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心梗患者采用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
急性ST段抬高心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研究

g u 3 ae ) n rm oycgop(9css .T ept nsnP I ru e e o dcrn r agorp y( A r p(2css a dt o bl i r u 4 ae) h a et i C opw r pr r o a nig h C G)t o h t i g e f me o y a o dt mi ac — e tdat (R )v erda a e re r prah hnp m r T A pu o nr t t go ee n i rt rl e r r I A i t ai r r o mo apoc .T e r ayP C lscr a s ni r r en f a e y ah l ty f a l i o y e n
LIJ n i g,GUO a h a,S u pn Xio u UN h y n,e l S ua ta
( h itfiae o i lfB oo d a C lg , atu04 1 C ia T e r l t H s t a t Me& l ol e B o 100, hn ) F sA i d p a o u e o
I 临床评价指标 , A再通率 、T段 回落 ( T >5 I R s S R) 0% 、 时左 室舒张末 径( V D 、 1 2周 L D ) 左室射血 分数 ( V F 、 L E ) 心衰 、 梗后 心绞痛 、 非致死性再次心梗 、 亡。结果 : 门 一溶栓时间平均为 5 n 进 门 一球囊扩 张时间平均 为 9 i。直接 P I 死 进 7mi, 1mn C 组血管再通 率高于溶栓组 ( < .5 , P 0 0 )直接 P I S RI5 C 组 T > 0%率高 于溶栓组 (P < .5 , 0 0 ) 直接 P I C 组再次心梗 、 梗后心 绞痛、 心衰发生率低于溶栓组 ( < .5 。结论 : P 00 ) 直接 P I C 治疗 急性 s T段 抬高心梗疗效 优于溶栓 治疗 。 关 键词 急性 ;T段抬高心梗 ; S 直接经皮冠状动 脉介入 ; 溶栓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效果观察

支架成功定义为管腔残余狭窄 < 3 0 % 。术后给予低 分子肝素钙 5 0 0 0 U , 皮下注射 3— 5 d , 常规 口服阿 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波立维) , 血栓负荷重者术中冠 脉或静脉给予注射用替罗非班 ( 欣维宁) , 术后欣维 宁维持 2 4 h 。
>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治疗 方 法
P C I 组 和对 照组 患 者 均 常 规 给 予
( I R A ) , 理论上有 助于降低 A M I 合并 c S 患者病死
率 。对 于急 诊介 入 治 疗 A MI 合并 c s的效 果 , 已有 多个 单 中 心 小 样 本 的 临 床 报 道 J 。现就 5 3例 A MI 合并 C S的患者 行 急诊 P C I 治 疗 的结果 报 告 如
5 4 . 5 5 %( 6 / 1 1 ) 及8 5 . 7 1 %( 3 6 / 4 2 ) , I A 开通 时间 < R 6 h患者的病死率较低 ( P< 0 . 0 1 ) 。结论
A MI 合并 c s患者发病至 I A 开通时间 , R 降低 P C I 治疗 A MI 合并 c s患者近期住院病死率。 关键词 : 急性心肌梗死 ; 心源性休克 ; 经 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P C I ) 能 迅 速、 完全、 持 续 地 开 通 梗 死 相 关 动 脉
例 。P C I 组 中, 发病至 I R A开 通 时间 < 6 h者 1 1例 、 ≥6 h者 4 2例 , 胸痛 发 生至 介 入治 疗 时 间 1 ~2 4 h 。
两组年龄 、 男女性别 比例 , 合并高血压病 、 高脂血症、 糖尿 病 、 吸烟及 心梗 史情 况差 异无 统计 学意义 ( P均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老年AMI住院患者80例,一组40例急诊行PCI设为PCI组,另一组40例予药物保守治疗设为保守治疗组,均规范应用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波立维)或替格瑞洛(倍林达)、他汀类降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以及质子泵抑制剂等。
观察住院期间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出院1年内主要的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
结果住院期间,PCI组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出血、肾衰等不良事件无明显增加(P>0.05),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死亡方面略有减少(P <0.05),而出院1年内,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再次入院、室壁瘤形成、慢性心衰、死亡方面略有下降(P<0.05)。
结论老年人急性心梗(AMI))尽早实施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优于药物保守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80 elderly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MI who wer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40 patients in one group were given emergency PCI as PCI group,and 40 patients in another group were given conservative medical treatment a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s.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standardized application of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hydrogen sulfate(Plavix)or Ticagrelor(Brilinta),statins lipid-lowering drugs,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or angiotensin receptor antagonist(ARB),β-blockers and proton pump inhibitors,etc. The safety of the two treatme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one year after discharge were observ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treatment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compared with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bleeding,renal failure and other adverse ev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PCI group(P>0.05). Severe arrhythmia,acute left heart failure,and death were slightly reduced(P<0.05). One year after discharge,re-admission due to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ventricular aneurysm formation,chronic heart failure,and death were decreased slightly(P<0.05). Conclusion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PCI for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is safe and effective,which is better than conservative medical treatment.[Key words] The elderly;Myocardial infarction;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Safety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ction,AMI)是一種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80年代初即开始冠脉溶栓,1977年Gruentzig AR[1]创立了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因再狭窄率较高,后期发展成PCI,但对于高龄老年AMI介入治疗相关研究及报道不是很多,治疗上还存在争议。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近期预后的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近期预后的观察杨剑峰;张荣林;徐标;宋杰【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06(021)015【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急诊PCI术成功后1小时的18导联心电图(ECG)与入院当时ECG比较,分别测定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高度,按抬高的ST 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根据对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相关因素的观察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室壁运动异常、再通后ST段下降又再抬高和住院死亡病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PCI术后,其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可以作为预示患者近期预后的一个临床实用指标,并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总页数】3页(P1072-1074)【作者】杨剑峰;张荣林;徐标;宋杰【作者单位】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徐州,221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脏中心,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脏中心,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脏中心,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相关文献】1.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研究[J], 陈玉兰2.多巴酚丁胺试验对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不同下降幅度患者左室收缩及储备功能的评价 [J], 徐琳;吴雅峰;胡大一;边红;吴江;朱天刚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血浆脑钠肽变化的临床观察 [J], 钱国权;韦凡平;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血浆脑钠肽变化的临床观察 [J], 钱国权;韦凡平5.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的观察[J], 杨剑峰;梁毅;张鸿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雷斌;李方;安家晨;周玉杰;杨士伟【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年(卷),期】2011(8)22【摘要】目的评价高龄(年龄≥75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条件的高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患者入院后经临床和心电图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AMI诊断标准.结果 106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术,梗死相关血管:前降支86支,回旋支4支,右冠状动脉16支.106支梗死相关动脉,成功开通102例,于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110枚,2例术中死于心源性休克.术后即刻造影成功率为98.5 %,手术操作成功率为98%.术后1例住院期间死于心脏破裂.梗死后1周的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为(51.2±3.3)%.结论急诊PCI治疗对高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总页数】3页(P138-140)【作者】雷斌;李方;安家晨;周玉杰;杨士伟【作者单位】471003,河南省洛阳东方医院;471003,河南省洛阳东方医院;471003,河南省洛阳东方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安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55例疗效分析 [J], 叶少武;陆兆华;彭晓燕;卢谦;黎志革;邓春梅2.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J], 赵祥海;杨松;蒋建东3.缺血后适应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J], 韩琳;赵祥海;杨松4.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单导联ST段回落不良对预后的影响[J], 丁怀玉;周旭晨;刘俊;朱皓;魏明丽;杨新春5.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J], 王俊英;王佐岩;彭建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通讯作 者 : 雷斌
支架术前常规予硝酸甘油 2 0I 0 g冠脉 内注射 , x 以解 除冠 脉痉 挛和评价管腔 的真实直径 ; 支架术后 重复造影 明确 残余狭 窄 和 TMI血 流 级 别 。术 后 按 常 规 口 服 水 溶 性 阿 司 匹 林 I
状 动 脉 介 入 治 疗 ( ec t eu ooayit vni ,C ) 急 prua o s rnr ne et n P I 是 n c r o
压病 7 2例 , 吸烟 7 4例 。前壁心肌梗 死 8 6例 ; 下壁 和 ( ) 或 后
壁心肌梗死 2 , 0例 其中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 l , 并Ⅲ 0例 合
效的。
【 关键词 】 急性心肌梗死 ; 介 入治疗 ; 高龄
S ud ft e ci i a f c c fp i r e c a e sc r n r n e v n i n f r a u e ST lv t n my c r i l n a c t y o h ln c le a y o r ma y p r ut n ou o o a y i t r e to o c t ee a o o a d a f r - i i i
.3 19.
吡格雷 7 g 克塞 或速 碧林 0 6m , 5m 、 . l2次/ , 下 注射 3 d d皮 。
迟, 这可能与其胸 痛症状 不典 型而 易被 忽 略有关 , 已有 研究 表 明, 高龄因素与患者延迟来 院就诊独 立相关 。急诊 冠脉 J
如术后 即刻残余狭窄 ≤1% 、I 0 TMIⅢ级 , 判定为造 影成功 ; 在
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评价

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所收治急性心肌梗死8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急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CI组和溶栓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观察。
结果:PCI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溶栓组(P<0.05);PCI组患者急诊治疗后血管再灌注成功率为85.71%(36/42)明显高于溶栓组66.67%(28/4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急诊治疗后其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中对其实施冠脉介入治疗,可有效在梗死早期实现血管再灌注,促进梗死面积的缩小,对于改善心肌供血,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065-02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由于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心肌出现缺氧性坏死[1]。
相关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普遍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对患者进行及时干预极易引起死亡[2]。
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均是常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以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旨在探讨上述两种方法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所收治急性心肌梗死8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急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CI组和溶栓组,两种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PCI组42例,27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分布为42~65岁,平均为51.3±6.9岁;NYHA分级显示,其中包括25例Ⅲ级,17例IV级。
溶栓组42例,29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分布为40~64岁,平均为50.4±7.1岁;NYHA分级显示,其中包括23例Ⅲ级,19例IV级。
介入联合冠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左室射 血分数 明显 高于对 照组 患者 , 术后 实验组患者的 3级例数 所 占的比例 为 9 7 . 3 3 %, 明显 高于对照组 患者 : 实
验组 患者 术后 的 出血 率为 1 0 . 6 6 %, 心 血 管事件 发 生率 为 4 %, 均明显 低 于对 照组 , 差异 均有 统计 学意 义 ( P<
e j e c t i o n r f a c t i o n , T I MI b l o o d l f o w a n d s a f e t y w e r e c o m p a r e d .R e s u l t s T h e m e a n l e t f v e n t r i c u l r a e j e c t i o n
g r o u p,3 c a s e s o f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l a g r o u p p r o p o r t i o n wa s 9 7. 3 3 % ,i t wa s s i g ni ic f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
8・
中国实用医刊 2 0 1 5年 6月第 4 2卷第 1 2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P r a c i t c a l Me d i c i n e J u n e 2 0 1 5, V o 1 . 4 2. N o . 1 2
介 入 联 合 脉 注 射 替 罗非 班 治 疗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的疗 效 观 察
f r a c t i o n o f p a t i e n t s i n e x p e i r me n t a l g r o u p a f t e r s u r g e r y w a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急性心梗患者采用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神华神东矿区总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017209)【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效果观察。
方法分析2010年7月-2011年4月在我院急诊收治的stemi并行急诊pci患者共26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26例stemi患者中,从外院转诊我院患者4例,转诊时间60~120分钟。
造影示单支病变10例(38.5%),双支病变7例(26.9%),三支病变9例(34.6%),合并左主干病变2例(7.7%)。
irca为前降支15例(57.7%),回旋支2例(7.7%),右冠状动脉8例(30.8%),左主干合并前降支1例(5.32%);其狭窄程度irca100%完全闭塞14例(53.9%),其中1例为支架内完全闭塞。
95%~99%次全闭塞7例(26.9%),70%~94%严重狭窄5例(19.2%)。
24例(92.3%)成功置入支架,共计27枚,2例(7.7%)病变处血栓较硬,钢丝未能通过病变处。
自患者到我院就诊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为20~180min,平均60 min,术中并发症:发生无再流1例,慢血流2例,静脉多次用硝酸甘油、gpⅱb/ⅲa受体阻滞剂替罗非班后血流恢复。
1例病人支架置入后出现小分支急性闭塞,经积极处理后成功开通。
术后住院期间未发生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术后一周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 ≥50%者23例(88.5%),其中1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附壁血栓,加强抗凝治疗后,随访3月附壁血栓消失。
平均住院天数为13.5
天。
结论对急性stemi患者,最佳治疗策略是行急诊介入治疗,尽早、充分和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基于上述原则,应当强调缩短发病至再灌注过的时间,体现出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完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至关重要。
【关键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观察【中图分类号】r7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94-01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早期再灌注治疗获益明确,积极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心室收缩功能、减少心肌梗死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1],本研究探讨我院2010年7月-2011年4月26例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2010年7月-2011年4月在我院急诊收治的stemi并行急诊pci患者共26例。
ami诊断标准:①胸痛或其同症状持续>30分钟;②心电图显示相邻2个导联st段抬高>1mm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③肌钙蛋白指标明显升高,符合ami酶学变化规律。
直接pci指征:ami发病<12小时或ami发病12~24小时且伴有持续心肌缺血症状、心电活动不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变。
在选取的26例ami患者中其中男性20例(76.9%),女性6例(23.1%),年龄42~83岁,平均56岁,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者2例,1例既往行pci术。
有心绞痛史5例,合并高血压8例,高脂血症8例, 1例病人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室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心肺复苏并置入临时起搏器,合并左心功能不全2例,合并
肾功能不全1例。
心肌梗死部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4例,前壁心肌梗死7例,前间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4例,下后壁心肌梗死5例,高侧壁心肌梗死1例。
1.2 方法:所以入选患者均按标准操作流程接受直接pci治疗。
入院后常规术前签字、备皮、碘过敏试验,术前均给予嚼服300mg肠溶阿司匹林和300mg氯比格雷。
采用常规seldinger法进行造影,其中经股动脉途径20例(76.9%),桡动脉途径6例(23.1%),术中肝素以100mg/kg经动脉鞘注入。
造影后闭塞病变予替罗非班10ug/kg静脉注射,并继续以0.1ug/kg.min静脉泵入24~36小时,术中只处理梗死相关动脉,pci术后肝素10~15iu /kg.h静脉泵入24小时,将aptt调整在
50-70秒,患者均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氯比格雷75mg/d
及达肝素5000uq12h皮下注射5~7天;常规β使用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acei或arb。
2 结果26例stemi患者中,从外院转诊我院患者4例,转诊时间60~120分钟,造影示单支病变10例(38.5%),双支病变7例(26.9%),三支病变9例(34.6%),合并左主干病变2例(7.7%)。
推测梗死相关动脉(irca)为前降支15例(57.7%),回旋支2例(7.7%),右冠状动脉8例(30.8%),左主干合并前降支1例(3.8%);其狭窄程度irca100%完全闭塞14例(53.9%),其中1例为支架内完全闭塞,95%~99%次全闭塞7例(26.9%),70%~94%严重狭窄5例(19.2%)。
以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残余狭窄<20%,timi血流ⅲ级为手术成功标准,24例(92.3%)
成功置入支架,共计27枚,2例(7.7%)病变处血栓较硬,钢丝未能通过病变处。
自患者到我院就诊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为20~
180min,平均60 min,达到指南要求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90 min 为18例(69.2%),影响再灌注决定延迟的因素是完成首份心电图至患者或家属签署治疗同意书的时间间隔较长。
术中并发症:发生无再流1例,慢血流2例,均在扩张右冠状动脉后发生,静脉多次用硝酸甘油、gpⅱb/ⅲa受体阻滞剂替罗非班后血流恢复。
1例病人支架置入后出现小分支急性闭塞,经积极处理后成功开通。
术后住院期间未发生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术后一周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
≥50%者23例(88.5%),其中1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附壁血栓,加强抗凝治疗后,随访3个月附壁血栓消失。
平均住院天数为13.5天。
3 结论对于急性stemi患者,最好于发病6h内送至有条件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医院。
转院时间<90min者,最佳治疗策略是行急诊介入治疗,尽早、充分和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2],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可以充分体现“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3],基于上述原则,应当强调缩短发病至再灌注的时间,从而体现出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完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1]uyarei
h,uzunlarb,unal ds,et al effect of tirofiban therapy on st segment resolu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t
segment eleva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dergoiny primary angioplasty[j] cardiology.2006,105(3):168-175[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4-25[3]cannon cp,gibson cm,lambrew ct,et al.relationship of symptom-onset-to-balloon time and door-toballoon time with mortali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ngioplast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ma,2000,283:2941-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