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潜移默化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潜移默化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潜移默化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潜移默化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发表时间:2017-09-26T15:49:40.253Z 来源:《教育学》2017年8月总第124期作者:王建先

[导读]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中心小学266000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随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颁布,这门新课程就在全国教育园地的土壤中开始生根了。怎样能让学生把《品德与生活》课堂学到的内容潜移默化,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下面就我个人对《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说点自己的体会。

一、转变角色,发展自我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教学活动是程序化了的,由教师领着孩子从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在目前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每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教书匠”的身份。而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他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对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作者。他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一次次的教学,也不再是一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如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二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我们分享我们快乐》时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它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根据品德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具体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我设计了如下游戏:师:(过渡)小朋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课件出示:下雨天,同学们陆续回家了。一个同学站在校门口,焦急地望着天空。这时,小明同学拿着伞刚要回家,小明该怎么办呢?师:你们想小明会帮助他吗?怎么帮助?老师补充一下,小明家离学校很近。请大家小组内以游戏的形式演一演。游戏结束后,出现了这样三种情况:

1.小明把伞借给那个同学,自己冒雨回家。

2.小明让这个同学在学校等他,他回家取伞给他。

3.小明把这个同学送回家后再回家。

我让学生根据这三种情况进行集体讨论,生1:选第二种。因为小明离家很近,所以他可以回家取伞借给这个同学。师:为什么选第二种而不是选第一种或第三种呢?生2:选第一种情况,小明自己衣服会淋湿,会着凉感冒。第三种情况也不合理。如果同学家很远,他就会走很长的路,花很长时间,所以是第二种情况合理。师:对,在生活中你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老师希望你们在帮助别人时,能正确选择最好的办法。在上面的游戏中,学生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互动中,鼓励学生迈出自己的小天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多听听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获得新的启迪,指导自己今后生活中的行动。

二、教学环境,贴近生活

新课程呈现的文化是儿童的文化,要求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也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就是以儿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所选的题材都是来自于儿童生活,来自于他们所喜欢或探究的主题,所营造的学习环境是非常自然的。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情感目标是让学生真实深刻地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在教学时,我选择了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从发生在这位小男孩丁丁身上感人的故事,来想想自己家人曾经为“我”做过什么?这一下大大启发了学生。教室里忽然变得很热闹了,大家都争相发言,还有的甚至说出了感谢家人的话。要学会表达对家人关爱自己的感激之情。原本是第二课时的目标,但就是因为这些都是发生在孩子们自己生活中的事,太真实了,所以孩子们也有感而发,也真正地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想找机会感激父母的培育。

三、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品德与生活》并不是一门纯粹的德育教育的课。在这门学科中到处弥漫着其他学科的气息。尤其是自然科学以及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丰富而且极富童趣。既有突出品德教育课程,如《我的家人》、《我的伙伴》;又有突出科学探究的课程,如《我换牙了》、《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又有表现集体生活的内容,如《新朋友新伙伴》等等。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目的在于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让孩子们变得负责任、有爱心、爱动脑、有创意,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在这种课程的培育下,学生不仅仅是“道德人”,更是一个热爱科学、善于探究的“科学人”。同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开放”这一特性。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这种广博的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总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认真领会课改精神,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造我们的课堂,在教学中应重在挖掘教材,创设学习情境,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社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素养。

四、创设情境,指导道德行为

小学生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注意力相对来说不够集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这种方法更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课本知识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于情境之中,达到一种情理交融的状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五、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时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如教学《家乡变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情况,知道“三废”污染的严重性,理解环境为什么亮出了“黄牌”,这时可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看到的污染的情况。这时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工厂冒的黑烟,污染空气,灰尘非常多,穿一天的衣服,领子就很黑了。”有的说:“工厂排出的污水流入新汴河,河水被污染了,鱼常常被毒死很多。”有的说:“废渣、垃圾处处可见,看到可难受了。”有的说:“有的人不讲文明,垃圾乱扔,苍蝇到处飞。有的还从楼上往下乱扔东西,都砸到了过路行人。”……这时老师再引导大家说一说,环境污染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又争先恐后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