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包括《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和《食用菌》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三节课是并列关系,每一节课都探究一类生物体。

《病毒》着重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使学生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馒头发霉了》通过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结合以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由五大类组成,分别是动物、植物、病毒、细菌、真菌。

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食用菌》着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帮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3、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

4、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

5、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6、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7、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8、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9、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够用图表现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4、能够通过显微镜自己研究牙缝里的微生物。

5、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6、能够设计控制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7、能够用图和文字表达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8、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

9、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3、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4、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5、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第二课细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第四课食用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第六课食盐和水泥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第十六课四季更替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第十九课登上月球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十课蚯蚓找家第二十一课变色龙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的病毒传染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青岛版学校六班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课病毒教学目标: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沟通讨论的方法和结果。

教学预备:有关病毒的资料。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学问。

教学过程(一)、引入1、老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同学沟通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同学争论,指名回答.3.老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7.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8. 同学争论后,老师讲解.(三)、拓展延长(网上学习)1、老师叙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同学沟通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其次课细菌教学目的:1、同学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同学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预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看、叙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支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看细菌玻片标本。

同桌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各自的观看结果。

(由演示试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察并留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娴熟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第二课细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第四课食用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第六课食盐和水泥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第十六课四季更替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第十九课登上月球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十课蚯蚓找家第二十一课变色龙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的病毒传染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青岛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第一课病毒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教师讲解.(四)、展示交流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五)展示交流5.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6.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第二课细菌教学内容:青岛版P5~P6教学构思: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最新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

最新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的病毒传染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自己课前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教师提供学生充足时间并参与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指导学生整理调查资料,针对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予以解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1)学生在教师指导认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自己课前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在教师指导下整理调查资料,不断发现提出相关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努力尝试利用合作学习方式予以解决。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六、学习小结:第二课细菌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力,并会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细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对细菌的学习活动中资料的整理、完善学习方法的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相关细菌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三种形态细菌玻片标本、相关细菌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五、学习过程:六、学习小结:第三课馒头发霉了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并能对实验现象作出详细地记录和分析;愿意合作学习,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学生分析六年级共三个班120多人。

他们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

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

《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

《物体的运动》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太阳、地球和月亮》认识白天黑夜产生的原因,四级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让你产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生物与环境》环境可以改变生物,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从而保护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
第一课病毒
第二课细菌
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第四课食用菌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第六课食盐和水泥
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
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第九课静止和运动
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
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
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
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
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
第十六课四季更替
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
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
第十九课登上月球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二十课蚯蚓找家
第二十一课变色龙
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
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
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
第一课病毒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
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的病毒传染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由病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教
师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
(1)学生在教师指导认识由病
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一)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
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问题,
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内容。

(二)
提示学生交流已有的病毒知识,
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自己课前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教师提供学生充足时间并参与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指导学生整理调查资料,针对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予以解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参与评议,尊重他人意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敢于提出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自己课前调
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
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在教师
指导下整理调查资料,不断发
现提出相关感兴趣的科学问
题,努力尝试利用合作学习方
式予以解决。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小组交
流汇报学习活动中的发现,在
交流讨论中积极交流、认真整
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注意
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参与评
议,并尊重他人意见,对别人
提出的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
解,进行质疑并结合自己身的
认识细心分析思考,进一步完
善自己的资料。

学习教师出示
了解病毒的危害。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常见病
毒性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预
防措施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提早预防
和及时发现病毒引起的疾病打
下基础。

不同见解,进行质疑并结合自己身的认识细心分析思考,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资料。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适时补充相关资料,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病毒这一类特殊的生物。

教师提出问题“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到底是什么样的生物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下发学习资料卡片,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对病毒的认识如基本形态(杆形、球形、蝌蚪形等)、生活、繁殖方式(着附——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整理好相关资料。

的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病
毒这一类特殊的生物。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问题,结合
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
流。

学生学习教师的相关图片、资
料,学习资料卡片知识,进一
步完善自己对病毒的认识,整
理好相关资料。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
提示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认
识病毒特征。

引导学生可以结合
自己准备的多种材料进行交流。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学习资料
卡,扩大学生对病毒的了解范
围,使学生对病毒有一个比较完
整的认识,并努力促进学生多交
流多讨论。

让学生通过动手剪贴活动,激发
学生研究病毒兴趣,加深对病毒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制作关于病毒相关的剪贴报。

教师参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对学生学习活动予以指导帮助,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资料整理,美化版面,积极进行交流学习中的体会认识和学习行为的评价,加深对病毒以及相关疾病预防措施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延伸主题活动主题:“进一步调查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利用多种方法形式,向身边的人宣传预防病毒性传染病的方法措施。

”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组合作学习,制作关于病毒相
关的剪贴报。

积极交流学习中
的体会认识,对学习行为进行
积极可观的评价,加深对病毒
以及相关疾病预防措施的认
识。

3、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
延伸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拓
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整理信息
资料的能力。

(三)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病毒知识,对
“如何预防病毒性传染病”进行
宣传,使更多的人知晓病毒性疾
病的预防措施,激发学生关爱生
命的情感。

板书设计奇异的病毒
六、学习小结:
第二课细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力,并会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细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细菌的学习活动中资料的整理、完善学习方法的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相关细菌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三种形态细菌玻片标本、相关细菌知识的图片文
字等资料。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课前关于细菌知识资料搜集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探究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对细菌的认识。

教师提供学生充足时间并参与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指导学生整理调查资料,针对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予以解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汇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课前关于
细菌知识资料搜集情况,激发
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认
识细菌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对细菌的认
识。

整理调查资料,积极思考
并善于发现问题,尝试以合作
学习方式予以解决。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交流汇
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进
(一)
搜集有关的细菌知识资料,为课
堂的讨论和交流奠定基础,教师
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
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
课学习内容。

(二)
让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
识细菌,了解细菌的特征中。


导学生利用显微镜,从而向学生
解释细菌特点以及观察方法。


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
力和求真务实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