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说明(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一】

亿元
GDP增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水平
指标代 码
人力资本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一】
指标名称
单位
注解
——人口特征
7.1.01 人口
百万
7.1.02 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7.1.03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7.1.04 赡养率
%
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口总量/15~64岁之 间人口总量
5.3.05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教育
5.4.01 学生教师比
小学每名专任教师对应的学生人数
5.4.02 学生教师比
科学技术
普通中学每名专任教师对应的学生人数
——科技基础
6.1.01 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
人
6.1.02 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
人
6.1.03
每百万人口普通高等学校及中等专 业学校招生数
每个就业者人均GDP
3.1.03 工业生产率
美元
以购买力平价计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3.1.04 工业生产率
美元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金融体系
——银行运营效率
4.1.01 金融机构存款年末余额
10亿美元
4.1.02 金融机构贷款年末余额
10亿美元
4.1.03 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净额
10亿美元
基础设施
——基本基础设施
5.1.01 可耕地面积 5.1.02 公路 5.1.03 铁路 5.1.04 空运
人均平方
米
公里/平方 公里
境内公路里程/土地面积
公里/平方 公里
境内铁路里程/土地面积
千人
县级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及权数

7、财政总收入及人均水平(40%)
7
一般预算收入及人均水平(60%)
8、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
3
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
二、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
39.5
10、小学五年巩固率(50%)
初中三年保留率(50%)
2
1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标率
2
12、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
3
13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33%)
万元工业增加值平均耗水量(67%)
4
26、大气综合污染指数(40%)
7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30%)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0%)
2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0%)
2
城市污水处理率(50%)
28、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
1
29、耕地保有量
附件2
县级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及权数
指标名称
权数
一、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32.5
1、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
6.5
2、粮食总产量
2
3、工业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3
4、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0%)
5
服务业增加值及人均水平(50%)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人均水平
2
6、固定资产投资及人均水平
1
14、公路密度
1
15、财政对科技、教育、农业支出与经常性收入增速比
3
16、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67%)
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33%)
1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5
18、人口自然增长率
全国百强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安徽统计信息网全国百强县(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时间:2005-11-3 10:08:00 被阅览数:453 次文字【大中小】自2000年以来,关于县域经济“百强县”的评价,国内有两个最权威的排名。
即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评出的中国最发达100名县(市、区)和《经济日报》与中国区域经济学会评出的我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即“经济百强县”,至今已进行到了第四届。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百强县”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33个指标,分别计算出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根据测算和统计结果,每年公布综合发展指数前100位县以及重要单项指标前100位县。
该评价指标体系中,发展水平主要反映县(市)的发展程度,它包括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
发展活力主要反映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活跃程度,包括经济发展速度、贸易、外资、投资等。
发展潜力主要反映县(市)的发展后劲,它包括资金、生产效率、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文化教育。
各方面具体指标:发展水平(1)经济规模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2)产业结构非农产业比重(3)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密度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4)社会发展水平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每万人中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数发展活力(1)发展速度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工业企业增长速度(2)贸易与外资实际利用外资额与GDP之比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外资企业比重(3)投资每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每百户的电话拥有量人均各项贷款人均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投资变动率发展潜力(1)财政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2)生产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3)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人均耕地面积公路密度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4)文化教育每万人中的中学生人数每万人中的小学生人数小学密度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指数含义及计算过程为:1、指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每个指数值的范围是介于0到100之间,在单项指数中,每一个指数值代表一个县在该方面的水平高低,指数为100代表基期年度的最好水平。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本文依据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测定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县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90%以上,人口占70%以上,经济总量占50%以上。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科学发展观能否得到全面落实,县域是关键。
要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仅仅用GDP等几个指标来衡量和评价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衡量和检验一个地方的发展成果,发现一个地方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也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根本标准。
本文参照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依据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结合县域的特征,设计了一套系统的、多层次的评估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以江西省吉安县为实证,测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县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一、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它追求的是在县域内保持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大系统。
其总体目标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持续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其目标应该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为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县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逐步改善发展的质量,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县域第一方阵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

县域第一方阵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是对一个县域经济状况的全面评估,通过综合考察一系列指标来评价县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该指标体系旨在为县级政府提供评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参考,为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支持。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一、经济增长情况1.年度GDP增长率:反映县域经济的整体增速,能否实现持续发展。
2.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反映县域是否吸引了足够多的投资,产业结构是否优化。
3.年度财政收入增长率:反映县域财政健康状况,资源利用效率。
二、产业结构1.第一产业占比:反映县域农业发展情况,是否具备农业发展潜力。
2.第二产业占比:反映县域工业和制造业发展情况,是否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3.第三产业占比:反映县域服务业和消费业的发展,是否具备服务业经济潜力。
三、劳动力市场1.就业率:反映县域就业情况,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
2.劳动生产率:反映县域劳动力效率,是否提高了生产力。
3.人力资源发展指数:反映县域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
四、外贸进出口1.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反映县域对外经济贸易的规模。
2.贸易差额:反映县域贸易顺差或逆差的情况。
3.外商直接投资:反映县域是否吸引了外资,促进了经济发展。
五、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运输便利程度:反映县域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2.城市化率:反映县域城市建设的进展,是否具备城市化发展潜力。
3.水电供应能力:反映县域能源供给状况,是否保证了基本生活需求。
六、环境保护1.空气质量指数:反映县域空气污染程度。
2.水质和土壤质量指数:反映县域水资源和土壤健康状况。
3.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反映县域是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社会发展1.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反映县域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程度。
2.医疗保障覆盖率:反映县域医疗服务情况。
3.贫困人口比例:反映县域贫困人口数量和比例,是否有效减贫。
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具体发展目标来设计。
国家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国家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分析国家竞争力评估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能力和潜力的重要指标。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水平不仅体现了它的经济实力,还关乎着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评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衡量和分析。
本文将对国家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与探讨。
国家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规模与增长、创新与科技、企业竞争力、国际贸易、财政与金融、教育与人才、基础设施以及政府效能。
下面将对这些方面的指标进行具体分析。
经济规模与增长是评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而经济增长率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潜力。
创新与科技能力是评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创新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实力。
科技产出和技术密集度则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科技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水平。
企业竞争力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评估的重点内容。
企业竞争力指标主要包括企业数量与规模、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效率和企业国际化程度等。
健康的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基础。
国际贸易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评估的重要方面。
进出口贸易额和贸易平衡状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贸易自由度、贸易壁垒以及国际竞争地位也是评估一个国家的贸易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财政与金融也是国家竞争力评估的重要内容。
财政状况和政府支出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金融体系的健康与发展也是评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教育与人才水平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教育经费占GDP比例、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等指标可以评估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水平和人才储备情况。
基础设施是国家竞争力评估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包括交通运输、通信网络、能源供应等方面的指标。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修订版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修订版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修订版,是对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和分析。
本报告修订版以包括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指标等多方面的数据为基础,对全国各县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一、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1.经济总体竞争力:根据各县域的GDP、人均收入等指标,评估每个县域的经济总体竞争力。
通过对比分析,描绘了各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及其差异。
2.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对各县域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评估产业竞争力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同时,评价各县域在不同产业中的位置和竞争力。
3.城乡发展差距:评价各县域城乡发展差距程度,考察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
4.对外开放程度:评价各县域对外开放程度,包括进出口贸易规模、外资引进和对外投资等。
了解各县域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表现。
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1.科技创新能力评价:通过研究各县域的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申请等数据,全面评价各县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2.教育和人力资源评价:评估各县域的教育和人力资源状况,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3.社会文化发展评价:评估各县域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包括文物保护、旅游业发展、艺术与文化产业等方面。
4.生态环境评价:评估各县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包括空气、水质等环境指标,了解各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三、综合评价和政策建议通过对以上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对各县域的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各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科学发展。
总之,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修订版是对全国各县域的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的重要工作。
通过综合评价和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郡县治,天下安。
“科学发展观”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性内涵。
县是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功能比较完备的行政区划单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是统筹发展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台。
科学发展评价助推科学发展。
建立完善的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对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经过十年来的探索,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日趋完善。
一、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探索过程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全国县域经济研究和服务的独立性研究所,被称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工作开始于,其探索过程大致经历了体系建设、体系改进和体系完善三个阶段。
1. 到,第一届到第六届,体系建设阶段进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进行县域经济基础性研究,发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县域经济内涵、科学规范县域经济单位、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等。
主要目的是引导全社会来关注县域经济,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动态的、相正确参照坐标,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 到,第七届到第九届,体系改进阶段进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居民收入水平比较(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县域科学发展环境评价。
提出“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的观点。
倡导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要加快向县域(包括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县域生态等)科学发展转变。
总结了《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 6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推出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乡统筹为内涵的“双流模式”、以区域统筹为内涵的“增城模式”、以提高幸福指数为内涵的“江阴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说明
要点提示:
1、县域经济不是农村经济。
县域经济属于行政区域经济范畴。
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内涵,突破农村经济意识,才能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
2、县域经济是"民众经济"、"草根经济",不是"学院经济"、"官僚经济"。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由其内生力量推动的。
县域经济通过自己的争取,才被社会所关注。
3、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是区域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体制改革、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思维。
一、县域经济
县,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已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45个,县级市374个,县1470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参加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单位不包括市辖区、福建省金门县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等3市,共计2012个。
全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874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全国县域内人口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全国县域经济GDP为6.45万亿,占全国GDP的55.15%。
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是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在《经济日报》县域
经济周刊等有关单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县(市、旗)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甄别,核实,按照科学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方法完成的。
第一届,从2000年开始,历时一年多,于2001年11月完成。
发布于2002年1月
第二届,发布于2002年12月
第三届,发布于2003年11月
第四届,发布于2004年11月
第五届,发布于2005年12月
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特点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特点:全面、客观、可比
1、全面。
全面地对全国所有县(市、旗)(2003年底为2012个)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列,为每个县域经济提供了一个相对的参照坐标。
这不同于目前其他仅对部分县市进行评价的最大特点。
2、可比。
采用了具有综合性和可比性的县域经济总量指标,没有采用定性指标,因此评价结果具有非常强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不仅在于当届的县市的横向比较,还在于每个县市的历届的纵向比较。
3、客观。
评价采用公开数据,并进行大量的甄别和核实,使数据更加客观真实。
评价采用科学的矩阵式计算体系,较好地解决了指标计量单位、指标性质、数量级、以及指标权数的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
四、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说明
1、中郡指数,即县经指数,是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指数。
"R"后的数字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数;"T"后的数字为该评价年度中参加评价的全国县域单位数。
参加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单位数为2012个。
2、竞争力动态,是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排位在本届和上届评价中的动态变化情况。
竞争力动态分上升、相对稳定、注意等三种情况。
3、竞争力等级,是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强弱等级。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等级由强到弱划分十个等级,即由A级到J级。
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意义
1、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开创了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和评价的先河。
2、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积极地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和重视。
3、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为全国所有县市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营造了县域经济的"比学赶帮超"的发展氛围,极大地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
4、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
六、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采用县域经济的基本的、综合的、可比的数据来进行评价,以经济实力为主体,以富裕程度和发展速度为重点,以客观真实为原则,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
同时评价体系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完善性。
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实力人口做人均数用 1 地区生产总值 2 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
3 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参考 4
富裕程度县
域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5
居
民
农民人均纯收入 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职工平均工资)
7
发展速度 GDP增长率8
说明:1、选取以上指标的指导思想:评价工作具有可行性;评价结果具有全面、客观、可比的特点;评价工作要常年进行,为全国每个县市提供动态坐标。
评价数据能够客观地核实。
2、与经济指标强相关的社会指标,如教育、医疗卫生等,可以通过经济指标来反映。
县域经济不仅是经济概念,还是社会概念,也是政治概念。
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矩阵式评价模型
项目1项目2?-?-项目j-1项目j项目j+1?-?-项目n 县
域
X11 X12 ?- ?- X(1,j-1) X(1.j) X(1,j+1) ?- ?- X1n
1
县
域
2
X21 X22 ?- ?- X(2,j-1) X(2,j) X(2,j+1) ?- ?- X2n
?-?- ?- ?- ?- ?- ?-
?-?- ?- ?- ?- ?- ?-
县
域
i-1
X(i-1,1) X(i-1,2) ?- ?- X(i-1,j-1) X(i-1,j) X(i-1,j+1) ?- ?- X(i-1,n)
县
域
I
X(i,1) X(i,2) ?- ?- X(i,j-1) X(i,j) X(i,j+1) ?- ?- X(i,n)
县
域
i+1
X(i+1,1) X(i+1,2) ?- ?- X(i+1,j-1) X(i+1,j) X(i+1,j+1) ?- ?- X(i+1,n) ?-?- ?- ?- ?- ?- ?-
?-?- ?- ?- ?- ?- ?-
县
域
m
Xm1 Xm2 ?- ?- X(m,j-1) X(m,j) X(m,j+1) ?- ?- Xmn
? 权数R1 权数R2 ?- ?-
权数
R(j-1) 权数Rj
权数
R(j+1)
?- ?- 权数Rm
说明:
1、全集描述:m 个县域单位;n 个评价项目;每个评价项目有一个评价权数 R。
2、第 i 个县域单位的第 j 个评价项目数据记录为 Xij;第 j 个评价项目权数为 Rj;i 的序列为从 1 到 m,j 的序列为从 1 到 n 。
3、第 i 个县域单位的第 j 个评价项目的评价系数为
Eij=(Xij-MinXj)/(MaxXj-MinXj)*Rj;第 i 个县域单位的评价总系数为
Ei=∑Eij;对全集 m 个县域单位进行综合排序。
八、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对"全国县市竞争力"的看法
全国县市竞争力评价,或者说是全国县市的经济上和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力评价,应该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评价体系。
原因有:
第一,指标要求尽量多,甚至上百个指标,多的指标能够多地反映县市在经济上的和社会上的竞争力;
第二,指标要真实,不能有"水份",数据的客观性能够核实;
第三,竞争力的规律有待研究探索,参与评价的指标与竞争力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需要探索和把握;
第四,定性指标要能够科学地定量化分析,比如,地理区位、道德法律、廉政建设、民主政治等怎么定量;
第五,一些非常重要的社会指标现在还没有做好,比如,社会治安、失业率,还无法进行评价。
因此,全国范围内的这个评价还没有可行性。
如果称县市竞争力或县市经济社会竞争力,那也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可比性差的、客观准确性不高的
全国县域经济的基本竞争力评价采用经济上的基本数据进行评价,评价数据的获
取和客观性的核实可以进行,评价结果比较客观,基本上反映出全国各县市经济竞争力。
县域经济不仅是经济概念,还是社会概念,也是政治概念。
与县域经济强相关的社会指标(如教育、医疗卫生等)也可以通过县域经济来反映。
因此,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也客观上基本反映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竞争力。
全国许多省市区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本省市区情况和特点,甚至结合省市区领导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编制省市区的县域经济综合考核指标,有的加入几个社会指标更名为县域经济与社会考核指标,都是有待完善的,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也在综合全国各省市区的共性指标,建立全国的县域经济综合评价。
随着县域经济的重视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客观真实统计数据的索取,随着竞争力规律的探索和把握,我们的评价将会更深入,更高级,更科学,更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