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全部教案文档

合集下载

生理学全部教案文档

生理学全部教案文档

第四部分教案赣南医学院医学生理学教研室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得与要求:1.掌握:内环境、稳态得概念;体液调节、负反馈得概念、机体得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得调节,正、负反馈得概念、ﻫ2.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

生理功能得控制系统。

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反馈控制系统。

反射概念、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3.了解:生理学得研究对象与任务;生理学研究得三个水平、机体得内环境。

生理功能得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体内得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机体得内环境2、生理功能得调节3.反馈控制系统难点:1。

反馈控制系统2、前馈控制系统三、教学方法设计:1。

介绍反射得要领,回顾反射得结构基础,反射弧得五个组成部分及反射得种类,结合实例讲授神经调节得特点2、介绍体液调节得概念与神经-体液调节概念并联系实际分析其调节特点。

3。

从人体功能调节具有自动控制得特征入手,分析人体内得控制部分与受控部分,然后分别以排尿反射与血压得调节为例着重介绍正反馈与负反馈得概念及其特点、4。

对全章内容进行简要小结。

四、教具与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及投影仪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第一节生理学得研究对象与任务一、生理学得概念及任务1、什么就是生理学?生理学(Physiology)就是生物科学得一个分支,就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function)得科学。

包括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生理学就是一门实验性得科学。

一切生理学得理论都来自实验。

3。

生命活动得基本表现蛋白质与核酸就是一切生命活动得物质基础、生命活动至少包括以下三种基本活动。

⑴新陈代谢(Metabolism)⑵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得反应及兴奋性具有对刺激产生生物电反应得能力称为兴奋性(excitability)。

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得最弱(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

《生理学》教案范文

《生理学》教案范文

《生理学》教案范文教案一:生理学入门教学目标:1.了解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3.了解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4.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

教学重点:1.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2.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1.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2.生理调节机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教师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并和学生一起讨论生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

2.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30分钟)2.1教师讲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2学生讨论不同器官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并列举具体的器官和功能。

3.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40分钟)3.1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2学生讨论不同生理调节机制在保持人体内环境恒定中的作用,并列举具体的例子。

4.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40分钟)4.1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循环、消化等常见功能,并解释其重要性。

4.2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适应,包括运动适应、高原适应等,讨论适应过程和机制。

5.应用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生理学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生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生理学-定义:研究生物体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类)在功能上所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的科学-研究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器官系统、生理调节机制、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人体的组织结构-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人体的生理功能-呼吸-循环-消化人体的生理适应-运动适应-高原适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以及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使学生对生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重点讲解心脏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血管的类型及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 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了解生理条件下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心脏的工作原理,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

教学重点: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心脏模型、血管模型、血液循环图解、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心脏模型,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引导学生学习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讲解心脏的工作原理,结合心脏模型进行演示。

(3)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让学生跟随血液循环图解进行学习。

(4)探讨生理条件下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例题讲解:(1)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是如何产生血液循环的?(2)血液循环过程中,动脉血和静脉血如何交换?4. 随堂练习:(1)绘制心脏结构图,标注心脏各部分的功能。

(2)根据血液循环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血液循环系统2. 内容:(1)心脏结构与功能(2)血管类型与功能(3)血液循环途径(4)血液循环调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心脏的工作原理。

(2)列举三种血液循环调节机制。

2. 答案:(1)心脏的工作原理:心脏通过收缩与舒张,产生血液循环,使血液在全身循环。

(2)血液循环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对心脏工作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生理学》电子教案

《生理学》电子教案
⑴培养学生具备乐观、开朗的性格、宽容的胸怀。
⑵通过实验物品的清点,养成物品、器械清点查对的职业行为规范。
⑶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1.理论教学内容
⑴《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生理学定义和任务,研究方法。
⑵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代谢,兴奋性。
⑶人体与环境:人体与外环境,内环境及其稳态。
阐述呼吸运动的化学感受性反射
效应,用相应理论解释相关的临床现象。
能进行肺活量测定。3.素质目标
⑴培养学生具备乐观、开朗的性格、宽容的胸怀。
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⑶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1.理论教学内容
⑴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阻力,肺通气功能的评价。⑵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交换的过程,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知识目标
(1)掌握睾酮的生理作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的概念和形成机制。(2)熟悉妊娠的过程。(3)了解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2.能力目标
能阐述睾丸与卵巢的基本功能。
3.素质目标
⑴培养学生具备乐观、开朗的性格、宽容的胸怀。
⑵通过实验物品的清点,养成物品、器械清点查对的职业行为规范。
⑶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2.能力目标
运用ABO血型理论总结临床交
叉配血试验过程。
能总结出影响血凝因素,能进行ABO血型的测定。
3.素质目标
⑴培养学生具备乐观、开朗的性格、宽容的胸怀。
⑵通过实验物品的清点,养成物品、器械清点查对的职业行为规范。
⑶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1.理论教学内容
⑴概述: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生理学》第五章《消化与吸收》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重点探讨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口腔、胃、小肠内的化学与物理消化,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2. 学习并掌握食物从口腔到小肠的消化过程,包括相关消化酶的作用。

3. 了解营养物质通过小肠壁的吸收原理及其对全身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消化酶的特性和作用机理,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模型、多媒体演示文稿。

2. 学具:显微镜、载玻片、消化系统结构图、学习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对日常饮食消化的认识,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展示挂图,让学生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简要讨论日常饮食中的食物如何被消化。

2. 知识讲解(15分钟):口腔内的物理与化学消化。

胃的消化功能及其分泌的消化液。

小肠内的消化过程,包括胰液、胆汁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通过显微镜观察载玻片上的消化酶作用实验。

分析消化过程中食物的变化。

4. 例题讲解(15分钟):解析一道关于消化酶作用的选择题。

演示一道关于营养物质吸收的简答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学习手册上的消化系统结构填空题。

答疑环节,解决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回顾消化与吸收的重要知识点。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

2. 消化过程流程图。

3. 消化酶的作用机制。

4. 营养物质吸收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

绘制消化系统结构图并标注主要功能。

2. 答案:口腔:食物的物理消化开始,唾液淀粉酶开始作用。

胃:胃蛋白酶开始蛋白质的消化。

小肠:胰液、胆汁等消化液协同作用,完成食物的消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消化酶的活性及其调节的理解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加强个别指导。

生理学全部教案文档

生理学全部教案文档

生理学第一部分教案文档一、教案1:细胞的基本概念与功能1. 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理学中的重要性。

(2)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3)理解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

2. 教学内容(1)细胞的概念与分类。

(2)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细胞的功能:新陈代谢、遗传、能量转换。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细胞的基本概念、结构与功能。

(2)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细胞功能的理解。

4. 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细胞基本概念的理解。

(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细胞结构示意图,以检验其对细胞结构的认识。

二、教案2:组织与器官1. 教学目标(1)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器官的形成与功能。

(3)理解器官系统的概念。

2. 教学内容(1)组织的概念及其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2)器官的概念与形成:器官的形成过程及组织结构。

(3)器官系统:器官系统的概念及其在生理学中的作用。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组织的概念、分类及器官的形成。

(2)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器官功能的理解。

4. 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组织与器官概念的理解。

(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器官系统示意图,以检验其对器官系统的认识。

三、教案3:血液循环系统1. 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掌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3)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

2. 教学内容(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

(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的四个腔室、心脏的泵血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肺循环。

(4)血液循环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2)示教法:通过模型演示心脏的泵血过程。

(3)小组讨论:讨论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4. 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组成及功能的理解。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教材第三章,主要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着重探讨心脏的工作原理、血管的类型与功能以及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心脏的工作原理。

2. 了解血管的类型及功能,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3. 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血型与输血原则。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心脏的工作原理,血液循环的途径,血型与输血原则。

教学重点:心脏结构与功能,血管类型及功能,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心脏模型、血管模型、血液样本、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心脏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心脏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介绍心脏的四个腔室、瓣膜等结构,讲解心脏的工作原理。

(2)血管的类型与功能:讲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阐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引导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4)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介绍血液的成分,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探讨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脏健康,如何保护心脏。

4. 例题讲解:分析血液循环途径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血液循环途径、心脏结构等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心脏结构与功能1.1 心脏的四个腔室1.2 心脏瓣膜1.3 心脏工作原理2. 血管类型与功能2.1 动脉2.2 静脉2.3 毛细血管3. 血液循环途径3.1 体循环3.2 肺循环4.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4.1 血液成分4.2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2)列举血管的类型及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答案:(1)心脏结构与功能:心脏有四个腔室,分别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生理学全部教案文档

生理学全部教案文档

生理学全部教案文档
医学生理学教案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医学生理学
2、所属学科:医学
3、课程性质:临床实践型
4、学时数:48学时
5、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6、主讲教师:XXX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基本的生理学知识,理解生命活动的基础
2、熟悉人体各系统功能,掌握生理过程和活动的法则
3、了解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下,人体各系统的特征及病理变化
4、了解各类常见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并培养学生临床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心脏生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的灌注和循环、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心律失常的形成及治疗等
2、循环系统生理:血液组成及血液的循环及其动力学;脉管的活动及血液阻力的影响;心脏血管系统的变性病变等
3、呼吸系统生理:呼吸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的神经调节;呼吸功能的衰竭及急性及慢性呼吸衰竭的药物治疗等
4、消化系统生理:消化过程的解剖学及生理学特点,消化系统的神经调节,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
5、泌尿系统生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泌尿激素的分泌过程、肾小球滤过作用等
6、内分泌系统生理:内分泌的特点和泌乳素的发生及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全部教案文档第四部分教案赣南医学院医学生理学教研室教案第一章绪论课程名称授课对象授课章节课题生理学本科临床医学及麻醉学专业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四节 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10分钟 2. 机体的内环境: 10分钟 3. 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30分钟 4. 体内的控制系统:25分钟非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5. 小结:5分钟课时 2学时(80分钟)学时分配使用教材生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姚泰主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体液调节、负反馈的概念。

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

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

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反馈控制系统。

反射概念、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机体的内环境。

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机体的内环境 2.生理功能的调节 3.反馈控制系统难点:1.反馈控制系统 2.前馈控制系统三、教学方法设计:1. 介绍反射的要领,回顾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及反射的种类,结合实例讲授神经调节的特点2. 介绍体液调节的概念和神经-体液调节概念并联系实际分析其调节特点。

3. 从人体功能调节具有自动控制的特征入手,分析人体内的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然后分别以排尿反射和血压的调节为例着重介绍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其特点。

4. 对全章内容进行简要小结。

四、教具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及投影仪五、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生理学的概念及任务 1、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 (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function)的科学。

包括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

一切生理学的理论都来自实验。

3.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蛋白质和核酸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至少包括以下三种基本活动。

⑴ 新陈代谢(Metabolism)⑵ 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及兴奋性具有对刺激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excitability)。

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

阈刺激的倒数(1/threshold stimulation)可以作为测定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⑶ 生殖(Reproduction) 生物体能产生与自己相类似的个体称为生殖。

一个单细胞经过分裂成为两个子代细胞,就是生殖。

因此,生殖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之一。

二、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一)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在这个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对象是细胞和构成细胞的分子,这方面的知识称为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或普通生理学(general physiology)。

(二) 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要了解一个器官或系统的功能,它在机体中所起的作用,它的功能活动的内在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它活动的影响,这都需要从器官和系统的水平上送行现察和研究。

(三) 整体水平的研究从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就是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在各种生理条件下不同的器官、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协调的规律。

上述三个水平的研究,它们相互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

要阐明某一生理功能的机制,一般需要对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三个水平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近年来随着物理、化学、数学、电子计算机等的发展,应用这些科学成果,研究生理功能活动,发展出很多新兴的研究领域,如数学模型、系统分析、计算机模拟等等。

相信随着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对生理学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成人液体占身体重量的约60%。

分为两大类:约2/3的液体(约占体重的40%)分布在细胞内――为细胞内液。

其余1/3的液体(约占体重的20%)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外液。

约1/4(约占体重的5%)分布在心血管系统内,也就是血浆。

约3/4(约占体重的15%)分布在心血管系统之外,即组织液。

细胞直接接触的外界环境称为外环境 (external environment)。

例如环境的温度、湿度、阳光、空气等等(人类不仅接触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

人体的细胞一般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发生接触,直接生存的环境是细胞外液。

所以,细胞外液是机体中细胞所处的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只有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复杂的多细胞动物才有可能生存。

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经常保持相对的恒定――稳态(homeostasis)。

机体的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恒定。

第三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和自身调节(auto regulation)。

1.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是调节全身各种功能活动的系统。

通过nervous的调节称为nervous regulation。

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reflex)。

反射的通路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反射弧):感受器→传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五部分中任何一部分结构被破坏或功能障碍都会使反射不能完成。

图1―1 反射弧模式图(仿A・C・Guyton)2.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一般是指由某一器官或组织分泌的化学物质(hormone,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另一器官,调节它的功能活动。

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于神经系统的,它们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也可以将体液调节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成为“神经―体液调节”(nervous-humoral regulation)。

人体内的功能调节大多是这种复合式的调节。

图1―2 神经-体液调节示意图某些组织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它们并不随血流流到其他器官起作用,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调节邻近组织的功能活动,称为局部体液因素和旁分泌调节 (paracrine regulation)。

3.自身调节(Auto regulation)机体内有些调节既不依赖神经也不依赖体液,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称为Auto regulation。

例如将心肌或骨骼肌拉长后,再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其收缩力明显加强。

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任何控制系统都由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组成。

从控制论的观点来分析,控制系统可分为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三大类。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系统内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这种控制方式是单向的,即仅由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发出活动的指令。

这种控制方式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实际上不能起调节作用。

在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中,这种方式是极少见的。

二、反馈控制系统在整体,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时,往往这一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形成一种调节回路。

人们常常用“反馈” (feed back)一词表示这种调节方式。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的活动可发生不同的影响:如果它的终产物或结果降低这一过程的进展速度,称为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如果是加速或加强这一过程的进展速度则称为正反馈 (positive feedback)。

(一)负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的作用是使系统保持稳定。

机体内环境之所以能维持稳态,就是因为有许多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存在和发挥作用。

(二)正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控制系统的活动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与负反馈相反,正反馈不可能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正反馈控制系统数量很少,例如,血液凝固是正反馈控制、排尿反射、正常分娩过程等。

人体中的各种反馈调节回路中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则很复杂,它可以包括复杂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综合完成调节某一生理功能活动。

三、前馈控制系统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中,除反馈控制外,还有前馈控制(feed-forward contro1)例如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指令受控部分进行某一活动,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六、小结:1、为什么要学习生理学?2、归纳本章要点3、怎样学好生理学?七、作业:1、反应、反射、反馈有何区别?2、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3、举例说明前馈控制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4、要引起组织或细胞反应,刺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6、试述生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八、双语词汇: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稳态(homeostasis)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自身调节(auto regulation)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feedback)反射弧(reflex arc)九、参考资料:1、徐丰彦,张镜如主编,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王志均,陈孟勤主编,中国生理学史,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3、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Guyton AC.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 WB Saunders Co, Philadelphia, 2000 P382~4295、.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0th ed,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 New York, 1999十、教学小结:本章的讲解比较简单,因为有中学生理卫生的基础,学生更容易理解。

所不同的是,要比原来的生理卫生讲得更深入些。

这一章的内容不算多,主要是些概念性的东西,但是必须强调和务必使学生记住,如兴奋性、内环境、稳态等。

在上生理学的第一课即绪论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有关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教师应当重视这一章的讲授。

通过这一章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对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和学好生理学,即明了医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目的,生理学在整个医学教育及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及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和自觉性,为学好本门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