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尿对24小时尿蛋白测定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成分的现象。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准确评估。
溶血现象可能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小板计数不准确、电解质水平异常、肝功能指标异常等情况。
了解溶血现象对各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实际检验中,如何准确识别和排除溶血现象对检测结果的干扰,对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针对溶血现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通过深入了解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
【2000字】1.2 溶血现象的定义溶血现象是指血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坏,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内成分的现象。
溶血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和免疫性因素等。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血现象常见于血液采集、处理或保存过程中,也可能由疾病状态引起。
溶血现象的程度通常通过血清或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来评估,高浓度的游离血红蛋白会干扰多种生化检验项目的准确性,包括血红蛋白检测、血小板计数、电解质检测、肝功能检测和肾功能检测等。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需要警惕溶血现象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修正,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深入了解溶血现象对各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对检测结果的解释和评估能力,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有益信息。
2. 正文2.1 溶血现象对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溶血现象对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溶血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使得血液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增多,从而影响到血红蛋白的准确测定;二是溶血可能会破坏红细胞膜,导致其他血细胞或细胞碎片的释放,干扰到血红蛋白的测定。
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整理课件
1
尿液生成
整理课件
2
尿液检验目的
1.协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和疗效观察:泌尿系统炎症、结核、结石、 肿瘤、肾脏的移植排斥反应以及肾衰竭时,尿液成分会发生变化, 治疗后好转。因此,尿液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用的不可替代的 首选项目。
2.安全用药监护: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常 可引起肾脏损害,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应经常观察尿液变化,以确 保用药安全。
10项尿液分析仪:在9项基础 上增加了尿比密测定。
11项尿液分析仪:在10项基础 上增加了尿维生素C测定。
12项尿液分析仪:在10项基础
上增加了尿色和浊度测定。整理课件
15
尿液干化学工作原理
尿液干化学试带是以滤纸为载体,将各种试剂成分浸渍后干 燥,作为试剂层,固定在塑料底层上,并在表面覆盖一层起 保护作用的尼龙膜,作为反射层。尿液浸入试带后与试剂发 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整理课件
21
尿胆红素检测原理:采用偶氮反应法。在强酸介质中,尿胆 红素与二氯苯胺重氮盐耦联成红色化合物。试剂模块发生由 黄色→红色的颜色变化。
尿胆红素检测干扰因素: ①当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维 生素C、亚硝酸盐,或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代谢产物时,使胆 红素呈现假阴性; ②尿液中含有吩噻嗪或吩嗪类药物时,可使胆红素呈现假阳 性;
整理课件
5
(3)24h尿: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
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
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时间内的排泄浓度不同,如肌酐、总蛋白
质、电解质等,为了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这些成分,必须采集24h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什么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1)尿蛋白化验值过高对肾脏的危害 (3)尿常规尿蛋白化验与24小时尿蛋白化验的区别 (4)24小时尿蛋白正常值是多少 (5)24小时尿蛋白定量增高引起的疾病 (6)什么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青岛静康中医肾病医院最近接到了很多的患者及家属的咨询,有部分患者对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这个问题不是很明白,针对这个问题,青岛静康中医肾病医院肾病专家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的“24小时的尿量”,就是把早上的第一次的小便排干净后,从第二次的小便开始留。
看一下这时是几点,记一下时间,直至第二天的这个时间,为24个小时。
把这24个小时内的,每一次的所有的小便,都放到一个容器里,混合均匀,然后从中间取取100~200毫升,拿到医院去化验。
青岛静康中医肾病医院肾病专家指出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只能通过分子量较小的物质。
正常人每天尿中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这一含量用蛋白质定性试验的方法一般不能检出。
患某些疾病时,蛋白质漏出增加,就可被检出尿蛋白阳性。
所以尿蛋白定性报告的结果是粗略的,如要精确地测出小便中排出的蛋白量,便需采用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验。
偶然一次发生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标,不能确诊为肾病。
正常情况下,尿常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范围小于150mg/24小时.如果受检人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高出了此正常值参考范围,则可认为其存在肾功能损伤情况,说明患者已经发生了肾病。
青岛静康中医肾病医院肾病专家指出尽管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是否发生的可靠指标,但是,单凭一次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结果异常就判定受检者发生了肾病,这是不准确的。
在临床对肾病的发生做出确诊时,通常情况下,需要重复做尿常规检查。
通过做定期检查,患者的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存在三次及以上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均高于正常参考范围,基本才可以判定患者确实发生了肾脏病变。
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收集24小时的尿液,检测你的蛋白流失量。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

VS
对于溶血标本的影响,可以通过改进 采血技术、规范操作流程、避免剧烈 震荡等措施来减少其发生。此外,还 可以通过采用自动化分析仪、提高检 测精度和重复性等方法来降低误差。
对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 标影响的研究将不断深入,有望通过更加精准的检测 方法和更加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溶血可能导致TBIL与DBIL的假阳性结果,干扰肝功能评估。
对心肌酶学指标的影响
肌酸激酶(CK)
01
溶血可能影响CK的活性,干扰肌损伤的评估。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ASTm)
02
ASTm可能受到溶血的影响,干扰心肌损伤的评估。
乳酸脱氢酶(LDH)
03
溶血可能影响LDH的活性,干扰心肌损伤的评估。
溶血标本中的血红蛋白会干扰蛋白质的测定,导致蛋白质测 量值偏高。
红细胞破坏对蛋白质的影响
溶血后,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胞内成分,如肌红蛋白、血红 素等,会影响蛋白质的测量结果。
对酶类指标的影响
红细胞破坏对酶测定的干扰
溶血后,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胞内酶,如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等,会影响酶的测量结果。
血红蛋白对酶测定的干扰
血红蛋白对血脂测定的干 扰
溶血标本中的血红蛋白会干扰血脂的测定, 导致血脂测量值偏低。
03
溶血标本对特定生化检 验指标的影响
对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肌酐(Cr)
溶血标本中的Cr可能升高,这主 要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 肌酐进入血清所致。这种升高可 能导致对肾功能状态的错误评估
。
尿素氮(BUN)
与Cr类似,BUN也可能在溶血后 升高。这同样可能导致对肾功能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标本溶血是指在血液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现红色或粉红色的状态。
这种情况常见于不正确采集血样或处理样本时出现。
在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可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在血红蛋白(Hb)含量高的样本中测定的生化指标。
本文将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和正确评价结果。
一、标本溶血对生化指标的影响1. 生化指标测定的原理在生化检测中,常用的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肾功能、心脏酶以及肝功能等。
这些指标的测定原理主要是利用酶的活性、吸光度或电化学特性进行分析。
然而,当标本中出现溶血现象时,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些物质可能会影响到生化指标的测定。
2. 对吸光度测定的影响在吸光度法中,样品吸收物质的浓度与吸光值成正比。
然而,当样品中出现血红蛋白时,它们会吸收和散射光线,这可能会导致吸光值偏高,从而影响测定的结果,尤其是对那些波长处于Hb吸收峰附近的指标(如心肌酶谱中的LDH和CK-MB等)影响更大。
当红细胞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时,血红蛋白会与酶类分子竞争反应物,从而降低酶的活性,导致生化指标的测量结果偏低。
在肝功能的检测中尤其需要注意,因为标本溶血会引起Bilirubin和ALT等指标的测定偏低。
二、如何控制标本溶血并正确评价结果1. 采样技巧的控制首先,采集血样过程中应遵循正确采样和处理方法,避免在穿刺后猛吸减压或过分摇动采血管,这样会引起血细胞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造成标本溶血。
如果将血样用于多种生化检测,则需要确保不同检测之间的最小差异,这需要在采集和处理样本的过程中精心控制,同时,保护样本免受其他振动和摇动的影响。
2. 标本的处理和分装在样品处理和分装之前,应进行样品质量检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标准。
如果出现标本溶血的情况,应尽早了解结果是否会受到影响,并在报告中注明具体情况。
在分装时应注意避免产生额外的振动和摇晃,并注意细心操作避免细胞破裂和血气交流,特别是对于样品中较高的血样Hb含量,要分装得更加谨慎。
24小时蛋白尿的标准

24小时蛋白尿的标准
一、总量正常
24小时蛋白尿的总量正常,通常在0.03-0.14克/千克体重之间。
如果超过0.15克/千克体重,则提示存在肾功能受损。
二、成分正常
24小时蛋白尿的成分应与血清白蛋白的成分相似,主要包含白蛋白、球蛋白和少量小分子蛋白等。
如果尿蛋白中含有大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等非肾小球性有形成分,则提示可能存在肾小管病变。
三、尿蛋白/肌酐比值正常
尿蛋白/肌酐比值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范围在24小时内为0.1-0.2克/克。
如果超过0.2克/克,则提示存在蛋白尿。
四、尿蛋白电泳正常
尿蛋白电泳可以了解尿蛋白的分子量大小及其成分。
正常情况下,尿蛋白电泳的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少量球蛋白和极少量其他蛋白。
如果发现尿蛋白电泳存在其他大量蛋白成分,则提示存在异常。
五、尿量正常
24小时尿量应在1.5升左右,如果低于1升或高于2升,则可能存在异常。
尿量异常可能与肾脏功能受损、饮水过多、感染等因素有关。
以上是24小时蛋白尿的标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若存在异常情况,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临床尿蛋白检测标本留取不合格原因、检测方法影响及蛋白尿来源明确要点

临床尿蛋白检测标本留取不合格原因、检测方法影响及蛋白尿来源明确要点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尿蛋白检测的金标准,其可检测包括白蛋白、肾小管性蛋白及球蛋白等在内的总蛋白。
在临床工作中,随机尿蛋白检测与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不一致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但很多医生在门诊工作中,常常忽视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的重要性,导致疾病的漏诊和误诊。
标本留取不合格未准确留取24小时尿液:正规的24小时尿留取方法为晨 8 时排空膀胱并弃去此次尿液,采集此后直至次日晨 8 时的全部尿液。
同时,嘱患者照常饮食饮水,避免患者因饮水量少导致化验结果低于实际数值。
留取24小时尿液时,未混匀后取样,致化验结果假阴性或低于实际结果。
检测方法的影响❶尿常规通过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主要对白蛋白敏感,对其他蛋白如肾小管性蛋白、球蛋白等不敏感;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尿 ACR)检测的也是白蛋白;➌尿系列蛋白主要检测肾小球和肾小管性蛋白;➍尿蛋白肌酐比值(尿 PCR)检测的是总蛋白;➎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则可检测尿液中总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等)。
虽然尿 ACR、PCR(尤其晨尿)与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存在一般对应关系,但受尿肌酐排泄水平及尿蛋白波动的影响,根据尿 ACR 或PCR 推测的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能会低于实际数值。
因此,尿 ACR 和 PCR 不能直接取代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需要评估尿 ACR、PCR 与实际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否匹配。
明确是否为真性蛋白尿,需除外假性蛋白尿当尿液中混入血液、脓液、白带、精液、前列腺液或炎症分泌物等可导致尿蛋白检测假阳性,多见于肾脏以下的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及尿液内混入阴道分泌物等。
明确蛋白尿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生理性蛋白尿包括功能性蛋白尿和直立性蛋白尿,其主要表现为白蛋白尿。
❶功能性蛋白尿指因高热、寒冷、精神紧张、剧烈运动或劳累、急性疾病、交感神经高度兴奋等导致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导致可逆性的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蛋白尿的发生。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裂,使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泄漏到血浆中。
在临床重要生化检验中,溶血会对某些项目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这些检验时必须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溶血的发生会导致测定结果的失真,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影响:1. 血红蛋白测定:溶血会使血红蛋白泄漏到血浆中,导致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偏高。
血红蛋白测定常用的方法有比色法和光学法,比色法使用含有氰化物的试剂与血红蛋白反应生成比色化合物,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增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光学法通过光学多普勒效应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增大,使测定结果偏高。
2. 血小板计数测定: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小板释放出来,导致血小板计数偏高。
血小板计数常用的方法是电阻法和光学法,溶血会使血小板释放血浆中,导致计数结果偏高。
3. 肌酸激酶(CK)测定:溶血会释放出线粒体中的肌酸激酶,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肌酸激酶是细胞内的一种酶,溶血会使红细胞中的肌酸激酶泄漏到血浆中,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4. 锌碱性磷酸酶(ALP)测定:溶血会释放出溶血红细胞中的ALP,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ALP在肝脏、骨骼、肠道等组织中广泛存在,溶血会增加血浆中的ALP浓度,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1. 采血时注意技术规范,避免对血细胞产生机械损伤。
在采血过程中,需要使用针头尺寸适当且无钝锐边缘的针头进行采血,避免采血过程中对红细胞造成机械损伤。
2. 采血后避免剧烈晃动和振荡。
剧烈晃动和振荡会增加血样中红细胞的破裂和溶解,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
在采血后应该轻轻转动血样管或者轻轻摇晃,避免剧烈晃动和振荡。
3. 进行临床检验前,必须先检查血样是否有溶血的迹象,如有溶血迹象,必须及时重新采集新的血样。
4. 在检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在测定血红蛋白时,可以考虑使用光学法而不是含氰化物的比色法,以避免溶血造成的干扰。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采血和检验过程中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和修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尿对24小时尿蛋白测定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11-09T13:52:51.5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5期供稿作者:王立明[导读] 探讨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检测方法,达到还原真实肾性蛋白检测目的。
王立明(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医院广西柳州 545001)【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5-0199-01 【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检测方法,达到还原真实肾性蛋白检测目的。
方法采用血红蛋白可被80%饱和硫酸铵沉淀的特征,分离尿液中溶解性血红蛋白,用双缩脲试剂显色测定。
结果血红蛋白分离后,符合尿蛋白与双缩脲反应特征。
结论经分离干扰因素,更能接近真实反映肾性蛋白。
【关键词】24小时尿蛋白血红蛋白尿肾性蛋白双缩脲法 24小时尿蛋白测定是临床常用观察肾性蛋白尿的指标,尿蛋白量的多少可以预示肾脏病变的程度和预后[1,2]。
现代研究也提示:蛋白尿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子。
24小时尿蛋白量的界限,也作为重症肾病综合征诊断特点之一。
因此,24小时尿蛋白测定准确地反映肾性蛋白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在长期的临床检验实践中发现,影响24小时尿蛋白测定准确性因素很多,多见于脓尿及红细胞尿,脓尿及成形红细胞尿可以通过离心后取上清液检测,仍可得到准确的肾性蛋白。
但红细胞溶解后形成的血红蛋白尿,清晰透明,或被尿液颜色所掩盖,容易在测定过程中忽视,而致结果异常增高,增高几倍到几十倍,有误导临床的倾向。
本文就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尿对24小时尿蛋白测定影响做一实验分析。
1 方法
1.1采用卫生部医政司推荐首选检测尿液蛋白定量的双缩脲法。
双缩脲试剂盒由中生北控提供。
仪器采用手工法721分光光度计,波长540nm和日立1780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检测。
蛋白沉淀剂为0.075mol/L硫酸和15g/L钨酸钠溶液。
1.2血红蛋白的分离根据血红蛋白可被80%饱和硫酸铵沉淀的特征,取5ml原尿,加入
2.8g硫酸铵粉末,使之混合溶解,约合80%饱和度,静置10分钟,用滤纸过滤,取滤液测定。
2 标本
选取24小时混合尿,蛋白定性阳性、隐血试验阳性、镜检红细胞阳性者。
3 眼观
3.1血红蛋白分离前(1)尿液清晰透明。
(2)经蛋白沉淀剂沉淀为暗红色沉淀物。
(3)暗红色沉淀物经双缩脲试剂显色为暗褐色。
3.2血红蛋白分离后(1)尿液清晰透明。
(2)经蛋白沉淀剂沉淀为纯白色沉淀物。
(3)纯白色沉淀物经双缩脲试剂显色为紫色。
4 结果
4.1血红蛋白分离前尿液异常增高。
经若干倍稀释乘稀释倍数,倍数越大结果越高。
无法得到可信结果。
4.2血红蛋白分离后尿液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吸收波峰540nm,符合尿蛋白与双缩脲反应特征,结果符合临床诊断。
5 讨论
血尿是肾科常见临床表现,约40-50%见于肾内、泌尿外科急诊患者的常规尿检中,因方法学不同,蛋白定性可以得到不同结果: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可以同时沉淀白蛋白和球蛋白,结果为阳性;而干式试纸法只对白蛋白显色,结果为阴性。
但隐血试验示阳性结果。
在留取24小时尿过程中,特别是环境温度较高时,红细胞容易破坏,形成溢出性血红蛋白尿,将上述尿作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显然不能反映真正意义的肾性蛋白,结果发送必将误导临床。
肾性蛋白尿分肾小球型、肾小管型和混合型三种。
肾小球型是由于肾小球通透性增加,以致蛋白渗入肾小球滤液中,通常排出白蛋白和转铁蛋白。
肾小管型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或分泌蛋白增加,主要排出α、β微球蛋白和溶菌酶。
混合型则两者兼有。
一般来说,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较少,通常小于2g/24小时。
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蛋白含量较高,可达数g-20g/24小时。
但也有些肾病可不出现蛋白尿。
急性肾小球性肾炎也可能不出现蛋白尿。
陈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遗传性肌红蛋白尿、散发性肌红蛋白尿患者,可以从肾中滤出肌红蛋白,也属于肾性蛋白,常规尿隐血试验阳性,常规镜检红细胞阴性。
其可以通过游离血红蛋白方法来定量反映其排出程度。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验操作,规程十分简单,但操作者需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高度责任感,特别是采用自动化仪器检测最容易忽视,利用专业的知识对结果做出判断。
可通过常规观察尿隐血试验是否阳性,也可通过血红蛋白为有色蛋白的特性,经钨酸钠试剂沉淀的蛋白颜色来判断。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在双缩脲法常规测定中建议溶血标本应作“标本空白管”,这些干扰理论上可消除,但只相对于“能直接测定”的标本而言。
实际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无法做“标本空白”的。
故作者认为,经分离干扰因素来定量,才是准确可靠的。
无论手工操作还是自动化仪器测定,其反应原理都是相同的,凡是开展此项目的实验室,都应存在这个问题,需要检验人员去分析,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证据。
总之,积累的资料证实,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是可以真实反映肾性蛋白,干扰因素的消除也是可能的,可预见的,随着医学检验过程的规范化,结果的真实性,必将成为临床强有力的支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健.重症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展.医学综述,2000,6(5):204-206.
[2]Burton C,etal.Am J Kidney Dis,1996,27:765-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