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

《细胞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
《细胞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

《细胞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3.012

课程名称:细胞工程学(Cell Engineering)

学时学分:总学时56学时,实验课学时20学时;课程总学分3.5。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实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细胞工程学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以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有关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它是一门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细胞工程学是生物技术、生物学及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也是我校其它生物类各本科专业学生的重要选修课。先修主要基础课程有普通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工具。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组织、器官及其细胞离体培养的原理与技术,为从事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及其与细胞工程有关的生物技术产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重点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即:细胞全能性学说在细胞工程中的指导作用;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分化和器官发生的调控;离体培养条件下的遗传与变异特点。掌握不同组织、器官的培养特点和控制方法。了解细胞工程的各类技术在现代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途径与发展潜力。

(二)实践技能方面

重点掌握细胞工程的基本操作技术—无菌操作;掌握外植体选择、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诱导、器官发生调控等基本技术;了解细胞大批量培养方法,原生质体分离与体细胞杂交技术。

三、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方式及考核办法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分别指导为主。

考核办法:本课程实验设置基本按照本学科研究的基本环节设计,因此,整个教学环节实行模拟研究型方式,每次实验学生进行详细观察记载,实验结束后形成完整实验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论文,作为实验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每次实验由指导老师对操作环节进行等级评定。最后的实验成绩按照操作成绩和论文成绩综合评分。

五、主要参考书:

细胞工程实验操作指南柳俊编

In Vitro Culture of Higher Plants P. L. M. Pierik

植物生物技术原理与方法李宝健曾庆平编著

(撰稿人:柳俊)

汇编实验指导书

汇编语言实验指导书 授课教师李娜 授课对象 05计科、网络、06计科 授课时间 07-08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地点一、二、四机房 课程简介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好计算机底层系统构成的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汇编语言程序程序设计实验教案是教案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案的重要补充,只有通过实验,学生才能熟练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本门实验课是单独设课。 二.实验教案的方法和手段 为了提高实验教案效果,实验严把预习、实验、实验报告3个环节。实验在软件实验室机房完成,单独设组,个人完成实验,每项实验以小班为单位,实验考勤采用电子签到制度。 预习:安排学生学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的过程和操作规程,并布置思考题和预习报告,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查阅与实验相关的资料。 实验:实验开始前由指导教师讲解实验要点,提出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主题是学生,教师是辅助作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强调学生及时填写实验记录表,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对实验结果细致地分析、讨论,完成相关思考题作业。 三.课程学时 本实验课实验总学时为32学时。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 汇编语言实验成绩按百分制核定。实验过程占50%,实验报告占50%。五.大纲的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学生。 六.主要设备与器材配备

七.实验项目汇总表 实验一熟悉汇编语言编程环境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汇编语言编程环境; <2)掌握基本汇编程序。。 二.实验仪器设备 计算机 三.实验重点、难点 熟悉汇编语言编程环境; DEBUG常用命令的正确使用。-T/-U/-Q/-G 四.实验题目 比较两个字符串string1和string2所含的字符是否相同,若相同则显示‘metch’,否则,显示’no match’。 五.实验内容、步骤 1.调用EDIT建立ASM源文件。 2.用汇编程序MASM对源文件汇编产生目标文件OBJ。 <如有问题,可用DEBUG调试。) 3.用LINK联接程序产生执行文件EXE。 4.执行程序。 附:源程序 ;PROGRAM TITLE GOES HERE—COMPARE STRING ;******************************************************** data segment string1 db 'move the cursor backward.' String2 db 'move the cursor backward.'

微生物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与实践应用

微生物实验知识总结与实践应用经过这学期学习和实验操作,我对《微生物实验》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也从中学习到了有用的知识。《微生物学实验》是要求我们掌握实验知识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初步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与迅速发展的科学前沿接轨。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我将我这学期学到的微生物学知识,结合生活和工业当中的一些应用,归纳如下:在吾尔恩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 (1)无菌操作技术:高温对微生物具有致死效应,因此微生物在转接过程中,一般再火焰旁进行,并用火焰直接灼烧接种环,已达到灭菌的目的。在做实验时要保持严谨的态度,以后的实验中多数操作都必须再火焰旁进行。 (2)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是人工配置的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别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自然界中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但是不同的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不同类别的微生物对PH值的要求一般不同。 (3)消毒与灭菌:灭菌是用理化方法杀死一定物质中的微生物的微生物学基本技术。灭菌的彻底程度受灭菌时间与灭菌剂强度的制约。微生物对灭菌剂的抵抗力取决于原始存在的群体密度、菌种或

环境赋予菌种的抵抗力。灭菌是获得纯培养的必要条件,也是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中必需的技术。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 物,使之达到无菌保障水平。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称无菌物品。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称为无菌区域。 (4)平板分离与活菌计数:平板分离计数法是将待测菌液经适当稀释,涂布在平板上。经培养后在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稀释倍数和取样量计算出样品中细胞密度。平板分离法主要有:1.平板划线分离法。2.稀释涂布平板法。 (5)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细菌(G+)和革兰氏阴性细菌(G-)两种类型。这是两种细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的差异决定的。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后两者呈现不同的颜色,在显微镜下便于进行观察…… 我们学习微生物实验技术,就是要把微生物的实验技能应用于实践生产,培养繁育细菌收集细菌代谢产物,应用于药业、工业,产生经济利益。制备培养基是微生物实验技术操作的重要环节,按照培养基的功能分类培养基的类型有:1.选择培养基。2.鉴别培养基。在工业生产中常常应用于培养微生物的主要是-发酵罐。我将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在当今社会中已取得了很大的作用,在工业、农业、医药业、畜牧业等各个行业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相对于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大纲教学文案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非独立设课) 课程编号:006A1340 实验学时:18 一、课程教学对象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以及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电子信息与通信类等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信息学院教学平台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对象为五邑大学信息学院各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共有9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占用2学时,共18学时。它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是学习程序设计课程至关重要的环节。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语法规则上,而是要运用学到的知识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该语言。通过上机调试程序,会发现很多想不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提高实际编程能力。基本调试技术是深入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也是取得实际编程能力的前提。因此实验应以调试技术、基本算法、基本数据结构和综合编程为核心内容,以提高学生基本调试技术和实际编程能力为目的。 三、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计算机导论》,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的学习,应达到如下水平: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熟练掌握常用操作系统、文字编辑软件的使用。 四、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后,应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的实验报告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实验名称 (2)实验目的 (3)实验内容 (4)测试数据和预期结果(必要时应准备多组数据) (5)算法分析和流程图 (6)源程序(应加适当的注释,可读性好) (7)程序运行结果 (8)小结(出错及解决方法,上机调试的结果和体会) 五、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学时数:108讲课:108 学制:四年制本科 适合专业:生物科学相关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逐步使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比较它们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点样分析,并加以解决。 (二)课程的任务: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能和建立无菌概念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重点掌握最基本的无菌操作技能,如接种、纯培养、计数等。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 通过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方法,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概念,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生物染色技术、形态学观察的方法、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方法、微生物分离、纯化等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了解常用的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和相互协作的优良作风。 2. 本实验课内容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两个部分。验证性实验主要

通过光学显微镜镜检观察方法进行教学,综合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过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整记录原始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三、教学内容 (一)实验一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器皿 目的要求 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了解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器皿,因其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了解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的要求。 实验内容 一、器皿的种类、要求与应用: 1、试管 大试管(约18mm×180mm)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 2、容量瓶 主要用于准确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它是一种细长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配有磨口塞,瓶颈上刻有标线。 3、量筒 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一种玻璃仪器,外壁上有刻度。常用量筒的规格有5ml、10ml、25ml、50ml、100ml、250ml等。 4、三角瓶 用来装无菌水、培养基和振荡培养微生物等。 5、烧杯 呈圆柱形,顶部的一侧开有一个槽口,便于倾倒液体,有些烧杯外壁标有刻度,可以粗略地估计烧杯中液体的体积,这种烧杯叫印标烧杯,也叫刻度烧杯,其分度并不十分精确,允许误差一般在±5%。 6、烧瓶 通常具有圆肚细颈的外观,因瓶口很窄,不适用玻璃棒搅拌,若需要搅拌时,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

汇编语言实验报告题目:子程序设计 班级:rbw111 姓名:吴德鹏 学号:201107092416 完成日期:2013.12.22

概述: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是非计算机、非电类的其他专业:包括纺织、机械、热能等专业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配套使用的实验指导。在理论课的教学中着重介绍微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针对INTEL 8088/8086系列介绍相应的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介绍了接口的一般概念和CPU与外设交换信息的常用方式的软硬件设计思想。实验课测重培养学生的汇编语言设计能力及一些简单接口程序设计的方法,训练学生汇编语言程序调试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使用微型机的初步能力。其中实验一、实验二是后续实验的基础,通过该实验,学生应能了解汇编语言源程序的一般格式,熟悉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和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重点放在DEBUG调试程序的命令使用方法上。也可以将实验一、实验二合并为一个实验,按照*实验一的要求进行;实验三、四、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各种结构的程序设计能力;实验六主要是简单接口的综合应用,为学生建立一个微机应用系统的概念,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对相关的接口有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学时的多少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设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分支、循环程序设计的方法及用DEBUG调式程序的方法。 2.熟练掌握子程序的参数传递的方式、子程序的嵌套、递归调用及其设计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属性: 显示学生名次表:编制一程序,要求接收从键盘输入的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并存放于50字的grade数组中,其中grade+i保存学号为i+1的学生的成绩。然后根据grade中的学生成绩,把学生名次填入50字的rank数组中,其中rank+i的内容是学号为i+1学生的名次。再按学号顺序把名次从终端上显示出来。 说明:程序设计中应体现出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三、实验仪器设备: 提供实验条件。 Pc机并在debug的环境下进行调试

《 软件构造》课程教学大纲汇总

GDOU-B-11-213 《软件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教学内容 软件构造是软件工程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以软件复用为目的学习和构造软 件构件,不仅仅限于源代码,而是将软件构件技术扩充到需求分析、需求规 约、构架、文档、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和数据等 主要内容包括:构件表示、构件模型、构件库的设计与检索、构件适配技术、构件组装技术、软件服用、模式与框架、网格计算与Web Service、移 动Agent等。 修读专业: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先修课程:计算系统基础,软件工程 教材:王志坚费玉奎娄渊清《软件构件技术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4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软件构造的基本原理,在传统软件工程的 基础上,掌握软件嘎欧造的基本原理、软件过程、开发方法、硬功技术以及 系统框架等。从而全面掌握软件构造思想。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设计模式和代码级设计掌握软件构造,并掌握目前主流的构件技术,通过实验环节了解主流设计模式和组件等。 三、修读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Java语言,软件工程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 Java、软件工程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五、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软件构件技术及其演变 软件构件的认知过程(A);构件技术的发展(A)。 第二节: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 CBSE的特点(A);CBSE的意义(A);CBSE与OO技术的联系和区别(A);CBSE 的生命周期(A);CBSE的主要设计原理(B) 第三节:构件的定义与特性 构件的定义(A);构件基本特征(A) 第四节:构件技术研究的内容和目标(A) 第五节:本书的组织(A) 第二章:构件表示(2学时) 第一节:构件特征表述 信息描述(B);外部特征(B) 第二节:构件接口 构件交互作用建模(B);构件接口定义模型(B) 第三节:构件规约 构件接口(B);构件协议(B);构件实现(B);青鸟构件模型对构件的规约(B) 第四节:构件交互操作的形式化描述 自动机的概念及其扩展(B);调用接口(B)、应用接口(B) 第五节:基于软Petri的构件框架描述 P/T网(B);构件网(B);双向模拟分支(B);框架(B);组合(B)第六节:小结(A) 第三章:构件模型(4学时) 第一节:COM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实验指导书 编写:郑利平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2008-9-1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是学习本课程的每个考生必须要通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根据“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自学考试大纲”规定:上机实验单独作为本课程的实验考核成绩。《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操作,对汇编语言源程序进行编辑、汇编、连接、调试和运行全过程的训练,才能加深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才能熟练地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与技巧,才能学好本课程。 本实验指导书是完全按照《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自学考试大纲》中“实验大纲”的要求编写的,为便于考生较好完成上机操作和实验报告,特此作出如下说明和要求: (1)做好上机实验的准备工作:应考者对每个实验需要进行预习,了解相关内容和具体要求,熟悉上机操作步骤,学会相关系统软件的使用,掌握各种操作调试命令。 (2)编写源程序:按照实验题目的要求,应考者要事先独立完成汇编语言源程序的编写工作,并对源程序进行认真的静态检查,减少错误的发生。 (3)完成实验报告:做完上机实验,应考者要严格按照实验报告的格式要求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为:实验名称、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内容和要求、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并附上源程序清单和程序流程图。

实验一DEBUG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DEBUG程序中的命令,学会在DEBUG下调试运行汇编语言源程序。 2、掌握8086/8088的寻址方式及多字节数据的处理方法。 (二)实验设备 硬件环境:IBM-PC及其兼容机 软件环境:操作系统DOS3.0版本以上 调试程序https://www.360docs.net/doc/8c17724432.html, (三)实验内容和要求 实验内容: 1、利用DEBUG程序中的“E”命令,将两个多字节数“12345678H”和“FEDCBA98H”分别送入起始地址为DS:0200H和DS:0204H两个单元中。 2、分别用直接寻址方式和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编写程序段,实现将DS:0200H单元和DS:0204H单元中的数据相加,并将运算结果存放在DS:0208H 单元中。 实验要求: 本次实验的内容均在DEBUG下完成,实现数据的装入、修改、显示;汇编语言程序段的编辑、汇编和反汇编;程序的运行和结果检查。 (四)预习要求 1、复习DOS启动方式和DOS有关命令的使用; 2、阅读本书后的附录,熟悉掌握DEBUG调试程序中的A、D、E、G、Q、R、T、U命令的书写格式及功能; 3、复习寻址方式和相关的数据传送指令及算术运算指令。 (五)实验步骤 1、启动DOS操作系统 2、运行https://www.360docs.net/doc/8c17724432.html,程序(若当前盘为C) C:>DEBUG↙ – ;(“–”为DEBUG提示符,仅当屏幕出现该提示符后,才可输入DEBUG 命令) 3、用“A”命令编辑和汇编源程序 –A ↙ 186E:0100 MOV AX,[0200]↙ 186E:0103 MOV BX,[0202]↙ 186E:0107 ADD AX,[0204]↙ 186E:010B ADC BX,[0206]↙ 186E:010F MOV [0208],AX↙ 186E:0112 MOV [020A],BX↙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 大小的测定和计数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2、观察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的标本装片,学会绘制生物图 3、掌握使用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4、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掌握使用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器材 1、显微镜 2、微生物标本装片 3、目、物镜测微尺 4、血球计数板 5、酵母菌液或霉菌孢子液 6、载波片、盖波片、烧杯、滴管、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等 三、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1、构造 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机械装置包括镜筒、转换器、载物台、镜臂、镜座、调节器;光学系统包括目镜、物镜、聚光器、电光源。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为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操作 在目镜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所能达到的分辨率及放大率都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初学者,进行显微观察时应遵循从低倍镜到高倍镜再到油镜的观察程序,因为低倍数物镜视野相对大,易发现目标及确定检查的位置。 四、微生物大小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由于菌体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来测量。用于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物镜测微尺。 1、目镜测微尺(图1-1)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中央把5mm长度刻成50等分,或把10mm长度刻成100等分。测量时,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此处正好与物镜放大的中 --

-- 间像重叠)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目镜、物镜组合的放大倍数不相同,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表示的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须先用物镜测微尺校正,以求出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 2、物镜测微尺(图1-2)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 玻片,一般将lmm 等分为100格,每格长l0μm (即0.0lmm), 是专门用来校正目镜测微尺的。校正时,将物镜测微尺放在载 物台上,由于物镜测微尺与细胞标本是处于同一位置,都要经 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成象进入视野,即物镜测微尺随着显 微镜总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因此从物镜测微尺上得到的读数就是细胞的真实大小,所以用物镜测微尺的已知长度在一定放大倍数下校正目镜测微尺,即可求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然后移去物镜测微尺,换上待测标本片,用校正好的目镜测微尺在同样放大倍数下测量微生物大小。 3、目镜测微尺的校正 把目镜的上透镜旋下,将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朝下轻轻地装入目镜的隔板上,把物镜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刻度朝上。先用低倍镜观察,对准焦距,视野中看清物镜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物镜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两尺重叠,再使两尺的“0”刻度完全重合,定位后,仔细寻找两尺第二个完全重合的刻度(图1-3),计数两重合刻度之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物镜测微尺的格数。因为物镜测微尺的刻度每格长l0μm,所以由下列公式可以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 例如目镜测微尺5小格正好与物镜测微尺5小格重叠,已知物镜测微尺每小格为l0μm ,则目镜测微尺上每小格长度为=5×10μm/5=10μm 用同法分别校正在高倍镜下和油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 由于不同显微镜及附件的放大倍数不同,因此校正目镜测微尺必须针对特定的显微镜和附件(特定的物镜、目镜、镜筒长度)进行,而且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重复使用,当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或物镜时,必须重新校正目镜测微尺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4、细胞大小的测定 移去物镜测微尺,换上待测菌体的装片,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目的物,然后在高倍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来测量菌体的长,宽各占几格(不足一格的部分估计到小数点后一位数)。测出的格数乘上目镜测微尺每格的校正值,即等于该菌的长和宽。 结果计算: 长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宽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大小表示: 宽μm ×长μm 五、微生物细胞数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1、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片,载玻片上有4条槽而构成3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分隔成两半,每个半边上面各有一个计数区(图1-4),计数区 图1-1 目镜测微尺 图1-2 物镜测微尺 图1-3 目、物镜测微尺的校正 图1-4 血球计数板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Soft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 学分:3 学时:48 (其中:讲课学时:42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6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工程监理、信息系统测评技术、软件工程实训 适用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 开课部门:专业数学教研室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软件工程》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如何把工程化的思想和技术应用于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以及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程标准。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软件生产工程化的具体思想、要求和方法均有较全面的了解, 为今后独立从事软件系统的开发打下相应的工程基础。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单元软件工程学概述(3学时) [知识点] 软件的发展过程、软件危机、软件工程及开发方法。 [重点] 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工程学的基本内容和软件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基本任务。 [难点] 软件过程模型 [基本要求] 1、识记:软件、软件危机、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法学; 2、领会:软件工程过程模型的定义及其特点; 3、简单应用:软件危机的产生原因; 4、综合应用:解释软件工程产生的原因,结合不同的软件特点对其开发应

当采用的软件过程模型。 [考核要求] 1、软件工程的定义; 2、软件生命周期的定义及其各个开发阶段的任务; 3、软件工程方法学定义及经典软件过程模型。 第2单元可行性研究(5学时) [知识点]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任务及研究过程,系统流程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 [重点] 系统流程图、数据流图的画法。 [难点] 可行性研究中的上层数据流图的构成方法。 [基本要求] 1、识记: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任务; 2、领会:如何画出所需的系统流程图; 3、简单应用:分析所需的数据字典并根据数据字典定义方法定义相关词条; 4、综合应用: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分析系统流程图,总结其数据字典,画出上层的数据流图。 [考核要求] 1、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任务; 2、数据流图的定义及画法,能够分析并画出可行性研究中的上层数据流图; 3、数据字典的组成及其符号定义方法。 第3单元需求分析(5学时) [知识点] 需求分析的任务、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的方法、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实体—联系图、状态转换图、其他图形工具、数据规范化。 [重点] 实体-联系图的概念及画法、状态转换图的定义及画法和常用图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难点]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编码:0431030706 英文名称: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学时:36学分:2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微生物学 参考教材:杜连祥,路福平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 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实际教学学时制定的,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在不妨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的前提下(包括前后实验内容的衔接关系),主讲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具体教学情况或经验,适当地将某些内容的次序加以变更或调整。 二、本实验课程的具体安排 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三、本实验课在该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微生物学实验课是与微生物学理论课同学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初步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微生物材料的观察、分析,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微生物学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与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进行常规常见微生物检测的实验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具备利用微生物学手段分析和解决发酵生产过

程中有关实际问题和从事有关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室的布置以及实验室的规则;使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并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并熟悉显微镜的构造及保养方法;学会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培养箱的使用;具有选择和制备培养基的能力;掌握基本染色原理和方法以及制片技术;熟悉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血清学特性,具有菌种初步鉴定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无菌操作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育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菌种保藏的一般方法。 五、讲授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实验一细菌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1.实验内容与要求: (1)了解加热灭菌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室常用的几种加热灭菌技术 (2)了解配制培养基的基本材料,学习配制肉汤培养基的方法并掌握其要点。 2.实验材料: (1)培养基组成牛肉膏0.5%,蛋白胨1%,NaCl0.5%,pH值7.2,固体时加琼脂2%。(2)试剂 6mol/lHCl、10%NaOH。 (3)其它工具:台秤、量筒、试管、三角瓶、烧杯、分装架等。 实验二细菌的接种与培养 1.实验内容与要求: (1)掌握无菌操作的概念和基本操作技术; (2)了解细菌常用的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 (3)了解平板划线分离菌种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2.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八叠球菌(Sarcina sp.)。 (2)培养基:肉汤固体斜面(2个/菌),肉汤液体试管(2管/菌),平板划线接种肉汤固体培养基(10-15ml/皿,2块/菌),平板点接肉汤固体培养基(10-15ml/皿,3支菌用1块),穿刺用肉汤半固体培养基(2管/菌)。 (3)其它工具: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或煤气灯,消毒酒精棉球,镊子,试管架,标签纸,培养箱(37℃)

余敦辉《汇编语言》实验指导书实验1-实验3

《汇编语言》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Debug命令的使用 (3) 实验二基本汇编指令的使用 (9) 实验三汇编语言程序的调试与运行 (13) 实验四系统功能调用程序的调试与运行………………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五分支程序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六循环程序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七子程序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八高级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九I/O程序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十中断程序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十一综合程序设计 (38)

实验一Debug命令的使用 一、知识点 1、DEBUG简介 DEBUG.EXE是DOS提供的用于调试可执行程序的一个工具软件。在汇编语言程序调试中很常用。 DEBUG的提示符是“-”,所有DEBUG调试命令军在此提示符下输入。 DEBUG命令都是一个字母,后跟一个或多个参数,也可使用默认参数。 DEBUG命令的使用注意问题: (1)字母不分大小写 (2)只使用十六进制数,但没有带后缀字母“H” (3)命令如果不符合DEBUG的规则,则将以“error”提示,并以“^”指示出错位置。 (4)每个命令只有按下回车键后才有效,可以用Ctrl+Break终止命令的执行。 2、Debug的调入和退出 以WIN7环境为例,点击“开始/运行…”,在“运行”对话框中输入命令:cmd,然后点击“确定”,进入DOS命令行状态: C:\Documents and Settings\lfy> 然后输入命令: >Debug 进入Debug调试状态,出现Debug命令提示府“-”,在此提示符下可运行所需要的Debug 命令了。 退出Debug的命令:Q 3、Debug常用命令 (1)汇编命令A,格式为: - A [地址] 功能:从指定地址开始允许输入汇编指令,并将该指令汇编成机器指令代码从指定地址开始存放。若不指定地址,则系统从默认的地址开始存放。按回车键退出汇编状态 应用:用于调试一条指令或几条指令组成的一个程序段。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消毒 一、实验目的 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了解常见灭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及过滤除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方法。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 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 三、试剂与器材 1.器材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 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度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吸管、培养皿、电烘箱、注射器、微孔滤膜过滤器、镊子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 四、实验内容 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 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 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1.要严格按配方配制。 2.调pH不要过头。

3.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oC 以下放物、取物。 4.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 取物。 5.过滤除菌要注意各部件灭菌,压滤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 滤膜要注意清洗保存。 六、思考题 1.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 无菌的? 2.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4.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什么? 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 一、实验目的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不同的微生物菌落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 二、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单细胞挑取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步骤:倒平板-制备土壤污水稀释液-涂布-培养-挑菌落;平板划线法步骤:倒平板-标记培养基名称-划线。 三、试剂与器材 1.器材盛9m1无菌水的试管、盛90m1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 烧瓶、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酒精灯、无菌培养皿、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查氏培养基 四、实验内容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正式版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正式 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名:Software Engineering 总学时:54学时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全校本(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大学数学,离散数学,计算机算法设计。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工程性基础课程,在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软件开发是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环节,人们通过软件工程学把软件开发纳入工程化的轨道,而软件工程学是用以指导软件人员进行软件的开发、维护和管理的科学。《软件工程》已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软件教学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以IEEE最新发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基础构建内容框架,注重贯穿软件开发整个过程的系统性认识和实践性应用,以当前流行的统一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语言作为核心,密切结合软件开发的先进技术、最佳实践和企业案例,力求从“可实践” 软件工程的角度描述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以及软件开发管理,使学生在理解和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当前软件工程的方法、技术和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开发软件项目的工程化的方法和技术及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等;学生应能掌握开发高质量软件的方法,以及有效地策划和管理软件开发活动,为学生参加大型软件开发项目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述软件工程中的相关原理和概念,并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能力,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软件工程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按软件工程的要求完成规范的各项软件开发文档。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三章。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教学目标:通过36个学时的教学,努力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基本技术体系,了解微生物检测技术在研究工作中的用途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在微生物检验检测方面能够提高认识,并对技术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以适应就业后在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品质检测等方面的微生物检验检测业务的需要,也能适应学生今后在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研究性检测业务。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我国粮食生产、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和微生物的关系。 重点介绍我国粮食生产的趋势和供需关系,使学生理解微生物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无难点 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的重要性

第一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作用和特征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特征 本章重点介绍微生物的多样性、微生物分布的普遍性和检测特定的微生物的难点 无难点 了解技术对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 第二章微生物检验技术和社会 第一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植物检疫 第二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食品安全 第三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研究 本章重点介绍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在植物检疫、食品安全、资源开发以及研究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无难点 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作用范围 第三章微生物检测技术概述 第一节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第二节VBNC的检测技术 第三节其它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针对本课程以各项技术为中心展开,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本章首先给各种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概述,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观和一些关键技术的信息。 难点在于理解VBNC的检测 理解各种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方法 第四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第一节气体的采样和处理 第二节液体的采样和处理 第三节固体的采样和处理 从实际出发,本课程设置了采样技术,对用于微生物检验检测的样品的采集进行细致的介绍。 难点在于理解各种采样设备和工具(缺乏实物) 使学生注意到采样行为对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带来的误差,并培养学生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尽量减少采样造成的误差的意识。 第五章微生物检测技术 第一节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以国标为蓝本,介绍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学生实验中有一定的基础,应无难点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测的国家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国标。 第二节VBNC的检测技术 以最新的研究或最经典的研究例子为蓝本,介绍VBNC检测的各种方法 难点在于理解检测的理论原理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 使学生了解VBNC的检测的方法及其特征,在必要的时候能选择使用。 第六章微生物分离和培养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 介绍可培养以及难培养的微生物的分离方法,着重介绍菌根菌的分离 难点在于对于微生物的分离效果的理解 希望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分离方法 第二节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 1 病原物的培养 2 非病原物的培养 介绍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着重介绍病原菌培养时的注意事项 难点在于对于如何传达培养病原微生物时的临场感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思考题答案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思考题答案 1. 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 答:应该先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干净,以防上次实验的污染.操作时,先低倍再高倍.用完要擦掉油.加香柏油,作用是增加折光率,也就是增加了显微镜的分辨率.油的折光率和分辨率成反比(有公式),同时与波长成正比. 2. 列表比较低倍镜、高倍镜及油镜各方面的差异。为什么在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粗调节器的误操作答:使用高倍镜和油镜时镜头距离标本较近,而粗调节器的调节幅度较大,粗调节器的误操作会使镜头大幅度向标本移动,很容易损坏标本和镜头。一般先用低倍镜找到物象后换到高倍镜,就只需要用细调节器了。 3. 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它在显微镜观察中有什么意义? 答:在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他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准焦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物镜的同焦。利用这种同焦现象,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或油镜等放大倍数高、工作距离短的物镜时仅用细调节器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由于使用粗调节器时可能的误操作而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4. 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物镜的NA 值(物镜的数值孔径)与照明光源的波长 5. 根据你的实验体会,谈谈应如何根据所观察微生物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物镜进行有效地观察 答:细菌用油镜,真菌用高倍镜。都是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后,再用高倍镜调到合适的视野和合适的清晰度。 答:放线菌、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相对较大,用放大40 倍的物镜就可以看了,细菌小,要用放大1000 倍的物镜看,感觉还很小。病毒那就要用电子显微镜看了。 6. 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色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答:涂片环节、加热固定环节、脱色环节;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脱色环节 7. 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用老龄细菌染色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着色不均,染色效果不好。阴性阳性不明显分不太清楚,问题是:不便于显微镜下观察是阳性菌还是阴性菌 8. 革兰氏染色时,初染前能加碘液吗?乙醇脱色后复染之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应分别是什么颜色? 答:不可以。因为碘与染料会结合成大分子,使得染料分子不能穿过细胞的细胞壁,对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111209 英文名称名:Software Engineering 总学时:64学时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先修课程: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大学数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工程性基础课程,在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软件开发是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环节,人们通过软件工程学把软件开发纳入工程化的轨道,而软件工程学是用以指导软件人员进行软件的开发、维护和管理的科学。《软件工程》已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软件教学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以IEEE最新发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基础构建内容框架,注重贯穿软件开发整个过程的系统性认识和实践性应用,以当前流行的统一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 语言作为核心,密切结合软件开发的先进技术、最佳实践和企业案例,力求从“可实践” 软件工程的角度描述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以及软件开发管理,使学生在理解和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当前软件工程的方法、技术和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开发软件项目的工程化的方法和技术及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等;学生应能掌握开发高质量软件的方法,以及有效地策划和管理软件开发活动,为学生参加大型软件开发项目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述软件工程中的相关原理和概念,并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能力,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软件工程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按软件工程的要求完成规范的各项软件开发文档。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 第1章软件工程学概述(4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如软件和软件工程的定义、等),软件危机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途径,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学,软件的生存期,几种主要的软件开发模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