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生态语言学_体验哲学视野下的语言研究新范式_朱长河

合集下载

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环境的新兴学科

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环境的新兴学科

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环境的新兴学科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旨在探究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学科主要关注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在环境中对人类的影响。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学、生态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也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认知和感受。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中关于自然资源、动植物、水文地貌等方面的表述,以及这些表述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三、语言变化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环境变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变化对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方式的影响,以及语言变化对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语言和环境都需要保护。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的维护和保护,以及语言保护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同时,该领域也关注环境保护对语言的保护和发展的作用。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环境保护思路和行动方案。

例如,通过研究语言对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可以发现和分析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和变化过程;通过研究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习惯,可以分析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发现环保行动的难点和问题,提出环保行动的可行性策略等。

生态语言学是一个具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将会在未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保护环境,保护语言,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一、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框架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环境关系的跨学科领域,它致力于揭示语言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生态语言学的框架下,语言不再被视为与环境毫无关系的抽象符号系统,而是作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探讨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

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和谐话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为我们分析和谐话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和谐话语的概念及特征和谐话语是指体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关系的言语表达。

它旨在促进人们对环境的尊重与保护,传递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和谐话语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保护意识:和谐话语关注环境问题,体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 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谐话语传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3. 积极倡导:和谐话语积极倡导人们改善环境,提倡环保的积极行动。

4. 传播环保知识:和谐话语通过言语传播环保知识,引导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并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

和谐话语的出现和传播,对于促进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三、和谐话语的分析范围和谐话语的研究范围涉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作品中的和谐话语:分析文学作品中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倡导与反映。

2. 公共广告中的和谐话语:分析公共广告中对环保知识的传播与环保理念的宣传。

3. 新闻媒体中的和谐话语:分析新闻媒体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报道,以及对环保活动的宣传与倡导。

4. 日常用语中的和谐话语: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表达中所体现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对上述范围内的和谐话语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谐话语的特点和作用,为我们更好地推动环保事业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和谐话语进行分析不仅要关注其表面的言语形式,更要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环境认知与价值观念。

认知语篇学_朱长河

认知语篇学_朱长河

认知语篇学朱长河 朱永生(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提 要:认知语篇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以语篇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从认知角度解释语篇的内部结构,从而将语篇的生成与理解纳入人类的一般认知模式。

在语篇的性质和意义问题上,认知语篇学分别坚持语篇组织的认知理据观和语篇意义的互动观;研究的中心问题为语篇的连贯性,主要探讨衔接、信息展开结构等语言资源的使用是如何促成语篇建立起连贯的心理表征的;在研究中以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为视角,以语境为支点,注重生成者视角与接受者视角相结合,以及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篇学;连贯;语境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1)02-0035-5C o g n i t i v e T e x t L i n g u i s t i c sZ h u C h a n g-h e Z h u Y o n g-s h e n g(F u d a nU n i v e r s i t y,S h a n g h a i200433,C h i n a)C o g n i t i v e t e x t l i n g u i s t i c s i s a b r a n c ho f 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w h i c h t a k e s t e x t a s i t s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a n d a i m s t o a c c o m m o-d a t et e x t 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i n t o t h e g e n e r a l c o g n i t i v e m o d e l s o f h u m a n b e i n g s v i a c o g n i t i v e l y-o r i e n t e d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 t e x t s t r u c t u r e.R e g a r d i n g t h e n a t u r e a n dm e a n i n g o f t e x t,c o g n i t i v e t e x t l i n g u i s t i c s e m b r a c e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b e l i e f o f c o g n i t i v e l y-m o t i v a t e d n e s s o f t e x t u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t h a t o f i n t e r a c t i v i t yo f t e x t u a l m e a n i n g.I t s 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so nt h ec o h e r e n c eo f t e x t, m a i n l y p r o b i n g i n t o t h e w a y s c o h e r e n t m e n t a l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t e x t 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u n d e r t h e s t i m u l u s o f t h e u s e o f l a n g u a g e r e-s o u r c e s,s u c h a s c o h e s i o n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 u n f o l d i n g s t r u c t u r e.I ni t s r e s e a r c h,w h i l ec o g n i t i v e t e x t l i n g u i s t i c s t a k e s c o g n i t i v ea-b i l i t y o f h u m a nb e i n g s i n g e n e r a l a s t h e v i e w p o i n t,a n d c o n t e x t a s t h e s u p p o r t i n g p o i n t,i t l a y s s p e c i a l e m p h a s i s o n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p r o d u c e r-o r i e n t a t i o na n d r e c e i v e r-o r i e n t a t i o n,a n dt h a t o f d y n a m i c r e s e a r c h a n ds t a t i cr e s e a r c h.K e y w o r d s: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t e x t l i n g u i s t i c s;c o h e r e n c e;c o n t e x t 1 基本框架认知语篇学顾名思义就是从认知角度对语篇的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一、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框架生态语言学是以语言为视角探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语言生态学、生态修辞学、环境话语分析等。

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反映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重要文化载体。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就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展开的。

二、和谐话语的内涵与特点和谐话语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传递积极、和睦、合作、关怀的信息的言语行为。

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和谐话语不仅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更包括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具体来说,和谐话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重视环境保护:和谐话语强调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提倡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观念。

2. 倡导合作共赢:和谐话语倡导人们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和睦。

3. 传递正能量:和谐话语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激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

三、生态语境下的和谐话语分析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从语言的角度关注环境问题,传递和谐的话语成为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环境保护类话语分析在生态语境下,人们常常使用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和谐话语,在日常交往中传递环保意识。

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等。

这些话语突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2. 赞美自然话语分析生态语境下的和谐话语还包括赞美自然的话语,这类话语常常用来描述自然景观,传递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比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森林深处的鸟鸣声清脆悦耳”等。

这些话语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关爱和珍惜之心。

3. 促进合作共赢话语分析在生态语境中,促进合作共赢的和谐话语也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共享未来”等。

这些话语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共生关系,呼吁人们通力合作,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话语分析生态哲学观研究

生态话语分析生态哲学观研究

研究》2023-10-29contents •生态话语分析•生态哲学观•生态话语分析与生态哲学的结合•结论与展望目录01生态话语分析生态话语分析是指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文化、环境等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旨在揭示人类语言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因素在人类话语中的体现和作用。

生态话语分析关注人类语言的生态特征,以及人类语言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它强调人类语言行为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构建和影响,以及生态因素在人类话语中的表达、传播和影响。

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形式的人类语言行为,如口头交流、书面文本、图像符号等,以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各种语境和领域,如科学、文化、政策等。

生态话语分析的定义生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语言学研究。

早期的生态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语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话语分析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更多领域的生态话语分析,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成果,为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支持。

生态话语分析的历史与发展VS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语料分析、话语分析等。

研究者们通常通过对文本内容、语言形式、语境背景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人类语言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因素在人类话语中的体现和作用。

此外,生态话语分析还采用了一些跨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如社会网络分析、语义网络分析、认知语言学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更深入地揭示人类语言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02生态哲学观生态哲学的定义与特点生态哲学的定义生态哲学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哲学思考方式,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
生态语言学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它将语言与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探究语言与生态的关系。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语言的起源、语言演变、生态环境对语言的影响等等。

生态语言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Sapir和Benjamin Lee Whorf提出了“语言决定论”的观点,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基础。

他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对外界事物的简单描述,而且还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行为和文化习惯。

这一观点为生态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生态语言学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使用的语言会反映出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同时也会影响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行为。

另外,生态语言学还研究了语言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语言可以传递生态价值观,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同时,语言的使用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例如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态度。

生态语言学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环境保护的今天,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愈发深入,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也越发重要。

通过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保护行动的开展。

总之,生态语言学的发展研究十分广泛和深入,涉及语言学、人类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它为人们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加深和研究技术的进步,生态语言学的应用前景会变得更加广阔,有望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环境的新兴学科

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环境的新兴学科

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环境的新兴学科1. 引言1.1 生态语言学的定义生态语言学是指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

它不仅关注语言本身在自然环境中的运用,还探讨语言如何影响和受到环境的影响。

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在环境中的生态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关注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互动关系。

生态语言学的核心理念是将语言视作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通过语言的传递和表达来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当代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通过探讨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语言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语言资源,还可以促进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本身以及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研究语言时,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结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探讨语言如何表达和传递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语言学也研究语言在不同环境中使用的情况,比如在农村、城市、丛林等环境中的语言使用差异,以及不同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生态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环境中的演变和发展,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语言与环境的关系,生态语言学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 生态语言学的意义生态语言学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思考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传统上,人们往往将语言和环境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而生态语言学的出现,强调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语言学的意义还体现在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语言与环境的关系,生态语言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尊重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摘要】生态语言学是一门富有活力的跨学科领域,一直在探讨人类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而根性生态语言学作为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提出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观点。

本文从介绍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背景开始,引入了根性生态语言学的概念。

接着详细探讨了根性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实践应用以及与传统生态语言学的比较。

最后总结了根性生态语言学的意义和贡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根性生态语言学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在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根性生态语言学、理论基础、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实践应用、比较分析、意义、贡献、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背景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跨学科领域,其研究对象包括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语言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语言的塑造等。

生态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旨在探讨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语言在环境变化中的变化和适应能力,生态语言学有助于增进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背景源于对当代环境危机和文化多样性消失的担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发展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传统文化和语言面临消亡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语言学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通过研究语言与环境的关系,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演变和适应,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1.2 引入根性生态语言学的概念根性生态语言学是一种新兴的生态语言学模式,旨在探讨语言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类语言对环境的影响和受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根性生态语言学将传统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不仅关注语言如何反映环境问题,更关注语言如何塑造环境意识以及与环境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生态语言学
— — —体验哲学视野下的语言研究新范式 朱长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

“语言在生态环境问 旨在研究 要: 认知生态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 , 以语言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为前提 ,
。其中, 题的产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运用语言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 ” 微观认知生态语言学立足语言的局部 , 在对现行语言进行生态伦理视角的批评性分析的同时 , 对语言进行生态型语型规划 , 建构生态友好型语言。 宏观 认知生态语言学则立足语言整体 , 在探索语言多样性的生态价值的同时 , 对语言进行生态型地位规划 , 尽可能保持 语言的多样性。 关键词: 语言; 生态; 认知; 体验哲学 中图分类号: H0 - 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6414 ( 2015 ) 05 - 0059 - 06
义思潮的产物。该思想源自 Lakoff & Johnson( 1980) 对语言中隐喻的分析, 在 Lakoff( 1987) 对范畴问题的 研究中 得 到 进 一 步 发 展, 并 最 终 成 型 于 Lakoff & Johnson( 1999) 对先前各主要哲学流派的反思和对哲 学基本问题的重新思考。两位学者将先前主要哲学 流派分为两大阵营: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体验哲 学是作为哲学的第三条道理提出的, 其核心思想可 , “实在 总结为体验实在论( embodied realism) 。其中 , “体验论” 论” 为其世界观 为其认知观。 2. 1 世界观上的实在论 在世界观上, 体验哲学持积极的实在论思想, “相信物质世界的存在, 并解释我们如何在其中发挥 ( Lakoff & Johnson,1999: 96 ) 。就这点而言, 作用” 比之主观主义哲学, 客观主义哲学更接近体验哲学。 59
Cognitive Ecolinguistics: A New Paradigm of Linguistics Based on Embodied Philosophy
ZHU Changhe Abstract: Based on Embodied Philosophy and the premis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gnitive ecolinguistics aims at investigating“the role of languag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ossible solutio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 . Within the paradigm,microcognitive ecolinguistics focuses on loca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endeavors to conduct ecologyoriented corpus planning of language,aiming at constructing ecologically friendly language, while making critical analysis of current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thics. Macrocognitive ecolinguistics, on the other hand,focuses on the whole of language and endeavors to conduct ecologyoriented status planning of language, aiming at sustaining linguistic diversity to the highest degree possible,while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values of linguistic diversity. Key words: language; ecology; cognition; Embodied Philosophy
1. 引言 生态语言学旨在“研究语言在生态环境问题的 产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运用语言解决这些问题的 ( Fill, 2014) 。这一宗旨得以成立的前提 可能途径” 也是生态语言学的语言观, 即: 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 。 存在互动关系 本文基于体验哲学论证这一语言 观, 探讨生态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路径。由于体验哲 2002) , 学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王寅, 本文中的 “运动” “事业” 生态语言学因而属于认知语言学 或 的 一部分, 故称之为认知生态语言学。 2. 体验哲学 体验哲学由 Lakoff 和 Johnson 创立, 为后现代主
外国语文
2015 年第 5 期
了可能性。认知主体的实践活动则将这一可能最终 转化为现实。 另一方面, 体验哲学认为, 认知中的概念系统 “显著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 “势必 而人们的行为又 ( Lakoff & Johnson,1980: 230 ) 。由此 会改变环境” 可见, 在体验哲学看来, 认知的结果通过影响认知主 体在 现 实 中 的 实 践 活 动 而 对 现 实 具 有 反 作 用。 Lakoff( 1987: 337) 指出, 拒绝探索我们的行为如何依 赖于我们的概念系统, 换言之, 拒绝探索认知对现实 , “就是拒绝对我们的许多行为承担责任” 。 的反作用 3. 3 “语言—生态环境” 互动观 , 在体验哲学视野下 语言与认知互动, 认知又与 现实互动。因此, 在认知的中介下, 语言与现实之间 为同样为互动关系。一方面, 语言反映了人类对现 实的认知。现实和认知因而分别构成了语言的物质 基础和认知基础。另一方面, 语言中的语法、 概念在 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类的思维, 进而左右人类对现 实的实践, 并在此过程中改变现实。语言因而对现 实具有反作用。 由于体验哲学在世界观上持实在论思想, 这一 哲学视野下的现实为客观存在着的现实世界, 可大 致分为人的世界和非人的世界。前者主要表现为社 会文化环境, 后者则主要表现为物理环境或生态环 境。认知生态语言学中的现实专指后者, 即生态环 境。因此, 从体验哲学的“语言—认知—现实” 互动 “语言—生态环境” 观可以推导出 互动观是生态语言 学得以成立的前提。 4. 认知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路径 “生态” 对 一词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形形色色的 “生态” 语言学, 其共同之处有时“仅在于‘生态’ 一 ( Gerbig,2003) 。“语言—生态环境 ” 词” 互动观表 , “ ” 明 认知生态语言学中的 生态 系人类所处物理环 境之生态。由此, 以语言手段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 展是认知生态语言学的宗旨。以这一宗旨为线索, 认知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大致沿两条路径展开, 可分 别称作微观和宏观认知生态语言学。 两者各有侧 重, 但总体目标一致。 4. 1 微观研究 微观认知生态语言学又称语言的生态批评或生 态批评语言学。该路径立足语言的局部, 在对现行 语言各层面进行生态伦理视角的批评性分析的同 时, 对语言进行生态型语型规划 ( corpus planning ) , 建构生态友好型语言, 即绿色语言。由此形成微观
2015 年 10 月 第 31 卷 第 5 期
外 国 语 文( 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bimonthly)
Oct. , 2015 Vol. 31 No. 5

外国语文
2015 年第 5 期
客观主义哲学在世界观上大多同样持实在论思想。 Lakoff & Johnson( 1999: 94 - 95 ) 将客观主义哲学分 : “直接实在论 ” ( direct realism) 、 “表征实在 为三类 ( representational realism) 和 “符号—系统实在论” 论” ( symbol - system realism ) 。不过, 在这三类中, 只有 — —不仅 直接实在论与体验哲学的世界观完全一致— “ , 确信物质世界的存在 而且认为这一存在 独立于心 ( Lakoff & Johnson,1999: 233 ) 。另两类虽然承 智” 认物质世界的存在, 但将这一存在视为心智的结果, “思” “在” 。 即认为世界因 而 与体验哲学和客观主义哲学相反, 主观主义哲 学在世界观上大多持消极的非实在论思想, 否认物 质世界的存在。Lakoff & Johnson( 1999: 95) 认为, 这 “适应能力较差、 是由于非实在论者大多 脱离现实世 。他们在现实面前往 界、 无法与现实世界和谐共处” 往表现出一种遁世的态度, 因而企图构建出一个非 现实的世界作为其生存的家园, 如诗性的语言世 界等。 2. 2 认知观上的体验论 在认知观上, 体验哲学持体验论 ( embodism ) 思 想。体验实在论也因此而得名。体验论认为, 心智 为体内之心智, 不可能脱离身体而存在, 也不可能自 , , 行认识世界 而是通过身体接触世界 进而认识世 “基本层次 界。这种接触首先形成直接体知概念, 如 ( Lakoff & 概念、 空间关系概 念、 事 件 结 构 概 念 等” Johnson, 1999: 96 ) 。在此基础上, 隐喻等思维能力 “将这些体知概念扩展至抽象的理论域” 。因此, 认 , 、 知不是对现实的镜像反映 而是感性认知 理性认知 和隐喻性认知相结合的创造性反映。 认知的体验性也决定了认知的相对性, 即我们 对世界的认知只能“相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心智的本 ( Lakoff & Johnson, 性, 以及我们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1999: 96) 。因此 , “不存在对世界唯一正确的描述” 。 不过, 体验哲学并未因此否定人类对现实获得相对 , “无论是在科学 正确认知的能力。在体验哲学看来 中, 还是在日常世界中, 真实而稳定的知识仍然是可 。 能的” 认知观上的体验论是体验哲学与主观主义哲学 和客观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客观主义哲学为科学 主义传统的产物, 在认知观上反对想象和直觉, 信奉 “绝 理性和绝对真理, 认为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世界的 ( Lakoff & Johnson,1999: 对正确 的、 客 观 的 知 识” 96) 。主观主义哲学则是浪漫主义传统的产物, 在认 知问题上信奉想象和直觉, 反对绝对真理说, 并进而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