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1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培训课件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
❖胰管内高压的原因: ❖当胰管完全或部分堵塞 ❖腺泡细胞持续或过度分泌胰液 ❖前述导致“共同通道”阻塞 ❖十二指肠液胰管内反流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1
4.致病因子对腺泡细胞的直接损伤
❖酒精 乙醛 氧自由基 损伤胰腺,使腺 泡细胞内脂质含量增高, 线粒体肿胀和 失去内膜, 腺泡和胰小管上皮变性、坏 死;
❖甘油三脂在胰脂酶的作用下生成游离 脂肪酸, 而游离脂肪酸对腺泡有损伤作 用
❖缺氧、高钙血症等均可直接破坏细胞
膜、线粒体膜而导致腺泡细胞的坏死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2
(二)胰酶细胞内激活
❖胰酶细胞内激活的信号通道尚 未完全阐明
❖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与胆囊收缩素(CCK) ❖CCK受体(CCK-R) ❖腺泡细胞内游离钙浓度
❖ 胰舒血管素可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 脂肪酶将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后,与钙离子结 合形成脂肪酸钙(皂化斑)。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4
❖全身的损害作用:
❖被激活的磷脂酶A破坏肺泡表面的卵磷 脂,使肺泡表面张力改变,产生成人呼 吸复窘迫综合症
❖被激活的磷脂酶A还可促使组织胺释放, 产生循环衰竭。
胆汁逆流入胰管
细菌使结合胆汁酸还原成游离胆汁酸
激活胰液中的酶原 胰腺坏死 AP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3
“共同通道”学说
❖多数情况下显为胆汁逆流的结果, 但却未必是因结石嵌顿所致:
❖如Schmieden和Sebening(1928)发现 壶腹部有结石者仅4.4%;
❖Kelly(1971)发现仅5~8%胆石性胰 腺炎病例有壶腹部嵌顿结石。
急性胰腺炎诊治发展现状和进展

AP常见病因
胆石症(微结石) 嗜酒 特发性 高脂血症 高钙血症
SOD 药物与中毒 ERCP术后 外伤 术后
AP少见病因
胰腺分裂 壶腹周围癌 胰腺癌 乳头周围憩室 血管炎
AP罕见病因
感染
– 柯萨奇病毒 – 腮腺炎 – HIV – 胆道蛔虫
压升高; 4. 刺激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激发胰腺分泌; 5. 从胃吸收,刺激胃壁细胞分泌盐酸,继而引起十二
指肠内胰泌素和促胰酶素分泌,最终导致胰腺分泌 亢进等。
高脂血症
约占AP之1.3~3.8% 通常为高脂血症Ⅰ、Ⅳ、Ⅴ型 甘油三脂>1000mg/dl(11.3mmol/L) 糖尿病等合并高甘油三脂 嗜酒病人合并高脂血症
腹痛 多在暴饮暴食后起病,普通解痉药不能缓解 弯腰、坐起前倾可减轻。主诉重而体征轻 恶心、呕吐 发热 黄疸
(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低血压与休克 弥漫性腹膜炎 麻痹性肠梗阻 消化道出血 皮肤瘀斑(Grey-Turner征、Cullen征) 胰性脑病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免疫因素
– SLE – Sjogren’s综合征
α 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不同地区AP病因 (%)
结石 酒精 特发性 其它
美国纽约 32 20 18 29
瑞典 38.4 31.8 23.2 6.6
印度新德里
49.0 23.6 16.5 10.0
胆源性胰腺炎(SBP)
约占AP 30~60% 注意微结石
药物引起胰腺炎可能机制
Drug
可能机制
ACE inhibitor
引起局部血管水肿,造成胰管阻塞
Asparaginase Azathioprine Cimetidine Corticosteroid Estrogen Furosemide 6-Mercaptopurine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_杨冬华

○专题述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杨冬华,黄 卫(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广州510630)收稿日期:2004-07-02 作者简介:杨冬华(1954—)男,教授,中华医学会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消化病学会常委,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胰腺杂志及本刊编委。
【中图分类号】R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05)03-0131-03 多种病因可致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pancreatitis ,SAP ),病程进展快,占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 )患者的15%~20%,死亡率可达20%~30%,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以往研究多注重临床评估和治疗,近年来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探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科学地分析可能的病因、潜在的机制可为准确评价SAP 、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重要依据。
1 病因研究SAP 病因较多,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在大多数地区,胆石症、酒精是最主要的病因,其他如胆道蛔虫、药物、代谢异常、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胰腺缺血、肿瘤、先天性畸性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引起SAP 。
1.1 胆道疾患 包括胆结石、炎症及蛔虫,以前者多见,近年日益重视对胆总管小结病(Common bile duct microlithiasis ,CBD M )的研究。
小结石指直径<2mm 的结石、胆固醇结晶、胆红素钙颗粒和碳酸钙颗粒,临床常规检查常难以发现,在大部分ERCP 未能发现胆总管结石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 P )病例中都能发现CBD M ,易误诊为特发性胰腺炎。
Ko -hut [1]等选择了连续151例ERCP 未发现胆总管结石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其中101例为胆囊结石、50例为胆囊切除术后:入院后24小时内行ERCP 提取胆汁,根据Juniper 和Burson 标准,当每玻片发现>10个胆固醇-水化合物结晶(cholesterol monohydrate crystals -C MCs )和/或>25个胆红素钙盐颗粒(calci -um bilirubinate granules -CB Gs )即确认为高密度结晶。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56B 家族腺泡细胞内相互作用, 发现新的药物以对 抗 56B 对 45 的启动与维持。 !" 白细胞过度激活 # 炎性因子学说 近年研究认为, 炎症介质是引起胰腺炎炎症的 扩布、 病情加重、 多器官功能障碍以致死亡的重要原 因。被激活的胰酶能刺激胰腺内的单核巨噬细胞及 破坏的胰腺腺泡产生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 引起白 最终导致 细胞过度激活 + 炎性因子级联瀑布效应, 患者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292&)$%- %*>=,$$,&’09 0)2!’*2) 29*/0’$) , E@FE ) 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3GHE ) 。研究 ( $;=&%!=) ’0(,* /92>;*-&%’* 29*/0’$) , 发现, 多种炎症因子参与 45 的发生发展, 如肿瘤坏 死因子 + ! ( &;$’0 *)-0’2%2 >,-&’0 + ! , CIA + ! ) 、 白细 胞介素 ( %*&)0=);1%*2,@J2 ) 、 血小板活化因子 ( !=,&)=)& 5J4K ) 等, 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目前普 遍认为 CIA + ! 、@J + 7 在 45 早期即产生, 它们继而 引起一系列瀑布样反应, 导致更多炎症因子的产生 和炎症的发展。 ! L $ M 相关治疗 M 抗炎症介质治疗可阻止 E45 的发 生发展, 为传统治疗的改进开辟了新途径。 H)*8,$ 等
[ 7K ] + "S 失活, 细胞因子产生减少。 U8’; 等 研究显
导因子 7 ! ( 89!’:%, %*/;-%<=) >,-&’0 + 7 !,?@A + 7 ! ) , 和肺损伤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是由于抑制了 CJFR 的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 " !Q R @ U D k d & W@ U D J & Q R @ U D T 7 \= P4B ;< 9 3 < > 0 09 ? , > 8 E?. 0 ,9 X 0 > [ > < >8 P= >;?8 < > = . = . 0 8 9 , ;/ . 8 = > 4 Z ຫໍສະໝຸດ = E E> ;= . 8
* $#"(*
!T " 7J P?3F ?8 > < & = B ;. 8 /?4 = B ;. 8 /;P/ , 9 ?< B8 < 8 . ?9 . 40 "##6 & &" $ " % ( "#6 % "$67 ! $( " !S U F R @ a ‘ eV U & a S \\ T \& F @ a J \S UT @ 7@ 8 = . ? %Y. ?4. ?3 ;< 9 = > . ?X 0 8 . ?> ^ ;< > 0 0 . 9 ? . ? 0 _. ? ?> 9 ;/ 0 . !T " 7TF P= -d = E9 / & "##" & "* $ ( % ( &6# % &6G7 ! $G " !C S U DD k &O + +R &F R N a N b S D @J &> = / 7 A 0 8 . ?% $> ^ ;< > 0 0 . 9 ? . ? ;;. / / < B?4 . ?[ 0 . [ >P< 9 = E> / . /8 < 8 . ?9 , 09 X= E>P< . ?< B Y/ 44> < !T " 7R P,d = E9 / & "##: & 6’ $ ( % ((&$ % (&’7 ! $* " !F R N O S c @ a ‘C &+ U S e N ) @R & C @ C @ a @ U S\& > = / 7, . a% $&: ?4 , . a% $66-X P?8 = . 9 ?0 = P, 9 P< 0 P;;< > 0 0 9 < 0 ?4 4. < > 8 = / B !T " 7b < TF ?8 > < & < > 3 P/ = >A \F U $ > ^ ;< > 0 0 . 9 ? . ? Y/ 44> < 8 ?8 > < "#$# & $#" $ : % (GG6 % G*$7 ! "# " !F R + UJ &O @ U D \& T @ e S U F N FT &> = / 7c . 3 < 0 = = . ? ?/ 9 3 P> 0 = < 3 > = X 0 8 . ? = 9Y/ 9 8 _ = P, 9 P< , > = 0 = 0 . 0 !T "7 U = P< > & "#$# & &’& $ ("*$ % ($#’" % $#’’7
综述-重症胰腺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各系统损害

重症胰腺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各系统损害综述目录重症胰腺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各系统损害综述 (1)引言 (2)病因 (2)(一)胆道结石 (2)(二)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 (2)(三)酗酒或暴饮暴食 (3)发病机制 (3)(一)胰腺的自身消化 (3)(二)细胞因子在致病中的作用 (4)病理变化 (5)各系统损害 (5)(一)消化系统变化 (6)(二)心脏损害 (6)(三)呼吸系统损害 (7)(四)肾脏损害 (10)(五)神经系统变化 (12)(六)血液系统变化 (13)引言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属于急性胰腺炎的特殊类型,是一种病情险恶、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的急腹症,占整个急性胰腺炎的10%~20%。
20世纪80年代,多数病例死于疾病早期,直至近10年来,随着SAP外科治疗的进展,治愈率有所提高,但总体死亡率仍高达17%左右。
病因70%~80%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胆道疾病、酗酒和暴饮暴食所引起的。
(一)胆道结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以往所谓的特发性急性胰腺炎(IDP)中有70%是由胆道微小结石引起的,这种微小结石的成分主要是胆红素颗粒,其形成与肝硬化、胆汁淤积、溶血、酗酒、老龄等因素有关。
微小结石的特点是:①大小不超过3~4mm,不易被B超发现;②胆红素颗粒的表面很不规则,一旦进入胰管,容易损伤胰管而引起炎症和感染;③胆石的太小与急性胰腺炎的危险性呈反比,微小胆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比大结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更为严重。
若临床上怀疑此病,可做急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十二指肠引流,将收集到的胆总管内的胆汁进行显徽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对确诊为微小胆石的病人,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行胆囊切除术。
(二)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可使壶腹部的压力升高,影响胆汁与胰液的排泄,甚至导致胆汁逆流人胰管,从而引发急性胰腺炎。
1998年Welega分别检测了急性胰腺炎病人肝胰壶腹括约肌(SD)、胆总管(CBD)及胰管(PD)的压力,发现全部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病人的SD、CBD和PD的压力均显著升高,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中有65%的病人SD压力升高,56%的病人CBD和PD的压力升高。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肾损害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肾损害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累及肺、肾、肝等远处器官。
SAP并发急性肾功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如炎症介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细胞凋亡等。
通过对其机制的探讨,能进一步了解SAP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机制,有利于该疾病防治方法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肾损害;炎症介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尽管多数情况下,胰腺炎表现为轻度,但约25%的患者可能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继之发展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其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胰外器官损伤中肾功能障碍发生率仅次于肺功能障碍,大约在14 %~43%。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常常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也是SAP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死亡率高达71%~84%,出现ARF后其他脏器衰竭发生率也显著上升[1]。
现就近几年胰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SAP并发肾损害的机制1.1 胰源性肾毒性的作用 SAP时大量活化的胰酶释放入血,其中的磷脂酶A2(PLA2)使细胞膜的磷脂和卵磷脂分解,异常的脂类代谢产物如自由脂肪酸、酰基肉碱和溶血磷脂都是膜活性因子,可破坏细胞膜,致组织细胞膜脂质分解,直接在近曲小管细胞内沉积,引起肾小管细胞损伤坏死[2],且SAP时胰消化酶原激活,如弹力蛋白酶、激肽酶、脂肪酶等,对肾脏有强烈的肾毒性作用,可破坏肾血管壁,扩张血管及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出血、血栓形成及循环障碍。
胰蛋白酶活化组织中的激肽释放酶原成为激肽释放酶,后者将血液中的激肽酶分解为具有血管活性的胰激肽,从而引起肾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加上胰蛋白酶激活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产物,所致高浓度胰蛋白酶引发高凝状态,造成体内凝血与纤溶过程失衡,肾组织内血栓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而导致肾功损害[3~5]。
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研究进展

患者为老年女性,因长期饮酒、暴饮暴食,导致重症 急性胰腺炎发作。
护理措施
采用常规护理联合个体化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护理效果
经过精心护理,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疼痛缓解, 康复出院。
案例三:跨学科联合护理的实践经验
患者情况
患者为青年男性,因车祸导致重症急性胰腺炎发作。
并发症
包括感染、休克、消化道出血 等,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02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现状
护理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 准确的诊断。
评估工具
运用评估量表、风险评估模型等工具 ,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风 险、生活质量等进行全面评估。
护理措施与实施
采用多种疼痛管理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康复训练
03
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患者
的功能恢复。
跨学科联合护理的探索
联合诊疗
联合多学科专家,为患者 提供全面的诊疗和护理服 务,提高治疗效果。
联合护理
联合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 ,共同为患者提供护理服 务,确保患者得到全面、 专业的护理。
延续性护理
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延续 护理服务,包括定期随访 、健康指导等,确保患者 得到持续的护理支持。
精准护理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 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 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 度。
个体化护理方案的研究
营养支持
01
针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以满足患
者的营养需求。
疼痛管理
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作为临床常见重症之一,以其病情凶险, 预后不良,治疗棘手等特点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其发病机制除胰腺自身消化学说,尚有白细胞过度激活—炎性因子级联瀑布效应、胰腺微循环障碍学说、胰腺腺泡内钙超载学说、氧化应激学说、肠道细菌移位与“二次打击”学说、细胞凋亡学说等纵多理论丰富了人们对SAP发病机制的认识。
本文就SAP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是一种由胰腺局部炎症所致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累及全身多脏器损伤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mdrome SIRS),继而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的疾病,其病情凶险, 预后不良,治疗棘手,目前病死率仍高达22.7%[1],有关其发病发展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探索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SAP发病机制方面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综述。
1 胰腺自身消化胰管梗阻与胆汁反流、十二指肠液反流以及乙醇对胰腺腺泡和oddi括约肌的作用、高脂血症、高钙血症、创伤等都是AP的始动因素。
正常情况下,胰腺细胞中的大部分消化酶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经细胞分泌运输到胰管内然后被运送到小肠内被激活。
而胰腺实质与胰管之间、胰管与十二指肠之间以及胰管中的胰液分泌压与胆道中的胆汁分泌压之间均存在正常的压力梯度,不会发生胆汁反流。
肝胰壶腹和胰管括约肌则防止十二指肠液反流。
在胰腺腺泡和胰管内尚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质,灭活少量的有生物活性或提前激活的酶。
SAP时,胰酶的正常隔离机制被破坏,胰蛋白酶原被异位激活,活化的胰蛋白酶再激活了其他胰酶,包括胰脂酶、淀粉酶、糜蛋白酶、磷脂酶A 2(PLA2)、弹力蛋白酶、羧基肽酶、核酸酶等,从而引起了胰腺的“自身消化”[2],但直接损伤胰腺腺泡的并非胰蛋白酶而是弹性蛋白酶、糜蛋白酶、磷脂酶等其它酶类[3]。
有国外学者[4-6]研究显示:在AP的早期阶段,胰蛋白酶原的活化并非在胰腺间质或胰管腔内而是在腺泡的亚细胞器即含有溶酶体水解酶、主要是组织蛋白酶B的胞浆空泡中,活化后的胰蛋白酶再被释放入胞浆中而发挥作用。
2 胰腺微循环障碍学说胰腺小叶是胰腺微循环形态学的基本单位,其血供进入小叶后呈树枝状分支,相邻小叶内动脉之间及其分支之间无吻合支存在,属终末动脉,所以胰腺组织对缺血高度敏感,易因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胰动脉血栓、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恶性高血压等疾病引起痉挛、栓塞、血栓形成或间质水肿而出现所支配区组织供血不足。
有研究者[7]观察到在AP发病的早期阶段胰腺小叶内动脉就出现括约肌痉挛、平滑肌肌浆中多发空泡,甚至发现小叶内动脉括约肌的损伤要早于胰腺组织的微循环损伤,提出胰腺小叶内动脉括约肌的损伤可能是胰腺灌注衰竭和局部微循环障碍的始动因素,进一步表明胰腺组织对缺血应激的代偿反应非常差,而缺血后再灌注[8-11]则使胰腺功能毛细血管密度减少,间质水肿,细胞内水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离子通道电荷改变,因此胰腺炎性改变加重。
另外,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BK)、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等均在胰腺微循环障碍中起重要作用,它们[12-13]可通过影响微血管管径、通透性和白细胞滚动、粘附与游走、血浆白蛋白渗入间质而加剧内脏微循环障碍,使胰腺和肠道因持续缺血而最终导致坏死,并可累及全身多处组织器官诱发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 [14]。
尚有研究显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在急性胰腺炎中可能发生重要作用[15-16]。
3 白细胞过度激活—炎性因子级联瀑布效应在胰酶的正常隔离机制被破坏,大量胰酶被异位激活发生自身消化后,胰腺坏死产物迅速诱导氧自由基释放,活化核因子-kappa B(NF-kB),继之产生大量促炎因子如TNF-α,IL-1β,IL-6,IL-8等[17-18],进而激活胰腺内及血管、肺、肝、肾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吞噬细胞的功能激活,释放活性自由基,以及蛋白酶和水解酶,还能引起前列腺环素类物质、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NO、血栓素等炎性介质的大量释放,即“瀑布样效应”,这些炎症介质可以使胰腺及其它组织器官血管通透性增高和微循环障碍,导致胰腺在自身消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生炎症、坏死;肠道则因功能障碍使肠内正常寄居细菌易位并产生大量内毒素,最终导致重症患者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m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其中TNF-α是SAP最早升高的炎性介质[19]并起核心作用,作为始发因子不但诱导自身基因的表达,尚促进一系列其它细胞因子如IL-1β,IL-6,IL-8,PAF等的产生,引起连锁和放大反应即所谓瀑布样效应,致使脏器结构和功能损害,产生低血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ARDS等病理生理学改变。
NF-kB则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细胞中具有多向性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因子,它能与多种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基因启动子部位的kB位点结合,增强这些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导致TNF-α、IL-1β、IL-6、IL-8、ICAM-1、P-selectin等基因的过度表达,通过抑制NF-kB的活性可以有效抑制下游因子TNF-α、IL-1、ICAM-1 mRNA的表达并减轻远隔脏器的炎症损伤程度[20]。
Masamune A等人[20]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腹水注入正常大鼠腹腔后,引起肺粒细胞NF-kB的激活,提示重症急性胰腺炎对远隔脏器的损伤是通过NF-kB的激活及随后产生的细胞因子起作用的。
其他研究者[21-23]研究亦发现应用NF-kB拮抗剂或敲除NF-kB基因后大鼠胰腺炎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许多细胞因子的产生亦得到控制,提示NF-kB有诱导产生TNF-α等细胞因子的作用,在胰腺炎病变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但也有研究者[24]认为NF-kB在腺泡细胞损伤前就已被激活,进一步诱导与自身防御有关的基因转录,防止腺泡细胞的进一步损害,应用NF-kB活化抑制剂会加重胰腺组织的损伤。
4 胰腺腺泡内钙超载学说钙离子是机体最重要的阳离子之一,它参与细胞整合、血液凝固、心脏搏动、磷脂酶、蛋白酶激活、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细胞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过程,维系着细胞的生理功能,其作用方式类似于激素的第二信使。
微循环障碍时组织缺血缺氧至酸中毒,细胞外高[H+]启动H+-Na+交换和Na+- C a2+交换导致细胞内钙超载而损伤细胞。
同时ET及缺血时释放的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均可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 PLC),进而催化细胞膜表面的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hosphtidy linositol bisphosphate, PIP2)生成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sphosphate , IP3)和甘油二脂(diacylglycerol ,DG)。
IP3可使肌浆网释放C a2+至细胞质,DG激活蛋白酶C(protein kinaseC,PKC)刺激H+-Na+交换和Na+- C a2+交换引起细胞内钙超载[25]。
细胞内过量钙离子可通过以下机制发生作用:a)胰腺腺泡细胞内Ca2+超载可以导致胰蛋白酶原的过度活化,引起胰腺自身消化性损伤。
b)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导致细胞内氧自由基增多,氧自由基导致胰腺腺泡膜、线粒体膜损害。
c)钙离子浓度升高是细胞因子生成释放的重要因素,而细胞因子是胰腺炎发生的重要条件。
d)胰腺腺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引起磷脂酶A2过度活化,磷脂酶A2活化是胰腺炎发生的关键因素。
临床研究也发现,一些原因引起的高钙血症可伴发AP,而AP时胰腺组织的钙超载常伴有低钙血症,后者与AP的严重程度一致。
Rattner等[26]通过动态观察胰腺组织中C a2+含量的变化,发现AP早期胰腺组织中就有C a2+的异常积聚,并随AP的发展而加重。
他认为这是由于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损害,细胞外C a2+可在电化学梯度下经异常开放的C a2+通道大量流入细胞,造成细胞内C a2+超负荷。
以后的一系列实验也证实,用不同方法诱导的AP早期均有胰腺腺泡的钙超载,随后有胰腺的出血、坏死和腺泡超微结构的损害。
当应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27-28]时观察发现胰腺腺泡细胞内的[C a2+]明显降低,同时胰腺组织的水肿、出血、坏死程度和胰腺腺泡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都得到明显改善,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说明胰腺腺泡细胞内钙超载在对AP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5 氧化应激学说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体内高活性分子如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oxygen species,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以及其他氧自由基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后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烷自由基等产生过多,氧化程度超出氧化物的清除,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从而导致组织损伤。
1985年Sanfey等[29]通过实验研究率先提出自由基在AP中的作用。
周新泽等[30]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终末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时发现血浆MDA含量与胰腺病变程度呈平行关系;同时在电镜下则可观察到腺泡细胞线粒体肿胀至破裂,粗面内质网扩张成池,溶酶体肿胀而部分与酶原颗粒融合。
此外氧自由基尚可激活磷酯酶A2,引起花生四烯酸物质的释放,加剧胰腺血循环障碍及腺泡细胞溶酶体膜的破裂至胰酶释放[31],这与Steer等人[4-6]提出的胰酶的活化主要在胰泡细胞内进行,而不仅仅局限于腺泡细胞外的理论相一致。
可见不仅胰腺自身消化可诱导氧自由基释放,而氧自由基对腺泡细胞器的损伤亦与腺泡“自身消化”直接有关。
6 肠道细菌移位与“二次打击”学说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常驻细菌由于受到肠粘膜屏障的阻隔而难以移位到肠外组织。
SAP 时由于胰酶、血管活性物质大量释放以及细胞炎性因子级联放大效应、细胞内钙超载、氧化应激、缺血再灌注等一系列因素的损伤,肠粘膜的结构和功能会受到损害,表现为电镜下发现肠粘膜微绒毛部分上皮脱落、减少;绒毛高度、宽度显著减低,面积减少;细胞紧密连接破坏[32-33];凋亡细胞增加;肠道粘膜通透性(intestinal permeability,IP)出现病理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