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年10月真题

2020年10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840年鸦片战争前,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C、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最主要的是()。
A、政治侵略B、军事侵略C、经济掠夺D、文化渗透【答案】B【解析】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3.1895年,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答案】D【解析】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4.中国近代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是()。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答案】A【解析】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5.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原道觉世训B、十款天条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答案】C【解析】颁布于1853年冬,《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6.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
A、长沙战役B、北伐受挫C、天京事变D、安庆失守【答案】C【解析】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7.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答案】B【解析】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解放后中国经济大事件

“文革”时期搞的这种社会主义,难道就是我们千百万共产党人流血牺牲所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如此体现的吗?按照这样 的社会主义继续发展下去,社会主义还有吸引力、号召力、凝聚力吗?人民能 答应吗?中国还有希望吗? 怎样才能体现列宁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 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
1月1日 人民日报发表新年献词,农业夺取好收成,工业生产上升。 1月2日 国家计委提出进口43亿美元国外设备的方案。 2月13日 新华社报道,1972年是解放以来电力发电站装机最多的一年。 3月7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发展组合机床取得显著成就。 3月20日 部分企业和县社试办出口工业品专厂、专车间、出口农副土特产生产基地。 4月10日 决定建设邯邢钢铁、煤炭基地。 4月15日 春季广交会开幕,与我国发展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 5月4日 中国倭国共同投资施工建设中日海底电缆。 6月18日 国际大米价格上升,中国增加出口100万吨大米换回小麦。 6月28日 我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 7月16日 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8月1日 新华社报道,夏粮丰收,这是建国以来第二个大丰收年。 8月5日 全国环保会议召开,制定《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8月16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水田农业机械化取得新进展。 8月26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电子工业迅速发展。 8月27日 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9月3日 我国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研制成功。 9月12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钻井进尺和建设投产的油井生产能力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9月26日 国务院重申对外贸易的重要原则。 9月30日 新华社消息,我国化肥产量比1965年增加一倍以上。 10月15日秋季广交会开幕,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往来。 10月25日西藏发现几十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11月1日 新华社报道,几十座大中型水电站建成投产,小型水电站5万多个,遍及全国。 11月8日 西藏军区在海拔3800米高寒地区大规模种植冬小麦丰收。这是西藏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要 变革。 11月13日国务院转批环境保护若干规定。 12月20日新华社报道,中国航空线80多条,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于100多个外国航空公司建立业 务往来。 12月22日新华社报道,5年来,8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2月26日新华社报道,同我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50多个,其中50多个国家同我国签 订了贸易协议。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

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正式提出“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此之前,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表述是“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两者相比,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由21世纪中叶调整为二〇三五年。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步骤:
1、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探索在世界和平的国际条件下如何去发展世界社会主义;
2、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在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还要与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协作,以迎头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4、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本国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第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78---今)
时间断限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 放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线 索 特 征
政 治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巨 大成就。如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 等 (2)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得以成功运用。港 澳顺利回归,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不结盟;外交成就突 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A
)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也已经开始, 不是1992年,故排除D。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主题深化1】
时间
1950— 1952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原因 结果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 制,建立农民土地 私有制 农业合作社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2)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984年)
原因: 中心 ①农村改革的推动 ②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内容
①管理: 高度集中管理——政企分开
②所有制: 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③分配: 平均主义——按劳分配为主,多重分配方式并存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答案
C
视角2 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新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化 【典例2】 (2014·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 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 “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 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中国式现代化教学课件【可修改文字】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
启蒙运动
2.时间、地点:17、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其他国家。 18世纪后半期,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顶峰。
3.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精神,运用科学的方 法解释自然和社会中的问题,反对权威和迷信。直接批判专制主义、 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 4.性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对世界)③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逐步被确立起来,有助于世 界市场逐渐形成。 (对殖民地)④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消极影响
欧洲殖民者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掠夺大量财富,造成亚非拉国家和 地区的贫穷落后,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早期的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从此,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特点: 复杂性 曲折性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
法
思想原因: 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化基础。
②打破神学的束缚,提倡科学理性,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
人文精神内涵的丰富和演变
阶段特征 时期
内容发展
探究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 强调以人为中心,提倡追求自由幸 复兴 文艺复兴 福生活,鼓吹个性解放。
发展 成熟
宗教改革 探究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因信称义,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 (不作要求)教会的精神枷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中国现代史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如何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 (1)提出背景: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以及与会国之间因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2)“同”: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 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侵略战争。“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 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3)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间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和 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平 提出: 再次发展: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共 最终完善:1955年亚非国际(万隆)会议上 处 五 后期修正(完善) 项 内容: 原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相互之间的关系? 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中,领土完整是主权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 平等互利是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 国家间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 影响: 和平共处是目标,前四项原则是基础和前提条件。
一
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背景、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区别?
主权、政权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内容
2.确立过程 3.确立意义
《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比较 项目 背景不 同 不 制定主 同 体不同 点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特点:
经验教训:
新中国“小康社会”的四次历史性飞跃

063当代思潮新中国“小康社会”的四次历史性飞跃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就是过上“小康”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摸索,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第一次正式提出“小康”目标。
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其中第二步就是到20世纪末使全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再到十五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新任务,从此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从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再过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做出具体的战略部署。
再到十九大提出解决人民温饱和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两个战略目标已经提前实现,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新中国小康社会四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划分“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
表达何元利(中共宣汉县委党校 四川成都 610000)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第一次正式提出“小康”目标至今,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经历了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再从“温饱”到“小康”转变,然后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转变,该文站在这个角度,梳理了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次历史性飞跃,应当继续总结发扬小康社会建设成功经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来自于发展,用“全面”来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小康社会;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了奴隶社会中的人们向往美好安定生活。
《礼记》对“小康”一词讲的更详细,是指一种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是作为理想社会最高形态的大同社会的初级形式。
[1]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康社会”历史演进概括地来说,经历了由“达到小康水平”(或者说“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次转变。
10下编综述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至今)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年至今)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共和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取得辉煌 成就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 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历史。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
“在执行过程中一再‘加速’、 ‘加快’,以致几年的时间,就 完成了过渡,‘一化’的任务没 有完成,‘三改’的工作也做得 很粗‛。 “一化三改‛中的三大改造是加 速完成的,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底就完成 了。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推荐阅读: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 出版社1997年版。 2、R.麦克法考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 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政治报告(1997年9月)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国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 范围的基本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长期的政 治衰败、国家分裂和社会动乱的局面。 建立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能够独立地行使国家 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权。 使国家真正获得了自主进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新的问题是如何建设一个新社会,如何实现现代 化——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
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不适宜采用传统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标准,而应当不失时机地提高现代化的目标函数,增加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始终瞄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不断逼近这个水平并最终于2050年进入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在一些地区和城市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规划中,由于对现代化的内涵认知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加上简单地应用即使在传统工业时代也不算优秀的指标(如英克尔斯标准),因此出现了一些矛盾的提法,如“先实现现代化,以后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事实上没有把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二元特征,在新的目标要求下完整地统一起来,也没有认识到现代化目标已经随着人类的整体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在我们所规定的“相对现代化目标函数”中,以可操作的方式,将我国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动态性差距,作为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将此种差距的缩小与弥合,作为中国各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相对能力比较,并在未来的时间内先后抵达这个目标,最终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将在2050年实现在这个阶段的现代化目标。
我们根据以下三种事实去构建中国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
其一,应用在2000年中国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在8个方面的对比分析,获得了按差距大小的排序,由此作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依据”。
其二,应用中国科学院所拟定的3组8项35个指标,从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处的“时代重叠”(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目标重叠”(传统工业时代的目标与信息时代目标)、“过程重叠”(在工业化进程中叠加信息化进程)等二元性特征中,分析各地区的优势,并进行排序,作为度量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依据”。
其三,应用三类倒U形曲线的现代化进程宏观判据及相应的五项辅助判据,对每一个地区进行定量的动态监测,从中发现可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依据”。
通过以上三种分析(即目标依据、能力依据、过程依据)并对其结果进行归纳和统一对比,依照附录7所提供的基础算法规则,我们获得了在中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排序及各自到达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表。