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孔疝
手术讲解模板:闭孔疝修补术

手术资料:闭孔疝修补术
手术步骤:
开少许闭孔管内口的纤维环;切开时应从 疝囊的内侧向内向下切开,以避开闭孔血 管和神经。必要时还可以同时在腹股沟韧 带以下大腿根部的闭孔体表加做纵形切口, 从疝囊底部向上轻轻推压疝块,以助复位。 复位后认真检查肠管的生机,小范围点状 坏死者,可予包埋缝合;小面积片状坏死 者,可修剪局部后再缝合;
手术资料:闭孔疝修补术
手术步骤: 腔。若有坏死,则应经腹切除肠管。贯穿 结扎疝颈部,切除疝囊。用粗丝线间断修 补闭孔管,缝合伤口。
手术资料:闭孔疝修补术
手术步骤: 经腹股沟径路的缺点为手术野狭小,显露 欠佳,解剖困难或有肠坏死时需另加切口。
手术资料:闭孔疝修补术
手术步骤: 17.5 腹腔镜下闭孔疝修补手术
手术资料:闭孔疝修补术
手术步骤:
Haith(1998)复习了文献报道的8例腹腔 镜下闭孔疝修补手术,并对1例有35年病 史的老年女性闭孔疝病人在腹腔镜下应用 补片做了修补手术,取得了较好疗效。
手术资料:闭孔疝修补术
注意事项: 无术中注意事项相关的内容。
手术资料:闭孔疝修补术
术后处理: 无术后处理 的相关的内容。
手术资料:闭孔疝修补术
并发症:
老年患者对疼痛反应迟钝,常常因不能及 时诊治而发生疝内容物绞窄,出现绞窄性 肠梗阻、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等。 延误治疗者,可发生肠坏死穿孔、股部脓 肿及肠瘘。据国外学者统计,肠坏死、肠 穿孔发生率达50%,病死率13%~40%;国 内报道,肠坏死、肠穿孔发生率则高达 80%,病死率12%~75%。
手术资料:闭孔疝修补术
手术步骤:
有大片状坏死时,应行肠管切除术并附加 腹腔引流术。然后,用血管钳夹住疝囊底 部,翻转拉入腹腔,缝扎疝囊颈后切除疝 囊。对污染较重的闭孔管,要彻底清洗局 部,置入适量抗生素后缝合闭孔管。
闭孔疝应该做哪些检查?

闭孔疝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闭孔疝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闭孔疝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闭孔疝如何诊断鉴别,闭孔疝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闭孔疝常见检查:常见检查:CT检查、胆囊胆道B超检查、闭孔内肌征*一、检查当临床并发症发生时,实验室检查会有阳性发现,例白细胞计数升高。
1.X线检查(1)腹部及骨盆X线平片:有以下影像特征:①一般肠梗阻影像表现。
②梗阻近端扩张的小肠和气液平面固定在盆腔耻骨上方,改变体位后复查此征象不变。
③闭孔内有气体或有一充气的肠曲,盲端指向闭孔,此为闭孔疝的典型X线表现。
(2)疝囊造影:适应于肠梗阻症状间歇性出现者。
发作间隙期疝囊造影可观察到闭孔疝的疝囊。
(3)CT扫描:CT扫描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未嵌顿时骨盆扫描可见闭孔肌和耻骨肌之间有低密度致密影,肿块表现为较对侧明显不同的含气密度及肠管扩张;嵌顿后可见肠影从闭孔内侧进入闭孔,且该闭孔内肠影以上的肠管有肠梗阻征象,即可诊断闭孔疝。
2.B超检查在压痛部位可见到异常的肠管反射波。
*以上是对于闭孔疝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闭孔疝应该如何鉴别诊断,闭孔疝易混淆疾病。
*闭孔疝如何鉴别?:*一、鉴别综合文献闭孔疝常易误诊为下列疾病,需要认真鉴别。
1.肠梗阻闭孔疝小而深、剧烈的腹部疼痛易掩盖其他症状。
与非闭孔疝所致肠梗阻的鉴别要点是:①无Howship-Romberg征。
②直肠或阴道指诊于盆腔侧壁无条索状物并触痛。
③腹部及骨盆X线检查,在耻骨前支处未见有透光度增强的闭孔。
CT检查,闭孔管外口处未有蒂状块影显示等。
2.腹膜炎临床常易将Richter氏疝误诊为腹膜炎。
由于该疝为部分肠壁嵌顿,故无明显肠梗阻症状。
疝囊底距体表较远,肿块小,易延误诊断,致使肠壁绞窄坏死,并易误诊为腹膜炎。
但腹膜炎①无Howship-Romberg征。
②直肠或阴道指诊盆壁闭孔管内口处无触痛性索条样肿块。
③无闭孔疝的影像学表现等。
3.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骶痛闭孔疝闭孔疝的始发症状为闭孔神经痛,常被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骶痛等。
闭孔疝伴绞窄性肠梗阻2例报道

闭孔疝伴绞窄性肠梗阻2例报道【关键词】疝,闭孔;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闭孔疝是指腹腔脏器经髋骨闭孔向股三角区突出的腹外疝,它属于一种少见疝[1]。
国外文献报告仅占全部疝的0.05%~0.7%,占肠梗阻手术患者的0.2%[2,3]。
国内报道也不多。
闭孔疝因临床少见,其部位隐蔽,缺乏外在表现,且一般外科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术前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致使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
2000-2001年收治2例闭孔疝伴绞窄性肠梗阻病人,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本组2例均为女性,年龄均>65岁,身体消瘦,都有多胎生育史(4~6胎次),1例有便秘史,2例均有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病程3~7 d,均以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入院,其中1例患者伴有右大腿内侧及膝部疼痛,1例患者10 d前曾行肠穿孔修补术。
2例病人以往均有类似腹痛发作史,保守治疗后好转。
体查:腹部未见肠型,脐周及下腹部轻压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
肛门指检未见异常。
X线示小肠梗阻。
入院均诊断为机械性小肠梗阻,考虑为粘连、肿瘤、肠扭转可能。
保守治疗(36~48 h)无效后行剖腹探查,2例患者均有部分小肠嵌入闭孔内,已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闭孔内口用丝线缝合数针关闭缺损。
术后患者中1例出现切口感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2 讨论2.1 闭孔的解剖学闭孔由坐骨支和耻骨环抱形成,由闭孔内外肌及其膜覆盖。
闭孔管的上外壁由耻骨组成,其余边界则由闭孔肌和膜组成,长2~3 cm,宽0.2~0.5 cm,上下斜行,其中含有闭孔神经、血管和包绕的脂肪垫。
闭孔疝有3种变型:第1种最常见的是向闭孔外口突出,其疝囊位于闭孔外肌的前方;第2种的疝囊自闭孔外肌的中和上束中间突出,沿着闭孔神经后股行走,疝囊位于内收短肌的后方;第3种最为罕见,疝囊位于闭孔内外肌及其膜之间。
2.2 病因学闭孔疝是少见的盆壁疝,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6,多见于老年体弱妇女,70~80岁是发病高峰。
10例闭孔疝诊治的经验交流

资料 与 方 法 2 0 0 7年 2月 ~ 2 0 1 0年 3月 收 治 闭 孔
盖; H o w s h i p—R o m b e y g阳性率 低 , 即使 为
阳性 , 患 者 人 院 时 也 没 有 注 意 到 这 一 症
炎、 肺气肿出现慢性咳嗽及老年人长期便 秘等可使腹 内压持续 升高 , 导致闭孔疝 的
治 的患者是老年女性 、 出现原因不明 的肠 梗阻, 首先要考 虑 闭孔 疝 的诊 断 , 常规行
摘
要 目的 : 总 结 闭 孔 疝 的诊 断 和 治 疗
经 验 。方 法 : 收治闭孔疝患者 1 0例 , 对 临
和坚韧的腱膜及肌肉边缘组成 , 几乎无伸 展性 , 一般情 况下 很难挤 入其他 组织 , 一 旦发生疝 , 其 内容物很容 易被嵌顿 。左侧
在组织退行性改变 , 并且有 多胎生育使 女
发病率低 , 加上临床医生对本病 的认识 不
足, 病史采集 及体格 检查 不仔 细 ; 闭孑 L 疝
性盆腔 内筋膜肌 肉松弛 , 或因久病 体衰后
闭孔管 间隙 的脂肪组织被消耗 , 导致闭孔 间隙扩大 , 还有老年人多伴有慢性支气 管
的疝块位置较 深 , 体表不 易发 现 , 其 临床
急诊 C T检查 , 这将显 著提 高闭孔 疝 的术 前诊断 , 降低患者肠坏死的几率及降低 患
者死亡率 。
闭孔 疝 容 易 误 诊 的原 因 : 因为 闭 孔 疝
著 降低 患者的肠管坏死率及 病死率。
关 键 词 闭孔 疝 阑 尾 炎 肠 梗 阻 剖 腹 探 查 术
为老年消瘦 的女 性患者 。老年人 由于存
闭孔疝的CT诊断

闭孔疝的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对闭孔疝的诊断价值,提高闭孔疝术前诊断水平。
方法搜集我院2006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闭孔疝患者4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及临床资料,观察闭孔疝的位置、疝内容物、形态、密度等征象。
结果 4例闭孔疝均为老年女性患者,平均年龄76.8岁,平均体重41.5Kg;CT检查显示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右侧3例,左侧1例,疝囊位于闭孔外肌与耻骨肌之间,表现为类圆形囊性密度影。
结论 CT对闭孔疝的术前诊断非常有价值,为可疑闭孔疝的老年肠梗阻患者的首选检查手段。
【关键词】闭孔疝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闭孔疝被认为是一种相当罕见的疾病,大约占所有腹外疝的1%[1],但闭孔疝是所有盆底疝中最常见的一种,medline数据库显示从1966年到2000年共有400余例报道[2]。
闭孔疝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延误治疗将导致较多并发症,增加死亡率。
本文回顾性分析4例闭孔疝的临床及CT表现,旨在提高对闭孔疝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2006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经手术证实的闭孔疝患者4例,回顾性分析其年龄、性别、体重及临床表现,重点分析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观察闭孔疝的位置、疝内容物、形态、密度等征象。
4例患者均为急诊患者,扫描方式:CT平扫+增强;采用机型:所有病例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16排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扫描使用0.75mm×16i的探测器,螺距1.375,进床速度27.5mm/360°,球管电压120kV,电流250mAs,层厚2 mm。
增强采用Medrad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对比剂100ml(优维显,300mgI/ml),注射速度3.5ml/s,于注入后60秒扫描。
图像经 Extened Brilliance Workspace 独立诊断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下缘。
14例闭孔疝的误诊体会

时, 可使神经受压加重而致疼痛加剧 , 被认为是 闭孔 疝的特彳性 f E
表 现 , 型 表 现 是 : 大 腿 伸 展 或 外 展 、 旋 时 疼 痛 加 剧 。 2 典 当 内 () Ha nn tn Ki征 也是 特 异 性 表 现 : 腿 内 收 反射 消 失 , n igo — i f 大 由于 闭 孔神 经 受 压所 致 , 食 指在 膝 上 方 5m处 越 过 内收 肌 , 锤 叩 打 可 用 c 用 激发 这 一 反射 , 见该 肌 收 缩 ; 对 侧的 亢 进 反 射 相 比 。3腹 股 沟 并 与 () 韧带 内侧 下 方 的 股 三 角处 可 出现 青 紫 , 是 由于 肠 梗死 的血 性 渗 这 出液 扩 展 至 大 腿上 部 所 至 。 ) ( 少数 病 员可 出现 大 腿 根 部 内侧 稍 显 4 饱满 , 有 明显 触痛 , 并 有时 可 扪 及 不 明显 的 小 肿块 。5直 肠 或 阴 道 () 指 检 发现 骨盆 内前 壁 压 痛 的 条索 状 物 或 肿 块 。6 x 检 查 发 现 盆 () 线 腔 固 定 扩 张 且 不 随 体 位 改 变 的 充 盈 肠 形 阴 影 。7C 检 查 在 闭孔 () T 疝 的 诊 断 中具 有 重 要 作 用 。 发 现 闭孔 处 的 软组 织 肿 块 , 合 临 可 结 床 症 状 能 为 明 确诊 断 提 供 重 要 依 据 。8B 可 发现 肠 管 自盆腔 均 () 超 突 出 进 入 大 腿 部 , 可 见 肠 管 内容 物 流 动 。 并
诊 断和处 理 。
受压 症 状 。 不 少 患 者 在 术 后 被 追 问 病 史 证 实 此症 状 存 在 。3临 有 ()
床医 师 不熟 悉 H n i go — i 征 , 对不 明原 因的 肠梗 阻 患者 常 a nn tn Kf f 未
闭孔疝20例诊治分析

闭孔疝20例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闭孔疝的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例闭孔疝的临床资料。
结果 20例患者仅10例术前明确诊断,10例诊断为不明原因肠梗阻,治愈18例(90%),术后并发症4例(20%),死亡2例(10%)。
结论闭孔疝多见于老年女性,术前诊断率低,易出现肠坏死、穿孔,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
【关键词】闭孔疝诊断手术治疗闭孔疝是腹腔内容物经闭孔管突出的疝,为罕见的腹外疝,术前误诊率高,延误治疗易造成疝绞窄及肠穿孔(25%-100%)[1],死亡率为(12%-70%)[2]。
我院1990年1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闭孔疝病人20例,现就其诊断和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0例,男性1例,女性19例;年龄62~83岁,70岁以上18例;体型均消瘦,体重:38~45Kg,平均42.5 Kg;女性患者均有多孕多产生育史,均生育在4胎以上;合并慢性支气管炎4例,习惯性便秘2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急性肠梗阻症状,有反复腹痛发作史2例。
Howship Romberg 征阳性8例,Hannington Kiff 征阳性1例,腹膜刺激征7例,股三角区隐约触及痛性肿物7例,阴道指检在闭孔区触及条索状痛性肿块5例。
均行腹部x线检查,其中有肠梗阻征象15例,膈下游离气体2例;行CT检查12例,其中6例CT诊断为闭孔疝。
1.3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10例,其余经短期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剖腹探查术。
经腹手术进路18例,联合经腹、经闭孔手术进路2例,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并形成Richter疝嵌顿,肠坏死7例。
13例予松解疝环后肠管血运良好,予医用聚丙烯修补网塞填塞闭孔管上口,疝环处腹膜予内荷包缝合;7例行坏死肠段切除、肠端端吻合术,疝环处腹膜单纯内荷包缝合,不作闭孔管修补,其中5例术后2个月择期行经闭孔进路行闭孔疝修补术,予医用聚丙烯修补网塞填塞闭孔管。
闭孔疝14例的诊断与治疗

290新医学2000年5月第3l卷第5期1997.1lf71:302—304.OssoffRH,WerkhavenJA,DereH.son—tissuecomphcationoflasersu曙eryforrecurrentre8piratoryp8pillomatosis.Laryngoscope,199l,1叭(11):1162.(收稿日期:1999年12月1日)闭孔疝14例的诊断与治疗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510150)伍尚标刘建文【摘要】目的:总结闭孔疝的诊断及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本院收治经手术证实的闭孔疝14例,分析闭孔疝误诊及手术延误的原因,总结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经验。
结果及结论:闭孔疝患者多为高龄、体弱、多产妇女;主要表现是出现不完全性低位小肠梗阻,Howship-Romberg征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怀疑闭孔疝病人均应及早手术探查以降低本病病死率。
【关键词】闭孔疝肠管壁疝肠梗阻诊断治疗Howship-Romberg征1引言闭孔疝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腹外疝,因其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术前不易明确诊断,故常延误治疗,本院普外科自1979年1月至1999年1月共收治闭孔疝病人14例,现报告如下。
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本组14例患者中,女13例、男1例,年龄75岁至89岁,中位年龄85岁,女性13例中,生育史为4次至6次,平均4.6次,除l例有复发性闭孔疝有腹部手术史外,其余无腹部手术史,发病至入院时间为2日至15日,平均7.2日。
入院后至手术时间为1小时至10日,平均78小时。
2.2临床表现及X线征全部病人有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表现;6例出现一侧大腿酸胀麻木。
腹部立位或侧卧位X线透示提示低位小肠梗阻。
2.3手术病人均行手术治疗。
除2例分别怀疑上消化道穿孔、胆囊穿孔采用上腹部正中切口外,12例采用下腹部正中或旁中切口。
手术证实,左侧闭孔疝6例,右侧8例,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其中空肠2例,回肠12例,全部为肠管壁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名:闭孔疝英文名:obturator hernia缩写:别名:ICD号:Q79.8分类:普通外科概述:腹腔内脏器经过髋骨闭孔管突出于股三角区者,称闭孔疝。
闭孔管是一纤维骨性管道,长2~3cm,向前、内、下方斜行。
管的上面是由耻骨上下面的闭孔沟所构成,下面由盆腔肌膜与覆于闭孔内肌上缘之闭孔膜二者连接所形成。
闭孔膜是一纤维腱膜,其纤维呈不规则交叉排列,分外膜及内膜,内口(盆腔口)有腹膜及腹膜外组织覆盖,外口开口于内收长肌、股动脉与耻骨所形成的三角区。
闭孔管内有闭孔神经及闭孔动静脉通过达大腿内侧,故有疝脱出时,常有闭孔神经受压症状。
闭孔动脉来自髂内动脉,然有少部分来自下腹壁动脉,在陷窝韧带边缘通过,术中剪断腹股沟韧带内侧时不慎误伤,可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图1)。
流行病学:本病临床罕见,国外学者总结15年间疝修补15098例,其中仅有8例11个闭孔疝,占同期疝修补的0.073%;国内林言箴(1974~1983)总结腹外疝治疗995例,其中闭孔疝仅5例,约占腹外疝总数的0.5%;李沛辉(1977~1994)报道腹外疝1182例中,有闭孔疝14例,占总数的1.18%。
闭孔疝多见于老年体格瘦弱者,以70~80岁为高发年龄,尤其多见于经产和多产老年妇女,国外报道,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6。
李经伦等收集国内文献报道(1963~1996)的闭孔疝44例,其中男女比例为1∶10,发病年龄49~87岁。
闭孔疝内容物多为小肠,是肠梗阻的少见病因之一。
Rogers(1960)复习文献报道的3000例机械性小肠梗阻中,有12例因闭孔疝引起,占0.4%。
病因:1.局部薄弱 闭孔管为闭孔疝的发生提供了潜在的通道,但并非一定发生疝,只有局部组织薄弱,如闭孔外肌破裂、向尾侧移位或闭孔膜异常薄弱等,在腹内压的作用下才有可能形成疝。
其疝囊可直接通过破裂闭孔外肌突出,或在闭孔外肌上方同闭孔神经和闭孔血管一同穿出闭孔内口,亦可在闭孔外肌下方突出(图2)。
2.盆底组织退变 此疝好发于老年高龄患者,大多发生于70~80岁,Larrieu等报道平均发病年龄为67岁。
这可能与老年人组织退变导致生理性盆筋膜松弛、盆底肌肉萎缩等有关。
3.闭孔管宽大 闭孔疝女性病人多见,这与女性闭孔管较男性宽大、平直有关。
生理上由于多次妊娠、腹内压增加,亦可造成女性会阴过于松弛且宽大。
4.消瘦 多病体弱、营养不良、消瘦,以及任何消耗性疾病均可导致闭孔内口失去腹膜外脂肪组织的衬垫保护,覆盖其上方的腹膜易凹陷而形成疝囊。
5.腹内压增高 导致腹内压增高的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习惯性便秘等。
发病机制:1.形成过程 闭孔疝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①闭孔处出现腹膜外脂肪。
②出现浅的腹膜凹陷,并逐渐加深形成疝囊。
③疝囊为内容物所充满。
闭孔疝的疝内容物主要是小肠,嵌入闭孔管内的可以是肠壁的一部分(Richter氏疝)也可以是肠管全部。
其疝内容物也可为膀胱、卵巢、输卵管、阑尾、结肠以及Meckel憩室等。
2.疝出途径 疝突出的途径有3条:①疝囊通过闭孔管,经耻骨肌下方脱出。
②疝囊在闭孔外肌的中、上肌束之间,沿闭孔神经和动脉下支的走行路线脱出。
③疝囊向下向前,从闭孔内、外膜之间脱出。
但无论哪一种情况均部位很深,除非疝囊很大,否则不易在股部扪及肿物。
3.病理生理 闭孔为一狭小纤维性管道,周围组织硬韧而弹性差,且有闭孔神经(腰2~3)从中穿过。
内脏或组织由闭孔脱出时,由于疝囊及内容物的拥挤,必然压迫闭孔神经,出现股部和膝关节内侧的间歇性疼痛、酸胀、麻木等不适。
闭孔疝的疝内容物绝大多数为小肠,且疝环小而无弹性,因此疝入的肠管易发生嵌顿,并在短期内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肠绞窄、坏死。
故临床上继膝部疼痛后出现小肠梗阻症状。
若疝内容物为部分肠壁嵌顿,早期亦无明显肠梗阻症状,且疝块较小,及位于耻骨肌深面,以致难以发现。
临床表现:始发闭孔神经压迫征继而出现肠梗阻症状为其特征。
1.症状(1)Howship-Romberg征:即闭孔神经受到压近时,腹股沟区及大腿前内侧出现刺痛、麻木、酸胀感,并向膝内侧放射。
当咳嗽,伸腿外展、外旋时,由于内收肌对闭孔外肌的牵拉,疼痛加剧(使闭孔神经受压加重),反之则减轻的现象称为Howship-Romberg征。
此征在闭孔疝中的发生率为20.2%~100%不等。
在闭孔疝的早期或少数不全性肠管壁疝(Richter疝)可表现为间歇性的腹痛及股部、膝关节内侧肌肉疼痛或酸胀不适。
Somell等还发现,除闭孔神经痛外,在闭孔疝发生时,在膝内侧上方10cm左右的部位,多可发现一感觉过敏的区域。
(2)肠梗阻症状:闭孔疝中93.7%~100%的病人有肠梗阻症状。
由于闭孔由骨质和坚韧腱膜组成,位置较深而狭小,疝环缺少弹性,多数病人疝块小而不明显,主要以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表现而就诊。
少数表现为慢性不全性肠梗阻。
2.体征(1)Howship-Romberg征:伸腿外展、外旋,腹股沟及大腿前内侧疼痛加重。
(2)股三角上方及卵圆窝处的检查,约20%的患者可触及一圆形肿块,局部伴有轻压痛。
(3)直肠或阴道指检,部分患者可以发现其患侧骨盆前壁闭孔区,有条索状疝块(图3)。
有绞窄时,如将患肢外展,则肿块触痛明显加剧。
(4)由于疝块小而深,不易被发觉,且直肠离闭孔较远。
因而,部分患者经阴道检查,肿块较易被发现。
(5)闭孔疝发生嵌顿、绞窄后,患侧下腹部及耻骨上区可有明显的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
并发症:老年患者对疼痛反应迟钝,常常因不能及时诊治而发生疝内容物绞窄,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等。
延误治疗者,可发生肠坏死穿孔、股部脓肿及肠瘘。
据国外学者统计,肠坏死、肠穿孔发生率达50%,病死率13%~40%;国内报道,肠坏死、肠穿孔发生率则高达80%,病死率12%~75%。
实验室检查:当临床并发症发生时,实验室检查会有阳性发现,例白细胞计数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1.X线检查(1)腹部及骨盆X线平片:有以下影像特征:①一般肠梗阻影像表现。
②梗阻近端扩张的小肠和气液平面固定在盆腔耻骨上方,改变体位后复查此征象不变。
③闭孔内有气体或有一充气的肠曲,盲端指向闭孔,此为闭孔疝的典型X线表现。
(2)疝囊造影:适应于肠梗阻症状间歇性出现者。
发作间隙期疝囊造影可观察到闭孔疝的疝囊。
(3)CT扫描:CT扫描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未嵌顿时骨盆扫描可见闭孔肌和耻骨肌之间有低密度致密影,肿块表现为较对侧明显不同的含气密度及肠管扩张;嵌顿后可见肠影从闭孔内侧进入闭孔,且该闭孔内肠影以上的肠管有肠梗阻征象,即可诊断闭孔疝。
2.B超检查 在压痛部位可见到异常的肠管反射波。
诊断:闭孔疝起病隐匿,局部体征不明显,多以不明原因的急性肠梗阻入院,故术前断困难,误诊率高达70%以上。
临床医生应想到本病,仔细分析病史,结合本病的临床特点和X线表现,是可做出正确诊断的。
1.病史特点(1)老年女性、消瘦,以往可能有类似发作史、多次妊娠分娩史、习惯性便秘等病史的病人应高度警惕。
(2)发作早期即产生膝部疼痛、酸胀等以及肠梗阻症状体征外,尚具有一般疝的特点,即常在腹内压增高时突然发作,平卧或休息后缓解。
2.体征(1)Howship-Romberg征是本病最早期且最具特征性的征象,亦是术前做出确诊的主要依据。
尤其年老体弱妇女有肠梗阻表现和Howship-Romberg征时,应考虑本病。
(2)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卵圆窝内侧,可扪及一圆形肿块,伴有轻压痛。
但仅部分病人能查到此体征。
(3)直肠或阴道检查时可能触及盆腔前壁有条索状肿块,且有触痛;但肿物不明显时,也不能排除本病。
3.辅助检查 腹部及骨盆X线平片显示耻骨上缘固定的充气肠曲阴影或闭孔内有气体或有一充气的肠曲,盲端指向闭孔。
间隙期疝囊造影可观察到闭孔疝疝囊,CT有时可帮助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综合文献闭孔疝常易误诊为下列疾病,需要认真鉴别。
1.肠梗阻 闭孔疝小而深、剧烈的腹部疼痛易掩盖其他症状。
与非闭孔疝所致肠梗阻的鉴别要点是:①无Howship-Romberg征。
②直肠或阴道指诊于盆腔侧壁无条索状物并触痛。
③腹部及骨盆X线检查,在耻骨前支处未见有透光度增强的闭孔。
CT检查,闭孔管外口处未有蒂状块影显示等。
2.腹膜炎 临床常易将Richter氏疝误诊为腹膜炎。
由于该疝为部分肠壁嵌顿,故无明显肠梗阻症状。
疝囊底距体表较远,肿块小,易延误诊断,致使肠壁绞窄坏死,并易误诊为腹膜炎。
但腹膜炎①无Howship-Romberg征。
②直肠或阴道指诊盆壁闭孔管内口处无触痛性索条样肿块。
③无闭孔疝的影像学表现等。
3.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骶痛闭孔疝 闭孔疝的始发症状为闭孔神经痛,常被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骶痛等。
但后者疾病无Howship-Romberg征和肠梗阻症状,结合直肠或阴道指检、X线检查等可与之相鉴别。
4.股疝 疝块于股静脉内侧的卵圆窝处突出,闭孔疝疝块则经闭孔管于耻骨股深层、股三角的下端突出。
结合直肠或阴道指检,于患侧骨盆前壁触及条索状或块状物伴触痛,外展患肢,肿块突出明显,触痛加重,有助于诊断。
5.急性阑尾炎 Richters疝小肠部分肠壁嵌顿,病人仍有排气、排便,嵌顿出现肠管坏死时,炎症渗出刺激引起右下腹压痛伴体温升高,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但急性阑尾炎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结肠充气试验阳性,早期无肠梗阻表现,无Howship-Romberg征,直肠或阴道指检患侧骨盆前壁无条索状伴触痛肿物。
6.输尿管结石 有腹部绞痛及放射痛、血尿,B超、CT、IVU可显示肾盂、输尿管积水和输尿管结石影像。
但无肠梗阻及Howship-Romberg征,直肠或阴道指检、腹部及骨盆X线平片也无本病的相关表现。
治疗:闭孔疝易发生嵌顿、肠坏死和肠穿孔,手法复位比用于其他各类疝更加危险,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确诊或疑诊为本病所致肠梗阻,应选择手术治疗。
手术径路有多种,有人主张在腹股沟韧带下方,肿块表面做纵切口,将内收长肌和耻骨肌分别向内、外侧牵开,显露疝囊。
Milligan主张腹股沟切口,切开腹股沟管后壁以显露闭孔管。
也有人主张经耻骨上径路,即Cheathe-Henry径路,在耻骨经横切口,横形切断腹直肌前鞘,将腹直肌向外侧牵开。
向上推开腹膜,牵开膀胱,直接显露闭孔管。
但由于多数闭孔疝在术前难以确诊,即使术前确诊,按上述两种经路也难以了解肠段生机情况以及进一步处理。
因此多数学者主张经腹部径路。
1.腹部径路手术 经腹切口具有如下优点:有利于急性肠梗阻的确诊、判断肠管生机及做出相应处理;易于暴露左右闭孔管口;做修补时能妥善保护好闭孔神经与血管。
手术要点:作下腹部正中或正中旁切口,将小肠牵拉至腹腔上部后,有助于显露各种腹外疝的内口及钳闭的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