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在骨科的运用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治疗骨科创伤修复患者中的疗效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治疗骨科创伤修复患者中的疗效[摘?要]目的:研究显微外科技术在治疗骨科创伤修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6年1月1日-2017年8月1日我院收治的60例骨科创伤修复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受损的血管神经、组织、断肢、骨,根据患者的受伤情况采用肌腿损伤修复术、断指再植术、软组织缺损修复术等治疗方式,并与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60例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手指再造,带血管蒂骨移植成功率为95.00%;手指再造,肢体成活率为96.67%;断指再植成活率为91.67%;游离皮瓣移植成功率为95.00%;断肢再植成活率为86.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骨科创伤修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创伤小、手术精准、肢体成活率高等优势,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骨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工程、交通、工业、农业等各领域也有了飞速发展,由此造成的肢体创伤事故也在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因素之一。
高能量的创伤不仅可以伤害肢体,而且对骨关节的损伤同样巨大,比如包裹在骨骼外的软组织。
骨折愈合困难的主要原因便是软组织严重受损,患者甚至面临截肢的味咸。
正因如此,临床治疗肢体创伤,更重要的修复受损的软组织。
肢体创伤会让患者的四肢有所残缺,临床需要通过显微镜技术进行肢体修复或再造。
我院在120例骨科创伤修复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临床效果令人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日-2017年8月1日我院收治的60例骨科创伤修复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同期在我院选择传统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120例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46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6.4±1.6)岁;致伤原因:电锯伤31例、电击伤4例、刀砍伤25例、机器绞伤14例、爆炸伤7例、压砸伤39例。
受伤情况:18例为单指断裂、16例为多指断裂、6例断腕、1例手掌损毁、3例全手皮肤撕脱、虎口挛缩与小腿断裂各2例、21例为指尖断裂、19例为指动脉断裂、4例股动脉断裂、6例正中神经损伤、9例指神经损伤、4例尺神经损伤、7例桡神经损伤、2例坐骨神经损伤。
显微外科

第六节显微外科显微外科是利用光学放大设备,提高视觉对组织的分辨能力,使用精细的显微外科器械和显微缝线,进行细致的组织分离、切割、缝合或吻合的外科技术。
它不是某一个专科所独有的,而是手术学科各专业都可以采用的一门外科技术。
骨科常用显微外科技术1.皮瓣转移利用软组织移植修复组织缺损的一种方法。
2.断趾(指)再植把完全或不完全离断的趾(指),在光学放大镜的助视下,重新接回原位,恢复血液循环,并作骨、血管、神经、肌腱及皮肤的整复,使之成活并恢复一定功能的高精度手术。
3.足趾移植再造手指通过血管、神经、肌腱和骨骼的结合,将足趾直接移植到缺损部位来再造拇指或其他手指的整复途径。
一. 皮瓣转移皮瓣也称带蒂移植皮肤。
现代观点认为,皮瓣是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的组织块,可以从身体的一处向另一处转移。
在转移过程中有一个或两个蒂部相连接,也可暂不连接,移植后再进行血管吻合。
适应症:(一)修复有肌腱、骨、关节、大血管、神经干等组织裸露的新鲜创面或陈旧性创伤。
对有深部组织(肌腱、大血管、神经)缺损或外露的创面,不稳定疤痕紧贴骨面或合并有溃疡的瘢痕,为了加强局部软组织的厚度,或为后期进行肌腱、神经、骨、关节等组织的修复,都应该施行皮瓣修复。
(二)增强局部血运改善营养状态如放射性溃疡,褥疮等,局部营养贫乏,伤口很难愈合,通过皮瓣输送血液,改善局部营养状态,因而这种皮瓣最好是局部轴型皮瓣或岛状皮瓣,且不需作断蒂手术,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修复区的良好血供,并可望有较好的感觉恢复。
护理常规一.病情观察皮瓣观察时应与邻近的皮肤组织作对照,根据皮肤的颜色、指压反应及张力作出判断。
观察部位应是皮瓣的远端,单蒂皮瓣的远端是距离蒂部最远的边缘,双蒂皮瓣的远端是皮瓣的中段,勿使蒂部受压、扭转、牵拉。
术后1~2日,每1小时观察1次,术后3~5日每2~4小时观察一次。
二.用药护理遵医嘱给药,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输液反应、有无皮疹及凝血障碍等,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液并及时通知医生。
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科中的临床运用

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科中的临床运用
济南显微外科医院
显微外科是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近30年来在我国骨科领域内发展较快,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显微外科有手术精细、准确、损伤小的优点。
另外,显微外科的临床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将致残率降到最低程度,达到功能外形康复目的。
济南显微外科医院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断指(肢)、骨缺损、复合组织缺损、血管神经离断缺损修复等519例进行临床处理。
断指再植成活率为90.3%;断肢再植成活率为81.4%;拇、手指再造成活率为97.9%;游离皮瓣移植成活率为94.7%;带血管蒂骨移植成功率为97%。
手术之后,首先要隔离病房,绝对禁止在病区内吸烟。
除常规应用三抗(抗感染、抗血管痉挛、抗凝血)外,注意术后返回病房途中患者伤肢的保暖。
回病房后一定要保证室内的温度维持在25℃。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用烤灯,距离60 cm左右,每小时测皮温一次,当发生血管危象时,首先要判断是动脉还是静脉,是栓塞还是痉挛。
对于动脉痉挛可用罂粟碱自伤口内注射于指动脉吻合口处。
一般在5 min内可见效,如经半小时处理无效需立即手术探查。
当断指发绀及指腹张力较高时可采用拔甲或侧切放血来缓解静脉回流障碍。
术后2周可下床活动。
对于断指(肢)再植术后3周开始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可预防关节僵直与肌腱粘连,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减少疤痕形成,早期功能锻炼对于伤肢功能恢复尤为重要。
目前,通过对众多骨科患者进行显微外科诊治,结果显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使骨科复杂创伤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济南显微外科医院论微创外科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

济南显微外科医院论微创外科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外科手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祛除病灶的同时,亦必然对身体产生负面效应。
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希望以最小的手术损伤获取最好的治疗效果。
医生和病人对这一希望的追求导致了外科显微理念的产生与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为显微技术的理念的贯彻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
手术的显微化是现代外科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本文拟对微创技术在骨科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目前,微创技术在骨科的应用主要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和创伤骨科三个领域。
1 微创技术在关节外科的应用1.1关节镜问世于20 世纪60年代,并于70年代引进我国,此后便逐步开展了关节镜下手术。
关节镜是骨科最早使用的微创技术,它不但已经从初创时单纯的膝关节扩展到肩、肘、腕、髋、踝甚至指间关节,而且还从简单的处理半月板损伤和滑膜疾病发展到半月板移植,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和软骨缺损移植,而且有报道用于关节外的手术,如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狭窄性腱鞘炎和某些良性肿瘤、骨囊肿、小腿筋膜间隙综合征等的手术治疗。
另外,随着汽化刀、电弧刀等精确切割设备的出现,关节镜手术的时间明显缩短,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也明显提高。
关节镜用于治疗关节内骨折,使关节骨端骨折的复位更接近解剖,而且使切口更小,对骨折断端血供破坏更小,患者的康复更快。
1.2微创关节置换手术:微创全髋置换术与全膝置换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是最近几年关节外科最新发展的技术,目前有两种方法:单切口技术与双切口技术。
单切口技术采用常规的改良外侧入路或后入路,仅需8~10cm的手术切口,通过特殊设计的拉钩、臼锉等器械,减少对髋关节周围正常组织的解剖。
两切口技术通过其中1个切口植入股骨假体,另外1个切口植入髋臼假体,手术过程需要C臂X线机监视。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具有以下优点:周围组织创伤小、出血少、患者康复快、住院时间短,两切口手术24h后患者即能出院。
20世纪90年代后期, Repicci和Eberle等倡导通过有限的外科显露进行单髁置换,然后随着技术与器械的不断改进,微创单髁置换对于单间隙病变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也为微创全膝置换奠定了基础。
显微外科修复手术治疗小腿及足踝部严重性创伤的效果研究

显微外科修复手术治疗小腿及足踝部严重性创伤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显微外科修复手术治疗小腿及足踝部严重性创伤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92例小腿及足踝部严重性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对比分析,采用奇偶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n=46)患者的治疗方式传统修复手术,研究组(n=46)患者的治疗方式为显微外科修复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表明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结论在小腿及足踝部严重性创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显微外科修复手术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还不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手术治疗;临床康复护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出行需求不断提升,进而导致交通意外事故频发,据了解,类似于交通意外事故这种高能量外伤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小腿或是足踝部的严重性创伤,即便能够治疗,患者也有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骨折、骨外漏等不良现象,从而增加治疗难度[1]。
因此,建议患者出现上述情况后尽快前往医院接受科学有效的治疗,以免影响自身健康和家庭生活。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显著提升,显微外科技术得以良好的发展,且在骨科病症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探究显微外科修复手术治疗小腿及足踝部严重性创伤的效果,本文进行了对比分析,下面请看详细汇报。
1.基本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本次研究共纳入92例小腿及足踝部严重性创伤患者,以奇偶法为分组依据将上述患者平均分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
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小腿及足踝部严重性创伤,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患有其他重大疾病以及认知功能障碍者。
研究组患者年龄在21--75岁之间,平均(48.36±2.14)岁,其中包括男性26例,女性20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0--78岁之间,平均(49.19±2.85)岁,组内男女患者各23例。
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科中的临床运用

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科中的临床运用【摘要】目的对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科患中在临床中的治疗方法和护理上的意义进行探讨。
方法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安全治疗上的方法,并且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9月—2009年6月收集的82例骨科患者,随机将两组分为治疗组(41例)患者和显微外科组(41例)患者,治疗组给予普通的药物外加检查治疗来进行常规临床治疗,而显微外科组给予通过对身体、营养的显微外科技术中的游离皮瓣移植运用在骨科运用上以此来进行治疗,配合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达到更好的效果以便得出的临床最佳治疗效果。
结论显微外科组明显优于骨科治疗组,显微外科技术是有效的骨科临床治疗方法, 利用本技术使骨科复杂创伤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既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又能增强治疗效果,以此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显微外科、技术、骨科【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8-045-02显微外科技术是指在显微镜放大镜下[1],应用特制的显微神经外科器材,对身体骨质、脊髓区的神经、血管和肿块组织等,进行连接等细微操作的统称,熟知颅脑、脊髓部位,特别是颅底、各脑池和其内血管、神经走行和位置等的显微神经解剖学,熟练掌握显微镜和显微器材的性能和操作技能。
使脑、脊髓包括神经和血管正常的功能在遭受手术损伤中的因素减低到最小限度,所以又是骨科袭神经外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也是目前神经外科应用最广的基本常规手术手段。
近年来,国内推出了外科技术的方法治疗骨科临床,收集2008年9月—2009年6月的82例骨科患者,我院开展了显微镜外科方法,诊治效果较好,为了不断的提高治疗方法的水平不断取得良好效的效果和反响,现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治疗本院2008年9月—2009年6月收集的82例骨科患者,治疗组(41例)患者,男性患者为23例,女性患者为18例,年龄28~58岁,平均43岁。
显微外科基本技术阅读札记

《显微外科基本技术》阅读札记一、显微外科概述在阅读《显微外科基本技术》我对显微外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借助显微镜及其配套设备器械的放大功能,能够精确地对微小的解剖部位和细微病变进行操作处理。
此学科的出现和应用对于创伤的修复、器官重建以及肿瘤治疗等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显微外科技术的核心在于对微小血管、神经以及组织结构的精细操作,旨在保护组织的活性,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显微外科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对显微外科的发展历程、重要性以及应用领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显微外科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对生命细致入微的尊重和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我将详细记录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以便日后复习和总结。
1. 显微外科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也称显微手术学,是一门研究利用显微镜辅助进行精细手术的学科。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显微镜的高倍放大功能,将手术视野中的组织、器官放大,以便手术医生能够更精确、更细致地进行操作。
显微外科技术在眼科、骨科、手外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该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的精度和治愈率,而且能够减小手术创伤,加速术后恢复。
显微外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随着显微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为显微外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早期的显微手术主要应用于眼科和皮肤科等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扩展到骨科、手外科等更多领域。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显微外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
高倍率、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先进的手术器械和材料,以及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使得显微外科手术的精度和效果不断提高。
显微外科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许多复杂的手术难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显微外科是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发展历程见证了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显微外科将在未来医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显微外科在骨科的临床应用

M icrosurgery in orthopedics:preliminary report of 1458 cases
MU Guang—tai,KANGZhi— ,HANG Ding—shun,et a1.(Ningxia Provencal Corps Hosp.,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Yinehuan 750004,China)
[摘要 ] 目的 总结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科 临床 应用 的经验。方法 利用 显微外科 技术共进 行断指再 植 1038 例 1268指 ;断肢再植 97例 ;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 、手指 1 12例 156指 ;分别运用 8种皮瓣游离移植治疗 四肢皮肤 缺 损 159例 ;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骨移植或带血 管蒂的骨移植治疗 四肢骨缺损 、骨不 连 52例 。结果 断指 再植成 活 率 90.3% ;断肢再植成活率 81.4% ;拇 、手指再造成 活率 97.9% ;游离皮瓣 移植成活率 94.7% ;带 血管蒂骨移植成 功率 97% 。结论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使骨科 复杂创伤获得 了满意 的治疗效果 。
维普资讯
2007年 11月第 29卷 第 11期 Ningxia Med J,Nov.2007,Vol 29,No.11
文章编号:1001—5949(2007)11—0973—03
显 微 外 科在 骨科 的 临床 应 用
·论 著 ·
穆广 态 ,康志 学 ,梁定顺 ,俞 玮 ,李晓林
l2岁 以下 儿 童 断 指 132例 153指 ;指 别 :拇 指 257 联合第 三足趾 急诊 再 造全 手 五指 一 例 。第 一 、二 、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微外科在骨科的应用三、周围神经伤的显微外科修复随着显微血管技术的进步,显微周围神经外科有了新的进展。
在显微镜下,可以准确地判断周围神经损伤的性质和程度,并可解剖出每一神经束。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无疑可使神经缝合进行得更为精细,可以从神经残端分离出各个神经束,进行神经束膜缝合,从而更准确地对合与修复。
由于缝合的精确性及密接性,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防止结缔组织从周围侵人或血液流人缝接处的间隙,避免过多剥离而引起术后神经水肿,有利于神经纤维再生,而获得较满意的神经传导恢复。
DMJiHnoBa 1974年的实验证明:神经缝合时断端有张力者,断端间形成较长的瘢痕,延长了神经再生的时间,降低了神经再生的速度,甚至发生缝合处不连接,而缝时无张力者,神经能重建其完整性,并恢复受累肢体的功能。
1975年Teizfis等的实验结果说明:无张力的端对端缝合,所获的神经再生效果最好,而神经修复处受高度牵引者,只有极少址的轴索出现生长活动? 因此,认为神经缺损段较长者,为减少缝接处的张力,偌进行自体神经移植。
1972年Millesi报道用显微外科技术成功地进行202次束间移植,移植材料为自体腓肠神经和隐神经,可克服巨大神经的缺损。
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包括神经束间松解术、神经束膜切开术及神经缝合术(包含神经束间移植)。
本节仅对神经缝合术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方法提出讨论。
(一)周围神经显微缝合术的基本要求神经缝合术有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术及显微外科的束膜缝合术。
前者术后疗效为50%? 70%。
后者优良率达88.9%,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缝接神经的优点是:①准确地分辨神经断端受损部分,可彻底切除受损神经与瘢痕组织,为神经再生创造有利条件。
②手术操作精确、轻柔,可以准确地穿缝神经束膜,不致刺人神经束内,损伤神经纤维(图55-1-25)。
③可清楚观察神经表面营养血管及神经束走向朝神经断端神经束分布,有利于将两个断面上的运动和感觉神经束做相应的对合缝接。
缝合后可使神经束不外露,外膜不内翻。
④微型无创缝合针线的表面光滑,组织反应小,可减少瘢痕形成,有利于神经再生。
各学者对神经缝合有不同的观点:①认为外膜缝合优于束膜缝合;②认为束膜缝合优于外膜缝合;③认为不论何种缝合法,只要在手术显微镜下精细操作,彻底切除瘢痕,束膜面对合精确,均可提高疗效;④认为应根据不同神经的不同节段,分别采用束膜或外膜缝合。
为提高周围神经缝合的疗效,有些学者研究了周围神经干的感觉和运动神经束的分布状况和鉴别方法,认为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感觉与感觉、运动与运动神经束的对应缝合,其疗效最好。
否则,如将感觉与运动神经束错位对合则将导致完全失败。
鉴别感觉和运动神经束的常用方法有二:一为生物电刺激法,此法分辨近侧端时,只适用于局部麻醉病人,而对全身或区域阻滞麻醉病人使用有困难;分辨远侧端时,伤后早期尚可观察出肢端肌肉收缩反应,而晚期则肌肉无收缩反应,难以鉴别。
二为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虽可分辨感觉和运动神经束,但因操作时间长,且对神经损伤时间较长者不易着色,无法分辨其神经束的特性,因而在临床上未能推广使用《有的学者进一步研究神经干自然分束的解剖特点,主张根据周围神经在四肢不同部段,按其自然分束的特点分别采用束膜缝合与外膜缝合。
周围神经的近侧段多为混合神经纤维,难以分出感觉与运动神经束,故适宜外膜缝合,远侧段常可分出感觉或运动神经束,宜于束膜缝合。
如果神经干断面上神经束与结缔组织的分列,以神经束占优势者宜行外膜缝合,以结缔组织比例占优势者适合束膜缝合。
无论哪一种缝合,都应采用无创伤针及尼龙线在显微镜下操作。
根据周围神经直径大小,可选用7-0,9-0或11-0的无创伤尼龙针线。
(二)周围神经显微缝合方法根据伤情及损伤段的部位,可有三种缝合方式,即神经外膜缝合术、神经束膜缝合术及神经外膜束膜联合缝合术。
1.神经外膜缝合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手术。
从正常神经段开始显露神经干直到损伤段神经。
切除神经周围的瘢痕,用橡皮片牵引两端正常处。
用锋利刀片先切除近端神经瘤,再切除远端的胶质瘤。
切神经瘤时,从瘤体开始,每隔1 ?2mm切一刀,直到显露出正常神经束,即断面呈现正常神经乳头为止(图55-1-26)。
为使神经断端对合尽童精确,应根据神经干断端的形状,神经束在断面的布局,神经表面营养血管的部位等作标志,将神经两端对合。
在手术显微镜下,用7-0或9-0无创尼龙针线进行神经外膜缝合。
针数根据神经干的粗细而定。
以乳头不外露为原则。
缝合时避免神经扭转和产生张力。
在张力下缝合神经或缝合处断端有积血或血肿,形成机化,都会妨碍神经再生(图55-1-27〉。
2.神经束膜缝合术手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
按照上述方法显露损伤神经段、神经干及切除两断端神经瘤,显露出正常乳头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操作,环形切除两断端的神经外膜0.5?lcm(图55-1-28)。
根据神经干中神经束的自然分布情况分解出神经束或束组(图55-1-29)。
在操作中注意“无创技术”,显微器械的镊子只能钳夹神经束间组织,不可钳夹神经束。
在分解束或束组时,注意将各束或束组的断面错开,不使其在一个平面上(图55-1-30),这样缝合后可减少彼此粘连的机会。
神经束膜较薄,不能耐受张力。
为减少缝合时的张力,可在断端的外膜上向缝合点作减张固定线,用9-0 或11-0的无创伤尼龙针线缝合,注意缝针不可损伤轴索,只缝束膜(图55-1-31)。
缝线打结不可太紧,防止神经束卷曲。
先缝中央束组,再缝周围束组,针数尽量少,以对准为宜。
3.神经外膜束膜联合缝合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手术。
按照上述两种方法和要求,显露损伤段神经干及两断端。
正常处理神经断端,分解出神经束。
外膜不做环形切除,而像袖套一样将外膜分别向两端推开1cm左右,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神经缝合*缝合有两法,一是将外膜按120°三定点法,先将外膜120°两点用7-0无创尼龙针线缝两支持线,后将两支持线之间的神经束进行束膜缝合,然后将两根支持线对调牵拉,使神经翮转180%再将其余神经束由深到浅一一进行束膜缝合。
在最后120°位外膜缝第3支持线,于三支持线之间适当加缝1或2针缝合外膜(图55-1-32),另外一法是将各神经束先行束膜缝合,然后再将神经外膜拉拢行外膜缝合。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很少单一采用某一定型的方法,而是根据情况将各方法综合应用。
(三}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缝合术许多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有神经缺损时,在张力下勉强缝合必然影响神经血液循环,有碍神经再生。
但对于神经缺损在何长度范围可以直接缝合,超出范围进行神经移植修复,无一定的标准。
有的学者主张,神经缺损2mm以内者可直接缝合,缺损在2mm以上者,需进行神经移植。
有的学者进行神经缝合张力测试的实验研究,证明当肢体于屈曲状态下,缝合处的张力在3.15g以上时应考虑做神经移植,如果缝合处的张力在3.15g以下,可直接缝合。
神经缺损修复的材料,目前有自体神经、钽管、自体静脉、间皮管、基膜管、带血供的骨骼肌、硅胶管及聚四氟乙烯管等。
本节中仅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神经缺损修复材料。
1.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这是目前普遍应用的主要方法。
自体神经移植有非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和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两种。
(1)非吻合血管的自体神经移植术:此手术目前已习惯称之为神经束间移植术。
由于这一方法切断了神经血液供应,故移植的神经不宜太粗,否则会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中心坏死。
理想的神经移植材料应是自体的感觉神经支或细而分支少,切除后不产生明显功能障碍的神经干。
临床上经常切除的感觉神经有腓肠神经、隐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浅支等。
自体神经移植,先进行受区肢体的操作,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
按上述神经缝合术的方法和要求,常规显露损伤段神经干,切除神经两端间的瘢痕,用锋刀片切除近端神经瘤,再切除远端胶质瘤。
从神经瘤体开始,每隔1?2mm切一刀,直到断面显露正常神经乳头为止。
分离出神经束或束组,采取目前可行的方法(生物电刺激、组化染色、自然分束等)分辨出远近侧端各神经束的性质(感觉束、运动束,混合束),并行标记、测量近远侧神经断端间神经缺损的长度。
按照缺损的长度、神经干的粗细和束组数,在供应区选择切取所笛长度的自体神经。
根据受区神经缺损长度和神经干的直径,将切取的神经裁剪成所需束组数,按神经束的性质定位,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上述束膜缝合或束组缝合(图55-1-33)。
(2)吻合血管的自体神经束间移植术:此法可保持移植段神经的血液供应,有利于神经纤维再生,除按上述要求缝合神经外,还要吻合血管。
吻合血管的自体神经移植术为Taylor (1976)首先采用,以挠动脉和桡神经浅支移植修复前臂正中神经缺损获得成功(图55-1-34〉,顾玉东(1980)设计小隐静脉动脉化的游离腓肠神经移植治疗神经长段缺损获得成功。
Lomlel(1981) 报道吻合尺侧上副动脉的前臂内侧皮神经移植? 钟汉桂(1985)报道吻合血管的腓浅神经移植修复正中神经长段缺损。
张光健等(1987)报道吻合血管的腓深神经移植。
实验证明:移植神经的血液循环重建,能使移植神经段轴突的演变产生物较快清除,保证神经顺向变性较快完成,为神经轴突的再生提供通路。
无血供的神经移植,顺向变性过程受到阻滞,且易发生坏死,特别是较粗的神经干移植更是如此。
因此,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有其优越性。
尤其是长段神经缺损,且伤区有广泛范围瘢痕者用带血供的神经移植,效果更佳,但此法的神经取材有很大的局限性,适合做此种手术的患者有限?技术也比较复杂,所以临床应用不很多。
手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受区损伤神经干的显?及断端处理方法同上述神经缝合术。
根据神经损伤情况,选择切取供区带血管的神经段。
按照带血管的组织移植切取方法,先显露供区主干血管(图55-1-35),并保护主干血管至神经段的微细血管支。
按所需切取神经段,连同血管支及部分主干血管一起分离,待受区血管及神经断端准备后即可切断血管蒂,移到受区。
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神经和血管缝合。
移植神经段的缝合,按上述自体神经束间移植术的方法进行。
神经上的血管与受区血管之间按吻合血管的组织移植术进行。
2.异体神经及其他材料修复神经缺损周围神经缺损采用异体神经及其他非神经材料修复,目前只见于实验研究,未应用于临床。
孔吉明、钟世镇(1986)实验观察到,用骨骼肌桥接周围神经缺损,近端再生神经纤维可沿肌桥生长,并向远端神经端延伸。
朱盛修等于1985年12月起对4例周围神经损伤伤员进行了带血管的骨骼肌桥接修复,并于1987年9月首先报道其治疗的初步经验。
经2?3年随访观察,4例均恢复了痛觉及运动功能,有1例肌力达M IV,感觉恢复SIII,另一例感觉为SIII,其余2例肌力为MI,感觉为S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