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果蝇的最佳生态因子研究

合集下载

果蝇繁殖生态实验报告

果蝇繁殖生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果蝇的繁殖习性及其生态需求。

2. 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果蝇繁殖的影响。

3. 学习观察记录果蝇的繁殖过程,并分析其生态适应性。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研究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经典模式生物。

其繁殖周期短,繁殖力强,便于实验操作。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果蝇的繁殖过程,分析其生态适应性,从而了解果蝇的繁殖生态。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果蝇:选用野生型黑腹果蝇作为实验材料。

- 实验器材:培养皿、温度计、湿度计、天平、显微镜、酒精、乙醚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四组,分别为:A组(适宜环境组)、B组(高温组)、C组(低温组)、D组(干燥组)。

(2)实验步骤① A组:将果蝇放入培养皿中,置于适宜温度(25℃)和湿度(60%)的环境中,观察记录其繁殖过程。

② B组:将果蝇放入培养皿中,置于高温(30℃)和适宜湿度(60%)的环境中,观察记录其繁殖过程。

③ C组:将果蝇放入培养皿中,置于适宜温度(25℃)和低温(10℃)的环境中,观察记录其繁殖过程。

④ D组:将果蝇放入培养皿中,置于适宜温度(25℃)和干燥(20%)的环境中,观察记录其繁殖过程。

(3)数据记录记录每组果蝇的繁殖数量、孵化率、死亡率和发育时间等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繁殖数量A组:果蝇繁殖数量为200只。

B组:果蝇繁殖数量为150只。

C组:果蝇繁殖数量为100只。

D组:果蝇繁殖数量为50只。

2. 孵化率A组:孵化率为95%。

B组:孵化率为85%。

C组:孵化率为75%。

D组:孵化率为65%。

3. 死亡率A组:死亡率为5%。

B组:死亡率为10%。

C组:死亡率为15%。

D组:死亡率为20%。

4. 发育时间A组:发育时间为7天。

B组:发育时间为8天。

C组:发育时间为9天。

D组:发育时间为10天。

五、结论与讨论1. 果蝇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繁殖力最强,孵化率和存活率较高。

实验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

实验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

实验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引言: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模式生物。

它拥有短的世代间隔、易于繁殖和培养,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工具和资源,因此被用来研究多种生命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进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对果蝇的基因互作进行研究,揭示其遗传规律。

通过交叉杂交基因型不同的果蝇并观察后代群体的表型分布,我们可以推断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材料与方法:1.果蝇培养器;2.采集的野生型果蝇;3.各种突变型果蝇(例如白眼果蝇、翅脉丧失果蝇等);4.容器和培养基(用于培养果蝇);5.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片。

实验步骤:1.建立草果蝇的基因库:分别捕捉野生型和各种突变型果蝇,建立其基因库以保证实验的供给;2.选定两个突变型果蝇:从基因库中选出两个具有突变表型的果蝇,例如白眼果蝇和翅脉丧失果蝇;3.进行双因子交叉杂交:将白眼果蝇和翅脉丧失果蝇进行交叉杂交,产生F1代杂交种;4.分析F1代杂交种的表型分布:观察F1代杂交种群体的表型分布,统计白眼和翅脉丧失的个体数量;5.分离F1代个体:将F1代个体分离并进行单独培养;6.分析F2代个体的表型分布:观察F2代个体的表型分布,统计白眼和翅脉丧失的个体数量;7.统计与推断:根据F2代个体的表型分布,进行数据统计和推断双因子的遗传关系。

结果与讨论:在进行双因子实验后,观察到F2代果蝇群体中白眼果蝇占比为25%,翅脉丧失果蝇占比为25%,白眼和翅脉正常的果蝇各占比25%。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推断果蝇的白眼和翅脉丧失是由两个基因的双重显性突变所导致。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可以揭示果蝇基因的互作关系,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此外,通过观察果蝇表型的变异,我们还可以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和胚胎发育等生命过程。

总结:通过果蝇的双因子实验,我们可以揭示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果蝇作为经典的遗传学模型生物,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基因的工具和资源。

果蝇的单因子实验(分析“果蝇”文档)共8张PPT

果蝇的单因子实验(分析“果蝇”文档)共8张PPT

P性状长6特.翅征+:+野7×生~型8残天果翅蝇后v的g 双v,g翅是移长去翅,F(1亲+/+)本翅。长过再尾部过。 4~5天,F2成蝇出现,开始观察。连续统
↓ 材料
黑腹计果蝇7(~D8ro天sop。hilam被e l统ano计gast过er)的品系果、长蝇翅果放蝇(到++死)、蝇残翅盛果蝇留(v器gvg)中。。
统计检验 用χ2检验法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检验,验证分离定律。
这理里论3雌 上.蝇配培无子须分养处离女比和蝇是,1去:1在,亲2子5℃二本温代箱基中杂因培型交养分(离瓶反比交是放同1:样2到:1做,2一若5瓶显℃)性。温完全箱,子中二代培表养型分。离比反是3交:1。与正交方法一样。7~8 F2 1 + +天: 2后+ v,g : 1倒vg去vg(长亲:残本=3:果1) 蝇。
果蝇的单因子实验
LOGO
实验原理
实验用品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作业
Your site here
LOGO
实验目的
理解分离定律的原理,掌握果蝇的杂交技 术和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Your site here
LOGO
实验原理
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在配子形成时, P7~8长天翅后,+ +移去× F1残又亲翅本按v。g v原g 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理论上配子分离比是1:1, 7~8天后,移去F1子亲本二。 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子二代表型分离

Your site here
LOGO 实验原理
❖ P 长翅 + + × 残翅 vg vg ↓ 麻醉接种 正常羽♀×残翅♂残翅♀×正常羽♂ 贴好标签,标签上注明日期、杂交组合和实验者姓名。

1995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果蝇发育的研究

1995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果蝇发育的研究

影响发育的多种果蝇突 变虽然很早就被发现, 但早年科学家的兴趣却 集中在这些基因如何遗 传(利用突变性状可以 追踪这些基因的传递),
路易斯开始研究bx这个基因,但却不是为 了研究发育,而是因为有些数据显示bx可 能是由两个基因组成。他研究了许多bx的 突变,发现这些突变可能代表的不是一个 基因,而是许多个邻近的基因形成一个复 合基因(gene complex),而且不同的突 变影响身体不同部位的发育。他提出的解 释认为;这些基因决定果蝇各个体节的发 育途径,不同体节有不同的发育途径,若 BXC(双胸复合基因)中某一基因发生突变, 失去作用,则受它控制的体节,就会走上 错误的发育途径,如前述的第二胸节变为 第三胸节,长出双翅。
人)中也有。这发现显示这些生物虽然形态、复杂程度 不同,但在发育的调控机制上都利用带有homeobox的 调控基因。很快地,许多带有homeobox的人类及老鼠 基因被找出来,也发现他们在发育上扮演了重要的功能。
研究发育势必要追溯到胚胎发育的最早期,调控胚胎早期 发育的基因若发生突变,因为影响早期发育,后面的步骤 无法继续进行,通常就会造成胚胎死亡。魏区豪斯及纽斯 兰-渥荷德研究的就是这类基因。1976年,他们两人都还 是刚加入新成立不久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 的年轻研究员,就携手合作搜寻这类基因的突变。在这之 前已有一些突变被发现,但他们两人进行的是大规模、有 系统的筛选。由于突变发生机率很低,在果蝇中经致变剂 EMS(ethylmethane sulfonate)处理后,任一基因突变的 机率约为万分之一至数千分之一,两套基因中只有一个基 因发生突变,而突变通常为隐性,所以带有突变的果蝇不 会显出任何性状。每一只带突变的果蝇必须与野生型交配, 生下许多只带有同一突变的后代(仍为异型合子 (heterozygote)),这些后代经过自交后,才能产生同型 合子(homozygote)的F2子代。

实验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

实验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

实验二 果蝇的双因子实验一:目的1:掌握实验果蝇的杂交技术并学习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2:通过双因子杂交,验证和加深理解遗传学基本规律---------自由组合规律3:验证两对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现象和遗传规律 二:原理1)、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是被人类研究得最彻底的生物之一。

是一种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的蝇种。

它和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各地,并且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

在遗传,发育,生理, 和行为等的研究方面,果蝇是最常见的研究对象之一。

原因是它易于培养, 繁殖快,使用经济: 它在室温条件下,十天就可以繁殖一代; 且只有四对染色体, 易于遗传操作; 还有它有很多突变体可以利用。

中文学名: 黑腹果蝇 拉丁学名: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别称: fruit fly 二名法: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亚纲: 有翅亚纲目: 双翅目 Diptera亚目: 长角亚目、短角亚目 科: 果蝇科Drosophilidae属: 果蝇属Drosophila 亚属: Sophophora种: 果蝇分布区域: 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2)、果蝇的生态学特性果蝇又称小果蝇(Drosophilidae 科,Drosophila 属),英文全名 fruit fly 。

它和危害农作物的果实蝇(Trypetidae 科,Bactocera 属)不同,果实蝇危害瓜果类果实非常严重,是农业技术上的一大隐忧.刚形成的蛹呈微黄色,之后颜色逐渐加深,羽化前呈深褐色。

果蝇类昆虫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以腐烂的瓜果等为食,可为害多种瓜果蔬菜及许多植物的多汁器官,甚至连甜酒也成为取食对象n]。

研究表明,果蝇具有强烈的趋化性,嗅到水果发出的气味就会飞来取食、交尾和产卵[7]。

果蝇对不同水果嗜好程度有差异,该试验表明,黑腹果蝇对几种水果嗜好性顺序依次是葡萄、苹果、香蕉、桃、梨。

果蝇的P因子

果蝇的P因子

目录1P因子2果蝇的P因子P因子P因子又称备解素(properdin),是替代途径中除C3以外最先发现的一种血浆蛋白。

现已探明,P因子以聚合体形式而存在:即三聚体(54%)、二聚体(26%)和四聚体(20%)都有,但特异活性的顺序依次为:四聚体>三聚体>二聚体。

P因子为由4条相同的肽链(分子量各55kDa)组成的四聚体分子,链间以非共价键相连接,分子量为220kDa。

P因子的生物学活性是以高亲和力与c 3bBb和C 3bnBb相结合,结合后通过发生构象改变而加固C3b与Bb间的结合力,从而可使其半衰期由2分钟延长至26分钟。

另外,P因子还可封闭H因子的抑制作用,更增加了上述两种酶的稳定性及活性,有利于促进替代途径级联反应的继续进行。

因此,P因子实际上是替代途径中的一个重要的正调节分子。

因其常成为c 3bBb和C3bnBb复合物中的组成成分之一,故将其作为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在此一并描述。

此外,在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人血清中发现有一种C3肾炎因子(C3nephritic factor,C3NeF)实际为C 3bBb的自身抗体,也可与C3bBb结合而增加c 3bnBb的稳定性,使其半衰期处长10-30倍。

果蝇的P因子果蝇的P因子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全长p因子,长2 907 bp,两端有33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有4个外显子,编码转座酶。

含户因子的果蝇称P品系。

另一类是不能编码转座酶,依赖于全长户因子才能转座移动的缺失型户因子。

这类P因子都是活性户因子的中段缺失型衍生物。

长度从0.5 kb到1.4 kb不等。

果蝇P品系的基因组有30—50份P因子拷贝,其中约三分之一是全长p因子。

全长P因子的4个外显子编码转座酶,但只在生殖系细胞中实现完整的RNA剪接,生成有活性的转座酶,相对分子质量为87×103。

在体细胞中,RNA剪接不完整,最后一个内含子未除去,因而只有前面3个外显子编码产生只有66×103的转座酶,是没有生物学活性的。

果蝇实验与基因研究

果蝇实验与基因研究

果蝇实验与基因研究果蝇实验是现代基因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是一种小型昆虫,因其短寿、繁殖能力强、基因结构简单且易于繁育而成为基因研究的理想模型生物。

果蝇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果蝇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变异的研究果蝇基因组中有数千个基因,很多基因对果蝇的特征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通过人工选择和交配,可以培育出具有不同遗传特征的果蝇品系,用于研究不同基因对果蝇形态、生理和行为的作用。

2.基因功能的研究通过基因敲除、基因突变和转基因技术,可以对果蝇中的特定基因进行功能研究。

研究人员可以观察果蝇在缺失或突变该基因时的表型变化,从而了解这些基因在果蝇发育、生长和行为中的功能。

3.认知和学习的研究果蝇具有简单的神经系统和学习能力,因此可以用于研究认知和学习的基础原理。

通过给果蝇建立特定的条件反射实验,可以探索果蝇的记忆形成和学习能力,进而理解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基因和神经机制。

果蝇实验的优势果蝇实验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研究领域,并且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短寿且繁殖能力强果蝇寿命仅有几周,每对成年果蝇可以产下数百个后代。

这样的特性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多代果蝇实验,加快研究结果的获取和验证。

2.基因结构简单果蝇基因组相对较小且基因数量有限,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相对清晰。

这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容易地识别和研究特定基因及其功能。

3.研究工具和技术成熟由于果蝇实验的广泛应用,相关的研究工具和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从果蝇的培养和育种到基因编辑和表达调控,研究人员可以借助各种现有的方法和技术进行高效和精确的实验。

果蝇实验的局限性尽管果蝇实验在基因研究中具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物种差异果蝇虽然可以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但由于物种间的差异,果蝇在某些方面可能无法完全代表人类。

因此,在果蝇实验的研究结果中需要慎重考虑和解释。

果蝇Tap蛋白互作因子的筛选

果蝇Tap蛋白互作因子的筛选

果蝇Tap蛋白互作因子的筛选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模式生物,因其短寿命、繁殖能力强、基因组较小等特点,被广泛用于遗传、发育和行为研究等方面。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果蝇上进行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以深入了解生命活动的机理。

其中,果蝇蛋白互作因子的筛选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蛋白互作因子是参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扮演着在细胞内组装复合物、调控代谢途径以及调节基因表达等重要角色。

在果蝇研究中,通过筛选蛋白互作因子,可以揭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生物学过程的调控机制,有助于理解细胞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筛选果蝇蛋白互作因子的常用方法之一是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 two-hybrid),其原理是利用酵母菌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模块来检测两个蛋白质是否能够相互结合。

通过将果蝇基因组文库与酵母正细胞库进行双杂交筛选,可以发现与目标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蛋白互作因子。

除了酵母双杂交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来筛选果蝇蛋白互作因子,如基于质谱的相互作用筛选、细胞内共定位筛选和遗传筛选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筛选方法。

在筛选果蝇蛋白互作因子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步骤。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目标蛋白质,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或假设来确定研究的重点。

其次,要制备果蝇基因组文库和相应的酵母正细胞库,确保筛选的可行性和全面性。

接下来,在双杂交或其他筛选方法中,要优化实验条件,确保筛选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最后,对筛选到的候选蛋白互作因子进行验证和功能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生物学功能。

通过果蝇蛋白互作因子的筛选,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许多与发育、代谢和疾病相关的重要蛋白互作网络。

例如,在果蝇发育中,一些蛋白互作因子参与了轴的形成、器官的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建立等过程。

在果蝇代谢调控方面,一些蛋白互作因子调节了能量平衡和糖脂代谢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饲养空间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分 别用 $’ 89、 "’ 89、 !&( 89、 (’’ 89 的培养瓶, ( >? ) , 采用基本 培 养 基, 以 "’ 89 作 为 对 照 &( , 恒 温培养 ) ! )& )& 温度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采用基本培养基、 分 别 在 !( , 、 "’ 89 培 养 瓶, 以 &( , 作 &’ , 、 &( , 、 $’ , 四个温度条 件下培 养,
!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表 明: 不同生态因子对果蝇的世代周
"" ! + 0 & ! )) "" ! $ 0 & ! +$
期、 产仔数量、 鲜 重 都 有 较 大 的 影 响, 而光照时间的 影响较小, 培养温 度 和 酵 母 粉 含 量 对 性 比 有 较 明 显 的影响 ! ! !" 饲养空间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培养容器大小对果蝇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产仔数 量和鲜重上, "#+ ’( 和 +&& ’( 培养瓶与对照相比呈 现极显著差异, 而对世代周期和性比影响不大, 见表 "!
& ( 5:) & !" & !#
世代周期 .天 "# ! $ 0 & ! )1 "" ! 4 0 & ! +4 "" ! $ 0 & ! 2& "" ! 4 0 & ! )4
"# 0 & ! )" 7 "# ! % 0 & ! +# 7
"$+ 0 ) ! ++ 7 "%" 0 $ ! "% 8
" / " ! &) 0 & ! &# 7 " / " ! $& 0 & ! &" 7
& ! 1) 0 & ! &$ 8
果蝇幼虫以酵母菌为食, 因此, 适量的酵母粉对 幼虫的发育及成 活 率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进而对果蝇的 世代周期、 性比、 鲜重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 ! !% 饲料中蔗糖含量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蔗 糖 含 量 对 果 蝇 产 仔 数 量 的 影 响 尤 为 明 显, 而 对世代周期、 鲜重的影响较小, 见表 + !
果蝇是一种小型全变态昆虫, 隶属于双翅目、 果 蝇科、 果 蝇 属 ) 全 球 均 有 分 布, 现 已 发 现 $’’’ 多 种 ) 遗 传 学 研 究 通 常 用 黑 腹 果 蝇 ( !"#$#%&’() *+(),#-)$.+" ) ) 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 材 料 具 有 很 多 突 出的优点: 世代周期短; 后 ! 生长迅速、 " 繁殖力强、 代数量大, 便于统计分析; 饲养管理方便; # 个体小、 便于观察和杂交组合; $ 突变类型多, % 有巨大型染 [!] 色体, 且数目较少 (&0 1 +) , 便于观察研究 ) 自 !2!’ 年 345670 用作杂交实验材料 (验 证 分 离 和 自 由 组 合 定律并由此发现了连锁交换定律) 已近一个世纪, 时 至今日果蝇依然 是 遗 传 学、 细胞学和发育生物学实 验中最常用的动 物, 并已经成为生物学各研究领域 中的模式生物 ) 以 果 蝇 为 材 料 进 行 的 杂 交 实 验、 唾液腺染色体 的制备及其他实 验 都 需 要 有 较 多、 较大的果蝇后代 个体, 以便于统计 分 析 和 观 察 研 究
世代周期 .天 "+ 0 " ! )" 8 "+ ! + 0 & ! 44 8 "# ! + 0 & ! 4$ 6
"$ 0 & ! 4& 6 ") 0 & ! 1" 8
世代周期 .天 "+ 0 " ! &2 8 "# 0 & ! 4" 7
饲养空间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产仔数量 .头 +2 0 + ! %& 3 性 比( ! / " ) " / & ! 2# 0 & ! &# " / & ! 11 0 & ! &# " / & ! 1+ 0 & ! &+ " / & ! 12 0 & ! &# 鲜 重 . ’-
第 &+ 卷第 ( 期 @4A ) &+ B4 ) (
菏 泽 学 院 学 报 C4<507A 4D EFGF H0IJF5KILM
&’’" 年 !’ 月 N=L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培养果蝇的最佳生态因子研究
王转斌, 曲志才
(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曲阜 &#$!"()
[& , $]
!
! )!
材料和方法
材料 供 试 材 料 为 野 生 型 黑 腹 果 蝇( !/
水 !(’ 89、 玉米 *+(),#-)$.+" ) ) 基本 培 养 基 配 方 为: 粉 !# 6、 蔗糖 !$ 6、 琼 脂 ! 6、 正 丙 酸 ’ ) + 89、 酵母粉 蔗 糖、 酵母粉从市场购置 (注: 酵 ’ ) $ 6 ) 其中玉米粉、 母粉的用 量 依 不 同 厂 家 产 品 的 活 性 不 同 而 有 所 差 异) ) ! )" 方法 随机选取 ( 对 处 女 蝇 (雌 雄 各 ( 头) , 分别接种 到给以不同生态因子的培养基中, 作单对交配, 恒温 (或变温) 培养, 并设立不同的梯度处理, 每个处理设 置 - 个重复, 统计分析 :! 代 的世代 周期、 产仔 数量、 性比 及 成 虫 鲜 重 等 - 个 指 标, 并 进 行 ;<0=70 检
产仔数量 . 头 +" 0 " ! 2# 3 4$ 0 # ! )+ 5 性 比( ! / " ) " :& ! 21 0 & ! ") 8 " / " ! "+ 0 & ! &1 7 鲜 重 . ’& ! 4+ 0 & ! &) 5 & ! 42 0 & ! &# 5 & ! 1& 0 & ! &# 7 " ! &+ 0 & ! &$ 8 " ! &+ 0 & ! &# 8
!!&
#&&% 年 为对照 ! " !# !$
王转斌, 等: 培养果蝇的最佳生态因子研究
第+期
光照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培养温度 ., "+ #& #+ $&
表#
世代周期 .天
温度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产仔数量 .头 #1 0 " ! )" 3 $) 0 " ! 2$ 5 21 0 " ! 2$ 7 性 比( ! / " ) " / " ! #$ 0 & ! &# 7 " / " ! #& 0 & ! &# 7 " / " ! &4 0 & ! &# 8 鲜 重 . ’" ! &) 0 & ! &# 8 " ! &# 0 & ! &" 8 & ! 21 0 & ! &# 7 & ! 41 0 & ! &+ 5
表+
糖含量 .& % ( 5:) "$ #& $&
注: 表中数据是平均值 0 标准差, 数据后的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 著 ( ! 9 & ! &+) , 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 ! 9 & ! &") , 下同 !
在常 规 培 养 中, 若使用较大容器 ( "&& ’( 以 上) , 可在培养瓶中 插 入 消 过 毒 的 滤 纸 片 (将 滤 纸 片
蔗糖含量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产仔数量 .头 +& 0 " ! )" 3 %+ 0 # ! "% 5 "&$ 0 # ! )+ 8 性比 (! / ") " / " ! "" 0 & ! &$ " / " ! &# 0 & ! &) " / " ! &2 0 & ! &# " / " ! "& 0 & ! &$ " / & ! 11 0 & ! &" 鲜 重 . ’& ! 1$ 0 & ! &# 8 & ! 1) 0 & ! &" 8 & ! 22 0 & ! &# 6 & ! 1& 0 & ! &" 6 & ! 21 0 & ! &$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