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口疮--2018版

合集下载

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的通知

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的通知

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的通知发布时间: 2018-05-2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为进一步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进展,我委研究制定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以指导医疗机构科学、有效地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

附件: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doc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2018年5月15日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

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

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手足口病(修订)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手足口病(修订)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手足口病(修订)
汪受传;王雷;尚莉丽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16(0)4
【摘要】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手足口病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手足口病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传染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手足口病是常见的小儿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临床以手、足等部位的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疱疹、溃疡,发热为特征。

【总页数】7页(P734-740)
【作者】汪受传;王雷;尚莉丽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院,南京,210029;安徽中医药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2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
【相关文献】
1.基于Delphi法的《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修订)》专家调
查问卷结果分析2.中医儿科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结果分析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版)》及安徽
省卫生厅《安徽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解读4.中医儿科临床
诊疗指南·小儿口疮(修订)5.《2015版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口疮(修订)》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一、诊断标准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作出诊断。

(一)临床诊断病例1.流行病学史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符合上述临床表现。

极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等,诊断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

(二)确诊病例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肠道病毒(CV-A16、EV-A71等)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

4.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二、鉴别诊断(一)其他儿童出疹性疾病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与儿童出疹性疾病,如丘疹性荨麻疹、沙土皮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风疹以及川崎病等鉴别;CV-A6或CV-A10所致大疱性皮疹需与水痘鉴别;口周出现皮疹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

可依据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

对皮疹不典型者,应当结合流行病学史并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A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三)脊髓灰质炎重症病例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四)肺炎重症病例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

肺炎患儿一般无皮疹,胸片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病情加重或减轻呈逐渐演变的过程。

三、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第2期和第3期,阻止发展为第4期。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口疮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口疮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口疮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小儿口疮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口疮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的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口疮aphtha in children小儿口疮是一种儿科常见的口腔疾患。

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局部(唇、舌、颊及上腭)出现单个或多个溃疡为主要特征,可伴见发热、疼痛、流涎甚至全身不适。

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于其他疾病。

各年龄小儿均可发病,以2~4岁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西医的“口角炎”、“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峡炎”、“卡他性口炎”、“溃疡性口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指南辨证施治。

3 诊断3.1 诱发因素[1-5]喂养不当、过食辛辣厚味、口腔损伤、急性感染、久病、久泻等是较常见的诱发因素。

3.2 临床表现[1-5]口腔局部疼痛或不适,不欲或拒进饮食,可伴发热、咽痛,婴儿则常表现为啼哭烦躁、流涎;口腔黏膜(两颊、上腭、口唇、口角、牙龈、舌体等处)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溃疡,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深浅不一,或见疱疹,或上见溃疡,或周围红晕,数目不等,甚则满口。

3.3 实验室检查[1-5]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则通常提示病毒感染。

3.4 需与口疮鉴别的病种鹅口疮,手足口病,白塞氏综合征。

4 辨证4.1 风热乘脾证[1-5]口腔溃疡较多,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等处溃烂为主,亦可先见疱疹继而破溃后形成溃疡,周围焮红,疼痛拒食,饮食困难,烦躁多啼,口臭涎多,面赤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恶风,咽红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4.2 心火上炎证[1-5]口腔溃疡或糜烂,以舌边尖为多,红肿灼热,疼痛较重,疼痛拒食,饮食困难,心烦不宁,叫扰啼哭,面赤唇红,口干,或伴发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或指纹紫滞。

儿童口疮诊断治疗 儿科中医治疗研究

儿童口疮诊断治疗 儿科中医治疗研究
• 治则:滋阴降火 • 取穴:二马,清补脾,天河水。百会,涌泉
预防护理
• 1.勤漱口 晨起、饭后、睡前要漱口,以去除食物碎屑和口腔污 物,保持口腔的清洁,可以减少口疮发生。
• 2。调节饮食 饮食有节,饥饱适宜,不偏食,宜多吃新鲜蔬菜、 水果,勿暴饮暴食,避免过食辛辣煎炒之品。
• 3。加强锻炼 注意身心健康,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过 劳及精神刺激。
• 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不 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
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 脑外伤、脑瘤等。
中医 • 病因病机 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 受惊恐所致。 外感六淫,皆能致痉。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 疠之气为主。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 受时邪,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 火盛生痰,甚则入营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 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 胜邪,内闭外脱。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 毒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 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 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呕吐腹痛, 痢下秽臭。
• 一般新病,急性起病及体质好者,多为实证。 • 久病,反复发生,迁延不愈及体质虚弱者,多为虚证. • 小儿口疮以实火者为多。
病情演变重气阴
• 小儿口疮病理因素为火热,易耗阴液,故其病情演变,必须重视 气阴的消长。
• 实火证如失治、误治,灼阴耗气转为虚火证;
• 虚火不除,亦伤气阴,易感外邪,转为虚实兼夹证。阴虚日久, 由阴及气,转为气阴两虚,迁延不愈。

注意
• 1.使病儿在平板床上侧卧,以免气道阻塞,防止任何刺激。如有 窒息,立即口对口鼻呼吸。 2.可用手巾包住筷子或勺柄垫在上下牙齿间以防咬伤舌。可用针 刺或手导引人中、内关等穴。 3.发热时用冰块或冷水毛巾敷头和前额。 4.抽风时切忌喂食物,以免呛入呼吸道。

小儿疾病-口疮

小儿疾病-口疮

临床诊断
• 诊断要点 • 1.有喂养不当,过食炙煿厚味,或有外感发热的病史 • 2.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粘膜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点,
大小不等,甚则满口糜腐,疼痛流涎,可伴发热或颌下淋 巴结肿大、疼痛 • 3.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临床诊断
• 2.鉴别诊断
• 鹅口疮:多发生于初生儿或体弱多病婴幼儿。口腔及舌上 满布白屑,周围有红晕,其疼痛、流涎一般较轻,红肿疼 痛不明显
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及疼痛较重,局部有灼热感 • 虚火
起病缓,病程长,口腔溃烂及疼痛较轻者
辨证论治
• 次辨病变脏腑 • 病变部位在心者,口疮以舌体为主,常发生于舌边、舌尖
部,并伴烦躁哭闹,夜眠不安,尿短赤等 • 病变部位在脾胃者,口疮每以唇颊、上腭、齿龈处居多,
并伴口臭、流涎,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等
证型辨识
• 1.风热乘脾与虚火上炎证型辨识 • 风热乘脾为风热内侵心脾或饮食失节,脏腑失调,导致实
热内生,蕴积心脾,临床可见口腔内多处溃疡,红肿疼痛, 拒饮食,口臭,便秘,舌红 • 虚火上炎多见于体弱或热病后,口疮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局部红肿疼痛不明显,口渴欲饮,神疲颧红,消瘦盗汗, 舌红少津
证型辨识
• 2.心火上炎与风热乘脾证型辨识 • 风热乘脾证溃疡多见于唇、颊、龈,伴口臭,便秘 • 而心火上炎证溃疡多见于舌尖舌边,肿痛较甚,心烦,多
哭闹,小便黄赤
其他疗法
• 一、中药成药 • 二、药物外治 • 三、西医治疗 • 对于疱疹性口炎,局部可涂疱疹净抑制病毒 • 为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软膏 • 对于溃疡性口炎,予淡盐水溶液或1:5000洗必泰溶液漱口;
病因病机
• ①病因 主因——感受外邪;饮食肥厚辛辣;阴液亏损

中西医:口疮的诊疗

中西医:口疮的诊疗

中西医:口疮的诊疗口疮亦称口疳、口破、口疡等,多因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灼伤口腔肌膜所致,是以口腔唇内、颊、舌、龈等处肌膜见豆大之小溃疡,周围红晕、表面凹陷,灼热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相当于西医复发性口疮。

[历史沿革]口疮之名,首见于《内经》。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

”《素问•五常政大论》亦说:“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鼻窒口疡。

”指出口疮发病与气候炎热变化的关系。

晋•王叔和在《脉诀•诊法》中提到:“右关沉实,脾热口甘,洪数则口疮。

”认为口疮与脾热有关。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口疮的病因病理:“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阳,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

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明确了口疮与热乘心脾的关系。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载治口疮方10余首,多是清热泻火之剂,用于治疗实火口疮。

宋•赵佶《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七中除了对实火口疮有所论述外,对虚火口疮也作了探索。

指出;“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

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所受之本也。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口齿》说:“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

”提出了虚火口疮的病机,并指出这种口疮不能用凉药治疗。

明•薛己《口齿类要•口疮》对口疮病机有进一步的论述,其谓:“□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

”这种分上中下焦和寒热虚实辨证的方法,对口疮的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指出:“总之,人之口破,皆由于火,而火必有虚实之分。

”对口疮病因病理作了总的概括。

综上所述,口疮的发生,主要因心、脾二经病变。

由于病情变化,或患者体质的差异,也可出现肝、肾等经病证。

因此,在辨治时要抓住心脾肾三经为主。

【病因病理】□疮内因多为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外因多为风、火、燥邪之侵袭。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辅导:口疮概述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辅导:口疮概述

口疮是以口颊、唇舌、齿龈、上腭等处出现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患。

溃疡只发生于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若满口糜烂,色红疼痛者,则称为口糜。

本病以婴幼儿多见,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临床既可单独发生,亦可伴发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等缺乏时。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体质虚弱者,口疮可反复发生,迁延难愈。

本病属西医学口炎范畴,多由细菌、病毒、螺旋体等感染所致。

食具消毒不严,口腔不洁等为常见诱发因素。

临床包括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咽峡炎、溃疡性口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服中成药
1、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 黄芩) : 每支10 mL。成人剂量:口服,每服10 mL, 每 日3 次。建议用法用量: 口服,每服剂量为< 1 岁1 /3 支,1 ~ 3 岁1 /2 支,4 ~ 5 岁2 /3 支,>5 岁1 支,每日3 次。用于风热乘脾证、心火上炎证及脾 胃积热证。
中图分类号: R256.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 4297( 2018) 04-0001-05 DOI: 10.16840 /j.issn1673-4297.2018.04.01
说明
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 年中医药部 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 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 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 指导、监督下实施。
口服中成药
7、六神丸( 麝香等6 味) : 每1 000 粒重3.125 g。 口服,每服剂量: 1 岁1 粒,2 岁2 粒,3 岁3 ~ 4 粒, 4~8岁5~6 粒,8+ ~10 岁8~9 粒,成人10 粒,每 日3次。用于风热乘脾证、心火上炎证及脾胃积热证。
外用中成药
1、青黛散( 冰片、薄荷、儿茶、甘草、黄连、硼砂、 青黛、人中白<煅>) : 涂敷患处,每次适量,每日 2 ~ 3 次。用于风热乘脾证、脾胃积热证。
辨证
3 脾胃积热证 颊内、上腭、唇角、齿龈等处黏膜出现破损溃烂,色白或黄,呈 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较深,大小不一,有的融合成片,甚则满口 糜烂,边缘鲜红,灼热疼痛,甚则拒食,饮食困难,口臭,涎多 黏稠,或伴发热,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指纹紫滞。 4 虚火上浮证 口腔溃疡较少,稀散色淡,周围淡红,疼痛不显,口流清涎,不 甚臭秽,口干不渴,颧红盗汗,手足心热,虚烦不寐,神气困乏, 大便偏干,或伴饮食受限,经久不愈,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指 纹淡紫。
2、 冰硼散( 冰片、硼砂<煅>、朱砂、玄明粉) : 吹 敷患处,每次少量,每日数次。用于风热乘脾证、 脾胃积热证、心火上炎证。
外用中成药
3、西瓜霜喷剂( 西瓜霜、硼砂<煅>、黄柏、黄连、山 豆根、射干、浙贝母、青黛、冰片、大黄、无患子果 <炭>、黄芩、甘草、薄荷脑) : 喷( 吹) 敷患处,每次适 量,每日数次。用于风热乘脾证、脾胃积热证、心火上 炎证。 4、开喉剑喷剂( 八爪金龙、山豆根、蝉蜕、薄荷脑、食 用菠萝香精、柠檬酸、苯甲酸钠、乙醇) : 喷患处,每次 适量,每日数次。用于风热乘脾证、脾胃积热证、心火 上炎证。
分证论治
1 风热乘脾证治法: 疏风清热。 主方: 银翘散( 《温病条辨》) 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 后下) 、淡竹叶、芦根、 牛蒡子、桔梗、荆芥、淡豆豉、甘草。加减: 高热者, 加石膏( 先煎) 、黄芩、柴胡; 风热夹湿夹滞,苔厚腻, 疮面腐烂,有黄色黏腻渗出物者,加广藿香、佩兰、槟 榔; 小便短赤者,加栀子、车前草; 咽喉红肿疼痛者,加 玄参、蝉蜕、板蓝根、蒲公英。
口服中成药
3、双黄连口服液( 金银花、黄芩、连翘) : 每支10 mL。 建议用法用量: 口服,每服剂量为< 10 岁10 mL, ≥10 岁20 mL,每日3 次。用于风热乘脾证。 4、金莲清热泡腾片( 金莲花、大青叶、生石膏、知母、 生地黄、玄参、苦杏仁<炒>) : 每片4 g。每服剂量: 1~ 3 岁1 片,>3 岁2 片,溶于50 mL 热水中口服,每日3 次。 如体温>38.5 ℃时,每日4 次。疗程3~7 日。用于风 热乘脾证、心火上炎证及脾胃积热证。
分证论治
4 虚火上浮证治法: 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主方: 知柏地黄丸( 《医宗金鉴》) 。 常用药: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 泻、知母、黄柏。加减: 热病伤阴,口干者,加麦冬、 玄参、乌梅; 低热、颧红盗汗或五心烦热者,加地骨 皮、白薇; 大便秘结者,加生地黄、玄参、桑椹; 气 阴两虚、神气困乏者,加党参、白术、白扁豆。
治疗原则
本病以热证为主,治疗以清热降火为基本法则。 宜在辨脏腑虚实的基础上,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治疗。 辨证重点应辨实热与虚热之不同。实热当以清热泻火解 毒为主,根据病因、病位不同,分别治以疏风、泻脾、 清胃、通腑、清心、泻热等法; 虚证当以滋阴降火,引 火归元为主。此外,需重视外治疗法的运用,以消肿止 痛,祛腐生肌,促进溃疡愈合。
外用中成药
5、双料喉风散( 珍珠、人工牛黄、冰片、黄连、山 豆根、青黛、人中白<煅>、寒水石、甘草) : 吹敷 患处,每次少量,每日3 次。用于心火上炎证。 6、锡类散( 象牙屑、青黛、壁钱炭、珍珠、人工牛 黄、人指甲<滑石粉制>、冰片) : 吹撒患处,每日 2 ~ 3次。用于脾胃积热证、心火上炎证、虚火上浮 证。
本指南计划定期更新。本指南工作组通过文献研究 和专家讨论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更新。 本指南研制经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供。资助 单位的观点或利益不会影响最终推荐建议的形成。 参与本指南开发小组的所有成员声明: 他们与其他任 何组织或个人无利益冲突。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小儿口疮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 和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 周岁以下人群口疮 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的相关临 床医师使用。
1 预防 1)保持口腔清洁,餐后用温水漱口,奶瓶、餐具经常消毒; 2) 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忌暴饮暴食及肥甘辛辣食物,避免 饮食过烫过硬; 3)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各种感染。 2 调护 1)对急性热病、久病、久泻患儿,应经常检查口腔,注意口腔外周 皮肤卫生,及时擦干流涎; 2) 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可用金银花、甘草等药物煎沸,待温后含漱,每 日3~5 次,用于口疮实证; 3)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口腔黏膜损伤。
外用中成药
7、养阴生肌散( 石膏、黄柏、白芷、甘草、雄黄、 薄荷、蒲黄、青黛、冰片各等份) : 喷( 吹) 敷患处, 每次适量,每日数次。用于脾胃积热证、心火上炎 证、虚火上浮证。
敷贴疗法
吴茱萸150 g、胡黄连60 g、大黄60 g、生天南星30 g, 共研细末,以瓷瓶或罐盛。每次取8 ~ 10 g,用少 量食醋调成2 块饼状,分别敷于两足涌泉穴,外用 长布条或绷带包扎,固定8 ~ 10 h 后揭去,连续3 次为1 个疗程。可用于风热乘脾证、心火上炎证、 脾胃积热证、虚火上浮证。
辨证
1 风热乘脾证 口腔溃疡较多,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等处溃烂为主, 亦可先见疱疹,继而破溃后形成溃疡,周围焮红,疼痛拒食, 饮食困难,烦躁多啼,口臭涎多,面赤口渴,小便短赤,大 便秘结,或伴发热恶风,咽红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 数或指纹浮紫。 2 心火上炎证 口腔溃疡或糜烂,以舌边尖为多,红肿灼热,疼痛较重,饮 食困难,甚至拒食,心烦不宁,叫扰啼哭,面赤唇红,口干, 或伴发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 或指纹紫滞。
分证论治
3 脾胃积热证治法: 泻火解毒,通腑泻火。主方: 凉膈散( 《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 加减。常用药: 连翘、黄芩、栀子、大黄 ( 后下) 、玄明粉( 冲服) 、薄荷( 后下) 、甘草、蜂蜜。 加减: 口干渴者,加芦根、天花粉、北沙参; 小便短赤者, 加淡竹叶、车前子( 包煎) ; 烦躁者,加石膏( 先煎) 、郁金; 口 臭涎多,舌苔厚腻,湿热重者,加石菖蒲、滑石( 先煎) 、广 藿香; 溃疡满布黄色渗出物者,加金银花、蒲公英; 黏膜红赤, 疼痛重者,加生地黄、牡丹皮;食积内停,脘腹胀满者,加焦 山楂、炒麦芽、枳实。
口服中成药
2、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连翘、淡豆豉、薄荷、荆 芥,栀子<炒>、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 黄芩、半夏、柴胡、甘草) : 每袋2 g。每服剂量: 开 水冲服,6 月至1 岁1~2 g,1 + ~3 岁2 ~ 3 g, 3+ ~ 6 岁3 ~ 4 g,6+ ~10 岁4~5 g,>10 岁6 g, 每日3 次。用于风热乘脾证、心火上炎证及脾胃积 热证。
诊断
1 诱发因素 喂养不当、过食辛辣厚味、口腔损伤、急性感染、久病、久泻等是较常 见的诱发因素。 2 临床表现 口腔局部疼痛或不适,不欲或拒进饮食,可伴发热、咽痛,婴儿则常表 现为啼哭烦躁、流涎; 口腔黏膜( 两颊、上腭、口唇、口角、牙龈、舌体 等处) 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溃疡,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深浅不一, 或见疱疹,或见溃疡,或周围红晕,数目不等,甚则满口。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细菌感染; 白细胞总数正 常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则通常提示病毒感 染。 4 需与口疮鉴别的病种鹅口疮,手足口病,白塞氏综合征。
分证论治
2 心火上炎证治法: 清心泻火。 主方: 泻心导赤汤( 《医宗金鉴》) 加减。 常用药: 黄连、生地黄、淡竹叶、通草、连翘、 玄参、甘草。加减: 热毒重者,加石膏( 先煎) 、黄芩、 栀子;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后下) 、厚朴; 口渴甚者, 加芦根、天花粉、北沙参; 心烦尿赤者,加栀子、车 前草。
推拿疗法
推补肾水,清天河水,揉总筋,揉小天心,揉小横 纹,推四横纹,清板门,清肺经,揉二人上马。若 伴有发热,揉小天心后加一窝风穴,2 穴提前操作。 口疮较轻,患儿不甚烦躁者,每日可推拿2 次; 口疮 疼痛较剧者,每日可推拿4 次。可用于风热乘脾证、 心火上炎证、脾胃积热证、虚火上浮证
预防和调护
口服中成药
5、黄栀花口服液( 黄芩、金银花、大黄、栀子) :每支10 mL。建议用法用量: 2 ~ 3 岁5 mL,3+ ~ 6 岁10 mL,6 + ~12 岁20 mL,口服,每日3 次。用于脾胃积热证。 6、知柏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 丹皮、泽泻、知母、黄柏) : 每30 粒6 g。建议用法用 量: 口服,3~6 岁1.5 g,每日3 次; >6 岁3 g,每日2 次。用于虚火上炎证。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口疮( aphtha in children) 是一种儿科常见的口腔疾 患。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局部( 唇、舌、颊及上 腭) 出现单个或多个溃疡为主要特征,可伴见发热、疼 痛、流涎、甚至全身不适。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 于其他疾病。各年龄小儿均可发病,以2 ~ 4 岁多见,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西医的“口角炎”“疱疹性口 炎”“疱疹性咽峡炎”“卡他性口炎”“溃疡性口 炎”“发性口腔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指南辨证施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