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练习题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6.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强化练习卷

古代中国的经济1.《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
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
这一变化说明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答案】D2.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3.“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
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
”由此可知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正统地位D.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远高于儒士【答案】B4.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
对此碑刻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A.该碑刻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是功能完善的地方性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乡谊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地域性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答案】B5.《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6.有学者指出:“宋朝从立国之初就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促使租佃制繁荣,这是宋朝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这表明A.土地私有制开始成为时代潮流B.政府的土地政策冲击了租佃关系C.封建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D.生产力发展得益于土地政策创新【答案】D7.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
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中心已经南移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3.《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
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由此可知,宋代东京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4.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与洛阳以山为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
五代时期,除后唐定都洛阳以显示自己跟唐王朝特殊渊源之外,其余各朝均定都开封,此后也不再有建都关中的朝代。
根据材料,影响首都地理位置变迁的原因主要来自( )A.军事方面B.政治方面C.经济方面D.王朝的建立者5.明朝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评点天下富豪,以家产50万两白银的最低标准,共列出17位“首等富豪”,其中10位拥有纯正的官员身份,包括内阁大臣、宗室成员、都督、太监和土司等。
晋商、徽商等则分享其余的7席。
据此推知,当时A.商帮崛起受到社会关注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吏治败坏危及封建统治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
这表明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7.合肥为今安徽省省会。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色一、选择题1.以下图为宋代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代赵孟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
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
”以下对此评论,正确的选项是()A.表现了宋元期间纺织业的发展情况B.反应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C.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使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下一般公众勤奋平和的生活状态2. 有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以前精粹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许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协助劳力,一旦和土地联合,就能够各处组织起简单重生产。
”对这段话的理解最正确是()A. 小农经济拥有稳固性B. 小农经济拥有坚强的生命力C. 小农经济特别柔弱D. 小农经济只要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3.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行迟;三月黄,幼蚕;四月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舅,苗稚草茂。
”上述文主要反应出中国古代民()A. 重法指B. 关注生境C. 求精耕作D. 着重事令4.唐末徐夤有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旋薄冰盛云。
” 句中描绘的瓷器()A. 地,官府断B. 色光明,晶如雪C. 造型美,釉色粉彩D. 技优良,面向市5.据明朝万《州志》,西州“郡之柳子,有千家匠,作刀剪斧之用,天下士医生所共索,以相予者”。
表示州柳子()A. 冶全行本主萌芽B. 家庭手工技高明C. 冶开始采纳机械化生D. 冶呈出繁华情形6.《唐会要·卷八十六》:“六年七月敕:如十六宅置市以来,成弊既久,有改移。
自今此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直市,不得令刻百姓。
” 明唐朝()A. “重抑商”政策松B. 政府加市管理C. 着手打破坊市界线D. 商品高度达7.游在《稽山行》中写道:“村村作蟹椴( ),起梁。
陂放万,园履千畦姜。
” 反应出当 ()A.南方相落伍且与外界隔B.村出本主萌芽C.耕合还是主要生方式D.副品商品化加8. 杜甫在自失落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今生休天,杜曲(地名 )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02)

答案 D
解析 脚踏翻车、高转筒车都是我国古代的灌溉工具。这反映了我国古 代灌溉工具的多样化,D 项正确。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解析
13.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
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小农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等级提升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 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 代农耕经济( ) A.形式多样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个体经营
答案 C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工具多样,不能体现农耕经济形式多样, 故 A 项错误;自给自足是指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与材料农具 种类不符,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古代农业工具有耕种工具、收获工具、加 工工具的分类,每一类种类多样,体现了古代农耕经济的精耕细作特点,故 C 项正确;个体经营是指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故 D 项错误。
A.推动灌溉技术的发展 B.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C.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 D.反映播种技术的进步
答案 B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解析 材料是代田法,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 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 如法开沟栽种,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 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是汉代的耧车,故 B 项正确。A 项耦 犁、D 项曲辕犁均为翻土工具,C 项反映的是耙地技术,均与材料不符,排 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 D.小农经济的形成2.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傭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土地集中日益严重C.租佃关系普及深化 D.水陆交通长足发展3.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A.意在维护土地私有 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D.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4.《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5.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
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
”“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
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6.欧阳修撰《新唐书·地理志》,于所修农田水利事,皆祥记载。
据其所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处,而淮南道和江南东道为独多。
北起楚州(治所在今天江苏淮安),南迄明州(治所在今天浙江宁波南)海滨,络绎不绝。
据此可知,当时A.农业区域差别明显 B.南方社会比北方更安定C.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7.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这说明明清时期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出现重大的变化C.市镇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D.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2.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据此可推断,当时()A.小家庭观念盛行 B.人口衰减严重C.小农经济遭破坏 D.人口隐瞒严重3.《诗经-甫田》曾这样描述齐国的农业状况:“无田(佃)甫田(大田),维莠(杂草)骄骄。
”。
据此可知A.战国时期战争相当频繁 B.井田制逐步瓦解C.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A.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5.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提到:“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
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
”这一现象导致了:A.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B.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6.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规定:“侥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一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
政策实施五年后,“不特丝价依然昂贵,未见平减,且遇值蚕事收成稍薄,其价较前更昂”。
上述现象说明海禁政策A.无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B.导致手工业产品物价上涨C.不利于中外贸易的交流D.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7.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朱元璋这一政策的意图是A.固化社会分层以巩固统治根基 B.鄙薄压制工商业者以固守农本C.打击游惰者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严禁人口流动以安定社会秩序8.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1.《诗经》云:“千耦其耘。
”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A.土地私有制确立B.铁犁牛耕的运用C.赋税制的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2.《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B.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C.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D.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3.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B.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古代农业生产尊重自然规律4.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组织屯田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D.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5.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热门话题,土地制度是古代主要制度。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天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说明A.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6.学者王家范说,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
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而十分脆弱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C.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D.小农经济有利于物资和人口快速增长7.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连续性D.脆弱性8.“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
这反映了A.民营手工业假冒官营以提高销量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激烈争夺市场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9.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B.乡村市场的繁荣D.坊市制继续实行10.明朝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至康熙六年,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B.新生产关系出现萌芽C.小农经济的加速解体D.机器生产大规模出现11.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12.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下列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朝民间的海外贸易走私情况较为严重B.明朝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朝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朝政府倭寇猖獗,故限制与日本的贸易13.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
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
据此可知①市坊制度开始瓦解②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③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14.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
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C.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D.商业经营观念落后15.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城市——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络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在此,该学者主要是想说明城市经济的变迁A.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B.促使城市功能实现经济化C.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业化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
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
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等材料二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突攻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
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
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
”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摘编自穆向丽、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并说明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大生态环境”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领土制的周代,官营手工业就已存在。
其时,主要生产封建贵族奢侈品和军用品。
而到了西汉,官营手工业出现了重要变化,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营利性的重要产品,如制盐、冶铁等。
……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以期获得稳定财政收入。
——刘康《西汉“重农抑商”政策:受田制和官营手工业》材料二在唐朝……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凡属皇室宫廷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及其生产、经营,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少府监”和“将作监”是管理各工官的长官。
……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
……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和为满足海外出口贸易需要的产品,都由两监组织供给。
两监是手工业的精华所在,足以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的最高水平。
——《拜读〈神州代有名窑出各领风骚独自妍〉兼答罗平章先生》材料三私营手工业……大小不一,但产品专门,产量较稳定,因原料供应和工艺的传授等关系,行业比较集中。
……它们的产品除供应本地外,大量行销各地,有的几乎遍及全国,因此它们与商业有密切的关系。
手工业的中心一般也是商业中心。
……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占了流通货物的大部分,供求双方都不可或缺。
在手工业发达以后更是如此。
……生产这类商品的手工业越发达,社会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地区间的相互依赖越大。
——葛剑雄《天命与人事》(1)根据材料一,西汉时期官营手工业与周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私营手工业有哪些主要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18.扬州盐商是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从隋朝开凿京杭大次繁荣。
特别是盐商在清康乾时期最为显赫,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
明清时期都将两淮盐区的最高管理部门设在扬州,使其成为盐政中心。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材料二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
……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材料三扬州盐商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积极观念的熏陶和影响,仁爱、忠义、礼和、睿智和诚信并存,在商业行为风格上自成一派。
另一方面长期被封建落后思想所禁锢,重本而轻末。
——摘编自朱迪《扬州盐商衰落原因的新制度经济学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文化的积极内涵。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扬州盐商文化的社会影响。
1.B2.A3.B4.D5.C6.C7.D8.C9.C10.B11.A12.C13.C14.C15.A16.(1)原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较高;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鼓励等因素使得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小农经济就能运作,故其运作成本低。
因素:天灾等自然灾害;战争和社会动乱;国家经济政策和赋税政策。
(2)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
积极作用:宋代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多样化营生方式的选择,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同时对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7.(1)由非营利性产品扩大到营利性产品;以法律保障对盐、铁等重要产品的专卖;由满足消费发展到扩大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