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合集下载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参考文献: [1]徐良梅,《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书名小议[J],武汉 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6期, 2000年11月 [2]王栋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书名解读[J],新西 部,第2期, 2010年
一、背景链接
写作原因一:历史原因(1/2)
这个愿望最初是他们在1845年9月到1846年夏季 共同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通过批判 以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 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来实现的。
施蒂纳
一、背景链接
写作原因一:历史原因(2/2)
鲍威尔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曾请威斯特伐利 亚的出版商即“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尤·迈耶尔和 鲁·雷佩尔出版。但由于第二卷直接批判了他们的 观点,所以他们就拒绝承印了。后来又遭到警察阻 挠,最终未能如愿。 40多年过去了,由于实际斗争和其它理论研究 工作的繁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 个问题上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 关系,进一步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意义,这就 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期待已久的愿望。
恩格斯
二、内容概述
历史地位(1/2)
普列汉诺夫
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 始人和领袖之一,最早在 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 义的思想家
普列汉诺夫于 1892 年为这本书的 俄译本写的序言和注释本中指出:这 本书“是集了这两位思想家的哲学观 点的大成”。 恩 格 斯 在 1890 年 给 德 国 大 学 生 约·布洛赫的信中说:“我可以向您 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 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 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 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
《 德路 国德 古维 典希 哲 学 费 的 尔 终 巴 结 哈 》 和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方建成201401395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物流管理读书报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是由恩格斯1888年写作的,它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怎么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么同它脱离。

而费尔巴哈作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走向唯物主义的承前启后的人物,对他的批判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

该书篇幅不多,只有四章,但涵盖的内容却极其丰厚。

第一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矛盾:其哲学体系以绝对观念完成的做法违反其自身的辩证法。

恩格斯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将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推衍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这个命题不仅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逻辑上显得无可辩驳,在历史长河中也有无数事物的兴盛灭亡为之佐证。

因而辩证法即意味着人类文明无限上升的可能性,从而也就否定了绝对观念存在的合理性。

恩格斯在指出这个矛盾之后,诚意地赞美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广大宏伟,但他呼吁人们不要在意体系的架构而应注重其内涵。

架构只是形式,而且由于错误的绝对观念建立起来的体系架构必须扬弃,而其内容则值得继承。

第二章的叙述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因为这正是费尔巴哈扬弃黑格尔哲学的地方。

首先是思维和存在的本原之争和同一性问题,恩格斯花了几百字清晰无比地阐述了这两个基本问题,点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概念。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正是把思维作为世界的本原,因而属于唯心主义。

而费尔巴哈的立场则是唯物主义,他认为我们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产物。

然而18世纪的唯物主义还只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因而费尔巴哈并不承认自己的哲学与这种静态而幼稚的唯物主义完全一致,他只是在基本观点赞同唯物主义。

而且还有另一个大问题,当时的唯物主义内容局限于纯粹自然科学,并未像后来的马克思那样对社会科学也有系统的观点。

因而费尔巴哈在社会领域深入时仍旧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束缚。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4、著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 科学基础,即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 哲学和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
有什么意义
理清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唯 物主义之间的关系,批判了折衷主义
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 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 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 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产生背景
条件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就曾指出,
1845年他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 他们的见解——主要是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 历史观与德国意识形态见解的对立。 条件二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的唯物辩证法, 与马克思主义观紧密相连。
为什么
1、关于和黑格尔的关系,不是系统全面的
最终目的
对马克思主义观如何从黑格尔哲学出发而又脱离做 出系统阐述,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迅猛时期,费 尔巴哈的影响超过黑格尔之后的任何哲学家。
内容概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著作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中两大阵营根本对 立的原理
2、阐明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 的“合理内核”。
3、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 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
2、费尔巴哈处于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间部分,未曾回顾过
最终目的
清算哲学信仰,理清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 真正来源和发展道路
条件三
马克思逝世,经过四十年,二人没机会回到这 个问题
条件四
马克思的世界观在一切文明之中找到拥护者, 而德国古典哲学在欧洲发展折衷主义,与辩证 法和唯物主义相冲突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讲解一、历史背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周刊《新时代》杂志的1886年的第四期和第五期上。

1888年,恩格斯加以修订出版了单行本,并加了序言。

同时,在单行本中,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本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了。

《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的。

恩格斯在《序言》中指出,就是“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先驱的关系,是对他和马克思在哲学上怎样继承又怎样变革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扼要和系统的阐发,从正面回答了各种机会主义派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攻击。

《费尔巴哈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领域内毕生战斗经验的总结,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光辉思想。

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我们学习《费尔巴哈论》,能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讲解《序言》《序言》主要阐述写作《费尔巴哈论》的原因。

1.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以来的心愿,亦即历史原因。

这里所说的“多年以来”,是指1845年他们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以后到《费尔巴哈论》写作之前,长达40年的时间,这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积极参加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制定斗争的战略和策略,同时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简介1888年单行本序言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结束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科学的论述.内容简介一历史背景作者恩格斯1 针对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2 是为了说明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3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完成了哲学发展的革命变革二内容简介:《费尔巴哈论》单行本分为序言,正文和附录三部分.序言是1988年恩格斯为本单行本出版而写.附录是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文包括四章和一个结束语.三意义⏹《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890年恩格斯在给德国大学生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本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四年后,他在给另一位大学生博尔吉尔斯的复信中再次强调:“我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以及在《费尔巴哈论》一书的最后一章里谈到了.⏹列宁说:“它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列选》P442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心思想:说明写作该书的原因,历史背景和单行本付印时的一些情况一写作的原因和历史背景1 历史原因⏹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四十年的共同愿望,即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全面系统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2 现实原因⏹为了适应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指导工人运动,抵制德国古典哲学复活的反动趋势.同以往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物产季节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恩格斯《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讲解一、写作背景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

它是恩格斯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

原文发表在该杂志 1886 年第四、五期。

1888 年恩格斯略加修改加上序言,作为单行本出版。

同时,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 1845 春写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一起发表。

自从 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除了公开镇压工人运动外,还在思想意识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反动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康德主义。

他们用康德的伦理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的地位,诬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简单拼凑。

“新康德主义”当时不仅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普遍赞赏,而且还渗入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

因此,为回击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彻底清算和批判新康德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战斗性和纯洁性,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恩格斯写了这本著作。

二、中心思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内容讲解一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

本章共 18 个自然段。

(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 1 — 2 段)1 、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以德国 1848 年为背景,展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分析和批判。

(word完整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word完整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本文写作的原因(一)历史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现实原因为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立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

(三)直接原因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驳斥许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

这说明施达克本人不懂得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

因此,恩格斯决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二、内容简介第一章第一章叙述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阐述其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最后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由于德国经济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长,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建立统一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

但是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是非常软弱的.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心向神往,因为法国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但是又害怕革命所唤醒的广大工农群众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因而又不敢革命,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保守性。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本文写作的原由(一)历史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办期间就决定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线,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看法。

(二)现实原由为反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扭曲和攻击,扞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贞洁性,提升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愈来愈感觉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如何从黑格尔哲学出发、如何同他离开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峙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需的。

(三)直接原由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布《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辩驳很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诋毁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

这说明施达克自己不懂得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波及区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切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

所以,恩格斯决有必需求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议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赞成。

二、内容简介第一章第一章表达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本质,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论述其方法和系统的矛盾,最后剖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本质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挡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财产阶级革命冲击,在必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建了较为有益的条件。

因为德国经济财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停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停增加,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成立一致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

可是这时的德国财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仍是特别脆弱的。

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心向向往,因为法国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建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可是又惧怕革命所唤醒的广大工农民众起来反对财产阶级因此又不敢革命,德国财产阶级拥有显然的妥协性和守旧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本文写作的原因(一)历史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现实原因为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立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

(三)直接原因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驳斥许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

这说明施达克本人不懂得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

因此,恩格斯决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

二、内容简介第一章第一章叙述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阐述其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最后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德国经济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长,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建立统一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

但是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是非常软弱的。

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心向神往,因为法国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但是又害怕革命所唤醒的广大工农群众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因而又不敢革命,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保守性。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法国哲学革命和德国哲学革命的比较)①相同: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一样都是其政治变革的前导,两国的哲学革命都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表现,但是两国的哲学革命是不同的。

不同:第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斗士以唯物主义者作为革命前导,一些比较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都是战斗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他们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因此他们都遭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德国哲学革命的革命战士几乎都是唯心主义者,唯有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在历史观上费尔巴哈还是陷入了唯心论中,他们以其迂腐晦涩的言词和笨拙枯燥的语句表达出他们的革命要求,因此他们不仅没有受到政府的迫害反而他们的著作成为了高等学校的法定教科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甚至被推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

第二,法国哲学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德国哲学以成功告终。

第三,法国哲学革命采取的形式是旗帜鲜明的,而德国哲学革命是缩头藏尾、掩盖在晦涩的哲学语言中。

(待补充和校对)②法国哲学革命和德国哲学革命不同表现的原因:法国资本主义有相当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已经比较强大,他们强烈要求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因此使之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根本不可能用妥协的方法来解决,这就决定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是一个革命性比较坚决的阶级。

与英法相比,德国在当时来看是比较落后的,德国资产阶级不敢而且也无力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当德国资产阶级起来革命的时候,英法两国的无产阶级早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反对资产阶级显示了自己强大的力量。

因此德国资产阶级陷入了这样一个矛盾:要革命自己没有力量,又不敢与无产阶级结成同盟共同进行斗争;不革命又不能发展资本主义。

③黑格尔哲学的两面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国这样的一种社会状况决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阶级实质,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

一方面黑格尔哲学具有唯心主义和保守性,它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是由于这个方面原因使得德国古典哲学与法国哲学革命不同。

另一方面黑格尔哲学中包含极其丰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它反映德国资产阶级对于发展资本主义和改变封建统治状况的要求。

但是不论政府或是自由派(只有德国诗人海涅觉察到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因素)都没有看到德国资产阶级哲学的这种革命性,他们看到的只是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为普鲁士王朝的辩护的一面,因而德国哲学不仅没有遭到摧残和迫害反而备受推崇。

(二)、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对黑格尔著名命题的理解:“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①要区别现实和现存的含义。

在黑格尔看来,现实和现存是不同的。

现存是指存在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管它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而现实是指符合必然性,合乎规律的存在,现实一定是现存的,但是现存的并不一定是现实的,因而失去了必然性的现存的东西尽管还存在着却是不合理的、不现实的,因而是行将灭亡的。

把这以命题放到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如果这个国家还在必然这个限度内它是现实的合理的,如果这个国家没有了必然性那么它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是必然要灭亡的。

②任何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原来现实的东西都会失去自己的必然性,成为不现实的,从而使不合理的旧事物,那时新的合理的东西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因为A.一切事物在它产生之时已经孕育着否定自己的因素。

B.凡是具有必然性的客观事物合乎发展规律的合理的东西,不管它和现有的表面现象如何矛盾它迟早总是要取代旧的衰亡的东西而成为现实。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命题就转换成为“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③黑格尔这一命题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恩格斯就此阐发了关于人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A.人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辩证过程,真理包含在认识过程中包含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但是永远也不能穷尽绝对真理。

B.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前进、上升的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是暂时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三)、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①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发展史普遍的,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认为只有“绝对精神”才是真实存在的、真正发展的,至于自然界和社会本身不仅不是运动发展的而且还不是真实存在的,人们看到的自然和社会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部表现,把发展的主体限定在精神范围内。

②黑格尔辩证法认为一切发展都是无限的,没有终点的。

但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却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有一个终点,这就是黑格尔哲学。

③黑格尔辩证法认为矛盾斗争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却认为矛盾斗争只是存在于具体的“有限之物”里,在“绝对精神”中,一切矛盾都要调和起来从而达到认识的终点。

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辩证法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方法又要服从体系的需要,所以体系最终淹没了辩证法,致使革命的方面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闷死了。

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其方法之间的矛盾反映了黑格尔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四)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和对黑格尔哲学应有的态度1、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归根结底是受德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决定,它是对德国社会经济政治矛盾日益激化的反应。

①首先,黑格尔学派分解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老年黑格尔派代表有辛里克斯等,他们特别重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而完全抛弃了他的辩证法。

青年黑格尔学派以施特劳斯、鲍威尔为代表,费尔巴哈也属于这一派。

青年黑格尔不重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他们否定了黑格尔的神秘的超人类的“绝对精神”,他们提倡人的自我意识。

他们十分重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并力图从中得出无神论的结论。

②青年黑格尔学派中也存在争论。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在什么是世界历史的动力问题上产生里激烈的争论。

施特劳斯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种精神的“实体”,即国民精神或民族精神。

而鲍威尔是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自我意识”,而只有具备批判思维能力的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最后在青年黑格尔学派中出现了施蒂纳,他发展了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既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意识”,是至高无上的“唯一的我”,所以说他用他的“唯一者”压倒了“自我意识”。

③不论是老年黑格尔学派还是青年黑格尔学派都没有超出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范围,都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分支。

而费尔巴哈则冲破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宣布了唯物主义的诞生。

《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标志着唯物主义的登台,但是这本书在当时有两个缺点:第一,以华丽、形象和夸张的词句代替了科学的论证。

第二,对“爱”的过分强调。

长期以来统治德国的黑格尔哲学内容抽象,文字晦涩难懂,使人望而生畏,费尔巴哈的这看似缺点的写作手法却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

2、对待黑格尔哲学的应有态度①黑格尔哲学的成就及意义第一,他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以往全部哲学的发展,他的哲学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

第二,黑格尔哲学的另一个成就就是不自觉的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的切实的认识世界的道路。

②费尔巴哈用全盘否定的态度来对待包含丰富的积极成果、对民族精神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是制服不了这种哲学的。

因此要采取既批判又吸收的方法来科学对待黑格尔哲学。

第二章第二章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分析评述了费尔巴哈的自然观,阐明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揭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根源。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①在第二章开篇恩格斯总结人类认识的历史,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便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初表述。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阶段第一,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无法正确解释睡梦这种复杂的生理现象,认为人有灵魂,它寄存在身体之中,思想和感觉就是灵魂的活动,人睡觉的时候身体停止活动,灵魂却在梦中活动。

人死后,灵魂便离开身体到别处活动,这说明灵魂是不死的,是可以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萌芽。

第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婢女。

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以曲折迂回的方式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就是经院哲学内部展开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

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实质上就是“什么是本源,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仍然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三,到近代进入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摆脱封建宗教神学的束缚,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反映在哲学上就是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同宗教神学的对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