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中的文化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画中的文化元素
国画(宣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薛宣林定性)。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
故艺术的表现亦异。
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
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
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中国画的景物,不重视、也不描绘物体上的光及色彩变化,而注重景物的神韵,即不重视形似而重视神似,注重“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其中,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和艺术。
中国画同西方绘画是在不同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两棵参天大树,任何一方都无法抑制另一方生长。
立意即一幅作品主题思想的确立。
中国古代画论中,都强调作画要“立意为先”,画中才有变化、有奇意。
所谓“意”是指意识、精神。
唐代张彦远论吴道子的画时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清代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也谈到立意与作画的关系。
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
”意境、神韵有的简古,有的奇幻,有的秀美,有的苍劲,有的雄厚,有的清逸……这些都是先立意后落笔而形成的。
至于墨色的浓、淡、焦、润均可运用自如,表现出画家的神思妙想和笔情墨趣。
“立意”并非出自画家的苦思冥想、主观臆造,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客观现实。
美术作品的造型,通常是以点、线、面、形、色彩、形体、肌理等元素构成视觉形象。
其中“点”可以突出视知觉,仅凭点,构成中疏密、间隔、层次、深度等变化活动便无法展开。
但它在画面上会因大小、多少、位置的不同引起视觉的不同感觉。
“线”作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是千古不易的道理。
由于线是中国画捉形的基本方法,并形成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故中国画家历来重视和崇尚用线。
中国画的线不仅有其较强的表现力,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画中,表现“面”的手法有很多。
比如,山水画中的渲染和潮染,工笔画中的分染、统染、罩染、平涂,还有写意画中的泼墨、破墨、积墨等手法,都可以在画面上描绘出各种不同的“面”来。
而中国画的造型是以线描为主要手段,尤其是工笔画都是以线描为先。
线描大多用于人物画、双勾花鸟画和勾勒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房屋、车船等。
后来又逐渐发展了皴、擦、点、染等多种造型手段,但仍以线描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
线描在中国画中,不仅利用它来塑造形象,表现形体结构,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线条给观赏者不同的感受。
以线传达形神是以画家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
不同的时代、环境、身世,不同的艺术修养,即使表现同一事物时,在不同作者笔下的形象、情趣、效果也不尽相同。
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
自古以来中国画家以线造型的手法,为我国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技巧,线条对画家来说,既是画家的笔法,也是画家个性和情感抒发的手段,它决定一个画家的风格现物体的质感和变化。
我国绘画中的笔墨线条是为特定的立意而创造的,它不仅能表现动感和静感、力度和韵律感、节奏感,还能达意传神,因此线的本身具有无穷的活力和审美效能,而且是从生活中来,既反映客观生活,也表达作者主观的情感。
生活给予笔墨以创造的依据,画家运用线的
功能使笔墨生辉添彩。
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的支柱,中国文化中有一条未形成理论文字的精神文脉,蕴含于大量存在的远古艺术,民间艺术等作品中,如果我们不能全面理清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就不可能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去创作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画。
就人文精神而言,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无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情于理,心与物,超越与内在的和谐统一,因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敬天爱人”教育人们具有“悲悯之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而“天”又是“理”,是“道德”,是“心性”。
所以崇尚“和谐”,“中庸”之道。
人格意识成为中国的审美原则,提倡艺术家从生活审美体验上升到生命体验,感悟宇宙大道,以高尚的人品,精深的学养,超逐的才情,杰出的技巧去进行艺术创作。
人品修养对中国画的影响,西方的绘画学习重科学训练,尚自然物理属性,强调直观视觉效应,中国绘画则重意随笔运,尚内心世界的挖掘,重文化内涵与自身主体修养,自身修养和品德会直接体现在绘画作品中,由画品进一步涉及到人品问题,画家作画之前要注重自身人品。
我国着名山水画家卢禹舜曾说过:“画家要注重品格,作品要体现出优雅,品格实际上是画家亲近生活,体验,感受,感悟生活的精神所得的外在表现;也是人品气质,道德修养。
精神世界的综合体现,同时可以理解为是心境,是状态,其实人品的高下与笔墨方法和熟练程度本身没有多大关系,但与笔墨风格、笔墨质量、笔墨品格笔、墨气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也就决定了完美的人格追求是带来高品位,高格调笔墨质量的前提。
这种笔墨品格与人品相一致的追求和强调,正是中国艺术传统的本质特点之一。
所以,在绘画中应追求平和恬静,悠远绵长,随意成象,随形达意,顺其自然,甚至是超然物外的情趣。
美学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传统的自我延续,但是如果过分依赖这种文化惯性,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评判价值,必将失去对文化创造性的追求,我们需要新的思维,需要多种艺术角度审视中国画的发现,摒弃雷同,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中国画的视觉面貌各异,百花争放,艺术强调个性,每位作者都可以以自己的感觉和知识为基础,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判断理解,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作品。
李可染先生曾说:“新的创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通过思维实践发展,而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形式,离开了大自然和传统就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既然一切艺术都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人生的体验,那么创新唯一的道路就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回到艺术创作的源头去寻找突破口,在前人忽视淡化,或没有探索到位的课题上作文章,走前人没有过的路,通过创新解决美术是遗留的历史难题,为美术史增添新篇章。
文化思想和修养对古今画家的艺术观,审美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画家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思想,并由此催生了具有独特意味和审美理想的山水画境,提升了中国画的审美格调和思想价值,对整个中国画审美思想的确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艺术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都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类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既创造了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同时也创建了宗教,哲学,艺术等教育世界,我们总称其为人类文化,要了解或撰写一部人类文化史,必须对人类从起源到如今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和作为精神文化现像物的物质财富进行分析和总结。
也可以说,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创造史,就是人类的文化创造史。
人类就是在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追求和创造的过程中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中国哲学看来,宇宙不仅仅是一个机械的物质场所,而且是普通流行的生命天。
这种生命的哲学实际上是以诗意的目光看待自然,将自然看成等同的自我对象,洋溢着浓厚的审美情调。
这种重视生命的哲学天然给中国画一副仙风道骨,中国绘画就是掘取了生命的精气元阳,从而形成以追求生命力为根本目标的民族绘画形式。
中国画家在自己作品里处处体现着一种生命感。
深山飞瀑、苍松古木、幽涧寒潭……这些经久不衰的物象关系,在画家的眼里却变得各不相同,每个人体现的宇宙的生命感都不尽相同,所表现的物象本质的生机、生趣、是画家对其生命独特的理解。
画家就是要提取宇宙盎然生意,使艺术之笔去描绘万物、提升性灵、追求自我生命和物象生命的相融,从而在山光象性中表现生命流转的无限生趣。
无论是荒寒、萧疏、烟润之境、苍古之意,都是用中国画的笔墨来营造的。
中国画的墨,包涵着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理念,以墨色为易象达到静境,这是儒、释、道皆倡导的境界。
道家提倡恬淡的修养,由彩色的绚烂之极归于墨色的平淡,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
儒家的阴阳交替为宇宙的根本规律,黑为阴,白为阳,墨色的两极正合自然之性。
中国画由汉唐发展至宋元,文人画的形成使得笔墨达到极高之境界。
文人画之高妙正在于此,笔墨的高妙全在善用画中之虚白处,画面空灵境界的营造,又全在于精湛的笔墨运用。
中国画是意象艺术,是用不是写实也不是抽象的“似与不似”、“不似之似”高度的内涵和丰富的笔墨结构塑造出来的。
过去,对中国画笔墨传统的认识主要是从笔墨形态要服从表现对象的刻画,笔法用于体现对象的形廓、质感、定向感或笔墨的形态具有审美价值,而对强烈反映主体审美意识的笔墨结构缺乏深入的认识。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和“气韵”是主体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它们的形成和创造有赖于笔墨结构和形态的运用和创造。
唐代王昌龄首先提出“意境”的概念。
其后“意境”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高度概括,成了中国美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画家通过主观的感受去表现大自然的美,这种表现对每个艺术家来讲是一样的,因为感受的不同,反映在绘画作品中造型就不一样,从而形成风格的不同,这种风格的不同是通过笔墨来表现的。
任何大自然的美,对每一个中国画家来讲,只能是通过笔墨来表现,去塑造,去描绘。
画家根据表现对象特点提炼,概括出来的笔墨形态极其有机的排列与组合,通过特定环境的接衔、对比、转换和浸透,形成一定韵律和节奏,从而表现出生命运动的轨迹与画家的气质、情性,成为欣赏者汲取中国画作品内在精神的物质媒介。
“笔墨不仅只是抽象的点、线、面或是隶属物质的造型手段,笔墨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现,气质的流露,审美的显示,学养的标记。
笔墨本身是有内容的,这个内容是画家本人。
“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
任何一种艺术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一幅作品以要冲破原有体裁和观念上的陈旧,又要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笔触去表达,他不意味着放弃传统精神,他只是回到社会生活具体的东西,以人为本,是现实社会中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中国文化自身的能量和生命力是无需讨论的,我们只需要在实践,在画纸上生动地呈现,而对传统既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