由佛教故事题材构成的Drumaka初期小说便是佛教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贡献,其特点是把各种灵异故事制作成一些小品,情节离奇古怪,兼具了小说的艺术和佛教的道德教化。
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和文化影响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和文化影响有哪些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和文化影响1.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均为长安。
2.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3世纪传入中国。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3.印度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主要包括印度的宗教、数学、天文等领域的知识。
印度的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宗教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影响。
4.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希腊的神话、哲学、艺术等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5.波斯文化:波斯(今伊朗)的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波斯的医学、天文学、数学等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6.阿拉伯文化:阿拉伯的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阿拉伯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7.马可·波罗:意大利旅行家,13世纪来到中国,曾任元朝官员。
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介绍了欧洲的情况,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8.耶稣会士:16世纪至18世纪,许多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传播天主教,同时也介绍了西方的科技、文化等领域知识。
9.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项发明传入西方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0.外来物种: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外来物种,如葡萄、核桃、胡萝卜等,对中国古代的农业、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11.文化交融:古代中国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还体现在思想、道德、宗教等方面。
例如,佛教的传入促使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等领域发生了变革。
12.对外开放:中国古代外来文明和文化影响的出现,与当时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密切相关。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发展和丰富。
印度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及其影响

印度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及其影响印度和中国是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
虽然它们的文化根源并不相同,但是由于多种历史因素,两国文化传承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之处,并对彼此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历史两国古代历史的交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曾经的印度教文化中,佛教传入中国,大量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
其中,古代印度哲学、科技、医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它们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的名义传播始于85年,以马鸣女人为首,她作为佛教的第一代传承人,把佛经和佛教的精神理念传入中国。
她和其他的印度僧人一道,在中国广泛宣传佛教的理念和价值观,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这其中,包括禅道、茶道和健身的教学等方面的贡献。
印度哲学中被中国影响最深的部分是儒家学说。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个体的道德和伦理行为,他们认为个体应该在自由中谋求容忍,强调尊重和平以及塑造人性。
这个思想与印度哲学的大同小异,印度哲学也强调在悟道之际,在“塑造性格”方面扮演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学说与印度哲学的相关性变得非常显着。
中国经济的影响虽然印度一直是亚洲经济大国之一,但由于其耐力实在是无法与中国抗衡。
简单地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动力。
而且,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与国外市场的趋势也有着很大的联系,这让它在全球市场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中国对全球国际贸易的贡献比印度要大得多,而且其出口数量也比印度要多。
中国还是亚洲投资领域的主要国家之一,为世界各地的其他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支持和技术支持。
IndianExpress可以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究,使人们了解到中国经济对全球市场的重要性。
这种影响力还可以从中国在印度的投资和房地产市场中体现。
中国的投资和房地产市场对印度影响深远,使得印度逐渐慢慢走向铁道和建筑业的国家。
文化影响中国和印度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在饮食、文学、艺术、建筑和宗教等领域,更是非常明显的。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印两国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邻国,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汉朝与印度的孔雀王朝便建立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经济、政治、宗教等领域,中印两国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和交流。
一、历史文化交流1.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中国和印度之间最重要的文化交流之一。
公元1世纪初,佛教传入中国,获得了汉朝皇帝的支持和广泛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增加。
隋朝大业年间,第一批印度的佛教文献被翻译成中文。
唐朝时期,印度佛教大师玄奘(唐僧)来到中国,将印度的佛教经典翻译成了中文。
这些翻译出版的佛典,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2.印度教影响中国印度教虽然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其某些元素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也传入了印度的瑜伽术,使中国的养生术和宗教更加充实和丰富。
此外,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
3.博物馆的成立中国和印度都有许多博物馆展示各自的文物和历史。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与印度的塔基拉玛宫博物馆分别签署了文化交流协议,在相互间进行了多次文物的交换展览。
此外,为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国还在印度开设了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
虽然在历史上中印两国有着悠久而广泛的文化交流,但在现代世界化的浪潮下,中印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面临着更广泛、更深入的挑战与机遇。
1.文化交流的发展近年来,中印两国在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日渐频繁。
许多中印两国的学者、艺术家、演员、作家等相互访问并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例如,印度的泰姬陵等著名古迹在中国进行了展示,中国则派遣了艺术家等前往印度举办艺术活动,加强了两国文化互相的了解和交流。
2.科技合作的发展随着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印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加强。
在此方面,两国之间的合作逐渐从技术转移到了基础研究,从单个项目合作到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和影响

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和影响印度是世界上宗教文化最丰富多彩的国家之一,印度教和佛教是印度两大主要的宗教,它们的传播和影响对印度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与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是印度最古老、最庞大、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拥有13亿信徒,占全球人口的七分之一。
印度教最初起源于印度的河流文明,发展至今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
印度教比较散漫,没有固定的教义和规则,因此在信仰方面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多元性。
印度教神话丰富,数量繁多。
其中,布拉玛、毗湿奴、湿婆、克里希那、拉玛等是最为常见的神明。
印度教的传播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宗教仪式演绎。
印度教教义中强调人类的责任,鼓励人们关心社会和物质财富的分享。
印度教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特别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食品等方面,印度教对世界的艺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教派分化较多,其中比较流行的有梵我教、瑜伽教、耆那教、吠舍教等学派。
佛教是印度教中的一个分支,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时的印度东北部,由一位叫做释迦牟尼的大师所创立。
佛教发展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五百万信徒。
佛教走出印度后,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广泛传播。
佛教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的诗、画、文学、哲学等领域都借鉴了佛教的思想。
佛教相比印度教而言,更为宗教化。
释迦牟尼的教义强调“四谛常”,即痛苦、生老病死、苦因(贪嗔痴)以及脱离苦因的方法,这些教义都与传统的印度教不同。
佛教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多个宗派,如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禅宗等。
佛教讲究“无我”、“缘起”,鼓励人们要消解对物质世界的执着,超越自我,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印度教和佛教对于印度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印度,除了它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印度教和佛教也深刻影响了印度的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
相对于印度教,佛教对于东南亚、中东和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一度成为中国的国教,对中国的文化乃至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中国就与印度有了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我国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时,印度古人就用“秦”
来称呼中国,并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
大约在公元前后,佛教已从
印度传入中国。
关于佛教传入的具体时间,历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
看法,一般倾向于这两种意见:一则为西汉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二则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中天竺和尚摄摩腾和竺
法兰,“白马驮经”来到洛阳,翌年在洛阳建白马寺。
不管怎么说,佛教在公元前后已传到我国是比较可靠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印
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到了我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与印度
的文化和贸易往来达到鼎盛期。
在中印文化的交往中,许多拜佛求经的香客和学者络绎不绝地往来于中印之间。
为求宗教真理,他们跋涉戈壁沙漠、穿越丛林峻岭、翻过喜马拉雅山,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这是一条十分漫长、艰苦而充满危险的旅程。
不知有多少印度人和中国人未能达到
终点而死在途中,据说这些香客的死亡率高达90%。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有许多着名的佛教学者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例如,在印度学者中,以摄摩腾(1世纪)、鸠摩罗什(5世纪)、
舍那掘多(5世纪)、菩提达摩(6世纪)为代表,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大量的佛教梵文经典翻译成汉文,同时还通过佛典把许多印
度教文化传入中国。
在隋唐时代,大批的印度僧人居住在中国,据
说在6世纪,单在洛阳境内就曾有三千行以上的印度和尚和一万户
印度家庭。
可见,当时中印文化交流的规模之大。
此外,在赴印度取经的中国佛教学者中,最着名的是法显(5世纪)、玄奘(7世纪)和义净(7世纪),他们不仅从印度带回了大批佛
教经典,而且也向国人大量地介绍了印度教的思想与文化。
如,玄
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绘印度教的教育制度和各种古
代科学技艺:“开蒙诱进,先导十二章。
七岁之后,渐受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
二工巧明,技术机关,阴阳历数。
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
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
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
又解释印度教基本经典——四种吠陀说:“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一曰寿,谓养生缮性。
二曰祠,谓享祭祈祷。
三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
四曰术,谓异能、伎数、禁咒、医方。
”
由于中印人民频繁交往,大批的印度教经典和文献流传到我国。
现在,我国还保留着许多印度教的梵文经典,如《薄伽梵歌》、
《摩诃婆罗多》、《莲化往事书》等,这些梵文原典大都是11世纪
以后的抄本。
我国南北朝时期高僧陈真谛,把印度教六派哲学之一
的数论派哲学经典《金七十论》由梵文译成中文,一直保留至今。
这是印度教数论哲学经典中最古老的一种,学术价值极高,现在印
度已经失传,印度人为了研究此经典,不得不将这部书又从中文倒
译成梵文。
此外,唐玄奘所译的印度教胜论派哲学经典《胜宗十句
义论》,一直完好地保存在我国,但是在印度此书也已失传。
毫无疑问,在中印文化交流中,佛教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最大。
但是,必须指出,佛教虽然与印度教有不少对立的方面,但它在理
论和实践上都吸收了许多印度教的东西。
特别是进入大乘佛教阶段
以后,大乘空宗和其它一些派别在理论上与印度教吠檀多逐渐接近,在实践上也吸收了许多印度教的民间信仰、神祗和仪式等。
因此,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许多基本概念和禁制,如轮回、业报、化身、五戒等也在我国得到广泛地传播。
印度教的一些神祗
也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这些神也出现在我国的佛寺中,被佛教徒
所崇拜。
例如,阎罗王原为印度教神话中一个主管阴间的神,在
《梨俱吠陀》中就已经出现。
后来,佛教继承这种说法,称它为管
理地狱的魔王。
佛教传入我国后,阎罗王也传入我国,被中国老百
姓所接受,人们称他为“阎王爷”,一直延续至今。
此外,佛教的
密宗在崇拜对象和修持仪式方面更是吸收了印度教性力派的大量内容,所以印度教性力派的许多神灵和仪礼也自然而然地传到了我国,在我国的藏传佛教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大约在4世纪,印度教的瑜伽术已经传入我国。
瑜伽是印度教徒为了实现精神解脱而进行的重要修行方法,它分为许多种,其思想
和实践都非常复杂。
瑜伽术传入我国后,对我国佛教、道教、儒教、医学、武术和气功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佛教禅宗所修的
“上乘禅”、天台宗提倡的“六妙法门”、净土宗的“念佛三昧”
等修行法,皆可以明显地看出印度瑜伽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一些健身术也与印度的瑜伽有过交流。
例如,南北朝时流行的“易筋经”、唐朝流行的“天竺按摩法”、宋代流行的
“婆罗门导引法”都是从印度传进来的。
据说,“易筋经”就是少
林寺的开山老祖达摩大师所传。
另外,如果把宋代流行的“婆罗门
导引法”与印度教的诃陀瑜伽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们在名称和具体
行法上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印度教的神庙也在我国出现过。
据史书记载,唐朝天宝年间,在广州就建有印度教神庙三座,并有许多印度教僧人在此居住。
宋代,泉州港也建起了一些印度教庙宇,里面供奉着湿婆大神的化身——“林伽”(男性生殖器)。
20世纪八十年代,在泉州出土了约有二百
多件印度教的文物,其中有大量石头制成的“林伽”像、还有其它
神灵,如毗湿努、湿婆、黑天、罗摩、吉祥天女的石刻雕像等。
另外,还发现了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往事书》中
神话故事的浮雕,以及用古泰米尔文写成的有关印度教的碑铭。
应当说,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交往中,印度教伴随着佛教,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由于印度教的许多思想、神祗、礼仪、戒律和修行方式都被佛教所吸收、所融合,所以,要讲清楚
两者对中国的影响中哪一些是印度教的,哪一些是佛教的,确实十
分困难。
其实,许多印度教的信仰与文化都是通过佛教传入中国,
又是通过佛教对中国老百姓发生影响的。
在谈到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中,实际上也包含着印度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