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喜剧性自由的特定内涵
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2.审美风格:审美风格的观点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 种文化大风格,但过于宽泛,泛风格等于无风格。 3.审美类型: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说和审美类型说。 基本认识原则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的类型, 而不去顾及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显得过于宽泛, 又囿于形式,甚至是外在形式的尺度,既不利于 对审美形态作深入了解,又容易对美学学科的建 构止于较浅表的层次
C.审美形态包括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六种基 本类型。 D.审美形态与艺术形态关系密切,许多审美形态最初总是表 现为艺术形态,最后逐渐上升为审美形态。
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 一、优美 1.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 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 和谐统一。 (一)优美的内涵与特点 2、优美的内涵 相同:秀雅协调的形式,浑然一体的内容, 轻松愉快的美感。 不同:在自然领域里,优美主要表现 于客体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性上;在社会人生领域,优美 的内涵从本质上说就是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在艺 术领域,优美多体现在和谐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中。
3.其他 A.数是象的性质,象是数的载体,数赋予象以情感性和观念 性。 B.抽象:一是把客观存在的物态化的对象与该对象所具有的 树形相分离,二是在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提取出最本质的属 性。 C.概括:把从特定对象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延到具有 同类属性的一切事务,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分析、综合和比较,它的 起点是概念,终点还是概念。 E.原子主义和还原主义是西方思维的主要模式,透过客观事 物的现象认识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是西方思维的目标,以 概念和逻辑形式为思维的工具。
3、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A.活动的一种结果,是人的胜利的静态显现,崇高一般在冲突过程中展 现,是人的力量、精神的动态展示。 B.壮美的对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崇高的对象则与人的活动有着必 然的联系。 4、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首先,优美体现的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境界,崇高体现的是伟 大超越的人生境界样态。 其次,崇高是对人的理性存在的弘扬,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反思和体悟。 最后,正是在这种人生存在的超越中,体悟到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从 而导引人走向崇高的人生境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现实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6

科研热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 预防腐败 人文关怀 马里兰大学 马克思社会代价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 道德风险 通识教育 逆向选择 连续传译 边际产业转移论 跨族别写作 课程 语言资源监测 语言资源 词汇概念 认知模式 认知基础 计量经济学模型 警示训诫防线 警示训诚防线 解构 蛇毒无意中疗病母题 综合安全共同体 绝境 经济行为 经济学 纯/泛生态小说 纪实与虚构 精英教育 管治 科学内涵 神经心理过程模式 祀神 社会资源 研究框架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小说 生态哲学思想 理论渊源 理论导向 理解/生成机制 现实的阐释 现实环境 现实性哲学 现实性 熟语 清朝 波特假说 法律
治藏政策 民族格局 民俗 民事诉讼 民事执行 正义 概念表征 权威 权利保障 曲剧 暴力 明清小说 明朝 明代进士登科录 时务策 文化思潮 数据导向 数学 教学 政府担保 戏曲起源 戏曲 意识形态 总体回归模型 形而上维度 平等 少数民族 少数人 实践诠释 安全区域主义 学科体系 字面义 嬗变 委托一代理模型 大陆新儒家 地方大学 品牌哲学 品牌 和谐社会 发展趋势 区域安全共同体 动力学关系导向 办学特色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刘师培 农户 公共服务 全球化 元朝 佛经故事 伦理道德 伦理倾向 乡镇政府职能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和谐社会 3 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 2 行为经济学 2 结构方程 2 经济人假设 2 社会思潮 2 生活化 2 现实性 2 演化博弈 2 文本学 2 数量指数 2 政府机构 2 大众化 2 分析 2 公平与互惠 2 人职适配 2 互惠性偏好 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2 非直接利益冲突 1 非现实性 1 非物质性 1 隐性知识 1 限制大小 1 金融危机 1 金圣叹 1 量度标准 1 道统 1 道德哲学 1 道德世界观 1 逻辑差异 1 逻辑基础 1 逆向归纳法 1 资本批判 1 资本主义文化逻辑 1 资产专用性 1 质量指数 1 语义地图 1 话语权 1 诗言志 1 西部作家 1 虚拟生存 1 蔽志 1 腐败风险 1 能动司法 1 职能转变 1 群体性冲突 1 网络文化 1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 1 结构评估 1 结构打开 1 经济学假设 1
2023年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艺术概论试题一、主观题(每小题10 分,共 100分)1、谈谈你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的认识。
【答案】艺术作品形式与艺术作品内容构成艺术本身,二者不可分割。
艺术作品内容表现艺术内涵,是艺术的“质”“精神”或“灵魂”,艺术作品形式则是为“质”“精神”或“灵魂”服务的。
一般来说,艺术作品形式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作品的内在形式,即作品的结构;一是作品的外在形式,即技巧、手法、媒介等。
2、简述意境及其特点?【答案】①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是艺术作品中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②艺术意境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3、什么是艺术鉴赏?艺术鉴赏具有哪些特征?【答案】艺术鉴赏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复杂、特殊的精神活动。
作为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审美欣赏活动,它是艺术接受者依据一定的审美经验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扬弃与吸纳的过程,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创造活动。
特征:首先,对艺术作品的重阐释,再创造;其次,艺术鉴赏是具有积极性的审美再创造;最后,艺术鉴赏是鉴赏者的自我实现。
4、为什么说在欣赏园林艺术时,不但要欣赏园林的自然美与建筑美,更应该欣赏蕴含其中的文化美?【答案】作为实用艺术之一,毫无疑问,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样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一般来讲,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们游憩玩赏,这种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园林更加侧重于审美性和艺术性。
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更是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史上,许多动人的诗词歌赋,往往是凭借着园林景物抒发出来的;许多流传至今的绘画,也是描绘园林的美景;许多文学作品同园林分不开,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等;甚至一些戏剧故事也是在园林中发生的,如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正是在后花园观赏春色时触景生情、感梦伤怀的。
论网络言论自由

论网络言论自由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任何人都有机会发表言论。
言论自由在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和表现方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言论自由在更宽广的领域得到实现。
所谓网络言论自由权,其实就是言论自由权在网络上的自然延伸。
其核心依然是人人都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只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其表现形式区别于现实社会。
通过对传统言论自由与网络言论自由的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网络言论自由的特殊内涵和价值。
标签:言论自由;网络言论自由1 言论自由与网络言论自由1.1 言论自由的内涵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最重要的权利,也是民主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具体是指人人享有的以口头、书面以及其它形式获取和传递各种信息、思想的权利。
言论自由的核心内涵是人人都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这种自由绝不受任何无故的侵犯和剥夺;表达自己观点和思想的自由伴着人类存在的始终,它是一种最基本的自由。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综合考查我国宪法谱系、保障言论自由条款的具体表达方式、以及立法原意,我国言论自由之“言论”,不仅包括口头形式,还应包括书面形式。
1.2 言论自由与网络言论自由言论自由在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和表现方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言论自由在更宽广的领域得到实现。
所谓网络言论自由权,其实就是言论自由权在网络上的自然延伸。
其核心依然是人人都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只不过网络的特殊性使其表现形式区别于现实社会。
网络言论属于言论自由的保护对象,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一方面,言论权作为公民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民主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其核心内涵是人人都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这种自由绝对不受任何无故的侵犯和剥夺;另一方面,任何一项自由都是有限的,不存在绝对的权利和自由。
言论自由也是一种有限权利,并且还是一项容易发生冲突的权利,借助网络这种新形式的言论自由、由于其固有的特征,使得这些冲突更加明显和激化,都需要加以限制。
美学简答论述

美学简答论述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12、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14、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15、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16、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17、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18、优美的特征是什么?19、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20、悲剧的特征是什么?2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22、喜剧的特征是什么?23、如何理解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24、丑的特点是什么?25、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有一审美形态的研究的贡献。
26、荒诞的特征是什么?27、简述人变成"非人"的含义。
28、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29、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30、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31、谈谈对于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
32、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
33、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34、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分别指的是什么?35、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是怎样两个不同的层面?36、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
37、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38、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是什么?39、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140、分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41、意象是如何生成的?42、怎样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43、论述艺术意象的主要特征。
美学原理第三章审美形态论教学课件

单 纯 , 确 定 性
匀
称 , 和 谐 , 秩
复 杂 , 混 沌
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秀雅 合适
蛇形线与人体
博克:小;光滑;各处方位有变化;无棱角;娇柔纤 细的结构而非强壮有力;颜色洁净明快;若有耀眼色, 需有其他色
(2)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主客两 分的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不同
(二)崇高 1、崇高的内涵与特点 ◆特征: 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恢宏的尊严之美。
2、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古希腊时期,郎吉努斯的《论崇高》第 一次较为明确的把崇高与优美并列讨论。
如孔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 怒,温柔敦厚。”(情与理的统一)
3.艺术领域。此中的优美体现在内容与形式 的完美统一。
如:古希腊的雕塑,尤其是女性的雕像女神 维纳斯,黑格尔说 它具有“优雅、温柔和 爱的魔力”,罗丹说它身体具有一种“委婉 的运动”、“安静、平衡、全身具有稳健的
(二)崇高
对立冲突。
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 / “和”
从喜怒哀乐的对立中求统一; 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 天人合一。
感情的发作必须有节 制,从而达到和谐、 顺遂的境界。
中和的审美特征
一、适度 1.情感的适中
2.人格精神的和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比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一)“崧”与“崇”: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崧”和“嵩”
都是“崇”的异体字,指体积的巨大, 并且包含美的含义,用以形容自然美、 艺术美和人格美。
第三节悲剧与喜剧

第三节悲剧与喜剧•悲与喜是人生情感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生审美体验中经常出现的情感,在悲喜情感的超越中,人们通过否定性的方式,超越自我,体悟人生。
这样悲与喜的情感就成为一种审美对象,进而体现为审美形态,就是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美学悲剧与戏剧悲剧不同,但多表现在戏剧中。
悲剧主人公一定要有所追求。
小说的悲剧性.——美学上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悲剧是一种审美形态,把它与作为体裁形式的悲剧艺术不要等同,它的发展与悲剧艺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一)悲剧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在于体现人的存在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
•分析:它与崇高的内涵有相容之处,但更强调那种精神性的价值,所谓“以悲为美”,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1)悲剧的出现以作为戏剧的悲剧形式的兴盛为基础。
•古希腊悲剧又被称为命运悲剧。
•“命运观”的出现是源于人的有限性。
•人把与自己树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之于命运;而相应地,面对命运的摆弄,是盲目顺从,还是奋起抵抗,就构成了人的生存境遇。
•悲剧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表现了冲突与毁灭的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的原因,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2)冲突、抗争、毁灭与永恒。
因为毁灭的是肉体,永恒的是精神是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
(3)悲剧审美形态在人的审美体验上表现为悲剧感。
•悲剧感是强烈的痛感中的快感,它的获得来自于悲剧对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揭示。
•在人的存在体验中,在存在的价值实现中,正是人的存在价值的伟大与崇高,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快,使人能“以悲为美”、“化悲为美”。
(4)在悲剧中包含着积极的人生审美意义。
•因为悲剧审美的核心是对命运和冲突的抗争,正因为面对强大的对象,明知不可匹敌但仍奋起抗争,这就昭示了人的存在实践的本真意义和价值。
2、特征:(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的价值的肯定。
喜剧美学:从“表象自由”到“人性自由”——由康德到席勒的理论推进

V o149 N o . .6
华 中 师 范 大 学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 f Hu z o g No ma i e st ( u n te n o il ce c s o r a a h n r l o Un v r i y H ma i sa d S c a S in e ) i
系 , 么席 勒 美 学 则 将 这 种 审 美 联 系掘 进 到 “ 性 自 由” 层 面 ; 德 多 关 注 笑促 进 肉体 健 康 的 生 那 人 的 康 理 和 心理功 能 , 勒 更 看重喜剧 修 复心灵 、 席 完善 人 性 ,把 自 由 完 全 归 还 给 人 ” 审 美 功 能 ; 相 比 “ 的 而
独 特 方 式 和 途 径 ; 明 确 肯 定 喜 剧 维 护 心 灵 自由 、 善 人 性 的 作 用 优 于 悲 剧 , 提 出 了 相 应 的 创 他 完 并
作主 张 , 正 了西方 关学尊 崇悲剧 而轻视 喜剧 的传 统 偏见 , 而启 示我 们 , 性 与 自由的 交融 构 拨 从 人 成 了喜 剧 美的 内质 。如 果说康 德 美学 主要 在 “ 式表 象” 形 的层 面上揭 示 出喜 剧 与 自由 的审 美联
德 最 早 揭 示 出 谐 谑 与 自由 的 审美 联 系 , 他 主 要 把 但
个 学术 概念 , 自由是各 种社 会科学 所探 讨 的重要命
题 , 涵义要 复 杂 得 多 。据 英 国学 者 阿 克 顿统 计 , 其
“ 自由是个具 有 两百种 定 义 的概 念 ” 其 涵 义颇 具 ③, 争 议 。不过 , 尽管 由于各 门类 学科 体系 和各种 学术
理论 , 阐明喜 剧与 自由的本 质联 系 。 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喜剧性自由的特定内涵作者:修倜来源:《人文杂志》2009年第04期内容提要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
喜剧性自由是一种极其理想化的审美自由,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喜剧能够巧妙地打破客观规律的制约,超越生存悖论,充分地体现出无往而不胜的意志自由;喜剧实现自由的方式充满了奇思异想,往往是象征性的、怪诞化的、非现实性的,明显带有乌托邦和狂欢化的色彩;从生存论的角度来看,喜剧的世界观提供了一种释放压抑、修复人性、引人向上的智性自由,体现出直面现实、乐观进取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喜剧性自由意志自由乌托邦狂欢化智性自由〔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4-0099-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
康德曾论及谐谑与自由、人性的审美联系,席勒进而阐明了喜剧美的内质在于人性与自由的交融,巴赫金则揭示出民间笑文化深刻的世界观根源和笑的自由特性,他们都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揭示出喜剧与自由的深刻联系。
在我国当代美学界,主观派美学家高尔太认为“美是自由的象征”,实践派美学的代表刘纲纪也提出“美是自由的感性显现”的命题。
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喜剧与自由的特殊审美联系。
本文拟由此出发,深入阐明喜剧性自由的特定内涵,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喜剧的精神本体定位于自由。
一、超越生存悖论的意志自由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相矛盾、二律背反式的悖论性存在。
人的生命的形成极其偶然,在个体生命能够意识到自我之前,他就别无选择地被抛到了这个世界上,而且最终难逃死亡的宿命,因而人是生死同体的,他只能向死而生,在自否定中延续生命。
人性是复杂的,作为大自然的生物,人是肉体的、物质的,有着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作为文明社会的成员,人必须遵循各种社会的规约,不可以随心所欲地放纵本能;作为一种有灵性的理性动物,人又是心灵的、意志的,有着凌空蹈虚的精神性追求。
人生在世,其内在的生命冲动总是趋向于毫无约束的绝对自由,然而他又注定难以逃脱沉重的肉身和社会的羁绊,因此,灵与肉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必然与人终生相随。
在现实生活中,人必须承受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无疑是一种悖论性的生存。
然而,喜剧却能够巧妙地打破客观规律的制约,超越生存悖论,充分地体现出无往而不胜的意志自由。
对于喜剧而言,客观规律、生存悖论都是“他律”,而超越性的意志自由则是“自律”。
喜剧拒斥他律,只遵循意志的自由,它自己为自己设定游戏规则,从而营造出一种自在自为的、随心尽意的、悠然自得的、无比优越而超然的审美心境,仿佛升华到君临一切的“神的状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喜剧性自由是一种超越性的意志自由。
在喜剧中,这种超越性的意志自由主要体现在它最基本的游戏规则上,这就是:高扬合目的性的意志自由,以戏谑、嘲弄的方式与假恶丑共舞,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在技术性的层面上,喜剧主要采用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归谬法”,即抓住喜剧性对象的内在矛盾,极度夸张地表现出来,使其外化为既自相矛盾又有悖于常规情理习俗和审美观念的“双重背反性”矛盾,充分暴露出荒谬可笑性,自然而然走向自否定和自毁灭。
在具体作品中,喜剧游戏规则的实施和“归谬法”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类侧重点不同的形态:一是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把无价值、无意义的东西推向极致,让假恶丑充分表演,自我暴露,自行撕破,自己出丑。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蠢蠢的欲动跳梁小丑,自命不凡的蠢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贪财如命的吝啬鬼、附庸风雅的暴发户,以及政客、傀儡、流氓、骗子一类的无耻之徒,他们往往盲目自信、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或尔虞我诈、相互攻讦,或两面三刀、欺下媚上,或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或无知轻信而又自鸣得意、或瞒天过海而又自以为得计,如此等等,上演了一幕幕丑态百出的闹剧。
在这类喜剧中,代表正面价值观念的人物虽未出场,却仿佛隐身人一般无处不在,于超然之中主宰着戏弄丑的游戏,使那些想入非非的人间丑类们个个弄巧成拙,或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陪了夫人又折兵或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从而在戏谑嘲讽的笑声中,体现出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二是借助那些貌不惊人的智者、社会地位低下的弱者、或是大智若愚的“隐嘲者”,通过巧妙的智力较量或机缘巧合,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此类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喜剧形象遍及中外,比如,与巴依斗智斗勇的阿凡提、云游四方抱打不平的活佛济公、天性诙谐滑稽面世的智者东方朔、以下犯上冒死进谏的优孟、优旃、醉审判案惩治恶少的徐九经、七品芝蔴官唐成、宰相刘罗锅、美丽聪慧的谭记儿、赵盼儿、足智多谋的司卡班、好兵帅克、活跃在狂欢节广场或民间故事中为数众多的傻瓜、小丑,以及周星驰扮演的那些顽强再生、后发制人的小人物等等,他(她)们大多来自民间和社会下层,即便官居高位,也是夹在石缝里的一瘪官。
然而在特定的喜剧情境中,这些原本极不自由的喜剧人物却被擢升到非比寻常的自由境地,犹如神助般游戏于世,成为撕破假面、惩处邪恶、戏弄丑陋于股掌的行家里手、游刃有余的智力超人,在任何处境中他们都能够出奇制胜、化险为夷,或是歪打正着、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绝境逢生。
面对如此幸运的喜剧人物,观众也仿佛驾临同样高度的超越之境,禁不住惊喜连连,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优越感和自由感。
这无疑是一种只有在喜剧欣赏中才能享受到的生命感和高峰体验,所以说,“笑是情感活动的顶点——感觉到的生命力浪潮的顶点”②(注:〔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94、383-384页。
)。
诚如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言:“人类这种生命感觉就是喜剧的本质。
它既神圣又低俗,既熟悉又陌生,既有社会性又有独特的个性。
喜剧诗人创造的生命幻象就是充满危险、充满机会、正在展开的未来。
这就是说,其中充满了构成机遇和巧合的,并由作者按照自己的眼光加以处理的自然事件或社会事件。
这个不可避免的未来就是命运——其所以不可避免就因为其中有无数因素超越了人类认识和控制。
以幸运为表现形式的那种命运是喜剧的基调,它通过喜剧动作加以展开。
喜剧动作则是主人公生活平衡的破坏与恢复,是他生活的冲突,是他凭藉机智、幸运、个人力量甚至幽默、讽刺或对不幸所采取的哲理的态度取得的胜利。
”②这说明,以“幸运”为表现形式的喜剧基调,是作者按照“自己的眼光”而刻意营造的。
生活事件中原本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遇和巧合”,喜剧家则以敏锐的审美触觉发现了它,并把它拔高为喜剧人物的“命运”,赋予其超常的机智和出奇不意的好运气。
显然,人物如此“幸运”的“命运”安排,是作者利用偶然性向必然规律发出的挑战,从而体现出喜剧所特有的那种超越性的意志自由。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是一部群丑荟萃、自我暴露式喜剧的代表作,作者曾特别提醒观众:“我很抱歉,没有人在我的戏剧人物中找出可敬的人物。
可是,有一个可敬的、高贵的人,是在戏中从头到尾都出现的。
这个可敬的、高贵的人就是‘笑’。
这种笑,要比人们所想象的重要得多,深刻得多。
……它是从人的光明品格中跳出来的。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人的本性的最深处蕴藏着一个永远活跃的笑的源泉,它能够使事物深化,使可能被人疏忽的东西鲜明地体现出来,没有笑的源泉的渗透力,生活中的无聊和空虚便不能发聋振聩。
”(注:〔俄〕果戈里:《剧场门口》,段宝林编《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412-413页。
)这里,果戈里肯定喜剧性的笑是“可敬的”、“高贵的”,因为它源于“人的本性的最深处”,发自“人的光明品格”,所以能够撕破丑、超越丑,具有“发聋振聩”的现实批判性;喜剧性的笑并非仅仅取悦观众,而是抱有更高的目的和追求,远比人们所想象的“重要得多,深刻得多”。
可见,喜剧性的笑体现出审美主体对丑的玩味和思考,蕴涵着美的价值取向与终极追求,从而确证了以笑为特征的喜剧性自由实质上是一种超越现实并拥有更高审美理想的合目的性的意志自由。
从哲学人类学的高度来看,人是最高目的,因而喜剧的世界观把宇宙更新和人类更新作为最高理想和终极追求,喜剧撕破无价值的游戏规则及其超越生存困境的意志自由,都与人类的最高理想和终极追求血脉相连;喜剧的“撕破”,其实是人性自我完善亦即人类自我更新的一种令人愉快的方式和手段。
在哲学的视域中,喜剧的“自我更新”与辩证法的“自否定”实质上是相通的。
因此,这里有必要论及黑格尔以“主体性”原则为特色的喜剧观。
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是“否定”,马克思称之为“作为创造原则与推动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黑格尔把与“实体性”相对的“主体性”看作喜剧性矛盾的根源,强调喜剧必须以“事物本身中所存在的矛盾为根据……如果主题本身之中不包含着矛盾,喜剧就是肤浅的,就是没有根据的”(注:〔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三联书店,1957年,第77页。
),这些精辟的论述都体现出其辩证思维的深刻与独到。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黑格尔把“主体性”仅仅归结为“主观任意性,愚蠢和乖僻”,所以他认定“喜剧的目的和人物性格绝对没有实体性而却含有矛盾,因此不能使自己实现”;或是“本想实现一种具有实体性的目的和性格,但是为着实现,他们作为个人,却是起完全相反作用的工具”④(注:〔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84、291-292、291页。
)。
联系喜剧创作实践来看,这种理论用于解释那类作为无价值化身的喜剧人物是击中要害的,而对于另一些既具有实体性的目的和性格、又能够顺利实现的智慧型和幸运型的喜剧人物却并不适用。
对于喜剧性,黑格尔特别强调:“主体一般非常愉快和自信,超然于自己的矛盾之上,不觉得其中有什么辛辣和不幸;他自己有把握,凭他的幸福和愉快的心情,就可以使他的目的得到解决和实现。
”④但是由于这个规定主要是针对那种目的和性格都缺乏实体性的人物而言的,这些人物意识不到自身的矛盾而盲目乐观自信,他们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毫无价值,所以失败了也毫不在意。
黑格尔由此见出的完全是一种“愚蠢和乖讹”的主观任意性,一种趋向于“丑”的意志自由,这实在与喜剧所体现的那种超越性的、求“美”向“善”的、合目的性的意志自由相去甚远。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主体性”属于自由意志的主观阶段,即道德阶段,尚未达到伦理实体的高度。
在道德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良心与善”的阶段,黑格尔把良心区分为“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前者是主观的普遍性,尚属道德范围,后者作为主观与客观、特殊与普遍的统一,已迈进伦理范围。
显然,“主体性”亦即“主观性”还只是一种“形式的良心”,是“内部的绝对自我确信,是特殊的设定者、规定者和决定者”⑥(注:〔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39、141页。
)。
“这一主观性作为抽象的自我规定和纯粹的自我确信,在自身中把权利、义务和定在等一切规定性都蒸发了,因为它既是作出判断的力量,只根据自身来对内容规定什么是善的,同时又是最初只是被观念着的、应然的善借以成为现实的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