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大学经济学院431金融学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金融学论述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一、2021年安徽大学经济学院431金融学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金融学论述题精编1.什么是通货紧缩?在货币供应量仍然增长的条件下,能否出现通货紧缩?应采取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摆脱通货紧缩?

【答案】(1)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求量、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下降的经济现象。

(2)货币总供应量少于客观需求量,既包括客观需求量一定时货币供应量减少的情况,也包括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客观需求量增加的情况。它反映的是经济中的货币购买力与商品供给能力的对比状况或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对比状况。即商品供给能力相对货币购买能力过剩或者社会总需求相对总供给不足。引起通货紧缩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生产能力过剩、技术进步和竞争等因素引起的成本下降、投资和消费预期发生变化等,而不单单因为银行系统的货币发行量或是因为货币政策扩展不够或收缩过度。

通货紧缩的标志是价格总水平下降。从理论上讲,只要价格下降不是存在于个别部门、个别地区、部分产品,也不存在相对短的时间,而是存在于所有的或绝大多数的部门、地区和产品,表现出普遍地、持续地下降,就可以断定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

所以,在货币供应量仍然增长的条件下,如果是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客观需求量来说减少了,则仍然会出现通货紧缩。

(3)对于我国的通货紧缩的治理要采取财政、货币、产业政策相互搭配、灵活运用的方式,使经济总量恢复均衡状态。具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①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一般有三种组合形态:一是减少至税赋的同时,扩大财政支出;二是税收不减,扩大财政支出;三是税收增加,但财政支出比税收增长更大幅度的增加。无论采取何种形态组合,其结果都是财政赤字增加、债务扩大。我国政府采取了扩张的财政政策,以发行国债来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另外,在税收方面,对不同行业应给予不同的税收优惠,这样不但可以刺激社会投资,还可以推动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要掌握好力度,既要减小“挤出效应”,又要避免市场物价的强烈反弹。②在货币政策方面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我国连续降低存贷款利率、取消贷款规模限制,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以及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等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投资需求,从而起到扩张经济的作用。③加快结构的调整。供需总量矛盾的背后,通常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2.从2001—2016年,我国为什么先是双顺差,然后逆差?基础货币的投放有什么区别以及货币政策是如何实施的?两种情况下货币投放有什么不同?采取何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如何发挥作用和实现其功能的?

【答案】(1)2001—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是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有以下几点: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内的高储蓄率和低投资率引起国际收支顺差;(2)国内金融市场的低效率引起国际收支顺差;(3)外贸竞争优势的增强引起国际收支顺差;(4)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引起国际收支顺差;(5)长期实施的出口引资政策和外资政策的扭曲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原因有以下几点:(1)人民币升值压力引起国际收支顺差;(2)国际产业结构的转移引起国际收支顺差;(3)国际投机资本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012年至今,尤其是2014年以后,我国双顺差局面开始扭转。

双顺差时期货币投放:央行主要以外汇占款的形式进行基础货币投放,即买入外汇,投放基础货币,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逆差时期货币投放:再贷款逐渐取代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和其他流动性支持工具也作为投放货币的重要补充。再贷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流程是这样的: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并形成基础货币投放。对中央银行而言,资产方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增加,负债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款也相应增加。对商业银行而言,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可贷资金增多。其次,商业银行再将从央行获得的再贷款转贷给企业,进而形成基础货币派生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每次贷款行为都会派生存款并创造货币,形成广义货币供给。

从外汇占款与再贷款投放渠道来看,两者派生机制存在天然差别。在依靠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先有存款(企业结汇),后有贷款(资金运用),也就是说存款创造了贷款。但再贷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正好相反,商业银行先有贷款(资金来源是再贷款),后有存款,也就是贷款创造了存款。

双顺差时期货币政策:

双顺差直接冲击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由于外汇占款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央行在这一时期采取了一定的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如发行央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回收流动性。而这些负面操作给市场带来很大的波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我国经济面临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逆差时期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降息、降准、再贷款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增加货币供给,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央行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却并没有带来货币供给增速的快速回升,社会融资成本依然高企,原因在于在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从外汇占款向再贷款转变过程中,货币政策会自动产生“紧缩效应”——商业银行存贷比下降、社会融资成本上升即资金价格波动加剧。

3.论述《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答案】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宣布,各方代表就《巴塞尔协议Ⅲ》的内容达成一致。根据该项协议,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由目前的4%上调到6%,同时计提2.5%的防护缓冲资本和不高于2.5%的反周期准备资本。这样,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达到8.5%~11%。总资本充足率要求仍维持8%不变。此外,将引入杠杆比率、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

资金来源比率的要求,以降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巴塞尔协议Ⅲ》在《巴塞尔协议Ⅱ》的基础上,在诸多监管指标上有所放松,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至4.5%。

4.假定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单位:万元)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数额分别是多少?使用基本缺口分析法,确定该银行的“缺口”,并计算利率上升3个百分点对银行利润的影响。

(2)假定该银行资产的平均久期为4年,负债的平均久期为3年,使用久期分析法计算利率下跌2个百分点时银行净值的变动量。

【答案】(1)利率敏感性资产是指那些在一定期限内到期的或需要根据最新市场利率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

利率敏感性资产=可变利率贷款+短期贷款+短期证券=600+800+1100=2500。

利率敏感性负债是指那些在市场利率变化时,其利息支出会发生相应变化的负债。

利率敏感性负债=可变利率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3200+1800=5000。

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2500-5000=-2500。

当利率上升3个百分点,银行利润变化=缺口×变化百分比=-2500×3%=-75。

即当利率上升3%时,银行利润下降75。

(2),久期缺口为正。

当利率下跌2个百分点时,银行净值的变动量为

即银行净值增加260万元。

5.简述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并比较其差异。

【答案】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由三种动机共同决定:

(1)交易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

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收入的取得与支出之间往往存在着时间差,为了保证日常正常的交易和再生产,他们就必须克服这种收入、支出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所造成的困难,因而就需要经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