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尿素为沉淀剂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

合集下载

纳米ZnO 的制备方法

纳米ZnO 的制备方法

纳米ZnO 的制备方法王少艳一、液相沉淀法1、化学试剂和仪器ZnCl2 (AR) ,NH4OH ,CH3 (CH2) 2CH2OH(AR) ,C2H5OH(AR) ,DBS-Na (CP) .搅拌器2、实验方法取ZnCl2 加入二次水加热80 ℃溶解配制成溶液,此溶液为A 液,再取等当量的111 倍NH4OH 加入少量C2H5OH 及DBS-Na ,配置成B 溶液. 在大烧杯内,在搅拌条件下让A 溶液和B 溶液混合,适当控制反应时间,生成白色沉淀,测定pH = 7. 沉淀物经洗涤、过滤后,进行CH3 (CH2) 2CH2OH 共沸蒸馏、烘干,在550 ℃下煅烧2 h 。

二、溶胶凝胶法1、试剂与仪器草酸为化学纯;氧化锌为基准试剂;无水乙醇、柠檬酸、乙酸锌、乙醇、丙酮、柠檬酸三铵均为分析纯。

9422 型定时恒温磁力搅拌器; ZK282A 型真空干燥器;SX224210 型箱形电阻炉;2、实验方法1)乙酸锌+ 柠檬酸系列乙酸锌水溶液滴加柠檬酸无水乙醇溶液,成白色溶胶;磁力搅拌,成白色凝胶;加热到70~80 ℃,溶剂蒸发,得白色干凝胶;烘箱中干燥20 h 左右,得白色干胶;研磨,得白色粉末;600 ℃热处理2 h ,体积明显减小,得微灰粉末。

2)乙酸锌+ 柠檬酸三铵系列柠檬酸三铵固体在搅拌下加入乙酸锌水溶液中,70~80 ℃水浴保温5min ,成透明溶液;滴加无水乙醇,搅拌,保温10min ,成白色溶胶状;滴加硝酸,搅拌,成微黄溶液,70~80 ℃水浴保温4 h ,成黄色凝胶;烘箱中干燥20h 左右,得黄色干胶;热处理2 h ,得蓬松微灰粉末。

三、均匀沉淀法1、反应机理本实验以尿素为沉淀剂,与锌的含氧酸盐反应。

反应过程如下。

1)尿素的水解反应:CO(NH2)2+ 3H23·H2O + CO2↑2)OH-的生成:NH3·H2O = NH4+ + OH-3)CO32 -的生成:2NH3·H2O + CO2= 2NH4+ + CO32 -4)形成中间产物碱式碳酸锌:3Zn2 + + CO32 - + 4OH- + H2O = ZnCO3·2Zn(OH)2·H2O ↓5)煅烧得产物ZnO :ZnCO3·2Zn(OH)2·H2O = 3ZnO + 3H2O ↑+ CO2↑2 实验部分1)主要试剂和仪器中国产高压反应釜;日本产Rigaku D/ max - Ⅲ型X射线衍射仪,Cu 靶,λ= 0. 15418 nm。

实验7--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资料]

实验7--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资料]

实验七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一、实验目的1、了解沉淀法制备纳米粉体的实验原理。

2、掌握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的制备过程和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反应条件对实验产物形貌的影响,并对实验产物会表征分析。

二、实验原理氧化锌是一种重要的宽带隙(3.37 eV)半导体氧化物,常温下激发键能为60 meV。

近年来,低维(0维、1维、2维)纳米材料由于具有新颖的性质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

氧化锌纳米材料已经应用在纳米发电机、紫外激光器、传感器和燃料电池等方面。

通常的制备方法有蒸发法、液相法。

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沉淀法。

沉淀法是指包含一种或多种离子的可溶性盐溶液,当加入沉淀剂(如OH--,CO32-等)后,或在一定温度下使溶液发生水解,形成不溶性的氢氧化物、氧化物或盐类从溶液中析出,并将溶剂和溶液中原有的阴离子洗去,得到所需的化合物粉料。

均匀沉淀法是利用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构晶离子由溶液中缓慢均匀地释放出来。

而加入的沉淀剂不是立即在溶液中发生沉淀反应,而是通过沉淀剂在加热的情况下缓慢水解,在溶液中均匀地反应。

纳米颗粒在液相中的形成和析出分为两个过程,一个是核的形成过程,称为成核过程;另一个是核的长大,称为生长过程。

这两个过程的控制对于产物的晶相、尺寸和形貌是非常重要的。

制备氧化锌常用的原料是可溶性的锌盐,如硝酸锌Zn(NO3)2、氯化锌ZnCl2、醋酸锌。

常用的沉淀剂有氢氧化钠(NaOH )、氨水(NH 3. H 2O )、尿素(CO(NH 2)2)。

一般情况下,锌盐在碱性条件下只能生产Zn(OH)2沉淀,不能得到氧化锌晶体,要得到氧化锌晶体通常需要进行煅烧高温。

均匀沉淀法通常使用尿素作为沉淀剂,通过尿素分解反应在反应过程中产生NH 3 H 2O 与锌离子反应产生沉淀。

反应如下:O H NH CO O H NH CO 23222223)(⋅+→+ (1)OH -的生成:-++→⋅OH NH O H NH 423 (2)CO 32-的生成:O H CO NH CO O H NH 223422322++→+⋅-+ (3)形成前驱物碱式碳酸锌的反应:()↓⋅⋅→+++--+O H OH Zn ZnCO O H OH CO Zn 2232232243 (4)热处理后得产物ZnO :()O H CO ZnO O H OH Zn ZnCO 22223232+↑+→⋅⋅ (5)本实验通过Zn(NO 3)2和NaOH 之间反应得到的Zn(OH)42-进行热分解反应制备了氧化锌纳米晶体。

实验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

实验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

实验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
本实验采用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

沉淀法是一种化学反应沉淀物形成的方法,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物质浓度,可以制备出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纳米材料。

此方法操作简便,且制备出的产物具有较高的纯度和稳定性。

实验步骤如下:
1.将0.5 mol/L的硝酸锌溶液和0.5 mol/L的氨水溶液分别放入两个棕色草酸烧杯中。

注意要保持溶液的相对浓度相同。

2.将氨水溶液滴加到硝酸锌溶液中,同时使用玻璃搅拌棒搅拌,直到反应液变为乳白
色悬浮液。

搅拌时间约为10分钟。

3.将制备好的纳米氧化锌悬浮液通过滤纸过滤,并使用蒸馏水洗涤几次,以去除余留
的氨水和硝酸离子。

4.将过滤后的纳米氧化锌沉淀用乙醇和热水脱水,然后干燥。

此时产生了均匀的纳米
氧化锌粉末。

5.为了控制氧化锌的粒径,可以改变氨水和硝酸锌的浓度,或者改变反应时间和温度
等反应条件。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要避免吸入或接触硝酸锌、氨水等有害化学物质。

2.制备纳米氧化锌粉末时,要保持反应体系的纯度,避免杂质的干扰。

3.沉淀法制备纳米材料时,反应时间、温度和物质浓度等条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控制,以使产物的形状和尺寸满足要求。

4.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室安全,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配备相应的防护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的实验步骤简单,产物纯度高,可以通过
调节反应条件控制纳米氧化锌的粒径。

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制备其他纳米材料,并具有广
泛的应用前景。

化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

化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

学士学位论文题目: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摘要:以硝酸锌和碳酸铵为原料,通过直接沉淀法制备了纳米ZnO.采用DSC、FT-IR、XRD、TEM等对前驱物和纳米ZnO粉体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前驱物是[Zn5(OH)6(CO3)2];前驱物在550℃焙烧2h得到六方晶系的ZnO粉体;该粉体的形貌为长条形,平均宽度约为50nm, 长度为200nm,分布较均匀、纯度高。

关键词:氧化锌、纳米材料、直接沉淀法、XRDSynthesis of nano-sized ZnO powders by direct precipitation method Abstract Using Zinc nitrate and ammonium carbonate as raw materials, nanocrystalline ZnO was prepared by direct precipitation method.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nano-sized ZnO powders and the precurso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DSC、FT-IR、XRD、TEM.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recursor was [Zn5(OH)6(CO3)2]; ZnO crystal powders obtained was six-party crystal when precursor was calcined at550℃ for 2h; The morphology of the powders is a long strip, with an average width of about 50nm, a length of 200nm, a more even distribution, high purity. Keyword ZnO;Nanoparticles; Direct precipitation method; XRD目录1 前言 (1)1.1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1)1.2 纳米氧化锌的表征 (4)1.3 纳米氧化锌应用及前景 (5)2实验部分 (6)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6)2.2样品的制备 (7)2.3 样品表征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8)3.1 前驱体的热分析 (8)3.2前驱体及样品的XRD分析 (8)3.3前驱体及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10)3.4 样品的透射电镜(TEM)分析 (11)4结论 (12)参考文献 (13)1 前言氧化锌是Ⅱ—Ⅵ族具有六方纤锌矿晶体结构的宽禁带直接带隙的半导体,室温禁带宽度约为3.37 eV,激子束缚能为60 meV [1];它具有优良的物性,在声表面波、透明电极、蓝光器件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倍受人们重视[2]。

简单的制备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简单的制备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氨水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在水——乙醇介质中用氨水沉淀法制备出了纳米Zn(OH)2和ZnO材料,讨论了介质组成对沉淀产物ZnO微粒的粒径范围及形貌的影响,并研究出由Zn(OH)2分解为纳米ZnO的最佳干燥脱水条件为200℃、2h。

表明本方法不需高温处理就可得到颗粒均匀且分布窄的ZnO纳米材料,粒径可达17~6nm。

一、试剂和仪器主要原料为氯化锌、无水乙醇、氨水等,均为分析纯试剂。

仪器为微型滴定管、磁力搅拌器、恒温干燥烘箱。

二、试验方法以水——乙醇为溶剂,其中醇的体积含量分别为0%(去离子水)、20%、60%、100%。

将氯化锌、氨水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不同浓度是多少?)。

取一定体积(一定体积是多少?)的氯化锌乙醇溶液于烧杯中,加以适当速度搅拌,不同浓度的氨水从微型滴管中缓慢滴入氯化锌乙醇溶液中,使之进行反应。

控制氨水用量,调节pH值为7.0左右,确定滴定终点。

反应得到的白色沉淀物,经抽滤洗涤后自然风干即为Zn(OH)2纳米粉,Zn(OH)2经干燥(200℃、2h)脱水后,为ZnO纳米粉体。

三、不同乙醇浓度对ZnO粒径的影响样品号 1 2 3 4醇含量/%(体积分数)0 20 60 100粒径范围/nm 286~46 100~31 38~14 17~6这一结果表明,在此混合介质中,乙醇的存在对反应中生成的ZnO晶核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含量越高,这种抑制作用也越强。

四、氯化锌和氨水不同浓度下ZnO粒径大小ZnCl2浓度/mol·L-1粒径范围/nm 氨水浓度/%(体积分数)粒径范围/nm0.5 32~12 10 32~141.0 25~15 15 25~152.0 34~10 25 16~7氯化锌的浓度对ZnO的粒径影响不大,规律性不强;氨水的浓度对ZnO的粒径稍有影响,浓度增大,粒径是减小趋势,浓度为15%时,粒径为25~15nm,浓度为25%时,粒径为17~7nm。

五、该方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所用原材料成本低,过程易控制等,是制备ZnO纳米粉的好方法,值得推广。

纳米氧化锌制备技术与工业生产

纳米氧化锌制备技术与工业生产
2 . N t n l e o u & C e i l ln i s te 3 Iann o d o dr n i e n o 。 t. ai t l m o P re a hmc a nn I tu ;.X oigD n aP w e gn r gC . L J aP g nit g E ei d
nn a o—TO2b o g n o spe ii t n meh d a d w t raa h rcpttr zn nt t szn y rw mae a a i y h mo e e u rcpt i to n i ue step eii o 。ic iaea ik a tr w s ao h a r i l
中圈分类号 : Q 3 . 1 T 12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P e a ain tc n lg n o r p r t e h oo y a d c mm e ca r d c o fn n m ee o r i l o u t n o a o tr p i
高, 如通流能力、 非线性系数等。纳米氧化锌在光学
器件 中的应用将随着纳米氧化锌光学性能的深入研 究会取得比较大的突破。另外 , 还可在印染工业 中
作为防染剂等。
表面积大 , 更能增 强硫化橡胶 的物理性能 ; ) 2 作催
化剂 、 脱硫剂 : 纳米氧化锌的表面高活性可 以提高催 化剂的选择性能和催化效率 ;) 为涂料的填料 防 3作 腐剂和发光剂 : 纳米氧化锌优异的紫外线屏蔽能力 , 除上述性能外 , 使其在涂料的抗老化等方向具有更
仅具有较低的烧结温度 , 而且压敏电阻性能得到提
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以及高透明度、 高分散性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加压均相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

加压均相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
瓶中,加入25mL甲苯,超声振荡分散30min,然后磁 力搅拌30 rain,使纳米颗粒充分地分散.启动温控装置 升温至50℃后,缓慢滴加25 mL含有3.4 g月桂酸的 甲苯溶液,待滴加完毕后,恒温反应1 h.取下反应瓶, 离心分离颗粒物,并用无水乙醇反复洗涤至颗粒物呈现 白色为止.60℃下真空干燥,然后用无水乙醇作溶剂, 索氏提取48h,再经真空干燥后即得表面接枝了月桂酸 的纳米氧化锌.
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
加压均相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
洪若瑜1”,李建华1,李洪钟2
(t.苏州太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鱼江苏苏州215006 2.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多相反应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0)
摘要;以硫酸锌和尿素为反应原料,使用4.5 L高压反应釜,在加压下制各氧化锌前驱体碱式碳酸锌.然后经过研 磨和450℃高温煅烧,得到纳米氧化锌粉体.粉体经XRD,TEM,SEM,ⅡLDTS,EDAX等手段分析,结果表明:用该 方法制各得到超细、六方晶系类球状的纳米氧化锌.采用正交实验法,得出了产物粒径最小的反应条件.粉体表面接 枝了月桂酸,测定了改性前后纳米氧化锌的亲水亲油性能的变化,及ZnO/PU树脂杂化薄膜的力学和电学性能. 关键词:纳米颗粒;氧化锌;均相沉淀法
Fig.6 TEM spectrum ofsample A282
Fig.7TEM spectrumofsampleA3Bt
Fig.8 SEM spectrum ofsampleA282.
3.3粉体的XR0分析 图10是氧化锌粉体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其d值
分别为2.815(100),2.603(002),2.475(101),1.911(102)、 l_623(110), 1.47“103), 200(1.408), 1.378(112), 1.360(201),与JCDPS卡片5-0664对比完全一致,证明 它是具有六方晶系结构的氧化锌,图中各衍射峰都很尖 锐且几乎没有杂质峰存在,说明用该方法制备的氧化锌 粉体的结晶度和纯度都很高.同时,峰形有一定程度的 宽化,说明粒径比较细小.由谢乐公式D=K2/fleosO(K为 谢乐常数,与芦取值有关,此处K=O.89;l为x射线波 长,2=0.1.5406 nlll;0为布拉格衍射角;口为衍射峰的

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和片状氧化锌粉体

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和片状氧化锌粉体

2003年6月 云南化工 Jun.2003 第30卷第3期 Yunnan Chemical Technology V ol.30,No3 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和片状氧化锌粉体李东英,安黛宗,刘珩(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武汉430074)摘 要: 以氯化锌、尿素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在一定条件下制备得到纳米级氧化锌粉体。

并以TEM、S EM、XRD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粉体结构、形貌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200℃下热处理得到的氧化锌粉体结晶性能良好;在较大的反应物浓度及反应物浓度比下可以得到较小的晶体粒径,平均为20nm,且分散性好;在较小的浓度及较小的浓度比下得到的晶体粒径较大,并呈片状生长。

阐述了浓度对于粒径大小的影响并得出片状氧化锌微晶生长的最佳条件。

关键词: 均匀沉淀法;片状氧化锌;纳米氧化锌中图分类号: O61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75X(2003)03-0037-03Preparation of Nanometer-ZnO and Sheet-ZnO By Uniform-Precipitation MethodL I Dong-ying,AN Dai-zong,LIU Hen g(School of M aterial Science and C hemical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Abstract: Nanometer ZnO w as s ynthesized by uniform precipitation-method from ZnCl2and carbamide,and TEM, S EM and XRD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p roduct.Result indicated that pow dered ZnO w ith good crystal capabilitycould be obtained after treatment at200℃.Less granularity,bigger reactant concentration and proportion.The crystalgrew in sheet,with20nanometers at average.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n the granularity,and the optimal g rowing condi-tion of sheet ZnO crystals w ere discussed.Keywords: uniform precipitation method;sheet ZnO;nanometer ZnO 高性能材料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取决于对组成材料的晶粒尺寸、分布和形貌的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尿素为沉淀剂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刘超峰胡行方祖庸摘要:本文以尿素、硝酸锌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纳米级ZnO. 以TG--DTA热分析、红外光谱及XRD、TEM、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等测试手段, 对纳米级ZnO的粉体结构和形貌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450C下热处理得到的纳米ZnO粉体结晶性能良好,改变反应条件, 制备了平均粒径在1580nm,粒度分布窄,分散性好的纳米ZnO粉体. 文中亦对过饱和度对粉体粒径大小的影响以及均匀沉淀法形成纳米氧化锌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纳米氧化锌,均匀沉淀法,成核及其生长,过饱和度分类号:TF 123Nanometer-sized Zinc Oxide Prepared by Using Ureaas Precipitating AgentLIU Chao-FengHU Xing-FangZU Yong(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 200050China)(Dep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Abstract Nanometer-sized ZnO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a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method, urea and zinc nitrate as the starting materials. icro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nanometer-sized ZnO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G-DTA, IR absorption spectra, X-ray diffractometry, TEM and 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well-crystallized nano-ZnO was obtained with annealing temperature at 450 C. Narrow-sized, finely dispersed nano-ZnO with a size of 1580nm was available by controlling reactant conditions. The effects of supersaturation on particle siz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nano-ZnO were also discussed.Key words nanometer-sized ZnO,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method, nucleation and growth, super saturation degree1 引言高性能材料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取决于对组成材料的晶粒尺寸、分布和形貌的控制. 氧化锌粉体广泛的被用来制造功能器件(传感器,变阻器等)、色素、电记录材料、医用材料以及光催化材料等许多方面. 粒子的超细化可以显著的改善氧化锌的应用性能,而且纳米氧化锌在磁、光、电敏感材料方面呈现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能,使得高品质氧化锌的应用前景广阔. 而合成高纯度的、粒径和形貌可控的纳米氧化锌粉体是制备高性能纳米材料的第一步[1].制备纳米氧化锌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溶胶-凝胶法[2]、溶液-悬浮液蒸发法[3]、溶液的气相分解法[4]、传统的陶瓷合成法[5,6]和湿化学合成[7,8]等. 以上制备纳米氧化锌的方法, 由于工艺路线复杂或有机原料的成本高或设备昂贵而使工业化生产受到限制. 均匀沉淀法既改进了直接沉淀法制备粉体中存在的反应物混合不均匀,反应速率不可控制等缺点,又克服了溶胶-凝胶法使用的金属醇盐成本高的缺点. 它还具有工艺简单、操作简便、对设备要求不高、产物纯度高、粒度和组成均匀等优点,从而使其颇具工业化潜力. 因而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实验以尿素为均匀沉淀剂,硝酸锌为原料,采用相对简单的工艺, 首次制备了粒径可控、分散性良好的纳米氧化锌粉体,并系统地研究了制备条件对粒径大小、形貌的影响,探讨了纳米氧化锌粉体形成的机理.2 实验2.1 纳米氧化锌粉体的制备先将分析纯的尿素用二次去离子水溶解在烧杯中得到一澄清溶液,再补加适量的二次去离子水,达到所需体积. 实验中,尿素与硝酸锌的摩尔浓度比为2:1. 然后在95125C下加热溶液进行反应. 由于水溶液在100C以上沸腾,故100C以上的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溶液在加热的过程中会发生如下反应. 首先尿素在提高的温度下开始缓慢水解:(1)水解产物与硝酸锌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锌沉淀,(2)沉淀经过滤、洗涤, 在100~110C下真空干燥箱中干燥2h左右. 干燥后的沉淀置于马弗炉中,在450 C下煅烧3h得到氧化锌产品.(3)表1列出了纳米氧化锌粉体的制备条件.表1 纳米氧化锌粉体的制备条件Table 1 Conditions of preparing of nanometer-sized ZnONumber Urea/mol.L-1Reactanttemperature/CReactant time/h TEM micrographs Mean size/nmZ-1 1.0102 1.5a(calcined at450C) b9calcined at 550C)Z-2 1.095 6.0c80Z-30.03095 6.0d25Z-4 1.0120 1.5e35Z-5 1.0120 1.5f152.2 样品的性能表征以ULVAC TGD--5000型热重分析仪对反应生成的中间产物进行TG--DTA分析,以了解热处理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用红外光谱仪(7199--C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定反应生成的中间产物热分解前后的变化,以得到热处理过程中基团结构变化的信息;以D/max--10型XRD进行物相结构分析;以JEM--2000CX型TEM观察晶粒尺寸和形貌;并采用激光衍射仪测定纳米氧化锌的粒度分布, 以便与透射电镜所得信息进行比较.3 结果和讨论3.1 样品的热分析及红外光谱分析图1给出了反应中碱式碳酸锌的差热和热重曲线. 从TGA曲线可以看出,在250C附近有一个强烈的放热峰,说明碱式碳酸锌在这一温度下分解,同时伴随着TG曲线在230~280C之间迅速下降,然后缓慢下降,至430C以后曲线趋于平缓,说明中间产物碱式碳酸锌基本完全分解为氧化锌. 图2给出了反应中生成的中间沉淀物分别在烘干后和在450C下锻烧3h所得产物的红外透过光谱. 从图中曲线a可以发现,未经煅烧沉淀物分别在波数为1381、830和740cm-1处出现吸收峰,这是由于CO22-的晶格振动引起的红外吸收. 对比在450C下煅烧后所得产物的红外透过光谱曲线b,原来在上述波数处出现的碱式碳酸锌的特征吸收峰全部消失,而只在波数为340cm-1处出现一个新的强烈的吸收峰,新的吸收峰的出现归因于可用经典分散理论解释的氧化锌的本征晶格吸收引起的[9]. 红外光谱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在450 C下煅烧中间沉淀物分解完全.图1 中间沉淀物的TG-DTA曲线Fig. 1 TG-DTA curves of the intermediate product图2 中间沉淀物在煅烧前后的红外光谱Fig. 2 IR patterns of the intermediate product(a) Uncalcined; (b) Calcined at 450C3.2 产品的[WTHZ] X射线衍射分析图3给出了分别在Z-2、Z-3、Z-5条件下制备的氧化锌粉体的X射线衍射图. 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尽管是超细粉末,但它们的衍射峰仍相当尖锐,说明它的结晶性良好,其D值也与JCDPS卡片361451号一一对应,说明生成产物氧化锌具有六方晶系结构,在粉末衍射图上无其他杂质相存在.图3 中间沉淀物在450C下, 热处理3h后ZnO样品的XRD曲线Fig. 3 XRD patterns of the ZnO powder by calcining the intermediateproducts at 450 C for 3h(a) Z-2; (b) Z-3; (c) Z-53.3 氧化锌粉末的粒子形貌及粒度分析将表1中所列条件下制备的氧化锌粉体样品,置于去离子水中,以超声波分散后取样,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粒子形貌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以均匀沉淀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锌粉体, 晶粒尺寸在15~80nm,粒径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 并且随着氧化锌粒径的增长,粒子形状也相应的由类球形、球形转变为规则的六方型,说明随着粒径的增长, 氧化锌粒子的晶格的完整性得到进一步改善. 实验中用激光衍射粒度仪对Z--5条件下制备的氧化锌粉体进行粒度分析,图5给出了其粒度分布曲线,这一数据与用透射电镜实际观察所得到信息是一致的.图4 与表1对应的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纳米氧化锌的透射电镜照片Fig. 4 TEM micrographs of ZnO particles prepared under the conditions described in table 1图5 Z-5条件下制备的纳米ZnO的粒度分布Fig. 5 ZnO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Z-53.4 过饱和度对形成纳米氧化锌粒径的影响超细颗粒的生成过程是新相的形成及其生长过程,过程的推动力可用自由能差崐值来描述[11]. 对于从溶液中析晶形成超细颗粒的过程可用类似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来表示:A(溶液)= A(晶体)(4)开始时溶液中活度为a,随着析晶的进行,A物质在溶液中的活度不断降低,最后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溶液中A的活度为平衡活度a c,按照Van't Hoff方程.ΔG=-RTlnk+RTlnQ(5)式中k为平衡常数,平衡时产物与反应物的活度比;Q为开始析晶时产物与反应物的活度比.对于溶液析晶:(6)将(6)式代入(5),则ΔG=RTln(a c/a)(7)若不考虑活度与浓度的差异,则上式可改写为:ΔG=RTln(c c/c)(8)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ΔG T;P<0时,析晶为自发过程,即当c c/c>0或c-c c>0时,过饱和度越大,成核速率越快. 加快成核速率降低生长速率有利于生成粒径细小的晶粒. 实际上过饱和度的增加同时也有利于核的生长,图6描述了过饱和度对成核速率I、生长速率U以及析出晶粒半径r的影响. 随着过饱和度的增加,成核速率和生长速率均增加,但进一步提高过饱和度,成核速率增长占优,由此可见, 过饱和度的提高有益于在溶液中析出细小的晶粒. 对比在相同的反应物浓度配比,分别在95、120 C下反应制备的纳米氧化锌透射电镜照片(c)、(e),氧化锌粒径由80nm下降至35nm左右. 这是因为在120 C下进行的反应, 溶液保持在密闭容器中,因而尿素水解生成的构晶组份CO2不能散失,提高了容器中CO2的分压,增加了CO2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亦即增加了成核所需的过饱和度,过饱和度的增加有利于在溶液中析出更为细小、均匀的沉淀. 在Z5条件下制备的纳米氧化锌,从TEM照片(f)可以看出, 其粒径尺寸更小, 这是由于在相应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尿素的浓度进一步提高了反应中成核所需过饱和度所致.图6 过饱和度对成核速率I, 生长速率U及晶粒尺寸r的影响[11]Fig. 6 Dependence of nucleation velocity I, growth velocity U andgrain size r on super saturation degree Δc(see ref. 11)3.5 均匀沉淀法形成纳米氧化锌的机理粒径小、粒度分布均匀是高品质超细颗粒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之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制备粉体过程中,希望晶核的形成及核的生长过程得到很好的控制. 通常采用滴加沉淀剂直接与反应物反应得到沉淀的方法,很难防止沉淀剂局部浓度过高而造成溶液中局部过饱和度过大,会使溶液中同时进行均相崐成核和非均相成核,造成沉淀粒度分散不均匀. 以尿素为均匀沉淀剂制备纳米氧化锌的过程中,沉淀剂不是直接与硝酸锌反应,而是通过尿素水解生成的构晶离子OH-,CO2与硝酸锌反应. 反应(1)是慢反应,反应(2)是快反应,,尿素溶液在加热下缓慢水解是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因而不会造成溶液中反应物浓度的突然增大,构晶离子均匀的分布在溶液的各个部分,与反应物硝酸锌可达到分子水平的混合,因而能够确保在整个溶液中均匀的反应生成沉淀.4 结论1. 以尿素为均匀沉淀剂、硝酸锌为原料, 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制备了分散性良好、粒子平均尺寸在1580nm氧化锌粉体.2. 与一般沉淀法比较,均匀沉淀法克服了反应物在溶液中混合不均匀的缺点,保证了成核的均匀性,因而制备的粉体粒径小、粒度分布窄.3. 本实验原料易得,制备工艺简单,粉体纯度高,性能好,且易于工业化生产.作者单位:刘超峰胡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200050方祖庸西北大学化工系西安710069参考文献1 Gupta T K. J. Am. Ceram. Soc., 1990, 73: 1817--18402 Lauf R J, Bond W D. Ceram. Bull., 1984, 63: 278--2823 Sonder E, Quinky T C, Kinser L. Amer. Ceram. Soc. Bull., 1984, 63: 278--2864 Ivers-Tiffee E, Seitz K. Amer. Soc. Bull., 1987, 66: 1348--13885 Chen Y C, Shen C Y, Chen H Z, Jap. J. Appl. Phys., 1991, 30: 84--906 Lee N Y, Kim M S, Chung I J, J. Materials. Sci., 1991, 26: 1126--1130 and Jap. J. Appl. Phys., 1991, 30: 1017--10227 Haile S M, Johnson D W, Wiseman G H, J. Am. Ceram. Soc., 1989. 728 Dosch R G, Tuttle B A, Brooks R A. J. Mater. Res., 1986, 1: 90--939 PHILIPP H R, LEVINSON L M. J. Appl. Phys., 1976, 47: 1112--112210 Collings R J, Kleinman D A. J. Phys. Chem. Solids, 1959, 11: 190--19211 华东理工大学技术物理研究所编. 超细颗粒制备科学与技术.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113-115摘自《无机材料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