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为政之道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为政的理解和感悟

论语为政的理解和感悟《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
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政治哲学的宝库。
从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关于政治与治国之道的智慧,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感悟政治的本质和价值。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政治的理解是全面而深入的。
他认为,政治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综合艺术。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君子的德行和修养对于政治的重要性。
他强调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够真正实现天下太平。
这种理解告诉我们,政治不仅仅是权力斗争和利益博弈,更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追求。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从《论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对于政治的态度是实践和务实的。
他注重的是在实际行动中追求真理和解决问题。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之后要不断实践和实践中不断学习,这样才能够真正掌握政治的本质。
孔子还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政治和喜欢政治的人还没有真正投入到政治中并享受其中乐趣的人来得有价值。
这种态度告诉我们,政治不是空谈和理论,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的。
从《论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对于政治的理解是以人为本的。
他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人的平等。
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他还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意思是君子注重道义和公正,而小人只追求私利。
这种理解告诉我们,政治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
政治家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注重平等和公正,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和行动。
从《论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对于政治的理解是注重教育和培养的。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政治家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他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论语·为政》的政治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论语·为政》的政治智慧及其现代意义论语的价值及意义:《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虽然不反对别人信奉鬼神,但作为他自己对鬼神是抱有怀疑态度的,这说明孔子已具有无神论的思想萌芽,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这作为孔子的世界观,对其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论语》对当今社会的价值意义和任何的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做为一部经典著作,《论语》存有很显著的时代特征,存有很猛烈的远古韵味,里面存有很多激动人心的东西,当然也存有一些和当今时代二者背离的东西。
背诵《论语》,再深入细致地思索当下的中国,我们可以辨认出,《论语》尽管不是治国方略,不是马列宝典,不是谋财求官进击,但是在当今中国仍旧很存有教育意义,在一些生活层面上,对当今中国仍存有非常大的精神助推与指导作用。
孔子讲的仁是圣道,圣人之道,圣人的心灵行为道路。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不是伦理道德,而是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学说。
以往关于“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论证,最根本的缺陷,就是没从政治上看问题。
第一,把“仁”做为治国思想就是孔子的新发明。
孔子就是怎样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仁的政治思想的呢?以《论语》为基准(萨兰勒班县):例如《颜渊》说道:“仲弓反问‘仁’。
子曰:‘回家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父者,在家父者。
’”这就是承继了前人“出门如宾,右寺例如祭典”的企图将仁打破伦理道德而向政治领域鹏程的思想倾向。
《卫灵公》说道:“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这就是对前人“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的思想的升华,明确提出了为仁来治国理民,仁已被当做政治思想。
在《子路》中,孔子还应验:“例如存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孔子把仁做为政治思想,确就是前无古人的,它标志中国古代一种代莱治国思想家的问世。
《论语》为政之道对新时代从严治党的启示

儒家为政之道在其经典著作——— 《论语》 一书中表达得全面详尽,该书蕴藏的中国传统政治 智慧为现代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提供了许多启示,对新时代推进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 程,防范和化解新形势下面临的 “四大考验” “四大危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 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 为政之道对新时代从严治党的启示★刘华荣,王雄刚
除弊。这就是德治,也就是仁政、王道”①。内心修养的道德除了 《中庸》 总结归纳的智、仁、勇 “三达德” 之外,结合新时代从严治党的要求,笔者认为, 《论语》 中强调为政者的自省、自爱与 模范榜样品质等道德修养要求,更加需要在新时代条件下加以提倡和弘扬。
(一) 《论语》 强调为政者务必自省 人人修德为上是实现治世的基本前提,无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刀笔小吏,个体必须注重自我修 为和良知良能,否则无法论政、无从执政。如 《学而》 篇中,曾子自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 此种对日常修为的躬耕自省,被认为是进行道德内在修养的必要组 成部分和重要过程,如果不能做到,则无法走通 “内圣” 之道。 《尧曰》 篇也引用 “尧、舜咨命 之言”,“汤、武誓师之意”,称 “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 朕躬……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③。此处援引圣王自责罪己的言辞表明一国 之君应该勇于引领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如果出现问题,需要从自身找原因,不能敷衍塞责,唯 此,方能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二) 《论语》 告诫为政者务必自爱 孔子在 《论语》 中多次强调 “仁爱” 之德是为政的必备要素。 “仁爱” 既讲求仁民爱物,也 讲求自知自爱。例如他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④。因 此,他根据弟子入仕的实际,指 高尚的职业道德,出良策、为善政,帮助国君安民治世,否则就不称职。比如,在 “季氏将伐颛 臾” 事件中,作为孔子的高足,冉有、子路当知一国之要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的道理,为此,在 “远人不服” 的情况下, “当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邦国由此可 定,人心可齐。然而,两弟子囿于季康子 “不正” 的环境中而不自爱,为此受到老师 “虎兕出于 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的言辞斥责。⑤ 孔子批评弟子不知道自己的责任,不分是非敌 友,不考虑邦国存续的关键而盲目为季氏辩护。 (三) 《论语》 强调为政者务必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如在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的故事中,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⑥ 朱 熹就此在 《四书章句集注》 中引范氏的解读称 “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意在说明为政者自身 修为的模范和榜样作用。同时,朱熹进一步引用胡氏的告诫,说明孔子的原意是要求季康子必须 “以正自克,而改三家之故”,可惜季康子沉溺于利欲之中而不能自拔,不能自知,国乱邦坏就是 显然的了。⑦ 可见,作为领导者,在孔子看来必须以圣王先贤为标准要求自己,既要学习尧的 “钦 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 “克明俊德” 的德行,也要领会舜的大孝至爱和百折而不悔的诚意,如 此才能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论语》 中强调的 “内圣外王” 逻辑,注重 “内圣” 为先, “外王” 在后,内圣之所以能成, 也是因为仁心为内心之德,人品生而无高下优劣之分,高低贵贱皆可为圣,德性修养全凭个人修 为和道德自觉,所谓 “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⑧,与外在环境影响关系不大。只有具备 优良品德,才有资格为君、为臣,参与到国家治理活动中去,否则会出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相关推荐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1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天蓝色的小书,白色的书脊,书身短小而精悍,上面赫然印着二个墨色大字—————“论语”。
这本书朴实无华,却凝聚着灼灼无尽的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的初春,我们班主任老师方爸爸带着我们全班同学共读《论语》。
初读时,我的兴趣都在那些精辟的译文上。
慢慢的,我开始迷上这三言韵文里悠深的内蕴与意义。
我细细地读它,品它,这些文字如镜子般让我明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觉察了自己的不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难呢?”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告诉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我们无所隐瞒!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在《论语》里也强调,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要学礼懂礼等。
这点,带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在我的成长中有许多德艺双馨、温柔和蔼的老师教育我,帮助我。
他们无私奉献,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在我心间播下了美好的种子,他们让我心生敬意,尊师成了我品行里特别重要的部分。
我们的班主任方爸爸已经执着地在三尺讲台精心耕耘了近三十年了。
但是,他把每一天都当作他最重要的日子,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他最亲爱的孩子。
他用智慧与情怀谱写最美的师德篇章。
我常常看见他在办公室里伏案凝眉,埋头苦作的样子;我也经常听到他与别人交谈时饱腹诗书,虚怀若谷的话语;我时刻感受到他对我们的悉心关怀与温暖呵护;我还看见过他在教室里废寝忘食,毫无怨言地改着同学们的作业……我对方爸爸充满了敬意,每次课后在校园里,远远看见方爸爸,我都有女儿见到父亲般的亲切感,当我大声地喊着:“方爸爸!”他的脸上立刻会漾起一个大大的微笑,那朵微笑,含着满满的欣慰与慈爱。
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

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论语》中的为政篇是孔子对政治治理及行政领导的一些看法和指导。
这篇文章所强调的是政治领导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应如何为人民谋求福利和公正。
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深地感到孔子对政治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的关注。
首先,为政者得民心是治理的基础。
治理的核心是为人民谋利和公正,而获得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则需要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和关切。
这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思想,为政者应当从人民的需要和痛点出发工作,不断地完善政策,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
其次,为政者要以德服人。
孔子主张通过道德来行使权力,而不是通过权力来行使道德。
治理需要以德治国。
这个道理是现代政治领袖应当遵循的。
诚信是为政者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一个领袖如果不诚信,则失去了公信力和人民的信任。
为了取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为政者需要先成为优秀的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才能够影响更多的人,并成为人民的楷模。
再者,为政者需要有一种职业操守。
职业操守是政治人士所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个好的政治人士应当对自己的责任有清晰的认识,并始终保持高度的应对能力和诚实的态度。
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政治领袖必须努力实践他们的职业诚信和责任感。
他们必须坚持真理、公正和良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格调,才能够在政治事业上做出非凡的贡献。
最后,为政必须讲究方法。
方法合理,才能够为好结果铺路。
孔子的治理思想认为,领导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意愿去规划和执行政策,同时需要有清晰的政策和愿景,并采取可行的措施。
正确的方法能够增强治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有助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治理目标。
论语中对于为政的论述

论语中对于为政的论述一、论语中为政论述的重要性论语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宝库啊,这里面关于为政的论述那可不得了。
为政呢,简单来说就是治理国家或者管理事务。
在古代啊,为政可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的大事,在现代社会呢,对咱们管理公司、团队甚至是自己的小家庭都有着非常大的启发。
1. 为政以德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啥叫为政以德呢?就好比一个领导者,如果他品德高尚,那下面的人就会很尊敬他,愿意听他的话。
比如说,在一个公司里,老板要是诚实守信、善良公正,员工们就会觉得这个老板靠谱,就会更努力地工作。
这就像论语里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领导者要是有德行,就像北极星一样,大家都会围绕着他转呢。
2. 正名的意义正名在为政里也是个关键概念。
这就是说啊,每个事物都要有它正确的名称和地位。
打个比方,在一个学校里,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老师要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要好好学习。
要是名称和地位乱了,那整个秩序就乱套了。
就像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如果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干啥,那为政就没法好好进行了。
3. 选贤与能为政还得选拔贤能的人。
这就像我们现在招聘员工一样,要找那些有能力又品德好的人。
在古代,一个国家要是有很多贤能的大臣,那这个国家肯定治理得井井有条。
比如说舜帝,他选拔了大禹这样贤能的人来治水,最后成功解决了水患,让百姓安居乐业。
这就是论语里说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你选拔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信服;要是选拔那些不正直的人,老百姓可就不服气了。
4. 以民为本为政要以民为本啊。
老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如果为政者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那这个国家肯定长久不了。
就像古代的一些好皇帝,他们会减轻百姓的赋税,关心百姓的疾苦。
这和论语里的思想是一致的,为政者要时刻想着老百姓的利益,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二、对现代的启示1. 在企业管理方面咱们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就可以从论语为政的论述中学到很多。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会按程序和原则去办事,事情也行得通。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倘若执政者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使三令
乃孔子弟子记录,孔子本人述而不作。宋 五申,百姓也不会相信和服从。
代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也突显
为政以德是实行仁政的重要原则。
了《论语》在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独特 这与现代社会强调的为官要讲官德是一
衡,其他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影响到 核心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同样达不到激 励、保留人才的效果。
四、总结
通过前期薪酬设计准备,理清设计流 程,梳理各工作岗位职责和价值评价,配 合行业和公司的薪酬调查,为以后设计出 全面的、科学的薪酬,提供参考依据。
office opertions 办公室业务·科学管理与决策
“矜而不争”,实在是难能可贵。这其实是 对执政者品德方面的要求。孔子主张的 “五美”第四要素“泰而不骄”强调的是执 政者无论人之多少、事情大小应认真对 待,兢兢业业,“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谨 慎地做好每件事。孔子主张的“五美”第 五要素是“威而不猛”,强调“正其衣冠,尊 其瞻视”,庄严使人望之而自然心生尊敬, 而不是故作威严、拒人于千里之外。因 此,“五美”中的后三个要素是从修身的角 度对为政者提出的要求,只有在“修身”的 基础上,方能“治国”、“平天下”。
《论语·为政》的政治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子日: “ 为政 以德 , 譬 如北辰 , 居 其 所 而 众 星拱 之 。 ” ① 孔子 指 出 为政 的 “ 出 发点 ” 和“ 落 脚
[ 关键词 ]孔 子 ; 《 论语 》 ; 政治智慧 ; 现代意义
[ 中图分类号 ]B 2 2 2 . 2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 号]1 0 0 2 — 3 1 9 4 ( 2 0 1 5 ) 0 3 - 0 0 0 8 - 0 7 [ 国 际数字对 象唯 一标识符 D O I ]1 0 . 1 3 9 5 1 / j . c n k i . i s s n l 0 0 2— 3 1 9 4 . 2 0 1 5 . 0 3 . 0 0 2
“ 为政 者 ” 需 要具 有 高 尚的道德 情操 。 “ 为政 以德 ” 可 以看 作 孔 子 政 治 哲 学 的核 心思 想 。这句 话是孔 子 关于 政治 修为 的宏 观论
述, 统 治者 所 具备 的 与为 政相 符 合 的 内在 以及 外在 德行 是统 治者 权力 合法性 的来源 与评 判标
①朱熹 : 《 四书章句集注 ・ 论语集注 ・ 为政第二》 , 北京 : 中华 书局 , 2 0 1 1 年, 第5 5页。
②朱熹 : 《 四书章句集注 ・ 论语集注 ・ 学而第一》 , 第5 O页 。
第 3期
刘 大正 , 等: 《 论 语 ・为政》 的政 治智 慧及 其现 代 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魅力。古往今来,《论语》中所体现出的 脉相承。我们既看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厚德载物、忠恕之礼、为政之道给现代社 建设鞠躬尽瘁的公仆,也看到个别为追
会迷茫的人们指明了航向。1988 年,75 求私利而罔顾人民和国家利益的社会蛀
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 虫。因此,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 为政以德更显其价值所在。
同时,孔子指出,为政须摒弃四种恶 行。前两种恶行是“不教而杀为之虐,不 戒视成谓之暴”。即执政要摒弃暴虐,对 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在于,执政要实行一 种良好的管理原则,依据章法而行,不能 一旦有罪便加以惩治,这不是管理的目 的。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化,上行下 效,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则可达到“人人 可为尧舜”的理想。因此摒弃暴虐首先要 “明法”,让民众明确国家法度及维护社会 公平正义的意义,其次在于“依法”,在执 行的过程中要依法执政,为建立良好社会
孔子主张的“五美”第二要素是“劳 而不怨”,即让百姓去劳作的同时,要选 择好劳动的时间、情况,这样又有谁来怨 恨呢?用今天的话来讲,也就是说为政 者要合理安排生产发展,因地制宜,合理 引导百姓致富。然而在现实的发展中,我 们不乏短视的管理者,在没有进行充分科 学论证的前提下,盲目指挥当地群众进行 生产发展,造成“今年种这个,明年养那 个”,既破坏了生态平衡,又给百姓造成重 大损失。如何能够做到“劳而不怨”,需要 的是执政者的科学管理,要量力而行,体 恤民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充分 的科学论证、实践,方能作出科学产业结 构调整的决策;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 多方面的实时监测、问题反馈,以此带领 群众致富、避免造成损失。
孔子主张的“五美”第三要素是“欲 而不贪”,这里的“欲”针对一个特殊对象, 即“仁”。“欲而不贪”强调的是为政者欲 求仁德而不会再贪求其它,即“君子怀 德”,相反,“小人怀土”,“土”代表的是利 益,即品德水平低下的人经常心怀恩惠 利益。因此,君子才能在利益面前做到
58 办公室业务 2011 · 12
《论语·为政篇》开篇讲到:为政以 曰篇》中,子张问孔子怎样作才可以从政
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 呢?孔子说:“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从政
孔子主张的为政总原则,强调了执政过 矣。”孔子主张的“五美”即“君子惠而不
程中道德的重要性。那么这种“德”具体 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
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孔子在不同的谈 不猛。”孔子摒弃的“四恶”是指:“不教而
体现出了一种职业责任感。
面应量入为出减少办公损耗,另一方面
在《颜渊篇第十二》中,季康子问政 要把纳税人的钱花在刀刃上,为百姓所
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 用。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些部门
公款私用、公车接待等三公消费现象严 重,另一方面却为政绩劳民伤财、粉饰太 平,造成庞大的公共财政支出却并无实 质提高百姓生活的矛盾困境。在我们城 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 为求政绩,把百姓赶上楼,但却没有慎重 思考过,百姓上楼后,他总归要“下楼”, 要生存,这就是深层次的民生问题。因 此我们说,改善民生,绝不仅仅是楼高 了、路宽了,而是使百姓能够在“楼外”的 生存空间更大、生活质量更好。因此孔 子强调,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要因势 利导引导百姓致富,这种给予百姓恩惠 的方法才是“惠而不费”。在《论语》中, 子夏在问政时,孔子的思考是:“无欲速, 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成。见小利则 大事不成”也是同样的道理。
后百姓才能在执政者的带领下勤劳干活。 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然后子路请求孔子多讲一点,孔子只说了
孔子主张的“五美”第一要素是“惠
两个字:“无倦”,即永远不要懈怠。曾经 而不费”,即给百姓好处,让百姓享受到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利益但执政者自己无所耗费。在当代社
这同样强调了执政者要勤政、忠于职守, 会,执政者所花费的是纳税人的钱,一方
office opertions 办公室业务·科学管理与决策
“矜而不争”,实在是难能可贵。这其实是 对执政者品德方面的要求。孔子主张的 “五美”第四要素“泰而不骄”强调的是执 政者无论人之多少、事情大小应认真对 待,兢兢业业,“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谨 慎地做好每件事。孔子主张的“五美”第 五要素是“威而不猛”,强调“正其衣冠,尊 其瞻视”,庄严使人望之而自然心生尊敬, 而不是故作威严、拒人于千里之外。因 此,“五美”中的后三个要素是从修身的角 度对为政者提出的要求,只有在“修身”的 基础上,方能“治国”、“平天下”。
话中对此做了补充。
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执政者应 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子路篇第十三》 在这里,孔子善恶并陈,法戒具备,把为
中,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孔子 政者需尊崇的五种美德、要摒弃的四种
的意思是执政者应先于百姓做好榜样,然 恶行讲得非常清楚,对于今天的社会发
孔子强调的实行仁政的首要原则。为政 提出只有先正己,方能使百姓归于正道,
由人,重视贤才的作用,是儒家政治思想 即“修己以安人”。同时孔子还把这种修
的重要特征之一。
身的要求进行推广,他指出:“其身正,不
【关键词】为政以德;尊五美;屏四 令而行;其为正当,即使不发命令,下属也
会按程序和原则去办事,事情也行得通。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倘若执政者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使三令
乃孔子弟子记录,孔子本人述而不作。宋 五申,百姓也不会相信和服从。
代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也突显
为政以德是实行仁政的重要原则。
了《论语》在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独特 这与现代社会强调的为官要讲官德是一
如果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 二、尊五美 屏四恶
2500 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今天,
德政是一种政治理想,是我们中华
有必要回到记述孔子思想的《论语》中, 民族对社会的一种美好信念和期盼。在
寻找古人智慧,点亮今人生活。
《论语》中,孔子曾具体谈到该怎样来实
一、为政以德
行德政,这也从政的前提条件。《论语.尧
办公室业务·科学管理与决策 office opertions
文 / 赵国阳 叶晟婷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摘要】《论语》这部承载了中华民族 帅以正,孰敢不正?”即,政字的意思就
智慧的经典著作,在治世、社会发展等方 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还有谁敢不端
面给我们以太多的启示。为政以德,是 正呢?这是从执政者自身修养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